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合集)_第1页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合集)_第2页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合集)_第3页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合集)_第4页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合集)第一篇: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读书内容:曾国藩家书(曾国藩著) 一直以为曾国藩家书是类似家训什么的,翻开才发现,原来是一封封写给家人的书信。在信里,他不是那个叱咤风云的一品大臣,只是一个漂流异乡、努力打拼的游子,通过十天半个月一次的信笺,殷殷维持着与家人的联系,“使游子如神在里门”。纸上书间,仿佛他还在祖屋大宅,为人孙子,对长辈晨昏定省,连寿具每年加一道漆也要落实;为人兄长,对兄弟指点学业,科考、求学、拜师乃至课程都事无巨细;为人家戚,关心姐妹身体起居和做人处事之道,关注乡间田宅婚嫁之事,甚至希望家人在信中将“各族戚家,尤须一一示之”。 古人云: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从一

2、个翰林院检讨,先是“十年七迁,跃升十级,成为二品大臣”,后来剿太平军、开展洋务运动,最终攀上清史上汉人文官之最高峰,死后获得清朝文官最高谥号文正公,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治国平天下”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其实从他的家书中就可以窥伺其“齐家”之道。以小见大,以齐家看治国,道乃相通,我想,这也是曾国藩家书如此受后人追捧的原因罢。 略摘一二为感。 “接得家书,知四弟、六弟未得入学,怅怅然。” 从家书上看,当时曾国藩之四弟六弟约摸十几二十岁的样子,就像我们现在的高中生,十年寒窗,所待一时。但那时候的科考难度也不小,加之考的都是主观题,没有标准答案,只凭阅卷官之一己喜好,偶然性更大,所以历朝历代

3、多少传世才子亦名落孙山。这四弟、六弟也是好几次没有考上了,这“怅怅然”不知说他二人还是曾国藩自己,总之大家都颇为遗憾。 纵然心怀遗憾,曾国藩仍在书信里给两个弟弟宽慰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卫身莫大于谋食食之得不得,究通由天做主,予夺由人做主;业之精不精,则由我做主。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 又回到那个老问题:读书是为了什么?现在的孩子们很辛苦,每天背着几十斤重的书包,早出晚归,放学后要培优,周末赶场上辅导班,幼儿园里就能看见一大片架在小小鼻梁上的厚厚的玻璃片,然而他们比之前的人真正学到

4、了更多的东西吗?到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一说起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在各行各业都算是绝对的技术骨干,恢复高考后的那些大学生多数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读书笔记反而到了现在,学生们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学习难度越来越大,反而大学生不值钱了。一大批孩子到了十七八岁甚至煮面洗衣都不会,离开了父母无法独立生活,本科生吐槽着毕业就失业,哪怕研究生也有很多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只能宅在家里玩游戏啃老的,让人不禁要问:辛辛苦苦寒窗苦读,到底是为了什么? 记得南先生在论语别裁一开始就说,书本知识不等于学问,学问首先是要学会立身做人,也就是曾国藩在家书中提到的“进德之事”,要想成龙成凤,首先得确保能成人,在这样的基础

5、上,倘有余力,再学赖以傍身的知识,也就是“修业之事”。 文字发展到清朝,基本上已经非常白话了,所以不用翻译,也大概知道曾国藩关于“卫身谋食”的观点,不多赘述。只是想到六月流火,马上快高考中考了,估计也将有很多家长孩子会度过几个不眠之夜,但就像曾国藩所说,撇开立身成人不谈,在修业方面,学习考试,最终是为了一个职业,而职业,是为了谋身之道。你最终考取什么学校,求得什么职业,这可能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或者考试时候身体突然不适,又或者人品爆发,猜的都对了,再或者一念之差,就是线上线下的天渊之别。这些都是未知因素,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靠天成的事终究是没有十足把握的,那我们可以确实把握的是什么?是“业”

6、,是我们自己实实在在掌握的学业知识。这是谁也拿不走的财富和储备,没有机巧,没有运气,连老天也不能夺走。在这方面,你可以自豪地宣称:“我命由我不由天。”没有人是具备过硬的本事而找不到饭吃的,那些找不到工作的,那些啃老的,那些咒天骂地怀才不遇的,那些在街上乞讨为生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懒于学业,或学业不精的,另一种是看不起自己的业,耻于赖以为生的。 所以,在即将到来的这场六月大考中,不管你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对你的人生都不至于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你的饭碗,你的未来,不在于一张通知书,而在于你自身的修业。业从何修得?业精于勤,荒于嬉。 这是曾国藩给自己的课程,也是他在给弟弟们家书里给他们布置的作业,

7、时过经年,虽然有些没办法做到,但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 静坐:我们身处一个浮躁的时代,我们的心也几乎很难静下来。忙碌之余,但凡有点时间,轻轨上、马路上、候机室,人人都是低头族,唯恐浪费了一点儿玩乐的工夫。“静”,于我们,竟然成了有钱也难以买到的奢侈品,现在开始,能不能给自己一个时空,让自己静静,须臾也好。 早起:今天还收到一个朋友的善意提醒,说“晚上不睡叫耗伤阳气,早上不起叫封杀阳气”。颇有所感,往往有时候早上因事不得不早起,那天精神还特别旺盛,倒是周末,起居没有规律,反而整天昏昏噩噩,似怎么也睡不醒。之前也看到有文章说,一天24小时也是有节气的,早上三点惊蛰一过,就是一天的“春天”来临,“一

8、日之计在于晨”,清早一切身体机能都处于蓬勃的状态,所以睡眠以晚九朝五精神最好。也尝试过一阵,并没有想象中艰难,可惜没有坚持,可以考虑恢复如此作息。 读书不二:古人读书讲究点读,就是一边看书,随时用笔圈点朱批,一边读一边做笔记,这样一遍读下来,比我们草草翻阅十遍印象都更深,也更容易得其精髓,并且就是按照这样的精读方法,古人读书也是往往一本书手不释卷,要读上个十遍二十遍,甚至更多,“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便是这样来的。所以我们小时候老师常常说我们读的“望天书”,那哪里是读书呢,读字罢,且还不乏白字。我们嘲笑掰包谷的猴子,一路掰一路扔,最后两手空空,回头看,我们的读书何尝不是如此可笑?我们现在的新书

9、出版量每年递增,但是,你读过的那些书,你确定都还记得吗? 读史:以前没有那么多天文地理、领导艺术的书,古时候的皇帝,老师教他们的教材就是史书。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知兴替。历史往往是惊人的重复,所以我们不要觉得历史中考高考占分不多,就不去研读。读史,就是读浓缩的社会,这是一种修为,而最关键的,是要持之以恒,“虽有事,不间断”。我们往往给自己一个借口,“今天工作太忙,没时间,算了”、“今天身体不舒服,算了”、“今天累死了,算了”但是你看,历史日日向前,可曾因为我们工作忙、身体不舒服、太累而稍歇一日?再忙、再累,太阳每天都会准时升起,给自己找借口的人,他的人生也无非两个字“算了”。 写日记、日志其

10、所亡、月无忘所能这几条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整理,善于总结。我们总是到了年末、又或到了暮年才失口惊呼:“时间都去哪儿?”如果你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都有所梳理,你的人生一定不会迷茫散乱,当别人懊悔慨叹的时候,你可以很骄傲地回答:我的时间都有刻痕。 谨言:还是那句话,言多必失,祸从口出,沉默是金。 借曾文正公之课程,再次自勉。第二篇: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

11、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至今190余年里,其后世子孙中大师

12、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在阅读整本书以后,我有了几方面的体会:第一, 读书习字依旧为修身之本。第二,读书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我认为,在阅读新书的同时,也应倡导读些旧书,尤其要读古人有关

13、怎样读书的著作。不论读何种书籍,都要坚持做到:“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我认为,所谓有志,就是不甘为人后,应争先恐后;所谓有识,就是知识学问无尽头,不能井底蛙观天;所谓恒,就是读书有恒心,雷打不动,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成事。“无论何书,总顺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大局精处茫然不知。”这不是个简单的学习方法,它的深层意义是:一个人的知识是时间的积累;没时间的堆积,熟读书中的知识,就不可能透彻了解和系统掌握书中的要领,得到完整的知识。读书要专,还在于读书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这样才能掌握书中的全局,明了书中的精处。读诗,也是古人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曾国藩说:

14、“弟要学诗,先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阅。先学一体,不可各体同学。盖明一体,则皆明也。”这不仅能了解一些典故,也能提高写作水平。先学一体,然后再顾及其余,看来,也是在借鉴古人的读书方法。当今,倡导读书,也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全民读书活动中,不仅应倡导民众读新书、读好书;还要读些旧书。所谓旧书,就是那些被证明见解卓越,质量上乘的经典名著。当然,还要读些古人关于怎样读书,其中有读书的责任、目标、方法等的专著。这对于我们开展读书活动也具有深刻启示的。再看看曾国藩曾给自己定下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我就汗颜: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

15、镇;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经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十二、夜不出门。前三条是为读书做的准备。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最重要的,读书不能以浮躁之心读,更要重视做读书笔记、随手摘记、消化归纳,从而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

16、他对自己的人生价值相当明确,读书遍布其终生,读书之勤,古今少有,这种精神正好激励着我们年轻人,以读书为高尚之举,以读书为兴家之道,这或许是每一个读曾国藩的年轻人最有收获和最有价值的东西,要是每个人都能够用曾国藩的价值观引导自己的前进之路,能够用曾国藩的勤奋之举引领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将得到无法衡量的提高。第三,修身方成君子曾国藩的人生目标- 内圣外王。内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是禽兽。圣具体指诚信,自律,俭,勤,公正,躬身亲入等;外王指的是有理想,志向高远,意志坚定,有毅力,有忍耐力。曾国藩的修身之道首先是诚,为人表里如一;第二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

17、,端庄严肃有威严;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空话、假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就是人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也就是指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按照最高准则来行事。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了成不了大事,太刚了则会折断。刚不是蛮横,而是敢于进取,柔不是痺弱,而是虚心谦让。做人应当坚挺,之后才是立志、明强、慎独、勇毅、谦虚、习劳。自身的努力加外在的机会,最终成就了曾国藩。每个人品评历史人物总是纵观其一生,评论其功过,比如曾国藩最

18、后大战太平天国,一统湘军等等。但是对于我来说,我不是评论员,也不是历史学者,自己的资历就读书、修身这两点就够我学之一生,受之一辈了。第四,治家而平天下曾国藩的治家四法可总结为以下四点:耕读为重,祭祀为孝,习于勤劳,善待亲邻。中国是历经千年的农耕大国,重农思想也贯穿了曾国藩这样的大员。曾国藩训诫子弟,宁可世代为耕读之家,也不愿沦为玩世不恭的宦官子弟,在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与诸弟书中说:“耕读之家,勤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重视孝道的他以祭祀为敬孝道的方式。自古以来,中国

19、人最讲求对祖先的祭祀.因为追念远祖,深怕有辱先人,自然不敢为非作歹,自我的德性便能做到朴实厚道.所以曾国藩对于祭祀祖先非常重视,常交待其夫人必亲自办理.。此外,他同样认为人需要勤,常以早起为生活的起点,他在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与纪瑞书中说:“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人绝不可能独善其身,或独善其家,所以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显得更为可贵。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九年三月廿一日与诸弟书中说:“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之外,尽以周济亲戚族党之穷者,此我素志也。”可见周济亲族.善待邻里,也是曾国藩显达时一直抱持的待人态度。曾国藩家书所涉及的内空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际,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

20、国之道的阐述都无不展示着一代英豪的超人远见。见贤思齐,我们对他的理念有所借鉴,也必然有助于人生的进步与升华。第三篇:曾国藩读书笔记本学期,通过书香校园活动,通读了曾国藩全集的三本大部头传记式作品,感到受益良多。通过作者细致入微的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写,我体会到了一个新的、相比于耳熟能详的高中历史课本上聊聊几段描述更丰满的曾国藩。开阔了我的思维和关于近代的历史知识,我认为读了这个系列的书籍后,个人收获最大的就是有机会从有别于传统历史认识的新视角去评判曾国藩这个充满了争议的近代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梁启超对世人说:“曾文正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21、。”毛泽东对友人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蒋介石对其的家书家训也有极高的评价: 如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不特于国学有心得,必于精神道德皆可成为中国之政治家,不可以其时代已过而忽之也。”在三本书的背面,印着这三位同样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开始读书之前,我就注意到,这三位分别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三股不同的意识流派。这三个人物就起历史贡献来说都可称之为伟大。所以,被他们一致称道的曾国藩必有其过人之处。 看完这些评价,不禁对曾国藩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就我曾经阅读过的近代史书籍来说,如有名的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清楚地记

22、得上面虽然没有彻底否定曾国藩,但也将其定位为清廷的伪君子、刽子手。或许这是从阶级分析的角度评价的,本身并无对错之分。只是历史观念不同。读过了曾国藩三本之后,个人认为,这个系列书籍并不能称为史书。他没有史家的严谨和真实,说它是历史小说也不为过。应在充分了解正史的基础上进行阅读。不过这个系列书籍也有其过人之处,它从新的角度解析了历史人物。这个曾国藩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哪些特别过人之处?为什么有如此争议又如此受重视? 血祭、野焚、黑雨三本中只要有心,或许每个读者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这套书我看的很细,看到好的段落或句子,会抄录到本子上,对于书中所涉及的人物,也会一一列出,理清关系。曾国藩是个有独到

23、见解并极善于总节的人,每见到打动人心的段落,不禁掩书冥思,回味无穷。看到曾国藩平定太平军的起起落落,官场的沉沉浮浮,突然感慨: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历史的长河滚滚而去,是非成败都变得微不足道,只愿,只想,惯看秋月春风。个人最喜欢的一句就是作文作诗,若能含雄奇于淡远之中,尤为可贵;为人为官,若能含刚强于柔弱之中,乃之佳境。 将这句话细细品味, 真是余香不尽, 回味无穷。曾国藩的人生经验就浓缩在这句话之中。第四篇:曾国藩读书笔记俗话说:文如其人。读曾国藩的家书,好像听见他在耳边娓娓道来,看不到丝毫厚黑、狡诈,也不会觉得他是一个政治家。家书从曾国藩由翰林院庶吉士初授官职

24、到去世前不久,跨越近三十年。除了思想渐趋成熟外,他的志趣仍然和少年读书时一样,始终以读书人自居,这决定了他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也成为他一生成功的基石。他在信中表述的对为学、作文、历史等等的认识,有很多经验值得后人学习,按现在的话说,即是他有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和领悟能力。他科举出身,却深得教育大义,更加强调灵活大气、坚挺的文风。他在家书中对自己官场得失谈的较少,而始终牵挂在心的是少年时学习的误区,如字体、天文等,这几乎成为他一生的遗憾。同时,他官学并举,胸怀大略,时时刻刻警戒自己:做官清廉、做人谦逊、做事勤劳。对弟弟、儿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功夫力透纸背,非一般官宦人家所能及。感受最深的,是他作为过

25、来人对以前每个阶段读书方法和效果的总结。他的方法积极向上,深得儒家精神熏陶。开始认为自己学术修养已经可以了,可是准备写书时又认识到基础不扎实、涉及面窄,还远远没有达到总结前人经验后再提炼的地步。他讲究做人与作文融会贯通,特别强调读书的意会和对人的教化作用,教导儿子“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以诗言之,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然冲融之趣”,“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于陶诗之识度不能领会,试取其诗反复读之,若能窥其胸襟之广大,寄托之遥深,则知此公于圣贤豪杰皆已登堂入室”。对科举考试,他评论道: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

26、针对弟弟们的考试失利,建议他们从自身找问题,而不是徇私舞弊,到主考官面前说情。他总结了为学初始阶段模仿和积累的必要,“收效较速,取径较便”。对于通用学习方法,他谈到“看生书宜求速,温旧书宜求熟,习字宜有恒,作文宜苦思”。读经之法在于“耐”字,一句不通,不看下句;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他感叹少年十五、六岁是人生长、读书的关键时期,自己到三十岁时方悟出文理之意,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引以为重的知识。除了读书习字之外,曾国藩也提到了修身养性、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姑且不论他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是非功过,仅从个人角度来看,历史上轰轰烈烈、建功立名的人物能做到

27、功成而退、善始善终的人少之又少。而在晚清动荡的政局下,他以汉族耕读人家出身的背景,能做到官居一品,爵至封侯,不仅需要足够的能力和魄力,更需要洞悉人生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可以从曾氏家书中窥见一斑。他在位居高官时仍能以朴实的观念教育儿子,“陈岱云姻伯之子,比尔仅长一岁,以其无父无母家渐清贫,遂尔勤苦好学,少年成名。尔幸托祖父余荫,衣食丰适,宽然无虑,遂尔酣豢佚乐,不复以读书立身为事”。在大儿子23岁时,指出“今年二十三岁,全靠尔自己发愤,父兄师长不能为力”;对小儿子则指出“生长富贵,但闻谀颂之言,不闻督责鄙笑之语,故文理浅陋而不自知。处境太顺,无困横激发之时,难期其长进”。他在京城权倾朝野,却规

28、劝家人不要自高自大,插手地方政事。对同为高官的弟弟,他谈到“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钩心斗角,相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此时家门极盛,处处皆行得通。一旦失势,炎凉之态处处使人难堪。故不如预为之地,不见不闻之为愈也”,“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从这些言语里可以感受到他的坦诚大度和坚毅稳重,这些绝不是所谓厚黑,完全是积极向上的认识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和现代社会卡耐基、拿破仑希尔等的成功学如出一辙。读曾氏家书一个重要的收获就在于能让读者直接与他对话

29、,有助于纠正社会上某些观念的误导。看看太平天国以民族革命的旗帜为号召所进行的农民革命的后果?不是被满清的八旗兵所剿灭,而是被汉族反动官僚地主、土豪劣绅、大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团练武装所剿灭!足见,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汉族反动官僚地主阶级,完全落入满洲贵族的羁縻索之中,把满清殖民政权当作中国文化道统的继承者与民族利益的总代表,而不惜充当走狗,为之拼死效力。实际上呢?在袁世凯当上清末的“内阁总理大臣”之前,清政府的统治大权牢牢掌握在满洲贵族的手里!满洲贵族为维护自己的殖民统治,竭力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就必须处心积虑防止汉族地主集团政治势力的崛起。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八旗兵的腐朽与八旗制度的没落,镇压农民

30、起义的重担就落在各地的团练地主武装身上,随之崛起的汉族地主阶级政治势力之代表曾国藩、左宗棠之流的人,在有效抵御农民起义的同时,也成为满洲贵族的心腹之忧,看看满洲贵族怎么处理以曾国藩为首汉族地主阶级政治势力的,曾国藩是个老滑头,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天京的硝烟刚刚散去,就连忙向满洲贵族表衷心, 交出兵权,要求重新建立南京“满城”(八旗兵的驻防所),清廷解散湘军,左宗棠死后,满清政府以各种借口,把左氏系统的官员一并罢黜,总算是清除心腹之忧第五篇:曾国藩读书笔记曾国藩传读后感诗圣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看完曾国藩传后,在如何看书,如何修身养性砥砺德行,如何成就伟业,如何光芒永存四个方面略有启

31、发,趁热打铁,写下这篇读后感,以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提升自我境界,少走弯路。虽说成功是失败之母,但真正的强者必是那些善于总结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然后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道路的人!首先说如何看书。曾国藩的读书方法是:看、读、写、记四位一体。所谓看就是细读或浏览,所谓读就是诵读,所谓记就是摘抄好句子好段落,所谓写就是写读后感。后来又有人总结出读书要四到眼到,口到,手到,新道,也正是这个意思。但我认为读书应该“五位一体”看、读、写、记、说,也即在前人的基础上增加一体说。这就涉及到一个记忆问题。看只能形成初期记忆,读可以进一步加深记忆,记则可以对重点内容再次加深记忆,而写读后感则可以总结思路与心路,同时

32、对整篇文章或整本书产生整体记忆。除此之外,说(包括讲述和论辩)或可以清晰思路进而强化记忆或可以丰富思想进而加深记忆。讲述可以锻炼口才,使思路清晰;论辩可形成更全面的理解这两者都能达到加深记忆的效果,最后使自己能够左右逢源,适时汲取并利用书中的有利内容。然后说如何修身养性砥砺德行。曾国藩算是一个传统的儒家弟子,对于一些封建纲常,仍是恪死不渝。曾国藩很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儒家思想发展路线。他关于为人处事的“八本主义”总结得很好: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修身以不妄语为本,养性以戒恼怒为本,居家以不宴起为本,当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这八条对为人处事的总

33、结可谓全面精辟。读书以训诂为本。所谓训诂就是指对古文的解释。很多人可能会说,读书的目的关键在于明白其中的义理。这话从大的方面来飞无可非议。但是读文言文则有不同:现代人接触的是白话文,对于文言文不少人感到头疼甚至厌恶,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连古文中的基本内容都不明白他如何让去参透其中的义理?在我看来这里的解释有两个层次:一是字面意思的解释;二是由字面意思,经过联想,反思,参悟衍生出的更高层次的义理阐释。就古文而言,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记得07年寒假读史记时居然也“放起了电影”并没有很认真地训诂以致一个寒假下来并没有吸收多少知识,真是苦不堪言啊!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中国古代作品讲究简洁,匀称,美观

34、,尤其是古诗词,更讲究对仗工整或押韵。对于七言句尤其是七律,古人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平起”以及“仄起平收”等要求,这样一来,我们欣赏古文时常有美感,匀称感。诗圣杜甫的诗文讲究声韵,我很喜欢。平时自己作七律诗也常注意对仗与押韵,每作完一篇古诗常有心旷神怡,自我陶醉之感。养性以戒恼怒为本。人们常说性格决定成败,这话确实有道理。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轻易生气,躁动。恼怒一方面上自己,另一方面伤别人。真正的强者往往不把喜怒哀乐留在表情上,这样对方或对手便猜不透你的心里,这样以来你就能“拒敌于国门之外”。曾国藩前辈很多时候都是板着脸,即使心里不高兴也不表现出来,这样便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我个人因为

35、境界不够高,见识不够广,气宇不够轩昂,很多时候恨意动怒,造成多重损失,苦不堪言啊。居家以不宴起为本。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早晨是一天的开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曾国藩为官数十年始终坚持起床,并以此告诫子孙。你很难想象一个经常睡懒觉的人以后会有多大的出息。一个人连新的开始都不注重,他还有心思投入到过程中去吗?有句话说得很好早晨叫人起床的不是闹钟而是理想。一个早晨经常不愿起床的人无疑会是一个没理想或信念不坚定的人。大一时,为了过四六级自己常常很早起床去自习室记单词,自从到了主校,四六级过了,寝室距教室远了,自己就很少一大早过去学习,真是让人担忧!当官以不要钱为本。曾国藩为官清廉

36、,不贪财好货,在当时那个混乱不堪的年代,做到一点,难能可贵啊!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曾国藩做到了这一点,而且他还要求部下也这么做。为商不可奸,为官不可贪。官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一个不为百姓着想的官一定不是个好官;一个只知贪财好货的官一定不是个好官!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军民关系犹如鱼水关系,有水才能有鱼。刚刚创办湘军时,曾国藩对湘军严格要求,不准部队扰民。后来湘军暮气沉重,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最终找来祸患。不管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总能秉承不扰民的政策。制定并沿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策略。所谓得民心者的天下,古往今来,优秀的部队总能抓住人心

37、,其共同点都是不扰民或少扰民,为民解忧。再说如何成就伟业。晚清重臣胡林翼总结成大事的三要素也即“三如”杀人如麻,挥金如土,爱才如命。在这里,我增加“一如”即“隐好如宝”。杀人如麻:在封建“人治时代”,当官的往往掌控着百姓的命运。成大事者大多杀人如麻。曾国藩有“曾剃头”之称,他坚信乱世需用重典,不论是在湖南办团练还是在平叛湘军*,曾国藩杀人不眨眼,甚至为了裁撤湘军,不惜背信弃义,诱杀太平军降臣韦俊。这需要多大的魄力啊,正因此,曾国藩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杀人如麻的另一层意思是心狠手辣。旧时如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夺皇位,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巩固皇权,再如袁世凯阴谋盗取辛亥革命果实等等这些都下得了毒

38、手,并不投鼠忌器,前怕狼后怕虎。的确,成大事者,没有敢作敢为的气魄,何以立大事呢?挥金如土:古人云:金银散, 人心聚。谋大事者,如果在小利上斤斤计较,如果不予人利益,那么其大事恐难成。人活着就必须有一定的物资保证,谁能给大众这些物资保证或更好的保证,谁就是历史的赢家。所以成大事者,必须敢于舍弃一己之利。但这里必须说明:挥金如土不是要谋大事者过骄奢淫逸的生活而大肆花钱而是指谋大事者为了达成其终极目标善于用钱财敛聚人心。功成身退,谦虚谨慎,收敛锋芒:湘军攻下江陵后,曾国藩和曾国荃集万千荣誉于一身,但是曾国藩并没有因此而飞横跋扈,沾沾自喜。他的做法是:打听皇宫反应后,首先提出裁撤湘军并表示愿意不留一

39、个,继而又让弟弟曾国荃请求开缺回家,最后自己三辞江督,这样一来曾国藩有效减少了因自己功高盖主而引起的猜忌。洞察细微,找准靠山,明哲保身:曾国藩之所以多次逢凶化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够洞察细微,找准靠山,善于利用靠山。曾国藩先后依靠过穆章阿,肃顺,恭亲王等人,但是依靠的方式有不同。对于肃顺,曾国藩留了个心眼,避免与之私交过密。肃顺是一个飞扬跋扈,权倾朝野,树敌颇多但烜赫一时的朝廷重臣,注意到这一点,曾国藩不像其他地方大员那样一个劲地巴结肃顺。曾国藩一方面一来肃顺,毕竟肃顺是一个汉臣;另一方面,曾国藩也与肃顺保持距离,即使当肃顺帮了自己大忙也不写信表示感谢。这一点果然做得很好!肃顺被攻倒后,很多

40、与之私交过密的大臣都受到朝廷猜忌或不被重用,曾国藩则被破格提拔!因为曾国藩早就见微知著,知道肃顺迟早会被击倒。对于恭亲王,曾国藩则是全力依靠,甚至是推心置腹。因为曾国藩看得出恭亲王是一个干事精炼的满人,朝廷不会怎么猜忌他,而且外号“鬼子六”的恭亲王还和洋人关系好,朝廷离不开他。看到这一点,曾国藩便极力依靠恭亲王,这样,曾国藩便有一个强悍的靠山,稳居要职。恩威并重,笼络人心: 对待属下,曾国藩一方面注重树立自己的威信;另一方面,也以诚待人:对待年仿的曾国藩私下甚至以兄弟相称,对待年幼的,予以慈父般关怀,这样使得上下一心,共图大事。攻下江陵后,曾国藩为笼络士子,费力赶建江南贡院,使得因战乱而许久未

41、参加乡试的士子得以在考场大展身手,这也使得自己多得人心,有利于自己保持奉公形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慢慢吞吞写下这篇读后感,寄希望于自己从中收获前任为人处事的经验教训,在追逐梦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哈佛家训读书笔记500字哈佛家训读书笔记500字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书虫”,书架上有近80多本,我没事的时候就看上一会儿书,就连上厕所的时候也拿上几本书。最近,我又读了本名叫哈佛家训II的书。哈佛家训II是一部经典之作,分好多个篇章,有感恩篇、习惯篇、童真篇等等。每一个篇章里面都有一个个小故事。别看是小故事,但却讲述了一个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智慧,而且每篇故事后面都有一句精辟的话语来点明寓意。十分耐

42、人寻味,无不令我深思。因此,我十分的喜欢读这本书。接下来,让我来挑一篇比较好的文章,介绍给大家:这篇故事的名字叫红草莓:有一个懂事的孩子叫伯杰。每到周末,他都会到远处的森林去捡柴。这天,他捡到许多柴,太阳十分毒辣,于是他走到小溪边的一棵大树下准备休息一会儿。突然,他发现大树下面有许许多多的红草莓,于是他克服了贪吃的天性,把这些草莓留给了忍受疾病折磨的妈妈。当妈妈为他的这个做法露出高兴的笑容时,伯杰比自己吃了草莓还高兴。这么小的孩子就努力战胜自己的天性,知道把好东西让给妈妈吃,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啊!好的品行可以给人力量和快乐。正如伯杰在孝敬母亲时,自己也无比的幸福。只有那些可以从美得中体会到乐趣

43、的人,才愿意展现和传递美德。这就是我读这个故事的感悟。有一本书。这本书曾经对美国和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由美国的威廉贝纳德所写的。这本书中所蕴含着的每一个人生的启迪。深深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看完这本书后,我的感触很多:人生如同一场梦,只要奋斗过,努力过这场梦就不会留下遗憾。在生活中往往有许多小细节蕴含着的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丰富,每一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完美无瑕的人生,要做到这个并不难,你只要付出勇气、真心、梦想、智慧、再加上汗水,就可以有一个完美人生。就像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今天,我读了美国贝纳德写的哈佛家训。哈佛家训中的每个故事都具有丰富的教育功能和深

44、刻的生活意义,不仅可以激发青少年对社会、人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还可以点燃他们内心深处的智慧火花,使他们见微知着,从一滴水看见大海,由一缕阳光洞见整个宇宙。可以从一个故事来举例:从前有一个班级,班级里的所有人都是老师头疼的对象,老师对他们已经放弃了,他们对自己也放弃了,没有人愿意来教这个班。有一天,一位女老师来任教,她对学生们说:“同学们,我让你们做个选择。”“有三个人,一个笃信巫师,嗜酒如命,一个少年时进过禁毒所,有很多情妇,一个生前没干坏事,只喝一店酒,你们愿意当哪一个人?”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第三个人,因为他们知道前两个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他们的想法啊符合正常人的,可他们都错了,前两个人

45、是美国2任总统林肯和美国二战总司令罗福斯,而第三个是滥杀几千条无辜的生命的希特勒。20年后,那些学生都有了工作,有些还当了老板。当别人问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翻改变时,他们回答:“当我们认为自己没希望是,老师告诉我们年轻的时候犯错没什么只要后来改正就行了。读了这个故事,我深深的被这本书所感动,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他也是一个人生的转折,里面的道理能让一个人从到处捣蛋变成一个生活富裕的人。正如开头所说的:哈佛家训中的每个故事都具有丰富的教育功能和深刻的生活意义,它让孩子们走出迷途,走出黑暗,拯救他们。第一篇: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之人生最高境界读书内容:曾国藩家书(曾国藩著) 花一天时间一气读完曾国藩家书,

46、虽有囫囵吞枣之嫌,但枣味多少稍存齿间,尤其是曾国藩多次反复强调的一些观点,印象尤深,略作整理以求回味自勉。 其一:家和万事兴。 曾国藩素仰其祖父“积德累仁,救难济急”之风。对于族人亲友,尽其所能施以援手。他感念叔伯舅姑之恩德,因他们的困窘而不忍,故推爱有加,接济偿债,急人所难,济人水火,对他来说都是常事,也是分内之事。并且告诫诸弟,对于“宗族姻党,无论他与我家有隙无隙,在弟辈只宜一概爱之敬之”,“古来无与宗族乡党为仇之圣贤,弟辈万不可专责他人”。知恩图报,饮水溯源,以德报怨,孝悌友爱,正是这些品质维系了家族之和谐,家和,则万事兴。因为曾国藩认为,祖上累积的福报大多落在他一人头上,实在受之有愧,

47、侵占了族人们的福报,所以尽自己所能,雨露均沾,多回报一些给其他家人,不致于折福损德。反观很多得志便张狂、六亲不认的,往往最后的下场就是众叛亲离。 其二:管好家里人。 曾国藩虽然家族观念很重,爱惜族人,但也对他们约束有加。有一次,曾国藩听说父亲去省城、县城替人说事求情,特意给叔父写信,让他劝告父亲不可干预公事,说地方官虽然碍于情面,表面上敷衍你,其实最烦此类说情干预,“凡乡绅管公事,地方官无不衔恨”,所以“望劝父亲总不到县,总不管事”,“无论有理无理,苟非己事,皆不宜与闻”,“家中一切,有关系衙门者,以不与闻为妙”。想到我们现在,很多官员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执法者往往要铁面无私、秉公办事真的很

48、难,有的案子刚有些眉目,甚至才一进场,就有各种方方面面的关系纷至沓来,某某长的亲戚、同学甚至同乡,或者亲戚的亲戚,关系网笼罩四方,这活儿也就别想干了。 还有一次,他听说家里人打算募捐以弥补地方官的亏空,要求家人“万不可出力”,“此事若各绅有意,吾家不必拦阻;若吾家倡议,万万不可”。因为官员亏空,多数是书吏“上则吃官,下则吃民”,中饱私囊,人民是无辜的,所以捐银弥亏这种事,不宜操之太急,必须人人自愿,如果强行摊派,就是把好事做成了坏事,反而被那些书吏拿做把柄,不得不防。这就是曾国藩谨慎之处,做人做事不图眼前虚名,能看到长远或成的隐患,深知家人“当藏身匿迹,不可稍露圭角于外”,低调行事,方不给自己

49、埋下祸端。此外,在给他父亲的信里,他也希望约束族亲不仗势凌人,“本家有事,情愿吃亏,万不可与人诉讼”。吃亏就是占便宜。这才是维系家族长久昌盛的根本。古今多少官员,自身或是能保清白,却是从家眷处产生了缝隙,而被“苍蝇”叮上,最终祸殃延己。 在选择媳妇方面,曾国藩同样谨慎。有人给他说了一家姓常的人家的女儿,估摸着是富贵人家,他却不愿。因为那听说那常家人喜欢“恃父势作威福,衣服鲜明,仆从煊赫,恐其家女子有宦家骄奢习气,乱我家规,诱我子弟好奢耳。”他理想的媳妇,只需“在乡间选一耕读人家之女”就好,足见他的观念并不同于一般门当户对,却是希望朴素寻常,知书达理就好。后来有了媳妇,他告诫儿子,让媳妇要下厨、

50、纺织,不能因为出身富贵人家就不做家务,还要求媳妇女儿每年各给他做一双鞋及织布做成衣袜,考核女眷是否勤劳。 在他率领湘军与太平军作战期间,他的弟弟曾国荃也是主要将领之一,能征善战,家里族人也有不少投奔到他营里效劳,对于这种情况,曾国藩写信告诉弟弟,能照顾族人是好事,但不要“冗员浮杂”,确实不能发挥作用的族人,或者拿钱让他们回老家去,或者在营外单独安置,不让军中有“惰慢喧杂之象”。 这些细节之处,可以看出曾国藩治家之有情有严,正是出于这些约束,所以他可以平步青云,而无后院起火之忧。 其三:为人多惶恐。 曾国藩在家书里,多次提及一种惶恐的心态。 这种惶恐或存于戚族之间。比如“诸戚族家皆穷,而我家尚好

51、”,他认为老天可以让他今天处于“丰亨”的境地,也可能明天让他处于诸戚族家的境地。所以认为处于顺境的时候,很惶恐地觉得老天待他太好了,“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所以要用自己的“余”补别人的不足,就算以后处于逆境,也会很惶恐的觉得老天待他很好,那种好不一定是真的很好,而是相比于比他更不足的人,也要感念天恩,“亦兢兢焉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啬者,而我固已厚矣”,所以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不是像有的人,愿人穷不愿人富,看见别人比自己优渥一些,便羡慕嫉妒恨。 这种惶恐或存于兄弟之间。比如他在家书里多次教导几个幼弟,弟弟们就不乐意了,回信说他的书信让长辈看了“疑弟辈粗俗庸碌,使弟辈无地自容”

52、,他看了也是“不觉汗下”。这便像是在家人面前树立了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让家人有所对比,给后来人造成较大压力。而对于这点,曾国藩的看法是:“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悌”,为什么这么说呢?他认为如果在父母族党中有贤愚之分,那就是自己平时有讨好的意思,用了心计,使自己得到好名声,而让兄弟得到坏名声,以后定会在兄弟间产生嫌隙。所以要互相体谅,“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一家人互为一个整体,共同进步,才能永葆和睦家风。 这种惶恐或存于同僚之中。比如他认为自己升迁太快,“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予之

53、德薄才劣,何以堪此?”甚至一列京官中唯独他有重庆(祖父母、父母均健在)之喜,也让他不胜惶恐。曾国藩熟读易经,深知日中则昃、月盈则亏的道理,明白这世上“未有常全而不缺者”,唯恐自己福泽太厚,不知祸患何处,所以平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求缺陷,名所居曰求阙斋,盖求缺于他事而求全于堂上”,基于这种观念,他认为家中的旧债不宜悉清,堂上衣服不能多办,甚至诸弟所需求的事物不能一一满足,也是求一种缺陷的平衡。曾国藩毕生追求的境界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认为“借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想到我们现在教养孩子,予取予求,恨不得天上月亮也给摘下来做玩具,如今想来,也怕是折了孩子的福分罢。由是想来,人生不如意十

54、之八九,倘若只有一半失意,则已算是上天眷顾了,凡事皆有定数,不可奢求太多。这样一想,什么孩子考差了、股票亏了、偶有小感冒、家里小争执什么的,都不算什么了,此处有缺憾才能有其他大圆满,心里求得平衡了,方可知足常乐。 至于学业之道,昨天已有赘述,余不一一。 纵观曾国藩之家书历历,其实多是琐碎小事,但就是这些琐碎细节之处,显出其博爱之气度,慎度之言行,勤俭之态度,严谨之作风,他并没有要求弟、子拼死读书、考取功名,但在他的教导下,几个幼弟从年少轻狂的官家子弟,成长为纵横一方的大将、重臣,两个儿子一则成为“学贯中西”之外交家,一则成为少年得志的数学家,成就都是不凡,而他本人,也被人誉为“有史以来不一二睹

55、之大人”,实现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可见:细节决定成败,情怀成就大人。 虽然已经过去一个多世纪,但曾国藩家书里的精神的确值得我们细读,深思,笃行。第二篇: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

56、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至今190余年里,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

57、?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在阅读整本书以后,我有了几方面的体会:第一, 读书习字依旧为修身之本。第二,读书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我认为,在阅读新书的同时,也应倡导读些旧书,尤其要读古人有关怎样读书的著作。不论读何种书籍,都要坚持做到:“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我认为,所谓有志,就是不甘为人后,应争先恐后;所谓有识,就是知识学问无尽头,不能井底蛙观天;所谓恒,就是读书有

58、恒心,雷打不动,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成事。“无论何书,总顺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大局精处茫然不知。”这不是个简单的学习方法,它的深层意义是:一个人的知识是时间的积累;没时间的堆积,熟读书中的知识,就不可能透彻了解和系统掌握书中的要领,得到完整的知识。读书要专,还在于读书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这样才能掌握书中的全局,明了书中的精处。读诗,也是古人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曾国藩说:“弟要学诗,先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阅。先学一体,不可各体同学。盖明一体,则皆明也。”这不仅能了解一些典故,也能提高写作水平。先学一体,然后再顾及其余,看来,也是在借鉴古人的读书方法。当今,倡导读书

59、,也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全民读书活动中,不仅应倡导民众读新书、读好书;还要读些旧书。所谓旧书,就是那些被证明见解卓越,质量上乘的经典名著。当然,还要读些古人关于怎样读书,其中有读书的责任、目标、方法等的专著。这对于我们开展读书活动也具有深刻启示的。再看看曾国藩曾给自己定下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我就汗颜: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八、保身

60、:节劳、节欲、节饮食;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经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十二、夜不出门。前三条是为读书做的准备。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最重要的,读书不能以浮躁之心读,更要重视做读书笔记、随手摘记、消化归纳,从而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他对自己的人生价值相当明确,读书遍布其终生,读书之勤,古今少有,这种精神正好激励着我们年轻人,以读书为高尚之举,以读书为兴家之道,这或许是每一个读曾国藩的年轻人最有收获和最有价值的东西,要是每个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