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句式类型盘点_第1页
高考语文文言句式类型盘点_第2页
高考语文文言句式类型盘点_第3页
高考语文文言句式类型盘点_第4页
高考语文文言句式类型盘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言句式”类型盘点一、考点要求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规定“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属于理解能力层级。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即表明侧重考查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性。考试说明明确规定高考考查的与现代 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所谓“理解”是指能辨认出这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 式,知道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二、命题规律根据近几年高考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考查情况,该考点有以下几点规律:.考查形式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有两种考查形式:一是选择题的形式,二是结合文言语句翻译的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内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仍然

2、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主要通过翻译来 实现。即将这一知识点设置于文言文翻译中,通过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来检查考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高考趋势考生在备考时要结合课文中的典型例句,比较其基本格式及标志词,找出其共同特点,从而分类辨识文言特殊句 式。三 考点解读从教材说起(一)判断句式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句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 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

3、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 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也”判断句中,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4)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 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或救材,/6.指出下列句子中的文言固定句式,并翻译整个语句。 故不

4、积度步,无以至千里。答:或师焉,或不焉。答: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答:答案:(1)文言固定句式:无以翻译:所以,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文言固定句式:或或翻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文言固定句式:所以翻译:我等远离亲人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因为)仰慕您的崇高品德。文言句式的判断方法.借助典范例句,分类辨识这是一种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方法。不是死记一些抽象的格式,而是要结合课文中的典范例句,比较其基本格 式及标志词,找出其共同特点,从而分类辨识各类文言特殊句式。在阅读训练或考试时,将试题选句与例句进行比较 判断,从而做到举一反三,提高

5、效率。例如:掌握宾语前置句,在弄清楚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特点及其规律后,只要 记住下列句子:“彼且奚适”“古之人不余欺也”“惟兄嫂是依 “何厌之有”就可以去套类似的句子而做出判断, 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了。.对照现代汉语,比较辨别有些特殊句式或用法与现代汉语无太大差别,如主语省略与今天基本相同,再如“为所” ” 于”表被动等,我们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寻找相同点,轻松确定其句式。也有一些特殊句式,虽然今天已经不 再使用,但保留在今天经常运用的成语熟语里,如“唯利是图”中的宾语前置,“弱肉强食”中的被动句式,我们完 全可以利用起来,加以类比,找出相同点,从而确定其句式。而大多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

6、的差别,今天已经 不再使用,那么,我们应着眼于二者之间的不同点,看文言文的这一语句现代汉语怎么说,从而确定它属于哪一种句 式。.立足语境语感,揣摩把握着眼于对文意的理解,培养语感,在整体语境中揣摩和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的特点,有助于防止错误解读, 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尤其是确定省略的成分,更要依赖具体的语境来有效地把握。在阅读训练中,我们一定 要将有关选语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乃至全篇,仔细体会语感,并进行比较辨别,从而准确判断其句式特 点。10.掌握句式特点,准确翻译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往往要以把握常见的文言句式为基础。事实上,高考中对文言句子翻译的考查通常是涉 及对文言

7、句式的把握的。因此,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文言特殊句式及其成分省略等基本知识,显得至 关重要。我们要能运用这些相关知识,并将结合具体语境(包括上下文和写作背景两个方面),仔细体味要求翻译的句子, 明确句式特点,努力实现知识迁移,从而顺利地解答这类题目。另外,还要引导学生注意考察具体语境,从而准确翻 译句子。如果不注意从句式的角度作总体观照,只注意从一个一个词作局部的断章取义,往往会偏离原文大意,将整 个句子的意思弄错。K课堂强化训练tang qianghua xunlian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

8、,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日:“适幸及 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 ”日:“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 ”封人怨之。管仲束缚,自鲁之齐。(3分)译文: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3分)译文: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4分)译文:.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 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舵。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3分)译文: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舵。(4分)译文:.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乡

9、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日:“刑戮是甘,乞不使 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日:“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 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以事告烈。烈 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3分)译文: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3分)11译文: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4分)译文: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3分)译文:.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之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

10、患之,告其父曰:“盍 去诸? ”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墙,毁伤吾器用, 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之猫也? ”盍去诸? (3分)译文:是非若所知也。(3分)译文:不病于无鸡乎? (3分)译文: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之猫也?(3分)译文:.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 乌用镜为? “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乌在其为明也? (3分)译文:是好苦我。(3

11、分)译文:泰然谓美莫己若。(3分)译文:12练习答案1答案: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送到齐国。如果侥幸到了齐国不被处死反被重用,你将用什么报答我?果真像你所说的那样,我将任用有道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评价功劳(按劳行赏),我用什么来报答你呢? 2答案:楚国有个学划船的人,刚开始,调头、转弯、快划、慢划,一切都听船师的。他就辞去了船师,擂鼓径直往前划行,多次碰上急流险滩,便慌张四顾,失魂落魄,坠落了船桨,丢掉了船舵。3答案:甘愿接受任何处罚,但请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盗贼害怕我知道他做了坏事,这是有羞耻心的表现。后来有一位老人在路上遗失了宝剑,一个路人看见了就一直守护着这把剑。王烈派人寻找,就是原

12、先那个偷牛的人。4答案:为什么不扔掉(赶走)这只猫呢?这不是你所了解的。我不担心没有鸡吗?没有鸡,不吃鸡也就罢了,距离饥寒还很远,像这样,为什么要扔掉(赶走)这只猫呢?5答案: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呢?这(镜子)使我好痛苦(难受)。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或: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像自己漂亮的了)。1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有的判断句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用副词“乃” “则” “即” “皆” “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3、岳阳楼记)即今之保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用动词“为” “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相区别。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it假救材勿力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A

14、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莲,花之君子者也R 1刘备天下枭雄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11妪,先大母婢也吾其还也D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解析:选D D项上句为祈使句,其余为判断句。(二)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幸” “结”的动作是由“于”后的“赵王” “君”发出来的。.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结构表被动2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用“见” “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

15、,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过秦论).用“被”表被动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动词本身表被动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一夫作难而七庙蕤。(过秦论)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核敷材/2.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解析:选A A项为省略句,B、C、D三项为被动句

16、。(三)倒装句式文言文的倒装句是与现代汉语相比较而言的。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 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出现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式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 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等形式。.主谓倒装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上面句子的现代汉语顺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形:(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另外,在疑问句中,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而彼

17、且奚适也?(逍遥游)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作宾语的疑问代词有“谁、何、孰、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3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句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这类句子要注意两点: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正常语序应该是“恐年岁之不与吾”“未有之也”。(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里的“之” “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

18、志,没有什么 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惟)”,构成“唯(惟)是(之为)”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 (4)方位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例句意思是“项王、项伯面向东边坐,亚父面向南边坐”。(5)文言文中,“自”作宾语时常常置于动词之前。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宫赋)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 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其形式有: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19、例如: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陈涉世家)例中“客有吹洞箫者”即“有吹洞箫之客”,余例类推。(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例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 “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20、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4)数量词作定语时后置,构成“中心词+数量词(定语)”的形式。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介词“于”加宾语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 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2)介词“以”加宾语组成的介宾短语,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译作状语入如:具告以事。(鸿门宴)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承前省略

21、动词的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介词“乎”组成 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 仍译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译作状语。(3)“乎,作介词时相当于“于”,与其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近核敷材”/.选出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沛公安在D.夫晋,何厌之有解析:选A A项为状语后置句。.选出不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项()A.计未定

22、,求人可使报秦者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蚓无爪牙之利解析:选B B项为判断句。(四)省略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在文言文中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省略主语主要有承前省、有呼应下文省、对话省三种情况。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 “其”不能作主语,这也是文言 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 (静女)爱而不见,(静女的男朋友)搔首

23、跑蹋。(诗经静女).省略谓语谓语一般不能省略。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5除臣(为)洗马。(陈情表).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往承接上文而省略。理解时要补充出来。.省略介词常见的是省略介词“于”和“以“。如:至则无所用,放之(于)山下。(黔之驴)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鸿门宴)赐之(以)彘肩。(鸿门宴).省略中心词中心词是在一个词组中被定语或状语修饰的词,一般是不能由定语、状语来替代而省略的。读

24、文言文时,应引起 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如:宫中府中(之吏),俱为一体(之吏)。(出师表)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出师表)5.下列句子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A.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D.屠惧,投以骨解析:选C A项,“岁也”省略谓语动词“是” ;B项,三处省略主语;D项,省略“投”的宾语“之”,代指 狼。(五)常见固定格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 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陈述语气有以

25、、无以、有所、无所、比 及、为所、以为、以 为有 有. 到.用来、没有的、没有一的时候、把用来、的、等当做疑问语气奈何、何如、如(奈尸 无乎、孰与、何、得孰若怎么办、怎么样、把, 样、大概吧(恐怕 跟相比一怎么吧)、感叹语气何其、一何、何,之多么、何等、多么、怎么这样啊反问语气无乃 乎、不亦乎、得恐怕、只怕、不是,吗、难6无 乎、何 为道吗、为什么呢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在高考中经常考查的固定结构。“以为” “以为”“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如: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更多的场合,“以为”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1

26、)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 “以为” ”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做”。如: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 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如:(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了 “以”的宾语“之”。“所以”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 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等。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

27、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 种情形:“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以”字当“拿” “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 方法、根据、工具等。如: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3.“如何” 奈何” 若何”文言文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 何)” “奈何”,可译为“怎” “怎么办” “怎么样”或“为什么”

28、等。如: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 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译作“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为“怎么样”。如:樊哙日:“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捕蛇者说) “何以为” 奚以为”文言文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 词。“何以为”可译为“要(拿、用)

29、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何之有”“何之有”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有什么的呢。如: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有时,在“何之有”的压缩式“何有”的前边加“于”字,或在后边加“于”字,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这两种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都可译为“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 ”。如: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 “不亦乎”“岂(其)哉(乎)

30、“盍乎”范氏富,盍已乎?(国语) 译文: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或:范家富贵,为什么不停止婚事呢? 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 译文: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为利禄改变它呢? “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的“亦”是副词,可译为“也”;“乎”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来翻译。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 7. “无(毋)乃乎(与、欤)”“无乃乎”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测度。句式中的“无”为副词,相当于“非”;“乃”无实际意义

31、,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乃”,表示“不是”的意思,与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可译为“恐怕(只怕、大概)吧。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后汉书邓寇列传) 译文: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注意:“无乃乎”切忌用“不是吗”来对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无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吗”则偏重于反问。“得无(微、非)乎(耶)”“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然而,当“得无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可译为“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X是)吧”。如: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孰” “孰与”“孰”字,作疑问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