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俄乌冲突看国际关系变化-冲刺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复习课件_第1页
从俄乌冲突看国际关系变化-冲刺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复习课件_第2页
从俄乌冲突看国际关系变化-冲刺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复习课件_第3页
从俄乌冲突看国际关系变化-冲刺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复习课件_第4页
从俄乌冲突看国际关系变化-冲刺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复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热点03从俄乌冲突看国际关系变化热点聚焦: 2022年2月15日,随着俄罗斯国防部高调宣布撤回部分部署在俄乌边境、此前正在参与大规模军事演习的陆上部队,从2021年10月起持续至2022年2月的乌克兰东部危机,似乎呈现出了缓慢降温的趋势。 2022年2月17日以来,乌东部地区局势恶化,乌政府和当地民间武装相互指责对方在接触线地带发动挑衅性炮击。2月18日,乌东部民间武装宣布,因存在乌克兰发起军事行动的危险,自即日起向俄罗斯大规模集中疏散当地居民。2月21日晚,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命令,承认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 2022年2月23日,乌克兰议会批准在全国实施

2、紧急状态。2月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已决定在顿巴斯地区进行特别军事行动;当日,俄军已登陆乌克兰敖德萨。2月24日,乌克兰管理部门宣布关闭全国领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表示,乌克兰全境将进入战时状态,首都基辅地铁免费开放,地铁站将作为防空洞使用;俄军开始对乌军东部部队和其他地区的军事指挥中心、机场进行炮击。乌克兰国民卫队司令部被摧毁。2月24日,乌克兰宣布与俄罗斯断交。2月24日,乌克兰边防部队称俄军突入基辅地区。当地时间2月24日,乌克兰基辅市政府发出防空警报,通知所有人立即前往民防避难所避难。当地时间26日,乌克兰基辅市市长宣布,该市地铁转为避难所,不再提供运输服务。3月2日,乌克兰已经关闭其

3、驻俄罗斯圣彼得堡的总领馆。13日清晨,俄军对利沃夫州亚沃洛夫斯基训练场的空袭共造成9人死亡,57人受伤。备考方向(一):俄(苏)成长史命题热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历年高考的高频考点历史考查:俄(苏)发展历程、苏联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经济政策的评价、斯大林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三次改革的影响考查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三次改革复习建议:注意把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基本史实,从正反两方面总结经验与教训,理解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借鉴。考情聚焦:俄(苏)成长史年份卷别题型考查角度2021全国甲卷选择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评价和影响天津卷选择题新经济

4、政策实施的背景和内容山东卷选择题苏联的工业化2019全国卷选择题勃列日涅夫改革海南卷选择题二月革命及其爆发前俄国革命2018全国卷选择题赫鲁晓夫改革江苏卷选择题赫鲁晓夫改革海南卷选择题十月革命爆发的条件和过程2017全国卷选择题赫鲁晓夫改革江苏卷选择题十月革命的内容海南卷选择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影响和评价2016全国卷选择题苏联的工业化江苏卷选择题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考点回归: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背景内容特点影响面临空前危机;封建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狭小,劳动力缺乏)农奴制改革:1861年,俄国沙皇政府进行废除农奴制改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通过赎买得到土地。其他改革

5、:实行地方自治和地方选举、实施统一的司法制度、进行教育改革、实行义务兵役制等,还采取各种措施刺激工业发展。从政治方面看,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并享有公民权利,说明其具有资本主义民主的性质。从经济方面看,土地仍归地主所有,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具有不彻底性。同时,高额的赎金实际上是对农民的掠夺。从整个内容来看,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沙皇统治,实现富国强兵意义: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性质),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局限:没有触及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政治经济对外思想沙皇专制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6、19世纪末强租旅顺、大连,把长城以北划为势力范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19041905年为争夺东北发生的日俄战争,惨遭失败;1912年策动外蒙古独立;在欧洲与英、法结成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对抗。1917年退出战争列宁主义的诞生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意义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列

7、宁主义三、社会主义道路开启背景进程影响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俄国无产阶级有革命政党的领导、有成熟的领袖;一战激化了国内矛盾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四月提纲指明正确方向;七月流血事件使列宁抛弃和平过渡的幻想;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民族解放斗争;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1(2019海南卷)从俄国沙皇政权被推翻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经过了8个月时间。在此期间,苏维埃几经变动最终成为新型的国家政权机关,完成这一转变的决定因素是A布尔什维克党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B工人武装控制了全国各大中心城市C广大农民迫切希望重新分配土地D前线士兵支持

8、退出帝国主义大战【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此时期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进行广泛的政治宣传,即使无产阶级政党内部在短时间壮大起来,也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所以布尔什维克党政治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是完成这一转变的决定因素,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武装起义首先在彼得格勒取得胜利,然后才扩展到其他地区,在此之前工人武装并未控制全国各大中心城市;农民的支持和士兵的要求是完成这一转变的重要的外部因素,不是具有决定作用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内部因素,C、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历年考题:2(2018海南卷)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

9、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一调整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B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D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答案】B【解析】俄国二月革命期间,起义群众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苏维埃”,而不是十月革命期间才建立,A项错误;据材料“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通过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B项正确;俄国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项错误;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与布尔什维克党争取农民阶级支持无关,D项错误。3.(2017年江苏卷)1917年,列宁

10、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答案】C【解析】“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指的是当时的俄国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指明了革命的斗争方式,故C项正确。A项应发生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之前;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

11、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说明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了,故D项错误。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政策特点目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与“共产主义”相结合,共产主义在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运用战胜国内外敌人,同时实现从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占主导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巩固工农联盟,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斯大林模式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

12、,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社会主义政权开辟了一种新的经济体制和工业化模式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国力大增增强了国防实力,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成为世界大国奠定了基础农轻重比例失调,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2.二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比较改革背景内容指导思想结果相同点赫鲁晓夫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重点在农业领域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都脱离了苏联的实际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重点在工业,而且是重工业领域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

13、定的冲击作用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社会陷入危机涉及经济和政治领域对苏联进行根本性变革和改造经济继续滑坡,导致了苏联解体历年考题:1(2021全国甲卷)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 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答案】C【解析】由材料“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可知,战时经济政策存在一定的弊端,中央政府的指令并未完全得到地方政府的推行,而是采取了相应的变通,故选C;材

14、料只是提及了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苏维埃政权的做法变通,没有提及这一做法施行后的效果,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国内战争时期,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在国家层面取消了自由贸易,故自由贸易不可能成为当时经济活动的常态,排除B;粮食税完全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做法发生于国内战争结束后推行的新经济政策中,D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2(2021天津卷)19181921年,为了保卫和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军事联盟和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联盟两个阶段。这说明苏维埃俄国A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意识形态对立正在消失C政权拥有新的阶级基础 D建设道路探索有待突破【

15、答案】A【解析】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反映的是国内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到人民内部的矛盾,A项正确;消失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阶级基础并没有变化,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有待突破,排除D项。故选A项。3(2021山东卷)如表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C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D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答案】B【解析】从表格中拖拉机数量和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可以看出,当时苏联正在开展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生产,故B项

16、正确;材料看不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A;不平稳看不出,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二者的关系,排除D。4(2019全国卷)下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苏联制定的煤钢等产量的目标基本上得以实现,但是以肉、蔬菜和瓜类为代表的民生指标却远远未达到,这说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重、农比例依然严重失调,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经济政策的连续性,B选项排除。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发展重点是在工业方面,C选项排除。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

17、,D选项排除。5(2018全国卷)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答案】A【解析】材料“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而且马歇尔计划在1951年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1959年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

18、币关系发展经济,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没有涉及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故D项错误。6(2018江苏卷)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苏联撤销几个全联盟部,设立地方经济行政区来进行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扩大地方的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上述举措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但是不可能从

19、根本突破,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经济所有制问题,故D项错误。7(2018海南卷)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一调整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B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D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答案】B【解析】俄国二月革命期间,起义群众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苏维埃”,而不是十月革命期间才建立,A项错误;据材料“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通过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B项正确;俄国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

20、义革命,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项错误;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与布尔什维克党争取农民阶级支持无关,D项错误。8(2017全国卷)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共中央这一措施的目的在于调动农民生产

21、积极性。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与城乡差别无关,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并未改变苏联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除;D项依据材料时间“1953”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已经实行农业集体化,排除。9(2017.海南卷)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是A二月革命时期B国内战争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D德军入侵时期【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故B正确;二

22、月革命时期不符合材料“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的时间信息,故A错误;农业集体化时期不符合可耕地面积缩减的信息,故C错误;德国入侵俄国是在1941年,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故D错误。10(2016全国卷)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对应的正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危机时期,因此欧美

23、把目光投向苏联,探讨为什么苏联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当时的苏联是被外国资本主义封锁的 ,所以经济危机未波及到苏联,排除A;本题题干中提到了苏联的“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在苏联主要是发展重工业,因此农业发展并不是美国人所关注的,排除C选项,选择B选项。D选项范围过大,一五计划主要是在重工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11(2016江苏卷)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让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答案】C

24、【解析】试题分析:A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不符,故排除;B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题目中随着苏联“一五”计划的深入,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的现象反映了斯大林模式下,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的史实,故C项表述正确;D项的表述与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史实不符,故排除。备考方向(二):冷战下的国际格局命题热点:冷战和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的变化是近几年高考易考考点历史考查:冷战和冷战结束后多极力量的发展考查内容: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和

25、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复习建议: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演变的史实,关注阶段特征;从多角度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及对大国的影响考情聚焦:冷战下的国际格局年份卷别题型考查角度2021河北卷选择题冷战的含义和过程江苏卷选择题走向联合的欧洲广东卷选择题冷战的含义和过程2020全国卷选择题美苏争霸全国卷选择题不结盟运动2019全国卷选择题冷战的含义和过程北京卷选择题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天津卷选择题冷战的评价2018全国卷选择题不结盟运动全国卷选择题欧盟的建立与发展北京卷选择题不结盟运动2017北京卷选择题冷战的含义和过程天津卷选择题两极格局的结束考点回归:一、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时

26、间表现二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美苏合作转向两大阵营对峙,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两大军事集团全面对抗,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两大阵营分化;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争霸激烈20世纪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美苏走向对峙原因?美苏国家间力量对比的变化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全球战略和国家间利益冲突两国间根深蒂固

27、的互不信任国家利益的冲突是美苏走向对峙的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是促成因素;国家利益是里,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是表。二.国际格局的变化与大国关系 时间表现二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美国、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的同盟关系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中苏关系紧张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联合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中俄关

28、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历年考题:1(2021河北卷)1946年夏,丘吉尔指出:“美国鹰停落在栖木上,它是一只有着可怕喙爪的强壮大鸟葛罗米柯先生(苏联外交官)被派来每天用一把锋利的镰刀去戳它,戳它的喙,戳它的翅膀,戳它尾巴上的羽毛。鹰一直都保持着安静,但就此认为鹰的内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就是大错特错了。”这反映了当时A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 B美苏两国间矛盾加剧C美苏冷战序幕由此揭开 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丘吉尔用鹰形容美国,英国外交官每天收拾鸟,“鹰一直都保持着安静,但就此认为鹰的内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可知二战后美苏关系紧张,

29、B项正确;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两极格局形成,排除A项;铁幕演说拉开冷战序幕,排除C项;材料与多极化趋势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2021江苏卷)2003年1月,欧洲议会就是否支持英国对伊拉克动武进行辩论、投票,法、德两国要求一切可能和平解决危机,其主张获281票支持,209票反对。会后,英、意、葡等欧盟5个和东欧3个入盟候选国领导人联名发表公开信,表示坚决支持美国对伊战争。由此可知A欧美联盟关系裂痕凸显B英国脱欧倾向初露端倪C美国极力操控欧洲议会D法德两国主宰欧盟事务【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法、德两国反对英国参与对伊拉克动武,但英、意、葡等国却坚持支持美国对伊战争,这说明了欧盟

30、内部的矛盾以及美欧联盟关系裂痕凸显,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欧盟成员国对伊拉克动武的不同态度,没有体现英国脱欧倾向,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对欧洲议会的操纵,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欧盟内部的矛盾与分歧,没有体现欧盟的主宰国,排除D项。故选A项。3(2021广东卷)如表美国与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贸易出口额 比较单位:百万美元,如表作为直接论据,可用来探究的论题是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及其历史背景B两极格局与西方国家滞胀的根源C世界贸易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D欧洲市场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答案】D【解析】从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二战后,受冷战的影响,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出口减少。而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出口由

31、增加到减少,则反映出西欧在站队资本主义阵营后,减少了对东欧与苏联的出口,故能反映出欧洲市场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D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1947年启动,表格中的材料不能作为背景,排除A;滞胀出现于70年代,排除B;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于1944年,排除C4(2020全国卷)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

32、战后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美苏两国关系由战时同盟走向了敌对,形成了战后两极对峙的格局。因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可以判断出美苏两国在战后对抗的格局下又存在交流,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美苏双方之间的交流协议,并非是单纯的美国一方,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美苏之间的交流,不能体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B排除;D说法明显不符合美苏之间对抗的史实,排除。故选C5(2020全国卷)1964年,主要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七十七国集团成立。在19752006年联合国决议中,围绕着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七十七国集团成员的意见基本一致。这种状况A确立了世界多极化的格局

33、 B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C遏制了战后全世界范围内的军备竞赛D改变了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政治的局面【答案】B【解析】亚非拉国家为了扭转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变动地位而成立了七十七国集团,在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上,七十七国集团成员的意见基本一致,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安全,因此七十七国集团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作出了贡献,故选择B项,世界多极化目前还是一种趋势,排除A项;“遏制了”过于绝对,七八十年代美苏冷战,正进行军备竞赛,排除C项;“改变了”与当时两极格局的阶段特征不符,排除D项6(2019全国卷)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

34、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可知,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援助态度受到冷战思维的影响,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体制的运行机制,A选项排除。材料与重塑国家精神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D选项排除。7(2019北京卷)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

35、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答案】C【解析】日本成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美国为了减少日本对自己的威胁,对日本经济进行了粗暴干涉,因此可以说明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故选C项;“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是在两极格局瓦解后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题意主要反映了美国对日本经济的干涉,没有体现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故排除B项;“开始建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美国此时已经是世界经济的霸主,故排除D项8(2019天津卷)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数十年中,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

36、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很多小型企业从大公司获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这反映美国A冷战政策与公司发展相互影响B已经把军备竞赛作为根本国策C军工订单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D国民经济军事化加剧战争危险【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为了适应美国政府关于军备的特殊订单,美国大小企业都在合同方式上作了与之相应的调整,这体现了国家政策与公司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故选A。军备竞赛只是冷战政策实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可能是美国的根本国策,排除B;材料并未提及就业的相关数据,只是提到了大小公司合同方式上的改变,排除C;材料并未提及军备竞赛会引发的消极影响,只是在陈述一段事实,排除D9(2018全国卷)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答案】A【解析】图中数据变化说明联合国成员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数量剧增,认真观察图中变化可知,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非洲国家数量增多,即第三世界壮大,故A项正确;欧共体成员增加和联合国成员国增加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和世界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是在20世纪90年代,且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10(2018全国卷)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