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服装心理学概论 目 录第一章 绪 论第二章 服装的起源和动机第三章 个性、自我和服装第四章 印象、外观魅力和服装第五章 服装的象征性 第六章 群体行为和服装第七章 服装的流行与传播第八章 社会角色和服装第九章 文化和服装第十章 服装消费环境和市场细分第十一章 服装购买决策第十二章 服装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章 绪 论 章节结构第一节 服装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服装心理学的研究历史 第三节 服装心理学的多学科研究及意义第一节 服装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服装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服装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即通过对人类的衣着服饰的产生、演变过程中心理活动及行为方式的研究,揭示社会生活中人的衣着心理的特点和
2、规律。 它既包括人体的各种穿着物和服饰品,也包括文身、切痕、化妆、发型等等,而且是指被穿着以后的状态。 一、服装的功能 服装具有实用、社会和审美三大功能。这三大功能基本涵盖了人类穿着生活的所有方面,并随着时代的变化,由这三大基本功能衍生出各种穿着方式和意义。二、服装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文化因素和服装的关系 (二)社会因素和服装的关系 (三)心理因素和服装的关系 (一)文化因素和服装的关系 文化通常区分为三个侧面,即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服装是特定文化价值观和规范的物化表现,即不同文化环境下,由于人们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不同,造成了人们在穿着观念和穿着行为上的差别。 (
3、二)社会因素和服装的关系 1.角色与地位 2.相关群体 3.人际交往 (三)心理因素和服装的关系 1.需要与动机 2.信念和态度 3.个性和自我概念 4.知觉 第二节 服装心理学的研究历史 美国日本中国美国研究状况上世纪30年代,E.赫洛克(E.B.Hurlock)的服装心理学(1930年),J.C.弗劳格尔(J.C.Flugel)的衣服心理学(1930年);50年代末60年代初, M.E.罗奇(M.E.Roach)和J.B.埃卡(J.B.Eicher)的衣服、装饰和社会体制(1965年),M.S.拉恩(M.S.Ryan)的服装,人类行为的研究(1966年)和M.J.洪(M.J.Horh)的第
4、二皮肤,服装的多学科研究(1968年)。 日本研究状况19771985年可以称为日本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的服装心理学的导入期。 1980年日本纤维机械学会创立了服装心理学研究分会;1982年藤原康晴等翻译出版了美国服装心理学者M.J.Horn和L.M.Gurel著的时装和个性服装心理学序说一书;1985年神山进编著的服装心理学一书出版;1988年出版的服装心理学分会编写的服装心理学和1990年出版的神山进编著的衣服和装身的心理学,可以说是这一时期日本服装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总结。 中国研究状况1984年赫洛克的服装心理学由吕逸华翻译出版;1991年出版的心理咨询百科辞典收入服装心理学词条100多条;
5、在各种服装杂志上也有从各种角度论述服装心理的文章发表。同时,一些院校的服装专业也相继开设了服装心理学课程。但就总体而言,至今为止我国的服装心理学尚处于分散的、未成体系的阶段 。 第三节 服装心理学的多学科研究及意义 一、服装心理学的多学科性质 服装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并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美学、消费者心理学等学科有密切关系,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心理学、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比较 类别研究重点研究立场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与服装相关的领 域普通心理学个体心理(生理、心理)个人角度个人心理的各种过程及生理机制实验、观察面料的触觉、穿着舒适感等社会学社会生活的本
6、质整个社会生活的总体各类社会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社会的发展与变化社会调查、理论分析社会整体的穿着状况;社会流行等社会心理学个体及群体的社会心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社会相互作用)和人们相互作用有关的个人、小团体、大型群体(包括各种社会及个人的现象)实验、调查、观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服装与自我概念、服装的社会认知作用、服装的象征性等二、相关理论介绍 (一)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班杜拉和沃尔特斯等人提出与发展起来的,以刺激反应的观点为基础并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扩大探讨社会环境(如他人、群体、文化规范或风俗习惯等)如何影响人产生某些习得行为的一种理论。 (二)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
7、论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的知觉理论。主要观点是:人们在面对世界时,并不简单地是一些被动性因子,相反,他们把自己的知觉、思想和信念组织成简单的、有意义的形式。不管情境多么混乱或随便,人们都会把某种秩序应用于它。 (三)符号相互作用理论符号相互作用理论也称社会相互作用论,是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的理论,是带有社会学特色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所谓符号就是人们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用来代替某一东西的社会客体,符号本身也是一类社会客体。 三、服装心理学的意义 1. 扩大了服装的知识领域。 2. 对探讨人的社会化行为有一定意义。 3. 对探讨人的个性化行为有一定意义。 4 .对
8、探讨心理的、社会的、健全的人的条件有一定的意义。 思考题: . 服装的功能有哪些?. 试说明服装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为什么说服装心理学具有多学科的性质? 第二章服装的起源和动机章节结构 第一节 服装的起源 第二节 服装的动机和需要 第三节 与外观有关的动机分析 第四节 有关服装动机的研究第一节 服装的起源 西洋服装史的作者F.布歇(Boucher)在书中提出,关于服装的起源“产生了正好完全相反的见解,希腊人和中国人认为,首先是出于物理的原因,尤其是因气候风土的不同而对身体的一种保护措施。与此相反,圣经和过去的民族学者、现代的心理学家认为,首先是出于精神的需要,即过去的民族学者认为是出于羞耻心
9、,现代的心理学家认为是对不可侵犯的东西或者魔力影响的关心,想引人注目的一种欲望”。 关于服装的起源学说归纳起来有两类,即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身体保护学说和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羞耻说和装饰说,前者出于人的生理需要,后者反映了在社会生活中对他意识的发现。 一、保护学说 服装的保护功能包括生理的保护和心理的保护。前者是指御寒避暑和防止外物的伤害;后者是指去邪护符的作用。 避邪的彝族鸡冠帽 二、羞耻学说 这一学说认为服装起源于人类的羞耻心。首先是关于覆盖的部位,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人,包裹的部位不同。其次,人的羞耻心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产生的,并且随时间、地点和习惯的不同而异。此外,羞耻的概念随时代而有所不同。
10、 克里特岛的执蛇女神当后世人看到这尊裸露着胸部的塑像时,并不会感到羞耻。三、装饰学说 许多学者认为爱美是人类的共同天性。人类在裸态时就已懂得装饰自身,装饰的方法可分为肉体的和附加的、暂时的和永久的。 暂时的装饰包括任何一种易于去除或替换的装饰(如化妆、染发等);永久的装饰如文身等。 涂色、划痕、疤痕、文身等早在原始人中存在,在现代高度文明的社会中也偶尔出现,文身是永久的肉体装饰形式,如图示独龙族妇女文面。与文身相对应的黑皮肤的人则采用切痕的办法,用刮胡刀或其他小刀在皮肤上刻痕,然后把刺激物搓在刻痕中,让其发炎、溃烂,在皮肤上形成起伏的疤痕 ,如图示。 涂色是装饰的另外一种形式,如图示。涂色在不
11、同的文化中都能见到。 毁体是人为地把身体的某部分去除,这在原始人中不胜枚举,如嘴唇、颊和耳上穿洞,敲掉牙齿或弄开手指关节等等。肉体装饰的另一种形式是毁形,或称为变形 ,如图示。 第二节服装的动机和需要 人们的着装行为具有明显的倾向性,而这种倾向性最直接、最基本的因素是需要动机、兴趣和态度等。有的是为满足生理的基本需要,而另一些是属于心理的、社会的需要。研究动机和需要是探讨服装行为产生和变化的关键。 (一)动机和需要的概念和特征 动机是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例如希望在外观上得到他人赞赏的人就会刻意修饰打扮,去购买能使自己更漂亮、更时尚、更具魅力的服装,即来自内部刺
12、激的动机将购衣行为引向具体的目标,并且对这种行为的强度起着决定作用。 需要是人为了获得延续和发展生命及实现自主的目的,对相关条件的一种要求和欲望。许多需要能重新产生、重新出现,虽以满足为终止,但永远不会消除,一种需要满足了,另一种需要就会出现。 潜在需要有的需要是一种潜在需要。这种潜在需要在某种场合下,仍然可以作为其行为的动机。例如,本来到服装店是去买大衣的,后来看到一条裙子很喜欢,于是在没有明确需要的情况下也买了。这就是潜在需要所激发的购买行为。 (二)动机和行为 动机和行为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在社会生活中,不存在没有动机的行为。由动机产生行为,行为的结果又能增强或减弱动机。 动机
13、和行为之间具有依存性,相互关系很不简单。同一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如在追求名牌服装的人群中,往往是由许多不同的内在动机所引起的同一种行为,有的是为了显示自己事业上的成功或经济实力;有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品位或个性。 一种行为也可能由多种动机所引起,由此组成多个动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组成动机系统。 个人行为总是同时有几种动机共同发生作用,其行为不是单纯为某一动机所支配,但是其中总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 试想一个不经常购买服装,特别是流行时装的人,很可能对美化自我形象不重视,没兴趣,购买服装的动机主要是实用。 (三)诱因和需要 诱因是指满足需要的客体,在需要达到一定强度后,诱因出现,需要转化为动机。
14、诱因的出现,使人往往由于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体验到的一种紧张状态找到缓解的合理途径,产生了需要的指向性和指向目标的行为。 需要是内在的、隐蔽的,是行为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部刺激物,它吸引个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但不是到此为止,在这种情况下,新的需要又会产生,另一种动机和行为又会开始,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了人的连续不断的活动过程。 服装设计师、服装生产者、营销商、广告商要不断发掘人们的潜在需要,用满足这种需要的诱因刺激消费者,以引起购买活动。(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
15、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并非较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完全满足以后,才会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需要层次的演进是波浪式的,如图示。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相对强度需要的演进需要层次论为我们解释人的特定行为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构架。 一个追求高档时装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她已满足了生理的和安全的需要,这些需要并不能激发她对高档时装的兴趣,她对高档时装的兴趣可能来自她作为一名职业女性的归属需要或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 第三节 与外观有关的动机分析 一、人的天性和本能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我(id)、自我(ego
16、)和超我(superego)。 许多研究证实,酷爱装饰自己以博得他人的认可和称赞在每一个原始部落里都有明显的表现,这种自我表现也称为自我欣赏和自我夸耀,在未开化的人类中表现得比现代人更为突出,暴露无遗。 人为什么装饰自己?(一)显示优越感 (二)异性吸引 (三)自我保护和扩展 (一)显示优越感 原始人开始用血污、伤痕和打猎回来披在身上的兽皮,象征自己的英武和力量;并且用动物毛皮、羽毛作头饰,佩带野兽的牙齿、骨骼;刺彩纹和刀痕,向人们显示他在狩猎中的业绩 。服装不仅表示个人的地位和富有,而且还表示为有闲阶级的成员,不需从事卑贱的劳动。紧身衣、高跟鞋、长而膨大的礼服等都说明穿着者不需要劳动。 (二
17、)异性吸引国外有些学者提出,人们以各种方式装饰自身的目的是吸引异性的注意。但什么是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而且美的标准在社会发展中也是不断变化的。另方面,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形态都有其特有的美的标准。15世纪的欧洲,在战争和瘟疫的摧残下,人口剧减,因而妇女以多产为荣,怀孕妇女的形态成为理想形象,连新娘也要打扮成宛如即将分娩的孕妇。 (三)自我保护和扩展 自我保护和扩展保护自身是人类的一种生理本能,人类在实践中自然地意识到要保护自己,忍受他人和其他禽兽和虫类的伤害。 如在脸上、身上涂色,戴面具等,以恐吓敌人,起到威慑作用。图腾和护身符稍有差异,前者的力量和神秘性质与所有者无关,可以买卖和传来传去
18、,而不失其威力;而护身符则仅仅对占有者有魔力,对其他人则无效。 二、学习和后天经验 由于生理的需要所引起的机体行为常常算为初级动机。而高级的习得的社会性动机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如学习动机、成就动机等,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社会性动机。 属于社会性动机的还有人们追求他人对自己的尊敬并希望获得他人赞扬与肯定的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在用“承认、赞许、表扬和不赞成、责备、惩罚”等方式进行的对比实验研究中发现,个体的行为因受奖赏而强化,另一些行为则因受到批评或忽视而被抑制,从而影响个体以后的行为选择。 如果一个小女孩每次在镜子面前打扮自己时受到夸奖,她就会把这种被认可的行为
19、看作是一种标准方式;相反,如果一个小男孩过分注重打扮自己,不仅不会得到鼓励,有时还会招致训斥或嘲笑,因此,他便会放弃这种行为方式。 三、动机的社会历史性 人们的需要决定于社会生活条件,受其社会关系所制约,因此表现需要的动机也具有社会历史性。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必然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和需要层次的变化,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的人们,具有不同水平的动机。 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经验,会影响他们的服装动机。现代人把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作为购衣的重要标准。例如 1.追求时尚 2.更有魅力 3.引人注目 4.体舒神怡二次大战以后,日本从物质不足的时代发展到物质充足的时代,服装需要的变化如示。 社会、
20、经济文化的发展发生期结实耐久的服装高度成长追求更好品种的服装稳定成长个性化的服装成熟使生活更有价值的服装四、认知对服装态度的作用 该观点认为,认知既对动机有作用,而且可对人的行为做出解释。因为认识外界事物,了解与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本身,就是一种认识需要,这种认识需要会发生动机作用。 情境的作用和人对情境的认知水平会对行为产生影响。假设两位姑娘同时受到邀请参加一个聚会,其中一位显得紧张而慎重,对服装进行了认真选择和精心打扮,而另一位则表现得无所谓,穿着与平时大致一样。这种差异反映了她们对这一情境认知上的不同。 态 度人们对于自己接触到的或听说的人、事物或某些现象,都会有某种认识评价、感情反应和行
21、为倾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态度。 所谓态度,是指一个人对他人、某事物或观点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反应倾向。人们几乎对所有的事物都有他的态度。 1.态度的构成要素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结构。 外界刺激通过态度这一中介因素而引起人的各种反应,由外界刺激的作用引起的反应受态度的调节,通过对反应的测量,可推知一个人对刺激物的态度。 认知成分反映了对态度对象性质或关系(前后关系、因果关系、社会关系等)的认识、信念和评价。 情感成分是一个人对态度对象是喜欢还是厌恶的情绪体验。 意向成分表明一个人对态度对象可能的行为倾向,它是在认识评价、感情体验基础上产生的行为准备状态。
22、 2.态度、价值和关心度 个体对服装所持的态度与其观念世界中的价值和关心度密切相关。 一方面态度往往反映和体现出个体的价值观和关心度;另一方面个体的价值观和关心度又影响和决定着个体所持的态度。 服装的价值服装对个体而言,也与其他事物一样,具有如下几种价值:理论的价值,使用的价值,审美的价值,社会的价值,权利的价值,宗教的价值。 服装的关心度服装的关心度由八个方面组成:(1)充分表现个性; (2)提高心理安定感;(3)寻求合适的着装;(4)企求同一;(5)追求舒适; (6)理解性探索;(7)慎重着装; (8)外观整饰。 第四节 有关服装动机的研究 随着研究人类的着装动机的著作日渐增多,人类需求理
23、论取代了本能理论。 第尔本的研究结论桑代克的研究结论赫洛克的研究结论格利克莫尔的研究结论罗森克兰茨 和威尔森的研究结论第尔本(Dearborn,1918)从人的防卫需要出发,对服装选择的动机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人为了保护自身可能出于如下原因之一选择服装: 1.担心被人嘲笑;2.担心受到“寒酸”的评价;3.担心受到无能或愚蠢的评价;4.担心引起皮肤的不舒服;5.担心引起身体疾患;6.担心受到“不正经”评价;7.对安全的担心;8.担心有失尊严;9.担心缺乏良好品位;10.担心“出风头”;11.担心第一印象不好的评价;12.担心缺乏协调美。 桑代克(Thorndike)对服装满足哪些需要,以及为满足
24、这些需要大约花费多少费用等问题作了调查。结果: 对寒暑风雨的防护,41%;为防止蚊虫、野兽和疾病,6.75%;获得他人的评价,12.5%;为了自我满足,7%;吸引异性和性的魅力,10%;为了和他人交往,8%;为体验幻想的愉悦,6%;为显示对他人的优越感,3.5%;为得到他人的好感,3%。 心理学家赫洛克(Hurlock)研究了1400名从16岁到51岁人的着装动机。通过问卷,检验了服装穿着动机是否为了取悦同性或异性,是否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富或提高自己最好的身体特质等等。她的研究结果认为,主要是为取悦同性而装扮,炫耀财富不是追随流行的因素,提高身体最好特质和为端庄而着装才是主要的动机。 服装专家格
25、利克莫尔(Greekmore)应用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对服装行为的动机做了研究,认为在服装选择方面除了马斯洛提出的几种需要以外,还有对活动的需要。对这些基本需要和一般的价值观及服装行为三者的关系,他以女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结果,自尊需要和重视人际影响的穿着行为之间成正相关,和服装的节约倾向成负相关。 罗森克兰茨(Rosen Cranz)认为,即使针对某个简单的情境,服装穿着的动机仍然是复杂、多变的,而且经过伪装,所以必须注意服装在社会情境中的意义。 英国社会学家威尔森(Wilson)的研究认为“流行也是一种艺术”,衣着行为不一定都遵从人类需求,从美学角度看,许多服装反映的是人类的多种品位和敏感
26、性。 综上所述,关于服装起源的动机至今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可能是生理的和心理的多种因素而产生的偶然行为。至于人类着装的动机,除了先天的某些本能和满足生理需要外,还与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与认知水平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着装动机将更为复杂化和多样化。 思考题:1.关于服装起源的学说你同意哪一种,并说明理由?2.分析某一消费群体的着装动机,如对现今大学生的着装动机进行分析。第三章个性、自我和服装 章节结构第一节 个性和服装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第三节 身体形象和服装 第四节 自我评价和服装 第一节 个性和服装衣着服饰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一个人的个性,或者说反映了 个性的哪些方面
27、? 一、什么是个性 个性(Personality),也称人格,是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的总和。 Personality一词源于古希腊文Persona面具之意,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所戴的面具。在古代,戴这种假面具表示戏剧中人物心理的某种典型性,如“高傲的人”、“狡猾奸诈的人”等等。心理学沿用其含义,把一个人在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的种种心理活动的总体看成是个性。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个性倾向主要反映在一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等方面,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一个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
28、二、个性类型学说 (一)气质的体液说(二)体型论 (三)向性的类型说 (四)价值观的性格类型说 (一)气质的体液说所谓气质是不依人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人的不同气质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强弱,意志努力的大小,知觉、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快慢,注意时间的长短,转移的难易等方面各不相同。 古代最著名的气质学说是由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的体液说。他认为人体含有四种液体,即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在四种体液的混合比例中血液占优势的称为多血质;黏液占优势的称为黏液质;黄胆汁占优势的称为胆汁质;黑胆汁占优势的称为抑郁质。 胆汁质胆汁质的人精力旺盛,行动坚决、果敢;反应迅速,
29、理解东西快,但不细心,准确性差;热情直爽,内心明显外露;情绪发展快而强烈,易于冲动,难于克制,但持续时间不长。 多血质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容易适应新环境,善于交际,对人热情;接受新事物快,但印象不很深刻,注意力易于转移;情绪易于发生,也易于改变,内心明显外露。 黏液质黏液质的人安静稳重,思维、言语、动作迟缓,做事有条不紊;情绪稳定,但难于转移;内心不易外露,善于克制自己;沉默寡言,交际适度。 抑郁质抑郁质的人动作缓慢,心细敏感,善于觉察别人不易发现的细节;情感细腻,深刻而持久,但难于外露;行为孤僻,乐于独处,不善交际,拘谨,胆小。 (二)体形论 气质的体形论认为,人的气质和体形有关。 德国心理
30、学家、精神病学家克瑞其米尔主张人的气质取决于他们的体形。他把人的体形分成三类:肥满型、细长型和筋骨型。 克瑞其米尔关于体形与气质的关系 体形气质类型心理特性(行为倾向)肥满型躁狂气质善于社交,表情活泼,热情,平易近人细长型分裂气质不善社交,孤僻,神经质,多思虑筋骨型黏着气质迷恋,认真,理解缓慢美国心理学家谢尔顿也是体形气质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体形分类的三个维度:内胚叶型,中胚叶型和外胚叶型。内胚叶型的人图舒服,好饮食,会找轻松的事,追求社会的认可和社会感情;中胚叶型的人武断,过分自信,体格健壮,咄咄逼人,主动积极;外胚叶型的人善于自制,爱好艺术,这种人敏感,睡眠差,容易疲劳。 谢尔顿的体形
31、分类 (三)向性的类型说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根据力比多作用的方向不同,把人区分为外倾(外向)和内倾(内向)两种基本类型。力比多是拉丁语,它的原意指一种能量,是原动力。 荣格认为:力比多是一种普通的生命力,是在整个个体生命的特定时刻表现出来的。任何人都具有外倾和内倾两种机制,只是其中占优势的一种,决定一个人是外倾型还是内倾型。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从个性的内倾和外倾、稳定与不稳定两个维度出发,将人分成稳定的内倾型、稳定的外倾型、不稳定的内倾型和不稳定的外倾型,如图示。(四)价值观的性格类型说 性格是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如勤奋与懒惰,慷慨与吝啬,谦虚与骄傲,勇敢与怯懦等,都是
32、性格特征。性格是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它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把人们的基本生活领域分为六个方面,依据个人倾向于其中某一领域,相应地把人分成六种类型。 1经济型 2理论型 3审美型 4权力型 5宗教型 6社会型 三、个性与服装行为的关系 个性是由各种因素组成的复杂体系,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关于个性的理论与测量方法 。个性是一个人的独特心理特征,就必然会通过他的外显行为表现出来,同样个性也会影响到一个人对服装的选择和穿着行为。 内向性格的人和外向性格的人在穿着方式上有不同特征。性格内向的人偏爱冷色调的、对比弱的、小花纹的设计,重视协调性;而性格外向的人喜欢暖色调的、
33、色彩浓重的、对比强烈的、大花纹的设计,并对服装有强烈的关心、装饰倾向。 外向且情绪不稳定的人偏爱暖色的纯色和低明度色,外向且情绪稳定的人偏爱暖色的纯色 ;内向且情绪不稳定的人偏爱鲜艳的颜色,内向且情绪稳定的人偏爱黑色和淡的冷色 ;性格属于平均类型的人偏爱暖色的纯色及明快的冷色调 。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一、自我和自我概念 所谓自我是指自己身体和心理状态的主体。自我概念则是人们对自己比较稳定的看法。 一个刚刚脱离母体的婴儿,尚不能把自我(自己)与非我(周边环境)区分开来。随着婴儿的成长,与周围环境的接触和相互作用,逐渐产生了自我的主体感。 自我概念反映了人们对于自己比较稳定的认识评价、情
34、感体验和对自我行动的控制与调节。自我概念可区分为现实的自我概念和理想的自我概念。例如,一个人可能认为自己相貌不丑,身材适中,衣着打扮适度,对自己目前的身体状况、健康状况和其他方面感到满意,从而激发出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 二、自我概念的形成和服装 所谓“服装造就人”,说的就是服装与自我概念形成的关系。服装特别是在幼儿期男女性别自我认同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幼儿常常根据穿着者的服装而知觉到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从这一意义上说,自我概念的形成既有物质的因素,也有社会文化的影响。自我概念是个性社会化的结果。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人从生理的自我到社会的自我,最后发展到心理的
35、自我。孩子年龄和性别对童装颜色偏好的影响 年龄组颜 色 偏 好 顺 序总体特点(偏好顺序)男 童母亲3-6岁蓝色、红色、中性色、黄色、灰色蓝色、黑色、红色、灰色、黄色7-10岁蓝色、黑色、灰色、黄色、红色11-15岁蓝色、黑色、红色、黄色、白色女童母亲3-6岁红色、黄色、橙色、白色、蓝色红色、橙色、黄色、蓝色、白色7-10岁红色、蓝色、黄色、橙色、白色11-15岁红色、白色、蓝色、橙色、黄色三、自我概念与服装的选择 自我概念以服装为媒介向他人传递,从他人赞赏的反应中获得自我的强化。同时,穿着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服装产生某种内在的体验,对着装者的自我概念起到进一步的强化作用。一方面自我概念影响着一
36、个人的穿着方式,另一方面,穿着方式本身也反过来强化着一个人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和服装及他人的关系 四、理想的自我概念和服装行为的关系 一个人对自己自身的现状所具有的认知、感情称为现实的自我概念。人们还对自己有某种期待,包括自己的相貌、身材、能力、修养等,即希望自己在各方面或某些方面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便是理想的自我概念。 通常,现实的自我概念和理想的自我概念之间总是存在某种差异。 藤原(1987年)以317名女大学生为对象,对理想的自我概念、现实的自我概念、喜欢的服装形象、不喜欢的服装形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到两个主要因子“一般性期望”因子和“个性”因子。 理想的自我、现实
37、的自我、喜欢的服装、不喜欢的服装的位置关系 喜欢的服装现实的自我讨厌的服装理想的自我自我概念与服装形象的关系表明,人们决定其实际的和追求的自我概念并使其服装的选择与之相一致。多数情况下,人们对服装的选择过程是基于习惯、过去的经验、广告或朋友的影响,并不曾经过仔细考虑。第三节身体形象和服装一、身体形象 人类对自身躯体的关心和重视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还在人类的“孩提”时代,人们便将猎获物的皮毛披在身上以期引人注目,或者将贝壳串成项链美化自身。身体形象有三个特点:1.组成身体形象的成分是多方面的,诸如健康、胖瘦、相貌、体格等 。2.身体形象的描述常常是个体主观上的一种感受,因而也常有被扭曲的倾向
38、。3.身体形象是身体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心理界线,有人称之为“防御网” 。 二、理想的身体形象 理想的身体形象许多社会都存在一般所期待的身体标准,符合这一标准的身体体态将得到社会较高的价值评价,从这一意义上说这种“标准的身体”可称为“社会的身体”。 所谓理想的身体形象,也就是被特定文化认可和标准化了的身体形象 人们为了使自己的身体形象符合这种美的标准,通过种种方式重建自己的身体形象。例如描眉、文身、整容,利用各种服饰装扮自己等。 女大学生对自己身体部位的评价 项目非常满意稍满意无任何评价稍不满非常不满缺失总和身高16.327.6837.310.70.1100体重9.725.38.241.914.9
39、0100比例9.229.720.732.87.20.4100腰围14.530.611.433.99.60100胸围9.732.219.527.710.70.2100臀围8.123.220.533.9140.2100脚15.428.924.220.910.40.2100三、身体的满足感和身体装饰的动机 对身体的烦恼与理想的身体形象有关。当现实的身体形象和理想的身体形象一致时,个体会产生一种满足感、愉快感,可以增强一个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当两者不一致,差异较大时,个体会产生对自己的不满感和焦虑情绪。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自身身体形象的关心和对美的追求变得日益强烈。整容、美容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
40、一情况。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实际上人们装饰自身的动机是复杂的,既有对美的追求,也有很具体的“功利性” 目的。 第四节 自我评价和服装 一、自我评价的形成和服装 自我评价是个体与周围环境持续作用的结果。按照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一种行为如果给予奖励或赞赏,则这种行为便有可能会持续下去或重复出现,相反如果受到惩罚,则会中止或回避这种行为。 自我评价常常来自于他人的反应、社会比较和认知的协调三个方面。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是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 一个人不仅从他人的反应中形成自我评价,同时也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 自我评价由自我概念的相对稳定性决定的。 二、自尊心、安定感和自我防御机制 积极
41、的自我评价产生肯定的自我形象,从而获得自尊感和心理的安定。消极的自我评价产生否定的自我形象,引起自卑感和心理的不安定。 服装还具有使自我价值感得以恢复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和服装工作者从1959年开始采用“时装疗法”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治疗,获得了成功。通过让患者观看时装表演,请时装专家进行服装教育指导,开展化妆、发型、服装设计等的实地教育,让患者动手制作衣服和进行时装表演等活动,以恢复患者的自尊心和安定感。 自我防御机制一般具有两个特点:(1)它们是潜意识的,也就是说,人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之中运用它们;(2)它们篡改或曲解现实。综上所述,服装既是物质自我的组成部分,也是用来表现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的
42、道具和自我保护的“防御网”。人们通过服装的自我表现和自我确认及强化,而实现自我提高和自我防御的目的,并由此促进个性和自我的稳定和发展。思 考 题1、什么是个性?个性与服装行为有何关系?2、什么是自我概念?在自我概念形成过程中,人的着装行为有何变化?3、自我概念、身体的自我概念与人的穿着行为有什么关系?4、什么是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如何形成的? 5、服装对自尊心和心理安定感的提高有什么作用? 第四章印象、外观魅力 和服装 章节结构第一节 印象形成及其特点 第二节 服装在印象形成中的作用 第三节 服装和人际吸引 第一节 印象形成及其特点 一、对人认知的第一印象 对人认知是指对他人的感知、理解和评价
43、的过程。我们在社会中生活,与他人交往,首先就要认识他人,从对他人外在的相貌、表情、言论、体态、服装等的认知逐渐深入到对他人的个性、需要、态度等内在品质的了解。 对人认知的第一印象在人与人的相互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获得对方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年龄、服装等方面的印象。 而在第一印象形成过程中,一个人的服装及外观作为披露个人信息的“载体”或“暗示”,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印象不是无法改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相互交往的深入,对一个人各方面的情况愈来愈清楚,初次见面的印象是可以修正或改变的。 二、印象形成的特点 W.巴克指出:“我
44、们不断地接收信息,几乎是无意识地记住环境中熟悉的情况,不注意许多生疏的东西,而对我们接触到的不熟悉的东西则尽可能提问、分类。把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组成可以分辨的成分,并使其适合我们已有的实际知识。”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是有选择地接受外部刺激的,并且通过与我们已有的经验与知识的融合而被保留下来。印象的评定可分为三个方面:(1)评价方面,如好坏;(2)力量方面,如强弱;(3)活动方面,如主动被动。其中,评价方面是最为重要的,而且是最具区别性的。 关于核心特性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最早是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在实验中发现的。他关于印象形成的基本观点是:印象形成是所有性格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有一种要素是左右印
45、象形成的主要因素,最早出现的中心词决定第一印象。 三、刻板印象与光环效应 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人的刻板印象,一般是经过两条途径形成的:其一是直接与某些人或某个群体接触,然后将这些人或群体有一些特点加以固定化。其二是根据间接的资料而来。光环效应光环效应又叫晕轮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夸大了的社会印象和盲目的心理倾向。也就是说,当人们对一个人某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还倾向于据此推论他的其他方面的特性。如果认为一个人好,则
46、样样都好;一个人如果坏,则其它方面的特性也不好。 中国有句俗语叫“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一种光环效应。光环效应说明,在印象形成中有明显的个人主观推断作用。当然,这种主观推断常常会发生认知上的偏差。四、影响印象形成的因素 认知者、被认知者和交往情境是影响印象形成的三个主要方面。 认 知 者即形成印象的主体。 被认知者即被他人形成印象的人。 交往情境交往情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印 象的形成。 第二节 服装在印象形成中的作用 一、服装和对人认知 一个人从远处走来,首先进入我们视线的,是他的服装色彩与轮廓,接着才是他的面貌。英国社会学者喀莱尔说过:“所有的聪明人,总是先看人的服装,然后再通过服装看到人的
47、内心”。 小林茂雄(1988年)采用10种典型的女性外出服,进行了印象形成的实验研究。 实验要求被试采用15对形容词对各样式服装进行描述性评价,并指出各服装适合的职业和穿着场合。对服装形象的评价得到三个因子,即异性度因子(男性化的女性化的)、个性因子(平凡的个性的)、成熟因子(成人的年轻的)。 10种样式的服装在第1和第2因子上的分布如图示 在第一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先注意到的信息对印象形成影响最大,即所为“先入为主”,这一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为首因效应。随着人们交往的深入,新的信息出现,或某一信息的反复呈现,会影响或改变先前形成的印象,这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为“曝光效应”。 二、服装隐含的个性理论
48、 在与他人交往时,尽管我们试图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情况,但大多数场合我们得到的只是关于他人的一些支离破碎的信息。当我们得知一个人具有A这样的特性,便会推测他具有B这样的特性,这就是所谓隐含的个性理论。 藤原康晴对服装和隐含的性格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他采用外向的、自信的、阳刚的、知识的等22种描述性格的形容词和16对描述服装特征的词语,分别向被试者逐一提示,请他们联想与某些性格特征有关的服装特征。结果,对阳刚性格的人联想到的服装特征为暖色系的、明快而大胆的、华丽的服装;对阴柔性格的人联想到的服装特征为寒色系的、阴郁而谨慎的、简朴的服装。 神山进等采用与藤原大致相同的方法,对服装特征与个性特征间
49、的隐含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其关联性可用下图形象地说明。 在校内由服装看是“消极的”就职面试时,这身打扮被看作是“有知识 的”公司的运动会上这身穿着是“积极的”晚会上这样的姿态被认为是“缺乏教养的”稍作变化就是“社交的”Feinberg等(1992年)对不同牛仔服品牌标签传递的个性信息进行了研究,结果如表示。 品牌名称人格特征Calvin Klein精力旺盛的、使人感到有兴趣的、有自信的、有自制力的、成熟的、知识的Gloria Vanderbilt乐观的、形式的、紧张的、感情的、有教养的、自尊心强的、抑制的、清洁的、弱的Levis有冒险心的、理性的、个人主义的、宽松的、温暖的、亲切的、有
50、能力的、言行一致的、强的、开放的Jordache艺术的、重视直感的、遵从者的、冷的、不亲切的、奢侈的、任性的、不成熟的、理想主义的、虚假的、封闭的无品牌名,仅有后袋懒散的、温和的、厌世的、稳重的、不拘形式的、自我批判的、不艺术的、理性的、无感情的、教养低的、现实的、单纯的、谨慎的、诚实的、不清洁的三、服装对人认知的特点 以服装为线索的对人认知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类型化。 第二,整体性。 第三,一致性。 第四,主体性。 第三节 服装和人际吸引 一、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在对人认知的基础上,被他人所吸引,产生所谓喜欢或喜爱的感情,称为人际吸引。人际吸引主要是由人们之间在相互交往中实现的人际关系所
51、决定的。 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1.邻近性因素 2.类似性因素 3.互补性因素 4.对等因素 5.熟悉性因素 6.个人因素 奥尔波特研究了陌生人首次集会时的人际吸引力,发现:个人的内在属性是主要的吸引力因素;其次是外表的特点;第三是个人所表现出的特殊行为;最后是地位和角色。 二、服装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 服装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服装(包括相貌、体态等)的魅力性和服装的类似性。服装魅力性是指一个人的衣着服饰产生的形象对他人的吸引程度。服装的类似性即交往双方服装的接近或相似程度,类似的服装给人以亲切的感觉,能增加人际吸引力。 交往双方的类似性是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52、之一。我们对与自己相类似的人容易抱有善意的态度,即所谓“类似善意效果”,服装的类似性可增加对他人的好感度。 三、服装与对人行动的影响 服装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反映了服装与对人距离的关系 ,同样,服装及外观也会影响对他人的关系或行动。对他人要求的同意行动的研究有一些有趣的结果。如美国有人针对邮寄问卷调查回收率低的缺点,作为改进的方法之一将调查者的照片同问卷一同寄给被调查者,结果发现穿不同服装的调查者照片对回收率有一定影响,而且穿着休闲便装的照片比穿着正式服装照片回收率高。 思 考 题1.服装在印象形成中有什么作用?2.观察你周围人的穿着打扮,并对他们的个性、爱好和其它状况进行描述。3.什么是人际吸
53、引?服装在人际吸引中有什么作用?第 五 章服装的象征性章节结构第一节 服装的人际沟通功能第二节 服装和符号相互作用 第三节 作为象征符号的服装 第一节 服装的人际沟通功能一、什么是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相互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识等信息的过程。人际交往的顺畅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于人与人之间能否实现有效的沟通,也就是说正确理解他人的意图和表达自己的愿望影响着相互交往的过程。 人际沟通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首先,在人际沟通中,沟通双方都有各自的动机、目的和立场,都设想和拟定自己发出的信息会得到什么样的回答。 第二,人际沟通借助语言和非语言两类符号,这两类符号往往被同时使用,两者
54、可能一致,也可能矛盾。 第三,人际沟通是一种动态系统,沟通的双方都处于不断地相互作用中,刺激与反应互为因果,如乙的语言是对甲的语言的反应,同时也是对甲的刺激。 第四,在人际沟通中,沟通的双方应有统一的近似的编码系统和译码系统。 二、非言语沟通的类型 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使用最多的是语言符号所进行的沟通。同时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也依靠非语言符号,如声调、手势、姿态等进行沟通或加强语言沟通的效果。 非言语沟通的类型 非言语沟通 的类型使用的方式(非语言符号)动态无声的静态无声的有声的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运动姿势、手势、身体接触等相貌、体态、衣着、发型、人际距离等音调、响度、停顿、语速、叹息、呻吟等
55、“服装是无声的语言”。由于人们的沟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着装状态下进行的,所以无论是发出信息的一方还是接受信息的一方,或多或少,有意无意总会通过对方的衣着打扮获得某些信息。 杰奎琳在丈夫肯尼迪葬礼上穿的黑色套装显示了她的悲伤。三、服装在人际沟通中的功能 作为人际沟通媒介的服装主要有以下五个功能: (1)第一印象的传达功能。 (2)人际关系的传达功能。 (3)感情的表达功能。 (4)自我表现功能。 (5)印象操作功能。 第二节 服装和符号相互作用 一、“监狱实验”的启示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有名的“监狱实验”。被拘押的 “囚犯”和“看守”都是用广告募集而来的在智能和品质上并无差异的学生。他们
56、由投币决定是扮作“犯人”还是“看守”。随着实验的进行,“犯人”和“看守”双方的行为发生了令人吃惊的变化,看守渐渐变得具有攻击性和强迫性,而犯人越来越变得服从和接受,双方出现了明确的权力分化。结果,原定两周的实验,只进行了六天就结束了。扮演看守和犯人的两组学生所穿的服装成了“无声的语言”,起到了确定其相互关系媒介的作用,并成为他们的行为变化的原因之一。毫无疑问,服装在这一实验中起到了划分犯人与看守界线,并明确支配与被支配者地位的作用。因此,服装作为非言语沟通的媒介,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二、符号相互作用论 “监狱实验”说明服装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具有标识和象征意义,也就是说服装在这里被符号化了。美
57、国社会学家米德提出“符号相互作用论”的观点,用来解释人际互动的机制。 米德指出,人类的相互作用是为文化意义所规定的。许多文化意义是象征性的,旗杆上一块带颜色的布象征我们的国家,军服肩章上的杠和星的数量象征一个人在军队中的地位,新娘的白色婚纱象征着纯洁。符号相互作用论的观点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我们根据我们赋予客观事物的意义来决定我们对他的行动;第二,我们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三,在任何环境下,我们都经历一种内部解释过程,“和自己对话”为的是给这个环境确定一个意义并决定怎样行动。 司机知道交通警察制服以及手势的象征性意义,并会做出相应反应 。小伙子知道女友精心打扮的心理,并做出积
58、极的回应,双方就不会不欢而散。三、自我表现与印象管理 人们在交往中有时会有意识地选择一定的装束、言辞、表情或动作,以给他人留下一个独特的印象。这种有意识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各种印象的过程,就叫印象管理,也叫印象操作。 一个人很难或无法改变自己的基本相貌、体形和年龄,但却可以利用衣着服饰和巧妙的化妆对外表加以修饰,掩饰自身的不足。 章志光等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对装饰的沟通作用有如下描述:“装饰所起的作用是自然发生的。任何有关自己的装饰,从发式、服饰、化妆到所携带的物品,都在透露一个人的信息,事实上人们也正试图通过各种装饰来透露自己的信息。很少有人对自己的服饰仪表全无知觉。” 司马怡然在形象魅力学中谈
59、到国际著名模特辛迪.克劳馥对时装的理解和表现时写到:“辛迪在对时装的理解和表现方面,无疑是最为出色的。无论什么场合,辛迪的时装总是给人协调、和谐的感觉,就像她的人一样完美,而且辛迪的服装总是千变万化,每一次都给人们以惊喜。” 无论是利用衣着服饰,还是美容化妆,都受到若干因素的制约: 首先是“经济条件的制约”; 其次是“社会教养的制约”; 最后是“身体状况的制约”。 当我们利用衣着服饰的象征作用表现自己时,应注意衣着外观和行为举止的协调一致。第三节 作为象征符号的服装 一、服装的信息传递 服装是一种符号,它的象征性意义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如贝壳项链在原始部落中可能表示尊贵,在文明社会中
60、却被当作儿童的玩物。 高级西服、礼服、牛仔裤或其它类型的服装构成了人际交往水平上服装象征意义的基础,并指导着人们的穿着行为。 (一)自我同一性 服装与自我认同感有关,即服装是证明自我存在价值的符号。个体通过服装向社会展示自己的性别、年龄、职业、种族、经济状况、所属集团等等,这些与意识中的自我形象是一致的。 (二)价值 服装的价值反映了人们希望从服装中获得怎样的东西,它决定了人们所选择的穿着生活方式。短袖的体育运动服传递着“愉悦”和“健康”的价值。 (三)感情 服装是感情的符号。鲜艳明快的衣着反映着装者愉快的心情,深沉晦暗的装扮令人忧郁不安。(四)态度 服装是态度的符号。由态度可推测一个人前后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冷作外包合同范本
- 净化车间合同范本
- 儿童套装采购合同范本
- 修缮祖坟合同范本
- 制作标语购销合同范本
- 聘请设计师合同范本
- 保证合同范本模板
- 代理饮料合同范本
- 划拨土地房屋出售合同范本
- 加工柜体合同范本
- 楼顶发光字采购安装投标方案
- 颅脑创伤后颅内压变化规律分析
- 河北省普通高校专科升本科教育选拔考试英语真题及答案解析
- 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 应急物资的采购、存储与调配
- 超融合架构与传统架构对比解析方案
- 少儿美术课件- 9-12岁 素描班《场景素描》
- 九年级化学学情分析
- 国家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医疗质量相关指标解读
- 血液透析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 GA/T 2073-2023法庭科学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检验分光光度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