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辽宁省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_第1页
毕业论文-辽宁省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_第2页
毕业论文-辽宁省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_第3页
毕业论文-辽宁省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_第4页
毕业论文-辽宁省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辽宁省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专 业: 班 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论文提交日期: 年 月 日论文答辩日期: 年 月 日沈阳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目 录目 录TOC o 1-3 h u HYPERLINK l _Toc10401 摘要 绪 论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1.1.1 问题的提出 人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口问题是伴随着人口现象与特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和不适应而产生的。研究经济发展问题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人口问题。研究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必然要研究该区域人口发展状况。人口变动涉及到一个区域人口总量、人口

2、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结构以及人口迁移等各个方面,它们与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研究它们与经济发展之问存在哪些内在关系显得日趋重要。 辽宁省是个人口大省,人口问题是辽宁省乃至中国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必须认真对待的重点问题。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如何认识区域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该区域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时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辽宁省的人口变动情况具有我国人口结构变动的典型问题。目前,辽宁省人口老龄化程度居我国前列,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2011 年,辽宁省 65 岁及以上的人口已经占到了 10.65%,比 2000 年的 7.88%上升了 2.77 个百分点。

3、城镇化发展迅速,非农人口比例不断提高,明显高于我国城镇化的平均水平,不过农村闲置劳动力比例仍然很大,为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的进程以及质量不断改善。人口产业结构虽然得到了调整,第三产业人口比例由 2001 年的 36.6%提升为 2011 年的 43.1%,但与此同时可以看到第一产业的人均产能仍然很低,第三产业发展不健全。因此在制定未来的经济政策时,需要考虑到辽宁省人口结构变动的这一客观实际情况。只有充分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协调好各种影响关系,才能使辽宁省经济持续、全面、协调、稳定地发展。由此可见,研究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为政府制定各种政策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1.1.2 研究目

4、的和意义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而人口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人口因素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要素,辽宁省人口变动势必会对辽宁省经济发展带来影响。目前,辽宁人口变动会对辽宁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如何促进人口与经济的和谐发展是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在把握辽宁省人口变化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辽宁省人口变动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问的内在联系,在正确认识辽宁人口变动对辽宁区域经济影响基础上,全面揭示辽宁省经济发展面临的人口问题,为实现本区域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同时也为促进辽宁省人口、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依据。因此,本论题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2 文

5、献综述人口是制约和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口性别比失衡、人口老龄化、人口城乡分布不合理、人口文化差异增大等问题越来越引起全世界方位的广泛关注。所有人口问题都指向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因此这是研究人口问题的出发点。目前,对人口结构与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2.1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在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0-14岁人口为222459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

6、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的人口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根据此结果预计到达2025年中国的老龄化人口将超过4.12亿,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5,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4,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居世界第一位。齐传钧(2010)基于联合国 2008 年的人口预测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分别考察了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资本形成和全要素生产力 3 个要素的影响,得出了老龄化必将对于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7、的结论:劳动力资源的收缩和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化导致劳动力供给的下降;储蓄率的降低和资本的国际流动将导致人口老龄化较严重地区资本形成的减少;老年劳动力比重的提高将损害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不利于全要素生产力的提高王宇鹏(2011)在跨期最有消费理论的基础上,以平均消费倾向作为居民消费行为的评价指标,建立分析人口老龄化与平均消费倾向关系的理论模型以及计量模型,以 20012008 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数据作为数据来源,并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口抚养比越高,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越高。胡评述(2010)基于辽宁省相关数据,研究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储蓄及消费的影响情况,人口老龄化对消费具有负向影

8、响,而对储蓄具有促进作用。文章运用凯恩斯理论为基础分析消费和储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情况,建立联立方程组,对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认为老龄化对经济增长是积极的,但是作用效果越来越小。1.2.2 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人口红利”,即劳动年龄人口在一个国家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大,而劳动抚养比较低,从而创造了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国家经济的高投资、高储蓄及高增长。针对人口红利是否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以及产生怎样的影响,诸多学者就此进行了探讨。王颖、佟健、蒋正华(2010)通过对于我国劳动力变动趋势的报告分析,认为与增加人口数量相比,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开发个年龄层次的人力资源、积

9、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是我国经济增长更有效、更持久的人口动力和源泉。王金营、杨磊(2010)认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使得劳动负担逐渐下降,这对于储蓄水平的上升和劳动力投入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我国劳动负担比与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并且通过计量检验证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所产生的促进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是存在的。肖烨(2010)首先以时间及空间两方面研究了山东省人口红利的形成与区域差异,然后从居民储蓄、居民消费、产业结构及劳动力供给等方面剖析了山东省经济受人口红利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人口红利对于促进山东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王丰等进行了中国人口转变过程中第一人口红利的实证研究。侯亚

10、非等认为由人口红利引发的生产年龄阶段人口数量增加,可提升整个社会接收新观念及新知识的速度,进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同时,由人口资源的优势可带来较大的市场规模,推动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市场的持续增长。贺菊煌运用中青年人对老年人赡养与幼年人抚养的世代交叠模型研究分析人口变动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生育率的快速降低对储蓄率的影响较小,幼年/中青年人口比率变动对储蓄率的影响较老年/中青年人口比率变动的影响力小得多。1.2.3 人口总量变动对经济的影响研究人口总量的变化主要是从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变动影响人口的总量变动这方面出发研究对当地经济的影响。目前,我国学者对人口数量与经济影响的研究也颇多,贺菊

11、煌利用一个带有生命周期假说的一个动态模型来分析人口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分析得到生育率下降对经济的影响和死亡率下降对经济的影响的结论。刘毅、张建梅利用生产函数模型对人口数量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进行计量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对经济发展起到较明显的促进作用何楠运用关联度法,通过对郑州市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分析,发现人口数量的增长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资源的主要来源【5】。张效莉、王成璋从环境承载力角度总结jU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当人口数量超过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与承受能力时,经济发展就要受到人口增长的闲扰对于人口数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丰要代表人物有马尔萨斯(Malth

12、usl7661834)、坎南(Kanen)、凯恩斯(Keynesl8831946)、汉森(AttHansen)、莱宾斯坦(HLeibenstein)、梅多斯(Meadows)、西蒙(JulianLincoln Simon)等学者,他们对人口数量变动对经济增长所产牛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观点【2】。劳动是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来源于人口的增加,人口就业率就会提高,相应的劳动时问也会增加。1.2.4 关于人口迁移对经济影响的研究在人口迁移对经济影响方面,国内外研究的学者颇多,逯进、闵正良利用实证分析得出青岛市的人均产出与人口净迁移之问存在很高的正相关性

13、,净迁移人口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段平忠应用经典收敛理论分析了中国省际问人口迁移对经济增长动态收敛的影响,其结论足越是相对发达地区,其经济增长单纯受人口要素流动的影响越弱;越是相对落后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也越大。杜小敏、陈建宝认为户籍制度加剧了发达地区的人才流失,对于中部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西部的一些人口输出大省,人口迁出对当地经济的负面影响开始凸湿出来。袁晓玲、张宝山等运用泰尔指数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证明了迁移流动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极高的关联度,并且人口迁移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也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1.2.5 关于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影响的研究

14、人口结构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从人口年龄结构、城乡结构、人门就业结构等方面出发研究对经济的影响。Stephan Bnmow,Georg Hirte(2006)通过对欧盟15圈的截面数据的空问计量分析,认为不同年龄结构的群体在区域上的人均产出不同,在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3044岁年龄段的人口的作用最显著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有一部分学者分析了人口城乡结构、人口产业结构等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年龄结构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人口年龄结构对于储蓄率的影响等姚引妹以人口转变理论、储蓄生命周期理论和新古典经济理论为基础,利用入口抚养比指标,按增长会计核算

15、原理,使用宏观仿真模拟方法,对人口红利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估算,得出少儿人口抚养比的下降对人均GDP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陈晰畑(2010)通过对深圳市自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来人口结构,包括人口自然结构、人口地区结构及人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及其特征的分析,结合深圳在此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研究了人口结构演变产生的主要愿意,以及对于深圳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该文主要采用了理论分析的方法,对于人口自然结构、地区结构及社会经济结构进行了分别的分析与阐述,但是文章仅仅做了定性分析,缺乏定量分析。刘新荣(2012)通过整理东北三省人口年龄结构概况和特征,利用这些数据以及线性回归模型,对东北三省人

16、口城乡结构、人口产业结构对于经济总量的影响进行了分别测算与分析。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在建立模型的基础上,用数据说明人口结构对于经济总量的影响,但是文章并没有把人口结构作为一个系统,整体研究其对经济的影响。赵晓明(2011)在分析河北省历年人口结构指标和经济指标时序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相关回归模型,采用 VAR 模型分析方法,分析了河北省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人口结构变化是在经济发生变化后的一段时间才开始的,经济发展对于人口结构的影响程度相对较低,而人口结构的变化是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之一。综上,目前我国针对于人口结构对经济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及

17、人口年龄结构上,即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于经济影响的较多。还有部分研究集中在人口结构中某一种或两种结构对于经济的影响上,例如研究人口产业结构对于经济的作用。将人口结构作为一个体系,系统研究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并不多。现有的研究并没有定量的分析出人口结构中不同的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1.3 相关理论1.3.1 人力资本理论当代西方经济学认为:资本形式主要有两种,即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物力资本体现在物质形式方面,人力资本体现在劳动者本身;一般说来,劳动者的体力、知识、技能等即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被认为是西方人口理论演进到人口质量经济理论阶段的标志。人力资本理论在总结与克服传统人口理

18、论的局限的基础上,肯定了人口质量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且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虽然,早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亚当斯密就对劳动者素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论述,但是,由于当时生产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人口质量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也没有引起经济学家的足够关注。然而,被誉为“人力资本之父”的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演说中,最早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他认为人的因素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众多因素中的关键因素之一,经济发展不在于自然资源的享赋,而是取决于人口质量的提高。人力资本是一种体现于劳动者本身的资本类型,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即受教育程度、技术能力等价值的总和。在他的理

19、论中提到了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直接与间接的作用。人力资本理论有以下内容:(1)人力资本理论作为经济学理论的核心,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之中最为主要的资源。(2)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力资本发挥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产生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促进国民收入的增长,高于物质资源增长速度。(3)提高人口质量是人力资本的核心内容,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为教育投资。人力资本再生产不仅是一种消费,更应该作为一种投资,该投资产生的经济效益将高于物质投资获取的经济效益。提升人力资本最基本的手段为教育,故而也可将人力投资看作教育投资。人力资源作为生产力三要素的其中之一,可以以技术知识程度的不同进行划分。人力的高技术知识程

20、度将带来高产出,且明显高于低技术程度人力带来的产出。(4)教育投资应当把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基础,把人力价格浮动作为衡量符号。1.3.2 人口迁移理论在人口迁移流动与经济发展的研究方面,运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产生了人口迁移经济理论方面的宏观经济模型,主要有经济增长模型、资本和劳动力流动模型、劳动转移模型、比较静态模型、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乔根森模型等。(1)“推力拉力”理论巴格内(D.J.Bagne)首先提出人口学在研究人口流动原因方面最为重要的宏观理论,即 “推拉理论”。巴格内认为:人口流动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流入地那些有利的能够改善人们生活条件的因素

21、就是拉力,而推力就是人们流出地的不利生活条件,拉力和推力两者共同作用促使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在西方古典推拉理论中,由于迁入与迁出地的工资差别引起了劳动力迁移。然而,现代推拉理论认为迁移的推拉因素同时受到更好的职业、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条件、为自己与孩子获得更好的受教育机会以及更好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2)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Lewis)于 1954 年提出二元结构中人口迁移和流动对经济的影响。他认为一国一般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部门,一个是传统的,仅足以维持生存的,剩余劳动生产率很低的“自己自足的农业部门”,另一个是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资

22、本主义工业部门”,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对工业、农业以及整个经济发展都是有必要的。1989 年,费景汉(John C. H. Fei)和拉尼斯(Gustav Ranis)从动态角度研究了农业和工业均衡增长的二元结构理论,将工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劳动的转移联系起来,把二元结构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剩余劳动力阶段,传统农业部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阶段,隐蔽性失业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出,是农业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上升,农业部门不再出现显性失业人口,但是隐性失业仍然存在;第三阶段,农业商业化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已被工业部门吸收殆尽,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开始高于制度工资,农业部门已经商

23、业化。拉尼斯和费景汉对刘易斯理论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使得二元经济理论更加准确和合理,形成为一个涵盖面更广的经济发展理论体系。(3)乔根森模型。1.4 论文的主要思路目前,国内外一些学者关于人口变动对经济影响的研究有很多,但大多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很少;对人口变动某一方面研究的较多,而进行全面研究较少,本文系统的描述了辽宁省的人口在数量、结构和迁移在现今、历史上以及将米的变化趋势上的特点,通过对比分析、定量和定性分析、计量分析等方法,从多个角度说明辽宁省的人口变动对其经济产生的影响,本文主要是从人口的总量、结构(包括年龄结构、人口在空问分布上的结构和性别结构)、出生、死亡和迁移这些方面来研究,得

24、出辽宁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解决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和建议。沈阳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2章 辽宁省人口结构变动分析2 辽宁省人口结构变动分析 人口结构的状况如何,不仅对人口再生产和人口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 本章对辽宁省人口结构,亦称人口构成,是人口学的一个基本范畴;也是人口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人各个人口结构的现状及变动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2.1 辽宁省人口总量的变动 人口总量是指一定时问,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所具有生命活动的个人的总和。形成人力资源的基础是具有一定数量的人口,人口增长是增加社会劳动力的前提。只有增加人口数量,才会降低经济运行的成

25、奉,才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发展。在劳动生产率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者数量越多,创造的社会总财富越多。掌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量对丁了解他的综合国力、实行人口和社会发展政策并进行人口研究是非常有利的。纵观辽宁省人口发展史,可以看出辽宁省人口总量发展较为特殊,接下来会系统的说明辽宁省的人口总量在建国后的特点,并且,通过了解辽宁省的人口总量以及变化趋势,将更有助于我们理解辽宁省的各种人口现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2 辽宁省人口结构的变动2.2.1 辽宁省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变动及特征人作为生产者是有条件的,要受到年龄、体质等方面的影响。人作为生产者,只能是生命的某个阶段,但是人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

26、从生到死整个生命周期都要消费。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辽宁省生育水平剧烈下降,年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必将影响经济增长。根据表 2-1 数据显示,辽宁省人口年龄结构表现为:少儿负担系数不断下降,而老年负担系数不断上升,而且这两个负担系数的数值不断接近。通过引入总负担系数的概念来表示被抚养人口与适龄劳动力人口的比例,发现辽宁省的人口总负担系数由 1990 年的 40.65 下降到 2011 年的 27.78,这说明了辽宁省劳动力人口的抚养压力逐年减小,也就是说辽宁省正处于“人口红利期”。 表 2-1辽宁省人口年龄结构单位:100%年份014 岁1564 岁65 岁以上总负担少儿负

27、担老年负担人口比例人口比例人口比例系数系数系数199023.2271.105.6840.6532.667.99199521.3771.617.0240.1529.9610.19200017.6874.447.8834.3423.7510.59200514.1876.089.7431.4418.6412.8200612.6176.8510.5430.1316.4113.72200712.6876.6910.6330.416.5413.86200812.0376.5611.4130.6215.7214.9200911.1477.4311.4329.1514.3814.77201011.4278.2

28、710.3127.7614.5913.17201111.0978.2610.6527.7814.1713.61数据来源:辽宁省统计年鉴 2012100%80%60%40%20%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014岁 人口比例1564岁 人口比例65岁以上 人口比例图 2-1辽宁省人口年龄结构数据来源:同表 2-1由图 2-1 可见,辽宁省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态势。15-64岁和 65 岁以上人口比重逐年上升,其中 15-64 岁人

29、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最高,由71.10%上升到 78.26%。65 岁以上人口比重由 5.68%上升至 10.65%,自 2006 年起 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 10%,标志着辽宁省进入了老龄化社会。0-14 岁人口比重却不断下降,从 1990 年的 23.22%下降到 2011 年的 11.09%。辽宁省总人口性别比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大部分年份的人口性别比在正常值范围内,但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2005 年、2010年辽宁总人口性别比分别为 100.53、101.79。1990 年之后出生性别比出现了偏高趋势,最高值为2000年的112.8,但还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辽宁出生人

30、口性别比为109.5,全国达到了120.56。 人口性别结构(sex structure)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男女两性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白-分比表示。人口性别结构与人LJ分布和其他人口结构有直接联系,分析一个地区的人口性别结构有利于调整地区经济结构和构建和谐社会。人口性别结构的测量方法通常有以下几个:性别比:指每100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是大多数国家及联合国规定作为测量性别比的方法。我国也按这一规定。分年龄性别比:指某一时期内某个年龄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反映了不同年龄段性别比情况。出生性别比:也称婴儿性别比,指某一时期内每100名新出生女赢所对应的新出生的男婴数。2.2 辽

31、宁省人口产业结构变动及特征1978 年以来,辽宁省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从 595.3 万人增加到 699.9 万人,但是第一产业人口比例却从 47.4%稳步下降到 29.6%;第二产业人口比例先升后降,在1993 年之前第二产业人口比例由 34.6%上升至 41.3%,之后一直呈下降趋势,在 2011年下降到 27.3%;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绝对值与其人口比例在这 30 余年的时间中一直持续上升,到 2011 年已有 43.1%的就业人口从事第三产业生产。图 2-3 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三次产业产值构成比例,由图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稳中有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产值

32、比重却大幅上升。这种变动趋势与辽宁省人口结构的变动趋势大体相同,但是人口产业结构的变动比产值结构的变动更为明显。100%80%60%第三产业40%第二产业第一产业20%0%198219861990199419982002200620101978年份图 2-3辽宁省三次产业产值比例数据来源:辽宁省统计年鉴 2012图 2-4 辽宁省三次产业人均产值比较数据来源:由辽宁统计年鉴 2012计算所得图 2-4 可以看到,辽宁省第二产业人均产值增长最快,远高于平均水平。第三产业人均产值与平均水平持平,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第一产业人均产值增长最不明显,而且远远落后于其他产业人均水平。这也反映出,辽宁省人口

33、产业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相互之间并不十分协调。2.4 辽宁省人口受教育程度结构变动及特征人口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受到关注,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人口素质的经济实现,即人力资本的提升、开发、利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而人口素质的提高往往从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上可以体现出来。每万人中中学生数并不是持续上升的状态,虽然总量有所提高,不过环比增长率在-0.2 与 0.2 之间波动,波动幅度大,在很多年份中每万人中中学生数不增反减,这反映出辽宁省接受基础教育的人口数量不断缩小,这也可以说明辽宁省的少儿人口数量在不断缩小。沈阳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3章 辽宁省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3 辽宁省人口结构与经济发

34、展的关系 3.1 辽宁省的经济现状辽宁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生产基地,经济地位突出,在建国初期为经济恢复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经济发展,随着市场不断开放,辽宁地区的企业设备和技术不断老化、产业竞争力下降、就业矛盾突出,体制与制度的矛盾不断凸显。要想改变辽宁省的现状,搞活经济,首先要了解辽宁地区存在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其次,要弄清阻碍辽宁经济发展的因素。从而寻找解决方法,提升辽宁地区的经济地位,增强辽宁地区经济实力,促进辽宁省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3.1.1 辽宁省经济地位的比较优势(1)区位优势辽宁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东经1 18053 7至125046,北纬38。43至43026 7之间,东

35、西最宽约直线距离为550公里,南北直线距离约550公里,是东三省唯一一个沿海省份,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的交通要道,东北与华北贸易的结点;东部以鸭绿江为界河,与朝鲜隔江相望;南临渤海和黄海,与韩目隔海相望;西邻河北、内蒙占;北接吉林。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2)资源优势由于辽宁省所处的特殊区位优势,使得辽宁省有着独特的资源,自然资源众多。土地资源类型多样,该省地势大体为北高南低,从陆地向海洋倾斜;山地丘陵分列于东西两侧,向中部平原倾斜,山地面积最大,约为86万甲方公里,使得自然旅游资源较多,全省共有9处国家霓点风景名胜区。生物资源丰富,动物种类繁多。(3)工业基础优势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共和国装备

36、制造业之子,辽宁工业基础雄厚,优势产业涵盖造船业、原材料丁业、传统石化工业和冶金成套设备业。目前,全省工业有39个大类、197个中类、500多个小类,是全国工业行业最全的省份之一,到2010年底伞部工业增加值86847亿元,比上年增长168。规模以上T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8。全省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比较发达,装备制造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初具规模的产业体系。(4)人才优势(4)辽宁拥有明显的科教优势和人才技术。201 1年辽宁拥有普通高校112所,攻读硕士学位的在校生数有74161人,攻读博士学位的在校生有12917人,大学生占辽宁省学生总数的205。拥有科技活动人员23

37、8万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高达3638亿元。(5)市场优势。辽宁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岸,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良好的产业基础广阔的腹地支撑,市场潜力巨大。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以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上业基础优势和人才优势,为辽宁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6)政策优势早在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下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这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包括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等,在重点支持辽宁省的能源、交通、水利、城市公共设施等方面建没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1.2 辽宁省经济地位的比较劣势(1)国有企业发展滞缓国有企业缺乏活力,发展滞

38、缓,束缚了辽宁省经济的总体发展。辽宁省拥有占全国十分之一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曾为辽宁经济乃至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进入巾场经济以来,由于没有能够完全冲破单一计划经济体制,受单一体制的束缚,经营机制不活,企业缺乏活力,竞争能力较差,因此,他们发展的相对滞后使得辽宁省整个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辽宁省将原材料,能源和机械制造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说明多数企业还属于资源依赖型企业,缺少高新技术和自主创新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比重偏大,中小氽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滞缓。经济结构亟待调整,第二产业结构尚需优化,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技术产品大多是“辽宁制造”而

39、不是“辽宁创造”。(3)区域竞争多丁合作,难于形成区域发展合力由于辽宁省内部大多是资源依赖型企业,所以辽宁省内部各市的产业比较趋同,市场的内部竞争压力大于外部竞争压力,难于形成区域发展的合力。3.2 人口结构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建系人口结构包括的因素很多,如上文所述有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产业结构、受教育水平及城乡结构等。而这些方面都与经济增长有着一定的相关性。为了能够准确的评价人口结构的状况与经济增长水平之间的关系,设置了由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受教育水平结构、产业结构及城乡结构等 5 个方面 10 个指标构成的人口结构指标体系,并选取了 10 个经济指标分别从经济总量和经济水平两个方面来构建经

40、济指标体系。所选取的 10 个人口指标分别为: X1 :014 岁人口比例(%); X 2 :1564 岁人口比例(%); X 3 :65 岁以上人口比例(%); X 4 :性别比; X 5 :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万人); X 6 :第二产业从业人数(万人); X 7 :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万人); X 8 :非农业人口数(万人); X 9 :每万人中大学生数; X10 :每万人中中学生数。所选取的 10 个经济指标分别为:Y1 :生产总值;Y2 :第一产业产值;Y3 :第二产业产值;Y4 :第三产业产值;Y5 :人均生产总值;Y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Y7 :财政收入;Y8 :财政支出; Y9

41、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Y10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与真实性,本文所选取的数据均选自于辽宁省统计年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所查数据。 表3-1人口结构数据年份X1X 2X 3X 4X 5199023.2271.15.681.042175646199123.3370.486.191.042049666.3199222.7870.626.61.041207652.619932271.216.791.041152640.3199422.2671.26.541.040741627.7199521.3771.617.021.040362632.7199620.6172

42、.476.921.03931644.7199719.1273.637.251.038346639.7199818.5173.947.551.037762657.9199918.4873.717.811.03653651.5200017.6874.447.881.035089685.4200117.6874.447.881.034938686.7200215.776.28.11.033174697.6200315.975.68.51.031634700.8200414.576.68.91.030066721.2200514.1876.089.741.027883722.1200612.6176.

43、8510.541.026277716.2200712.6876.6910.631.024543705.7200812.0376.5611.411.022723700.7200911.1477.4311.431.020797697.5201011.4278.2710.311.017893703.6201111.0978.2610.651.015251699.8727数据来源:辽宁省统计年鉴 19912011以及相关计算。 续表 3-1人口结构数据年份X 6X 7X 8X 9X 101990778.2473.11644.931.6464.71991788.5483.51665.431.8519.2

44、1992797.4507.81693.534.1598.81993827.4538.41735.738.7470.61994773.3608.31769.544.7524.71995787.5607.61795.546538.81996751.8635.31820.246.8604.61997716.7610.71844.448.4584.61998684.7616.21863.250.3540.71999658.3684.61876.960.2563.82000649.67171902.271.4596.22001625.9756.7191887.9618.42002580.6747.119

45、43.7107.4647.32003568.8749.31964.4123.7666.82004586.8789.31996.5140.2664.82005596802.22029.7158655.82006590.2821.72056.8172643.82007601.4873.62075.9184.7629.62008605892.52119.8193.9614.12009619.2960.42144.1200.8588.42010641.5972.42718.8206.8561.42011645.08231019.9242807279569.2数据来源:辽宁省统计年鉴 19912011以

46、及相关计算。3.3 辽宁省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会影响到人口的质量、人几的素质、人口的婚姻等方面,这些方面都与人口的结构有关系,所以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影响到人口的结构。同时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对人口数量和人口政策产生作用。J二节分析出入口数量对社会经济的发艘产生了重要影响,下面对辽宁省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沈阳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4章 辽宁省人口结构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及建议4 辽宁省人口结构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及建议4.1 影响辽宁省经济发展的突出人口问题(1)人口总量大,出现低增长或负增长趋势,给就业带来影响。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在全国31个省、直

47、辖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中,辽宁省人口规模排在第十四位。目前辽宁省人口增长速度缓慢,还出现过负增长,到2011年底人口总量达到4255万人,人口数量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将依然存在,人口的增长有利于发展规模经济,降低运行成本,增加社会总财富,但是,人口数量过多会制约经济的发展,降低人均收入总水平。人口总量的减少,也会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对辽宁省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从年龄结构来看,1564岁和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对经济增长起着促进作用,1564岁人口每增长1个百分点,则经济将增长056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每增长1个百分点,则经济将增长0118个百分点,0一

48、14岁人口降低一个百分点,则经济增长O254个百分点。由于1564岁人口处于劳动年龄阶段,所以,劳动力规模和数量的增长相应的会引起经济的增长, 65岁及以上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是积极的。相对劳动年龄段人口来说,积极作用不太明显。O-14岁人口属消费型人口,入口比重的增大会加大社会负担。(2)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分布不均衡从人口年龄结构中可以看出少年儿童比重明显下降,人口老化速度比较快。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辽宁省1990年老年负担系数799,2000年负担系数是1059,201 1年负担系数是136l。可以看出辽宁省老龄人口比重上升,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老年人LJ

4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太大,被抚养人口的增加反而加重劳动力人口的负担,进而会加大政府财政负担,同时也会对储蓄和投资带来影响,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从人口性别结构中看出,辽宁省人口性别比低于全国人口性别比水平,本省内部各地市之问人口性别比差距较大。从人口空间结构来看,辽宁省人口分布不均衡,城乡差距较大。不利于区域问经济平衡发展人口迁移量不断增长,高素质人才流入少迁入人口增长过快,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本省的社会管理成本。一个地区人口的迁移会牵扯到众多问题,人迁移到哪个城市就必须把户口落到哪个城市,所以迁移人口户口的迁入与迁出手续是必须要办理的,而且涉及的部门不止一个大了社会管理成本。大量人口的迁入,会加大

50、本地区的就业压力。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大量迁移和流动,对辽宁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教育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口迁移对地区经济的贡献程度大丁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口迁移,在这方面辽宁省初中文化程度的迁入率占总迁入率的4066,净迁入人口高达207732人,所以说迁入人门文化素质较低,加大了本省的就业压力。研究生迁入率占总迁入率的096,净迁入量才5589人,高素质人才流入较少。4.2 基于辽宁省经济发展中人口问题提出的建议辽宁省人口变动对经济发展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人口变动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将是长期制约辽宁省社会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下建议:(1)控制人口增长

51、速度,保持低生育水平,保持低生育率稳定低生育率,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政府层面。政府主管部门应根据辽宁省的人口变动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长远考虑,不仅要着力解决当前人口增加面临的问题,同时要考虑未来数十年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使政府决策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可以看出,辽宁省目前的低生育水平主要还是受政策的影响,因此生育率具有较大的反弹可能性。所以,还应该继续毫不动摇的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二是从社会群众层面。需要开展教育活动,加快转变生育观念,使计划生育变为自觉生育。要建立推动机制,使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实施;要实现从行政约束手段到利益激励与行政手段相结合的转变,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

52、2)提高人口质量,实现人口素质快速发展辽宁省目前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本水平较低,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要大力提高人口素质,首先应加大教育投入,关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确保农村人口能充分、公平地分享教育资源。缩小地区教育差距;辽宁省高校和科研机构数大多集聚在沈阳和大连这两个城市。(3)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第一,优化人口年龄结构,根据辽宁省人口变化趋势可知,辽宁省未来几年人口老龄化趋势增大,同时可能出现劳动力短缺等现象。面对这一挑战,应避免卣曰追求超低生育水平。第二,优化人口性别结构,保持辽宁省人口性别结构的平衡,缩小各市性别比的差距,加人宣传“进步婚育”、“男女平等”以及“生男生女

53、一样好”等观念的力度,以及改变老年人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第三,优化人口城乡结构和人口就业结构,统筹城乡就业,把劳动力资源转变成经济优势。辽宁省农业人口同经济增长呈负相关,这就说明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增加并不能带来经济的增加,因此这就对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增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频率,提供农村的教育水平,增强农民的科技创新和市场化意识。同时第一产业的层次应努力提升,适时开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集成农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以此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效率。(4)建立和完善辽宁省老年保障制度辽宁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对经济增长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可以说,辽宁

54、省老龄人口的经济发展的作用已经开始凸显出来。辽宁省应该充分发挥老龄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应积极建设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大力推动老龄产业的发展。通过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各种需要,拓宽内需市场,以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增大服务业、文化产业领域,以促进老年人退休后的二次创业和再就业,创造广阔的老龄就业市场。(5)充分发挥产业优势,促进不同领域的人才推动经济发展当前,辽宁省第三产业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具有较大弹性,因此应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同时积极提升第二产业层次,加强技术的创新和改良,完善第二产业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从而实现其内部的良性循环,以期增加就业人口数量和提高人

55、才的综合素质。沈阳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结论结论人口变动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又有可能对经济产生阻碍作用。对于一个地区米说,人口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以及人口结构是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子。从人口数量上来讲,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适宜时,人口的增长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如果地区人口超过了本地区的经济和环境承载量时就会阻碍地区经济的发展。从人口结构来说,合理的人口结构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人口迁移方面来说,一个地区的人口迁移,省外人口的迁入会增加地区的人口总量,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省内人口迁移在某种程度上会对抑制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一个地区的人口迁移相应的也会加大或减小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或减缓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本论文以辽宁省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关联关系作为主线,运用图表建系建模分析,研究了辽宁省人口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探讨了人口结构中部分指标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