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经济史教学资料-第三讲中国农业现代化论析中国经济史教学资料-第三讲中国农业现代化论析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农业始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始终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从20世纪20年代,中国学界开始关注农业问题,东方杂志刊登了一期专号农业及农民运动号,专门讨论农业问题,认为农业问题是我国难以解决的问题中国近代农业就其基本形态来说是分散的个体经济,但也有极其微弱的现代化倾向,农业结构的演变,农村商品经济与农村市场的发展就是其中的一些表现。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农业始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始终无法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一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二 近代中国农业结构及其演变三 失衡的土地所有制结构四
2、 近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初步发展五 传统与近代并存的农业制度与 经营结构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一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一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一)经济现代化、工业化依存于先行的或同时进行的农业革命根据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发展情况看,农业比工业加速发展的时间要早3050年,英国农业开始加速发展时期为1700年左右,17001750年人均生产率提高25,工业革命开始于1760年。法国于17501760年农业开始加速发展,2030年后工业开始发展。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一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美国学者亨廷顿在20世纪60年代总结,农民
3、既可以是一个社会稳定的关键,也可以是导致一个政权崩溃的关键,抓住农民对巩固政权不可或缺。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美国学者亨廷顿在20世纪60年代总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二)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关系密切张培刚1945年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从粮食、原料、劳动力、市场等四方面阐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库兹涅茨:产品、市场、要素、外汇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二)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关系密切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三)研究中国近代经济的宏观趋势和中心线索,不能离开传统农业而谈近代工业(二元经济)推进工业化必须以国内农业为基础,
4、必须建立在工农业协调基础上。农业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必须在传统农业基础上探讨近代工业的发展从农业中汲取原始积累:“剪刀差”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三)研究中国近代经济的宏观趋势和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四)近代中国农业经济史研究部分专著介绍金陵大学卜凯(John L. Buck)日本学者田岛俊雄、美国珀金斯Perkins、美国学者黄宗智中国名家:李文治、章有义、陈翰笙、刘克祥等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四)近代中国农业经济史研究部分专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二 近代中国农业结构及其演变(一)近代中国农业资源基本特点1、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2、资源总量大,人均资源占有少3、资源储藏量较丰
5、富,但未充分开发利用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二 近代中国农业结构及其演变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4、资源分布不均,土地资源西部多,东部少,而人员资源东部稠密西部稀疏(胡焕庸线)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4、资源分布不均,土地资源西部多,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1935年,胡焕庸提出黑河(爱辉)腾冲线即胡焕庸线,首次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规律。即自黑龙江瑷珲至云南腾冲画一条直线(约为45),线东南半壁36%的土地供养了全国96%的人口;西北半壁64%的土地仅供养4%的人口。二者平均人口密度比为42.61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发现,“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比例,与70年前相差不到2%第三讲 中国的农
6、业现代化1935年,胡焕庸提出黑河(爱辉)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二)倾斜型农业地区结构 近代农业发展是与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前半期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以及社会历史乃至国际环境密切相关,受其制约。1、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农业资源(土壤、气候、水等)则是东优于西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二)倾斜型农业地区结构第一级(4000m)第二级(10002000m)第三级(500m)第一级(4000m)第二级(10002000m)第我国年等降水量线图我国年等降水量线图中国干湿地带分布图中国干湿地带分布图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2、西北东南形成畜牧农耕海洋农业带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
7、现代化2、西北东南形成畜牧农耕海洋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3、农耕或农业种植是近代中国农业的基础和主体项目19491952种植业82.583.1林、牧、副、渔17.516.9林业0.60.7牧业12.411.5副业4.34.4渔业0.20.3农业总产值100100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3、农耕或农业种植是近代中国农业的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三) 中国人口增长与区域分布的变化人口:美国学者珀金斯估计年份人口数(亿)18504.1018733.5018933.8519134.3019335.0019535.83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三) 中国人口增长与区域分布吴承明估计年代人口数(亿)年
8、代人口数(亿)18404.12819234.45018504.14519334.50018733.45319434.55618833.61519495.41618933.80119535.87919134.380吴承明估计年代人口数(亿)年代人口数(亿)18404.128章有义再估计时期人口数(千)1812365447185143629918873761441912455243192819365107891949545831章有义再估计时期人口数(千)1812365447185143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中国近代人口发展趋势:除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及战后一段时间外,近代中国人口一直是增加的,虽经
9、历多次战乱饥荒而不衰。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中国近代人口发展趋势:各地区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重 据研究,18511949年间,中国人口由436299千人增至545831千人,增加25.1%。除华东外,各区人口均有所增加,最快的为东北,由312541547千人,增39422千人,增12.3倍。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由0.7%-7.6%,约增7个百分点。其次为西南,由5912898041千人,增38913千人,增65.8%。华北人口略有增加,由3914864203千人,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由8.9%-11.8%。华东人口减少,由168056149343千人,减18713千人,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明显降
10、低,由38.5%-27.4%。西北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由6.4%降至5.6%,中南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由31.9%降至29.6%。中国近代人口有向边疆扩散的趋势,但总的说来,还是东部沿海地区人口较为密集。各地区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重 据研究,18511949年间,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四)耕地的增长与区域分布的变化1.耕地数估算 (1)珀金斯估计年份亿亩187312.10189312.40191313.60193314.70195716.78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四)耕地的增长与区域分布的变化年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2)吴承明估计年份亿亩年份亿亩18127.915193314.04718
11、7311.451194614.10718879.457194914.813189311.889195316.279191312.679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2)吴承明估计年份亿亩年份亿亩1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3)章有义估计1812185118871912192819361949东北303301817339913154141270865309327华北398343434287452486405885380962400131华东212372202400216344199180200082180215华中184963190863187702169909158047143705东南72823
12、794787673494908101795121200西南778068136077524148642208849167769西北7362270285752578660496363122053合计105025910768461125960125926914169631444400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3)章有义估计181218511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上述估计均认为:中国近代耕地面积一直是增加的这种发展趋势与人口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是一致,但总的说来,人口增长快于耕地面积的扩大。依吴承明估计,18731933年,人口增30多,耕地增22.7%。18731949年,人口增56.9%,耕地增29
13、.4%。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上述估计均认为:中国近代耕地面积一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各地区在全国耕地面积中所占比重18511949年百年间:东北耕地占全国耕地的比重由1.7%-16.3%,提高了14.6%。西南占全国比重由7.6%-11.6%,提高了4%。西北占全国比重由6.5%-8.5%,提高了2%。以上三区占全国耕地比重约提高了21。 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各地区在全国耕地面积中所占比重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与此相反,华北占全国耕地的比重由18.3%-17.3%,降低1%,华东占全国比重由33.3%-23.4%,约降低10%,中南占全国比重由32.9%-22.9%,亦降10。以上
14、三区占全国比重降低21。显然,近代中国耕地是向东北、西北、西南边区扩展的,这有利于中国耕地区域分布逐步趋于平衡。但华东、中南、华北仍占全国耕地的2/3,是全国农业经济的重心。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与此相反,华北占全国耕地的比重由1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五)人口密度与人均耕地中国近代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人数)年代人口密度年代人口密度184043192346185145193347188539193650189544194447190546194647191046194956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五)人口密度与人均耕地年代人口密世界各主要国家人口密度(每平方英里人口数)1934年国别人口
15、密度国别人口密度比利时荷兰英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瑞士匈牙利葡萄牙法国印度702.7622.4508.7642.1365.2355.9259.8227.6201.7197.1195.3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西班牙中国埃及美国墨西哥苏联巴西阿根廷加拿大166.8152.8125.9105.268.241.723.820.514.211.42.8澳洲2.3世界各主要国家人口密度(每平方英里人口数)1934年国别人口中国各省人口密度相差悬殊30年代前半期中国各省市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人口数)地区人口密度地区人口密度东北四省河北省北平市天津市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省青海省新疆省江苏省上海市南京市浙江省全国总计25
16、.28203.742983.3313296.6871.7449.9916.691.381.631.53336.774147.552073.47204.8938.76杭州市福建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广东省广西省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西藏259.5499.03153.51244.03198.24117.48121.2193.59143.0658.5892.7329.5939.130.85中国各省人口密度相差悬殊30年代前半期中国各省市人口密度( 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口密度中国人口密度的这种不平衡,大体决定了东南与西北农业发展的不同方向。东南部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发展多种经营为主;西
17、北部则以扩大耕地面积,发展畜牧业为主。近现代中国东南和西北部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大体如此。中国东南部人口密度远大于西北部,反映了中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状况,是由自然条件(地形、雨量等)、社会经济和历史条件造成的。 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口密度中国人口密度的这种不(六) K.C.Yeh人均耕地面积估计年别人口(百万)耕地(百万市亩)人均耕地面积光绪十九年(1893)38512403.22民国二年(1913)43013603.16民国二十二年(1933)50315343.05(六) K.C.Yeh人均耕地面积估计年别人口耕地人均光绪十18511949年人均耕地面积统计年代人
18、均耕地面积(亩)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亩)农户平均耕地面积(亩)1851191019361944194619491.793.192.963.073.102.711.883.183.704.254.253.399.4023.4918.4822.2522.3117.7918511949年人均耕地面积统计年代人均耕地面积(亩)农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中国近代每人摊得耕地面积,一般只有3亩左右,每农户平均耕地20亩左右。中国人均耕地是比较少的。一是中国人均耕地按一般标准衡量,不足以维持相当之生活水平(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伊士特估计,人类每人需要二英亩半,约合15华亩之地)。根据历史资料,近代要维持半饥半饱
19、的生活,最少需要3.1亩或3.3亩耕地。二是中国人均耕地小于世界大多数国家人均耕地。尤其因为我国工业化程度很低,农业人口占极大比重,故每农民平均耕地面积亦最少。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中国近代每人摊得耕地面积,一般只有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中国近代各省区人均耕地相差较大中国北部人均耕地大于南部。不过南部因气温较高,雨水较多,复种指数较北方高。再加上南部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工副业生产较为发达,从而弥补了人均耕地不足的缺陷,使南北的农业经济发展较趋于平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耕地资源分布不平衡状态依然存在,各地区间人均占有耕地量差别依然悬殊。据统计1979年华东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2.5,
20、平均每人1.175亩,约相当于全国人均1.54亩的3/4。东北地区人口占9.1,耕地占16.6,人均2.81亩,高于全国人均占有耕地的82.7。西北地区人均2.71亩。西南地区人均1.09亩。中南地区人均1.16亩。华北地区人均2.29亩。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中国近代各省区人均耕地相差较大19141921年各省农民人均耕地面积省区农田亩数农民数(千人)人均耕地省区农田亩数农民数(千人)人均耕地直隶95,461,72223,0504.14江苏88,296,54723,5353.75奉天45,787,1468,5805.34安徽41,785,46314,2952.92吉林81,171,6362
21、,81528.84江西40,842,01520,3252.01黑龙江38,865,5991,65023.55湖北161,782,99618,6658.67山东103,850,33827,0503.84湖南237,194,70819,15512.38河南400,076,31831,00012.91浙江31,192,33516,4851.89山西50,772,0617,6506.64福建24,314,0268,1502.98陕西32,402,6916,6754.80云南11,496,8566,5001.77甘肃26,914,1404,2956.27贵州1,471,0389001.63新疆12,02
22、6,7873,2803.67热河16,843,3513,0855.46四川125,432,72730,3404.13绥远6,282,27632519.33广东37,781,61727,8101.36察哈尔12,339,95357521.46广西83,405,73011,0807.53总计1,807,745,077316,8255.7119141921年各省农民人均耕地面积省区农田亩数农民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三 失衡的土地所有制结构第一,中国一直有公田与私田之分。两者之间不断消长。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公田占10左右,私田占90左右,这种状况一直没有明显变化。第三讲 中国的农
23、业现代化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第二,“地权失平”是近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特征1927年中国农村土地占有状况占全国人口总额的比重()占全国土地总额的比重()雇农、佃农、游民550贫农206中农1113富农819地主662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第二,“地权失平”是近代中国土地所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土地占有状况占户数()占土地()地主、富农1063中农2019贫农、雇农7018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土地占有状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第三,各地区土地所有制结构差异较大,一般说来,南方公田所占比重大于北方。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西南和东北
24、地区的土地更加集中在地富手中,长江中下游的一些省区,土地占有情况则有一些分散。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第三,各地区土地所有制结构差异较大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 20世纪40年代中国土地占有状况()占全国耕地地富占地中贫雇占地占全国人口地富占人口中贫雇占人口中南22.948.851.229.613.087.0华东23.443.753.427.47.290.7华北17.345.055.011.87.692.4东北16.389.411.67.624.375.7西北8.552.247.85.612.587.5西南11.675.025.018.011.989.1平均56.943.111.488.6第三
25、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 20世纪40年代中国土地占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二)原因探讨1.长期因素(两方面)土地自由买卖、多子均分财产制2.短期因素多方面:如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地价高低;政权兴衰;灾荒、战乱等。就近代而言,最明显的是政治因素,如太平天国。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二)原因探讨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四 近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初步发展(一)农业现代化的启动1.经济作物种植的增长茶叶甘蔗种植桑的种植棉花种植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四 近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初步发展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2.粮食商品率提高18401894年间,几种主要农产品商品量增长率大致如下:粮食59. 2%,棉花3
26、2%,土丝105%,茶叶79%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2.粮食商品率提高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3.农业现代化启动时期的整体水平1887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2781212万两银(其中,来自国外净收入1126万银两,占国民生产总值0.4%),农业产值占60. 1 %。农业总产值中,粮食价值13696万银两,稻谷645亿公斤,加上小麦、小米、大豆、高粱、大麦、玉米等几种粮食作物,产量总计1004亿公斤。按人口3. 775亿计,人均266公斤。这些粮食使每人平均可获1800卡路里,相当20世纪50年代印度的水平。其他重要农作物的年产量,棉花34726万公斤(人均0.92公斤),茶30800万公斤第三
27、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3.农业现代化启动时期的整体水平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二)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1.农产品产量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高峰农业产品产量能有所提高,主要是由于耕地面积的增加。1887年到1936年,耕地面积从11.3亿亩增加到14.2亿亩,增加25.8%。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二)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2.农家经济与市场联系的加强1936年,从全国来看,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比例为57. 68 : 42. 32,比1920年的44. 59 : 55. 41有所变化,表明商品经济已占优势。若仅就农业总产值看,1936年商品经济
28、与自然经济的比例则为43. 86:56.14。农业生产领域中,自然经济仍占优势,但比1920年的37. 55 : 62. 45有进展,这表明中国自然经济在继续解体。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2.农家经济与市场联系的加强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3.机器与化肥的使用光绪六年(1880年)八月七日益闻录刊登“天津客民”用“机器垦荒”的消息,这是目前见到最早的农业生产使用机器的记载1897年到1911年,在江苏、浙江、湖南、福建、河北、山东、东北等地开展过改良农具和新式灌溉机器的尝试化肥的使用比机具更晚,从1910年起,历年都进口化肥,1930年进口最多达380万担,平均每亩只有0. 27斤第三讲 中国
29、的农业现代化3.机器与化肥的使用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4.作物品种引进与改良19世纪末,清政府开始从国外引进棉花良种,设立农业实验科研机构和农业专科院校,学习西方农艺改良农作物品种成绩较显著的有棉花、水稻、小麦水稻、小麦良种选育始于20世纪20年代,金陵大学19211922年育成“金大26号”,这是用科学方法育成的第一个小麦良种。到抗战前,经过培育和推广并有成效的小麦良种有9种,其中以“金大2905”麦种最佳。此外,还培育出谷子、玉米、大豆、大麦等作物的良种。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4.作物品种引进与改良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五 传统与近代并存的农业制度与经营结构(一)封建租佃制度一般说,
30、中国地主是出租土地,坐收地租,而不雇工经营其土地1.根据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同农业劳动者结合方式的差别分:租种制、伙种制和帮工佃种制2.按租佃期限分:年租佃制、定期租佃制、不定期租佃制和永佃制3.按交租时间分:秋后一次交租、按季节多次交租、预租制、押租制、世袭租佃制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五 传统与近代并存的农业制度与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永佃制我国的永佃制萌芽于隋唐,到宋代时“一田两主”制在江南初见端倪。及至南宋,永佃制度得以确立。至明清两代,较盛行。从土地所有权分割基础意义上来看,真正的田底权与田面权的分割至迟发生在明中叶。清末,永佃权作为一项用益物权被编进大清民律草案。民国时期,永佃权列
31、入中华民国民法。新中国成立后,永佃制被废除,仅在台湾仍存续。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永佃制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吴农佃人之田者, 十八九皆所谓租田, 然非若古之所谓租及他处之所谓租也。欲有田底、田面之称。田面者佃农之所有, 田主抵有田底而已, 盖与佃农各有其半, 故田主虽易, 而佃农不易;佃农或易, 而田主亦不与”(陶煦,租募)同一地块分为上下两层,上地(称田皮、田面)与底地(称田骨、田底),分属不同人所有,这种习惯上的权利关系就是“一田两主”。田面权与田底权并列,均是永久性的独立物权。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吴农佃人之田者, 十八九皆所谓租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二)近代中国地租形态
32、、租额和地租率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一般而言,近代中国以实物地租为主,劳役地租和货币地租为辅,其中劳役地租最少,主要存在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实物地租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二)近代中国地租形态、租额和地租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清末民初中国每亩耕地之税赋年别每亩正税(元)每亩附加税(元)总计(元)年别每亩正税(元)每亩附加税(元)总计(元)19090.210.050.2619230.240.040.2819110.210.050.2619250.220.070.2919130.220.050.2719270.240.130.3719150.230.050.281929
33、0.240.150.3919170.230.040.2719310.270.220.4919190.240.040.2819330.400.090.4919210.230.040.27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清末民初中国每亩耕地之税赋年别每亩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1934年各省货币地租的地租率省别地租率省别地租率省别地租率察哈尔2.0江苏8.7湖北8.3绥远6.4安徽9.4湖南17.4甘肃11.4浙江9.6四川11.4陕西10.1福建17.8云南13.9山西6.2广东17.0贵州6.2河北7.3江西19.2总计平均11.0山东16.0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1934年各省货币地租的地租率省别
34、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三)近代农业中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发生与发展我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表现为:在地主经济变化过程中,出现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所谓经营地主农民分化过程中产生富裕农民的雇工经营新式农垦企业兴起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三)近代农业中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1.经营地主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一些地区已有一部分地主对其所有土地的一部或大部甚至全部,采用自己雇工耕种的经营方式。这种地主经营,从20世纪初到20年代有一定发展,到30年代中期,即抗战前夕,地主经营的土地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5左右。这种情况,直到全国解放前夕,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第三讲 中国的农
35、业现代化1.经营地主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1)经营地主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原因首先,经营地主存在与商品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联系其次,经营地主雇佣经营比出租土地更有利再次,经营地主存在和发展与地区社会经济条件有密切关系最后,经营地主的存在和发展与当地的政治环境有关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1)经营地主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原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2)经营地主发展及其主要途径经营地主产生具体途径多种多样,或领垦土地,或购买土地,或撤佃自耕,进行较大规模的土地直接经营都会产生一批经营地主。在那些经济地位持续上升、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富农和其他富裕农民中也有一部分演变为经营地主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2)经营地主发展及其主要途径第三讲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3)经营地主的性质经营地主的农业资本主义经营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经营地主所使用的土地数量比较多,质量比较好;所使用的雇佣劳动数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生写字教学的研究
- 2024年中考数学压轴突破几何中的折叠题型汇编(含答案解析)
- 牡丹江2024年10版小学五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期中试卷
- -PEP-2024年10版小学英语第4单元期中试卷
- 2024年高分子材料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天津市某中学2024届高三年级下册考前热身训练数学试题(含答案解析)
- 强化学生管理校风校纪集中整顿活动月实施方案
- 2024年电压力煲项目资金筹措计划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转让幼儿园经营权协议书(3篇)
- 幼儿园元宵节活动总结与反思范文
-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课件(图文)
- 计算机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14篇)
- GB/T 22838.5-2024卷烟和滤棒物理性能的测定第5部分:卷烟吸阻和滤棒压降
- 评标专家库系统系统总体建设方案
- 学校学生食堂“三防”制度
- 数学-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2024年下学期高二10月大联考试题和答案
- 2024年农村合作社管理制度范本(二篇)
- 2024年职业病防治考试题库附答案(版)
- 二十届三中全会知识点试题及答案【200题】
- 类风湿关节炎前状态诊疗专家共识(2024)解读
-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二章 第三节 社会行为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