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课件第910章_第1页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910章_第2页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910章_第3页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910章_第4页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910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九章 德育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第二节德育过程第三节德育原则第四节德育方法第五节德育途径第六节德育模式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概念(一)德育的内涵及外延德育即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品德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是这些教育活动的总称。狭义的德育一般指道德教育。第九章 德育(二)德育及其相关概念辨析德育的对象是人的品德,德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品德的发展;但是,品德发展的途径不仅仅是德育德育与其他各育间是有机统一、和谐共生的辩证关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之间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二、德育任务德育任务是德育在受教

2、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中所要达到的要求。为一定教育目的所决定,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并为其服务。我国德育任务表现出以下特征:(1)社会主义现实性和共产主义方向性(2)全面性(3)层次性和针对。三、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一)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一般认为,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以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纲要为指导,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 道德教育() 思想教育 () 政治教育() 法制教育(二)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纲要从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纲要对德育内容的规定来看,一方面,德育内容的一些提法反映了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变化和需要;另一方面,德育内容日益丰富、全面,这是德育实

3、践与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的结果,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提出的新要求。第二节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的规律制定德育原则、选择德育方法、组织德育活动的主要依据,在德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九章 德育一、德育过程的要素从德育过程的内涵来看,构成德育过程的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德育过程是诸多因素按一定的关系构成的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德育过程内部各要素之间及其与影响德育的外在因素之间,构成德育过程的矛盾运动。二、德育过程的规律德育过程的规律应该基于对德育过程基本矛盾的认识。从德育的依据来看,德育过程要依据社会对德育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发展规律进行。从德育的动力机制来看,德

4、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内部转化的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从德育的目的和结果来看,德育过程是促进思想品德形成并使受教育者形成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第三节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是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要求,依据德育任务和德育过程的规律制定,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第九章 德育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是指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面对学生集体进行教育,并用个别教育中的问题教育集体。这一原则是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马卡连柯又将其称为“平行教育”原则。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班集体;通过集体教育个人,又通过教育个人

5、巩固和促进集体的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相结合;正确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二、知行统一知行统一原则是指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把思想品德认识转化为品德行为习惯,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检验。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学生思想实际进行理论教育,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判断能力;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品德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行动中养成良好习惯,形成优良道德品质和坚定的信念;教师自身要把身教与言教结合起来,做好知行统一的表率。三、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是指在德育过程中以事实、道理、榜

6、样等进行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同时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坚持正面说理,疏通引导,启发自觉;树立先进典范,运用榜样示范;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分为辅,培养自尊心、上进心;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定期检查监督;养成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行为和习惯。四、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抑制不良影响,并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进学生品德健康、顺利地发展。全面了解学生,既看到优点,也看到缺点;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自觉开展品德内部矛盾斗争,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一视同仁

7、,不偏爱优秀生,不讨厌后进生,对后者尤需热情、诚恳、耐心;把发扬优点作为教育的依据,据学生特点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与爱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德育工作;教师要尊重、信任和热爱学生,但不能溺爱;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合理、明确、具体、力所能及,不能苛求;一贯到底,前后一致。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是指在德育工作中,学校方面应主动协调家庭、社会等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

8、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七、教育影响的连续性教育影响的连续性是指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第四节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指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完整品德的方法。当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说服教育、陶冶教育、实践锻炼、自我教育、榜样示范、品德评价。第九章 德育一、说服教育说服教育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使学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二、情感陶冶情感陶冶是通过自然地、特别是教师自觉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利用自身的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并使其在耳濡目染

9、中受到感化的方法。三、实践锻炼实践锻炼是指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四、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指在教育者的启发和指导下,受教育者对自己的品德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正,以提高品德水平,形成良好品德习惯的方法。五、榜样示范榜样示范是以正面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六、品德评价品德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方法,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段。以上德育方法各有特点与作用,都是进行德育所不可缺少的,但又不是万能的,在整个德育过程中它们是不可分割、彼此有机联系着的整个方法体系,并互相

10、配合、互相补充。第五节德育途径一、直接道德教学直接道德教学是指,通过开设专门的道德课程向学生系统地、有计划地、有目的地教授德育知识。第九章 德育二、间接道德教育(一)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德育既可直接地教授也可以融于各科的教学之中,在教学之中进行德育。(二)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进行的所有的教育活动的统称。(三)织建立一些学生的团体,主要是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让学生在集体的协作中互相学习获得品德的发展。(四)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通过劳动获得情感体验,从而促进思想品德的提高。第六节德育模式德育模式,是指在一定德育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11、、较有特色而且相对稳定的集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径等组合在一起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一整套德育运作模型。第九章 德育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一)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论: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主义取向阶段。习俗水平:第三阶段:人际和谐也称“好孩子”定 向阶段。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 的道德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也称原则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 道德定向阶段。第六 阶段:普遍原则的道 德定向阶段。(二)“公正群体”的道德教育途径公正群体途径主张给学生更多的民主参与机会,反对道德说教和灌输,主张利用学校环境氛围和伙伴之间相互影响的教育资源促进儿

12、童道德向前发展。(三) 特征与评价基本特征该学派是西方研究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集大成者;该学派的公正群体途径也很值得肯定;该学派提出与其他各派不同的超越世俗社会的崇高道德教育目标;该学派在方法论上的重要特征是两难故事法。简要评价道德认知理论过分地强调人道德认知结构的发展,对于道德发展中情感、意志、行为的关注不够。德育过程是一个整体的实施过程,只强调认知的作用,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二、体谅模式(一)理论前提体谅模式也称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是由英国教育家彼得 麦克菲尔(Peter Mcphail)和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内尔 诺丁斯(Nel Noddings)创立的。(二)主要观点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

13、确定道德教育的课程。道德教育应该促进发展成熟的社会判断和行为。要注重道德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反对用高度理性化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关心,强调感情的沟通在道德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以母爱式的关心为道德教育的途径。(三)特征与评价基本特征麦克菲尔和诺丁斯在著作中都曾指出其理论原理受布贝尔(M.Buber)“我你”关系的影响;注重调查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对他们周围的成人,主要是教育者和家长的看法;动之以情,以情感人。三、价值澄清模式(一)理论前提价值澄清模式是指使受教育者通过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学习,获得最合适和清晰的个人价值观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二)主要观点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

14、,通过一种“评价过程”来促进形成一致的价值,以帮助人们减少价值的混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是随着个人经验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永恒的,而是多变的、相对的;价值观是不能通过传授与灌输获得的。(三) 价值澄清的四大要素、三大阶段以及主要方法拉斯等人提出了价值澄清的四大要素:关注生活、接受事实、深入思考、培养能力。三个阶段和七个步骤:第一阶段为选择阶段:(1)完全自由选择;(2)在尽可能广泛的范围内自由选择;(3)对每一个可选择途径的后果加以充分 考虑之后进行选择。第二阶段为赞赏阶段:(1)喜爱作出的选择并感到满足;(2)乐于向公众宣布自己的选择。第三阶段为行动阶段:(1)按作出的选

15、择行事;(2)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在拉斯等人的价值与教学中提到的方法有19种之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澄清应答法。2、价值表填写法。3、价值观延续体法。(四)特征与评价基本特征是:该学派企图探讨一种不受各种各样具体道德内容、道德准则和道德观制约的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发展形式;该学派理论通俗易懂,便于在学校实践中推广运用;这一学派的思想根源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关。四、社会学习模式(一)理论前提社会学系模式强调以行为的研究为主线来讨论道德教育问题,着眼于儿童青少年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之间的联系,特别重视环境对道德形成的作用。(二)主要观点() 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个人的道德可得到改

16、变;() 社会环境、文化、榜样强化是影响人的道德发展的主要因素;() 德育过程要充分认识到这些因素,重视榜样的作用和强化的方法的运用。(三)特征与评价基本特征该理论注重研究青少年儿童道德行为的形成问题;该理论强调儿童行为的习得主要是观察榜样示范的结果。社会学习模式成功地吸收了行为主义学派和认知主义学派的理论,以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探讨了人类学习和道德形成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也进一步拓宽了学校德育研究的领域和实践。五、集体教育模式(一)理论诠释教育工作的最基本对象是集体,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集体主义者,而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方法是集体教育。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理论也可概括为“在集体中、通过集体,

17、为了集体” 的教育体系。(二)主要观点马可连柯提出了平行影响的原则和前景教育原则。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在培养班集体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老师要时时为集体制定奋斗的目标,让集体有不断前进的动力,激励集体成员为了目标而前进。马卡连柯和苏霍姆林斯基都非常重视劳动教育。认为纪律教育在集体主义教育中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没有纪律教育就没法进行劳动教育、集体教育最终也没法展开。提出了对于儿童的教育要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这也是其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的原则之一。(三)特征与评价基本特征()该模式强调集体教育的重要性;()该模式重视劳动的教育,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集体主义教育理论和方法也反映了

18、客观的教育规律,对教育工作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第十章教育与学生目录第一节 教师第二节 学生第三节 师生关系第一节 教师我们研究的教师是指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出现以后,专门从事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员。下面将从教师概念入手梳理教师产生、发展的脉络与历史过程。一、教师的概念与类别综合历史上诸多学者对教师的理解,我们将教师放入社会群体中,作为一种现代职业来看,其定义为:受社会的委托,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 把其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以此为主要职责的专业人员就是教师。第一节 教师我们研究的教师是指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出现以后,专门从事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员。下面将从教师概念入手梳

19、理教师产生、发展的脉络与历史过程。二、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1 教师职业的非专门化阶段我国原始社会已经有了教师,由部落首领或有生产经验的人承担此职责。到了奴隶社会,产生学校,教师作为职业产生。但独立性很差。在欧洲的封建社会,学校为教会控制,教师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当时的社会形态,由于阶级社会的等级制度而极为有限,教师的需求量小,因此社会上更没有专门培养教师的教师教育机构,教师整体处于非专门化的阶段。2 教师职业的专门化阶段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改变,社会不仅需要教师人数急剧增加,而且要求教师掌握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的技能,师范教育机构由此产生。教师职业成为独立性强的职业并逐渐进入专门化阶段

20、。3 教师职业专业化阶段 世纪 年代之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普及基本完成,教师需求总量萎缩。随着各国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素质要求、职业特征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师资培养质量标准也相应得到提高。目前,教师职业专业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各国的教师教育均将重点放在了如何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及增强教师专业素养方面。第一节 教师我们研究的教师是指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出现以后,专门从事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员。下面将从教师概念入手梳理教师产生、发展的脉络与历史过程。二、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 教师职业的非专门化阶段我国原始社会已经有了教师,由部落首领或有生产经验的人承担

21、此职责。到了奴隶社会,产生学校,教师作为职业产生。但独立性很差。在欧洲的封建社会,学校为教会控制,教师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当时的社会形态,由于阶级社会的等级制度而极为有限,教师的需求量小,因此社会上更没有专门培养教师的教师教育机构,教师整体处于非专门化的阶段。(二)教师职业的专门化阶段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改变,社会不仅需要教师人数急剧增加,而且要求教师掌握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的技能,师范教育机构由此产生。教师职业成为独立性强的职业并逐渐进入专门化阶段。(三)教师职业专业化阶段 世纪 年代之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普及基本完成,教师需求总量萎缩。随着各国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教师职业

22、的社会功能、素质要求、职业特征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师资培养质量标准也相应得到提高。目前,教师职业专业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各国的教师教育均将重点放在了如何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及增强教师专业素养方面。第一节 教师我们研究的教师是指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出现以后,专门从事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员。下面将从教师概念入手梳理教师产生、发展的脉络与历史过程。三、教师职业的地位(一)我国教师的地位() 专业地位。教师职业在 世纪 年代以后逐渐在世界上获得了其专业地位。各国对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专门技能的要求以及获得教师资格的条件的要求更加严格和具体.我国于 年 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明确规定:“

23、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但是目前我国教师教育发展水平不高,教师专业训练不足,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准整体水平偏低,再加上人们长期以来对教师职业的错误观念和对教师价值认识不足。教师还需要在专业训练质量、专业意识增强、专业水平提高等方面加大努力,奠定教师职业稳定的专业地位。第一节 教师我们研究的教师是指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出现以后,专门从事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员。下面将从教师概念入手梳理教师产生、发展的脉络与历史过程。三、教师职业的地位(一)我国教师的地位(2) 经济地位。教师的经济地位是由教师的工资收入及其福利待遇与其他职业相比较的结果来确定的。教师的经济地位是其社会地位高低的直接

24、表现之一。从世界范围看,在世界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教师多处于中产阶级偏上水平。 我国教师的经济地位偏低,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重视提高教师的待遇,教师的经济地位有所好转。 年的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枠中以法律形式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在此后,国家通过多方努力,教师的经济待遇有了较大的改善,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也逐渐增强。第一节 教师我们研究的教师是指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出现以后,专门从事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员。下面将从教师概念入手梳理教师产生、发展的脉络与历史过程。三、教师职业的地位(一)我国教师的地位(3) 政治地位。

25、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师基本上没有什么政治权利与地位,甚至常常受到政治上的压制与迫害。随着社会的进步,在社会主义社会,我国教师的政治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崇高的荣誉。如今党和政府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进而更注重教师的社会作用,从政策的导向上和法律的制定上均体现了对教师政治地位的重视。 年国家确立每年的 月 日为教师节,号召全社会尊师重教。教师法中以法律形式保障教师应有的权利与待遇,并把中小学教师纳入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选拔范围。同时,各级政府还选举教师当人大代表,参政议政,公开表彰、奖励优秀教师,以及从教师中选拔人才进入各级政府的领导班子等。这些措施都有力地提高了

26、教师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地位。第一节 教师我们研究的教师是指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出现以后,专门从事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员。下面将从教师概念入手梳理教师产生、发展的脉络与历史过程。三、教师职业的地位(一)我国教师的地位(4) 职业声望。教师的经济地位是由教师的工资收入及其福利待遇与其他职业相比较的结果来确定的。教师的经教师社会地位的高低应当综合去考虑,不应该仅从某一方面来妄下结论。同样,要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改变人们观念中对教育的认识不足,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富强的高度来充分认识教育的价值。政府和社会要对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予以充分的尊重,理解教师的劳动,为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

27、制定法规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第一节 教师我们研究的教师是指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出现以后,专门从事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员。下面将从教师概念入手梳理教师产生、发展的脉络与历史过程。三、教师职业的地位(二)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教育史上关于教育过程中师生地位的问题一直争执不休,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1) “教师中心论”这种观点主要由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持有。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权威是必要的,学生对教师要保持一种被动的服从状态。只把学生看做学习的客体,忽视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学生中心论”这种观点主要由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学派所持

28、有。认为教师应该放弃向导和指挥官的任务,只充当一名看守者和助理者。学生应该是教育活动的中心,教师应该站到学生的背后去,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去帮助他即可。第一节 教师我们研究的教师是指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出现以后,专门从事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员。下面将从教师概念入手梳理教师产生、发展的脉络与历史过程。三、教师职业的地位(二)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教育史上关于教育过程中师生地位的问题一直争执不休,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教师中心论”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使教育活动变得被动而僵化;而“学生中心论”却淡化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不利于学校教育优势的发挥。在学者的讨论中,渐渐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

29、承认并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基于以下的原因:() 现代教师均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他们能胜任教育教学的工作。() 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占有更丰沛的学科知识, 教师的经验更能对学生起引导作用。() 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他们自学能力较弱,教师在学习方向和方法上的帮助与引导是必要的。另外, 学生的意志力和坚持性也较差,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监督和管理。第一节 教师我们研究的教师是指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出现以后,专门从事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员。下面将从教师概念入手梳理教师产生、发展的脉络与历史过程。四、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一)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推动社会文明的延

30、续和发展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成果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世代相传。教育是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教师则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枢纽,对文明的继承和发展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教师的劳动对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二)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良多社会的文明进步不仅需要文化科学知识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 也需要人们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形成高尚的社会道德风貌、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在教学生社会生存能力的同时也承担着传播社会主流文化的道德和价值观、行为准则、社会规范等任务。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不仅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保证,更为社会良好风气的树

31、立、社会道德水平的整体提升、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三) 教师开发人的智力,激发学生发挥出巨大的发展潜力,那么学生群体就会呈现出整体水平提升的趋势。因此,教师对人潜能的认识和及时开发,对整个社会的智力开发都具有重大意义。第一节 教师我们研究的教师是指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出现以后,专门从事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员。下面将从教师概念入手梳理教师产生、发展的脉络与历史过程。五、教师劳动的特点(一) 复杂性第一,从劳动目的上看,教师培养人是全方位的,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他们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同时又要发展其体力、智力、能力及情感、意志等方面。第二,从劳动对象上看,教

32、师要面对的学生本身遗传的差异,经济基础不同、父母的文化素质和教养方式不同、父母对孩子的定位不同,这些都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尽可能地做到因材施教、因时而异。第三,从劳动方式上看,教师不仅要将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好,还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和合作,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对学生起作用。第一节 教师我们研究的教师是指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出现以后,专门从事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员。下面将从教师概念入手梳理教师产生、发展的脉络与历史过程。五、教师劳动的特点(二) 创造性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的每一个决断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同时,我们要求教师不仅能胜任自己的教学工作,而且要成长为学者型和

33、专家型的教师,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形成反思意识和能力,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并将之上升为理论。参与教育教学的改革实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这样的科研研究过程无疑也是创造性的。(三) 复杂性从事教师职业的人,不能像制造行业的人那样可以很快地看到制造出来的成品,教师培养学生的素质是一种潜在的形态存在,要在学生步入社会后才能逐渐显现出来。第一节 教师我们研究的教师是指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出现以后,专门从事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员。下面将从教师概念入手梳理教师产生、发展的脉络与历史过程。五、教师劳动的特点(四) 示范性教师的这种示范作用几乎体现

34、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教学中,教师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对待学习的态度等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影响;教师的人格品质、道德素养对学生的道德养成更是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应该在工作中充分利用示范性这一有效的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五) 责任性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付出的多寡,直接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在学校教育中最大可能地获益,因此,教师需要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面对自己的工作,才能不辜负学生、家长、社会对自己的期待。第一节 教师我们研究的教师是指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出现以后,专门从事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员。下面将从教师概念入手梳理教师产生、发展的脉络与历史过程。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专业素

35、养专业工作应具备的特征主要有:() 范围明确,垄断地从事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 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 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 () 具有广泛的专业自律性;() 在专业自律的范围内直接负有做出判断、采取行为的责任;() 非盈利性,以服务为动机;() 形成了综合性的自治组织;() 拥有应用方式具体化了的伦理纲领。(一)专业情意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二) 专业知识通识性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本体性知识系统的任教学科专业知识条件性知识体现师范特色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第一节 教师我们研究的教师是指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出现以后,专门从事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员。下面将从教师概念入手梳理

36、教师产生、发展的脉络与历史过程。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专业素养(三) 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包括:() 教学背景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制订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包括:()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能力() 信息传递能力。() 师生多向互动能力。教学组织监控能力教学组织监控能力主要有两项:教学过程中的组织监控能力和对学生集体的组织管理能力。第一节 教师我们研究的教师是指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出现以后,专门从事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员。下面将从教师概念入手梳理教师产生、发展的脉络与历史过程。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专业素养(三) 教师的专业能力教育

37、评价能力教育评价能力包括:() 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的能力。() 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能力。科研能力教育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需要不断地摸索和研究,具有科研意识、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必备的科研素养。第一节 教师我们研究的教师是指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出现以后,专门从事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员。下面将从教师概念入手梳理教师产生、发展的脉络与历史过程。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专业素养(三) 教师的专业能力教育评价能力教育评价能力包括:() 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的能力。() 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能力。科研能力教育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需要不断地摸索和研究,具有科研意识、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必备的

38、科研素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具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还要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指导学生的能力。第一节 教师我们研究的教师是指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出现以后,专门从事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员。下面将从教师概念入手梳理教师产生、发展的脉络与历史过程。七、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一)职前培养目前,关于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等问题,我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教师教育改革的重点也部分集中在这一领域,目的都是为了使职前教育能给师范生最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最多的技能实践机会、最大程度的能力开发等,使师范生在职前打下坚实的从教基础。(二

39、) 入职指导新教师的入职指导是帮助已接受职前教育课程的教师尽快适应教师职位,多数是由导师进行现场指导,并与之分享经验。入职指导对教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教材处理、敬业态度、教学研究等方面。(三) 在职培训() 学分累进制进修。() 研究生课程进修。() 教育硕士、博士学位课程进修。() 重点骨干培训进修。() 校际交流网络。() 电大课程进修。() 校本进修。第二节 学生学生是教育存在之本,有效的教育建立在对学生的科学认知基础之上。一、学生及学生观学生,从广义上说,所有学习的人都可以称为“学生”,狭义的学生是指学校教育系统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者,尤其指在校的儿童和青少

40、年。对学生的认识和看法通常称做学生观。(一) 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学生是未完成的人学生是迅速发展的人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二) 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儿童学生是儿童学生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个体第二节 学生学生是教育存在之本,有效的教育建立在对学生的科学认知基础之上。二、学生群体学校是学生集体生存的地方,班级更是一个小社会,有人群的地方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群体。(一) 学生群体的类别正式群体所谓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首先是一群合得来的朋友,是因兴趣和爱好相同、感情融洽等而形成的学生群体。非正式群体具有自发性、不稳定性、不成熟性、内在约束性、情感色彩强等特点。第二节 学生学生是教育存在之本,有效的教育建立在对学生的科学认知基础之上。二、学生群体学校是学生集体生存的地方,班级更是一个小社会,有人群的地方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群体。(一) 学生群体的作用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