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复习重点_第1页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复习重点_第2页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复习重点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复习重点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保护概论1、环境 环境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与特定中心事物(通常称为主体)有关,影响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我们常说的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的环境,即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P12、环境要素 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要素。它可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两大类。P43、环境污染 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P64、污染物的迁移 a物理迁移 b化学迁移 c生

2、物迁移。P85、气候变暖的最大威胁不是平均气温升高,而是出现极端高温、百年不遇的干旱、异乎寻常的热浪、行凶肆虐的飓风和龙卷风。P96、雾霾 是雾和霾的统称。P147、PM2.5又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或细颗粒物,是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158、以四次世界性环境与发展会议为标志,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变,期间发生了四次历史性飞跃:a第一次是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b第二次是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c第三次是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3、 d第四次是2012年6月20日至22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P20-219、人类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的三种类型。一是绝路逢生型、二是奋起直追型、三是跨越发展型。P21-2210、开展汚染防治“33211”工程 【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两控区】酸雨污染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P2411、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P2412、我国生态文明理念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在2013年2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上,被正式写入决定案文。 P25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实施13、可持续发

4、展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1987年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的。P3414、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基本内涵 a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 b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资源、环境; c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发展; d可持续发展要求适宜的法律和政策体系。P3515、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题为只有一个地球的人类环境宣言。P3716、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这次会议是人类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个里程碑。P3

5、717、2002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会议通过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执行计划和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两个重要文件。P3718、2009年12月7-18日,丹麦首都哥本哈根Bella中心召开了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会议发表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P37-3819、“两型社会” 一是资源节约型,二是环境友好型。P4320、资源节约型社会 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6、,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P4421、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指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推进经济增长,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社会生产与生活,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并对消耗资源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和循环利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P44第三章 生态文明及其制度体系建设22、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P5823、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7、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P5824、生态文明 是指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P5825、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P5826、生态文眀的特征 a在价值观念上,强调以平等态度和充分的人文关怀关注和尊重生态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b在实现路径上,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道路,倡导和推行自觉自

8、律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全面推行经济社会的绿色繁荣; c在目标追求上,注重增进公众的经济福利和环境权益,促进社会和谐;d在时间跨度上,是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P58-5927、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 a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b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c实现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d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P63-6428、“三同步、三统一”方针的具体内容为: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P732

9、9、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 包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政策,“谁污染、谁治理”政策和“强化管理”政策,简称环境保护的“三大政策”。 三大政策中,核心是强化环境管理。P74第四章 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30、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虽然具体对象和范围是统一的客体,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P10431、自然资源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物质资源化和资源潜力的发挥是无限的。但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和认识水平下,有效性和稀缺性是资源的本质属性。P10432、任何自然物要成为自然资源,必须有两个基本前提: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开发利用能力。P10533、不可再生资源又称不可更新资源,一般指那些被人类开发利用后逐渐减

10、少以致枯竭,而不能再生的自然资源。P10734、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与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实际耕地约1.33亿公顷,占世界的6.8%,居世界第三位。森林面积1.27亿公顷,占世界第五位。草地面积约4亿公顷,居世界第二位。河川径流量2.7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可开发的水力资源3.7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P10835、我国矿产资源总值,居世界第三位。其中,钨、锑、钛、稀土、菱镁矿居世界第一位,煤、钒、硫居世界第二位,磷、锌、钼居世界第三位,镍居第九位,石油储藏量也居世界第九位。P10836、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p110 a发展经济的途径上,过分依赖自然

11、资源的投入,出现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b在自然资源的分配上,采用不适当的行政干预方式,阻碍了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带来浪费和破坏资源的不良后果。 c在自然资源的核算上,没有正确理论指导,造成自然资源无价、低价和随意定价,既难以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起控制作用,实际上还助长了破坏和浪费的蔓延。 d在自然资源的使用管理上,部门分割,多头使用;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混淆,使自然资源不能统筹进行保护和利用,严重影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有效管理。37、我国水资源的主要问题:p116 a我国水资源人均和亩均水量少。 b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 c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河流含沙量少。 d

12、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各地很不平衡。38、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p124 a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多,但人均占有量少。 B土地类型多样,山地面积大。 c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 d后备耕地资源不足。39、森林是地球的“肺”。P12940、我国物种资源保护的对策有:p134-135 a查明现状,制定保护规划。 b加强法制管理。 c加强保护生物资源的科学研究。 d建立保护区。 e加强国际间的合作。41、外来物种入侵 是指生物物种由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P13542、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措施:p136 a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加强对无意引进和有意引进外来入侵物种的安全管理; b开展全国范围的

13、外来入侵物种调查,查明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和作用,建立外来物种数据库; c分析外来物种对我国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建立对生态系统、环境和物种构成威胁的外来物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风险评价方法和风险管理程序; d逐步建立健全精干高效的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系统; e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危害性的宣传教育,提高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防范意识; f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识别、防治技术、风险评估技术、风险管理措施的培训。第五章 环境污染防治与应对气候变化43、2013年9月12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P14044、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指标:到2017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