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_第1页
初一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_第2页
初一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初一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9篇】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了解代数式概念的根底上,能把简洁的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2 初步培育学生观看、分析和抽象思维的力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列代数式。 难点:弄清晰语句中各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构造提出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乙数:(投影) (1)乙数比x大5;(x+5) (2)乙数比x的2倍小3;(2x-3) (3)乙数比x的倒数小7;( -7) (4)乙数比x大16%?((1+16%)x) (应用引导的方法启发学生解答此题) 2?在代数里,我们常常需要把用数字或字母表达的一句

2、话或一些计算关系式,列成代数式,正如上面的练习中的问题一样,这一点同学们已经比拟熟识了,但在代数式里也经常需要把用文字表达的一句话或计算关系式(即日常生活语言)列成代数式?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例1 用代数式表示乙数: (1)乙数比甲数大5; (2)乙数比甲数的2倍小3; (3)乙数比甲数的倒数小7; (4)乙数比甲数大16%? 分析:要确定的乙数,既然要与甲数做比拟,那么就只有明确甲数是什么之后,才能确定乙数,因此写代数式以前需要把甲数详细设出来,才能解决欲求的乙数? 解:设甲数为x,则乙数的代数式为 (1)x+5 (2)2x-3; (3) -7; (4)(1+16

3、%)x? (此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最终,教师需指出:第4小题的答案也可写成x+16%x? 例2 用代数式表示: (1)甲乙两数和的2倍; (2)甲数的 与乙数的 的差; (3)甲乙两数的平方和; (4)甲乙两数的和与甲乙两数的差的积; (5)乙甲两数之和与乙甲两数的差的积? 分析:此题应首先把甲乙两数详细设出来,然后依条件写出代数式? 解:设甲数为a,乙数为b,则 (1)2(a+b); (2) a- b; (3)a2+b2; (4)(a+b)(a-b); (5)(a+b)(b-a)或(b+a)(b-a)? (此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此时,教师指出:a与b的和,以及b与a的

4、和都是指(a+b),这是由于加法有交换律?但a与b的差指的是(a-b),而b与a的差指的是(b-a)?两者明显不同,这就是说,用文字语言表达的句子里应特殊留意其运算挨次? 例3 用代数式表示: (1)被3整除得n的数; (2)被5除商m余2的数? 分析此题时,可提出以下问题: (1)被3整除得2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3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n的。数如何表示? (2)被5除商1余2的数是几?如何表示这个数?商2余2的数呢?商m余2的数呢? 解:(1)3n; (2)5m+2? (这个例子直接为以后让学生用代数式表示任意一个偶数或奇数做预备)? 例4 设字母a表示一个数,用代数式表示: (1)这个数与5

5、的和的3倍;(2)这个数与1的差的 ; (3)这个数的5倍与7的和的一半;(4)这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 的和? 分析:启发学生,做分析练习?如第1小题可分解为“a与5的和”与“和的3倍”,先将“a与5的和”例成代数式“a+5”再将“和的3倍”列成代数式“3(a+5)”? 解:(1)3(a+5); (2) (a-1); (3) (5a+7); (4) a2+ a? (通过本例的讲解,应使学生逐步把握把较简单的数量关系分解为几个根本的数量关系,培育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例5 设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m,用代数式表示: (1)教室里每行的座位数比座位的行数多6,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2

6、)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每行座位数的 ,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分析此题时,可提出如下问题: (1)教室里有6行座位,假如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2)教室里有m行座位,假如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3)通过上述问题的解答结果,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总座位数=每行的座位数行数) 解:(1)m(m+6)个; (2)( m)m个? 三、课堂练习 1?设甲数为x,乙数为y,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甲数的2倍,与乙数的 的和; (2)甲数的 与乙数的3倍的差; (3)甲乙两数之积与甲乙两数之和的差;(4)甲乙的差除以甲乙两数的积的商? 2?

7、用代数式表示: (1)比a与b的和小3的数; (2)比a与b的差的一半大1的数; (3)比a除以b的商的3倍大8的数; (4)比a除b的商的3倍大8的数? 3?用代数式表示: (1)与a-1的和是25的数; (2)与2b+1的积是9的数; (3)与2x2的差是x的数; (4)除以(y+3)的商是y的数? (1)25-(a-1); (2) ; (3)2x2+2; (4)y(y+3)?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请学生答复: 1?怎样列代数式?2?列代数式的关键是什么? 其次,教师在学生答复上述问题的根底上,指出:对于较简单的数量关系,应按下述规律列代数式: (1)列代数式,要以不转变原题表达的数量

8、关系为准(代数式的形式不唯一); (2)要擅长把较简单的数量关系,分解成几个根本的数量关系; (3)把用日常生活语言表达的数量关系,列成代数式,是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做预备?要求学生肯定要坚固把握? 五、作业 1?用代数式表示: (1)体校里男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60%,女生人数是a,学生总数是多少? (2)体校里男生人数是x,女生人数是y,教练人数与学生人数之比是110,教练人数是多? 2?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一边是a厘米, 求:(1)这个长方形另一边的长;(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学法探究 已知圆环内直径为acm,外直径为bcm,将100个这样的圆环一个接着一个环套环地连成一

9、条锁链,那么这条锁链拉直后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分析:先深入讨论一下比拟简洁的情形,比方三个圆环接在一起的情形,看 有没有规律。 当圆环为三个的时候,如图: 此时链长为,这个结论可以连续推广到四个环、五个环、直至100个环,答案不难得到: 解: =99a+b(cm)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二 一、根本状况分析 1、学生状况分析: 本学期我连续担当七(1)(2)两班的数学教学,两班学生进展了一个学期的学习,虽然期末考试成绩可以,但是发觉两班学生尖子生少,中等生较多,差生较多,上课许多学生不仔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学生整体根底参差不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多数学生来说,简洁的根底学问

10、还不能有效把握,成绩稍差。学生的规律推理、规律思维力量,计算力量要有待加强,还要提升整体成绩,适时补充课外学问,拓展学生的学问面,抽出肯定的时间强化几何训练,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2、教材分析: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图形熟悉初步”的根底上,探究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平行。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本章难点:证明的思路、步骤、格式,以及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第六章、实数:了解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平方根与立方根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2.了解无理数、实数的概念,实数与数轴一一对应的关

11、系,能估量无理数的大小,能进展实数的计算本章重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平方根与立方根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本章难点:实数的概念,实数与数轴一一对应的关系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洁的应用。有序实数对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点一一对应的关系。本章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确实定。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确实定。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习二元一次议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

12、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洁应用。本章重点:不等式的根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洁应用。本章难点:不等式根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主要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依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本章重点: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类,利用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拆线图描述数据。本章难点:绘制数据统计图及如何利用各种统计图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学问与技能 1、获得数学中的根本理论、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学问,了解并关注这些学问在生产、生活和社会进展中的应用。 2、学会将实践生活

13、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几何定理的探究及其推理过程并学会在实际问题进展应用。 3、初步具有数学讨论操作的根本技能,肯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力量,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纳思索、类比、探究、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进展教学;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活动; 3、亲密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培育学生的类比、归纳的力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亲密关系,和谐进展的主义,提高环境爱护意识。 2、逐步形成数学的根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在的根底。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4、1、本学期教学工作重点仍旧是加强根底学问的教学和根本技能的训练,在此根底上努力培育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所以要抓好课前备课,这就要求我要仔细讨论教材,把握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上注意教学方法,努力让不同的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 2、依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设计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的整体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有利于培育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育学生的自学力量、思维力量和解决问题的力量。实行多种教学方法,如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设问,多启发,多观看等,增加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表达学生的主体性。教

15、学过程中尽量实行多鼓舞、多引导、少批判的教育方法。这样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学中通过鼓舞性的语言鼓励学生,使水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鼓舞,以此增加他们的学习信念。 3、依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对于学习比拟的学生,给他们留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根底性的作业,检验他们对当堂教学内容的把握状况;对于学习成绩比拟好的学生,留一些综合运用或拓展力量方面的作业,检查他们对学问的敏捷运用和综合运用状况。 4、利用课堂教学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课前自学,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或还有什么我看不懂,在书上

16、做出记号。以便上课时重点听讲。课堂上,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做好上课的预备,听课时要集中精神,用心听讲,积极思索问题,仔细回答下列问题,不懂的准时提出来。要求课后养成复习的习惯,每天都要把所学的学问进展复习,可在头脑中回忆当天所学学问,对于忘掉的或回想不起来的,可翻书重新记忆。另外,隔段时间还要把前面所学的学问再行回忆,以免时间长了遗忘了。要求学生每天仔细完成作业,作业要书写工整,解题标准,杜绝抄袭现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 5、关注待进生,不卑视待进生,敬重、关怀、爱惜他们,使他们感到教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怀。设置一些简洁的问题,由他们答复,增加他们的自信念。利用中午休息时间

17、或课外活动时间为他们辅导,尽量使他们跟上教学进度。另外,对他们要有急躁,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急躁解答。 6、培优补差。对于中上等生,利用课后阅读材料和课外资料丰富他们的头脑,增加他们的学问面,通过专题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问题的力量和解决问题的力量。鼓舞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课外资料或上网学习等方式拓宽他们学问面和视野,不懂就问,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以提高他们的各方面的力量。对于待进生多关怀和帮忙,在课堂上多提问他们一些简洁的问题,多鼓舞他们,以增加他们的信念。 四、教学进度表(略)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三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 2、教材的

18、地位和作用: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讨论的根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章在学生已有学问和阅历的根底上,连续讨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讨论相交的两条直线,这是后面学习垂直相交的必要根底也为后面学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石,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和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探究 (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本节的学习目的是讨论两条相交直线产生的四个角的关系,因此将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同学们刚刚开头接触几何,对推理说理不习惯也不熟识,所以将理解对顶角相等的

19、性质作犯难点。) 4、教学目标: A:学问与技能目标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识别。 (2)。把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展有关的简洁推理和计算。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看、操作、探究、猜测、思索、沟通、归纳、推理等培育学生的推理力量和有条理的表达力量,培育操作力量、动手力量。 (2)。体会详细到抽象再到详细的思想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感受图形中和谐美、对称美。 (2)。感受合作沟通带来的胜利感,树立自信念。 (3)。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使学生更加喜爱数学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初步

20、熟悉、对相交线和平行线有了直观的感性熟悉,且对互补和互余有了清晰的了解,在此根底上来学习邻补角和对顶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对新学问的应用布满奇怪与期盼。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 叶圣陶先生提倡: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时间。依据这一思想及我校初一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实行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及多媒体帮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学法:以学生分组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沟通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1课前预备:课件,剪刀,纸片,相交线模型 2教学过程:设置以下六个环节 环节一:情景屋(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请学生观赏观看图片,图片中有大桥上的钢梁和钢索,窗

21、户的窗格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此产生讨论它们了解它们的兴趣和欲望,适时的给出本章课题:相交线和平行线 环节二:问题苑(合作沟通,解释发觉) 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详细操作: (1):动手尝试:剪纸片,感知剪刀所形成的角在剪纸过程中的变化 (2):给出问题,由剪刀这个实物抽象出几何模型两条直线相交。 (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符合初中学生的熟悉规律和兴趣爱好) (3):分析讨论此模型: 设置以下一系列问题:A、两直线相交构成的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6对) B、对各对角进展分析,首先从位置上去分析结论

22、:可把这六对角分成两大类,一类为哪些角?特点?它们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引出概念邻补角。 另一类是哪些角?特点?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引出概念对顶角 C、再从大小上进展分析量一量结论:邻补角互补、对顶角相等。 D、你能阐述它们互补和相等的理由吗? (一堂好课,是由一系列的真问题组成的,本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由的发挥,通过观看分析,沟通争论一步一步的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通过自己探究获得的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学习,到达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环节三:欢乐房(大胆创设,感悟变换) (设置见投影,让学生推断形成的两个角是否为邻补角,这一变换让学生布

23、满兴趣,此时肯定让学生用邻补角的特点去检验,到达学问的正向迁移,并理解邻补角和补角的关系) 环节四:实例库(拓展应用,升华提高) 例子1:是一组不同形式的角,推断是否为对顶角,此题的目的是稳固对顶角的概念,培育学生的识图力量 例子2:例子2是用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性质进展简洁的计算,在这里设置了一组变式题,而且变式题目不是教师直接给出,而是启发学生自己编,让学生过了一把编导的瘾,学生肯定特别的快乐,这样可以活泼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维力量 (一方面稳固了对顶角的性质;另一方面说明几何里的计算题,需要用到图形的几何性质,因此,要有根有据地计算。例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比教师单纯地讲解效果会更好。尽管

24、学生书写格式不如课本上的标准,但通过集体讲评订正后,学生印象会更深刻)。 最终安排一个脑筋急转弯:见投影 (让学生始终对课堂布满热忱,通过此练习,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忱) 环节五:点金帚(学后反思 感悟收获) 通过本堂课的探究 我经受了。.。.。. 我体会到。.。.。. 我感受到。.。.。. (学生畅所欲言,在“以生为本”的民主气氛中培育学生归纳、概括力量和语言表达力量;同时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帮忙学生确定自我,观赏他人,同时把本节课的内容形成学问体系。) 角的名称 特征 性质 一样点 不同点 对顶角 两条直线相交而成的角 有一个公共顶点 没有公共边 对顶角

25、相等 都是两直线相交而成的角,都有一个公共顶点,它们都是成对消失。 对顶角没有公共边而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两条直线相交时,一个角的对顶角有一个,而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 邻补角 两条直线相交面成的角 有一个公共顶点 有一条公共边 邻补角互补 环节六:深思阁(课后延长 张扬共性) 此为课后作业: (适当增加利用对顶角相等解决一些说理的题目,既让学生感受到对顶角相等这共性质在解题中的独特魅力,又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根底。) 五、教学设计说明: 设计理念:面对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进展 过程设计:学生亲身经受从现实生活的图形中提出数学问

26、题,并抽象其蕴涵的数学本质(相交直线),最终回归生活去运用所学学问的全过程。 设计目的: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新的问题、带着高涨的热忱离开课堂,进展不断的探究。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会解含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把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根本步骤和方法,能依据方程的特点敏捷地选择解法。 2、过程与方法:经受一元一次方程一般解法的探究过程,理解等式根本性质在解方程中的作用,学会通过观看,结合方程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思索方向进展新学问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解一元一次放的过程中,体验“化归”的

27、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根本步骤和方法。 难点: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和教师一起解方程: 并答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请给同学们介绍纸草书(P95)。 问题: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试问这个 数是多少? 并引入让同学运用设未知数的方法,列出相应的方程。 并答复:这个方程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和教师一起完成解上述方程,并引入去分母。 例1、 例2、 活动:同学们,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有哪些?要留意哪些? 看一看你会不会错

28、: (1)解方程: (2)解方程: 典型例题:解方程: 想一想:去分母时要留意什么问题? (1)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分母后如分子中含有两项,应将该分子添上括号 选一选: 练一练:当m为何值时,整式和的值相等? 议一议:如何解方程: 留意区分: 1、把分母中的小数化为整数是利用分数的根本性质,是对单一的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而不是对于整个方程的左右两边同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 2、而去分母则是依据等式性质2,对方程的左右两边同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而不是对于一个单一的分数。 课堂小结: (1)怎样去分母?应在方程的左右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

29、公倍数。 有没有疑问:不是最小公倍数行不行? (2)去分母的依据是什么? 等式性质2 (3)去分母的留意点是什么? 1、去分母时等式两边各项都要乘以最小公倍数,不行以漏乘。 2、假如分子是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其分子为一个整体应加括号。 (4)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布置作业:P98,习题3.3第3题 补充作业:解方程: (1) (2)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把握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2) 了解简洁的规律推理过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方法的应用; 难点:简洁的规律推理过程。 三。教学

30、过程 复习提问: 1、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哪些? 2、如图(1) (1) 假如1=4,依据_,可得ABCD; (2) 假如1=2,依据_,可得ABCD; (3) 假如1+3=1800,依据_,可得ABCD 。 3、如图(2) (1) 假如1=D,那么_; (2) 假如1=B,那么_; (3) 假如A+B=1800,那么_; (4) 假如A+D=1800,那么_; 新课: 例1 在同一平面内,假如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 分析:垂直总与直角联系在一起,我们学过哪些推断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答:这两条直线平行。 如下图 理由如下: ba,ca 1=2=900(

31、垂直定义) 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思索: 这是小明同学自己制作的英语抄写纸的一局部,其中的横格线相互平行吗?你有多少种判别方法? 例2 如下图,1=2,BAC=200,ACF=800. (1) 求2的度数; (2) FC与AD平行吗?为什么? 稳固练习 1、 教科书19页练习 2、 如下图,假如1=470,2=1330,D=470,那么BC与DE平行吗?AB与CD平行吗? 3、 如下图,已知D=A,B=FCB,试问ED与CF平行吗? 4、 如图,1=2,2=3,3+4=1800,找出图中相互平行的直线。 作业:教科书19页习题5.2第7、8题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引导

32、学生通过常规分析,得出解题思路,经受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学问的过程,自主总结出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出题目中的可有可无的已知条件,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认为 【教学过程】 问:以前学过的有关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你能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出例如题:甲、乙两地大路全长352千米。汽车原来从甲地到乙地要11小时,建成高速大路后,汽车每小时速度是原来的2.5倍。现在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 分析:要求现在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那么先要求出汽车现在的速度,而汽车现在的速度是原来的2.5倍,那么还得先求出汽车原来的速度。依据甲乙两地大路全长352千米。汽车原来从

33、甲地到乙要11小时”,可以求出汽车原来的速度。 学生写出解答过程:汽车原来的速度:3521=32(千米); 汽车现在的速度:322.5=80(千米) 现在的时间:35280=4.4(小时) 问:用比例的思路该怎么样理解这道题目呢? 分析:甲、乙两地的大路长度肯定,汽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成反比例。由于现在的速度是原来的2.5倍,所以原来的时间是现在的 2.5倍。即:112.5=4.4(小时)。 这样解答使得甲乙两地大路全长352千米”成了多余条件,但是又不影响解答问题。 【我们来探究】 一批零件有240个,王师傅单独做需要6小时,李师傅的工作效率是王师傅的1.5倍,那么假如让李师傅单独做这批零件

34、,需要几小时? 【总结】 在解同意用题时要擅长应用不同的思路和技巧,巧解问题 【作业】 丁阿姨打一份稿件需4小时,王阿姨的速度是丁阿姨的,那么假如由王阿姨打这份稿件,需要几小时? 丁阿姨打一份稿件需要4小时,王阿姨的速度与丁阿姨的速度比是4:5,那么假如由王阿姨打这份稿件,需要几小时?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理解判定定理的证法 2把握平行线的其次个判定定理,会用判定公理及定理进展简洁的推理论证 3通过其次个判定定理的推导,培育学生分析问题、进展推理的力量 4使学生了解学问来源于实践,又效劳于实践,只有学好文化学问,才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从而对学生进展学习

35、目的的教育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觉法 2学生学法:积极参加、主动发觉、进展思维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 判定定理的推导和例题的解答 (二)难点 使用符号语言进展推理 (三)解决方法 1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觉定理,解决重点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行完成推理过程,解决难点及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 三角板、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设计练习,复习根底,制造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探究新知,练习稳固,完成新授 3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完成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把握平行线的其次个定理的推理,并能运用

36、其进展简洁的证明,培育学生的规律思维力量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创设,设计悬念,引出课题,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觉新知,以变式训练稳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和一种判定方法,依据所学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 师:你能说出有什么条件,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 学生活动:由第l、2题,学生思索分析,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教师将第3题图形画在黑板上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理由,同角的补角相等 师:要求学生写出符号推理过程,并板书 【教法说明】 本节课是前一节课的连续,是在前一节课的根底上进

37、展学习的,所以通过第1、2两题复习上节课所学平行线判定的两个方法,使学生明确,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第3题是为推导本节到定定理做铺垫,即假如同旁内角互补,则可以推出同位角相等,也可以推出内错角相等,为定理的推理论证,分散了难点 师:第4题是一个实际问题,题目中已知的两个角是什么位置关系角? 学生活动:同分内角 师:它们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互补 师:这个问题就是知道同分内角互补了,那么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的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八 课题:1.2.3相反数 教学目标 1,把握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 2,通过归纳

38、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育归纳力量; 3,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学问重点相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问题1:请将以下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4,-2,-5,+2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都要难予鼓舞,但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渐渐得出5和-5,+2和-2分别归类是具有较特征的分法。 (引导学生观看与原点的距离) 思索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思索 再换2个类似的数试一试。 归纳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归纳。以开放的形式创设情境,以学生进展争论,并培育分类的力量 培育学生的观看与归纳力量,渗

39、透数形思想 深化主题提炼定义给出相反数的定义 问题2:你怎样理解相反数定义中的“只有符号不同”和“互为”一词的含义?零的相反数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思索争论沟通,教师归纳总结。 规律: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a 思索: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一个练习体验对称的图形的特点,为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特征做预备。 深化相反数的概念;“零的相反数是零”是相反数定义的一局部。 强化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几何意义 给出规律 解决问题问题3:-(+5)和-(-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化简它们吗? 学生沟通。 分别表示+5和-5的相反数是-5和+5 练

40、一练:教科书第14页其次个练习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得出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1,相反数的定义 2,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3,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3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良设想) 1,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数的各个运算法则简单表述,也提醒了两个特别数的特征。这两个特别数在数量上具有一样的肯定值,它们的和为零,在数轴上表示时,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等性质均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教学设计围绕数量和几何意义绽开,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引人以开放式的

41、问题人手,培育学生的分类和发散思维的力量;把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观看它们的特征,在复习数轴学问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也能加深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问题2能帮忙学生精确把握相反数的概念;问题3实际上给出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3,本教学设计表达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展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观看归纳,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九 一、教学内容分析 1.2有理数1.2.2数轴。这一节是初中数学中特别重要的内容,从学问上讲,数轴是数学学习和讨论的重要工具,它主要应用于肯定值概念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的推导,及不等式

42、的求解。同时,也是学习直角坐标系的根底,从思想方法上讲,数轴是数形结合的起点,而数形结合是学生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日常生活中带见的用温度计度量温度,已为学习数轴概念打下了肯定的根底。通过问题情境类比得到数轴的概念,是这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同时,数轴又能将数的分类直观的表现出来,是学生领悟分类思想的根底。 二、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1)学问把握上,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肯定很深刻,很多学生简单造成学问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叙述; (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问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简单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

43、师应予以简洁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力量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的好动性,留意力简单分散,爱发表见解,盼望得到教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留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制造条件和时机,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设计思想 从学生已有学问、阅历动身讨论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索: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良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教学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仔细分析它的作用

44、,使学生从直观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直线、数轴都是特别抽象的数学概念,固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展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 四、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把握数轴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效劳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画数轴,给学

45、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正确把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六、教学建议 1、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把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拟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数轴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行,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当明确的是,全部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把握用数轴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

46、后充分利用“数轴”这个工具打下根底。 2、学问构造 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学问要点如下: 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应用数形结合 七、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依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应矫正”的教学方法。 2、学生学法:动手画数轴,动脑概括数轴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具学具预备 电脑、投影仪、三角板 十、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1) 问题1: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