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传统文化经典习题精编(乙)课件_第1页
高中语文传统文化经典习题精编(乙)课件_第2页
高中语文传统文化经典习题精编(乙)课件_第3页
高中语文传统文化经典习题精编(乙)课件_第4页
高中语文传统文化经典习题精编(乙)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语文传统文化经典 习题精编(乙)高中语文传统文化经典廿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孟子曰:“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孟子告子下) 【注】几:轻微,婉转。劳:操劳。矶:激怒。1概括材料中孔孟两人论述的共同话题。(2分)_2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孔孟两人主张的不同之处。(4分)廿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1如何正确对待父母的过错。2孔子强调子女不能对父母有怨恨,认为父母有过错时,即使劝说无效也不能怨恨。孟子认为子女对父母可以有怨恨,父母有过错

2、时,子女的怨恨就是孝的表现。1如何正确对待父母的过错。廿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34题。(6分) (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二)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庄子知北游)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庄子大宗师3儒家与道家的生死观各以什么为核心?(2分)4结合材料,简要谈谈儒家生死观和道家生死观的现实意义。(4分)廿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34题。(6分)3儒家的生死观以道德为核心,道家的生死

3、观以自然为核心。4儒家道德主义的生死观有助于人们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积极进取,赋予有限的生命以无限的价值,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道家的观点闪耀着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辉,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生命现象,正确处理生死问题,消除对死亡的焦虑,坦然面对死亡。3儒家的生死观以道德为核心,道家的生死观以自然为核心。廿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56题。(6分)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子曰:“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礼记表记)【注】民有所惩:老百姓相互有所伤害。宽身之仁:“仁”,为“民”之

4、误,意谓爱惜自身,苟且息祸。5请根据第一则材料,解释“以直报怨”。(2分)_6综合这两则材料,谈谈孔子“以直报怨”的观点在当今社会的价值。(4分)廿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56题。(6分)5所谓以直报怨,就是用正直的态度来回报仇怨。6“以德报怨”其实鼓励“以怨”相待,对于“以德”相待者不公平,以德报怨是当事人懦弱的表现。唯有“以直报怨”方能体现交往的公正性,善恶分明,报怨有度,在当今社会具有较髙的借鉴和存在价值。5所谓以直报怨,就是用正直的态度来回报仇怨。廿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8题。(6分)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孟子曰:“左右皆曰贤,未可

5、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孟子梁惠王下)7这两则材料所说的察人的角度有何不同?(2分)_8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孟子察人观点的看法。(4分)廿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8题。(6分)7材料一认为察人应看其自身表现,材料二认为察人要广泛听取别人的评价,再对其进行具体考察。8孟子的察人观点比孔子的更全面,是对孔子观点的一种发展。孟子认为察人不能偏听偏信,要将听取众人意见与观察其行为结合起来,这样察人才会更加公正、准确。孟子的观点对我们今天选人用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7材

6、料一认为察人应看其自身表现,材料二认为察人要广泛听取别廿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910题。(6分)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 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死则既已葬矣,生者必无久哭,而疾而从事,人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此圣王之法也。(墨子节葬)【注】疾:快速。9概括儒家和墨家提倡的居丧方式。(2分)10结合现实,简述你对儒墨两家所倡导的居丧方式的看法。(4分)廿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910题。(6分)9儒家:遵守礼制,为父母守孝三年

7、以报答父母抚育之恩。墨家:提倡节葬,死者既葬,生者不必久哀,而应赶紧工作。10孔子认为孝乃仁之本,守孝三年并非只是一种形式,而是在内心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也是培植仁心的过程。墨子则认为逝者已逝,生者不能因长期服丧而耽误生产劳动。墨子薄葬短丧的观点的核心为节用利民,与当代提倡的“厚养薄葬”的观念趋同。儒家提倡的“守孝三年”礼制在现代社会显然不现实,也没必要,但其不忘父母养育恩情的本意仍然值得肯定。9儒家:遵守礼制,为父母守孝三年以报答父母抚育之恩。廿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112题。(6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子曰:“士

8、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齐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论语乡党)【注】齐:通“斋”,祭祀时的斋戒。饐而餲:噎与啈同义,指食物腐败变味。食气:气同“饩”,食气指主食。11上面孔子关于饮食方面的论述,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原则?(2分)12上述材料中,孔子一方面明确批判“耻恶衣恶食者”,大加赞赏颜回“箪食瓢饮”;另一方面又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饮食极为讲究。你认为这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廿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

9、112题。(6分)11中庸。12不矛盾。前者孔子之所以反对讲究吃穿,是对“道”的强调。他认为作为君子应该追求正道(“志于道”),即便是粗茶淡饭也能如颜回一般“安贫乐道”。后者孔子之所以对饮食极为重视,则是对“礼”的强调。(“礼”是用以区分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祭祀斋戒是重要的礼,自然要讲究相应的饮食。11中庸。廿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14题。(6分)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 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

10、;腓无胲,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庄子天下)13结合所学儒家思想,简要分析材料一中的禹是否是仁者。(2分)14墨子认为“禹大圣也”,联系孔子有关思想,比较分析儒墨“大圣”思想的异同。(4分)廿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14题。(6分)13是仁者。大禹生活简朴,注重祭祀,尽心尽力地修治水利。他对自己的物质生活要求极低,尽心尽力地为天下人谋福利,是仁者的典范。14同:儒墨都强调了“大圣”都要有造福大众的社会贡献和奉献精神。他们都认为大禹不辞劳苦,治理洪水,使天下安定,这种卓越的历史贡献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得到他们的高度赞扬。异:墨子认为大禹治理洪水时公而无私,

11、尽管有权力,但始终吃苦耐劳,亲身劳作,与普通百姓是平等的;在墨子看来大禹是苦行救世、兼爱平等的典范人物。孔子认为大禹饮食服饰都很简单但注重祭祀,穿着规定的华美的祭祀衣服;在孔子看来,大禹是自觉维护礼制的。13是仁者。大禹生活简朴,注重祭祀,尽心尽力地修治水利。他廿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16题。(6分)材料一: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材料二: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韩非子二柄)材料三:天下无指者,生于物之各有名,名不为指也。(公孙龙指物论)15一、三两则材料中提到的“名”分别是指_和_。16分析一、二两则材料

12、中孔子和韩非子对于言行问题的不同见解。廿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16题。(6分)15(定)名分 名称16孔子侧重说言,强调言要行得通,认为不能马虎对待自己的言语,要能够说得清相应的名分,说出来还一定要行得通。韩非子侧重说行,通过考察行足否和言统一来进行赏罚,认为功效符合职事,职事符合言论,就赏;功效不符合职事,职事不符合言论,就罚。15(定)名分 名称廿九、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18题。(6分)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日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13、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一专,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晏婴论和与同)【注】献:进言指出。干:违背。据:指大夫梁丘据。17上面两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_思想。(2分)18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和”与“同”的差异。(4分)廿九、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18题。(6分)17中庸。18“和”,讲究原则以寻求各方的统一与平衡,如材料所言,君认为可行之事而实则有不可行的因素,臣应加以指出,切不可君云亦云,反之亦然。“同”,则是无原则的调和,君云亦云。“和”的结果是达到整体的和谐,使可行的更加完备;不可行的能从中汲取积极的因素。“同”的结果,则因异口同声而趋于单调沉闷,给事业带来损害。高中语文传统文化

14、经典习题精编(乙)课件三十、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920题。(6分)材料一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材料二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材料三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注】适:往,追求。立:坚持道而不变。权:秤锤,这里引申为权衡轻重。19材料一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体现了怎样的仁爱观?(2分)20材料三中,孟子评价孔子为“圣之时者

15、也”,请结合材料一、二进行简要分析。(4分)三十、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920题。(6分)19能从大的方面稳定国家,安定百姓,造福民众,而不是拘于为君主而死的小诚小信的仁爱观。20“圣之时者也”,孟子认为孔子能够顺应时势的发展,审时度势。材料一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遵循了舍小节取大义的原则,表现了孔子的知权达变。材料二中学、道、立、权四个境界中,其中以推行大道而能通权达变为最高层次与境界。19能从大的方面稳定国家,安定百姓,造福民众,而不是拘于为卅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絜国以呼礼义,而无以害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擽然扶持心国,且若是其固也。之所与为

16、之者,之人则举义士也;之所以为布陈于国家刑法者,则举义法也;主之所极然帅群臣而首乡之者,则举义志也。如是则下仰上以义矣,是綦定也;綦定而国定,国定而天下定。(荀子王霸)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惠爱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韩非子奸劫弑臣)【注】擽(lu):坚定。綦:通“基”,基本。21由上述两则材料可知,荀子主张_治,而韩非子主张_治。(分别用一个字回答)(2分)22简要谈谈荀子和韩非子的治国思想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3分)卅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21. 礼、法22.

17、荀治的礼治主张之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韩非子的法治主张之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均具有重要借鉴价值。但不能只偏重一方,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须相辅相成,才有利于当今和谐社会的创建。21. 礼、法卅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6分)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 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墨子兼爱)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众必

18、劫寡,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墨子兼爱中)23从一、二段文字看,孔子和墨子都具有什么样的精神?(2分)24根据上述三段材料,谈谈墨子学说与孔子学说的不同点。(4分)卅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6分)23知其不可而为之24墨子将“莫为义”的原因归结为“不相爱”,主张无差别的兼爱互利,具有平等思想。孔子将“无道”的原因归结为伦理道德的沦丧,主张基于等级差别的仁爱。23知其不可而为之卅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材料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已矣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

19、非,齐言行,不失毫厘。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荀子儒效)材料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中庸)1概括材料二关于求学的观点。(2分)2简要说明两则材料在知行观上的异同。(4分)卅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1求学要精进不已、坚持不懈。2同:两者都明确学习须“知行合一”,所学知识必须付诸实践。异:荀子将实践视为学习的终极目标,强调实践对学习臻于圣人之境具有的不可替代作用。中庸将“行”(实践)视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与“学”“问”“思”“辨”并列

20、,但并未明确突出“行”在学习中的根本作用、终极地位。1求学要精进不已、坚持不懈。卅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34题。(6分)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礼记大学)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父有争子,则身

21、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经谏诤章)3从上述材料来看,儒家为什么要推崇孝道?(2分)4联系现实,结合材料,简述如何做到“为人也孝悌”。(4分)卅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34题。(6分)3以“孝”齐家,以“孝”治国,从而推行为政以德之道,实现“仁”的理想。4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胸怀天下;为人子女,要孝敬父母,但不是绝对的服从,父母有过错还得要谏诤。3以“孝”齐家,以“孝”治国,从而推行为政以德之道,实现“卅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56题。(6分)材料一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日:“士莫不日:其为人也,发愤忘

22、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速而)材料二 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成;忘老,则不知兄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康有为论语注)材料三 学有未得,愤而忘食。学有所得,乐以忘忧。学无止境,斯孔子之愤与乐亦无止境。如是孽孽,惟日不足,而不知年岁之已往。言之甚卑近,由之日高远。圣人之学,人人所能 学,而终非人人之所能及;而其所不能及者,则仍在好学之一端。此其所以为大圣欤!(钱穆论语新解) 5根据一、三两则材料,用一个词语概括孔子的主要特点。(2分) 6对孔子的那句话,康有为和钱穆理解有什么不同?请作简析。(4分)卅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56题。(6分)5好学。6两者分析侧重点有所不同。

23、康有为谈的是因好学而达到的境界,关注的是结果,不在乎世俗的贫贱和忧苦,忘记了岁月的流逝。钱穆说的是学习的不同状态及由此产生的结果,关心的是两者间的关系,学有未得,愤而忘食,学有所得,乐以忘忧,因为学无止境,所以不知老之将至。5好学。卅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8题。(6分)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天下有中,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同苦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荀子性恶)【注】鬼:这里指死去的祖先。谄:谄媚。中:中正之道。傀然:坚定的

24、样子。7两则材料阐述的共同观点是什么?(2分)8孔子和荀子对“勇”的理解有何不同?(4分)卅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8题。(6分)7勇敢是正确思想指导下的行动。8孔子站在个人立身处世立场上,从否定“无原则地迁就、讨好人”的角度出发,认为勇敢须以正确的思想、正确的原则为基础。荀子则站在统治者强国安民的立场上,从捍卫正义、坚持优良传统、舍己立仁、爱护百姓等方面阐述了“勇”的具体内涵。7勇敢是正确思想指导下的行动。卅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910题。(6分)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子钓而不 纲,弋不射宿。(论语) 故子墨子曰:“去无用之

25、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诸 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墨子节用)9两则材料中,孔子和墨子对“节用”的看法有什么差异?(2分)10你如何看待这两种思想差异?请简要说明。(4分)卅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910题。(6分)9.墨子的“节用”是“去无用之费”,也就是节约,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孔子认为“节用”要“以礼”,同时提倡“爱人”,使百姓没有过多赋税和过高的生活压力。10.墨子“节用”思想强调节约,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作用和效果有限。孔子的“节用”,强调经济上节约财政开支,宽厚民力,使民以时,不掠夺农民,奖励生产等。墨子的思想是立足于平民百姓的视角分析

26、问题,孔子的思想更多的站在国家和统治阶级的角度分析问题。9.墨子的“节用”是“去无用之费”,也就是节约,减少不必要卅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112题。(6分)材料一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材料二 子张问曰:“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 ,弃而违 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至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注】崔子:齐君的臣子崔柕。陈文子:与崔柕同朝为官,两者地位相当。乘:一辆四匹马拉的大车叫一乘。陈文子有马十乘,在当时应算及其富有。违:避开,离开。卅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112题。(6分)11材料一体现了儒家的什么精神?(2分)12面对弑君事件,孔子与陈文子的做法有何不同?你更赞成哪一种做法?为什么?(4分)11知其不可而为之(或“恪守周礼”,或“维护周礼”)。12孔子:积极参与,尽到自己的责任。陈文子:洁身自好,远离污浊之地。评析示例1:赞同孔子做法。世道混乱,如果人人都洁身自好,明哲保身,那世间事务谁来承担,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