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史-土地制度的发展史 知识考点融合精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土地制度的发展史 知识考点融合精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土地制度的发展史 知识考点融合精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土地制度的发展史 知识考点融合精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土地制度的发展史 知识考点融合精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经济史-土地制度的发展史封建土地制度的发展本考点考察的角度有:其一:自耕农经济(+赋役制度)【1】自耕农:个体农民自己耕种自己所拥有的土地(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都归农民自己),可供个体农民使用的土地规模较小【2】土地私有制下,土地买卖盛行。土地兼并的加剧,使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受到打击(加剧社会贫富分化)。【3】赋役制度的发展:485年: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国家将无主荒地分配给个体农民耕种),有利于保护自耕农经济,抑制土地兼并。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政府可支配的土地逐渐减少,均田制遭到破坏。619年:初唐推行租庸调制(租指缴纳谷物,调指缴纳布帛,庸指缴纳布帛代替徭役),“纳布代役”使

2、得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780年:中唐两税法改革,废除均田制,赋役从主要征收人口税转向主要征收土地税。人口税减少,使得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1581年:明代中后期实行“一条鞭法”,赋税统一折成银两征收,允许缴纳银两代替徭役,赋役从征收实物税(缴纳谷物、布帛)转向征收货币税(缴纳银两)。(银两的使用规模扩大有利于商品交易)“赋税折银”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纳银代役”使得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1723年:雍正帝时期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口税、统一征收土地税,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4】两税法改革前,赋役主要征收人口税(土地税为次)。自耕农是国家

3、赋役的重要承担者;士族地主侵占自耕农的土地,藏匿大量人口(流民依附),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因此,国家推行“抑制兼并”政策。同时,国家部分地推行土地国有制。实行均田制,国家将无主荒地分配给个体农民耕种。这些措施有利于保护自耕农经济,增加财政收入。 例子:【17国卷三】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自耕农经济盛行 土地占有情况中,20-130亩(小规模土地)占据主要地位(91.4%),反映出当地自耕农经济盛行例子:汉初的经济政策。这些政策: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时期经济政策汉文帝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汉景帝复收田租(“十五税一”)之半,即三十

4、税一减轻自耕农的徭役和田租负担,允许自耕农从事铸币及盐铁获利,有利于改善自耕农的生活水平,激发生产积极性,促进自耕农经济的发展例子:【13国卷二】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自耕小农衰退宋代“不抑兼并”,使得土地兼并加剧,自耕农经济受到打击,自耕小农衰退例子:【18国卷二】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土地兼并加剧,自耕农受到打击,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例子:汉纪指出:“今

5、汉人田或百一而税,可谓鲜矣。然豪强富人,占田逾多,其赋太半,官收百一之赋,而人输豪强太半之税是以惠不下通,而威福分于豪人也。”据此可知:社会贫富分化加剧“豪强富人占田逾多”(豪强地主侵占自耕农的土地),“人(农民)输豪强太半之税”(农民的大多数收获须缴纳给豪强地主);土地兼并加剧,自耕农经济受到打击,社会贫富分化加剧例子:在西汉社会中,“以末致财”的大商人,虽然家资数千万乃至万万,但仍须“用本守之”。这一现象:加速了农民的破产流亡末”指商业,“本”指农业,商人“用本守之”,指商人用已有钱财购买土地房产,侵占自耕农的土地,土地兼并加剧,自耕农经济受到打击,自耕农破产流亡例子: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

6、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自耕农是政府赋役的重要承担者,寺庙庄园侵占自耕农的土地,使得政府财政收入减少(赋役征发受到影响)例子:【12国卷】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监察豪强大族“田宅逾制”(土地兼并)的行为、将豪族迁到长安对其进行集中监管,这些都

7、体现出政府对土地兼并的抑制例子:为了优待官员,西晋开始实行占田制,官员按品占田,一品五十顷,以五顷为差等降。至九品十顷,至明废除。这种占田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占田制的实行,对官员土地兼并的行为进行明确的规范,有利于约束官员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例子: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此后“很少见到土地买卖的文书”,说明当地土地兼并受到政府抑制,这有利于保护自耕农经济的发展例子:【14海南卷】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

8、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l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主要是 A抑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 增加财政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A、D是均田制的直接目的,C是均田制的最终目的(主要目的)例子:北宋时期,政府核定全国“坊郭户”(城市民户)数量,按财产多寡将其划分成十等,并将“坊郭户”正式列入户籍。此举主要目的是:扩大政府财政来源 按财产多寡划分等级,有利于确立对不同阶层的征税标准,完善对富人的征税工作;将“坊郭户”列入户籍,有利于增加征税对象。这些措施有利于扩大政府的税收(财政)来源 例子:中唐以后,农户归附政府的户籍数量总

9、体呈上升趋势,农户家庭中人口普遍较多,更多的农民在从事农业的同时也开始兼营手工业和商业。这表明当时:国家赋税政策发生变化中唐实行两税法改革,赋役从主要征收人口税转向主要征收土地税,人口税的减少,刺激了农民的生育欲望,使得农民家庭人口较多例子:宋元以前,我国江北、江南广大地区农民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上缴谷物和布帛等产品给国家。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桑蚕,而其他许多地区“妇女无工于蚕事”。该变化发生的背景是,明代中后期:政府调整了赋税缴纳方式明代中后期推行“一条鞭法”,赋税统一折成银两征收,促使农民专事桑蚕,将生产的丝织品拿到市场上出售,从而获得银两例子:乾隆元年

10、修的山东通志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稍后修的福建续志也改户役为户口。这些改动反映出清朝前期: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清朝前期推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口税、统一征收土地税,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赋役志改为田赋志,户役改为户口,体现“徭役”的消失,反映出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松弛)其二:土地兼并 (+田庄经济、租佃经济)【注】“土地兼并”的等价词:土地买卖、土地私有制、土地集中、土地流转春秋西汉: 地主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东汉唐代: 田庄经济宋代清代: 租佃经济例子:明初赋税制度,民田税轻,官田税重,在募役方面为照顾官田赋役负担,反过来官田役减,民田役重。因此,在土地买卖上,民田

11、价高,官田价低。这一现象:加剧了土地兼并民田价高,在土地买卖中有利可图,使得土地买卖(土地兼并)加剧例子: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兼并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到了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一称谓的变化说明:土地兼并得到认可“公然”体现合法化,反映出土地兼并得到认可例子:史料记载,在清代,“土地则屡易其主,耕种不时”;“人之贫富不定,则田之去来无常”;“有田者或自有而之无,无田者或自无而之有。”这反映出清代:土地私有制发达田地来去无常,反映出土地买卖频繁,体现土地私有制发达例子:下表是19121947年中国22省农民的身份变化情况表(单位%)。时间 合计 自耕农 半佃农 佃农1912

12、年 100 49 23 281931年 100 46 23 311936年 100 46 24 301047年 100 42 25 33据此可知:土地集中使农民无地化趋势增强 912年-1947年“拥有自己的土地”的自耕农的比重下降,“失去土地”的佃农和半佃农的比重上升,反映出土地兼并(土地集中)使得众多农民失去土地例子: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这一制度: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而非独占),使得土地拥有者增加,土地买卖规模扩大,土地流转加快 田庄经济【东汉唐朝】 【1】土地兼并下

13、,豪强地主(士族门阀)侵占自耕农的土地,藏匿大量人口(流民依附),形成拥有大量土地和人口(土地规模较大、众多农民集体劳作)的田庄【2】农民与地主之间有着“主仆尊卑”关系。农民在田庄内进行无偿劳动(被强迫服劳役、“劳役地租”)。农民对士族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强【3】豪强地主驱使依附农民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田庄在经济上自给自足【4】豪强地主组建私人武装,修筑坞堡壁垒,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冲击中央集权例子:【16国卷一】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图片中人数较多,体现众多农民集体劳作(而非个体农民耕种),是田庄经济的反映例子: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舂米拓本图。

14、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地主田庄里的集体协作劳动例子:下表是根据东汉四民月令统计的田庄内商业贸易(部分月份)状况。此类田庄的增多:导致商品交换范围的缩小二月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收新碳三月可粜粟,买布四月可粜穰及大麦,收敝絮五月可粜大小豆、胡麻,籴大小麦,收敝絮及布帛田庄内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自给自足,与外界的商品交易减少例子:东汉前期,豪强地主田庄的规模都十分巨大,劳动者多为投身于田庄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是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与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体现出当时的田庄:存在着分裂割据的隐患豪强地主严格控制庄内的依附农民,并组建私人武装,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冲击中央集权租佃经

15、济(土地私有制逐渐完善)【1】两税法改革后,赋役从主要征收人口税转向主要征收土地税,土地集中反倒有利于国家征税,因此,从宋代开始(宋元明清),国家推行“不抑兼并”政策,以法律形式规范土地买卖行为,确认和保护土地产权(所有权)。【3】“不抑兼并”政策的推行,使得土地兼并加剧,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受到打击(加剧社会贫富分化),租佃经济盛行。(宋代,自耕农或地主称为“主户”,佃农称为“客户”)。地主将土地出租给个体农民耕种,租种地主土地的佃农向地主缴纳谷物(“实物地租”)或货币(“货币地租”)【4】租佃经济下,无偿劳动(“劳役地租”)减少,佃农与地主形成经济意义上的契约关系(而非主仆尊卑关系),佃农对地

16、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松弛),佃农拥有一定的人身权益和使用土地的自主权,激发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产出的提高【5】租佃经济下,土地买卖频繁,土地商品化加快,商品经济发展例子:明代法律规定民间典卖土地,自行立契,按则纳税,通过黄册、鱼鱗册的编制,使民田得以典卖、继承、赠予等方式流转,“田宅无分界,人人得以自买自卖”。这一规定: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权属制度明代法律对民间买卖土地的方式进行规范,体现国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权属,保护土地的私人产权例子:土地制度是古代的主要制度。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这反映出:土地所有权登

17、记制度的出现私人之间订立契约,政府发放产权证明,有利于确认土地所有权,保护土地的私人产权 例子:【16国卷二】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土地政策调整 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土地政策调整),使得土地兼并加剧,租佃经济盛行,出现大量的“客户” 例子:北宋建立不久,宋太宗对宰相说;“井田之制实为经国之要道贫富不均,王化何由而行”这反映出北宋初期:租佃关系发展 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土地兼并加剧(租佃关系发展),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受到打击,社会贫富分化加剧(“贫富不均”) 例子:宋代整个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对于国家

18、财富看法是“财富的来源不在于小农而在于豪强,兼并之家是为国家守财尔”。在这种看法的影响下,宋代:租佃经济获得了发展宋代赋役主要征收土地税,土地集中反倒有利于国家征税(“为国家守财尔”)。在此背景下,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促进了土地私有制下租佃经济的发展例子:清初,江西、江苏、福建等省,“佃田者不输租”已经“积以成习”,地主在出租土地时,往往要求佃农缴纳押金,租约期满再行返还。这从侧面说明: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佃农缴纳押金,租约期满再行返还”,体现经济意义上的契约关系(而非主仆尊卑关系),反映出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例子:明清时期,佃农向地主纳租的方式逐渐由分成租转向定额租。在分成租制下,地

19、主往往干预监控生产过程;采用定额租制后,逐渐出现“田中事田主一切不同,皆佃农任之”的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佃农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皆佃农任之”,体现佃农使用土地的自主权扩大,反映出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例子:明朝中叶的福建漳州,佃户向地主租田时只要交纳若干押金即“佃头银”,便可获得长期佃种地主土地的权利。该现象说明当地: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佃农交纳“佃头银”后可长期租种土地,使用土地的自主权扩大,反映出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 例子:宋朝明确规定,地主打死佃客,减罪一等,发配邻州。而在明律中规定:“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这一变化反映出: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佃农拥有免受地主奴役殴打的人身权益,反映出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例子:宋仁宗时期政府规定:如果佃客“起移”,不需要取得主人发谴的“凭由”。佃客不能“非时”擅自“起移”,但地主不能故意“折勒”,如果地主非理“拦占”,佃客可以向县里申诉。该规定有利于:促使土地私有制渐趋成熟政府规定佃农拥有契约到期即可离开、地主不得阻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