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河南省20年间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空间中心的变化分析_第1页
毕业论文-河南省20年间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空间中心的变化分析_第2页
毕业论文-河南省20年间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空间中心的变化分析_第3页
毕业论文-河南省20年间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空间中心的变化分析_第4页
毕业论文-河南省20年间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空间中心的变化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编号:南阳师范学院2012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河南省20年间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空间中心的变化分析 完 成 人: 班 级: 2008-03 学 制: 4 年 专 业: 地理信息系统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2-03-31 第12页(共12页)河南省20年间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空间中心的变化分析作 者:指导教师:摘要:采用19892008年河南省各市区的生产总值、人口和人均工资等数据,利用空间分布中心模型进行计算,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理论空间分析方法对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河南省20年间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空间中心的变化轨迹。显示结果:(1)在地理位

2、置上,河南省主要经济指标空间中心主要分布在郑州市新郑地区;而河南省主要社会指标空间中心主要分布在许昌中部。(2)河南省人口中心与就业中心的偏离距离较大,使区域差距长期存在。(3)总的来看,河南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空间中心移动轨迹折射出20年来国家和河南省经济发展战略导向。关键词:空间中心;演变轨迹;区域差异;河南省引言区域经济发展向来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自20世纪初期起,国内外区域经济学者业已展开了大量相关研究1,2,特别是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国内也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文献3-7。从研究尺度上看,既有对国家层面东、中、西三大地域的涉及,又有对省、市、县等为单位展开的分析8-15。但已

3、有研究大多采用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反映国家、省(市)等区域经济差异的静态变化,而对于区域差异的动态演化过程,相关文献则相对较为缺乏。本文引入区域中心的概念,通过分析近20年来河南省经济社会中心的时空演变过程,来揭示河南省发展格局不平衡问题,进而评估区域发展政策的效果,为其他地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借鉴。中心也即“重心”,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指物体内各点所受重力产生合力的作用点。将此概念应用于地理学领域,是指在区域空间上存在某一点,在该点前后左右各个方向上的属性对比能够维持平衡。虽然国内出现了利用中心概念研究全国经济重心、产业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及其相关关系的文献16-19,

4、但利用中心概念研究省级及其以下级别区域经济中心的文献还相对鲜见。本文选取河南省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其内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特征。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对象之一,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伴随着改革开放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全球化,河南省的人才、技术、信息等经济要素在逐渐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由于各地市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等条件的差异,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不均衡将进一步加剧,并且势必影响河南省整体区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1研究区域概况河南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处在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

5、之间。南北相距约530km,东西长约580km。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河南地处位置优越,若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北距京津唐,南下武汉三镇,西入关中平原,东至沪、宁、杭等经济发达地区,其直线距离大都在600800km之内。河南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全国经济社会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古时河南即为驿道、漕运必经之地,商贾云集之所。今天,河南仍然是全国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之一,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推进梯次发展的中间地带。全省总面积16.7万km2,人口9820万人,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目前下辖17个省辖市、1个省直管市,21个县级市、8

6、9个县、48个市辖区,省会郑州市。特别是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河南独特的区位优势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2研究方法2.1 平均中心平均中心(Mean center)是最简单的描述空间分布的指标之一,有时也被称为“重心(Center of gravity)”。它通过一系列空间对象的几何坐标的平均值来表示。其基本计算公式为: (1)式中,N为空间对象总数,Xi和Yi第i个空间对象的坐标值(一般为经纬度),(,)即为平均中心的坐标值。在实际问题分析中,对于一个较大的行政区域(例如一个国家)计算其区域中心时,可以将(Xi,Yi)取为各次级行政区域单元如省会(市城、县城)的坐标。2.2 加权平均中心加

7、权平均中心是通过赋予空间对象几何坐标的不同权重来的得到。其优点在于将空间对象(区域)的其它属性如人口、不同类型土地面积、经济发展指标如GDP等加以考虑。并且通过选择不同的属性信息作为权重,对其加权平均中心的结果进行比较就可以直观地表现区域差异。加权平均中心计算公式如下: (2)式中,Xi,Yi含义同公式(1),Wi为第i个空间对象的属性信息如人口、生产总值等。(,)即为空间对象加权平均中心的坐标值。平均中心(,)是区域的几何中心,当某一空间对象的加权平均中心显著区别于区域平均中心,就显示了这一空间对象的不均衡分布,或称“中心偏离”。偏离方向标示了空间现象的“高密度”部位,偏离的距离则表明了均衡

8、程度20。3研究过程3.1 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的选取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及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分析,过去常用GDP等单项指标,采用指标绝对量之差、增长率等定量分析方法。由于单项指标分析方法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有时难以对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做出准确的判断,本文采用综合指标法,以较为全面反映空间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据此,我们选取了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最具代表性的6项指标,其中,经济水平指标包括生产总值、人均工资、从业人员人数;社会发展水平指标选用人口(衡量城市规模大小)、粮食总产量(关乎社会民生)、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衡量教育事业发展水平)。3.2 空间中心专题图制作基于ArcGIS软件,以河南省市级行政

9、区为基本统计单元,利用空间分布中心模型,运用公式(2)计算出19892008年间不同年份河南省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空间中心的坐标(如表1、表2所示),再对所选取的6项指标的空间中心分布位置及移动轨迹进行图形化研究,将其制作生成专题地图,获取中心迁移信息和直观反映中心分布变化特征(见图1图6)。表1 河南省各经济指标空间中心的迁移年份(a)生产总值中心收入中心就业中心XcYcXcYcXcYc1989113.784834.37251113.788334.51551113.708234.119001990113.793534.36268113.786434.51816113.707834.1068419

10、91113.796334.44291113.780334.51104113.713934.110671992113.796034.42509113.778334.50794113.711934.114511993113.795034.44163113.778534.51039113.707134.112331994113.803334.44383113.786934.50734113.712434.102931995113.812334.41264113.785534.51971113.724534.112021996113.808434.40075113.789434.52366113.71

11、3134.118051997113.815134.37100113.793834.52253113.702234.142801998113.809534.36009113.770334.49686113.691434.119381999113.815834.34352113.752934.48380113.699834.127562000113.811434.35024113.764434.49845113.703934.135012001113.813734.35911113.771734.51026113.706034.129682002113.803934.36086113.781734

12、.51404113.704534.134302003113.792234.39833113.786234.52251113.701934.125542004113.780834.39015113.791634.51450113.707834.124422005113.767834.40523113.799234.52003113.704634.125222006113.754234.41474113.810534.51079113.712534.128442007113.738734.42746113.804034.49981113.706834.124772008113.734334.428

13、12113.800334.49099113.708434.12832表2 河南省各社会指标空间中心的迁移年份(a)人口中心粮食中心基础教育中心XcYcXcYcXcYc1989113.712934.12663113.683134.10242113.732334.212561990113.712934.12536113.673334.09139113.737134.221031991113.715834.14738113.763734.15228113.732334.233011992113.712334.12656113.692734.10274113.742934.221131993113.7

14、12634.12619113.670134.10672113.742734.218821994113.712334.12677113.688734.19420113.747034.205601995113.712334.12715113.641834.10202113.749734.179471996113.711334.12698113.659934.06008113.753134.142131997113.710934.12717113.650034.04815113.687134.139771998113.711034.12636113.682934.12304113.744334.09

15、6141999113.710834.12728113.646634.07890113.779734.285892000113.712034.12497113.659334.04944113.733834.099192001113.712634.12495113.678834.09707113.730634.104082002113.713234.12632113.608334.06889113.723834.112202003113.713134.12690113.663634.13557113.709434.102182004113.712434.12660113.617034.078661

16、13.710834.091002005113.712534.12650113.619434.06861113.710434.071522006113.712134.12676113.605934.06430113.708834.047062007113.711734.12667113.617934.05212113.698434.042862008113.711534.12673113.611834.05100113.693634.01464图1 近20年来河南省生产总值空间中心的演变图2 近20年来河南省收入空间中心的演变图3 近20年来河南省就业空间中心的演变图4 近20年来河南省人口空间

17、中心的演变图5 近20年来河南省粮食生产空间中心的演变图6 近20年来河南省基础教育空间中心的演变4结果分析与讨论4.1 河南省生产总值中心一直处于郑州市新郑地区,生产总值中心大部分年份在平均中心偏东南方向;20002008年间生产总值中心偏离平均中心整体呈减小的趋势(表1),到2008为最小,这说明进入新世纪头八年,河南省较好地解决了中西部发展问题,使区域差距明显缩小。这一阶段,河南大力实施中原城市群带动全省发展。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逐步形成。通过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开封、焦作、新乡、许昌等城市为重点,以沿黄、沿线、沿路市县为主体,

18、辐射和带动河南省全方位开放的格局逐步形成。2008年中原城市群九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达到57.4%。4.2 河南省收入中心一直位于东经 113.77以东、北纬 34.48以北呈不规则移动(较小幅度),偏离位于郑州东南的平均中心(113.71479E,34.43836N)较小,这说明20年来河南省收入中心空间分布一直较为均衡,也可能是因为河南的经济中心偏重于郑州所致。4.3 河南省人口中心一直位于东经 113.71以东、北纬 34.12以北(即许昌中部)并呈不规则移动(较小幅度),偏离位于郑州东南的平均中心(113.71479E,34.43836N)较大,这说明20年来河南省人口空间分布一直不

19、均衡,受自然环境、历史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形成如今的人口分布格局南部密度高于北部。4.4 河南省就业中心一直位于东经 113.70以东、北纬 34.10以北(许昌境内),与人口中心移动趋势相似,其移动方向也呈现了不规则变化,在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各个方向上都有移动。 4.5 河南省粮食生产中心移动方向呈现不规则变化,在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各个方向上都有移动,总体上有向西南移动的趋势,其一直位于东经113.60113.76之间和北纬34.0534.19之间,大大偏离了河南的平均中心(113.71479E,34.43836N),这说明20年来河南省粮食生产中心空间分布一直不均衡,受自然环

20、境、历史因素等影响,形成如今的分布格局南部密度高于北部。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农业实现了从温饱不足的粮食调入省份,到全国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的转变,实现了从中国“大粮仓”到“国人厨房”的重大转变。4.6 河南省基础教育中心20年间呈现出了缓慢、稳定地向西南方向移动的特点,偏离位于郑州东南的平均中心呈明显扩大趋势,这种不均衡是由于河南的基础教育院校大多设于郑州、洛阳、南阳、信阳等地。2002年以来,河南教育系统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基本适应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入机制在

21、探索中不断完善,教育发展走向了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5结论借用中心概念,通过对河南省19892008年间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空间中心的变化轨迹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在地理位置上,河南省主要经济指标空间中心主要分布在郑州市新郑地区,基本接近全省平均中心,其中心近20年一直向西偏移,东西方向差距逐渐趋于均衡。而河南省主要社会指标空间中心主要分布在许昌中部,偏离全省平均中心较大,南部密度高于北部的分布格局20年间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2)河南省人口中心与就业中心的偏离距离较大,使区域差距长期存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转化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分析原因,一是自然条件和政策决定的经

22、济的快速发展,二是人口政策和社会政策决定人口迁移政策落后。(3)总的来看,河南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空间中心的移动轨迹折射出20年来国家和河南省经济发展战略导向。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受各地区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学者们从不同学科背景、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多有探讨。本文借用中心概念,以市级行政单元的生产总值、人口等数据为指标,通过计算河南省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空间中心的坐标,反映其空间变化进而折射出全省经济发展的运行轨迹及其时代政策。尽管本文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区域发展差异作了新的诠释,但考虑到所采用数据主要以市区为单元,结果难免会受到影响,若能采用更为详细的数据 (譬如县级数据),从更精细

23、程度探讨问题,将是深化空间分析研究的有益探索。笔者的研究更侧重于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对区域差异现象进行刻画与分析,未来应汲取成熟的经济学领域博弈论方面知识,展开对区域差异本质成因的探究。参 考 文 献1 Arbia G. The role of spatial effects i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regional concentration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ystems, 2001, 3(1): 271-281.2 Wang Zheng, Ge Zhaopan. Convergence and transiti

24、on auspice of Chinese regional growthJ.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04, 38(4): 727-739.3 陆大道,薛风旋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北京:商务印书书馆M,1997323-3304 徐建华,鲁凤,苏芳林,等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5,24(1):57-685 鲁凤,徐建华基于不同区划系统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分解研究J人文地理,2006,21(2):77-816 武巍,刘卫东,刘毅中国地区银行业金融系统的区域差异J地理学报,2007,62(12):1235-12437 葛美玲,封志明中国人

25、口分布的密度分级与重心曲线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9,64(2):202-2108 蒲小梅,程子彪,翟有龙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44(6):112-1139 陈修颖1990年以来浙江沿海区域差异及其成因分析J地理科学,2009,29(1):22-2910 陈培阳,朱喜钢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1):53-5711 赵小芳,耿建忠,鲁奇,等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8):7-1112 欧向军,赵清基于区域分离系数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定量分析J地理研究,2007,26(

26、4):693-70413 李莉,刘慧,刘卫东,等基于城市尺度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其因素分解J地理研究,2008,27(5):1048-105814 靳诚,陆玉麒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J地理学报,2009,64(6):713-72415 胡良民,苗长虹,乔家君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及其时空格局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3):268-27416 黄建山,冯宗宪我国产业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5):49-5417 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21(5):385-38918

27、 乔家君,李小建关于近5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的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1):12-1619 冯宗宪,黄建山19782003年中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的研究J经济地理,2006,26(2):249-25420 李秀彬. 地区均衡性的可视化测度J. 地理科学,1999, 19(3): 255-256.The Change Analysis of Henans Space Center of The Major Economic and Social Indexes in The 20 YearsLi XiaoAbstract:Taking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the population and the average salary data of Henan province over the years 1989 to 2008, using 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