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优质工程岩土勘察和结构设计导则_第1页
结构优质工程岩土勘察和结构设计导则_第2页
结构优质工程岩土勘察和结构设计导则_第3页
结构优质工程岩土勘察和结构设计导则_第4页
结构优质工程岩土勘察和结构设计导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结构优质工程岩土勘察和结构设计导则Guideline for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and structural design of structural high-quality projects2021XXXX发布 2021XXXX实施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 结构优质工程岩土勘察及结构设计导则前 言为引导河北省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及结构设计的高水准,推进我省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确保结构优质工程安全耐久、牢固可靠,依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建筑工程品质若干措施的通知(冀政办字201966号)和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有关要求,河北省

2、建设工程质量服务中心会同有关单位,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家标准和其他省市地方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导则。本导则主要为促进当前岩土勘察、结构设计工作中相关规范标准执行到位情况。制定原则是:1.严格、合理执行规范要求,防止工程勘察及结构设计中片面追求经济性对工程结构安全造成的不利影响;2.比现行规范的标准适度提高;3.条文规定清晰可行,易于判定;4.针对目前岩土勘察、结构设计中常见问题;5.利于结构创新;本导则共分5章,各章主要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4. 岩土勘察;5. 结构设计。本导则由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河北省建

3、设工程质量服务中心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至河北省建设工程质量服务中心(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路501号,邮编:050051),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部门:河北省建设工程质量服务中心 主编单位:中土大地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北方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核第四研究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河北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员:张雷 张彦林 赵士永 王天凤 安国旗 张树雄 常淑敏 胡斌 王波 张伟欣 乔菲菲 王伟 李立伟 审 查 人 员:周保良 王海周 蒋义平 褚振宇 李铁钢 吕选目 次TOC o 1-2 h u HYPERLINK l _Toc8654 前 言

4、1 总 则1.0.1 为保证我省结构优质工程岩土勘察、结构设计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准,工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具有良好耐久性、抗震性、安全性和结构可靠度,依据国家和河北省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的规定,结合河北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导则。1.0.2 本导则适用于河北省申报结构优质工程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岩土勘察及结构设计。1.0.3 结构优质工程的岩土勘察及结构设计除符合本导则的相应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河北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 语2.0.1 结构优质工程 structural high-quality projects是指岩土勘察、工程设计具有较高结构可靠度,施工质量高于现行国家质量验收标准

5、要求,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安全可靠、牢固耐久的结构工程。2.0.2 结构单元 structural unit由基础及地下、地上结构组成的独立完整的结构体系。2.0.3 组合结构 composite structures由不同类型结构材料、结构构件、结构体系之间运用组合概念,所形成的结构。3 基本规定3.0.1 结构优质工程的岩土勘察及结构设计应合理执行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在结构体系布置、结构分析及构造设计等方面安全、合理、可靠并满足建筑功能要求,不应以降低结构安全度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性。3.0.2 优质工程的所有结构单元均应按本导则的相关要求进行岩土勘察及结构设计。3.0.3 结构设计说明中应对主

6、体施工、装修施工及使用荷载提出要求,并应注明未经设计许可不得对建筑物随意拆改,不得随意改变结构用途和使用环境,不得擅自增加结构荷载。3.0.4 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重要构件和关键传力部位应增加冗余约束或有多条传力途径; 2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3 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4 岩土勘察4.0.1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必须资料齐全、内容完整、数据可靠,无违反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有较高的技术水准,保证勘察成果成为结构设计的可靠依据。4.0.2 工程概况及勘探点平面图中建筑物的名称、位置、平面尺寸、形状、层数(高度),应与规划总平面图一致。4.0.3

7、勘探点的布置范围,应能包含建筑物平面;勘探深度应满足地基变形计算,以及抗浮设计要求。对缺乏常年地下水位监测资料的地区,在高层建筑或重大工程的初步勘察时,宜设置长期观测孔,对有关层位的地下水进行长期观测。对高层建筑或重大工程,当水文地质条件对地基评价、基础抗浮和工程降水有重大影响时,宜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要求应按相关国家及地方规范及标准执行。4.0.4 对位于稳定坡顶上的建筑物,勘察报告应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工程原则上不宜处于抗震不利地段,确实无法避开时,结构设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工程严禁处于抗震危险地段。4.0.5 高层建筑地基均匀性评价,应符合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标准JG

8、J/T 72等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对土岩组合、半填半挖等明显不均匀的地基,应提出防止产生不均匀变形的防治措施建议。4.0.6 高度超限和规则性超限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对地震效应的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1 波速测试孔数量和布置应符合规范要求;测试数据的数量应符合规定;波速测试孔深度应满足确定覆盖层厚度的要求。2 液化判别孔数量,以及砂土、粉土层的标准贯入锤击数据和黏粒含量分析的数量应符合要求;液化判别水位的确定应合理。3 场地类别划分、液化判别和液化等级评定应准确、可靠。4 覆盖层厚度的确定应可靠,当处于不同场地类别的分界附近时,应要求用内插法确定计算地震作用的特征周期。4.0.7 当有抗浮需要

9、时,应进行抗浮评价,提出抗浮措施建议。对可能设置抗浮锚杆、抗浮桩或采取其他抗浮措施的工程,应提供极限侧阻力和抗拔系数等设计计算参数的建议值。4.0.8 岩土工程勘察的勘探记录(包括钻探、井探、槽探等)、原位测试记录,勘探点数量、深度,以及取样、原位测试数量和测试数据,应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一致。原位测试方法的适用性应符合现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的有关规定。4.0.9 土工试验成果资料,应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一致。土试样数量应与开土记录,以及各种试验项目的数量相匹配;土工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T 50123的规定。5 结构设计5.1 荷载5.1.1 结构自重的标准值应

10、按结构构件的设计尺寸与材料密度计算确定。对于自重变异较大的材料和构件,对结构不利时自重标准值取上限值,对结构有利时取下限值。活荷载取值不应低于工程结构通用规范 GB 55001及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要求。5.1.2 对于大跨度结构或轻型钢结构等对雪荷载敏感的结构,其基本雪压应按照 100年重现期雪压和基本雪压的比值,提高其雪荷载取值,并应符合有关结构设计规范规定。5.1.3 风荷载体型系数的取值应有充分依据,必要时应以风洞实验确定。对于高层建筑、高耸结构以及对风荷载敏感的结构,其基本风压应按不低于重现期100年风压值取值。5.1.4 工业建筑的屋面、楼地面的使用荷载应按实际情况考

11、虑设备、管道、运输工具、局部堆放物品以及可能拆移的隔墙产生的局部荷载,并考虑由于设备使用过程中的位置变化可能出现的最不利效应。5.1.5 建筑物楼梯、看台、阳台和上人屋面的栏杆及其与主体连接的预埋件设计时,应按规范规定考虑栏杆顶部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5.1.6 建筑物的地下部分结构应按照岩土勘察及必要的水文勘察资料考虑水土压力及浮力作用。5.2结构分析5.2.1 计算模型应与施工图纸(包括设计变更)所示结构布置一致,分析计算中应考虑对结构受力有影响的非结构构件。5.2.2 施工过程对结构受力产生影响时,应对结构进行不同施工工况及结构状态下的结构分析。5.2.3 楼盖结构的竖向振动加速度峰值不

12、应超过表5.2.3限值。表5.2.3 楼盖竖向振动加速度限值人员活动环境峰值加速度限值(m/s2)竖向自振频率不大于2Hz竖向自振频率不小于4Hz住宅、办公0.070.05商场及室内连廊0.220.15注:楼盖结构竖向自振频率为2Hz4Hz时,峰值加速度限值按线性插值选取。5.2.4 楼屋盖结构上布置有可能产生振动的设备时,应考虑振动的不利影响。楼屋盖结构的竖向自振频率应避开设备的振动频率区段。5.2.5 对于高度大于30米,且高宽比大于1.5的房屋,以及基本自振周期大于0.25秒的各种高耸结构,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产生顺风向风振的影响;对于风敏感的或者跨度大于36米的柔性屋盖结构,应考虑风压

13、脉动对结构产生风振的影响;对于横风向风振作用效应明显的高层建筑以及细长圆形截面构筑物,应考虑横风向风振的影响;对于扭转风振作用效应明显的高层建筑及高耸结构,应考虑扭转风振的影响。5.2.6 结构设计应考虑温度作用的影响,必要时应进行温度作用计算并采取相应构造措施。大跨度钢结构设计文件中应注明合拢温度区间。应调查当地历史的日最高、最低的平均气温,合理确定室内、室外环境下钢结构计算采用的最大正负温差值,且应分别考虑施工、合拢和使用三个不同时期各自的不利温差。5.2.7 楼梯间位于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框架部分时,其梯柱、梯梁的抗震等级应同主体结构相同,并满足相应抗震构造要求。梯板采用滑动支座

14、时,可不计入楼梯对整体结构地震作用及效应的影响;否则,应参与整体分析,并按抗震构件进行承载力验算。5.2.8 偶然荷载作用下,应保证结构不致因局部构件破坏引起连续倒塌。5.2.9 复杂不规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变形分析,应采用两个不同的结构分析软件进行整体计算及对比分析,计算结果应经分析判断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5.3 结构耐久性5.3.1 建筑结构及其构件的耐久性,应根据不同的设计工作年限和不同的环境类别及其作用等级进行设计。设计应对施工质量控制及结构使用过程中的维修与检测提出要求。5.3.2 对重要工程或大型工程,应针对具体的环境类别和环境作用等级,分别提出抗冻耐久性指数

15、、氯离子扩散系数等具体量化的耐久性指标。5.3.3 当结构构件同时承受多种环境作用时,应按环境作用等级较高的有关要求进行耐久性设计。5.3.4 一般环境中混凝土结构应采取裂缝控制措施,房屋建筑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的规定执行。有自防水要求的混凝土构件,其横向弯曲的表面裂缝计算宽度不应超过0.20mm。5.3.5 长期与水体或含水量较大的土壤直接接触并会发生冻融循环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应考虑冻融作用。冻融环境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应控制混凝土遭受长期冻融循环作用引起的损伤。5.3.6 直接接触融雪盐结构构件表面、氯化物环境、海洋和近海地区等腐蚀环境下的结构构件

16、,应设置表面防护措施。应按对应环境进行耐久性设计,并控制相关腐蚀离子引起的结构材料锈蚀。5.3.7 结构用木材在运输、存放和施工过程中应采取避免雨淋和湿气影响的保护措施。5.3.8 钢结构防护应按照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耐久性能目标,在正常维护条件下能够保证钢结构正常使用。在钢结构设计文件中应注明对钢材防腐蚀、除锈及使用过程中定期检查和维修的要求。5.4 结构体系5.4.1 结构应有合理可靠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和多道抗震防线。结构体系应具有防止连续倒塌的构造措施。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5.4.2 楼板应保证整体性,楼

17、板与抗侧力构件之间应能可靠传递水平力。5.4.3 建筑场地为、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应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5.5 地基基础5.5.1 地基基础设计应根据结构类型、作用和作用组合情况、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和拟建场地环境条件及施工条件,选择合理方案。5.5.2 地下水位较高时,应考虑地下水在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明确抗浮水位和施工停止降水的条件。5.5.3 地基变形允许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的要求确定。对下列建筑物应在施工及使用期间进行沉

18、降变形观测:1 对地基变形有控制要求的;2 软弱地基上的;3 处理地基上的;4 地基施工可能引起地面沉降或隆起变形、周边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变形、地下水位变化及土体位移的;5 采用新型基础或新型结构的建筑物。 5.5.4 地基基础设计中应重视坡地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建筑物对地质灾害的诱发作用,对建筑物有潜在威胁或直接危害的滑坡、泥石流、崩塌及岩溶、土洞强烈发育地段,不应选作建设场地。5.5.5 新建工程邻近既有建筑物或地下设施时,必须考虑相互影响。复核紧邻新老基础下地基承载力、变形及稳定性时,应考虑施工和使用各阶段工况。施工图中应表述新老基础间关系,必要时明确支护、隔振、防振等要求。5.5.6

19、地基承载力计算时应正确考虑宽度和深度修正。当采用独立基础+防水板的基础形式时,基础深度修正的埋置深度应从室内地面算起。5.5.7 基础的埋置深度除岩石地基外,在抗震设防区,天然地基上的箱形和筏型基础不应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桩箱或桩筏基础的埋置深度不计桩长不应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8。岩石地基,可不考虑埋深要求,但是应该验算倾覆、必要时应采取可靠的锚固措施。季节性冻土地区基础埋置深度还应考虑冻土深度影响。5.5.8 地基基础设计中如地基受力范围内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必须进行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验算以及必要的变形计算。5.5.9 独立基础台阶宽高比大于2.5时,地基反力按线性分布的假定不再适用,

20、此时按弹性地基板进行计算。5.5.10 高宽比较大的高层建筑,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验算基础底面零应力区。5.5.11 当建筑物有大面积地面荷载时,应考虑其对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的影响,并应考虑地基不均匀变形对结构的不利影响。5.5.12 采用换填垫层进行地基处理时,垫层厚度不应大于3m。5.5.13 地基处理方式应综合考虑地质情况、施工条件、结构形式等,结构设计应对地基处理的深度、范围、处理后压缩模量及承载力提出明确要求。对于比较复杂的地基处理,建设单位应组织专家论证,保证地基处理的合理可靠。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5.5.14 桩基设计时

21、应符合以下要求:1 桩型的选择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上部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及分布、工程地质情况、施工条件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综合确定。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及以上地区,不应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和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2 在腐蚀性环境下的基础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标准GB/T 50046要求,并根据其中污染土和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桩和预应力桩的腐蚀性等级确定桩形式及要求。3 对可能出现负摩阻力的桩基设计应在计算桩基承载力时考虑负摩阻力。4 根据环境类别及水、土对钢筋的腐蚀、钢筋种类对腐蚀的敏感性和荷载作用时间等因素确定桩身裂缝控制等级,当水、土为强中腐蚀等级时,抗拔桩裂缝控制等级应提高

22、一级。5.5.15 建筑抗浮设计应满足以下几点: 1 建筑物在施工和使用阶段均应符合抗浮稳定性要求。 2 在进行整体抗浮验算的同时,应对结构自重较小的区域进行局部验算,特别是上部结构缺层或大范围楼板缺失开洞部位。 3 在地下水作用下,基础底板构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并应进行浮力作用下的抗弯、抗剪和抗冲切承载力验算。 4 采用抗浮桩和抗浮锚杆时,应考虑其布置对地基沉降和建筑物沉降差的影响。并根据布置间距进行群锚(群桩)承载力的验算。5.5.16 应对基坑回填土质量和材料提出要求,保证结构侧限,并采取可靠措施防止地表水及管道渗漏水入渗地基。基坑回填土的压实系数应不小于0.94。5.6 混凝土结

23、构5.6.1 混凝土结构中结构缝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根据结构受力特点及建筑尺度、形状、使用功能要求,合理确定结构缝的位置和构造形式。 2 应控制缝的数量,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设缝对使用功能的不利影响。 3 抗震缝宽度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规定。4 混凝土结构住宅建筑中伸缩缝最大间距宜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要求。如有充分依据,伸缩缝间距可适当加大,但最大不应超过规范规定伸缩缝最大间距的1.2倍。5.6.2 不应采用一字形短肢剪力墙,不应在一字形短肢剪力墙上布置平面外与之相交的单侧楼面梁。抗震设计时,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短肢剪

24、力墙承担的底部倾覆力矩不应大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5.6.3 框架-剪力墙结构应根据框架和剪力墙承担底部倾覆弯矩的比例确定抗震等级、最大适用高度、允许轴压比。5.6.4 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根据结构类型和环境类别,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规定选用不同的裂缝控制等级及最大裂缝宽度限值。5.6.5 混凝土结构构件应符合下列要求:1 混凝土结构构件应通过对截面尺寸及受力钢筋、箍筋设置的控制,防止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混凝土的压溃先于钢筋的屈服、钢筋的锚固粘结破坏先于钢筋破坏。2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应配有足够的非预应力钢筋。3 多、高层的混凝土楼、屋盖应优先采用现浇混

25、凝土板。当采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楼、屋盖时,应从楼盖体系和构造上采取措施确保各预制板之间连接的整体性。4 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不宜采用单跨框架。5.6.6 素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且不应低于C30;承受重复荷载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5.6.7 受力钢筋应采用 HRB400、HRB500 钢筋;楼板纵向受力钢筋可采用CRB600H 钢筋,并减小钢筋间距,对裂缝宽度进行控制,采用CRB600H 钢筋时应满足耐火及耐久性设计要求。按一、二、三级抗震等级设计的框架和

26、斜撑构件,其纵向受力钢筋应采用 HRB400E、HRB500E 钢筋。5.6.8 地下工程的迎水面主体结构应采用防水混凝土,并根据防水等级的要求采取其他防水措施。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按现行国家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确定。5.6.9 跨度大于4.2m的楼盖的楼板结构层设计厚度不应小于120mm。5.6.10 框架梁上开洞时,洞口边距离支座净距不应小于梁高,洞口高度不应大于梁高的40;洞口距梁顶、梁底不应小于200m,并应符合计算和规范构造要求。5.6.11 抗震设计时,剪跨比小于2的短柱应采取以下措施:1 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轴压比限值应降低0.05;剪跨比小于1.5的柱,轴压

27、比限值应专门研究并采取特殊构造措施;2 可采用提高混凝土强度、柱内配置型钢等措施减小柱截面;3 加强框架柱构造措施,提高柱轴压比限值,如使用复合螺旋箍并控制肢距、箍筋全高加密、控制体积配箍率、设置芯柱、控制柱纵筋间距等。5.6.12 框架梁、柱中心线不能重合时,在计算中应考虑偏心对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力和构造的不利影响,以及梁荷载对柱子的偏心影响。梁、柱中心线之间的偏心距,9度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柱截面在该方向宽度的1/4;68度抗震设计时如偏心距大于该方向柱宽的1/4时,采取增设梁的水平加腋等措施并考虑梁柱偏心的不利影响。5.6.13 地下室顶板采用板柱体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地下室顶板采用板

28、柱体系时,建设单位应组织专家对结构方案进行论证,以保证结构设计安全、合理。2 无梁楼盖结构应采用较为均匀规则的柱网布置;板柱节点及相关区域应补充单向结构承担全部竖向荷载的等代框架法计算。3 应在柱上板带中设置构造暗梁,暗梁宽度取柱宽及两侧各1.5倍板厚之和,暗梁支座上部钢筋截面积不小于柱上板带钢筋截面积的50,并应全跨拉通,暗梁下部钢筋应不小于上部钢筋的1/2。4 主楼周边影响范围内应采用梁板体系。5 设计文件中应对地下室顶板施工堆载和竣工后使用荷载限值及分布做出明确说明。5.6.14 一、二、三级剪力墙结构,其底部加强部分及地下室的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一、二、三级框架-剪

29、力墙结构,其底部加强部分及地下室的剪力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5.6.15 跨度大于3m的楼面梁应避免支撑在剪力墙或核心筒的连梁上。设计时,不应将支撑楼面梁的连梁编号改为框梁。如因特殊情况实在无法避免时,应采取一定的措施。5.6.16 当墙肢的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不大于4时,应按框架柱进行截面设计;墙肢厚度不大于300时,高层建筑应全高加密墙肢箍筋,多层建筑墙肢箍筋应分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矩形墙肢应全高加密箍筋。5.6.17 剪力墙边缘构件的竖向钢筋直径,一级、二级、三(四)级高层建筑的底部加强部位分别不应小于16mm、14mm、12mm,其他部位分别不应小于14mm、12mm

30、、10mm。5.6.18 高层建筑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的箍筋不应采用墙体水平分布钢筋代替。5.6.19 剪力墙结构设置转角窗时应采取以下加强措施:1 抗震计算时应考虑扭转耦联影响;2 转角窗两侧墙肢厚度不应小于180mm;3 转角窗两侧墙肢为独立一字型墙肢时,长度应不小于8倍墙厚及角窗悬挑长度1.5倍的较大值;4 转角窗折梁应按抗扭构造配置箍筋及腰筋;5 应提高角窗两侧墙肢的抗震等级;6 转角窗两侧墙肢应沿全高设置约束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长度不应小于3倍墙厚且不小于600mm;7 转角窗处楼板厚度不应小于150mm,配筋应加强,并双层双向布置,板内应设置连接两侧墙端暗柱的暗梁,暗梁纵筋锚入墙内

31、laE;8 转角窗折梁上下纵筋锚入墙内长度应不小于1.5laE,顶层时上部纵筋端部另加向下的直钩,直钩长度不小于5d。5.6.20 轴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构件的纵向钢筋不得采用绑扎搭接。5.6.21 当剪力墙或核心筒墙肢与其平面外相交的楼面梁刚接时,沿楼面梁轴线方向设置与梁相连的剪力墙、扶壁柱或在墙内设置暗柱,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设置沿楼面梁轴线方向与梁相连的剪力墙时,墙的厚度不应小于梁截面宽度;2 设置扶壁柱时,其截面宽度不应小于梁宽,其截面高度可计入墙厚;3 墙内设置暗柱时,暗柱的截面高度可取墙的厚度,暗柱的截面宽度可取梁宽加2倍墙厚;4 应通过计算确定暗柱或扶壁柱的纵向钢筋(或型钢)数量

32、及规格,纵向钢筋的总配筋率不应小于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的规定。5.7 钢结构5.7.1 钢结构设计文件应符合以下要求:1 应注明所采用的钢材牌号和质量等级,连接材料的型号和对钢材所要求的力学性能、化学成分及其他附加保证要求;2 应注明螺栓防松动构造措施、端面刨平顶紧部位,所要求的焊缝形式、焊缝质量等级、焊缝承受动荷载的特殊构造要求;3 应注明钢材的耐火等级、耐火极限、除锈等级和所用的涂料(或镀层)种类及厚度等要求;4 应按钢结构表面防护层使用年限,明确提出定期检查与维护要求,发现情况应进行局部清理及涂层(或镀层)维修;5 应注明钢结构制作、检测、运输、安装等要求;6

33、 钢结构施工图深度应达到编制施工详图的条件,包括设计说明、布置图、构件截面、节点及构造做法等,应提供必要的受力构件的内力值;7 钢结构关键部位的连接应提供详细的计算书,例如螺栓、焊缝、预埋件、连接件、销轴等。5.7.2 处于外露环境,且对耐腐蚀有特殊要求或处于侵蚀性介质环境中的承重结构,应采用Q355NH和Q415NH牌号的耐候结构钢,其质量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5.7.3 采用框架结构时,甲、乙类建筑和高层的丙类建筑不应采用单跨框架,多层的丙类建筑不宜采用单跨框架。5.7.4 对支承于下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跨度钢屋盖结构,应分别采用大跨度钢屋盖结构单独模型、下部主体结构与大跨度钢屋盖

34、结构整体模型进行计算对比分析,并针对薄弱部位采取加强措施。5.7.5 大跨度钢结构支座变形特性应与计算模型的边界条件相一致。施工阶段与使用阶段支承情况不一致时,应进行施工安装阶段验算。5.7.6 在非抗震以及多遇地震工况组合作用下,大跨度钢结构应严格控制杆件应力比。一般情况下,关键构件以及临近支座杆件的应力比不应大于0.8 ,其他重要杆件的应力比不应大于0.85 ,腹杆等次要杆件的应力比不应大于0.9 。5.7.7 对拱结构、单层网壳、跨厚比较大的双层网壳以及其他以受压为主的空间网格结构,应进行非线性整体稳定分析。结构稳定承载力应通过弹性或弹塑性全过程分析确定,并应在分析中考虑初始缺陷的影响。

35、5.7.8 钢结构复杂节点、新型节点应进行详细的有限元分析和设计,必要时应进行试验验证,确保实现“强节点”的性能目标。5.7.9 对带有悬挑桁架、转换桁架、悬挂结构、张拉结构等特殊子结构的钢结构,设计文件应注明施工安装次序。安装过程中子结构应形成稳定结构体系,且与结构的计算受力模式相符。5.7.10 跨度L9m且起重量Q50t的吊车梁应设置制动桁架;跨度L12m的重级工作制吊车梁(桁架)或跨度L18m的轻、中级工作制吊车梁(桁架),应设置辅助桁架和下翼缘水平支撑系统。5.7.11 门式刚架钢结构梁、柱平面外计算长度应按以下原则确定:1 水平支撑及通长的系杆可作为梁平面外计算长度的侧向支撑点。梁

36、隅撑满足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1022要求时,梁平面外计算长度可考虑隅撑的作用通过计算确定,隅撑支撑的梁平面外计算长度不应小于2倍隅撑间距;2 柱间支撑及通长的系杆可作为柱平面外计算长度的侧向支撑点。单独的柱间系杆不能作为柱平面外计算长度的稳定支撑点。5.7.12 钢结构排架厂房纵向屋面有高差时,应在高差变化两侧的屋面分别设置横向水平支撑。局部刚架有抽柱时,应在其附近屋面设置纵向水平支撑。5.7.13 重要或复杂空间结构,应避免关键构件失效导致结构垮塌,必要时应进行抗连续倒塌验算。5.7.14 连体结构的连廊采用钢桁架且支座采用滑动做法时,应按罕遇地震作用计算位移并对支座采取可

37、靠的限位和防坠落措施。5.7.15 高强度螺栓承压型连接不应用于直接承受动力荷载重复作用且需要进行疲劳计算的构件连接,抗剪承压型连接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应符合摩擦型连接的设计要求。支承振动设备的构件连接节点应采取防松动措施。5.7.16 梁与柱刚性连接时,柱在梁翼缘上下各500mm(柱宽度大于600mm时,在梁翼缘上下各600mm),柱翼缘与柱腹板间或箱形柱壁板间的连接焊缝应采用全熔透坡口焊缝。箱形、十字形、工字形焊接柱在工地上的焊接接头应全部采用坡口全熔透焊接。5.7.17 对重要的大型钢结构工程,当施工过程中整体或局部结构受力复杂、施工方案对钢结构内力分布有较大影响、钢结构对沉降和变形要求

38、严格时,应在设计文件中注明施工期间安全监测要求。5.8 组合结构5.8.1 组合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阻尼比可取为0.04,房屋高度超过200m时,阻尼比为0.03;当楼盖梁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时,相应结构阻尼比可增加0.01;风荷载作用下楼层位移验算和构件设计时,阻尼比可取为0.020.04;结构舒适度验算时的阻尼比取为0.010.02。5.8.2 对于不同结构类型、不同材料交接部位以及刚度突变的楼层,应有合理的过渡加强措施;组合结构沿高度应采用同类结构构件,当上部或下部结构形式变化时应设置过渡层,避免产生刚度和强度突变而形成薄弱层。5.8.3 型钢混凝土梁中型钢的保护层最小厚度不小于100mm

39、,且梁内型钢翼缘离两侧边距离之和不应小于截面宽度的1/3。型钢混凝土柱的保护层最小厚度不小于200mm。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端部型钢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小于150mm。5.8.4 型钢混凝土梁中型钢钢板厚度不小于6mm,钢板宽厚比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组合结构设计规范JGJ 138的要求。型钢混凝土柱中型钢钢板厚度不小于8mm,钢板宽厚比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组合结构设计规范JGJ 138的要求。钢板混凝土剪力墙的钢板厚度不小于10mm,且钢板厚度与墙厚度的比值不大于1/15。5.8.5 钢骨混凝土梁、柱中的钢骨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非抗震和四级抗震等级,钢骨含钢率不应小于2; 2 一、二、三级抗震等级,

40、钢骨含钢率不应小于4; 3 特一级抗震等级,钢骨含钢率不应小于6; 4 钢骨的含钢率不应大于15。5.8.6 当结构下部采用型钢混凝土柱,上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柱时,下部型钢混凝土柱中的型钢应向上延伸一层或两层作为过渡层。过渡层中的型钢尺寸可适当变化,但纵向钢筋和箍筋应按钢筋混凝土柱计算,不计型钢作用,且箍筋应沿柱全高加密。5.8.7 当结构下部采用型钢混凝土柱,上部采用钢结构柱时,下部型钢混凝土柱中的型钢应向上延伸一层作为过渡层。过渡层中的型钢应按上部钢柱截面配置,且向下一层延伸至不小于2倍柱型钢截面高度处。过渡层柱的箍筋应按下部型钢混凝土柱箍筋加密区的规定配置并沿柱全高加密。当下部型钢混凝

41、土柱中的型钢为十字形型钢,上部钢柱为箱型截面时,十字形钢腹板应深入箱型钢柱内,其深入长度不应小于十字形型钢截面高度的1.5倍。5.8.8 当框架柱一侧为型钢混凝土梁,另一侧为钢筋混凝土梁时,型钢混凝土梁中的型钢应延伸至钢筋混凝土梁1/4跨度处,在梁端至伸长段外2倍梁高范围内,箍筋应加密。同时型钢上、下翼缘应设置栓钉。5.8.9 当型钢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在嵌固端以下有两层及两层以上地下室时,可将型钢、钢柱伸至基础底板或基础底板顶面。当伸至基础底板顶面时,纵向钢筋和锚栓应锚入基础底板并复核锚固要求;柱脚应按非埋入式柱脚计算承载力,且计算中不考虑型钢作用。5.8.10 当钢梁直接与钢柱连接时,钢

42、梁翼缘与柱内型钢翼缘应采用全熔透焊缝连接;梁腹板与柱应采用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当采用柱边伸出钢悬臂梁段时,悬臂梁段与柱应采用全熔透焊缝连接。型钢柱的翼缘与竖向腹板间连接焊缝应采用坡口全熔透焊缝或部分熔透焊缝。在节点区及梁翼缘上下各500mm范围内,应采用坡口全熔透焊缝;在高层建筑底部加强区,应采用坡口全熔透焊缝;焊缝质量等级应为一级。对钢梁或型钢混凝土梁,水平加劲肋厚度不应小于梁端型钢翼缘厚度,且不应小于12mm;对于钢筋混凝土梁水平加劲肋厚度不应小于型钢柱腹板厚度。5.8.11 型钢混凝土柱中的钢骨为钢管时,应设置必要的灌浆孔、排气孔,当孔径过大导致加劲板削弱过多时,应采取相应的补强措施;

43、对巨柱的分腔隔板、钢板剪力墙的钢板等需设置必要的流淌孔,必要时应采取相应的补强措施。5.8.12 组合结构中构件连接形式复杂,梁柱节点区域钢筋密集,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钢筋穿插的可行性、便利性及对型钢构件的影响,同时,保证节点构造的合理性及连接可靠性。节点部位梁柱纵筋应尽量贯通,当必须与型钢连接时,型钢混凝土梁、柱纵筋不应多排配置。5.8.13 钢筋与钢构件相碰,应采用在钢构件上开洞穿孔、并筋绕开等方法处理,也可采用可焊接机械连接套筒或连接板与钢构件连接,可焊接机械连接套筒的抗拉强度不应小于连接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的1.1倍,套筒与钢构件应采用等强焊接并在工厂完成。可焊接机械连接套筒接头应采用现行行

44、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 JGJ 107中规定的一级接头,同一区段内焊接于钢构件上的钢筋面积率不应超过30。其连接部位应验算钢构件的局部承载力,钢筋的拉力或压力应取钢筋实际拉断力或标准强度的1.1倍。5.8.14 抗剪栓钉的直径规格应选用19mm和22mm,其长度不应小于4倍栓钉直径,水平和竖向间距不应小于6倍栓钉直径且不应大于200mm。栓钉中心至型钢翼缘边缘距离不应小于50mm,栓钉顶面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5.8.15 设计图纸中应充分交代梁柱节点出钢筋的细部连接做法,并考虑施工的可行性。5.9 砌体结构5.9.1 在施工图中应注明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5.9.2 砌体结

45、构不应采用非蒸压硅酸盐砖,非蒸压硅酸盐砌块及非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5.9.3 长期处于200以上或急热急冷的部位,以及有酸性介质的部位,不得采用非烧结墙体材料。5.9.4 有抗冻要求的砌体时,砂浆应进行冻融试验,其抗冻性能不应低于墙体块材。5.9.5 砌体结构各种墙、柱构件应进行高厚比验算,应保证构件稳定性。5.9.6 墙体转角处和纵横墙交接处应设置水平拉结钢筋或钢筋焊接网。5.9.7 承受吊车荷载的单层砌体结构应采用配筋砌体结构。5.9.8 应按相关规范规定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楼、电梯间四角,楼梯斜梯段上下端对应的墙体处均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5.9.9 挑梁必须进行抗倾覆验算,且埋入砌

46、体长度l1与挑出长度l之比应大于1.2;当挑梁埋入段上无砌体时,l1与l之比应大于2。5.9.10 同一楼层错层楼板标高相差应不大于500mm。错层楼板与其相邻开间的楼板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错层楼板标高相差处的周边应增设构造柱,错层楼板的支承处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或圈梁,且错层楼板应在此梁截面高度范围内,此梁应加强抗扭构造,梁的两端与圈梁或构造柱应加强连接,构造应符合规范的有关要求。5.9.11 砌体结构不允许角部开角门或角窗。5.9.12 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砌体结构房屋底部框架柱截面尺寸不应小于400mm400mm,圆柱直径不应小于450mm。 框架柱的箍筋直径,在6度、7度时不应小于8mm

47、,8度时不应小于10mm,并且应全高加密箍筋,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5.9.13 配筋砌块砌体抗震墙应全部用灌孔混凝土灌实。配筋砌块砌体应根据抗震等级确定抗震墙沿竖向和水平方向构造钢筋的配筋率,且不应小于0.1。5.9.14 砌体结构中的填充墙与周边主体结构构件的连接构造和嵌缝材料应能满足传力、变形、耐久、防护和防止平面外倒塌要求。5.10 木结构5.10.1 木结构应采用具有明确的材质等级或强度等级的方木、原木、锯材和工程木产品。5.10.2 桁架下弦宜选用型钢或圆钢;当采用木下弦时,应采用原木或者破心下料的方木。5.10.3 确定承重结构用材的强度设计值时,应计入荷载持续作用时间对木

48、材强度的影响。5.10.4 木结构房屋不应采用木柱与砖柱或砖墙混合承重;山墙应设置端屋架,不得采用硬山搁檩。5.10.5 木柱木屋架和木柱木梁房屋应在木柱与屋架(或梁)间设置斜撑;横隔墙较多的居住房屋应在非抗震隔墙内设斜撑;斜撑应采用木夹板,并应通到屋架的上弦。5.10.6 柱顶应有暗棒插入屋架下弦,并用U形铁件连接; 8、9度时,柱脚应采用铁件或其他措施与基础锚固。柱础埋入地面以下的深度不应小于200mm。5.10.7 椽与檩的搭接处应满钉,以增强屋盖的整体性。木构架中,在柱檐口以上沿房屋纵向设置竖向剪刀撑等措施,以增强纵向稳定性。5.10.8 木柱的梢径不小于150mm;应避免在柱的同一高

49、度处纵横向同时开槽,且在柱的同一截面开槽面积不应超过截面总面积的1/2。柱子不能有接头。穿材应贯通木构架各柱。5.10.9 木结构应进行构件的耐火极限设计和结构的防火构造设计。木结构的防火应符合下列规定:1 木结构构件应满足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的要求;2 木结构连接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所连接构件的耐火极限;3 木结构应满足防火分隔要求;4 管道穿越木构件时,应采取防火封堵措施,防火封堵材料的耐火性能不低于相关构件的耐火性能;5 木结构建筑中配电线路应采取防火措施。5.10.10 环境暴露程度很高的木结构建筑,应采用防雨幕墙。在外墙防护板和外墙防水膜之间应设置排水通风空气层,其净厚度应在 10mm以

50、上,有效空隙不应低于排水通风空气层总空隙的70%; 空隙开口处应设置连续的防虫网。5.10.11 在混凝土地基周围、地下室和架空层内,应采取防止水分和潮气由地面入侵的排水、防水及防潮等有效措施。在木构件和混凝土构件之间应铺设防潮膜。建筑物室内外地坪高差不应小于300mm。当建筑物底层采用木楼盖时,木构件的底部距离室外地坪的高度不应小于300mm。5.10.12 木结构的防水防潮措施应按下列规定设置:1 当桁架和大梁支承在砌体或混凝土上时,桁架和大梁的支座下应设置防潮层;2 桁架、大梁的支座节点或其他承重木构件不应封闭在墙体或保温层内;3 支承在砌体或混凝土上的木柱底部应设置垫板,严禁将木柱直接

51、砌入砌体中,或浇筑在混凝土中;4 在木结构隐蔽部位应设置通风孔洞;5 无地下室的底层木楼盖应架空,并应采取通风防潮措施。5.10.13 木结构建筑采用的防腐、防虫构造措施应在设计图纸中作出规定。所有在室外使用,或与土壤直接接触的木构件,应采用防腐木材。当木构件与混凝土或砖石砌体直接接触时,木构件应采用防腐木材。在白蚁危害区域等级为 Z4 的地区,木结构建筑应采用具有防白蚁功能的防腐处理木材。当金属连接件、齿板及螺钉与含铜防腐剂处理的木材接触时,金属连接件、齿板及螺钉应避免防腐剂引起的腐蚀,并应采用热浸镀锌或不锈钢产品。5.11 隔震减震5.11.1 采用隔震、消能减震技术的建设工程,设计文件应符合以下要求:1 应有隔震、消能减震专篇。专篇中应包含:隔震、消能减震设计说明,结构分析主要结果及其说明,隔震支座、阻尼器和消能器连接设计等内容;2 应有隔震支座、阻尼器和消能器安装大样及连接件验算;3 应注明隔震支座、阻尼器和消能器的性能参数、使用年限和检测要求,并应注明其使用环境、定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