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真是这么说的吗?与南怀瑾老师商磋 刘静慧_第1页
庄子真是这么说的吗?与南怀瑾老师商磋 刘静慧_第2页
庄子真是这么说的吗?与南怀瑾老师商磋 刘静慧_第3页
庄子真是这么说的吗?与南怀瑾老师商磋 刘静慧_第4页
庄子真是这么说的吗?与南怀瑾老师商磋 刘静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4/14【庄子】真是这样说的吗?与南怀瑾老师商磋 今日学堂明德女塾 刘静慧 声明:这是我第一次写古文的长篇学术性文章,虽然参考了很多书,但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大家谅解。各位学者应该都很熟悉庄子,他是战国中期的哲学家,很多人认为他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一生看淡名利,楚威王曾以千金聘请他去做宰相。那时的他已经“穷困潦倒”,连买水缸的钱都没有。可他还是干脆的拒绝了。他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也可以说,他是老子的徒弟继老子之后,继续发扬道家哲学.他的经典之作,就是南华真经。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师也是推崇庄子哲学的一员。据说他读了于丹写的庄

2、子心得之后,对其解释感到严重的“不满.于是开始亲自演讲庄子。刚好,学堂也开设了庄子课。而南老师也大名远扬,于是我就带着崇尚和学习的精神拜读了南老师的庄子南华.可在拜读之后,我实在对南老师的某些解释充满了疑问,甚至是质疑。想在将我的疑问整理了下来,供大家参考。这次主要是以庄子“养生主”这一章作为模版,因为这一章中的问题比较典型.一,到底是庄子虚伪,矛盾,还是南老师的理解有错误? 1,南老师的解释自相矛盾,难道庄子是一个骗子吗?就以庄子“养生主”的第一句话为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南老师是这样解释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学问知识是无穷尽的,拿有限度的生命去追求无穷尽的知

3、识,多危险呀! ”这种解释是大多数人认同的字面意思。不过,重点就在后面南老师对它的“深入分析上:“你看,真好!不要联考,也不要念书。但是,我们不要被庄子骗了,既然以有限的生命跟着无穷尽的知识去追,“殆已!”那他自己为什么又写庄子?对不对?听着南老师对庄子的描述,我只能得出庄子是一个很卑鄙,很喜欢骗人又很“虚伪”的家伙。他告诉别人不要学知识,但自己却写了如此多的“知识供人学习.而南老师自己则像是识破了庄子的“诡计”,开始“洋洋得意.不过,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到底是南老师解释错误?还是庄子虚伪?庄子的东西是流传了几千年的经典之作,又有很多的人在效仿和学习。如果这样的一个人很虚伪,又会有多少人学习他

4、的东西呢?如果他真的虚伪,南老师您自己何必又来费功夫解释一篇“虚伪之作”呢?您不是也自相矛盾吗?庄子骗我们对他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呢?道家讲究的是“真。庄子也被道家称为南华真人,他写的书也被称做南华真经。显而易见,道家的宗旨与南老师的解释是完全相反的。不过,我更愿意相信道家的宗旨。回过头来,各位在看完南老师的解释之后,知道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我们又要如何把它跟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起码我是不清楚的,南老师只说了一个模棱两可的东西。可令人吃惊的是,他解释到这里就不说了,反到开始解释下一句话“殆而已矣”.他只留下了一个这么“稀里糊涂”的东西让读者们自己去猜,实在是不太“负责任。我想南老师解释这句话的目

5、的,肯定不仅仅是“自娱自乐”,还要供大众理解和学习,否则他就不可能当众演讲了.可南老师的解释达到这个效果了吗?如果没有,那他说了这么多的话,不都是“废话”吗?,南老师的思维漏洞,道家高人难道就像动物一样无知吗?在解释完“殆而已矣”这句话之后,南老师又“莫名其妙的把第一句话捡起来重新的解释了一遍.他这次大概是说:“这两句话从表面上看来是反对知识的,因为所知越多,烦恼越多现在我们归结下来,庄子所讲的少知道,少烦恼,知识学问越高,痛苦烦恼越大,尤其生当乱世,知识学问越高的人,所谓忧世、忧国、忧民的心理,随时都有忧烦中,在这种情形之下,才构成了庄子所讲的养生主前面这段话。也就是说:我们的知识越多,烦恼

6、也越多,因为我们所思所想的也变多了。现在各位想一想,世界上想的最少、知道的最少的生灵,不就是动物了吗?难道庄子仅仅停留在动物级别吗?如果庄子真的这么崇尚动物,而没有救世治国的才能,怎么还会有国君用千金去请他做宰相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庄子会写几篇文章,耍耍嘴皮子吗?如果这是真的,庄子岂不是又变成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家伙。因为他自己思考并写下长篇大论来供大家“思考”。不过,我更愿意相信是南老师自相矛盾。真正的智慧是越学越“轻松的。也就像老子所说的“为道日损”。而庄子又是老子的徒弟。如果一个人学的越多,他的烦恼反而更多,那么一定是这个人学错了。匀能比我们地球上任何一个人都要多,他在2500年前就说过:“一

7、杯40虫”,当时并没有人相信。直到今天,我们终于用显微镜发现了这一事实。可这样“知识渊博的佛陀真的很烦恼吗?“佛陀”这个词,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觉悟”和“智者,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觉悟最高尚的人,也是“全知全觉”的人。亦可以说,是知道一切的人.如果按照南老师的解释,佛陀应该是全世界最烦恼的人才对呀?不过事实好像并非如此。佛陀教给我们的东西就是如何摆脱烦恼。佛陀本人好像也是最不“烦恼”的人。3,我所理解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我认为这句话有两层涵义: (1)做事时不能只抓表面(知),而要抓住后面的原则(识) 如果要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要先弄清楚“知和“识”的区别

8、。在平常,我们都是把他们放在一起,当做是一个词。也就是知识.而这其实仅仅是“知”的意思。知在字典上的本意是“学识,学问”的意思.而识在字典上的意思却是“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说,只可以代表是细枝末节的表面东西,而识则是自己的思维判断.比如,我看见了你,这是“知”。我看见你以后可以判断出你的性别和年龄,这就是“识”.而庄子在这句话里也仅仅讲了“知”.这句话并不是在表达,我们不需要学习而是说,我们不能够过于去抓“知这个东西,也就是“细枝末节”,而偏离了主道.就像老子所说的“为道日损:在追寻“道”的路上,我们会一点一点的把外面多余的东西剥掉(也就是“知”),露出里面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是“道”)。

9、我们现在的很多人都忘记了庄子这句话,而去抓这些“知.食物本来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吃饱,保持生命的能量。可现在很多人都为了自己不重要的口舌之欲,把本来很自然的食物变得很有害。本来吃水果是很正常的、很营养的。但现在的人,总喜欢把水果冻一下,或者做成罐头,亦或是水果蛋糕、水果沙拉等。这些不管是在中医还是西医的理论下,都是很有害的.如果冰水果吃多了就会进入寒气,导致肚子疼或胃病。罐头水果里都放了很多的防腐剂和化学试剂,对身体的影响很大。我们现在就把食物的方向走偏了,只是去抓如何才能让口感好、样子好看。而不是它本身的健康程度,和它给人体带来的价值.所以,我们这种“偏离主道的行为,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不

10、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在环境上.(关于我们的饮食和环境,具体可以参考: YPRLI ” _lk” 人欲祸水,中国人还能活多久?)学东西亦是如此,如果你学庄子,你的做法是详细的把庄子里每一个字的意思在字典上查一遍,并把这些意思背下来。然后到处宣传你读懂了庄子,并开始四处演讲。这样的你,肯定没有学会真正的庄子,而只是把字面意思背下来了而已.根本没有理解和融会贯通,并用在生活之中,而只是把它当成了炫耀的资本,以便混口饭吃。而如果你真的学会了庄子,混口饭吃其实根本就是小ase。总的来说,像这种细枝末节的“知”,你是怎么抓也是抓不完的。就像我们的道德经仅仅只是对道德经有史以来的注释,就多的让人读不完。更何况

11、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东西呢!由于生命的时间有限,我们只用读原著(也可以说是原则)老子就够了。最多也就是找小部分较有参考价值的注解。所以,我们应该去用“知”后面的大原则来做事。这亦是老子所说的“大道至简”。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而不是表面上“花花绿绿”的东西。而当你抓到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时,你又会发现,其实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依照这个“道来运作的。有很多的东西就自然会通,自然会理解.就像南老师自己能够解释儒、释、道三家一样.这也就刚好是庄子所强调的“以有涯随无涯的理论。大家之所以都说“老庄”,把老子和庄子放在一起。就是因为他们讲常的相近,只不过是用了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2)知识是用于服务生命

12、的,但生命却不是用来学知识的庄子并不是反对知识,而是认为过分的追求知识是没有意义的。就像上述的例子一样,就算你明白了世界上所有食物的做法,所有字的涵义。可它们对你的生命又有怎样的帮助呢?我们可以把知识比作是海里的珍珠,我们只需要去取我们需要的珍珠,让它来帮助我们完成生命的价值。如果我们企图去把海里所有的珍珠都捞上来,我们最多也就是一个“打捞工人而已。如前所述,我们肯定是捞不完的而且就算我们真的把海里所有的珍珠都捞上来了,那么又回到了前面的一个问题,这对我的生命又有多大意义呢?我们只不过是浪费自己生命的时间完成了一项伟大的工程而已。以前在武大,有一个很有名的教授,这个教授被誉为“对西方文化最了解

13、的中国人”。他的课非常有名,每次课堂都会爆满。而且他本人也出了很多书,其中有一部分也成为了学习西方文化的“必读书”。这样的人应该已经算是一个很厉害的学者吧?可是,就这样一个传奇的人,自己在私底下总是会说:“唉,我这辈子真是白活了,学了这么多的知识都无法对自己的生命有所帮助,只不过会耍嘴皮子,骗过很多人而已”.他的知识在我们常人眼中已经是如此的丰富,学问研究也是如此的成功可是他依然会觉得自己荒度了一生。所以说,知识是为自己的生命所用的.而不是用自己的生命去追寻知识.如果这样做就忘记了知识为生命服务的真正意义。还有一个人,他是世界级道家和老子研究的权威,他的老子今注今译20商务版在学术界流传最广,

14、读者最多,也是最有权威的著作。其他很多市面出版的各种普及版本,基本上都是采用他们的解读和翻译.他就是陈鼓应先生.他把一生都致力于研究老庄学说。把他的一生彻底浪费在了追寻“知”上。可是,他最得意的解老子却也是漏洞百出。(具体可参考: HYRLIN” t ”_ban” 清一解老子)。所以,可以说他的一生也是浪费在了学习学术上。现在,总体解释一下这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这句话就是说:“你去大量的追求知识,已经是很危险了.可如果你把追求知识当做是生命的唯一目的.那就更危险啦!”因为你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浪费在了,寻找服务生命的东西上.我们可以看出,庄子

15、的解释其实是很实在的,也是很有用的。可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南老师就是没“解出来呢?二、“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道跟炼丹道士是一个级别?,再次发现南老师的自相矛盾,解释“为善无近名”中的逻辑漏洞养生主的第二句话是:“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南老师对“为善无近名的解释是:“做善事应该做到了没得名气地做善事,别人不晓得你在做善事中国文化讲做好事,有四个字,叫做阴功积德,我们当年被这个道理灌输得很多,做人一辈子要阴功积德。阴是暗,偷偷做好事,别人不知道,这才是阴功,真正的阴功才是真正的积德 为了做好人而做好事,为了让人家去表扬,为了让人家叫我们好人,看到事,那就不算善事了.

16、也就是说,我们做善事的时候,应该像做小偷一样偷偷摸摸的,不能让任何人看见,否则就不算做善事儿。这显然不符合常识和逻辑.为什么你如果被人看到你所做的善事就会“失灵”呢?请南老师解释一下“前因后果”,不要只给出一个奇怪的结论。按照这个逻辑,所有的基金会好像善事了(因为他们不仅被人看到了,而且还大量更多的人看见)。红十字会也不是在做善事儿了,就算是解救了黑人的马丁路德金,也不算是在做善事儿了。那么还有谁是在做善事儿呢?不过,这也符合了南老师在后面的解释中说的一句话:“没有绝对的至善”。如果我们只听这句话,会觉得这确实挺有道理。可麻烦的是,他还在总结时说了这一句话:“人在善恶之间,在人生的行为上,绝对

17、要走至善的路子。”前面说没有至善,后面又说有至善,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一会儿有,一会儿又没有。让我们去走没有的东西,南老师是不是在耍我们呢?我们到底要相信他所说的那一句话呢?世界上到底有没有“至善”?我们可以来看看老子的观点,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中说过:“天下皆知美,唯美恶矣;皆知善,斯不善已.”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善”和“恶.都要看你自己是怎么想的因为每一个人对善和恶的定义都不同.有些人可能认为善意的谎言是对的,而有些人则会认为这是错的.如果这里有一块儿钻石和一根香蕉,各位肯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钻石吧?可如果把这两样物品放到猴子面前呢?猴子也一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香蕉。可如果我们已经有三天没吃

18、饭了呢?那我们肯定会像猴子一样毫不犹豫的选择香蕉。所以,我们选择什么其实是看我们的生命是否需要。这也就是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善”和“恶”.更没有所谓的“至善和“至恶”.我们要取中,做到不善不恶,就像佛陀所说的“无分别心”和“不二法门”.不仅如此,南老师在这里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去积“阴德,因为只有积“阴德才是真正的积德.南老师这样告诉我们的目的好像把做善事的目的变成了“积德”,还是让我们为了“积德”而去做善事。而不是告诉我们到底应该为了什么去做善事儿,怎样做才是正确的。,我理解的“为善无近名”与“为恶无进刑首先是“为善无近名”这句话。我的理解和南老师的“有点像”,但又不完全相

19、同.为善无近名的意思是:我们做善事不能只为了出名或炫耀。如果你的动机是出名,那么你所做的“善事”就不能被称作“善”事.为什么呢?因为你做善事是为寻找成就感。那么也就是为了自己的贪心和痴心.而这就与善事中的“善字不相符了(“善是:好心助人的意思)。而且这样做的人,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很“自卑”的人,希望通过外在的努力来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好评和认同。从而使自己感到很“强大”,来填补自己内在的自卑.但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使自己感到越来越空虚。因为自卑的问题是在“内”的,但这种方法只是往“外”求。所以根本解决不了自卑的问题。如果只是被“名相”牵着鼻子走,就会感到很痛苦,一直活在“名”(“名”可简单解释成:名字、

20、名号)的世界里而老子在第一章里就强调过:“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表明“名其实是不重要的.庄子在这里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想要告诉这些自卑的家伙,你们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不要在浪费自己生命的时间了。而不是因为这样积不了“阴德”.接下来是“为恶无近刑.我的理解是,当我在做别人认为恶的事情,不要触犯刑法。并不是说,如果这件事情可能触犯刑法我就不做了.而是说,我可以以自己的智慧来保护自己,使自己不触犯刑法。这仅仅是我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但我发现,与庄子同一时代的一位古人,也说过与庄子相同的话。3,与庄子同门同派师兄弟的理解我说的这个人就是文子。文子是老子弟子,与孔子是同一时代,但比孔子要小。曾问学于子夏

21、和墨子,是通玄真经一书的作者。文子学道早通,游学于是历史名人范蠡的老师。他是这样说的:“故圣人不以行求名,不以知求誉。治随自然,己无所与。为着有不成,求者有不得。人有穷而道无通。有智而无为,与无智同功;有能而无事,与无能同德有智若无智,有能若无能,道理达而人材灭矣.人与道不两明,人爱明既不用道,道胜人则明息,道息而名章,即危亡。各位如果仔细阅读,就会发现.他说的话,与我所翻译的“为善无近名是一个意思.而文子和庄子又同是老子的弟子,如果是同一家学派,理论上是相通的才会更符合逻辑吧?不过,南老师的翻译却与文子所说的话沾不上边。可南老师不是宣称自己通读了道家的经典【道藏】吗?为什么不理解这些人并不复

22、杂的语言呢?如果南老师真的拜读和理解过,那么肯定不会再将庄子的话翻译成现在这个样子了吧?4,庄子竟然提倡“长生不老”吗?难道庄子和炼丹术士是一个级别?南老师在解释“缘督以为经”这句话时,引用了大量中医中的内容:“麻烦来了,这一句话严重得很(到底是那里严重呢?为什么严重呢?南老师都没有讲)。后来科家神仙之学、炼丹、求长生不老的这一套中国特有的学问,笼统就叫养生之学,修道的人就是走养生之学的路线。养生之学的观念,都取自庄子养生主这一篇。中国文化非常特别,认为肉体生命可以通过某种学问,某种方法修咸永恒的存在,叫做长生不死,这就是后来讲的神仙,也就是庄子所讲的“真人”。(这根本不是中国文化,虽然庄子和

23、老子都知道真人,但他们自己并没去修,也没修成。而且庄子的老婆也死的很早.那这到底是一种迷信呢?还是一种文化呢?)那么,修炼的方法呢?看武侠小说看多了,就晓得现在很流行的道家、密宗所讲的气脉之学.人体有气脉,中国医学讲人体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主脉是督脉,就是“缘督以为经督脉是什么东西呢?督脉最重要,就是背脊神经,背脊骨一直到头脑,称为中枢神经系统.督脉是中枢,那么,督脉是背脊骨的中心吗?这一问题是千古以来道家、密宗、瑜珈术讨论得非常有害的(以下省去400字)讲到督脉,世上的修炼方法都是名称的不同,道理是一样的,可一般学佛、学密、学道的很可怜道家经常讲到后三关、前三关督脉有三个部位最要紧 督脉很通

24、俗很简单地分成三个部位,每一关尾闾疾最难打通。尤其是年青人,打坐练气功,讲修养做功夫,往往到这一关,一百个有五十双垮掉,男女都一样。到这一关,就会(以下省去210字)原来,庄子跟炼丹道士是一个级别的.把肉体上的长寿看的如此之重。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又与庄子后面说的“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这句话里所提倡的“宁愿自由自然地生活,也不愿每天舒舒服服的被人养着的精神矛盾了。而且还与庄子在老婆死了以后并不悲痛地敲盆子不符。我们可以看出庄子还真是一个虚伪的家伙呀!明明那么注意肉体,但却假装敲盆子,装作什么也不在意而且竟然还不把自己练气功的“高招教给自己的老婆,实在是不够“义气.而且,庄子的脑子好

25、像出了点毛病,前面刚刚还在讲心性方面的“知”,在讲“为善无近名”呢,怎么会一下子又跳到了身体方面的长生不老呢?看来庄子的思维实在跃性了,让我们“正常人”都无法理解。这样一个形象的庄子,实在是太让人“难以置信”和不符合“逻辑”了。所以,我宁愿相信这是南老师解释错误的原因所造成的。在这一篇里,南老师用词还非常的专业,还把中医、西医、宗教、神学、内功、玄学派什么都解释了.活像一偏关于长生不老的专业报告.可见,南老师学问的广度和专业度是我们所“不可否认”的。可南老师早已离题甚远,而这篇“长篇大论只适合刊登在医学杂志上.不过,我估计医学杂志也不会要这么一个“大杂烩”,也许只能刊登在娱乐杂志上吧。所以,南

26、老师根本就没有管庄子在说什么,而仅仅只是在表达自己。通过南老师的解释,我们只能感受到庄子很“神秘,但我们还没弄清楚庄子到底要表达什么。南老师说了这么久的练气功,可是我们看了半天也不清楚这个气功到底是怎么练的。南老师说这些到底想要表达什么?难道又是在说废话吗?更要命的是他还说过,修行的一百个人,到这一关就垮掉五十双(五十双不就是一百个吗?)。不就是说学习修行养生,根本没用嘛!既然如此,你南大师又何必出来讲?不是浪费时间吗.我们这一篇的庄子是“养生主。养生的真正含义并不是把自己的肉体照顾得好好的,这只是我们现在人的理解。我们看看“生这个字,养就是.要养我们的生命让我们能够找到生命真正的价值告诉我们

27、怎样生活和做事,才能达到此目的。我们可以发现庄子前面的话都在叫我们这些.南老师的这一段解释完全就把它的含义解偏了.解释成了为肉体而服务。这完完全全扭曲了庄子写养生主的目的。5,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我认为,“缘督以为经”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的.“缘”就是“沿着”的意思;“督”就是“总督”的意思。而“经,就是“追寻道(原则)的方法和途径)。译就是说:把沿着总督(原则、本质)当做一种追求道的方法.这样解释我们也不能够完全明白。所以需要引申过来:就是要抓住本质做事。也就是提醒大家,我们做事应该要在“中间”,不能偏向两级中的任何一级。这和“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一样,提醒我们不能太偏于“善”和“恶中的任何一

28、级。而且也刚好对应上了前面所说的第一句话:“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也是提醒我们不能太偏于“知”这一面另外,“督还有一种意象,可以说是督脉。督脉是在身体的正中间,所以这里意思应该是“顺守中道”而且督脉(脊柱)连接着身体的各个部位,是身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三、南老师对庖丁形象的定位太极端-庖丁是疯子吗?,南老师对庖丁形象的解读1-潇洒厉害的不正常接下来,就是庄子中很出名的故事庖丁解牛前面一部分的内容大概就是形容庖丁的解牛技术有多厉害,并从中告诉你某些做事的原则。庖丁在解牛时,对他高超技巧的一个描述:“砉()然响然,奏刀騞(h)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南老师是这样解释的:“砉然响

29、然,奏刀騞然,刀在牛下面轻轻一拉,“莫不中音,几句话描写的动作,干脆、利落,牛哼都不哼,几下就成功了,一条生命就回家了。刀从皮套里拉出来,“兹”就一下子,好了。“合于桑林之舞,”看起来庖丁不是在杀生,简直是在跳舞,“桑林之舞”是夏时商时有名歌舞,是艺术,是音乐。“乃中经首之会。刀一下去,在牛身上十二经脉的纹理轻轻拉一下,整个皮就脱开了。 ”我无论如何把“乃中经首之会翻译成这个样子。在字面的意思上怎样都翻译不出来“十二经络”和“整个皮就脱开了”。而且我们貌似很难想象,怎么一刀下去,整个牛身上的皮就可以脱下来呢?就算是我们现在最厉。估计也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吧?他们可能需要把牛皮和肌肉连接处全部都割一

30、遍,才能做到.哪怕只用很短的时间所以,南老师在这里的解释是很不符合常识,同时也是不切实际的。而且,根据中医的常识,十二经络是看不见的,根本不可能有南老师上面所说的“纹理。而且每一条经的的走向和位子也是不同的,有里有外、有上有下、有长有短。所以根本不可能轻轻一拉,就可以沿着十二个经络的“纹理”.更不可能直接就把整个皮给拉开。而且十二经络跟皮也没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南老师违背了这些医学常识不过,通过这篇文章,我开始怀疑:南老师真的懂中医的经络或是西医的解刨吗?而能做到这一点的超人庖丁,肯定是练了什么“绝世武功.能够违反中医和生理学上的常识,挑战了上帝造动物时极限。他绝对是一个非常非常“潇洒的人

31、。,我的理解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舞蹈名,而经首则是传说中尧时的乐曲名。这句话的意思是形容庖丁解牛时动作非常的协调,就像在跳桑林之舞一样。发出的声音也非常有节奏,有美感,就像是在演奏一首曲子。如果这样解释,也刚好可以和前面的“莫不中音”(莫不中音:无不踩着节奏)相呼应。而“经首”是一首乐曲的事情,流传的非常广泛。在互联网上随便一搜就可以看到.只不过不知南老师为何不知,难道是闭关太久?还是南老师的信徒不论南老师说什么都很赞同?以至于南老师敢“胡言乱语?3,南老师对庖丁的形象解读由超级厉害变为凡夫俗子在庖丁解牛的后一部分,庖丁自己又说了下面的话,来形容自己杀牛:“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32、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这句话一点也不复杂。但是,南老师是怎么翻译这句话的呢?他说:“但是当我到了一般的杀牛匠那里去看看,牛一来,杀牛匠那个小心,那个紧张,做了非常严谨的准备,我看见了那个情形,自己“怵然为戒,生起一个警觉性,警觉什么呢?“视为止,的就是我的榜样。庖丁的技术那么高明,杀牛不用眼睛,把刀拿起来随便一挥,就感觉到了,可是在看技术差的人杀牛时,把他视为一个警示。一方面这几句话也描写普通杀牛的人,“行为迟,走路都是慢慢的,不敢一下子靠到牛身边去。另一方面也形容庖丁看了别人杀牛,“行为迟”,本来自己很轻松,因此也亦得走路都不敢乱走,慢慢走到前面,看他们怎么杀牛

33、. 庖丁说,我学了他们的样子,虽然自己技术很高明,但动刀慢慢地,很小心很仔细地下来,“哗”地一声,牛的四肢都解开了,牛身像泥巴一样散在地上.这个时候,我一身也累了,像一般杀牛匠把刀一丢,躺在地上也像一团泥巴一样.”一个这么厉害的庖丁,在看到比自己差的人解牛之后,竟然自己也一样变差了.这到底又是什么让人难以想象的“逻辑”呢?这就相当于,一个车技很好的人在高速公路上开车,突然前面出现了一个车技很差的新司机,只敢在路边慢慢的往前蹭。这个车技好的司机看到以后,也不敢超他的车,而且变得和他一样,非常缓慢的在路边蹭。而且这位司机在“幸苦”的开完这段路以后,居然像一个非常非常低级的车手一样,豁然,松了一口气

34、,把车停在路边休息上几个小时(如果此人车技很高,哪怕他的开车方式与不厉害的司机相同。那他也应该觉得很轻松才对,因为这在他的水平范围内是很简单的。所以根本不可能像车技差的司机一样疲惫).也可以说,南老师您本人的国学水平很高,但是当看到了一个三岁小孩胡乱解释的老子之后。突然之间,您便受他的影响,自己变得和他的水平一样,解出来的老子也是一样的差劲。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呢?南老师之前把庖丁描述的这么厉害.可到后面又把他描述的那么差劲。先不说后面这种差劲的不合情理,就只看南老师描述庖丁的过程。就可以发现,南老师是一个极其“善变”的人,或一个“自相矛盾的人。4,我对这一段的理解南老师把“族”这

35、个字解释为“同样解牛的人。而“族”在古文里的原意是“聚集,引申到这里还有“骨肉结节处”的意思,也就是一大堆的筋骨缠到一起,很复杂很难解开的地方。当庖丁见到这种地方的时候,也会把动作放慢,缓缓的谨慎的将它解开。而不会因为自己高超的技术,而变得狂妄和不谨慎。这就是聪明人应该学会的谦恭和严谨。这同时也是老子所说的:古之善为道者,若冬涉川(小心谨慎的在冰面上行走);若畏四邻(一个人要时刻的提防周围人的攻击和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老子和庄子讲的话一样,更可以看出他们是“同一学派的.不过,不知道如果根据南老师的解释,庄子会在那个学派呢?这仅仅是在养生主这一章的前几段,不知如果我们继续商搓下去的话,结果会怎样。 可这样一个“漏洞百出”的解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相信呢?南老师为何又会受到如此“崇拜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1,南老师在某些地方确实讲的比别人好在我学习论语的时候,曾拜读过大量的参考书。而其中,南老师的论语别裁显得特别耀眼。因为南老师的解释在逻辑上都要比其他人通顺。解释的也更加合情合理、简单明了让人们能够一看就懂.不过,这仅仅是相对而言的。南老师有时候还是会存在一些“小问题”。2,南老师的知识渊博,演讲了很多吸引人的故事在我们听南老师的讲座时,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南老师在对一句话解释时会采用大量的例子和有趣的故事。就像解释“为善无近名时,讲到了聊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