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区域经济发展分析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展与案例分析区域1.1 区域的概念 -自然地理学某地区各自然要素的结合方式;-经济地理学经济要素在地域内的结合、流动及相互作用关系。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具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研究领域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和侧重。 有用的一个地区统一体。经济学行政单元。相同社会特征的聚居社区。地表地段各种现象的结合方式。政治学社会学地理学区域区域的基本特性 目录标题结构性与系统性综合性与整体性多样性,其中既有自然因素,又有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如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
2、区域的变化(基础设施、生态等)。 区域的构成要素按一定的联系形成结构,如城乡结构、城镇结构、环境结构。 目 录1理论介绍2研究方法研究进展3案例分析41.理论介绍1.1经典区位理论1.1.1 农业区位理论概述: 农业区位论诞生于19世纪初期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其奠基人是德国经济学家冯 杜能(17831850)。19世纪初期是西欧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时代,而当时作为典型农业国的德国,受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和市场经济的冲击 ,其农业进行着艰难的改革。随着农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关系在农业中的渗透,农产品逐步商品化,进一步提出了在农业中改善经营管理和降低生产成本的问题。杜能认为,在距离市场远近不同的土地
3、上,经营农作物的种类与集约化程度不能强求一律,不能笼统地认为农业经营集约化程度越高,农业收益就会越大。1.理论介绍农业区位论的假设前提 为了阐明距离对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和研究的方便,杜能采取抽象的方法,假设了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孤立国:(1)在一个平原中央有一个大城市,周围都是农业地带,各地的土壤质量和气候特点等自然条件完全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且各地农业经营者的能力和技术条件相同。在这一平原之外,再没有适合耕种的土地,只有未经开垦的荒野与外界隔绝。(2)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所有农产品都要以这个城市作为主要的销售市场,农村则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3)在孤立国中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农
4、村与城市间的联系只靠马车一种交通工具。1.理论介绍 (4)农民农业生产的动力是以谋取最大经济收益(包括利润与地租)为目的,他们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经营品种。 (5)市场上的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者工资、资本的利息都固定不变。 (6)运输费用与农产品重量以及从生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且由农业生产者自己负担。 由于上述存在的假设前提,农业区位论的内在形成机制论证了农民选择的产品经营种类,同距离密切相关。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驱动下,产品种植将形成以城市为圆心的带状分布,即围绕城市构成一系列同心圆,被称为“杜能圈”或“杜能环”。杜能根据研究,认为在距离城市最近的地方,运输便利,宜实行集约经营;而在
5、距离市场较远的地方宜实行粗放经营,形成由近及远的圈层分布:1. 理论介绍1.1.2 工业区位理论概述: 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是德国经济学家阿尔申尔德韦伯。韦伯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纯粹理论,提出了工业区位论的最基本理论。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假设条件: 1)研究对象是一个均质的地区,在此只探讨影响工业区位的经济因素,不考虑其他因素。 2)工业原料、燃料分布在已知的特定地区。 3)工业产品的销售范围的地点已知且需求量不变。 4)劳动力供给已知,劳动力不能流动,且在工资率固定情况下,劳动力的供给是充裕的。 5)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 6)仅就同一种产品讨论其生产和销售问题1.理论介绍1
6、.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1.2.1 区域增长极理论概述: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 周围环境区域竞争力增长极推进型产业增长传递机制产业关联度生产控制力增长推动力技术创新力1.理论介绍 1.2.3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网络理论 在图论中,网络是指用若干条线段(有方向与数值的度量)把若干个点(有等级差别)连接在一起的连通图,可用来研究各种空间实体的内在联系的状态、变化趋势。网络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的空间结构,而且网络所具有的特有功能为区域经济的高效发展提供条件,
7、 即通过有组织的连接模式,有效地组织和连接节点。 同时,网络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连通性, 网络形态与功能的关联是网络的本质性。 网络作为区域空间结构的一种形态,不仅表示经济发展的地域联系,而且还表示这种联系的各种依托。1.理论介绍 雏形发育阶段 快速发育阶段 趋于成熟阶段 成熟发展阶段 增长极模式、 点轴开发模式 、网络开发模式1.理论介绍1.3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克鲁格曼创建器“新经济地理学”是受“新贸易理论”的启发,在很多时候“新经济地理学”都是新贸易理论的延伸。新经济地理学沿袭了传统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在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替代弹性效用函数和冰山运输成本基础上将现实世界数学化、
8、抽象化和模型化。通过描述经济活动集聚的向心力和使经济活动分散的离心力,揭示经济活动的地理结构和空间分布如何在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下形成集聚以及其微观基础决定因素。 1)核心边缘理论。克鲁格曼提出的核心边缘理论奠定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本框架。 结构形成阶段结构成熟阶段1.理论介绍 2)城市与区域演化理论(城市层级体系的自组织演化)。克鲁格曼认为在经济动力学分析中,自组织理论和复杂理论十分重要。 3)产业集聚与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学通过细微修正中心外围理论,把研究重点从集聚资源转到特定产业的地域集聚,并进一步从产业之间的关联、运输成本和要素的流动性来研究产业集聚与贸易。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2.1 统
9、计分析方法 2.1.1 聚类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所加工的数据资料一般由大量的对象组成,目的是将这些对象分组, 每 个组的成员应该尽量显示出尽可能相似的属性结构,不同组之间最好没有相似性。 聚类分析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按照事物的所有特征来构建组。分析过程分三个基本步骤:相似性的确定合并算法的选择类数的确定 2.研究方法 2.1.2 主成分分析方法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将多个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即主成分),其中每个主成分都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各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从而这些主成分能够反映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且所含的信息互不重叠。
10、主成分分析的五项步骤:第一,选取指标;第二,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第三,对指标进行简化或归类处理;第四,确定权重;第五,计算综合评价值。2.1.3 因子分析方法 2.研究方法 因子分析方法(Factor Analysis)就是寻找这些公共因子的模型分析方法,它是在主成分的基础上构筑若干意义较为明确的公因子,以他们为框架分解原变量,一次考察原变量间的联系与区别。运用因子分析,可以从反映某些区域或城市综合特征的众多变量中,提取几个主要的公因子,每个公因子代表一种重要影响,抓住这些公因子,既可以使我们能够分析出影响区域或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可预测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且可以简化数据结构,确定综合评价数学模
11、型的权重,从而计算出综合评价值。2.2 计量分析方法 2.2.1 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regression analysis)是通过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对未来进行预测的一种数学方法,它既提供了建立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数学表达式(通常称为经验公式)的一般途径,又可以对所建立的经验公式的适用性进行分析,使之能有效地用于预测和控制。 主要思路与工作内容: 建立回归模型确定回归方程方程准确性判断及准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其他经济学理论3.1 国外研究进展3.1.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进展: 禀赋和空间区位上的劣势,以及由市场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带来的区域发展差距,
12、发挥区域政府或其他区域组织在调控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成为区域经济学早期研究的重点。 早在20世纪5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指出:“市场的力量通常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际不平等”之后,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指出:“经济增长并不同时在每一处出现,而一旦出现,巨大的动力将会使经济增长围绕其进一步集中,区域间不平衡增长是增长本身不可避免的伴生物和条件,增长点或增长极的增长动力来源于核心企业家善于发挥聚集经济的优势和动态增长气氛”。 围绕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的理论解释,分别形成了累积因果理论、激进主义理论和新古典主义三种理论。上述理论都认为应实施区域非平衡发展战略,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美国的赫希曼的“梯度推移
13、”理论,以及法国学者佩鲁提出的“增长极理论”。与上述三种理论不同的则是区域平衡发展理论,该理论主要将产业或部门间的平衡发展引入到对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莱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讲”理论、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和罗森斯坦一罗丹的“大推进”理论等。3.1 国外研究进展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231 经典区位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 新经济学理论3.1.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进程3.1 国外研究进展19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二战以后至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今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主要是对产业、企业的区位选择、空间行为和组织结构规律性的阐述,产
14、生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基础理论经典区位论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关注区域总体空间结构与形态的研究。从注重抽象的纯理论研究,演变为从总体出发寻求各经济主体在空间中的最优组合与分异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进入到新空间经济学时期,研究重点立足于对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分析,通过对集聚的空间格局研究,认为区域空间集聚的动力机制是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需求的相互作用等。3.1 国外研究进展3.1.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进程:(1)经典区位论:在19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100多年内,德国学者先后提出了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和市场区
15、位论。成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性理论,奠定了研究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理论基础。 在19世纪初期,杜能创立了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是区域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基础性理论成为考察现代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重要理论模式。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通过运输的分析与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工业企业布点的基础网区位三角,在此基础上,通过引进劳动力成本和集聚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分析计算,进一步推导出区域工业活动空间分布模式,从而揭示了工业经济空间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化的基本机制,把区位理论由农业扩展到了工业。 德国地理学者克里斯泰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地区的城镇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及其空间分布的特性
16、分析,揭示了区域城市分布是具有等级序列的,在空间上是呈蜂窝状的空间结构,城市的辐射影响范围是一个正六边形,而每一个顶点又是次一级的中心,形成区域城镇体系的正六边形空间结构模式,据此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廖什在继承工业区位论和中心地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市场规模与市场需求结构对区位选择和产业配置的影响,并扩展了区位理论的范围,将贸易流量与运输网络中“中心地区”的服务区位问题也纳入其中进行研究,建立了市场区位理论。3.1 国外研究进展3.1.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进程:(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a.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理论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出
17、现了许多新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相应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从关注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关注区域总体经济结构与形态的模式研究。从注重抽象的纯理论研究演变为从总体出发寻求各种经济主体在空间中的最优组合与分异。 空间极化理论以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为基础,后经布代维尔、弗里德曼、缪尔达尔、赫希曼分别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佩鲁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强度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 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影响。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技术的进步或创新,但这种创新只集中在少部分的企业,这些企业被称为推进型企业。推进型企业是一种特定的企业,它
18、们有创新的技术,能有意识的培养增长极,而增长极正是创新的发源地和扩散地。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 布德维尔把经济空间转化为具体的地理空间,提出了“增长中心”的概念,强调了增长极的空间特征。增长极概念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经济意义上的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二是在地理意义上的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缪尔达尔、赫希曼认为增长极与区域腹地的联系和互动机制包括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即缪尔达尔的回波效应与扩散效应和赫希曼的极化效应与涓流效应,说明了经济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双重作用和影响。3.1 国外研究进展3.1.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进程:b.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理论 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理论主要有倒 “U
19、” 字型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点轴”渐进式扩散理论和梯度推移理论等等。威廉姆逊通过实证分析,提出了人均收入增长同地区差异间的倒“U”字型理论。 认为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区域间差异将会扩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间的差异将趋于稳定。 在达到发展成熟阶段,区域差距趋于缩小。区域研究学者们还借助于美国学者佛农的工业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梯度推移理论。3.1 国外研究进展3.1.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进程:c.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区域科学的创立者艾萨德将“空间系统”作为区域科学的研究对象。 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要求,把研究重点由部门的区位决策转向区域综合分析,建立区域的总体空间
20、模型,研究了区域总体均衡及各种要素对区域总体均衡的影响, 把古典区位论动态化、综合化。乌尔曼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首次提出空间相互关系的概念,认为互补性、可转移性及介入机会是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化的基础,三要素对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化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又互相补充。博芬特尔对空间结构理论做了系统分析和模型推导,认为决定空间结构以及其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集聚、运费及经济对当地生产要素土地的依赖性;而运费是生产的投入产出和生产要素空间流动的决定性因素。胡佛认为,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和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是经济在地域上产生结构化,进而形成经济区域差异的原因。 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则认为地方性劳动市
21、场、非贸易用途的中间产品供给以及技术溢出等因素决定了经济的空间集聚。3.1 国外研究进展3.1.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进程:(3)新经济学理论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区域经济研究进入了新空间经济学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理论和观点有:新产业空间理论、新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等。 其中以克鲁格曼、藤田昌久、维纳布尔斯等为代表的经济学者所倡导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模型方法的影响最大。 新经济地理学也是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问题, 它将厂商层次的规模收益递增、 外部经济、“冰山”形式的运输成本融入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的垄断竞争模型并建立一般均衡模型,考察产业集聚、城市集聚以及国际贸易
22、的形成机理。 新经济地理学主要是通过离心力和聚集力的互动,来模拟聚集经济的形成过程,解释了受这两种力量影响的经济地理分布和这两种力背后厂商的决定。通过报酬递增、运输成本、产业联系及市场外部性之间动态、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内生出经济活动沿地理空间呈倒 U 形轨迹演化的规律。 早期的经济学家们已对空间的概念有一定研究,如亚当斯密曾在 1776 年出版的国富论中提及了经济空间差异,大卫李嘉图在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中也论述了地租及相关问题等,在区位论中,研究的主体也是空间的经济行为,但直到市场结构问题被解决时,空间的问题才有了真正的进展。3.1 国外研究进展3.1.3其他经济学理论 梯度理论是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23、的简称,是在 20 世纪60,70年代由区域经济学家海特、克鲁默等人在赫克曼与威廉姆斯的不平衡发展理论和弗农等人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基础上建立的。而经济梯度转移的主要动力是来自于产业的创新生产的。发达的产业具有创新意识,并在不断地发展,而一些成熟或衰退的产业则被转移到周边地区,因此形成了梯度格局。 来自美国的学者费里德曼在区域发展政策委内瑞拉案例研究(1966)一书中提出了中心外围理论,该理论又称为极化发展的一般理论,是在中心地体系与区域不平衡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3.1 国外研究进展3.1.3其他经济学理论 (1)均衡发展理论最初产生于 20 世纪 40 年代,它是指在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
24、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使工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全面得到发展,以此来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 均衡发展理论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理论,即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战略和纳克斯的平衡发展理论。大推进理论的核心是外部经济效果,即通过对相互补充的部门同时进行投资,一方面可以创造出互为需求的市场,解决因市场需求不足而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提高储蓄率,进一步扩大投资,消除供给不足的瓶颈。 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和地区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均衡增长理论避免了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其他部门发展的倾向,强调大
25、规模投资和合理配置有限资源的重要性。现实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市场机制下经济增长依赖于区域间的非平衡性,市场机制并不能使区域差距自动消失。20世纪 50 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相继提出了各种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3.1 国外研究进展3.1.3其他经济学理论(2)动态均衡发展理论 动态均衡发展理论是实现区域由低级均衡发展经非均衡阶段向高级均衡发展演化的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主要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而动态均衡发展理论是以新增长理论为基础。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罗默(Romer P.)、卢卡(Lucas R.)等经济学家为代表,在对新古典增长理论重新思考的基础上,发表了一组以“内生技术变
26、化”为核心的论文,探讨了长期经济增长的可能前景,掀起了一股“新增长理论”的研究热潮。新增长理论的出现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向经济发展理论的融合。3.1 国外研究进展3.1.3其他经济学理论(3)区域经济趋同理论 趋同是指地区间或国家间的收入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存在着减小的趋势,即意味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随着关于各国经济增长水平动态演变趋势研究的进展,经济学家提出了多种趋同假说。a.绝对 趋同假说 绝对 趋同假说认为贫困的区域往往比富裕的区域有更高的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负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的区域都将收敛于相同的人均收入水平。b.条件 趋同假说 条件 趋同假说放弃了各
27、个区域具有完全相同的基本经济特征的假定,每个区域都具有不同的稳态。按照新古典增长理论,每个区域将收敛于自身的稳态,其增长速度与自身稳态距离成反比。c. 趋同假说 趋同假说认为各国或地区的人均收入随时间的推移而趋于减少。如果国家或区域之间对数形式的人均收入或产出的标准差、基尼系数或泰尔指数持续下降,那么 收敛出现。趋同假说在欧洲五国内部得到了证实。 3.1 国外研究进展3.1.3其他经济学理论(3)区域经济趋同理论d.群体趋同或俱乐部趋同假说 该趋同假说认为结构特征相似、初始收入水平相同的国家或区域的人均收入在长期中相互趋同,并形成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现象.e.区域输出基础理论 道格拉诺斯(1
28、955)在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增长一文中,指出瓦尔特艾萨德的区位理论没有解释区域增长的动力。诺思根据近代美国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提出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于外部需求的拉动,区域外部需求的增加是区域增长最为关键的初始决定因素。诺思的思想后经 Tiebout(1956)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成为解释区域增长的输出基础理论(export base theory)。输出基础理论的思想内核是,一个区域经济的增长取决于输出的基础部门的增长,区域外部需求的扩大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 3.1 国外研究进展3.1.3其他经济学理论(4)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大量产业联系紧密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持机构
29、在空间上集聚,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来源于其独特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不仅具有专业特征,还具有地理集聚的特征,往往代表着区域核心竞争力。 Marshall(1920)则指出专业化产业集群具有“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并强调“相互了解与信任”和“产业氛围”对区域内集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Mills(1992)指出投入产出聚集、购物聚集、信息聚集是引起产业集群的三个因素。 3.1 国外研究进展目 录1目 录 3.研究进展3.2国内研究进展 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产业结构差异 产业结构差异的研究主要是从产业门类方面展开研究,认为不同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30、和前景。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区域起飞和发展的动力和后劲;第三产业的发展决定了区域发展的质量(魏后凯;范剑勇2009等)政策差异 政府政策某种程度上对于一个区域的发展起着诱导作用,积极有效的政策引导可以驱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对外开放、财政倾斜以及进出口政策等(李实;贺灿飞等,胡鞍钢;王小鲁等;傅晓霞2010等) 目 录1目 录 3.研究进展3.2国内研究进展 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市场化及城市化水平差异 市场的完备程度决定了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合理性,良好的市场秩序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和增长极,对于整个区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带动
31、作用。(贺灿飞等;刘夏明等;王小鲁等)基础设施水平差异 基础设施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决定了区域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区域的交通通达性、供给设施、生产性设施的完备性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胡鞍钢;贺灿飞等) 目 录1目 录 3.研究进展3.2国内研究进展 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物资、资本、人力等要素投入差异 原料、资本、交通是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要素,丰沛的原料供应、充足的资本投入以及发达的交通网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当然在当今社会高质量人力资本要素逐渐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李善同;郭金龙、王宏伟)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差异 沈坤荣等认为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差异加剧了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主
32、要代表性的案例有珠三角、长三角地区. 目 录1目 录 3.研究进展3.2国内研究进展 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当然,其他方面还有:林毅夫认为,我国省际间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在于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下形成的生产要素存量配置结构,与许多省区市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相违背,导致大量的赶超企业缺乏自生能力; 目 录1目 录 3.研究进展3.2国内研究进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 田扬戈认为,从系统论角度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要通过协调区域经济系统各子系统内部的关系,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以此实现区域经济的增长。 杨保军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包含两层意思协作与调解,协调发展是在协调发展
33、机制的作用下,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排除冲突和矛盾,实现和谐的、互利的、合理的、有比例的状态,使事物整体效应达到最大满意度的可持续发展。 目 录1目 录 3.研究进展3.2国内研究进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区域经济协调的条件和度量 汪波,等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是区域经济发展这一大系统中经济子系统与人口子系统、社会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和科技教育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据此,他通过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进行测量。 陈栋生提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通常要从地区发展水平、收入水平、公共产品享用水平和区际分工协作的发育水平两大方面进行检测。 目 录1目 录 3.研究进展3.2
34、国内研究进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区域经济协调的战略举措 总体战略论。黎鹏认为,应建立区域协作组织机构及运作机制,加强管理框架下的区域规划和实施体系建设;蔡玉胜提出,东部:从个体增长取向到区域整体协调发展;西部:公共品供给和区域市场培育;东北:利益分享机制的建立和现代市场制度的转型;中部:区域发展战略的定位和政府制度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总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目 录1目 录 3.研究进展3.2国内研究进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区域经济协调的战略举措 总体区域政策与产业政策结合论。兰肇华;兰肇华等;胡俊超等认为,徐国弟等认为,区域政策和产业政策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保证完成、落实国家生产力布局任
35、务的政策手段。二者各有所长,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要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就应把区域政策和产业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区域政策产业化,产业政策区域化,形成经纬交织的“双重定位”体系。 目 录1目 录 3.研究进展3.2国内研究进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区域经济协调的战略举措 重点发展城镇论。胡鞍钢认为,城镇化是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的良方;邓银章认为,通过打破城乡区域壁垒,实现农业劳动力转移,发展乡镇企业,实行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实现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达到经济协调发展。 目 录1目 录 3.研究进展3.2国内研究进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区域经济协调的战略举措 区域利益与合作论。解思明在例举
36、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后提在各行政区层面:建立区域一体化组织协调机构,制定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制定有约束力的统一公约和法律,构筑一体化的共同市场;姚玫玫提出创立制度化多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江水认为,传统的区域利益协调主要靠中央政府的计划和行政手段,很少利用市场力量。提出新型的“利益分享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 目 录1目 录 3.研究进展3.2国内研究进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区域经济协调的战略举措 政府干预论。谢德保强调政府应在以下事项上发挥作用:促进经济区域的形成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采用财政、货币政策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对教育、科技的投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创造良好的制
37、度环境;王郡华提出以上级政策的执行率、成本、市场化程度、服务化程度、公共物品的供给、居民的组织化程度、腐败案件的数量等作为评价指标评价政府作为。 目 录1目 录 3.研究进展3.2国内研究进展 区域综合竞争力测度研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直接引用IMD早期评价指标模型 严玉龙;樊新生、李小建;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等用八大指标即地区经济实力、对外开放程度、政府作用、金融活动、基础设施、管理水平、科学技术及人力资源等对全国各省市区的竞争力进行了测评; 目 录1目 录 3.研究进展3.2国内研究进展 区域综合竞争力测度研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王秉安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提出了由三个直接竞争力因素即产业、企业
38、和涉外竞争力和支撑它们的四个间接竞争力因素即经济综合实力、基础设施、国民素质和科技竞争力,并据此设计出由七大竞争力因素组成的指标,在对上述指标进行定量测算时,对指标体系不设权重差异。 目 录1目 录 3.研究进展3.2国内研究进展 区域综合竞争力测度研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此外,徐宏、李明在总结前人对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模型的基础上将影响因素分为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直接因素分为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涉外竞争力;间接因素分为经济综合实力竞争力、区域管理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国民素质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共8大要素。 目 录1目 录 4.案例分析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陕西省三大区域经济差异评价12基于区
39、域经济非均衡理论的的陕西省咸阳市区域经济发展分析陕西省三大区域经济差异评价具体步骤三大区域:陕西南北狭长,由北向南可分为截然不同的三大地区:陕北、关中和陕南。10个城市:本文从以上三大区域选取个地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这个城市分别是:榆林、延安、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汉中、安康、商洛。其中前两个城市属于陕北地区,后三个城市属于陕南地区,中间五个城市均属于关中地区。指标选择:选取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 )、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经济指标进行简单对比。陕西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1从经济总量来看:关中的 是陕北的 倍,是陕南的 倍,陕北是陕
40、南的 倍;关中的人均 是陕北的 倍,是陕南的倍,陕北是陕南的倍;财政收入,关中分别是陕北、陕南的 倍和 倍,陕北是陕南的 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关中分别是陕北、陕南的倍和倍,陕北是陕南的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关中分别是陕北、陕南的 倍和倍,陕南是陕北的倍。因此,从经济总量来看,关中地区的经济实力最强,陕北居中,陕南经济实力最弱。从经济增长速度来看,年陕北两城市的 和人均 增长较快,都超过 ,榆林最为突出,两项经济指标的增速都超过 。与此同时,关中和陕南城市的增速在左右,与陕北城市存在明显差距;财政收入方面,关中地区的咸阳和宝鸡增速较为突出,陕南城市整体增速较高,陕北的延安增速最慢;固定资产投
41、资方面,陕南的安康增速最为突出,达到 ,远远高出其他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方面,陕南的商洛增速非常突出,达到 ,其他城市都不到 。从以上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来看,陕南的增长速度整体较快,有突破发展的趋势,其次是陕北,关中除在个别指标上有突出增长的城市外,经济增长速度整体稳定。陕西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1研究假设与方法2主成分分析过程和结果3评价指标的选取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益三方面共选取个指标作为衡量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分别是: 国内生产总值( ); 表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 ); 表示地方财政收入; 表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表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表示农业增加值;
42、 表示工业增加值; 表示第三产业增加值; 表示生产总值指数; 表示工业增加值率。主成分分析过程和结果3主成分分析过程及结果(1)首先,调用统计分析软件 对上述 个样本的个指标进行处理,得出相关系数矩阵对应的特征方程的特征根及特征向量;然后按特征根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得到主成分的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结果:第一主成分的特征根值为 ,方差贡献率为 ,前三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 ,表明前三个主成分的数值变化就可以基本代表上述个原始变量的变化。(2)从表可知, 、人均 、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些指
43、标的信息;生产总值指数和工业增加值率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二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两个指标的信息;农业增加值在第三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三主成分反映了这一指标的信息。 所以,提取三个主成分是可以基本反映全部指标的信息,所以决定用三个新变量来替代原来的十个变量。但这三个新变量的表 达 式 还 不 能 从 输 出 窗 口 中 直 接 得 到,因 为“ ”是指初始因子载荷矩阵,每个载荷量表示主成分与对应变量的相关关系,而主成分分析模型需要的不是因子载荷量而是特征向量,所以还需将表中的因子载荷量输入数据编辑窗口,然后利用“主成分相应特征值的平方根与特征向量乘积为因子载荷量”的性质来计算特征向
44、量主成分分析过程及结果(3)提取三个主成分是可以基本反映全部指标的信息,所以决定用三个新变量来替代原来的十个变量。但这三个新变量的表 达 式 还 不 能 从 输 出 窗 口 中 直 接 得 到,因 为“ ”是指初始因子载荷矩阵,每个载荷量表示主成分与对应变量的相关关系,而主成分分析模型需要的不是因子载荷量而是特征向量,所以还需将表中的因子载荷量输入数据编辑窗口,然后利用“主成分相应特征值的平方根与特征向量乘积为因子载荷量”的性质来计算特征向量。主成分分析过程及结果(4)由主成分分析模型计算出各地区的综合得分并对其进行排名。主成分分析过程及结果模型结果分析与总结4模型结果分析与总结4模型结果分析
45、与总结4咸阳市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一、区域概况(1)咸阳简介 咸阳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它东邻省会西安,西接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北与甘肃接壤,全市辖2区1市10县,总面积10196平方公里,总人口492.86万。 咸阳风景秀丽,四季分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我国中原地区通往大西北的要冲。咸阳有着235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首届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地热城、全国十佳宜居城市、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市及中华养生文化名城。咸阳市区域经济发
46、展分析一、区域概况(2)历史文化 咸阳历史人文深远宏阔,是中华文明天然的博物馆。咸阳身处华夏历史文化长河的发端,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秦始皇定都咸阳,使这里成为“中国第一帝都”。咸阳遍地秦砖汉瓦,境内文物景点多达4951处,五陵塬上汉高祖长陵、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等28位汉唐帝王陵寝连绵百里,举世无双,被誉为“中国的金字塔之都”。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始于咸阳,秦创设的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郡县制以及大一统思想,影响深远,秦开创蕴含的革新开放、创新进取、诚信有为的文化元素,是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3)目前发展
47、概况 咸阳现代产业基础坚实,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咸阳孕育了中国的农耕文明,农业始祖后稷在此教民稼穑。是关中粮食生产的“白菜心”,每年给国家提供200万吨以上的商品粮,尤其面粉品质优良,享誉三秦。年产水果400多万吨,是世界上唯一符合苹果生产七项指标的最佳优生区,是全国最大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全国总量10以上的优质苹果来自咸阳,全球六分之一的浓缩果汁出自咸阳。同时也是陕西最大无公害精细蔬菜生产基地,销售范围辐射西北。 咸阳是西北重要的工业城市,是西北最大的电子工业基地,陕西重要的能化工业、轻纺工业基地,形成了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医药、纺织、食品、建材、航空物流、太阳能光伏等九大
48、产业为主体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城市未来发展的雄厚基础。咸阳市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二、地理区位和资源优势(1)地理区位重要, 交通运输发达 咸阳市交通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国家立体交通的新枢纽。咸阳位于祖国版图的中心,是中国大地原点所在地,自古就是西部战略重镇。今天的咸阳,称得上西北连接世界最便捷的城市。拥有国内六大航空港之一和西北地区最大的航空港及出口产品内陆港。毗邻亚洲在建最大的火车站,全国9条铁路、6条高速路在此纵横贯穿,正在规划建设的北京至昆明、乌鲁木齐至上海两条高速铁路唯一的交汇处也在这里,咸阳将形成到其他重要城市的陆路“一日交通圈”。届时从咸阳坐火车到北京4个小时,上海5个小时,
49、必将为咸阳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2)自然生态条件优越, 农业综合开发潜力大 咸阳市地势自北而南呈阶梯形倾斜, 全区地貌分异为北部高原沟壑, 中部台源及南部冲积平原三大单元, 构成本市复杂的农业生态立地条件。咸阳市地处暖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热干湿分明,气候温和,光、热、水资源较丰富,有利于农、林、牧、渔各业发展。历史上农业开发早, 水平较高, 农产品种类繁多。经过近四十多年建设发展, 咸阳市农业的基本条件得到了改善, 水浇地面积为总耕地面积一半左右, 是陕西省的主要粮、棉产区和苹果、烤烟、油菜、秦川牛、奶山羊等15 种农畜产品的生产基地。总的来看, 咸阳市具有较为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
50、加之雄厚的农业科技力量, 发展大农业的潜力大, 后劲足。咸阳市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二、地理区位和资源优势(3)工业规模形成,支柱产业更加明显 咸阳是关中平原上新兴的纺织、电子工业城市。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落实“工业主导”的总体部署,按照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战略,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全力加快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工业经济呈现出“结构进一步优化、总量持续增加、增长幅度快速稳定、骨干企业扩张加快,县域工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 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更加明显。目前全市已经形成能源工业、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纺织服装业、医药制造业、
51、建材工业、战略新兴产业九大支柱产业。(4)煤炭和石灰石储量丰富, 生物资源种类多 咸阳矿产资源以煤和石灰石居优, 集中分布于北部地区。其中经济价值最大的煤炭资源,探明储量为110亿吨左右,为陕西省第二大煤田,是国家确定的大型煤炭开发基地、陕西关中能源接续地,发展建材工业的丰富原料。石灰石是咸阳市仅次于煤炭的主要矿产,储量约有3000亿立方米。 本市生物资源丰富,优势树种有辽东栎、山杨、白桦、油松等。中草药资源已发现品种多达626种,分布遍及全市。野生果类植物、野生油料植物、纤维植物、香料和化工原料植物等蕴藏量丰富。野生动物资源有鸟类14目30科140余种,兽类6目14科约40种,经济价值高的野
52、生动物有狸、獾、鼬及鸣禽等。咸阳市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二、地理区位和资源优势(5)旅游资源丰富, 文物古迹荟萃 咸阳历史上曾是周、秦、汉、唐等王朝的京畿重地,时经千载,存留下丰富的文物古迹。现已探明可资开发的古代帝王陵墓、古遗址、古建筑等文物风景点450余处。许多陵墓葬群闻名中外, 出土文物琳琅满目, 不乏艺术珍品和稀世国宝, 令人叹为观止。且具备建设市区北郊文物风景旅游区的优越条件, 现已发展了秦咸阳城、五陵塬和唐帝陵三大遗址保护区。(6)科技队伍实力较强 咸阳市科技队伍在全省各地市中居明显优势。辖区内共有中省驻咸科研院所16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园区等56个,建成国家级示范中心
53、2个,县区和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15家。其中著名的科研机构有西北橡塑研究设计院、陕西中药研究所、陕西省机械研究院、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和咸阳非金属矿研究设计院等。全市民营科技企业1800多家,拥有一批科技人才、精良设备和科技新产品,科技实力在全国地级城市名列前茅。咸阳市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三、区域经济(1)咸阳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化 咸阳是秦王朝的都城。秦国建国到秦王朝期间,中国是以农耕活动为主要生产方式,户政制度严格,生产力落后, 致使人口、物质向咸阳中心地的极化方式有限,都市规模较小。因此,此阶段的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相当于前工业化阶段。秦王朝之后,王朝都城迁移,咸阳中心地聚集效应强度降低,都城规模发
54、展进入相当停滞的过程。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城市发展进入快车道时期,咸阳城市工业化布局加快,城市极化方式不断加强,城市人口、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在功能上形成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体系,此阶段的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相当于工业化城市发展阶段。随着西咸阳市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咸阳市发展出现了许多城市问题。交通拥挤、人口高度稠密、城市地价飙升、城市热岛现象强烈、人口与环境的矛盾加剧,以及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问题日益严重。现今,咸阳城乡一体化就是传统以极化方式为主导的城市发展建设向以扩散方式为主导的城市发展建设的转换,是咸阳城市中心地的物流、人流、资金流聚集向城市外围扩散的转换,是以
55、地域特征为前提,实施互补协调发展的自然选择。咸阳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标志着咸阳空间经济结构体系演化迈入后工业化阶段。咸阳市区域经济发展分析(2)西咸一体化对咸阳经济发展的优势 西安是陕西省省会,咸阳东南侧,渭河之南,区域发展已扩展为东西最长204 km,南北最宽116 km,全市面积9983 k,其中市区面积1066 k。西安城市交通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已呈现出多层环状为主的格局。咸阳位于渭河之北,西安西北侧侧,两市中心区相距仅约30 km。西安、咸阳两市从城市空间、人口分布及城市交通上已基本是无缝相接,两市的综合统一规划、经济一体化发展将是必然的趋势。 同时,西安市以政府行政办公区、高级商品销
56、售为特色的中央商务区、高校研究机构、高新开发区、城市旅游、国际会展中心布局为特征,出现人口稠密、交通堵塞、空气质量下降、地租抬升等城市发展问题,城市环境超载严重。其西侧的咸阳市则具有充足的能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 咸阳丰富的能源与资源为整体空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为空间区域分工提供了地理依据,为西安城市中央核心经济、教育、高薪、金融等现代城市区的发展提供支持。同时,西安对咸阳各种资源的依赖也加强了咸阳市在西咸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而且,也为咸阳市经济发展带了机遇。咸阳市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三、区域经济(3)咸阳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3.1咸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
57、多年来,咸阳经济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社会经济有较快的发展,但与其他城市相比,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经济效益差,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不足;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人口素质不高,劳动生产率低;环境保护比较差,生态环境恶化。 3.2制约咸阳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制约咸阳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远离国内经济核心区,接受经济核心区的辐射能力差;创新性产业和技术短缺,缺乏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增长极;区域因素的差异性很强,没有形成相互支持和补充的产业链;生产要素在交通干线的聚集程度低,区域间的传承带动能力弱。以上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
58、咸阳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 必须寻找一种合理的空间推进模式, 打破这些因素制约, 实现大的跨越。咸阳市区域经济发展分析四、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及启示 4.1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可以分为区域平衡发展理论和非平衡发展理论。 均衡发展理论认为, 落后国家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两个恶性循环, 即供给不足的恶性循环 ( 低生产率低收入低储蓄资本供给不足低生产率) 和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 低生产率低收入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低生产率) 。打破这一困境的关键是实行均衡发展战略, 即同时在各产业、各地区进行大量投资, 使经济增长迅速达到一定高度,人均收入突破一定限度, 从而彻底冲出低收入造
59、成的贫困恶性循环。均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和地区间的关联互补性, 主张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均衡部署生产力, 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平衡发展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因为一般区域通常不具备平衡发展的条件。特别是对于落后地区来说, 内融资金和外融资金的能力都很差, 不可能则区域内优势产业的投资得不到保证, 不能获得规模效益,其他产业也不可能咸阳市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拥有推动所有产业和地区同时发展的雄厚资金。如果少量资金分散投放到所有产业,发展起来。与平衡发展理论相反, 不平衡发展理论遵循了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规律, 突出了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 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对于如何实现不平衡发展
60、, 经济学家从部门发展优先次序和地区发展优先次序两个层面展开讨论, 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主要包括从地区发展优先次序分析的点轴开发理论和网络开发理论。 “点轴”开发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这个经济中心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 它在与周围地区发生经济技术联系上起着组织核心作用,支配着区域内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组合。增长极第 对周边地区和其它产业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效应实现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 形成发展极的同时, 还存在着经济活动相对集中的其它点, 这些点成为区域经济中有一定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包头轻工校车削加工技能(劳动版)教案学习情境二车削台阶轴类零件-子学习情境一认识车刀
- 《麻绳》小班美术教案 - 幼儿园美术教案
- 《液压传动》教案(劳动版)
- 临时广告投放合同
- 城市轨道交通招投标详解
- 生态农业发展公益林管理计划
- 电子商务平台交易信息保护规定
- 餐饮业宿舍电费管理规则
- 城市污水处理厂改造协议
- 企业社会责任激励管理办法
- 魏晋南北朝服饰课件
- 曲靖三恒煤矿唯一性检测装置管理制度规定
- 眼科门诊工作制度
- 颜色标准LAB值对照表
- 甲骨文专题‖精选课件
- 小学综合实践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神奇的影子》教材分析
- 金坛区苏科版二年级上册劳动《06树叶书签》课件
- 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试题题库及答案
- 法国近代教育史课件
- 船舶管理教案
- 化工石油工程项目管道安装技术教材(33张幻灯片)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