封建科举制度_第1页
封建科举制度_第2页
封建科举制度_第3页
封建科举制度_第4页
封建科举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2、两汉时期察举制: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两汉时期推行察举和征召两种选官制度。其中察举是选拔官吏的最主要的途径。汉武帝开创这种制度时,选官主要依据才能、品德(孝廉)(1)推行的目的: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2)选拔的对象:有吏有民,实际上包括才能之士和品德优秀之人。(3)性质: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拔官吏最主要的途径。(4)选拔的标准:孝廉(5)影响: 积极: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量人才的涌现,促进汉王朝鼎盛局面的出现。 消极: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随着地

2、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声望影响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不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为九品中正制。2、两汉时期察举制: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3、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含义: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2)历程:东汉末年开始,魏晋南北朝 成为主要选官制,南朝时走向末路,隋朝废除。(3)标准:起初家世、才能并重,西晋后注重门第和家世(“上品无寒门,下品

3、无士族”)(4)弊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卑微的人,却很难进入仕途实现政治理想。再者世家大族把控人才的选用和累世公卿的存在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5)结果: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关系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3、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其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4、隋唐至清朝前期科举制(1)含义: “科”指考试科目,“举”指选举人才,即用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2)产生的原因:A 封建

4、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科举产生的主要原因。B 庶族地主伴随封建经济的发展,实力不断增强,强烈要求参与政权。C 世家大族(士族)操纵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的加强极为不利。 D 士族门阀的日益衰落,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严重妨碍着中央皇权,已经无法继续下去。4、隋唐至清朝前期科举制 拓 展 士族: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世族又称门阀土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东汉形成,东晋鼎盛,南朝衰落,隋唐消亡。 庶族:又称寒门、寒族。大多为普通中小地主。 魏晋及南朝的朝代更替也是士族与庶族势力消长的过程。 (3)科举制的演变发展历程:

5、隋-形成: 从隋文帝开始通过考试办法来选拔官吏;炀帝时开始建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唐-完善: 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殿试;唐玄宗则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有利于唐诗的发展。(3)科举制的演变发展历程:北宋-进一步发展: 北宋科举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了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考试科目;为防考官及考生作弊作弊,实行糊名法、誊录法、“锁院”制,进士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了。

6、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试成绩好的可直接授官,这一时期科举制的 特点是:更严密;人数增;更实用。明清时期-加强:八股取士制度 明清时期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和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为了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但在科举试卷的内容上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且只准用朱熹释经观点,不许发挥个人的见解。因答卷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晚清-戊戌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清政府于1905年废除科举制。北宋-进一步发展: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 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

7、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库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 (2) (3)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 次。乡试取中后称为 ,第一名称为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为 ,第一名称为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 。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 ,第二名俗称 ,第三名俗称 ,合称为三鼎甲。历史常识:封建科举制度 乡试会试殿试举人解元贡士会元进士状元榜眼探花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 先要

8、参加童试,历史常识科举制废除原因:西方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中国社会经历着全面的社会转型,封建教育制度和选官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维护清朝腐朽统治的需要;资产阶级和广大爱国知识分子的一致要求科举制废除原因:(4)对科举制的评价从隋开始,科举制成为以后一千多年主要选官制度。科举制作为一种以考试入仕为官的选官制度,在明清之前积极任用占主导地位,至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则逐渐占主导地位。积极作用:a、实际上是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性质)。b、削弱了士族势力,使选官的权利收归中央,起到抑制门阀士族的作用;改变了秦汉以来的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c、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

9、级开放仕途,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与了政权;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d、它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e、它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f、它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g.促进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h.对近代欧洲的文官制度和我国的高考制度具有借鉴作用。(4)对科举制的评价消极影响:a.它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民主启蒙思想的发展。b.它选拔人才缺乏科技

10、和实用知识,带来脱离实际的学风,对中国文化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c.它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无法满足近代工业发展的人才需要;d.它忽视科技知识,不利于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e.不利于近代新式学校发展和教育近代化;f.助长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消极影响: 选官制小结1.趋势:选官标准由德行、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用人权由地方向中央转移。 选官制小结2.影响:(1)有利于选拔有才

11、能的人为官,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提供了高素质的官僚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3)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2.影响:(3)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时期的随堂练习:在中国古代史上,选拔人才的制度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变化的过程。请回答:(1)西汉时期选拔官吏最主要的途径是什么?其性质是什么?答案:途径:察举制;性质: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2)到了东汉,这种选拔制度的主要依据发生了什么变化?答案:变化:由孝廉变为门第族望。 (3)隋唐时期,科举制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请评价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答案:依据:考试成绩(或才能);评价:(1)进步性: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考试参加了政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唐诗的发展。总之,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2)局限性:科举考试造成士人把精力集中于应付考试,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随堂练习:(4)明朝的科举制有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