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2023年(备考资料)执业医师-公卫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测验能力拔高训练一(带答案)一.综合考核题库(共40题)1.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控制关键点正确答案:防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关键要做到四早,指对疾病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早发现:当自己或周围人出现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全身疼痛等症状时,应立即去医院就医。早报告:发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或类似病例,及时报告当地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早隔离: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和疑似病例要及时隔离,对密切接触者要按照情况进行隔离或医学观察,以防止疫情扩散。早治疗:确诊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患者,应积极开展救治,特别
2、是对有其他慢性疾病的人要及早治疗,经过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及使用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绝大部分病人可以康复出院。2.禽流感预防控制措施正确答案:对禽流感至今尚无特效的防治手段,关键是要控制禽流感在禽类中的传播,因此预防人禽流感一般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一)病例隔离与治疗原则1对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应进行隔离治疗。目前虽然没有确凿证据证实禽流感存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但对人禽流感患者还是应该早期隔离,对患者排泄物进行消毒,并做好密切接触者的个人防护,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随访,并加强周围环境的消毒,患者隔离应至退热和临床症状消失。2对症治疗可应用解热药、止咳祛痰药等。儿童忌用阿
3、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以及其他水杨酸制剂的药物,避免引起儿童瑞氏综合征。3抗病毒治疗应在发病48小时内试用抗流感病毒药物:主要药物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奥司他韦等)、离子通道m阻滞剂(如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等)。4中医治疗 辨证治疗;中成药应用。5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 注意休息、多饮水、增加营养,给易于消化的饮食。密切观察,预防并发症。抗菌药物应在明确继发细菌感染时使用。6重症患者的治疗 重症患者应当送人icu病房救治。(二)针对传播途径的控制措施1做好禽类的管理 禽类暴发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立即就地扑杀病禽(疫情发生地3km范围内的禽予以扑杀,5km内强制性免疫),进行疫源地封锁并彻底消毒,限制
4、发生禽流感地区可能被病毒污染的禽类制品在市场上流通。2尽量避免与禽类接触 避免直接接触病禽及其排泄物、分泌物等。经常与活禽密切接触的饲养员、屠宰工人等,必须做好防护工作,及时接种流感疫苗等。3加强鸡场的粪便管理 养禽者应加强污染粪便的管理,垫料和粪便可采用掩埋、塑料薄膜覆盖进行堆肥或旋转粉碎等方法处理。4加强病死动物的管理 病死动物需经消毒后送卫生处理厂处理或就地深埋,防止可能感染h5n1的动物污染扩散。5加强检疫,严防疫情传入 口岸动物检疫机关应随时掌握了解国外和国内其他地区禽流感发生情况。一旦出现禽流感疫情,应立即采取禁运等紧急措施,防止病毒输入或疫情的蔓延、扩散。(三)对易感人群的控制措
5、施1做好个人防护 与感染禽流感的家禽密切接触的工作人员必须按要求做好个人防护,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性服用抗病毒药物,以降低同时感染人类流感和禽流感的几率,从而减少病毒基因重组的可能性。进行h5n1分离的实验室应达到p3级标准。所有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必须严格按要求穿戴好防护设备。2疫苗免疫在没有适合人用针对h5n1病毒的禽流感疫苗的情况下,疫区及高危人群中提倡使用现行有效的人用流感疫苗,以防止在人类自身发生人、禽流感病毒混合感染,减少人禽流感基因重组的危险。重点人群为老人、12岁以下的儿童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另外,从事动物禽流感防疫的人员、禽养殖厂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属以及接触处理病死禽尸体的人员也
6、应定期接种流感疫苗。从2004年3月始,世界卫生组织为制造商提供h5n1原型疫苗株。目前有少数厂家已经生产小批量的疫苗应用于临床试验。3药物预防 对密切接触者可用金刚烷胺预防性服药,同时,可服用一些中药制剂提高身体抵抗力,从而降低感染各种病毒的可能性。群众性防治应以中草药为主,如用西药(金刚烷胺等)预防应在医务人员指导下使用,防止滥用和引起副作用。4增强机体免疫力 加强体育锻炼,充分休息,避免劳累,不吸烟、不酗酒,保持良好的免疫力;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流感高发季节,应注意多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力的食物,增强机体对病毒性疾病的抵抗力。5健康教育 利用大众媒体广泛宣传禽流感防治的相关知
7、识,提高全民自我保健意识,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食用禽类食品应彻底煮熟。保持房屋通风、清洁卫生。流行季节,儿童尽量不去空气不流畅、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和流感患者的家中。3.1998年12月12日,某县CDC接到基层报告:某自然村8月上旬至12月下旬发生类似病例37例,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尿黄、巩膜黄染等症状、体征,首例病人被县医院诊断为急性黄疸性肝炎。该自然村有8个村民组,人口2195人,居住集中,交往频繁。村旁有一所小学、一家食堂、数家百货日杂店和数家饮食摊点,此处为村民茶余饭后聚散之地。全村卫生条件差,厕所和畜圈多建在户外,畜粪随处拉撒。问题:1此次疫情
8、调查的目的是什么?2疫情调查开始前需要有哪些准备工作?3为控制本次疫情,你准备采取哪些控制措施?正确答案:1本次疫情调查的目的是(1)核实诊断,明确是哪一型肝炎,并判断是否为暴发疫情。(2)掌握本次疫情的流行强度、发展的过程、规模及危害程度。(3)明确引起本次疫情的因素、传播途径和方式。(4)采取防治措施,控制疾病发生和蔓延,并评价各项措施的效果。2疫情调查开始前需要根据初步现场调查了解的信息,对此次疫情的性质作出判断。然后着手准备调查需要的物资(采样及检验设备、试剂,药物、消毒剂,防护设备,调查表等)、交通工具联系和协调相关的人员(流行病、实验室、临床以及其他协助部门的人员)等。相关物资都需
9、要事先估计数量,准备齐备,相关人员必须事先做好通知,明确任务,以便现场顺利开展工作。3准备采取的控制措施包括(1)控制传染源:对传染源进行早隔离、早治疗。(2)切断传播途径:环境消毒以及卫生宣教。(3)保护易感人群:对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医学观察,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对易感人群进行甲肝疫苗接种预防感染。4.鼠疫正确答案:鼠疫是首位烈性传染病,同时它又是自然疫源性疾病。据专家的估计,鼠疫自第三次世界大流行之后,其自然疫源地在全世界的分布面积至今并没有减少。由于它的流行有一定的间歇期,往往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鼠疫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今后不会再对人类构成巨大的威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不但历年来世界各有鼠疫
10、疫源地的国家(包括我国,特别是云南)不时发生局部地区的暴发流行。而1994年印度鼠疫大流行更提醒人们,如果忽视了对鼠疫的监测控制,它仍然能给人类造成巨大的危险。目前,鼠疫能不能在人间造成大流行,首先取决于对首发病例的准确诊断。只有早期确诊早期控制,才不至于使它在人间流行。为此,我国制定了一个科学的、文字准确的、由国家颁发的、具有法令效力的鼠疫诊断标准。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是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的疾病,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疫鼠、疫蚤传染给人造成人间鼠疫。其临床主要特点是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肺炎及出血倾向。按病变部位和病理变化的不同,临床可分为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症鼠疫。此外,还有脑膜
11、型、眼型、皮肤型及肠型鼠疫等。本病起病急骤,病情严重,传染性强,病死率高。鼠疫耶尔森菌,亦称鼠疫杆菌,对外界抵抗力弱,紫外线和常用消毒剂如氯化汞(升汞)、甲酚皂溶液、苯酚、乙醇、含氯石灰(漂白粉)、新洁尔灭、甲醛和环氧乙烷等均能将其灭活;对高温敏感,708010分钟或1001分钟即可杀死。但耐低温,在冰冻组织或尸体内可存活数月至数年。在脓液、痰、蚤粪和土壤中可存活1年以上。磺胺、链霉素、四环素和新霉素等,对本菌有较好的抑菌或杀菌作用。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内通过群体预防、灭鼠(獭)和多种生态措施,大幅度降低鼠疫主要宿主动物密度,明显缩小动物鼠疫流行空间,明显减弱流行强度,是控制人间鼠疫的根本措施。(
12、一)传染源的控制措施多种啮齿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和贮存宿主,已发现200多种啮齿动物均可被感染,其中以黄鼠属和旱獭属最重要。人间鼠疫的传染源一般认为以家鼠为主,其中以黄胸鼠和褐家鼠最重要。除啮齿动物外,其他野生动物如猿、狼及狐狸等亦可受染;猫、狗、羊、猪、家兔及骆驼等家畜及某些家禽亦可感染,并可由此引起人间鼠疫的发生和流行。各型鼠疫病人均可作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源,其中肺鼠疫病人痰中可排出大量鼠疫杆菌,而成为重要传染源,通过呼吸道在人间传播,并可迅速造成流行。腺鼠疫病人脓肿破溃或败血症鼠疫病人早期经血亦可传播。加强人间鼠疫疫区控制是控制传染源的有效途径。人间鼠疫疫区划分为历史疫区和现疫区两种。历
13、史疫区系指已定为鼠疫疫源地,并曾经发生过人间鼠疫,现在已停止或没有人鼠间鼠疫流行的地区或地点;现疫区系指在鼠疫疫源地内正在发生人间鼠疫的地区或地点。疫区处理:对现疫区所采取的各种技术对策和职责,包括对现症病人、死者、直接接触者等的处理与管理。封锁隔离:鼠疫病人及其直接接触者,以及可能被污染的地区或地点的人群及各种物品与未被污染地区或地点的人群和各种物品相隔绝。健康隔离:对与鼠疫病人、尸体及被鼠疫菌污染的各种物品直接接触者,包括小隔离圈内未患鼠疫的人员进行的隔离处理。直接接触者:与鼠疫病人、尸体及被鼠疫菌污染的物品和空气直接接触的人。(1)人间鼠疫疫区封锁隔离标准1)凡确定为疑似鼠疫病人(或尸体
14、)者,在病人(或尸体)排除鼠疫之前,均需按鼠疫病人处理。2)诊断为鼠疫病人(或尸体)的疫区,必须划定小隔离圈封锁隔离。以鼠疫病人(或尸体)所在住处为中心,将其周围被污染的邻舍划定为小隔离圈。小隔离圈内人员实行健康隔离。3)肺鼠疫病人(或尸体)发生在人烟稀少,居住分散的山区或牧区时,只划定小隔离圈;发生在人口密集,居住较集中的地区时,必须划定大、小隔离圈。以鼠疫病人住房为中心,将所在村屯、街道等的一部分或全部划定为大隔离圈。4)在人口密集地区人间鼠疫多点同时暴发流行时,可不划大隔离圈,根据病人分布可将整个村寨或几个村寨划定封锁隔离区域。5)鼠疫病人发生在旅途或医院时,先将病人所在车厢及车站或医院
15、等被污染的场所迅速封锁隔离,立即与非污染场所人群分开。6)迅速查清鼠疫直接接触者,并就地隔离留验。(2)人间鼠疫现疫区处理标准及原则1)鼠疫病人、疑似鼠疫病人及其直接接触者,必须各自设立单独病房和隔离室。鼠疫病人中肺鼠疫、肠鼠疫病人各自设立单独病房。隔离圈或隔离区域内人员禁止外出,每天检诊2次,早晚各1次。2)肺鼠疫、肠鼠疫病人的小隔离圈内必须首先进行消毒;对咳痰、排泄污物等要及时消毒;大、小隔离圈或隔离区域内灭鼠灭蚤;所污染的场所,物品、炊具、食具等进行消毒或焚烧;各种物品禁止外运。3)腺型及其他型鼠疫隔离圈内灭蚤灭鼠,病房及隔离室每天消毒1次。4)各型鼠疫隔离圈或隔离区域内的猫狗实行管制,
16、猫狗体灭蚤。5)疫区封锁隔离的同时,必须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查传染源,查清直接接触者、污染物品及污染范围。6)传染源为动物时必须按鼠疫防治手册规定处理;人剥食染疫动物被感染时,其动物的皮张、油肉、骨骼、污染的各种物品及场所必须进行消毒或焚烧。7)鼠疫尸体及其污染场所必须消毒,灭鼠灭蚤,尸体消毒后就地焚烧或深埋,严禁举行各种形式的葬礼。(3)病人及直接接触者的解除隔离标准和处理原则1)对鼠疫病人迅速抢救治疗,专人护理,注意病情变化,适时调整治疗方案。2)肺鼠疫病人经治疗体温恢复正常,全身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再治疗35天,停止治疗后,对其痰及咽喉分泌物连续检查鼠疫菌3次,隔3天检查1次,均为阴
17、性时,可解除隔离。3)腺型及其他型鼠疫病人经治疗体温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肿大淋巴结完全吸收或残留小块硬结,可解除隔离。4)皮肤鼠疫及肿大淋巴结破溃者,创面洁净并已基本愈合后,患病局部连续3次检查鼠疫菌,每隔3天检查1次均为阴性时,可解除隔离。5)直接接触者必须就地隔离留验,并行预防性治疗9天;去外地者迅速追查,就地隔离留验预防治疗9天;9天后无新发鼠疫病人及疑似鼠疫病人时,解除隔离;留验期间有新发鼠疫病人时,其直接接触者重新隔离留验9天,9天后无新发鼠疫病人时,解除隔离。(4)人间鼠疫现疫区封锁隔离的解除标准1)封锁隔离区内达到灭鼠灭蚤标准,最后1例病人治愈后无新发鼠疫病人及可疑者;病房、
18、隔离室、污染物及污染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可解除封锁隔离。2)鼠疫病人未痊愈者,只对病人及其病房封锁隔离,大小隔离圈或隔离区域可如期解除封锁隔离。病人痊愈,病房衣物等必须终末消毒后,方可解除封锁隔离。(5)灭鼠灭蚤,消灭鼠疫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是杜绝鼠疫再发病例的关键措施,是疫区处理的主要项目之一。1)灭鼠标准:人间鼠疫疫区内灭鼠,必须在灭蚤的基础上或与灭蚤同时进行。在大、小隔离圈内,无论家鼠、野鼠都要达到无鼠无洞的标准。已证实鼠疫患者的感染源于当地动物鼠疫疫区时,灭鼠要扩大到隔离圈以外属于动物鼠疫疫区范围内的居民区及邻近地区。对野外疫区施行鼠蚤并灭的熏蒸剂灭鼠。家鼠密度降至0. 5%以下,生产
19、生活区及其附近鼠疫主要宿主密度降到1%(家鼠)、1只/10公顷(黄鼠)、3只10公顷(沙鼠)、0.5只/10公顷(旱獭)以下。在灭鼠范围大的地广人稀的偏远地带,不具备施用熏蒸剂条件而代之以毒饵灭鼠时,必须在灭鼠的同时进行灭蚤(或洞内投药和堵洞),投药者作好个人防护。大、小隔离圈内,严禁群众用器械捕鼠。2)灭蚤标准:鼠疫患者和其直接接触者居室或隔离治疗室以及衣、被等所用其他物品要彻底灭蚤。用化学灭蚤药对大、小隔离圈内的家屋进行环境灭蚤,室内、外鼠洞灭蚤,家畜(猪、狗)和家禽(鸡、鹅)圈舍灭蚤。使室内达到用粘蚤纸法(每间房5张)和积土法(每间房5m)检不到跳蚤的标准。隔离圈外围是动物鼠疫疫区时,要
20、用鼠蚤并灭的熏蒸药物处理鼠洞;施用毒饵法灭鼠时,必须及时堵洞,防止蚤游离洞外。疫区内的猫狗要严加管理,拴养灭蚤,凡不拴养者予以处死。(二)传播途径的控制措施1鼠疫的传播途径包括以下四种:(1)人间鼠疫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鼠一蚤一人的传播方式,鼠蚤为传播媒介。此种传播方式多引起腺鼠疫,少数引起败血症和皮肤鼠疫,可再继发肺鼠疫和脑膜型鼠疫。寄生鼠体的疫蚤叮咬人吸血时进入人体,也可随搔痒进入皮内。蜱类也可能为本病的传播媒介。(2)亦可因接触病人含菌的痰、脓或动物的皮、血及肉,通过皮肤黏膜受染。(3)通过剥食染菌的动物,自消化道受染。(4)肺鼠疫可因含菌的痰、飞沫或尘埃,通过呼吸、谈话、咳嗽或喷嚏等由呼吸
21、道传播,亦可迅速造成流行。2目的是将传染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杀灭或消除,使之无害化。消毒也是防止鼠疫疫情扩散的重要措施,是疫区处理的主要项目之一。(1)用5%来苏儿或石炭酸水溶液喷雾消毒鼠疫患者房间,所需消毒液为300mlm,每天消毒一次。肺鼠疫房间每天消毒两次。(2)棉衣、被褥等棉制品用蒸汽消毒或0.105mpa 20分钟高压消毒。单衣、夹衣可用5%来苏儿水溶液浸泡24小时,洗净后晒干。不能用浸泡或蒸汽消毒的衣物、皮毛类、书籍,可用甲醛熏蒸,药量为50ml/m,密闭24小时,或用环氧乙烷熏蒸,所需药量为1.52. 0mll。方法是待消毒的物品装入塑料袋内,倒入环氧乙烷,用铝夹封好袋口,于大于1
22、5的室温作用1624小时自然气化消毒。手表、收音机等贵重物品用75酒精擦拭,或用环氧乙烷熏蒸,作用1624小时消毒。(3)餐具煮沸消毒,粮食、食品用炒、煮和暴晒方法消毒。(4)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用5%来苏儿水溶液浸泡或漂白粉(200400g/kg)消毒24小时后掩埋。垃圾焚烧后掩埋。(5)运送患者的车辆用5%来苏儿水溶液喷雾消毒。(6)患者入隔离室前用0. 1%新洁尔灭擦洗全身,穿上专用服装。换下来的衣物消毒。解除隔离时,换上消毒过的服装方可出院。(7)鼠疫尸体消毒用5%来苏儿水溶液浸泡的棉花堵塞尸体有孔处(口、鼻、耳、肛门、阴道等)。用5%来苏儿水溶液浸泡过的布单包尸体,用车送至火葬场或
23、坟地。尸体火葬烧成灰后用土掩埋。土葬时,必须远离水源,深埋2m以下,尸体周围撒入生石灰后立即掩埋。(8)护送尸体和埋葬人员均需戴口罩、穿防护服,送葬结束后进行消毒。(9)出入隔离室的医护人员必须按规定着装,做好个人防护,离开隔离室用5%来苏儿或5%石炭酸水溶液喷雾消毒,依次脱下防护服装(眼镜、衣服、口罩、手套、胶靴等),装入指定容器,消毒。(10)解除隔离前,衣物、用具、污物必须消毒。房间密封后用甲醛或环氧乙烷按要求的用量及作用时间消毒。(三)易感人群的保护措施人群普遍易感,且易感性较强。预防接种可提高其免疫力而降低易感性,但不能保护完全不发病。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5.伤寒和副伤寒的防控关
24、键点正确答案:改善水源卫生设施,加强饮水消毒。确保城乡饮水安全;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提供卫生食品;改善环境卫生,粪便、垃圾和污水要无害化处理;组织有伤寒和副伤寒病史人员体检及饮水、食品、托幼机构职业人群上岗前与定期体检。对筛检出的带菌者进行登记,定期随访和必要的卫生管理;加强施工工地的卫生管理。开展伤寒和副伤寒疫情、重点人群、水源、食品、病原学等方面的监测,为掌握疫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疫情预测预报。6.麻疹的疾病概述正确答案: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内有科普利克斑以及皮肤出现斑丘疹为特征。年龄组较低的患儿由于疹疗不及时或护
25、理不当,常引起呼吸系统继发感染等并发症,使病情加剧。7.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正确答案:(一)监测1疫情监测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病例,同时采集病人血标本进行抗体检查和个案调查,以核实疫情,及时做好网络直报。如果发现暴发疫情,则于2小时内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2病原学监测 各监测点医院采集急性期病例血液和脑脊液标本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乙脑病毒分离、核苷酸序列测定,分析流行型别。3血清学监测 每年乙脑流行季节前后(可根据当地情况定),选择不同年龄的人群采集血液标本进行乙脑抗体检测,了解人群抗体水平。4宿主动物监测 设立有代表性的若干监测点,每个监测点以2030头新生仔猪为监测对象,在59月每旬
26、采集血标本检测乙脑抗体。5传播媒介监测 在宿主动物监测点,从59月每旬采集蚊虫,分类与计算蚊密度;有条件可进行乙脑病毒分离,了解蚊虫自然带病毒状况。(二)控制动物传染源 乙脑主要传染源是易感家畜,尤为幼猪,要搞好饲养场所的环境卫生,人畜居住地分开。流行季节前给幼猪进行疫苗接种,减少猪群的乙脑病毒感染。(三)防蚊、灭蚊防蚊、灭蚊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包括灭越冬蚊和早春蚊,消灭蚊虫孳生地。防蚊用蚊帐、驱蚊剂等方法,以切断乙脑的传播途径。(四)疫苗免疫接种 乙脑疫苗预防接种是预防乙脑的关键措施。乙脑疫苗属于国家扩大免疫规划中的第一类疫苗。目前所用乙脑疫苗主要有2种:乙脑灭活疫苗和乙脑减毒活疫苗。灭活
27、疫苗为8月龄2剂次,2岁、6岁各1剂次。在28避光保存。经观察,接种后保护率达85%98%。1接种对象 减毒活疫苗为8月龄、2岁儿童各接种1剂,于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下注射,注射剂量0.5ml。2禁忌证(1)发热,患急性传染病、中耳炎、活动性结核或心脏、肾脏及肝脏等疾病者。(2)患脑病和其他过敏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及癫痫史者。(3)先天性免疫缺陷者,近期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4)妊娠期妇女。(5)对庆大霉素及疫苗任何成分过敏者。(五)健康教育在流行季节前,可通过各种媒体宣传防治乙脑的科普知识,增强广大群众预防乙脑的意识。教育儿童家长按时对孩子进行乙脑疫苗接种,搞好个人卫生和家庭卫生
28、,积极采取灭蚊、防蚊措施,做好环境卫生,清除蚊虫滋生地。8.流行性出血热正确答案:流行性出血热是出血热的一种。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简称EHF)不是一种疾病的名称,而是一组疾病,或一组综合征的统称。这些疾病或综合征是以发热、皮肤和黏膜出现瘀点或瘀斑、不同脏器的损害和出血,以及低血压和休克等为特征的。引起出血热的病毒种类较多,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病毒科。目前在我国已发现的有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和登革病毒。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病毒性出血热的一种,该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是经啮齿动物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该病在我国流行范围广,
29、病死率高,危害较大,是国家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近几年,城乡轻型家鼠型出血热病例有所增加。出血热病毒的血清学分型,至少可分为11型,前4型经WHO认定:1型汉坦病毒-野鼠型HAntAnn virus2型首尔(汉城)病毒-家鼠型SEoul virus3型普马拉病毒-棕背鼠型PuumAlA virus4型希望山病毒-田鼠型ProspECt Hill virus我国流行的主要是1型和2型,前者毒力强,感染后病情重。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症状和体征表现为起病急,发冷,发热(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水肿、结膜充血,水肿,
30、有点状或片状出血;上腭黏膜呈网状充血,点状出血;腋下皮肤有线状或簇状排列的出血点;束臂试验阳性。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前三期可有重叠,并存在大量五期不全的异型或轻型非典型病例。采取以防鼠灭鼠及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措施,抓好人间和鼠间的疫情监测,及时报告疫情,对高发病区的多发人群及其他疫区的高危人群进行疫苗接种。(一)传染源的控制措施传染源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姬鼠属(主要为黑线姬鼠)、大鼠属(主要为褐家鼠、大白鼠)、鼠(棕背、红背)、田鼠属(主要为东方田鼠)、仓鼠属(主要为黑线仓鼠)和小鼠属(小家鼠,小白鼠)。在我国黑线姬鼠为野鼠型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和传染
31、源,褐家鼠为城市型(日本、朝鲜)和我国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大林姬鼠是我国林区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灭鼠防鼠是我国防制流行性出血热的成功经验与主要措施之一。灭鼠应与防鼠紧密结合。采取以灭鼠和防鼠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爱卫会和三级卫生网的作用,争取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和积极配合。认真搞好环境卫生整治,清除鼠类栖息活动条件。坚持灭鼠和防鼠相结合,在搞好环境整治和防鼠的基础上,开展以药物杀灭为主,居民区及其周围地区为主的灭鼠措施。高发病区每年至少要在春秋季各开展一次突击灭鼠。家鼠型、野鼠型疫区均要在其流行高峰到来一个月之前进行灭鼠。家鼠型疫区可
32、重点灭家鼠。野鼠型疫区必须灭野鼠,也要灭家鼠。混合型疫区春季着重灭家鼠,秋冬季着重灭野鼠。应在疫区反复深入开展以灭鼠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将鼠的密度控制在1%2%以下。据调查,鼠密度在5%以下,可控制出血热流行;鼠密度在1%左右,就能控制出血热发病。所谓鼠密度,也就是老鼠的密度指数,即100个老鼠夹子夹住的老鼠只数,单位为只/100夹。灭鼠以药物毒杀为主,应在鼠类繁殖季节(35月)与本病流行季节前进行。采用毒鼠、捕鼠、堵鼠洞等综合措施,组织几次大面积的灭鼠。防鼠,挖防鼠沟,野营工地应搭高铺;保存好粮食及食物;整顿环境,以免鼠类窝藏。鼠密度指标:城乡居民区内,灭鼠后要求鼠密度(夹夜法,下同)低于
33、1%;流行高峰期低于3%。村外鼠密度应控制在5%以下。灭鼠率指标:灭鼠前后用夹夜法(100夹次)调查鼠密度,灭鼠率应达到90%以上。(二)传播途径的控制措施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1感染方式(1)接触感染:由带毒动物咬伤或感染性的鼠排泄物直接接触皮肤伤口使病毒感染人。(2)呼吸道传播:以鼠排泄物尘埃形成的气溶胶吸入而受染。(3)消化道感染:经受染鼠排泄物直接污染食物吃后受到感染。最近有报告在实验动物进行经口喂以带EHFV的食物感染成功的例据。(4)螨媒传播:我国已查见革螨人工感染后一定时间内可在体内查到病毒,并可经卵传
34、代,从恙螨也可分离到EHFV,因此螨类在本病毒对宿主动物传播中可能起一定作用。(5)垂直传播:我国曾报告从孕妇EHF病人流产的死胎肺、肝、肾中查见EHFV抗原,并分离到病毒,及在胎儿上述器官组织查见符合EHF感染引起的病理改变,均表明EHFV可经人胎盘垂直传播。沈阳军区医研所,在自然界捕捉的带毒怀孕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中可发现有类似垂直传播现象。2阻断传播途径(1)为了杜绝病从口入,要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在本病疫区特别是家鼠型疫区,除开展灭鼠工作外,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2)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排泄物及其污染器物,以及死鼠等,
35、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消毒药可采用3%5%来苏儿,新洁尔灭、漂白粉等。(3)加强城市社区与农村居民区,尤其是疫点周边地区的环境综合治理,搞好环境卫生,阻断传播途径,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4)结合灭鼠进行药物灭螨。应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对高发病区的野外工地、工棚、宿舍或重发病村,用敌敌畏等有机磷杀虫剂进行灭螨,同时要保持居室干燥、通风和一般卫生。尽量清除室内外草堆、柴堆,经常铲除周围杂草,以减少螨类孳生场所和叮咬机会。(三)易感人群的保护措施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在野鼠型多为3%4%以下;但家鼠型疫区隐性感染率较高,有报告为15以上。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二次感染发病罕
36、见。病后在发热期即可检出血清特异性抗体,12周可达很高水平,抗体持续时间长。易感人群的保护措施主要为: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接触,以减少受感染的危险;对高发病区人群及对其他疫区高危人群接种疫苗。应根据疫区类型选用相应类型的疫苗。疫苗接种应在流行高峰季节开始前一个月内完成,初次免疫一年后宜加强接种一次。疫苗接种应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进行,有禁忌证者严禁接种,过期疫苗不能使用。凡是在疫区生活或劳动的人员,必须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防护工作。包括: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地或草堆,劳动时注意保护皮肤,防止破伤,如有破伤应消毒包扎。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和腰带,皮肤露出
37、部位可涂防蚊剂,以防止螨类叮咬。此外,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还应加强疫情监测。EHF疫情监测包括人间疫情监测(人群感染及发病情况)和鼠间感染情况监测等。通过监测,为确定EHF防制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1人间疫情监测(1)监测内容1)以县为单位,设专人负责疫情监测和疫情管理,及时掌握辖区内的疫情数字。每年画出当年的疫情分布地图,按月统计发病数、死亡数,按年统计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分析疫情动态和发展趋势。2)对临床可疑病例,应采血检查抗体,以确定诊断及核实疫情,并根据确定的误诊和漏诊病例,及时修正疫情报告数字。3)对需核实诊断的可疑病例,以及新发现疫区,偶发或散发疫区的病例,均应进行个案调查。4)
38、抽样用分型血凝抑制试验(HI)对病人进行感染病毒型别的血清抗体分型,每隔23年用IFAT法对正常人群进行一次血清抗体水平(隐性感染)及HI法分型的监测,以确定当地EHFV的型别及人群的免疫水平。(2)监测方法:首先要把固定监测点所在地区(乡或镇)和所属行政地区(省、地和县)疫情的人群间、时间、空间分布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描述。分析疫情分布的方法是:将报来的疫情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发病和死亡时间等)按人群、地区、时间统计,计算发病数、发病率、死亡数、死亡率和病死率。在描述疫情分布时,应观察全人口和全人口中的所有病例。要考虑报来疫情的可靠性,必要时应作疫情漏报调查和个案调查。要求用血清
39、学方法核买疫情。血清学核实疫情:根据监测点实际条件,可在以下方法中任选一种:间接免疫荧光法、反向被动血凝抑制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混合型疫区可进行抗体分型检测。详见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手册实验室诊断部分。2鼠间感染情况监测(1)监测内容1)以县为单位,逐步查清居民区及野外的鼠种构成、分布、密度、带病毒率及血清抗体阳性率。2)选预料有可能暴发疫情的地区,对该地区主要宿主鼠种的密度和带病毒率进行定点监测,根据需要对其他可能有疫情暴发的地区进行不定期的监测。监测应在两型(汉滩病毒和汉城病毒)EHF高峰前一个月内进行。3)对疫区内的实验动物饲养场的大白鼠、小白鼠和家兔等,应定期(至少一年一次)进行EH
40、FV感染的血清学监测。一旦发现EHFV感染,应在监督下将全部大白鼠等销毁,饲养房舍内外进行彻底消毒和灭鼠。(2)监测方法1)监测地区选择:应选择不同地理景观(平原、丘陵、山区等)地区。居民区应选居住条件、生活条件、卫生条件均较差的地区;野外应选在河流、水渠、道路两旁、田埂、坟地和场院等可能有鼠类栖息活动的地方;长途汽车站、火车站、轮船码头等的货栈仓库亦应监测。2)监测时间:每年3、4月和9、10月,分别在城镇、农村居民区和野外同时进行监测。3)监测对象和数量:各个监测点应在居民区和野外各捕获当地优势鼠种100只以上;实验用大白鼠、小白鼠和家兔等,应抽查饲养量的5。4)监测和计算方法居民区放鼠夹
41、方法:每15mz房间放鼠夹一个。诱饵用花生米或油条、油饼(一个地区应选用同一种诱饵)。晚上将鼠夹放在鼠类经常出没活动的场所,用粉笔在放夹附近墙上画箭头标志。次日晨取回鼠夹,将捕获鼠放在塑料袋(或白布袋)内,编号,做好记录,并系紧袋口。野外放夹(或笼)方法:应选有鼠活动的地方,行距30m以上,夹(或笼)距5m,诱饵应统一,天黑前将夹(或笼)放完,次日晨收回;如捕白天活动的鼠,在同一地点放24小时后再更换放夹(或笼)地点。其间早晚应各检查一次,并取回捕获鼠类,补充诱饵。5)捕获鼠分类鉴定:应写学名,参考医学动物分类鉴定确定鼠名。剖取鼠肺和采取鼠血标本:取分类鉴定的鼠,用酒精棉将鼠胸部的皮毛消毒,剪
42、开胸腔,用镊子提取鼠肺并剪下,放入编号的小塑料管内,将盖盖好再用胶布封口,放入液氮罐内保存。在剪取鼠肺时,用滤纸条(7Cm1Cm)沾取鼠血,阴干后扎在一起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液氮罐中保存。上述标本带到实验室后,应及时放到超低温或低温冰箱内保存,或尽快分装检测。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抗原。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血抗体。(3)计算鼠种构成。9.简要病史:女性,31岁,发热13天,全身出现皮疹2天。初步诊断:伤寒。正确答案:问诊内容1现病史根据主诉及相关鉴别询问。(1)发热情况、热型、具体温度、有无寒战。(2)皮疹大小、色泽,是否突出皮面,压之是否褪色出疹顺序等。(3)发病诱因,起病缓急,有无咽痛、咳
43、嗽等上感症状。(4)有无食欲缺乏、腹胀、便秘或腹泻、神志改变等伴随表现。诊疗经过:是否进行过相关检查,检查结果怎样。有无进行治疗,效果如何。2有关病史(1)药物过敏史。(2)与该病有关的其他病史:当地有无流行病史,有无疫水疫区接触史,有无结核病史等。10.细菌性痢疾正确答案: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有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临床表现。因进入人体的痢疾杆菌菌型不同,数量多少及每个人的抵抗力不同,所以症状也各不相同。因此I临床上将痢疾分为急性、中毒型和慢性菌痢三种。(一)传染源的控
44、制措施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患者中以急性非急性典型菌痢与慢性隐匿型菌痢为重要传染源,带菌者也是细菌性痢疾的传染源。由于志贺菌的感染剂量极低,对炊管人员、饮食品制售人员、水源管理人员、托幼机构保教人员、医院里的儿童和护理员等重点行业中的粪便培养阳性者应立即调离原工作岗位,及时访视管理,并给予全程治疗,直至症状消失后,两次便检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在没有粪便培养条件的情况下,应于症状消失后一周方可解除隔离。对细菌性痢疾患者应积极抢救治疗。对所有已发现的菌痢病人和疑似病例,应给予积极的治疗。对重症细菌性痢疾患者应及时收治住院,并给予隔离。医院难以收治病人时,应设立临时隔离治疗点,就地隔离治疗病人。
45、隔离治疗点要加强管理,符合传染病的隔离消毒要求,防止交叉感染。解除隔离标准:病人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停药后粪便培养2次阴性。对密切接触者的医学管理。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留验,观察一个最长潜伏期,同时粪检2次,搜索带菌者并隔离治疗。对病家和临时隔离治疗点中被污染的厕所、地面、食具、衣物、用品等实施消毒,病人的粪尿排泄物要严格消毒,防止病菌向外界传播。对痢疾的传染源应长期监测,从而及时发现传染源,并进一步采取相关措施。具体可分为两种监测:常态监测和非常态监测。1.常态监测 在平时未发生菌痢突发疫情的情况下,实施常规疫情监测,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发现菌痢病例和疑似病例,及时进行报告。2非常态监测 在
46、发生菌痢突发疫情时,根据流行病学指征及防治工作的需要,进入非常态监测。在疫情发生所在的县(市)、区增设肠道门诊的检菌点,要求所有就诊的腹泻病人到肠道门诊就诊,加强腹泻病人监测,做到有泻必采,有样必检;未设立肠道门诊的医院、门诊部、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私人诊所等医疗机构做好前来就诊腹泻病人的登记和转诊工作。根据突发疫情的监测需要,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建筑工地、学校、流动人口聚集地、规模企业、饮食服务场所等重点场所的主动监测工作,主动搜索病人和带菌者。同时,加强实验室的病原学监测。(二)传播途径的控制措施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
47、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感染。对污染的水源和食品要及时消毒。患者用厕所、粪便和被污染的物品应做到随时消毒,防止交叉感染。特别注意食品卫生的宣传教育工作。对慢性痢疾患者和带菌者应定期进行访视管理,并根据药敏实验选择最敏感的药物给予彻底治疗,粪便培养连续三次(隔周一次)为阴性者,方可解除访视管理。此外,食物、水、日常生活接触苍蝇等也可传播细菌性痢疾。食物型传播:痢疾杆菌在蔬菜、瓜果、腌菜中能生存12周,并可繁殖,食用生冷食物及不洁瓜果可引起菌痢发生。带菌厨师和痢疾杆菌污染食品常可引起菌痢暴发。水型传播:痢疾杆菌污染水源可引起暴发流行。日常生活接触型传播:污染的手是非流行季节中散发病例
48、的主要传播途径。桌椅、玩具、门把、公共汽车扶手等均可被痢疾杆菌污染,若用手接触后马上抓食品,或小孩吸吮手指均会致病。苍蝇传播:苍蝇粪、食兼食,极易造成食物污染。细菌性痢疾通过粪一口途径,通过食物、水、粪便、污染的食品、玩具、用具而传播。注意水源卫生和饮食卫生。教育群众喝开水、不喝生水;在疫区用消毒过的水洗瓜果蔬菜和碗筷及漱口;饭前便后要洗手;食品做熟后再吃,慎用凉拌菜;剩饭菜要加热后吃;生熟分开;防止苍蝇叮爬食物;在疫区不要参加婚丧娶嫁等大型聚餐活动。应加强包括水源、饮食、环境卫生、消灭苍蝇、蟑螂及其孳生地在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即做好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饮食、消灭苍蝇),切实落实食品卫生管
49、理措施,把好病从口入关。对重点行业人群应每年进行卫生知识或强化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坚持持证上岗,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规定。(三)易感人群的保护措施人群易感性: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成人患者同机体抵抗力降低、接触感染机会多有关,加之患同型菌痢后无巩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故造成重复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复多次发病。对暴发疫情中的密切接触者应进行观察,在小范围内可投服抗生素进行预防。另外,也可采用主动免疫预防。可接种福氏、宋内氏痢疾双价活疫苗。不足之处是需要接种的菌量较大。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大面积接种。深入开展卫生健康教育和爱国卫生运
50、动,使群众了解细菌性痢疾的发病原因、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11.霍乱与副霍乱的疾病概述正确答案:霍乱与副霍乱是由霍乱弧菌与副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曾引起多次世界性大流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列为甲类传染病。发病机制主要由细菌的肠毒素引起分泌性腹泻。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副霍乱一般以轻症多见。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剧烈的喷射性水样腹泻、呕吐以及由此引起的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重症患者多伴有周围循环衰竭。12.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疾病概述正确答案: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本病经蚊虫传播。主要分布在亚洲
51、,多为夏秋季流行。我国80%90%乙脑病例集中在7、8、9月。本病起病急,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性锥体束征阳性为特征;个别病例可出现脑膜刺激征,重症者伴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高达20%50%,可有后遗症。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多数呈隐性感染,乙脑患者多数为10岁以下儿童,以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13.鼠疫的控制关键点正确答案:以灭鼠为中心消灭传染源。鼠疫疫源地地区及毗邻地区,要按照国家鼠疫监测方案,开展人间疫情、鼠情、媒介昆虫、病原学等内容的监测,进行疫情预测预报,及早发现和掌握鼠疫流行动态,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鼠疫疫源地地区的居民,在当地鼠疫流行前12个月,或灭鼠队等野外工作人员
52、进入疫区前1个月,完成鼠疫菌苗的接种工作。在鼠疫疫源地地区,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形式:开展鼠疫防治、疫情报告内容和方法等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群众参加鼠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14.病历摘要:患儿,男,4岁,因高热,头痛4小时伴呕吐,意识不清半小时来诊。患儿于8月8日送达本院,入院时家长述患儿晨起自述头痛,高热不退,嗜睡,曾口服感冒药,各种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于中午开始呕吐,面色发白,神志不清,偶有抽搐,急送医院就诊。查体:T 40,P 140次分,R 35次分,BP 100/6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面色苍白无光泽,神志不清,嗜睡,无皮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两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
53、钝,颈部强直,时有抽搐,肺部听诊有湿性啰音,心界叩诊不大,心率140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下肢无水肿。膝腱反射亢进,巴宾斯基征(+),脑膜刺激征(+)。既往体健,足月顺产,生长发育无异常,无药物过敏史。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5.010/L,N 0.78,L 021,PLT 20510/1,尿常规(-),粪常规(-)。抽取脑脊液呈微浊状,压力增高,白细胞总数30010/L,中性粒细胞略有增高。病理所见:肉眼可见脑组织膨隆,血管充血,镜下可见血管扩张充血,其周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神经细胞部分出现变性和坏死。正确答案:诊断及诊断依据:1初步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2诊断
54、依据(1)流行病学资料,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发病时间为8月份,乙脑患病多数为10岁以下儿童,以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该患儿4岁。(2)主要症状和体征有起病急,高热,头痛,呕吐,嗜睡,偶有抽搐,神志不清,瞳孔不等大,膝腱反射亢进,巴氏征(+),脑膜刺激征(+)等。(3)实验室检查:血象检查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均增高;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呈微浊状,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略有增高。(4)病理所见:肉眼可见脑组织膨隆,血管充血,镜下可见血管扩张充血,其周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神经细胞部分出现变性和坏死。15.伤寒和副伤寒正确答案:(一)基本知识1概念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病理特点:
55、全身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大与白细胞减少等。2病原学病原体为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中的d群;短杆状,为无芽胞,无荚膜,g杆菌,有鞭毛,能运动。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佳。菌体裂解释放出内毒素,在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强,耐低温,对热与干燥的抵抗力较弱,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伤寒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最多,以儿童和青壮年居多。3流行病学传染源为患者与带菌者,慢性带菌者是伤寒的主要传染源。本病经粪口途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少有第二次发病者。伤寒、副伤寒之间无交叉免疫。4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伤寒的发
56、病为两次菌血症过程。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白细胞减少的发生机制主要是内毒素激活单核吞噬细胞释放白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所致,全身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是伤寒的主要病理变化,而面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泡的病变最具特征性。5临床表现伤寒的潜伏期为723天。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呈4期经过。初期起病缓慢,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体温呈阶梯形上升,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多,伴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和咳嗽等,多有便秘,偶有腹泻。极期发热为稽留热,发热持续1014天。伴有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往往症状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于病程7
57、13天,皮肤出现玫瑰疹,多见于胸腹部,肝脾大。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较多在本期出现。缓解期体温波动,逐步下降,食欲渐好,腹胀逐渐消失,增大的脾脏开始回缩,本期仍有可能出现肠出血或肠穿孔。恢复期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通常在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少数患者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现,血培养再度阳性,称为复发。原因为机体免疫能力低,潜伏在病灶中巨噬细胞内的伤寒杆菌繁殖活跃,再次侵入血流而致。多见于抗菌治疗不彻底的患者。部分患者在病后23周体温开始下降但尚未恢复正常时,体温又再上升,持续57天后才回到正常,血培养在这段再发热期间可为阳性,此称为再燃。可能与菌血症仍未被完全控制有关。6并发症伤寒易并发肠出
58、血、肠穿孔、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急性胆囊炎、骨髓炎、脑膜炎等。7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后者可判断病情和疗效。血培养是最常用的确诊伤寒的依据。已经应用抗生素或血培养阴性者适合选择骨髓培养;病程23周粪便培养和尿培养阳性率较高。伤寒沙门菌o与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的鞭毛抗原(a、b、c)5种抗原,通过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即肥达反应对伤寒与副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对未经免疫者,o抗体的凝集效价在180及h抗体在1160或以上时,可确定为阳性,肥达反应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8诊断和鉴别诊断
59、伤寒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当地有伤寒的流行,既往未进行过伤寒菌苗的预防接种,也未患过伤寒,近期有伤寒患者接触史。临床表现持续高热一周,伴全身中毒症状,表情淡漠、食欲下降、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相对缓慢,玫瑰疹,肝脾大,如并发肠穿孔或肠出血对诊断更有帮助。外周血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对诊断有帮助,肥达试验阳性有辅助诊断的意义,血和骨髓培养阳性有确诊意义。伤寒须和病毒感染、流行性斑疹伤寒、恶性疟疾、急性粟粒性肺结核、g杆菌败血症、恶性组织细胞病等发热时间较长的疾病相鉴别。9预防预防本病的关键性措施在于切断传播途径,应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卫生宣教,搞好粪便、水源和饮食卫生管理,消灭苍
60、蝇。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与饮食卫生习惯,饭前与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不饮用生水、生奶等;及早隔离,治疗患者,体温正常后15天,或每隔5天作粪便培养1次,连续2次阴性,可使患者解除隔离。带菌者应调离饮食服务业工作。要对慢性带菌者进行治疗、监督和管理。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23天(副伤寒为15天)。有发热的可疑患者,应及早隔离治疗观察。保护易感人群可用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的预防接种,口服ty21a株的减毒活菌苗,保护效果可达5096,副作用也较低。上述菌苗仅有部分免疫保护作用,已经进行免疫预防的个体仍须注意饮食卫生。(二)病史采集要点现病史:伤寒患者主要应掌握患者发病后主要症状及程度,即发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场运营主管述职报告
- 案件委托补充协议
- 小学古诗背诵早读
- 抢救护理交接书写规范
- 攀岩创新创业计划书
- 房产评估抵押合同
- 幼儿园获奖公开课:大班健康《健康日》课件
- 房地产开发项目预算咨询合同
- 排队代购居间合同范本
- 陇南地区成县2025年小升初常考易错数学检测卷含解析
- 湖北省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物理试卷(A)(原卷版+解析版)
- 第5课+光色交汇+课件-2024-2025学年浙人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 (2025)政工职称考试题库(附参考答案)
- 临沂考科目一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初级等保测评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全国中小学生安全知识竞赛参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DB11∕T493.1-2024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规范 第1部分:道路交通标志
- 教师如何使用AI开展教学DeepSeek使用指南人工智能 课件
- 2025新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4.16《有为有不为》教案教学设计
- (二调)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考试 生物试卷(含标准答案)
- 2025年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一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