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_第1页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_第2页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_第3页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_第4页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五年上册语文文文阅读理解识点专项练班级:_1. 小古文阅。姓名:_草书大王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 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 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 问,致余忘之。”(注)流辈:人们。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得句: 得到佳句。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诟:责骂。胡:为什么。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好:_ 使:_ 执:_2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的意思。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_3“当时流辈皆讥笑之”的原因是_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4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 _2.

2、 阅读小古,回答题。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 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 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 学。(注释)匡衡:西汉经学家。不逮:指烛光照不到。穿壁:在墙上 打洞。邑人:同县的人。大姓:富户,大户人家。佣作:被雇佣劳作。 偿:报酬。资给:资助。遂:终于。大学:有学识的人。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邻居有烛而不逮 逮:_(2)主人怪而问衡 怪:_2翻译句子: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_ 3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第一件是_。第二件是_。4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_3. 阅读下面段完成

3、列各题。1 / 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 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对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儿竞走取之(跑)B.唯戎不动(只有)C.人问之(它,指“道边的李子”)D.取之信然(的确如此)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意思是什么? _3“人问之”,你认为别人问王戎的会是什么问题呢? _4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_5文中王戎从道边李树多子推断出这个李子树上结的果子是苦的,你在生活 中观察过什么现象?又得出了什么推理? _4. 课内阅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4、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 能应也。_1在横线上补全文段。2解释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吾矛之利(_) 弗能应也(_) 不可同世而立 (_)3此文段出自文言文_,这则文言文意在告诉人们: _4本文篇幅短小,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比如,一个“誉”字,就可 以让人想到_。“何如”一问,能让人联想到_。5. 文言文阅。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 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 乎!(吕氏春秋察今)注遽:急忙,立刻。契:用刀刻(记号)。惑:愚蠢,糊涂。 1解释下列加点

5、的词。(1)涉江者 _(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_(3)求剑若此 _2与“刻舟求剑”意思相近的词是( )2 / A.看风使舵 B.见机行事 C.随机应变 D.墨守成规3楚人采用什么办法寻找失落的宝剑?_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A.做事要切合实际情况。B.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 成。C.做任何事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对策,不能因循守旧、不知变通。 6. 课外阅读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 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注释:使人:叫人。 必:总是。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请:要求。廪食:公家供给

6、粮食。以:跟别人相同。 好:喜欢。 1联系注释与上下文解释句子。(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_ (2)廪食以数百人:_2南郭先生逃跑的原因是:_3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启发?_7. 阅读理解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1在这首伯牙追悼知音钟子期的诗歌中,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意思 一样的诗句是_2最能表达伯牙痛失知音后的心情的诗句是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诗句的意思。(1)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_(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_4从这首诗

7、中,你体会到了什么?_8. 古诗文阅。程门立雪3 /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 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注释)见:拜见。盖:大约。瞑坐:打瞌睡。侍立:恭敬地站 在一旁。既:已经。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下面句子的意思。(1)颐偶瞑坐。_(2)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_2“时与游酢侍立不去”的原因是什么?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时与游酢在欣赏程家的雪景。B.杨时与游酢想拜见程颐,又担心打扰程颐休息。C.杨时与游酢没有经过程颐允许,不敢擅自离开。3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_9. 读自相盾,答问题。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

8、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 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先解释句中加点字,再解释句子意思。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誉:_ 陷:_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或:_不可同世而立立:_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_3“利”的意思有:好处,利益;锋利,锐利(跟“钝”相对);利 润或利息;胜利,指赢的一方;顺利,便利。本文中“吾矛之利”的“利”是第_的意思;“出师不利”的“利”是第 _的意思;“坐收渔翁之利”的“利”是第_的意思。4请用“自相矛盾”造句。_5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

9、推销你的矛和盾? _10. 阅读课,完成习。蝴蝶泉(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ji4 / n qin)。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蛱xi ji)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 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 焕然。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1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2选择带线词的解释,在括号里打“”。(1)东向漱根窍而出东面( ) 向东( )(2)清洌可鉴照( ) 镜子( )(3)过五月乃已已经( ) 停歇( )3解释带线字的意思。(1)倚崖而耸立( )(2)东向漱根窍而出( )(3)清洌可鉴( )(4)五色焕然( )

10、(5)游人俱从此月(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清洌( ) 耸立(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_(2)又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_11. 阅读短,完成习。杨氏之子(节选)梁国杨氏(s )子九岁,甚(shn shng)聪惠。孔君平诣( y )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i wi)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 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ng y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n qng)。”1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2先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字,然后再翻译句子。(1)孔君平诣其父,乃呼儿出。_(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_(3)儿应声答

11、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_3“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 禽。”这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_ 4填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起到_作用。5 / 5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小孩?_12. 阅读与解。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 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1把文中缺的词句补充完整。2给下列带点字注音。为设果(_)答曰(_)3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甚:_ 诣:_ 乃:_ 曰:_4上面文段中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答:_13. 回忆课,回答题。梁国杨氏子九岁, 。孔

12、君平 ,父不在, 乃 。为设果,果有杨梅。孔 曰:“此是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补充原文。2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1)“君”与“夫子”都是对人的尊称。)(2)句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3文章的第一句话点明了人物及其特点,起到的作用。4杨氏之子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 _5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_14. 阅读课片段,成练习。梁国杨氏子九岁, 。孔君平 ,父不在,乃 。为 设果,果有杨梅。孔 曰:“此是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 雀是夫子家禽。”1补充原文。2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1)“君”与“夫子”都

13、是对人的尊称。)(2)句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3文章的第一句话点明了人物及其特点,起到_的作用。4杨氏之子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_5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A.孔君平的话刚说完,杨氏之子马上就做出了回答,说明小孩子的反应速度 快。B.杨氏之子的话让孔君平感到羞愧,无言以对。6 / C.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想 到了孔雀,且用了否定的方式,回答婉转。D.杨氏之子回答的话很正确,没有一丝纰漏,说明了小孩子心思缜密。15. 阅读下,回答题。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孔君平_,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_。孔_曰:“_”儿应

14、声答日: “_。”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人家中一个九岁男孩的故事。)文中的“果”字是“果然”的意思。(_文中的“夫子”是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文中的“家禽”和我们现在生活中所说的“家禽”意思相同。) 文中的“儿”是指杨氏之子。(_)3短文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4“儿应声答曰”中的“应声”反映了什么? _5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_6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16. 课外阅。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 ,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

15、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 焉,东流注于河。注释:发鸠(ji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旧说在山西境内。 (zh) 木:柘树。文首:头上有花纹。其鸣自詨:它的叫声像是在呼唤自己的名 字。少女:小女儿。1解释下列的词语。(1)白喙:_(2)以堙于东海:_2翻译句子。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_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女娃怎样的精神 _4读了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_7 / 17. 读下面文,回问题。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 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 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

16、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1文中“芒芒然归”中“归”的意思是( )A.归还 B.逃跑 C.回家 D.归类2宋人疲倦的原因是什么?( )A.没睡好觉 B.拔苗累的 C.生病 D.锄草累的3通过这个故事,你能从中悟出怎样的道理A.禾苗要长得快,就得往上拔一下。B.要“尊重自然规律,违背规律,欲速则反为害”。C.拔禾苗一次不能太多,否则太累。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 弗能应也。1这篇文言文选自_。2解释下面的字:弗:_ 立:_。3“其人弗能应也”用一个四字成语形容是。“其人弗能应也” 的原因是_。4“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句话的意思是: _。这句话让我们明白了 _ 。5假如你是这位楚国商人,你会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_18. 课内阅。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 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