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情与发展战略_第1页
山东省情与发展战略_第2页
山东省情与发展战略_第3页
山东省情与发展战略_第4页
山东省情与发展战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山东省情特征与发展战略1 内容 一、山东基本省情特征二、山东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三、山东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四、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与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 重大战略2一、山东基本省情特征(一)基本省情1、地形地貌山东,古代为齐鲁之地,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省会设在济南。陆地南北最长约420公里,东西最宽约700余公里,陆地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居全国第十九位。西部连接内陆,从北向南分别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中部高突,泰山是全境最高点;东部山东半岛伸入黄海,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相对、拱卫京津与渤海湾,东隔黄海与朝

2、鲜半岛相望,东南则临靠较宽阔的黄海、遥望东海及日本南部列岛。近年来山东亦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3山东地形,中部突起,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东部半岛大都是起伏和缓的波状丘陵区;西部、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鲁西北平原区,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境内山地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5.5,丘陵占13.2,洼地占4.1,湖沼占4.4,平原占55,其他占7.8。 4山东的海岸线全长3024.4公里,大陆海岸线占全国海岸线的1/6,仅次于广东省, 居全国第二位。沿海岸线有天然港湾20余处;有近陆岛屿296个,其中庙岛群岛由18个岛屿组成,面积52.5平方公里,为山东沿海最大的岛屿群;沿海滩涂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

3、,15米等深线以内水域面积约1.3万余平方公里。52、面积、人口总面积 15.78万平方千米 (占中国内地的1.6%,居全国各省区第19位)水域面积 约2100平方千米(湖泊)。根据人口变动和劳动力抽样调查推算,2008年全省出生人口105.7万人,出生率11.25;死亡人口57.9万人,死亡率6.16;自然增长率5.09。年末常住人口9417.2万人。其中,0-14岁人口1469.1万人,占总人口的15.6%;15-64岁人口6978.1万人,占74.1%;65岁及以上人口970.0万人,占10.3%。拥有在校大学生133.8万,研究生4.2万,到2010年山东省总人口将控制在1亿人左右。6

4、3、气候山东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降水集中,雨热同季,春秋短暂,冬夏较长。年平均温 11.0(文登)14.2(济南) ,最高月均温 23.5(成山头)27.4(济南) ,最低月均温 -4.4(沾化、无棣)-0.8(枣庄) ,年降水量 584(聊城)905(枣庄)毫米,全境平均约710毫米 ,无霜期 173(莱阳)约250天(烟台) ,年日照时数 23002900小时, 热量条件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作的需要。由于降水量60以上集中于夏季,故易形成涝灾,冬春又常发生旱灾,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74、自然资源从矿产资源方面讲,山东省内矿种齐全,可供配套利用的程度较高,已获得比较多的地质储量。保有储

5、量潜在总值45136亿元,居第全国七位。其中金矿、自然硫、石膏、玻璃用砂岩等8种矿产居全国第一位;石油、钴矿、菱镁矿、金刚石等7种矿产居全国第二位;晶质石墨、滑石、锂盐、碱用灰岩等8种矿产居全国第三位。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15种支柱性重要矿产在我省都有探明储量,其中煤、石油、铁矿、铝土矿、金矿、钾盐、石灰岩、矿盐等矿产居全国前10位。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山东资源加工型产业奠定了基础。8从土地资源方面讲,平原和盆地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其他依次是山地、丘陵、滨海低地和滩涂、黄河三角洲。土壤类型以褐土、棕壤和潮土为主,大部分为优质可耕作土壤。在全省已开发利用的土地总面积中,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占绝大多数,为

6、乡镇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山东约有耕地面积1亿亩。人均仅有1亩地多一点。已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非常接近。 9从海洋资源方面讲,山东是海洋资源大省,海岸线长达3024公里, 23以上海岸为山地基岩式,建港条件优越,是我国长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预选港址最多的岸段之一,可建深水泊位的港址有51处。内海领海专属经济区面积与陆地国土面积相当,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渔业资源。有海洋经济生物600多种,其中鱼类260种,贝类90种,海珍品资源量7000吨,渔业资源年捕量可达110万吨。 10从旅游资源方面讲,山东自然风光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五岳之尊”泰山,“

7、世界文化遗产”孔子故里曲阜“三孔”,齐国故都临淄,“人间仙境”蓬莱,“道教圣地”崂山,“世界风筝都”潍坊,国际啤酒城青岛,国际葡萄酒城烟台,荣城“天尽头”,“泉城”济南,黄河入海奇观等,都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同时,这些地方依托旅游资源可以发展相关的乡镇服务业。11然而,山东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却是非常短缺的。目前全省林地面积有3142万亩,从林种看,主要是经济林、防护林和用材林。全省森林覆盖率为18.8,林木总蓄积7659万立方米。森林资源仅占全国的1,处于下游水平,而这也正是山东乡镇木材加工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同时,山东地处我国北方缺水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在我国北方17个主要缺水省

8、份中,山东属于人均占有量小于5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地区。 125、交通运输(1)高速公路:山东有密集、优质的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超过4200公里。1993年建成第一条济青高速公路,连接济南与青岛。现有的“三纵两横”网络主要包括南北向的京福、京沪、同三三线与东西向的日东、青银两线。全省多数城市之间可在半日互达。新建成的与在建的高速公路多基于“五纵四横一环”的蓝图。山东省2008年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达到4285公里,实现全省80%的县、市、区由高速公路全程连接。13(2)铁路南北走向的主要有京沪、京九等铁路。京沪铁路最为繁忙,在山东境内有三条复线,其中一条是货运专用。京沪高速铁路的修筑在计划中。东

9、西走向的主要有胶济、蓝烟等铁路。胶济铁路连接济南与青岛,非常繁忙,也是青岛、烟台两港的重要疏港通道;2004年至2005年胶济铁路进行了电气化改造,成为山东省的第一条电气化铁路。蓝烟铁路连接烟台、青岛两大港口。还有石德、兖石、新兖铁路及一些通往矿区的支线。 14(3)航空 山东的主要国际机场有济南遥墙国际机场、济南张庄机场、青岛流亭国际机场、青岛胶州机场、烟台莱山国际机场、潍坊机场、临沂机场、威海机场、济宁机场、东营机场,另外,还有一处海上救援机场,位于烟台蓬莱市。(4)海运山东主要有青岛、烟台、石臼港、威海、龙口、羊角沟等港口。青岛港始建于1892年,外贸总吞吐量1.2亿吨(2004年),居

10、于中国内地海港的第二位,集装箱吞吐量514万TEU标准箱(2003年),居中国内地海港的第三位,(上海港为1500万teu) 也是世界15大集装箱港口之一。 15(二)人文传统特征山东所在的齐鲁大地处黄河下游,东境滨海,西境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中部多丘陵地,河道纵横,湖泽棋布,自然环境优美,物产富饶。齐鲁文化,是指先秦至两汉时期曾经存在过的齐、鲁两地的地域文化。齐地开放阔达,鲁地保守拘谨;齐地崇尚武功,鲁地注重礼义。两文化的互补成为一种区域文化的两个方面,在交融中相得益彰,使齐鲁文化既有灵气活力,又有雄厚沉稳,造就了富有生命力的齐鲁文化。两汉以后,齐、鲁文化融合在一起,并与中原文化、三晋文化、

11、荆楚文化进一步融会,从而形成了以鲁文化占据优势的统一的山东文化,形成以齐鲁文化为核心的大中华文化。就其思想内容而言,儒学是齐鲁文化的核心和主要代表。16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儒学已不再仅仅是一种学说,而成为了一种集体无意识。一个人可能没有专门学习过儒家文化,但这一文化却已深深地融化在其性格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文传统。齐鲁大地是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的故乡,儒学给这块土地带来过无上的荣耀和至圣的辉煌。然而,正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这块土地也承受了太多的文化传统的沉重负荷。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思想、道德、伦理观念、价值导向,已经深深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中,印到他们的灵

12、魂上。总体而论,山东的人文传统体现出以下特点: 171、重农抑商官本位。儒家文化本质上就是农耕文化,这种重农抑商的理论既符合自然经济条件下小农求稳怕变的心理,也符合专制君主定邦安国的要求。儒家是农业文明产物,又是农业文明的守护神,它的许多观念成为山东人不移的信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无商不奸,无商不诈”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公理。与重农抑商密不可分的必然是官本位思想。孔夫子日:“学而优则仕”,山东人梦寐以求的是当宫。山东人重教育,即使在穷乡僻壤,重文重教的思想观念也根深蒂固。但是,山东历代多出政治、文史之才,而少有科学技术之才,这种人才结构反映出山东民风和文风的特点。 182,循规蹈矩不

13、求变。齐鲁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治者”文化。它要求人们恪守宗法,不要求标新立异和冒险更变。数不清的不仁、不义、非礼、无君的警告和教育,使一代一代的山东人的思想和行动受到了层层限制,失去了个性的地位和独立思考的权力。于是,人们越来越局限于祖宗成法、小民规矩。在山东历史上,出现过无数的儒生和经学家,他们皓首穷经,传道授业,多有建树,却少有新思想、新理论的发明,不能成为独立的大思想家。只要农耕经济不改变,这种性格就会表现出来,使人们世世代代沉缅于抽象的信、礼、义的伦理原则中。山东人千里迢迢不辞劳苦闯关东,耕种出一个又一个与故乡相同的村庄来,却不可能泛舟海外开拓出一个与故乡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截然不同的文明

14、来。 193、仁义至上不言利。儒家学说主要是一种道德学说,而且是一种政治化的道德学说。其核心“仁义”,本质上就是恪守“三纲五常”之道。思想上,尊重传统,讲求正统,服从权威;人际关系上,与人为善,任劳任怨,顾全大局;行为方式上,行侠仗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朋友两肋插刀。这是山东人的“仁义”,一种视为正义的理想,无数关于行侠仗义的英雄好汉的传说成为山东人所称道学习的楷模。相反,“利”在山东人文传统中则历来是“仁”的对立面,传统观念的渗透使山东人普遍认为经商致富是“背德”的可耻之事。 20地方优越感北京看全国都是基层;上海看全国都是乡下;西藏看全国都没信仰;江苏看全国都欠发达;河南看全国都缺心眼

15、;浙江看全国都待开发;山东看全国都不仗义;陕西看全国都没文化;四川看全国都缺美女;山西看全国都太文雅;新疆看全国都太拥挤;辽宁看全国都不够胆大;云南看全国都太单调;广东看全国都没钱花。214、质朴文少求实在。由于受儒家“重本抑末”小农自然经济观念的影响,齐鲁人民多以“务农桑、事稼穑”为根本、为正业,而耻于经商,以“民业农桑”、“士知礼义”、“女敦节烈”为最高规范,以“无告讦之风”、“宁俭无奢”、“宁朴无华”为最纯朴的民风和最美好的品德。这种纯朴的性情是山东人自古以来普遍具有的。山东人有思想但并不机智,有经商之能却不精于此道,有文化却不善于辞令。齐鲁大地具有坚韧务实的传统,山东人具有质直、纯朴、

16、宽厚、善良的性格。225、吃苦耐劳少机敏。艰苦卓绝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培养了山东人强壮的身体和坚强的神经,山东人可谓是“吃苦一族”,是中国人中最能吃苦耐劳的群体。想当初,年过半百的孔夫子率领门徒周游列国14年,漂泊无定,到处碰壁,吃尽了人间苦楚,仍风尘仆仆到处宣扬自己的主张。闯关东,既是山东人吃苦耐劳的一种表现,又进一步磨砺了山东人吃苦的毅力。据统计,现在东北人中,80以上的祖籍在山东。无庸讳言,山东文化崇尚传统,讲求忠、勇、仁、义,在赋予了山东人吃苦耐劳精神的同时,又使之趋于循规蹈矩而机敏不足,即长于守成而短于变通,甚至僵化。23(三)经济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调节为

17、手段,以效益为中心,注重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逐步形成第一产业较为稳固、第二产业居主导、第三产业逐步加快的新格局,三次产业之比由1978年的33.3:52.9:13.8,逐步调整到2008年的9.6:57.0:33.4,已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241、农业比较发达,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改革开放以来,在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了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全面推进种养加、产供销、农科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2008年,粮食产量居全国第2位,蔬菜、水果以及畜牧、渔业产量位居全国

18、首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以年均5.3%的速度稳定较快增长,2008年达到5613.0亿元,居全国首位,是1949年的280倍,是1978年的55倍。 25背景资料:山东是在全国最早提出农业产业化的地区,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就推行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农业产业化的引入,则扩大了农业的内涵,它使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一体化经营的完整产业。农业产业化的典型形式是龙头企业加基地加农户。2007年,山东省年销售收入500万元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853家,实现销售收入7487亿元,其中过亿元的1341家,过10亿元的73家,过100 亿元的3家。全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1377万户,占

19、农户总数的比重已达67%。 262、重化工业水平较高,制造业强省建设已现雏形山东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重化工业发达,水平较高。重化工业水平由1949年的9.8%提高到1978年的51.4%、2008年的66.1%。近几年,在打造制造业强省政策的带动和促进下,制造业发展加快,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已提高到86.3%,其中装备制造业比重提高到26.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持续推进,实现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已连续提升至30.7%。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实力的不断增强,有力推动了山东由工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迈进。273,第三产业比重较低,但呈现逐步成长态势。尽管在改革开放前一段时期内,第三产

20、业发展缓慢。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生产、生活的服务需求明显扩大,第三产业逐步成为我省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近几年来,我省大力发展商品流通、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等行业,加强了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三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其滞后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呈现出交通运输邮政、批发零售及餐饮住宿等传统重点行业发展良好,信息传输、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与商务居民服务、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业成为新亮点的发展新格局。 284、国有经济比重较大,民营经济发展较薄弱。尽管近十几年来我省对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进行了大力调整,对一般竞争行业的国有企业进行了多方面的改制,也取得了不

21、斐业绩。但与发达省份相比,山东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的比重仍然过高,同时民营经济发展还比较薄弱。目前,全省个体私营经济规模小,注册资本超过1000万元的不足总量的5%,资产总额超过一亿元的不足1%。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规模在10万元以下的占了很大比例,为74.27%,5万元以下的占58.33%,1050万元的占7.61%。同时,山东的大企业和集团多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在一些大项目的决策上,政府主导特征明显。295、市场发育程度较低,政府主导型经济特征明显。山东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的经济,政府往往代替市场去配置资源。这种发展模式在工业化初期效果比较显著,因为政府能够动员各类资源,

22、集中力量办大事。但在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以后,这种发展模式就显示出它的负面作用,因为它容易造成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窒息经济发展。金融危机发生后,政府为应对危机,加大了投资和信贷力度,仅仅今年上半年,全国信贷总量就突破8万亿元,前三季度,山东省信贷总额达到1.45万亿元。信贷资金绝大部分给了国有企业,从而扩大了国有经济规模,导致了“国进民退”现象的出现,更制约了山东民营经济的发展。306、省强而民不富,民间资本积累不足。山东2008年GDP突破3万亿元大关,达到31072.1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可以说已成为经济大省和经济强省。但各项指标只要被庞大的人口一除,便在全国的排名位次大大降低

23、。省强而民不富的问题十分突出。由于政府强调集中力量办大事,往往在税赋征收方面力度很大,出现“竭泽而渔”的现象,不能藏富于民。从而又使民间资本积累缓慢,投资缺乏,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不足。改革以来,山东省在GDP迅速增长的同时,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比重却在迅速下降。可以说,我省强省建设成就巨大,而实现富民目标任重道远。 31二、山东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1、资源环境压力明显尽管山东资源比较丰富,总量比较大,但巨大的“人口分母”使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小。有关资料显示,山东人均矿产资源量仅为全国的65%。山东多年人均水资源量为344m3,低于国际公认的维持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人均水资源量为1000

24、m3的临界值,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4.7%。山东人均土地2.53亩,不到全国人均土地的1/5,人均耕地1.06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8%。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紧缺,压力巨大,日益成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此外,加之资源利用布局分散、经营粗放、集约化程度低问题突出,致使山东资源总量较为丰富的优势难以得到很好发挥和利用。32近年来,我省逐步形成产业结构偏重,能源资源消耗较大问题,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越来越突出。2003年以来,山东能源自给率不断降低,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消费能源中相当一部分是依靠外省调入或进口。2005年山东能源消费总量居全国第一位,占全国1/10,全省共消费煤炭约18000万

25、吨,自给率为58.3%,天然气消费量为15亿立方米,自给率为62%。随着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能源需求将越来越大,能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凸显。 33能源的过度消耗,再加上山东以燃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2005年底煤炭消耗量占全省一次性能源总消费量的86%左右)、以火电为主的电源结构(山东火电占99%以上,新能源发电比例不足0.1%),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环境保护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多年来,山东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2005年全省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烟尘、工业粉尘排放量4项指标居全国前10位,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列全国第一。境内河流污染比较

26、严重。城市垃圾污染特别是电磁污染日渐突出。近岸海域污染不容忽视。342、经济结构不尽合理首先,产业结构不够协调。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农业和低附加值农业比重偏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现代农业发展严重不足;二是重工业比重过高。1992年以来,重工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一直高于50%,2006年高达64.4%;三是服务业比重低,层次不高。2006年,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2.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30个百分点,与主要发达国家差距更大。服务业成为三次产业结构上的“短腿”。 35其次,地区结构不够协调。山东地区发展差距比较大。2006年,东部的青岛、烟

27、台、威海、日照、东营、潍坊等六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的48.3%,东部的青岛市生产总值为西部菏泽市的5.94倍;菏泽市人均生产总值只相当于东营市的9%,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28%。 36再次,城乡结构不够协调。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城乡二元结构日益深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城乡居民生存和发展环境差距大;二是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2006年,我省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已达2.79:1,明显高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三是农村消费市场低迷,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大。2006年我省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之比为2.69: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高出城镇5.9个百分点;四是城乡居民享有的社会

28、福利、社会保障水平差距大。 373、就业压力比较突出首先,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山东作为人口大省,人口基数大,待就业人口多,就业压力大。截止到2006年底,山东总人口达到9309万人,列全国各省市第二位,占全国总人口的7.1%;就业人员合计5960.0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 7.8%。而与此同时,劳动力需求大大滞后于供给,失业人口逐年增多,已经从1990年的26.2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103.4万人。此外,农村还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这样,山东省就业就面临着新增就业(主要是大学毕业生)、下岗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相互交织的复杂的“三碰头”局面。38其次,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不足。由于山东个体私

29、营经济发展不足,与江苏、浙江和广东等个体私营经济较发达的省份相比,个体私营就业明显滞后。从表8可以看出,2005年,山东个体私营就业的绝对量低于上述三省,个体私营就业占全部就业的比重只有13.8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比江苏、浙江和广东分别低10.95、14.32和7.17个百分点。39再次,就业结构转换滞后。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但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仍然明显偏高。特别是与经济发达省市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山东劳动力就业结构层次明显较低。2005年,山东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高达40.2%,分别比江苏、浙江和广东高出12.4、15.5和7.3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则

30、比上述三省分别低4.4、4.2、7.1个百分点。 404、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首先,从就业方面看,职业指导、职业中介、职业技能培训等公共就业服务发展滞后,严重制约就业的促进和扩大。以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为例,职业培训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一方面,受城乡分割的二元教育结构和户籍等制度的影响,农村并不能享受现代城市文明的教育成果。另一方面政府公共职业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内容不符合市场发展的需要,对农村劳动力吸引力不强。同时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与市场及外出务工农民的需求尚存有一定距离。再次,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是以赢利为目的,收费门槛高,一般农民难以承担。 41其次,从教育方面看。作为一个人口大省,我省各级各类教

31、育面对相当大的压力。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部分高校负债较多,已经严重影响到办学水平和正常运转。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十分突出。东部地区基础教育各项经费指标平均是中西部地区的12倍,而且这种差距仍呈扩大之势。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经费长期处于较低水准。2006年我省农村人均预算内公用教育经费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职业教育发展投入渠道过窄,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教育负担较重,因学返贫现象在特定人群中比较突出。42再次,从公共卫生方面看。近年来,尽管我省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很快,但仍落后于经济发展,与城乡居民的健康需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一些地区,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目前的医疗保障力度仍不大,困难

32、群众的基本医疗需要得不到保障,患病群众负担很重,因病返贫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从总体上看,我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体系仍不健全,一些重大疾病流行蔓延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止。 43最后,从社会保障方面看。我省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各类社会保障制度在不断健全,各类社会保险面逐步扩大,受益人数不断增加。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困难与问题。与在岗职工相比,企业养老金数额仍然偏低。2006年我省企业月人均养老金仅为在岗职工的60%。绝大多数农民工尚未纳入社会保险网络,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工作亟待加强。农村低保进展缓慢,新型农村医疗的推行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因素。44三、山东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山东是中国的缩影

33、。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首先开放发展东部地区,使全省形成以青岛为龙头,烟台、威海等城市为前沿,自东向西依次推进的对外开放格局。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积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了适应不同时期形势和任务要求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45第一阶段,1984年到1991年,提出并实施“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的战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各地经济普遍繁荣发展,到1984年,我省走在全国前面,提前实现“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区域间差距扩大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1984年2

34、月,省委、省政府部署开展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布局研究,对区域差距扩大问题给予高度关注。1984年11月,启动沂蒙山区建设计划;1986年10月,展开区域经济开发,在东平县召开的现场办公会上首次提出“东西结合、共同发展”的战略布局;1988年,把区域发展战略布局进一步确定为“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强调优势互补,相对平衡发展,形成总体优势,参与国内外大市场竞争。措施包括:46一是搞好点片开发。从1984年开始,对沿海滩涂、海岛、渤海湾岸线、东平湖、南四湖、黄淮海平原和黄河三角洲等,有计划地组织开发建设。二是实行横向联合。1988年7月,出台关于加强东西部地区横向经济联合促进、全省

35、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见,提出了“优势互补,平等互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工作思路。三是调整区域布局。1988年,作出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的决定,提出“油洲加绿洲,生态加发展”的目标要求。1991年,制定建设“海上山东”战略,致力于发展“蓝色产业聚集带”。四是加强省际合作。提出“四门大开”,“南联、北靠、西进”全方位联合,积极推动沿海地区搞“对外开放大合唱”和沿黄7省市经济协作带搞“黄河大合唱”。47第二阶段,1992年到2002年,提出并实施“全面开放,重点突破,梯次推进,东西结合,加快发展”的战略。以邓小平同志南方重要谈话为标志,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同时东西部地区的差距也进一步

36、扩大。1992年4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决定实施“全面开放,重点突破,梯次推进,东西结合,加快发展”战略。 48其基本要点:一是优化区域布局。以青岛为龙头,以半岛为依托,沿青、烟、威环海公路和胶济线,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努力形成全省东中西互促互动的整体格局。二是实行分类指导。东中西各有侧重,东部用足用好政策,实现率先突破,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中西部发挥资源优势,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开发“三位一体”,抓两头带中间,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平衡。三是加快城镇化步伐。适应区域发展的新形势,“九五”计划明确提出建设大、中、小城市和乡镇四个层次的现代化城镇体系,形成胶济、新石、德

37、东、京九四条产业聚集带,发展胶东沿海、鲁中南山区、鲁西北平原三个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区,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和“海上山东”建设两大跨世纪工程。49第三阶段,2003年到2007年4月,提出并实施“龙头带动,重点突破,促强扶弱,协调发展”的战略。2003年6月召开的省委工作会议,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总结我省总体实现小康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深入推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作出进一步部署,提出了“一个龙头,三个突破,东西联动,城乡统筹,促强扶弱,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并认真组织实施。内容包括:50一是发挥青岛龙头作用。要求青岛站在高起点、瞄准大目标、实现新跨越,建设成为我国区域性经济

38、中心、对外开放重要基地、世界知名城市,以青岛带半岛,以半岛带全省。二是推动“三个突破”。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明确各自定位,加强跨地区协作,促进东中西联动。 51三是规划建设“一群一圈一带”。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共8市,面积7.4万平方公里,人口4244.2万人,分别占全省的47.0和45.6%;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包括济南及其周边淄博、泰安、莱芜、德卅、聊城、滨州共7市,面积5.2万平方公里,人口3219.4万人,分别占全省的33.1 和34.6;鲁南经济带,包括枣庄、济宁、日照、临沂、菏泽共5市,面积5.05万平方公里,人口3

39、210.5万人,分别占全省的 32.1和34.5。 四是实施“双3O”工程。重点支持30个强县和帮扶30个欠发达县,抓两头带中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52省八届十五次全委会议作出了打造山东半岛城市群、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海洋经济强省“五大板块”的形象概括。省第九次党代会从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战略高度,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出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了“五大板块”各自的目标任务,并就编制实施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区域发展政策,统筹重点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53第四阶段,2007年8月以来,对全省区域经济发展作

40、出了“一体两翼”和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新概括。 省第九次党代会之后,省委、省政府就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行了集中调研。通过调研,进一步深化了对省情特征的认识。认为,目前我省区域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就全国而言,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文件,将促进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纳入法制化、规范化、体化的轨道,为我省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依据。就区域而言,环渤海经济圈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开发,把与之相毗邻的我省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任务迫在眉睫地提上议事日程。近几年,苏北地区发展势头强劲,中原城市群加速崛起,我省鲁南经济带如果不抓紧加快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区

41、域竞争中就将面临着“抽离”和边缘化的危险。 54从我省自身来看,区域经济发展到今天,既有一个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各显神通、竞相发展的问题,更有一个围绕增强全省总体实力,统筹推动、一体化发展的问题。这就要求必须进一步明确“五大板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工作上对不同区域的发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有选择有步骤地加以推进。 55在2007年8月7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调研座谈会和8月13日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上,李建国同志先后就新起点上的全省区域发展格局讲了重要意见,提出了“一体两翼”的新概括。这一概括,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国家关于划分主体功能区的部署,符合我省区域发展的实际。在2

42、008年7月26日召开的省委工作会议上,姜异康同志再次强调,“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是省委、省政府对我省区域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要在已经形成共识的基础上,着重抓好重大措施的实施。56今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求以来,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姜异康书记和姜大明省长分别就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在省委九届七次全委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姜异康书记提出要“充分发挥我省海洋经济优势,深入研究相关产业规划、区域布局、政策措施等,大力实施陆海统筹,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发展产

43、业集群,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崛起”,并开始在全省全面部署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为此,一个全面推动山东海洋经济发展,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宏伟战略开始进入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 57四、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战略进入21世纪,为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山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随着“海上山东”建设战略和“黄河三角洲大开发”战略被纳入山东两大跨世纪工程,又相继提出了一系列的区域性发展战略。从2003年的“突破菏泽”战略到2004年的“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的“三个突破”战略,再到2007年的“一体两翼”发展战略;

44、从以青岛为龙头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及“鲁南经济带”等战略规划,逐步促成了区域发展格局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深刻变化,逐步实现了由“东中西”到“北中南”的全面变化。 58(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国务院已于2009年11月23日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此为起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 59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

45、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莱州等部分地区,共涉及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山东全省面积的六分之一,总人口约985万人。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地理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60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共包括9部分。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提出了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规划着眼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着眼于充分发挥土地后备资源丰富的优势,着眼于打造环渤海地区发展新的支撑点,提出了该地区的战略定位: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

46、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 61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将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产业结构生态化、经济形态高级化,实现开发与保护、资源与环境、经济与生态的有机统一。规划以科学配置土地资源为出发点,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城镇化发展规律,统筹考虑和科学界定土地开发利用性质,根据区域功能定位,统筹考虑生态保护、经济布局和人口分布,把黄河三角洲地区分为核心保护区、控制开发区和集约开发区三类区域,适度扩大核心保护区面积,因地制宜科学开发控制区,有序推进集约开发区建设,实现国土空间集约利用和有效保护。62突出发展高效生态经济主题,充分考虑目前的发展基础和未来

47、发展的需要,规划提出了近远期两个阶段的目标。近期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得到加强,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万元,核心保护区面积达到550万亩,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0%,林木覆盖率达到25%。 63远期目标是:到2020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高度融合,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形成竞争力较强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率先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 6

48、4为实现上述目标,规划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节约集约用资源,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全面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按照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协调推进的要求,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环境友好型工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65三是按照一体化要求,加强水利、交通和能源设施建设,形成配套完善的水利设施、快捷畅通的交通网络合安全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增强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能力。 四是按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49、形成覆盖城乡、设施完善、适应生态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五是按照以改革创新推动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和拓展发展空间。 66(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全面发展海洋经济、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部署,是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顺应国内外海洋开发大潮,在山东发展面临重大挑战时适时提出来的,其战略意义重大:一是以科学的发展视野为山东谋划了发展新思路。 二是从全局出发为我省在全国经济布局中的走向提出了新定位。 三是从战略高度为我省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671、概念界定蓝色经济是包括海洋经济、

50、临海经济和涉海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集成概念,其中海洋经济是从海洋资源与空间利用的角度出发,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的总和,而临海经济和涉海经济则是分别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角度出发来界定和划分的相关产业活动总称,即临海经济为临海地区经济的总称,涉海经济是与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活动间接相关的各类产业活动的总和。蓝色经济区可以看作是一个以海洋产业为先导,临海产业为基础,海陆统筹为指导,蓝色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新型沿海经济功能区。 682、发展背景世界历史发展表明,以海外贸易和海上航运为先导的“蓝色经济”是沿海国家“富国强民”的根本途径,也是英、美等西方国家

51、成为“海洋强国”的主要手段。 进入海洋21世纪,利用海洋空间,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成为世界沿海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以美国、欧盟诸国为代表的西方海洋强国,以及以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亚太海洋大国都相继制定了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的现代国家海洋政策,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蓝色经济”的深入发展。69在国内,随着我国沿海开发开放政策的实施,“蓝色经济”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带动我国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引擎。我国沿海已先后出现了“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沿海经济圈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江苏沿海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和“天津滨海新区

52、”五个具有鲜明海洋特色,以临海产业为主体的沿海开放型经济区,且都通过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的临海经济开发区,并将成为未来带动当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 70目前,全国沿海地区除山东外,其他沿海省市发展已全部纳入国家战略,这给山东未来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充分抓住这次良机,大力发展蓝色经济,科学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并争取早日纳入国家战略,成为山东保持海洋经济发展优势,全面提升半岛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所面临的重大任务。713、战略定位(1)面向东北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前沿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之一,山东半岛是国内沿海距日、韩等国最近的地区,具有优越的地理区

53、位和文化传承优势,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面向东北亚,参与国际交流的前沿。一是产业竞争与合作的前沿。以半岛高端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承接以制造业为特征的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72二是港口物流的合作前沿。完善以青岛港为龙头的半岛港口物流体系建设,推动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并加强与日、韩等国港口的合作,使山东半岛成为日、韩通往欧、亚最为便捷的海陆大通道;三是国际经贸交流的前沿。促进资本、劳动力和原材料的跨国自由流动,消除国家贸易壁垒,实现跨区域贸易无障碍化。创新制度与相关政策,建立山东与东北亚各国经贸合作的长效机制,构建多种经贸对话与合作交流平台,开展多方式的合作论坛。 73(2)黄河流域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引擎山东半岛是黄河流域经济带唯一的、也是最便捷的出海口,黄河文明、生态文明和海洋文明在此相互汇聚和融合,并通过大交通、大能源、大港口和蓝色文明建设,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成为拉动黄河流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一是大大交通体系建设。通过荣乌、青银、青兰、日兰四条横贯东西的高速公路和西起伊宁、拉萨,东至青岛、日照的两条高速铁路干线,将山东半岛与西部地区有效地贯穿在一起,为整个流域经济的开放架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