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之研究白话翻译_第1页
体育之研究白话翻译_第2页
体育之研究白话翻译_第3页
体育之研究白话翻译_第4页
体育之研究白话翻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体育之研究白话翻译译文:前言国力衰弱,武风不振,民族的体质日渐轻细,这是很可忧的现象。提倡体育的人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长时期不能取得效果。这种情况如不加以改变,长久下去,衰弱将更加甚了。拿起武器来能击得准、射得远,那是外在的事物,是事物的结果;体力充实才是内在的事物,才是事物的原因。如果体魄不坚实,看见武器都害怕,又怎能够击得准、射得远呢?身体坚实要靠锻炼,锻炼则靠自觉。现在提倡体育的人并不是没有采取种种方法,然而总是无效,其原因就在于外力不能触动人心,不懂得体育的真正意义何在。如果对于体育到底有什么价值,体育的效果如何,体育要从哪里着手等一系列的根本问题都模糊不淸,这样来搞体育当然没有什么效果。要想使体育有效,非发动人们的主观努力,促进人们对体育的自觉不可。如果自觉了,那么体育的条目你不说他也会懂得;“命中致远”(击得准,射得远)的效果也会不求自来了。我深深感到体育的重要性,痛感提倡体育者的不得当,想到国内同志同病相怜的一定不少,因此大胆地提出我的见解,和同志们商榷。我所说的并不都是实行过的,还有许多地方是空言我的理想,这是要老实说明的。如蒙同志赐教,则衷心感谢。第一什么是体育自有人类以来,尽管也有愚昧无知的人,但却没有人不晓得保护自己的生命。因此,伯夷叔齐虽然决心不食周粟,待饿到极点时,还是要采西山之薇来充饥的;陈仲子虽然绝兄隐居,而在饿了三天之后,看到井上被虫吃剩的半个李子,也不能不吞下去。上古人在树上做巢来住,剥下兽皮来穿,都是出自天生的本能,无须懂得什么道理。只是这种保护生命的本能还是原始的,不精细的。及至出了圣人,有了礼教,饮食起居才都有了节度。所以,孔夫子的养生之道是:休息的时候一定要舒舒服服;腐败了的饭食鱼肉一定不吃;还经常搞体育,每当他在矍相的园子里练习射箭的时候,看的人常挤成了人墻。人体组成的原理,与动物没有不同,而动物之所以不能象人类这样长寿,就是因为它们对生活是没有节度的。人类则用节度来管理生活,这种管理愈到后世就愈明确起来,于是就有了体育。体育,就是保养生命的方法。在这里,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的养生之道是不同的:庄子是由于看到厨师宰牛的情况而悟出养生之道的,孔仲尼则以射箭驾车为锻炼身体的方法;现今各文明国家,尤其是德国,斗剑之风遍于全国;日本则有武士道,近来还继承我国的传统,创造了柔术,居然大有可观了。考究起这些体育的内容,皆不外首先精细地研究生理,弄清楚人体官能、机构的构造、血脉的系统,那方面发达得早,那部分较有偏缺,体育就以这为程序,对过于发达的部分加以抑制,对发育不足的部分加以补救,因此,其结论是:使身体平均发达。这样说来,所谓体育,就是人类自己保养生命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有规则、有次序地使身体平均发达。第二体育对我们的重要性体育是配合德育与智育进行的,而德、智都寄托于身体。没有身体就没有德、智了。但是懂得这道理的人却并不多。有人认为智慧最重要,有人则认为品德最重要。当然,知识是可贵的,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有知识。但知识寄托于什么呢?品德也确是可贵的,要树立群众观念,以平等待人,就靠品徳。但品徳又寄托于什么呢?要有身体才使知识和品德有所寄托。身体是载负知识和内涵品德的物质实体;它就象是载负知识的车子,庇覆品德的房屋一样。儿童到了学龄就入小学,在小学时期,应该主要注重于身体的发育,而知识的增进和道德的养成是次要的;应该以养护为主,而以教授训练为辅。但现在很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儿童由于读书而得病甚至死掉的都有。中学和中等以上教育应该徳、智、体三育并重,而现在的人们却多偏重于智育一个方面。在中学的青少年,身体的发育还没完全,而现在的人们对他们的身体培养少而消耗多,这样,发育岂不是有中止之势么?按目前我国的学制,课程排得密如牛毛,就是给成年人、身体强健的人去学都办不到,何况没成年的人、身体弱的人呢?看这些办学人的本意,好像是故意设置这么繁重的课程来为难学生,摧残他们的身体以危害他们的生命,有不接受这种做法的就加以处罚;遇到智力过人的学生,就要他加读什么什么书,用好听的话来哄,用厚奖来引诱。这才叫做害人子弟哩!学生们也好象厌烦活一辈子太长了,一定要把它摧残得短一些似的,就是以身为殉都不悔。怎么糊涂到这样啊!人就是怕没有身体呀,别的还怕什么?想办法把身体搞好,别的事也就好办了。要搞好身体,无非是搞体育。体育对我们其实占有头等重要的位置,身体强壮之后,学问、道德才能增进得快而收效大。在我们的研究当中,应该把体育看成重要的部分。“学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过去体育的弊害和我们对待体育的方法我们说德、智、体三育并重;但古时读书人大都重德育和智育而轻体育。结果,其弊害是俯首驼背,双手白嫩,一爬山就气喘吁吁,一涉水就腿脚抽筋。因此孔子的大弟子颜回,汉朝的才子贾谊都在青年时就短命死掉了;唐朝四文豪之一的王勃二十六岁时掉到水里,因为不会游泳而淹死了;另一位也是四文豪之一的卢照邻患了手足痉挛症而成残废,痛苦得投水自杀了。这些人都是具有很高品徳和智慧的,但一朝身体不存,德智都随之而消灭。北方人自古刚强勇敢,披甲执兵,死而不厌。燕赵多有慷慨悲歌之士;烈士武臣,多数出在大西北。清朝初叶的颜习斋、李刚主都是文武兼能的。颜习斋远游千里之外,在塞北学得剑术,与勇士角武取得了胜利。他曾说:“文武缺一,岂道乎?“清初的学术大师顾炎武,本是南方人,但好居北方,不爱乘船而喜好骑马。这几位古人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校兴起以来,采用各国的既成做法,风习已经多少有些改变了。但办学的人还未解脱陈旧的传统,陷在旧习惯里,不能彻底转变。即使有人多少注意到体育,也只是外表铺张,不能掌握根本环节来采取有效措施。因此,我认为现在的体育工作,大都是徒具形式而没有实质。学校里不是没有体操课程,也不是没有体操教员,但受到体操的益处的人却很少。甚至是不但无益,而且有害。情况是这样:教体操的教师一发口令,学生就勉强做起体操来,身体是按口令动作了,而心里却不甘愿,精神受着很大的痛苦;精神苦,当然身体也就苦了,一般是一堂体操课之后,人人都显得疲惫困顿。如平素饮食不讲清洁,有害的食物和病菌进入身体,化为疾病;室内光线不足,视力就受害不小;桌椅长短高低不适用,委曲将就,结果躯干吃亏;象这一类的事还多得很,一时说不完。那么,要怎样为我们的学生打算呢?学校的设备,教师的训练,这都需要,然而这都是外在的、客观的条件。我们更应注意的是内在的、主观的一方面。有了内在的主观努力,就能百体从命了。一切祸福没有不是自己求来的;古人说:我立志要有仁德,就能有仁德,何况是体育呢。如果自己不振作图强,即使外在的、客观的一切条件都尽善尽美地具备无遗,也依然是不能得到一点好处的。因此,讲体育一定要从自动讲起。第四体育的效用人是动物,这已经说明人是好运动的了。人又是有理性的动物,那么运动就一定要有规律。但运动有什么可贵呢?有规律的运动又有什么可贵的呢?浅显的说,运动是为了劳动谋生;从大处说,运动是为了保卫祖国。但这都还不是我们在这里要说的本义。这里要说的运动,是指保养人的生命,使人的心情畅快的那种运动。宋朝的理学家朱熹是主张“敬”的,另一位理学家陆九渊是主张“静”的。静,就是静止不动;敬,也不是动而是静的意思。老子说“无动为大”;释迦牟尼务求寂静,都不外一个静字。朱熹、陆九渊学派的门徒都尊奉静坐法,近来有一位叫蒋维乔别号因是子的,讲求静坐法,还著了一部“因是子静坐法”的书,自夸静坐法的神效,鄙薄搞运动的人是自损身体。这也许算一种办法吧,但我是不敢效法他的。依我的看法,天地万物都是运动不息的。属于人类而有规则可言的运动,就是体育。我们已经在前面说过,体育的效用就在于强筋骨。我从前听人说,人的器官、骸骨、肌肉、血脉等发育到一定的时期就定了形,不再改变,大抵二十五岁以后就一成不变了。现在知道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人的身体原来每天每时都在变化着:新陈代谢的作用不间断地在各部组织之间进行着,视力不好的可以变好,听力不好的也可以变好,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也还有改变官能、骨骼的可能。又曾听人说,体弱的人是难以转弱为强的,现在也知道这说法不对。原来生而体强的人,如果滥用他的身体,不戒绝种种不良的嗜欲,因而渐渐戕害身体,自恃是天生的好身手,自满自足,认为不须锻炼了,即使最强的体质也可能转为最弱的体质。相反地,体弱的人如果总是警惕到自己体质不好,唯恐活不长久,经常兢兢业业地谨慎自持;在消极方面深戒不良嗜欲,不敢使身体有丝毫亏损;在积极方面经常自觉锻炼,弥补自己的短处,时间久了,就会变为强壮。所以,生而体强的人固不可沾沾自喜;生而体弱的人也不必悲观失望。你生来体弱么,这或者正是自然诱使你变为强壮也说不定。东西方著名的体育家如美国的罗斯福、德国的孙棠、日本的嘉纳,都是以很弱的体质取得很强的效果的。我又听得人说,精神和身体两者不能同时求得完善无缺,说多用思想的人,身体常有缺歉;而体魄蛮健的人,则多数思想简单。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这只能是指那些意志薄弱的人说的,对于明智的人是不适用的。例如孔子七十二岁才死,没听说他身体不健康;释迦牟尼到处奔波传道,也是高年才死的;耶稣不幸含寃被害,不在话下了;至于穆罕默徳,左手持可兰经,右手执剑,征压一世,这都是古时的所谓圣人,也都是最大的思想家了。现今的伍秩庸先生,已经七十多岁了,自信可以活到百岁以上,这也是用思想的人;王湘绮死时七十多岁,还是健康矍铄的。说这样话的人对这些事实又怎样解释呢?总之,经常从事体育就能强筋骨,强筋骨就能改变体质,弱的可以转强,身心两者都可以完善健全。这并不是什么天命,而完全是靠人的主观努力来决定的。体育不仅能强筋骨,而且还可以增进知识。近来有人说:精神上要文明化,体魄上要野蛮化,这话很对。甚至可以说,要使精神文明化,一定要先从体魄的野蛮化开始。如果体魄野蛮化了,文明的精神就会随之而来。知识的活动,就是认识世界上的事物而判断它的内在规律,这种活动是要靠身体的。直观,就要靠耳目;思维,就要靠脑筋。耳目脑筋,这都是身体的部分;体魄健全,知识也就能健全了。因此可以说,人是间接从体育中获得知识的。对现代的各种学科,无论是入校或是自学。总需要力能胜任。力能胜任的人,就是体质强的人,不能胜任的人,就是体质弱的人。身体强弱不同,所能胜任的范围也就有所不同了。体育不仅能增进知识,而且能调节感情。对人来说,感情的力量是很大的。古人以理性抑制感情,所以有“主人翁常惺惺否”和“以理制心”的说法。然而理性出自内心,而心又是寄托于身体的。我们常看到疲弱的人往往为感情所支配而无力自拔。五官不全和肢体残缺的人,每每限于偏面的情绪,理性都不能来补救他。所以,身体健全感情才能正常,这可说是不变的道理。举例来说,我们遇到某种不愉快的事,受到刺激,心神激动,难于制止,如果这时做一次比较剧烈的运动,就可以立即消除原来的观念而使脑筋又清醒起来,其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体育不但可以调节感情,还可以增强意志。体育的巨大效用,可以说特别体现在这一点上。体育的主旨,本来就在于勇武。勇武的含义,如猛烈、无畏、敢为、耐久,都是属于意志方面的东西。举例来说,用冰水洗脚就可以练习猛烈和无畏,也可以练习敢为。凡各种运动,持久不懈,都能练习耐久,如长距离赛跑,对练习耐久的作用特别显著。楚霸王所谓“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魄,不外是猛烈;汉朝傅介子“不斩楼兰誓不还”的壮志,不外是无畏;以保家的精神卫国,不外是敢为;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不外是耐久。所有这些,都可以以日常体育的小事为基础来进行锻炼。必须肯定,意志是人生事业的先驱。一般说来,肢体纤小的人,举止就轻浮,肤理缓弛的人,心意就柔钝。身体对于人们心理状态的影响就是这样显著。体育发挥了作用就能强筋骨,因而就能增进知识,因而能调节感情,因而又能增强意志。筋骨,是属于人的肉体的;知识、感情、意志,是属于人的精神的。身体和精神两者都舒适了,这就是健康了。所以,体育不是别的,不过是保养生命,畅快精神而已。第五不好运动的原因运动是体育的最主要的内容。现在的学生多半不好运动,其原因有以下四点:一是没有自觉性一件事情之体现为行动,一定要首先激动他乐于做这件事情的感情,特别首先要他清楚详细地懂得所以要做这件事情的道理。清楚详细地懂得所以要做这件事情的道理,这就是自觉性。人们多半不懂得运动对于自己有怎样的关系。即使是知道个大概,也没达到亲切严密的制度。不能启发其认识,因而也就不能激动其感情。人们所以孜孜不倦地研究各种科学,是因为它与自己的关系很密切。今天不做,以后将无以谋生。但对运动就没有这样的自觉性。这一半要怪自己不能深刻地认识问题,一半也要怪教师不懂得开导的办法。二是积习难改我国历来的传统是重文轻武,看不起武人,动不动就说“好汉不当兵。”虽然知道应当运动,知道各国由于运动而强盛的道理,但一般人都还受旧观念影响,对于新观念的体育还处在半欢迎、半拒绝的状态。这样,也就难怪他们不好运动了。三是提倡不力这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现在的所谓教育家多半不懂得体育。自己不懂得体育,光是听说有这么个名词,也就跟着别人谈体育,所以说出来不是由衷之言,做起来更没有办法,于是减低了学生研究体育的意愿。这就好象败家子说要自立,醉鬼说要少喝酒一祥,当然没有人信他的话了。再一种情况是教体操的人多没有学问,说起话来粗俚不堪,使听课的人感到剌耳;而懂得的又只有那么一手,又不见得精通,毎天见面,不过就是那几下子机械的动作而已。凡事徒有形式而没有深刻的意旨来贯注,是一天也站不住脚的。今天的体操实际就是这样。四是学生以运动为可羞据我考察所得,这一点实在是学生不参加运动的重大原因。衣冠整洁,文质彬彬,行止稳重,慢条斯理,这是当前社会的风尚,忽然叫他袒臂赤脚,伸腿屈腰,他会说:这是做什么,岂不是大大的怪事么!所以虽有人深知身体不能不运动,而且也想实行,但终不能实行;有人在集体之中尚能随着大家一起运动,但要他单独进行运动就做不到了;有人平时在自己的屋子里能运动,却不敢在稠人广众之前运动。这些,一句话说,都是害羞的念头在作怪。以上四点都是不好运动的原因。第一和第四是属于主观方面的,要改,在于自己;第二和第三是属于客观方面的,要改,在于别人。君子是应该要求自己的,别人的事就等别人去办好了。第六运动的方法贵乎少我由于痛感自己体弱,因而想要研究卫生术。这方面古人所说的已不少了;现在学校里也有体操课;书店里也有这类的书籍,所见所闻不算不多,但潜心研讨,广泛阅读,终难得到益处。原来这种事不重言谈,而重实行,果真能实行,得一套半套的做法就已经够了。曾国藩实行临睡洗脚,饭后千步的办法,得益不少。有一位老人八十岁了,还很健康,问他原故,他说“我只是吃饭不吃饱而已。”现在的体操,各种各样的方法都有,如果一样样地要人去数,哪止几十种、几百种?树林虽大,鸟也只栖在一条枝上;河水虽多,也只能喝满一肚子。我们人只有一个身体,只有一副器官、骸骨、五脏、血脉神经系统,即便有一百种方法,也不外是想使血脉流通而已。因此有效的方法只要有一个就够了,一个方法的效果如此,一百个方法的效果也如此,那么其余的九十九个方法尽可以不要。正如眼睛同时看两件东西就看不清楚,耳朵同时听两个人说话就听不清楚一样,筋骨的锻炼,如果用一百种方法,倒只有扰乱了它,想要有效,反不见得能有效了。当然,为适应各方面的需要而设的运动法,和锻炼个人身体的运动法不同:走浪桥是适于航海的;撑竿跳是适于超越障碍的;游戏宜用在小学生;军操宜用在中等以上学校,这都是为适应各方面需要而设的运动法。运动筋骨,使血脉流通,这是锻炼个人身体的方法。为适应各方面需要而设的运动,方法应该多,锻炼个人身体的运动,方法应该少。现在的学生多误解这种用意,因此就失之于两个极端:一种是好运动的人以多为好,一个人几乎想要百般俱备,结果是没有一样增益了身体;—种是不好运动的人,看到别人技艺多,自己懂得的少,索性什么都不干了。方法多的不一定就好,想广泛地搞,结果是荒废,又有什么好处?方法少的未必不好,虽然是一手一足的伸屈,果能经常坚持,也有好处,明白了这个道理,今后的体育才有进步可言。第七运动应注意的事项凡事都应该有恒心,运动也不例外。如果有两个人,他们对于运动,一个人是时作时辍,一个人是坚持不懈,则其结果有效无效,一定是不同的。运动而有恒心,第一能生兴趣。凡静止的事物不能自己动起来的;要它动,一定要有什么东西给它以动力才成。这种动力没有比兴趣更好的了。一切科学都可以引起人们多方面的兴趣,对运动来说,更是这样。人静静地呆着是很安逸的,动起来就很劳苦。人常是好逸恶劳的,如果没有一种东西来促使他,就不能改变静止的情况,不能改变他那好逸恶劳的心情。而这种兴趣的产生,是由于天天不断地运动而来的。最好每天在刚刚起床和临睡前进行两次运动,运动时最好是裸体,或是穿薄衣,穿衣多了是很碍事的。每天如此,习以为常,使这种运动的观念连续不断,今天的运动是接着昨天的运动,而又引起明天的运动。每次不必很久,三十分钟就够;这样下去,自然就产生一种兴趣了。第二,能产生快乐。运动既久,收效显著了,自然就发生了运动有价值的观念,用它来从事学习,就能胜任愉快,用它来修养品德就能一天天见功。所以内心的无限快乐也是由于有恒而得来的。快乐和兴趣是有区别的:兴趣在运动的开始,快乐在运动的终了;兴趣产生于运动进行之中,快乐产生于运动的结果,两者自然不同。做到有恒心了,但如果不用心,也是难于收效的。譬如走马看花,虽是天天去看,还是和没看一样。虽然是和大家在一起学习,但心里却想到天上的飞鸟去了,那一定学得不如别人。因此,运动有一条规律:即要全神贯注,运动的时候,就要心在运动,一切闲思杂虑,一概屏除,心里只想着血脉怎样流通,筋肉怎样松紧,关节怎样反复,呼吸怎样岀入这些事情,而动作按节奏,肢体的屈伸进退,一件件都踏踏实实地去做。朱子论“主一、无适”,说吃饭时就只想着吃饭,穿衣时就只想着穿衣。运动的时候全神贯注,也和这是同样的意思。虽然说君子的风度要象周文王那样“内文明而外柔顺”,但这可不是对运动说的。运动则应该蛮拙。象楚覇王孤骑舞枪,十次破围时那样,喑鸣颓山岳,叱咤变风云;象项王力大拔山,象养由基射贯七甲,道理就在于蛮拙,而与纤巧之事无关。运动的进取应该蛮,蛮就能气力雄伟,筋骨苍劲了。运动的方法应该拙,拙就能踏实,易于练习了。这两者对开始进行体育运动的人更加重要。总之,运动应该注意的事项有三点:一是有恒心,二是全力贯注,三是蛮拙。此外应当注意的事项还很多,但主要的就是这三点。第八运动一得的商榷各种运动我都曾大致领略过了,但认为这些方法都是来自外部,没有一套是出自一己心得的创造,于是提炼了各种运动的优长,自己创造了一种运动法,经过运用,得到这种运动的益处不少。这种运动共分六段:计手部、足部、躯干部、头部、打击运动、调和运动。每段中有若干节,共有二十七节。因为有六段,因而名之为六段运动。现分述如下,请方家指正。(PS:以下6小段,笔者未译,乃原文)一、手部运动,坐势1.握拳向前屈伸。左右参,三次(左右参者,左动右息,右动左息,相参互也)。2.握拳屈时前侧后半圆形运动。左右参,三次。3.握拳向前面下方屈伸。左右并,三次(左右并者,并动不相参互)。4.手仰向外拿。左右参,三次。5.手复向外拿。左右参,三次。6.伸指屈时前刺。左右参,三次。二、足部运动,坐势1.手握拳左右垂。足就原位一前屈,一后斜伸。左右参,三次。2.手握拳前平。足一侧伸,一前屈。伸者可易位,屈者惟趾立。臀跟相接。左右参,三次。3.手握拳左右垂。足一支一揭。左右参,三次。4.手握拳左右垂。足一支一前踢。左右参,三次。5.手握拳左右垂。足一前屈,一后伸。屈者在原位,伸者易位,两足略在直线上。左右参,三次。6.手释拳。全身一起一蹲,蹲时臀跟略接,三次。三、躯干部运动,立势1.身向前后屈。三次(手握拳,下同)。2.手一上伸,一下垂。绷张左右胸肋,左右各一次。3.手一侧垂,一前斜垂。绷张左右背肋,左右各一次。4.足丁字势。手左右横荡。扭捩腰胁。左右各一次。四、头部运动,坐势1.头前后屈。三次。2.头左右转。三次。3.用手按摩额部、颊部、鼻部、唇部、喉部、耳部、后颈部。4.自由运动。头大体位置不动,用意使皮肤及下颚运动。五次。五、打击运动,不定势(打击运动者,以拳遍击身体各处,使血液奔注,筋肉坚实,为此运动之主)1.手部,右手击左手,左手击右手(1)前膊,上面、下面、左面、右面(2)后膊,上面、下面、左面、右面2.肩部3.胸部4.胁部5.背部6.腹部7.臀部8.腿部,上腿、下腿六、调和运动,不定势1.跳舞,十余次2.深呼吸,三次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原文)前言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提倡之者,不得其本,久而无效。长是不改,弱且加甚。夫命中致远,外部之事,结果之事也。体力充实,内部之事,原因之事也。体不坚实,则见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远?坚实在于锻炼。锻炼在于自觉。今之提倡者,非不设种种之方法,然而无效者,外力不足以动其心,不知何为体育之真义。体育果有如何之价值,效果云何,著手何处,皆茫乎如在雾中,其无效亦宜。欲图体育之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体育之自觉不可。苟自觉矣,则体育之条目,可不言而自知,命中致远之效,亦当不求而自至矣。不佞深感体育之要,伤提倡者之不得其当,知海内同志,同此病而相怜者必多。不自惭赧,贡其愚见,以资商榷。所言并非皆己实行,尚多空言理想之处,不敢为欺。倘辱不遗,赐之教诲,所虚心百拜者也。第一释体育自有生民以来,智识有愚闇,无不知自卫其生者。是故西山之薇,饥极必食;井上之李,不容不咽;巢木以为居;皮兽以为衣;盖发乎天能,不知所以然也。然而未精也。有圣人者出,于是乎有礼,饮食起居,皆有节度。故"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食饐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墙堵焉"。人体之组成,与群动无不同,而群动不能及人之寿,所以制其生者无节度也。人则以节度制其生,愈降于后而愈明,于是乎有体育。体育者,养生之道也。东西之所明者不一:庄子效法于庖丁,仲尼取资于射御;现今文明诸国,德为最盛,其斗剑之风,播于全国;日本则有武士道,近且因吾国之绪余,造成柔术,觥觥乎可观已。而考其内容,皆先精究生理,详于官体之构造,脉络之运行,何方发达为早,何部较有偏缺,其体育即准此为程序,抑其过而救其所不及。故其结论,在使身体平均发达。由此言之,体育者,人类自其养生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第二体育在吾人之位置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顾知之者或寡矣。或以为重在智识,或曰道德也。夫知识则诚可贵矣,人之所以异于动物者此耳。顾徒知识之何载乎?道德亦诚可贵矣,所以立群道平人己者此耳。顾徒道德之何寓乎?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儿童及年入小学,小学之时,宜专注重于身体之发育,而知识之增进道德之养成次之。宜以养护为主,而以教授训练为辅。今盖多不知之,故儿童缘读书而得疾病或至夭殇者有之矣。中学及中学以上,宜三育并重,今人则多偏于智。中学之年,身体之发育尚未完成,乃今培之者少而倾之者多,发育不将有中止之势乎?吾国学制,课程密如牛毛,虽成年之人,顽强之身,犹莫能举,况未成年者乎?况弱者乎?观其意,教者若特设此繁重之课,以困学生,蹂躏其身而残贼其生,有不受者则罚之;智力过人者,则令加读某种某种之书,甘言以恬之,厚赏以诱之。嗟乎,此所谓贼夫人之子欤!学者亦若恶此生之永年,必欲摧折之,以身为殉而不悔。何其梦梦如是也!人独患无身耳,他复何患?求所以善其身者,他事亦随之矣。善其身无过于体育。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于吾人研究之中,宜视为重要之部。"学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此之谓也。第三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三育并重,然昔之为学者,详德智而略于体。及其弊也。偻身俯首,纤纤素手,登山则气迫,涉水则足痉。故有颜子而短命,有贾生而早夭,王勃卢照邻或幼伤或坐废。此皆有甚高之德与智也,一旦身不存,德智则从之而隳矣。惟北方之强,任金革死而不厌。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烈士武臣,多出凉州。清之初世,颜习斋李刚主文而兼武。习斋远跋千里之外,学击剑之术于塞北,与勇士角而胜焉。故其言曰:"文武缺一岂道乎?"顾炎武南人也,好居于北,不喜乘船而喜乘马。此数古人者,皆可师者也。学校既起,采各国之成法,风习稍稍改矣。然办学之人,犹未脱陈旧一流,囿于所习,不能骤变,或少注意及之,亦惟是外面铺张,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故愚观现今之体育,率多有形式而无实质。非不有体操课程也,非不有体操教员也,然而受体操之益者少。非徒无益,又有害焉。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精神受无量之痛苦,精神苦而身亦苦矣。盖一体操之终,未有不貌瘁神伤者也。饮食不求洁,无机之物、微生之菌,入于体中,化为疾病;室内光线不足,则目力受害不小;桌椅长短不合,削趾适履,则躯干受亏;其余类此者尚多,不能尽也。然则为吾侪学者之计如之何?学校之设备,教师之教训,乃外的客观的也。吾人盖尚有内的主观的。夫内断于心,百体从令。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我欲仁斯仁至,况于体育乎。苟自之不振,虽使外的客观的尽善尽美,亦犹之乎不能受意也。故讲体育必自自动始。第四体育之效人者动物也,则动尚矣。人者有理性的动物也,则动必有道。然何贵乎此动邪?何贵乎此有道之动邪?动以营生也,此浅言之也;动以卫国也,此大言之也。皆非本义。动也者,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朱子主敬,陆子主静。静,静也;敬,非动也,亦静而已。老子曰无动为大。释氏务求寂静。静坐之法,为朱陆之徒者咸尊之。近有因是子者,言静坐法,自诩其法之神,而鄙运动者之自损其体。是或一道,然予未敢效之也。愚拙之见,天地盖惟有动而已。动之属于人类而有规则之可言者曰体育。前既言之,体育之效,则强筋骨也。愚昔尝闻,人之官骸肌络,及时而定,不复再可改易,大抵二十五岁以后,即一成无变。今乃知其不然。人之身盖日日变易者:新陈代谢之作用不绝行于各部组织之间,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虽六七十之人犹有改易官骸之效,事盖有必至者。又闻弱者难以转而为强,今亦知其非是。盖生而强者,滥用其强,不戒于种种嗜欲,以渐戕贼其身,自谓天生好身手,得此已足,尚待锻炼?故至强者或终转为至弱。至于弱者,则恒自悯其身之下全,而惧其生之不永,兢业自持。于消极方面,则深戒嗜欲,不敢使有损失。于积极方面,则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遂变而为强矣。故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夭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东西著称之体育家,若美之罗斯福、德之孙棠、日本之嘉纳,皆以至弱之身,而得至强之效。又尝闻之,精神身体,不能并完。用思想之人,每歉于体;而体魄蛮健者,多缺于思。其说亦谬。此盖指薄志弱行之人,非所以概乎君子也。孔子七十二而死,未闻其身体不健;释迹往来传道,死年亦高;邪苏不幸以冤死;至于摩诃末,左持经典,右执利剑,征压一世。此皆古之所谓圣人,而最大之思想家也。今之伍秩庸先生,七十有余岁矣,自谓可至百余岁,彼亦用思想之人也;王湘绮死年七十余,而康健矍铄。为是说者,其何以解邪?总之,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此盖非天命而全乎人力也。非第强筋骨也,又足以增知识。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夫知识之事,认识世间之事物而判断其理也。于此有须于体者焉。直观则赖乎耳目,思索则赖乎脑筋,耳目脑筋之谓体,体全而知识之事以全。故可谓间接从体育以得知识。今世百科之学,无论学校独修,总须力能胜任。力能胜任者,体之强者也。不能胜任者,其弱者也。强弱分,而所任之区域以殊矣。非第增知识也,又足以调感情。感情之于人,其力极大。古人以理性制之,故曰"主人翁常惺惺否",又曰"以理制心"。然理性出于心,心存乎体。常观罢弱之人,往往为感情所役,而无力以自拔;五官不全及肢体有缺者,多困于一偏之情,而理性不足以救之。故身体健全,感情斯正,可谓不易之理。以例言之:吾人遇某种不快之事,受其刺激,心神震荡,难于制止,苟加以严急之运动,立可汰去陈旧之观念,而复使脑筋清明,效盖可立而待也。非第调感情也,又足以强意志。体育之大效,盖尤在此矣。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取例明之,如冷水浴足以练习猛烈与不畏,又足以练习敢为。凡各种之运动,持续不改,皆有练习耐久之益。若长距离之赛跑,于耐久之练习尤著。夫力拔山气盖世,猛烈而已;不斩楼兰誓不还,不畏而已;化家为国,敢为而已;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耐久而已。要皆可于日常体育之小基之。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躯也。肢体纤小者举止轻浮,肤理缓弛者心意柔钝,身体之影响于心理也如是。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适,是谓俱泰。故夫体育非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第五不好运动之原因运动力体育之最要者。今之学者多不好运动,其原因盖有四焉:一则无自觉心也。一事之见于行为也,必先动其喜为此事之情,尤必先有对于此事明白周详知其所以然之智。明白周详知所以然者,即自觉心也。人多不知运动对于自己有如何之关系,或知其大略,亦未至于亲切严密之度。无以发其智,因无以动其情。夫能研究各种科学孜孜不倦者,以其关系于己者切也。今日不为,他日将无以谋生。而运动则无此自觉,此其咎由于自己不能深省者半,而教师不知所以开之亦占其半也。一则积习难返也。我国历来重文,羞齿短后,动有好汉不当兵之语。虽知运动当行之理,与各国运动致强之效,然旧观念之力尚强,其于新观念之运动,盖犹在迎拒参半之列。故不好运动,亦无怪其然。一则提倡不力也。此又有两种:其一,今之所称教育家,多不诺体育。自己不知体育,徒耳其名,亦从而体育之,所以出之也不诚,所以行之也无术,遂减学者研究之心。夫荡子而言自立,沉湎而言节饮,固无人信之矣。其次,教体操者多无学识,语言鄙俚,闻者塞耳。所知惟此一技,又未必精,日日相见者,惟此机械之动作而已。夫徒有形式而无精意以贯注之者,其事不可一日存,而今之体操实如是。一则学者以运动力可羞也。以愚所考察,此实为不运动之大原因矣。夫衣裳檐檐(注:将木字旁换成衣字旁)、行止于于、瞻视舒徐而夷犹者,美好之态,而社会之所尚也。忽尔张臂露足,伸肢屈体,此何为者邪?宁非大可怪者邪?故有深知身体不可不运动,且甚思实行,竟不能实行者;有群行群止能运动,单独行动则不能者;有燕居私室能运动,稠人广众则不能者。一言蔽之,害羞之一念为之耳。四者皆不好运动之原因。第一与第四属于主观,改之在己;第二与第三属于客观,改之在人,君子求己,在人者听之可矣。第六运动之方法贵少愚自伤体弱,因欲研究卫生之术。顾古人言者亦不少矣。近今学校有体操、坊间有书册,冥心务泛,终难得益。盖此事不重言谈,重在实行,苟能实行,得一道半法已足,曾文正行临睡洗脚、食后千步之法,得益不少。有老者年八十犹康健,问之,曰:"吾惟不饱食耳。"今之体操,诸法樊陈,更仆尽之,宁止数十百种?巢林止于一枝,饮河止于满腹。吾人惟此身耳,惟此官骸藏络耳,虽百其法,不外欲使血脉流通。夫法之致其效者一,一法之效然,百法之效亦然,则余之九十九法可废也。目不两视而明,耳不两听而聪,筋骨之锻炼而百其方法,是扰之也。欲其有效,未见其能有效矣。夫应诸方之用,与锻一己之身者,不同。浪桥所以适于航海,持竿所以适于逾高,游戏宜乎小学,兵式宜乎中学以上,此应诸方之用者也。运动筋骸使血脉流通,此锻一己之身者也。应诸方之用者其法宜多,锻一己之身者其法宜少。近之学者,多误此意,故其失有二:一则好运动者,以多为善,几欲一人之身,百般俱备,甚至无一益身者;一则不好运动者,见人之技艺多,吾所知者少,则绝弃之而不为,其宜多者不必善,务广而荒,又何贵乎?少者不必不善,虽一手一足之屈伸,苟以为常,亦有益焉。明乎此,而后体育始有进步可言矣。第七运动应注意事项凡事皆宜有恒,运动亦然。有两人于此,其于运动也,一人时作时辍,一人到底不懈,则效不效必有分矣。运动而有恒,第一能生兴味。凡静者不能自动,必有所以动之者。动之无过于兴味。凡科学皆宜引起多方之兴味,而于运动尤然。人静处则甚逸,发动则甚劳,人恒好逸而恶劳,使无物焉以促之,则不足以移其势而变其好恶之心。而此兴味之起,由于日日运动不辍。最好于才起临睡行两次运动,裸体最善,次则薄衣,多衣甚碍事。日以为常,使此运动之观念,相连而不绝,今日之运动,承乎昨日之运动,而又引起明日之运动。每次不必久,三十分钟已足。如此自生一种之兴味焉。第二能生快乐。运动既久,成效大著,发生自己价值之念。以之为学则胜任愉快,以之修德则日起有功,心中无限快乐,亦缘有恒而得也。快乐与兴味有辨。兴味者运动之始,快乐者运动之终。兴味生于进行,快乐生于结果。二者自异。有恒矣,而不用心,亦难有效。走马观花,虽日日观,犹无观也。心在鸿鹄,虽与俱学,勿若之矣。故运动有注全力之道焉。运动之时,心在运动,闲思杂虑,一切屏去,运心于血脉如何流通,筋肉如何张弛,关节如何反复,呼吸如何出入。而运作按节,屈伸进退,皆一一踏实。朱子论主一无适,谓吃饭则想着吃饭,穿衣则想着穿衣。注全力于运动之时者,亦若是则已耳。文明柔顺,君子之容。虽然,非所以语于运动也。运动宜蛮拙。骑突枪鸣十荡十决,暗噁颓山岳、叱咤变风云,力拔项王之山,勇贯由基之札,其道盖存乎蛮拙,而无与于纤巧之事。运动之进取宜蛮,蛮则气力雄,筋骨劲。运动之方法宜拙,拙则资守实,练习易。二者在初行运动之人为尤要。运动所宜注意者三:有恒一也,注全力二也,蛮拙三也。他所当注意者尚多。举其要者如此。第八运动一得之商榷愚既粗涉各种运动,以其皆系外铄而无当于一己之心得。乃提挚各种运动之长,自成一种运动,得此运动之益,颇为不少。凡分六段:手部也,足部也,躯干部也,头部也,打击运动也,调和运动也。段之中有节,凡二十有七节。以其为六段,因名之曰六段运动。兹述于后,世之君子,幸教正焉。【一、手部运动,坐势】1.握拳向前屈伸。左右参,三次(左右参者,左动右息,右动左息,相参互也)。2.握拳屈时前侧后半圆形运动。左右参,三次。3.握拳向前面下方屈伸。左右并,三次(左右并者,并动不相参互)。4.手仰向外拿。左右参,三次。5.手复向外拿。左右参,三次。6.伸指屈时前刺。左右参,三次。【二、足部运动,坐势】1.手握拳左右垂。足就原位一前屈,一后斜伸。左右参,三次。2.手握拳前平。足一侧伸,一前屈。伸者可易位,屈者惟趾立。臀跟相接。左右参,三次。3.手握拳左右垂。足一支一揭。左右参,三次。4.手握拳左右垂。足一支一前踢。左右参,三次。5.手握拳左右垂。足一前屈,一后伸。屈者在原位,伸者易位,两足略在直线上。左右参,三次。6.手释拳。全身一起一蹲,蹲时臀跟略接,三次。【三、躯干部运动,立势】1.身向前后屈。三次(手握拳,下同)。2.手一上伸,一下垂。绷张左右胸肋,左右各一次。3.手一侧垂,一前斜垂。绷张左右背肋,左右各一次。4.足丁字势。手左右横荡。扭捩腰胁。左右各一次。【四、头部运动,坐势。】1.头前后屈。三次。2.头左右转。三次。3.用手按摩额部、颊部、鼻部、唇部、喉部、耳部、后颈部。4.自由运动。头大体位置不动,用意使皮肤及下颚运动。五次。【五、打击运动,不定势】(打击运动者,以拳遍击身体各处,使血液奔注,筋肉坚实,为此运动之主)1.手部。右手击左手,左手击右手。(1)前膊。上面、下面、左面、右面。(2)后膊。上面、下面、左面、右面。2.肩部。3.胸部。4.胁部。5.背部。6.腹部。7.臀部。8.腿部。上腿、下腿。【六、调和运动,不定势】1.跳舞。十余次。2.深呼吸。三次。

《体育之研究》白话译文国力衰弱不振,尚武之风不振,人民的身体,日渐瘦弱,这是十分值得担忧的现象啊。提倡体育的人,没有抓住根本,实行很久却没有效果。如果长期这样不加改进,人民身体将会变得更弱。所谓的命运平顺志向高远,是外在的事,是最终的事。身体结实体力充沛,是自身的事,是根本的事。身体不坚强结实,那么就会看见武器就害怕,这怎么能让命运顺达,让志向高远呢,身体坚强结实在于锻炼,锻炼在于个人自觉行动。现在提倡体育的人,无不是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方法,然而后来没有效果的原因,是外部的驱策力量不足以使他们的心鼓动,不知道什么是体育的真正意义。体育到底有什么价值,效果又怎样,该着手于何处实施,都茫茫然就像在雾里一样,他们觉得没有效果也就算了。想要得到体育的效果,不是动用主观力量,非要促进他们对体育的自觉性不可。假若自觉了,那么体育的作用,可以不用说而自己就能知道,命途顺达志向高远的效果,也会不去寻求而自己得到了。我深感体育的重要,伤心提倡的人的没有采用正确的做法,有了解到国内同志,与我有相同的担忧而相互怜惜的人一定很多。不仅自觉惭愧羞赧,拿出自己愚昧的见解,用来大家商讨。我所说的并非都是自己亲身实行的,尚有许多无据想象的地方,不敢欺骗大家。倘若我不足之处,请赐我教诲,这是我虚心所求的东西啊。第一、释体育从有人类以来,即使(那时的人)很愚昧,(但是)也知道保护自己的生命。所以西山的一个叫薇的,饿了就知道吃;井上一个叫李的,吃不下就不吃;砍伐树木用来居住;动物的皮毛用作衣服;原因是这些都是一个人的本能,没有什么原因的。只是(这些本能)没有发扬光大而已。有圣人的出现,于是就有了礼,饮食和作息,都有节度。所以“;孔子在家神态和悦轻松”,“食物腐败变味,鱼肉发臭变质,就不食用了”,闲居,衣冠整洁,容貌舒展安详,“孔子在矍相之地的菜园子里射箭,围观的人多得像一堵墙”。人体的组成,与动物相同,然而动物没有人长寿,是控制它们生活没有节度的原因。人们则用节度控制自己的生活,越往后越明了,于是就有了体育。体育,是一种养生之道。东西方所说的不同:庄子效仿庖丁的办法,孔子利用射箭驾车;现在文明的国家,德国最盛行,他们的斗剑的风气,在全国播散;日本则有武士道,今日又因我国的影响,形成柔术,宴会的时候可以观赏。然而考察它们的内容,都是先精通研究生理,详细了解人体的构造,脉络的运行,何处最早发达,何处还有缺陷,他们的体育就按照这种程序,抑制缺陷而且拯救他们所没达到的。所以得出结论,在于是身体均衡发展。由此所以说,体育,是人类自己的养身之道,让身体均衡发展,而且有规则次序的说法啊。第二、体育在吾人之位置体育,配合着德育与智育,然而德育和智育都依托于体育。没有体育就没有德育和智育。看到了解这方面的人很少。有人以为智识最重要,或是道德最重要。知识诚然可贵,人之所以与动动物有差别就是这个原因。那么流传知识是用什么载体呢,道德也的确可贵,用来群体生活说道理管束自己的就是道德。那么传播道德的寓体是什么呢,身体,是知识的载体和道德的寓体。它就像车一样承载知识,像房子一样寓含道德。身体,是在知识的车和装道德的房子。儿童到了年纪上学,小学时,应该专注于身体的发育,而知识的增长和道德的养成应该放在第二位。应该一爱惜保护为主,以教授和训练为辅助。现在的人大多不知道,所以儿童因为读书而得病或者夭折的也有。中学及中学以上时,应该体育德育智育三者并重,现在的人大多偏向智育发展。中学的时候,身体发育都有还没完全,如果现在的人锻炼的少用得多,那么不久发育就会到一半而停止了吗,我们国家的学习制度,课程多如牛毛,即使是成年人,有强健的体魄,也不行,何况未成年人呢,何况瘦弱的人呢,由此看来,老师如果专门设立如此繁重的课业,来困住学生,蹂躏他们的身体摧残他们的生命,有不接受的就惩罚;智力过于常人的,就让他读其他的很多书,用好听的话表扬,用丰厚的奖赏诱惑。哎呀,这不就是所说的坏老师吗~学者们也憎恶这种情况常年出现,想要打破吧,即使以身殉志也不后悔。何其多的人都有这样的梦想~人只担心没命,还怕其他的吗,寻求能够完善自身的人,其他事就随便了。完善自身就是体育。体育在我心中排在第一位。身体强壮了学问道德的增进也会收效更多。在我研究中,应该视为重要的部分。“物品有好坏,事情有始终,知道先后顺序,就接近真理了。”这就是我所说的。第三、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体育德育智育三者本来应该并重的,然而以前的教学的人,注重德育体育忽略体育。看那些弊端。佝偻身体低头行走,双手纤瘦,登山就气息急迫,下水就脚抽筋。所以才会有颜回命不长,贾谊早年死去,王勃卢照邻有的幼年受伤有的坐着瘫痪。这都是有崇高的道德和极高智慧的人,一旦没有好身体,道德智识就随之而消亡。唯有北方的强人,任由金戈铁马战死沙场而不厌倦,燕国赵国多出悲情感慨的人。烈士武臣,大多出自凉州。清朝开始时,颜习斋和李刚主张文化也重视武道。颜习斋远去千里之外的塞北学习击剑术,与勇士比赛胜利了。所以他说:“文武缺一还是正道么,”顾炎武是南方人,喜欢居住在北方,不喜欢乘船却喜欢骑马。这么多古人,都可以去学习啊。学校已经建立了,采用各国已有的规则,只稍微改了一下风俗。然而办学的人,还是没有脱掉陈旧的习性,局限于所学习的东西,不能产生新的变化,或者有少数人注意到这点,也只是在表层思索,不去思考它的重要的地方反而重视没价值的地方。所以我看现今的体育,大概都是形式多种多样却无实质内容。不是没有体操课,也不是没有体操老师,然而感受到体操带来益处的人很少。这不是徒劳没有收益,又有害处吗,老师发命令,学的人勉强跟上,身体跟随但是心里不愿,在精神上受到无穷的痛苦,精神上痛苦了身体上就会痛苦。大概上一次体操课,没有不神情疲惫的人啊。吃东西不在意干不干净,无机物,微生菌,都进入到人体,转化成疾病;室内光线不足,那么视力就会受到很大损害;桌椅高低不平,类似于削足适履,那么身体就会受损;其余像这样的情况很多,说不完啊。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学的人该如何为此打算呢,学校的设备,老师的教导训练,是外部的客观因素。我们大概存在内在的主观的因素。如果内心坚定,那么身体就会服从命令。是祸是福靠自己谋求,我想要仁心治国那么这种场面就到来了,何况是体育呢。如果自身不振奋起来,即使让外部的客观条件尽善尽美,也还是不能得到其中真谛。所以说体育必须从自己的内心运动开始。第四、体育之效人是动物,则应崇尚运动。人是有理性的动物,那么运动必然遵从规则。既然这样那么有什么重要于运动,又有什么超得过有规律的运动呢,运动让自己身体更好,这是从小的方面说;运动用来保卫国家,这是从大的方面说。但都不是本来的意义。运动,大概是保养身体快乐心灵的罢了。朱子主张敬,陆子主张静。静,静止不动;敬,不是运动,也是静罢了。老子说保持静才是最重要的。释氏务必追求寂静。静坐的方法,被朱子陆子一类的人都遵从。近来有延承这些人的,说静坐的方法,自夸他方法的神奇,而且看不起运动的人损坏自己的身体。这有可能是一种方法,然而我不敢效仿。我认为,天地之间大概只有运动。属于人类的有规则的运动可以称为体育。前文已经说了,体育的效果,是强健筋骨。我曾经听说,人体的五官骨骼肌肉脉络,到一定时候就定格了,再也不能改变,大概二十五岁之后,就再也不会变化了。现在才知道不是这样的,人的身体大概每天都会有变化:新陈代谢每时每刻都会在人体各组织之间进行,视力不好可以变好,耳力不好也可以变好,即使是对六七十岁的人也有可以改变五官骨骼的作用,做一件事一定会有成功的人,又听说弱者难以变为强者,现在也知道不是那样的。那些生来就强壮的人,滥用他的能力,不戒除各种欲望,因此他的身体逐渐被损害,自称天生的好手,生来强壮已经足够了,还需要锻炼吗,所以最强的人最终会变得最弱。对于弱者,那么就总是叹息自己身体的不健全,而担心寿命不长,兢兢业业刻苦坚持锻炼。在消极的方面,就坚决戒掉贪嗜欲望,不敢使自己的身体有损害。在积极方面,就勤奋锻炼,增加自己所没有的能力。很久之后弱者就变为强者了。所以生来就强壮的人不需要沾沾自喜,生来羸弱的人不必要自我伤感。我也是生来羸弱,有人从小引导我变得强大,也不是没有可能。东西方著名的体育家,如美国的罗斯福,德国的孙棠,日本的嘉纳,都是从最弱的身体,得到最强的效果。我又曾经听说,精神和身体,不能同时完善。进行脑力劳动的人,往往身体不好;然而体魄健壮的人,做事多数缺乏思考。这种说法也是错的。这只能针对那些意志不强行为力弱的人,不是所说的用来概括君子的。孔子七十二才去世,从未听说他的身体不健康;释迹去往各处传授佛道,去世时也是高龄;耶稣不幸冤死;至于摩诃末,左手拿持经典之书,右手执着利剑,征服一个世纪。这些都是古代所谓的圣人,而且是最伟大的思想家。现在的伍秩庸先生,七十多岁了,自称可以活到一百岁,他也是脑力劳动的人;王湘绮去世时七十多岁了,但是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因此这种说法,谁能够辩驳呢,总之,勤于体育锻炼可以强健筋骨,筋骨强健了体质就可以改变,弱者可以变为强者,身心可以一并完善。这大概就不是听天命而是全靠人力了。体育不只是强健了筋骨,又增加了很多的知识。当今有人说:让精神文明,让体魄健壮。说的就是这个啊。想要让精神更文明,就要先让体魄健壮。如果体魄健壮了,那么文明的精神就会随之而来。学知识这件事,就是认识世间的事物然后判断它们旳规律。这点就需要一定的身体条件。直接观察依赖于耳朵眼镜,思考则依赖于脑筋,耳目脑筋就叫做身体,身体健全那么学知识的是就能完善。所以可以说知识是间接从体育中得到的。当今世上百种学问,不管是不是专门修习,总需要有体力才能胜任。有能力胜任的,也是体魄强健的人。不能胜任的,那就是身体累弱的人。身体强弱不同,继而所从事的方面就会不同。不知能增进人的知识,还足以用来调节感情。感情对于人来说,它的作用极大。古人用理性来控制感情,所以说主人老翁常惶恐不安极力忍耐,又说以理智控制内心。然而理智出于内心,心存在于身体里。经常看过病弱的人,往往被感情所牵绊,却无力自拔;五官不全以及肢体有缺陷的人,大多是被困于对自己缺陷的悲哀,但是理性不能足以用来拯救自己。所以说身体健全,感情正常,可以说是难得一见的。用例子来说话:我们人遇到某种不愉快的事,受到刺激,心里精神都不平静,难以阻止,如果此时进行严格急时的运动,立马可以去除先前不好的观念,而又使脑筋清明,体育的作用可以立即见到。体育不只能调节感情,还足以用来增强意志。体育最大的作用,大概就在这上面了。体育的主要宗旨,让人有武力而且勇敢。武勇的名目,像猛烈,像无所畏惧,像敢作敢当,像耐力持久,都是与意志有关的事。举例来说明,就像用冷水洗脚来练习猛烈与无畏,也足以用来练习敢为。凡是各种运动,坚持不放弃的,都有练习耐久力的好处。像长距离赛跑,对耐久力的联系作用更显著。当年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猛烈罢了;不破楼兰誓不还,不畏罢了;把国当成自己家去奋勇守护,敢为而已;大禹治水八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耐久罢了。这些都是基于日常的体育锻炼,所谓人的意志,一直都是人生事业发展的先驱啊。肢体瘦弱的人行为强弱没力,肌肤纹理松弛的人心思柔顺单纯,身体的健康与否对心理的影响也像这样。体育的作用,可以强健筋骨,因而增长知识,进而调节情绪,再而增强意志力。筋骨,是人的身体;知识感情和意志力,是人的内心。身体内心都舒适了,就叫作俱泰。所以难道体育不是这样么,保养我们的身体,让我们的内心快乐罢了。第五、不好运动之原因运动力是体育中最重要的部分,现在的读书人大多不喜欢运动,其中原因大概有四点:一是没有自觉心。处理一件事体现在行为上,一定要先开动对这件事的兴趣或是喜欢之情,尤其是要先有对这件事具体的了解明白以及为何这样的智慧。清楚明白知晓具体以及为何这样,就是自觉心的体现。人们大多不知道运动对自己有哪些方面的好处,或者是知道个大概,也未达到十分了解的程度。没有用来激发智慧的东西,因此就没有用来调动兴趣的情绪。那些能孜孜不倦研究各种科学的人,认为自己与所从事的事的关系十分密切。今天不做,明天就无法以此谋求生存。然而在运动上就没有这种自觉,这一半就应该怪自己不能深切体会到其中利害关系了。然而老师不知道怎么开导学生也要占一半的责任。另一个原因是积习难返。我国历来重视文化教育,动则有好汉不当兵的说法,虽然知道应该积极运动的道理,与各国通过推崇运动而是国家变强的作用,然而就观念仍深存人心,他们对运动的新观念,大概还在既欢迎又拒绝的地步。所以不喜欢运动,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有另一个原因是提倡不够。这又分为两类:其一,现在所说的教育家,大多不擅体育。自己不了解体育,只听过体育这两个字,也来教体育,所以出发点就不诚实,所以做起来也没办法,于是就减弱了学生们对体育的好奇。不管孩子就说让他们学会自立,终日饮酒的人还说自己节饮,所以没人相信。其次,教习体操的人大多没有学识,语言粗鲁,听到的人都会堵住耳朵。他所了解的只有这一项,却又未必精通,每天展示给别人的,只有这些机械的动作罢了。那些只注重形式却没有内涵的贯注给他人的做法,所做的不会长久,而当今的体操事实也是如此。还有一原因是学生们认为会运动很羞耻,认为会运动的人很愚蠢,这实在是人们不喜欢运动的一大原因。那些温文尔雅,慢条斯理的人,看着很好看,也是社会所崇尚的。突然张臂露足,伸肢屈体的人,像什么样呢,这不是该特别奇怪吗,所以有深知身体必须运动,而且想要行动起来,却没有行动的人;也有一群人在一起能运动,自己却不能单独去运动的人;有在自己家里能运在人多的地方就不能运动的人。总之,都是因为害羞罢了。这四点不好运动的原因,第一与第四属于主观原因,要改掉就靠自己了;第二与第三属于客观原因,要改的话在于大多数人。君子要求自己,别人的就算了。第六、运动之方法贵少我自己担心身体弱,于是研究防卫生存的方法。看古人说的也不少。近来学校有体操、坊间有书本,只潜心去空想却不实行,是得不到益处的。大概此事言谈不重要,实行才重要,如果能够实行,得知其中一点好处就足够了,曾文正临水洗脚,饭后走千步,得益不少。有老年人八十岁了还很健康,问他,说:我只是不吃太饱罢了。现在的体操,各种方式都有,特别的多,岂止十种百种,鸟筑巢只在林子里的一根树枝上,喝河里的水喝饱了就不喝了。我们人只有这副身体,只有这幅五官骨骼脉络而已,虽然有百种方法,不外乎想要人血脉流通。全部方法的作用只有一个,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