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地域文化的形成(四)民间有一句俗语,一方燕子衔一方泥,换个意思表达,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确,江南的小桥流水和塞北的大漠风沙是不同的,不同的地域,也就带来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可是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相隔很近的地方,风俗竟然也会不同。比如杭州处在吴语方言的包围圈中,可杭州的方言为什么带有北方方言的味道?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它的背后蕴藏了什么?其次,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格局,导致了在各个诸侯国内,诸侯们的政治权力起着决定作用,比如周王朝的传
2、统服饰是宽袍大袖,传统的战争方式是驾驶战车厮杀,但是在周王朝下属的一个诸侯国、赵国境内,却发生了一次改变传统服饰、改变战争方式的变革,它是怎样发生的?它对赵国这一带的地域文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政策,是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的例子,它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燕赵地区原有的地域文化,而作为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的例子,北魏时期的孝文帝拓跋宏,也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改革,这对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的发展变化,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政治权力对地域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再次,政治权力和行政区划,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作用,但是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分布和迁移也是影响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因
3、素,因为不同民族的风俗和习惯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各个民族的迁移和分布,会给当地的地域文化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全文:(沿着历史的轨迹追根溯源,揭示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上海复旦大学葛建雄教授将带我们领略地域文化的魅力,感受沉淀5000年的文明记忆。民间有句俗话“一方燕子衔一方泥。”换个意思表达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确,江南的小桥流水和塞北的大漠风沙是不同的。不同的地域也就带来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可是,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相隔很近的地方,风俗竟然也会不同。比如杭州处在吴语方言的包围圈中,可杭州的方言为什么带有北方方言的味道?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它的背后蕴藏了什么
4、?上海复旦大学葛建雄教授带您走遍中国疆域,为您讲述中国的地域文化。)形成地域文化的主要原因,我们已经讲了两个方面,一个就是自然环境,另外就是移民。但是我们知道,作为一个地域的话,起作用的还不止这两个因素。那么政治因素,它也起了非常大的,有的时候甚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作为一个国家,它的政治因素,主要的是通过它的行政机构、行政区域来起作用的。对一个地方上面讲,对它作用更大的可能不是直接的中央,而是这个地方的政府。所以我们讲的地方的行政区划,它对这一个地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今天我们首先要讲一讲第三个因素,也就是政治权利和行政区划的影响。那么说到政治权力呢,我们知道在一个中央集
5、权的体制下面,从理论上讲,皇帝和政府是什么都可以管的,没有什么你老百姓自己来决定的事。那么地方上的政治,它也是通过中央到各级政府一级一级这么贯彻下来的。在中央集权制以前,比如春秋战国的时候,那么全国来讲是分封格局。(分封格局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主要政治格局。它是沿袭了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当西周灭掉商朝后,对亲属、功臣等进行分封。西周初年,共分封71个诸侯国。分封的目的是为了让诸侯国守卫王室周围,以安天下。是在生产力不发达、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中央更好地控制地方的一种政治制度。但在各个诸侯国内,诸侯们的政治权力起着决定作用。)但是从一个小的地方来讲,它也是政治权力起着很大的决定性的作用。那么这样的
6、情况下面,统治者的个人意志,当然他这个个人意志有的也是根据客观条件定下来,有的可能真是他的主观意愿。不管怎么样,他的个人意志往往跟法律跟政治的需要一样,产生巨大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格局,导致了在各个诸侯国内诸侯们的政治权力起着决定作用。比如周王朝的传统服饰是宽袍大袖,传统的战争方式是驾驶战车厮杀。但是在周王朝下属的诸侯国赵国境内,却发生了一次改变传统服饰改变战争方式的变革。它是怎样发生的,它对赵国这一带的地域文化的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那么对一个地方来讲呢,这样一种因素,在某种特定的阶段里面,它的作用往往是决定性的。那么我们还是用具体例子来说明吧。一个比较早的例子,我们北京这一带,大
7、家都说是燕赵文化。赵国在历史上面就曾经在今天的河北山西包括内蒙的一部分都曾经是赵国领土。赵国曾经有过重大的事件,就是赵武灵王,他进行一次改革,叫做胡服骑射。就是把服装跟胡人学习,来推广骑马射箭。那么这个风尚经过他的改革,可以说在当时个诸侯国中间第一个讲究这种尚武精神,推广胡服骑射那就是赵国。这个风俗一直影响下来。那么他靠什么推行?当然他是国王,就靠他的政治的权力推行。那么这个背景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在他推广胡服骑射以前,中原人这个马,主要不是骑的,是用来拉车的。所以我们看到,有的影视片春秋时候打仗怎么打?就是马拉着车,人站在车上,用长矛或者刀这么打。下面的步兵是保护这个车的。主要的武器主要的
8、攻击或者防御的手段,是马拉着车,是马车。当然这种打法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弊病也很明显。你看一个车要马拉着走,如果路不好,就不能拉。没有路,它也过不去。所以要沿着路走,或者平坦的地方,才能够起作用。那么这个马拉着车,如果这个马自己摔倒了,或者死了。车当然也就不动了。那个时候这个车,就没有什么机动性、优越性,反过来成为一个靶子。这个车还得人家保护。但是匈奴人他们就不是车,他们是骑兵,骑马。所以在双方发生战争的时候,胡人的优越性他灵活、机动、攻击能力强,很快就显示出来了。但是中原人一直没有想到要学胡人的长处。赵武灵王他在跟匈奴胡人的战斗中间,他就发现了对方的长处,他甚至自己深入到今天内蒙古这一带去看,
9、去学习去了解。定下来以后,他就下令要学骑射,不能再用车。学匈奴骑马骑着马。骑着马以后射箭,学射箭,推广骑射。与此相应,他就改革服装。这个服装为什么改革呢?因为在这以前,中原人华夏的民族这个服装叫上衣下裳。上面是衣服,下面呢,实际上就是裙子。男人也是穿裙子的,不是什么长裤。袖子也比较大。你想在打仗的时候,他本来站在车上或者步兵,那么穿这个裙子,也没什么关系。那么现在骑马了。穿裙子怎么骑法?所以服装要改革。不但要学匈奴人骑射的服装,而且服装本身要紧身,要能够符合战争的需要。所以他就提出来要进行服饰的改革。这个阻力非常大。(由于赵武灵王提出的胡服骑射,改变了中原人的传统服饰,因此在施行之初阻力很大。
10、以他的叔父公子成为代表的旧官僚拒绝胡服骑射。他们不仅公开反对,甚至称病躲避上朝。群臣们也都不愿意穿戴胡服,怨言四起。在这种巨大的阻力面前,赵武灵王没有动摇,他还坚决推行胡服骑射的政策。)但是他是下决心推广,非得照他的办,作为个人他很悲惨,最后在权力斗争中间,是被儿子包围,饿死在宫殿里面的,但是他这个改革成功了。赵国第一个实行胡服骑射,所以军力大大的增强,而且从赵国开始,周围那些诸侯国家,以后都学了这一个。所以从那个时候以后,中原地区,车就漫漫淘汰了,基本上军队,就是以骑兵为主了。衣服也就发生了变化。那么他这个地区,赵国统治的地方,从他的地域,这个范围的文化,就发生了这样一个,根本性的,在服饰上
11、面,在武器,在战争的方式方面,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个是靠什么?完全是靠政治力量推动。要不是推动不起来。(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政策,是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的例子,它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燕赵地区原有的地域文化,而作为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的例子,北魏时期的孝文帝拓跋宏,也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改革,这对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的发展变化,又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呢?政治权力对地域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哪些方呢?)那么类似的情况还有一个,如果说这是华夏民族,主动去学习少数民族长处的,下个例子是倒过来的,是少数民族,它主动学习汉人的长处的,那就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那么北魏,发展到孝文帝的时候,已经相当强大,基本上把北方,已
12、经都统一起来了。但是孝文帝,通过对全面的情况的学习,了解,他深知华夏文化,要比他们拓跋鲜卑要高得多,他也知道如果想巩固北方,想进一步统一南方的话,不学习汉族的先进的文化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就坚持推行汉化。他这个非常彻底,他为了改变本民族的习惯,他首先采取的措施是迁都。把这个首都从今天的大同,当时叫平城,迁到了洛阳。这有什么不同呢?因为平城这个地方,是当时很多少数民族内迁,特别是拓跋鲜卑,他们都聚集在那里,但是洛阳这一带,主要的还是汉族,原来华夏诸族,而且它周围的环境,都很适合华夏民族发展,把(鲜卑族)过来以后,就迫使他们处在这个汉族,华夏诸族的汪洋大海中间,促使它的改变。所以坚持迁都,那么这个也
13、是反对的。他的兄弟,包括他的儿子,都坚决反对,四他当时没有办法,他不能说迁都,迁都都通不过,他怎么办。他就说要南伐,要去打南方,所以军队一路过来,大臣知道打南方,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也未必做好准备,那么大家劝他:“你别打。”那么“好,我要不打可以的,我现在到了洛阳,就迁都洛阳。”所以他只能采取这种。造成既成事实,大家反正,你只要不南伐,就同意吧。所以大家都同意了他迁都。那么迁都到那里以后呢,反对的人多得不得了,一个理由就是这里太热,夏天他们难过,过不了。那么他只能折中,就是对一些贵族年纪大的老干部,都可以允许,夏天回到北方去,到秋天再来,避暑。他儿子甚至有时逃回去,采取这种办法(抗拒迁都)。
14、他也是依靠政治权力,最后终于把这些人压下去了,那么这样把首都迁成了。迁成以后,他进一步大刀阔斧(改革)。首先改姓。他自己姓拓跋这个一看就不像个汉人,他改名,改姓元,所以你看唐朝诗人元稹,还有唐朝的元结,这些人就是拓拔氏的后代,后来就姓元了,拓拔这个姓就没有了。还有呢,换服装。全部的服装全部要改成汉化服装。把民族服装都改掉了。最厉害的一手,不许再讲鲜卑话,在朝廷上。有的人反对,我们年纪大了,学不会。好,年纪大的学不会,暂时不学。年纪轻的先学。就全部要讲汉话。他采取这个措施,而且是从上到下,首先是自己的皇族、贵族、高官先改,然后改民间。用这种办法。那么经过他这么一改,你看,原来北方鲜卑族少数民族分
15、布的地区,以后经过他的改革,基本上特色就都改掉了,都改成汉化,当然中间经过几次反复,但是到北朝结束隋唐的时候,的确这一代已经基本上看不到再有鲜卑的影响,没有什么其他的,这个文化就改掉了。当然他中间斗争也是很激烈的。要是他没有用政治权力推行的话,这恐怕是很难实施的。另外一个就是农业。我们知道中国绝大多数地方,包括现在很多少数民族地方,现在都是农业地区。但历史上面很多原来都是牧业地区,或者半农半牧的。有的地方是养殖捕捞的,是狩猎的。但怎么会都变成了农耕地区呢?这个也是政治权力起的作用。因为中国历来以农立国。所以统治者凡是你这个地方归他统治,他就要推广农耕。而且农业被认为是本业,其他东西是末业。本末
16、不能倒置的。所以你这个商业什么手工业,什么采集养殖这些都是末业。一定要是本业推广的基础上面,才能稍微搞一点。(在中国古代,重农轻商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思想。古代的思想家认为,工商业的发展会减少农业劳动力,最终导致国家贫困,所以应该加以限制。春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对努力耕织者免除徭役;对从事工商业而贫穷的人则沦为奴隶。儒家学者荀子则强调农业是国家财政的基础,是重中之重。法家学者韩非子也认为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重农轻商的思想由此形成。)所以在这个推广下面,我们就可以看到历史上面很多地方,凡是只要建立了郡县,这个地方就开始慢慢慢慢牧业就挤掉了,以农业为主了。一步一步推广。比如中原地区,原来春秋战国一
17、直到秦汉的时候,还有不少地方还有牧业的残余。但是以后随着政治上面以农立国的方针反复的推广,以后这个牧业就慢慢没有了。最后最多变成家庭的养殖再留一点。这个政治因素也起了作用的。那么反映在方言上面也是如此。大家说方言怎么跟政治手段有关系?也有关系,我举个例子,比如我们杭州,杭州人讲话,特别杭州城里跟周围都不同。虽然它在吴语包围中间,但杭州人讲话有的都带有北方味儿。有的还有儿话的表示。什么加个儿,吴语没有这个习惯的。那么这种现象明朝人郎瑛他就已经注意到了。那么这个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主要原因是移民。是因为靖康之乱以后,宋朝的康王赵构做了皇帝,那么他就往南迁,最后把首都定在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宋朝
18、的皇帝赵构即位后,为什么南迁?这就要追溯到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公元1128年,也就是靖康二年,由女真人建立的金朝攻克北宋都城开封。北宋皇帝宋钦宗被俘,北宋灭亡。康王赵构逃到南京应天府重建宋朝,史称南宋。为了避开金朝的威胁,南宋把首都迁到了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那么社个首都定了以后,因为皇帝迁到了那里,所以原来的贵族、大臣包括开封原来首都那批南迁的商人,甚至和尚、道士全部集中在杭州。把开封大的商店、寺庙都恢复。当然各个衙门也都迁到那里了。尽管这些人不一定是移民礼貌的多数,但是他们是主流。你看是皇帝是贵族是大臣是富商是名流是军人。他们原来都是开封迁过来的,当然讲开封话或者北方话。因为当地
19、人如果要跟他们打交道方便,就倒过来要学习他们的方言。那么这个靠什么呢?实际上就是政治权力的影响。你看北方移民不但迁到杭州,也迁到周围苏州、嘉兴、湖州都有。为什么其他城市就没有这个现象呢?只有杭州有这个现象呢?一方面固然是它比较集中,但更主要的是这个移民有这种政治优势。不用你讲,这个就推广了。所以尽管现在离开南宋已经那么多年了,这个残留的影响还存在。再举个例子,我大家都感受得到。比如我们这些年来,我们解放后,大力推广普通话。那么现在推广下来应该讲,效果很好。责骂好法?就是你如果到一个地方去,在当地找个中学生来,要他拿本地的方言念一张报纸,他肯定念不清楚。上海就这个现象。为什么呢?他一念讲到有些字
20、,普通话发音就出来了。而且各地的方言礼貌,本地的一些土话,南慢已经消失了。人际交流比较多的都用普通话,或者说带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就像我一样,我这个普通话不标准,但是我也尽量讲普通话了。那这个就是我们通过政府大力推广普通话的结果。这样的例子也发生在台湾。台湾1949年国民党政权迁移到台湾以后,当时蒋介石也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大力推广国语。我们叫普通话,它叫国语。这里什么因素呢?一个就是它本身就是迁去的人,也就是来自中国各地的。那么蒋介石大家知道是宁波人,他的主要下面很多是江浙一带的人。但也有北方,东北、山东甚至有少数民族也都有。那么他要把这些人凝聚起来,那么另一方面台湾有个很复杂的背景,大家都知道
21、,1895年割让给日本。日本曾经推广皇民化,要他们讲日文。那么还加上台湾的移民主要来源是闽南人客家人。那么好,你在一个地方有的说日文,有的说客家话,有的说这个那个,他怎么样巩固自己的统治呢?你跟大陆的关系靠什么联系呢?那语言就非常重要。所以他强制推广国语。不管你今天怎么评价他,他在这一方面是下了很大功夫,甚至采取强制手段。所以台湾在他统治的这一段时间以及以后蒋经国时代,的确台湾老老少少都会讲国语。所以这也是个例子。所以中国很多文化的现象如果它是借助于行政来推广的话,它就可以达到比较显著的效果。那么历史上我们来看也是如此。有比如我们讲到我们的服饰,今天我们女士穿一个旗袍,我们大家说这是一个民族形
22、式。男的现在穿唐装,立领的,对襟的衣服。其实这个衣服不是,这个衣服是满族的服装。旗袍就是旗人妇女穿的旗袍。中国本来不是穿这个服装的,这个服装是清朝入关以后,建立清朝强制推广的。我们小时侯印象年纪大的人,戴个瓜帽皮,穿个长马褂。这个印象哪里来的?也是清朝推广的结果。就是清朝入关以后,他就下令发易服。原来中国的男子都是长头发,一般从来不剪掉的。因为中国人有个观念,头发也是受之父母,要保存的,把它束起来,盘在上面,戴上帽子,男的都是这样。清朝要照它的样子,因为他也是游牧跟尚武的精神。大概打仗方面,全部前面都剃光,剩下扎一根辫子。男的都是这样。这件事情对汉族当时打击很大。很多地方本来已经投降归顺了,它
23、下了这个命令,重新起来反抗。这等于把老祖宗的样子变了。男人怎么剃一个光头,光这里留一个辫子?谁都接受不了的。但是当时强制的。留发不留头,你自己选择。要留头还是要留头发?当然留头还是重要了。所以强制执行。你再反抗,反抗后来镇压,镇压下去以后,还是要照这个做。另外就是易服,服装就要改掉。明朝原来都是宽袖大袍,到清朝以后都是窄袖的。马褂长衫就这么来的。女的就包括旗装,旗装后来其中一种就是旗袍。所以这个过程中间,有很多悲惨的故事。多少人人头落地,或者是满门抄斩被灭门。经过这样一番艰苦地一个强制推广,下面抗争,最后基本上在全国都这样做了。但是,民间还是悄悄地抗争。比如有些地方,寿衣全部做成以前明朝的样子
24、。就是生不能做大明的人,死要做大明的鬼。有些人画祖宗的像,还不愿意用长袍马褂,还是原来的女的凤冠霞帔,男的是服装。有的时候结婚的时候非要穿一穿古装,不用长袍马褂。总而言之,民间的抗争还是存在。但是不管怎么样,中国人的服饰到清朝就改了。这是一个用政治权力推广一种文化的典型。所以我们现在,你像地域文化,原来中国各地地域的服装不是这个样子的,现在基本上都是这样,但是这里面我们还可以看出一些区别来。各个地区之间,特别民间的服装,有的还是保留一些,特别在边远地区还保留一些原来的样式。所以我们讲,就是我们今天看来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可能在历史上并不一定是有特点的,反过来历史上面已经存在的这种有地域特色的文化
25、,可能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了。我们如果要研究,要了解的话,要注意一下,看一看它的政治因素起了什么作用。这是不能忽略的。(政治权力和行政区划分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分布和迁移也是影响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不同民族的风俗和习惯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各个民族的迁移和分布会给当地的地域文化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但是还有一个因素也不能忽略,那就是我要讲的第四个民族分布。中国历来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现在我们还有56个民族。那么历史上面,各朝代的时候都有多民族的特点,特别是对我们现在影响比较大的清朝。那么清朝的疆域里面已经基本上把今天的56个民族都包括在内了。那么大家
26、知道只要产生了民族,民族的感情总是不能割断的,所以一个民族无论是它整个民族迁移,还是它自己的民族人口,一部分民族人口迁移,它都会把民族文化带到它的迁入地,都会尽可能的保存发扬本民族的文化。但是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它有些特色是没有办法保存的,所以一般的话都会发生变化、改变,甚至会形成新的民族文化。那么这种迁移,民族的分布往往会在一个地方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我举个例子,从东汉开始,北方跟西北的牧业民族少数民族就大批地南迁。我们知道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北方很多地方已经变成以少数民族为主,以胡人、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些少数民族为主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由农变牧。
27、原来这些地方,从秦朝开始就开垦为农田,汉朝的时候又向那里移民,已经是一个主要的农业区了。但是这些少数民族进来以后,慢慢农业就变成牧业。不要以为这个变化一定不好,这个变化产生一个重要的以前人不大注意的客观上一个有利的因素。什么因素呢?这一带正好是黄河中流是黄土高原,原来农耕的时候因为耕种土地引起水土流失,开垦土地引起水土流失。所以黄河的泥沙到现在为止,它主要的来源就是黄河中游,就是今天山西、陕西交界的这块地方,包括内蒙古南部稍微有一点。那么这些地方它产生大量的泥沙流到黄河,使黄河下游河床高。它一下子变成牧地以后,我们知道一般的牧地要不是牲口太多的话,它就用不到什么退耕还林,就自然的状态。一般的牛
28、羊吃草也不会把草根都吃光,所以相对讲植被就得到了恢复,水土流失就轻微就减少了。这样一来,从东汉开始黄河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尽管战乱不断但是黄河差不多有800年的时间没有大的决口泛滥。这个耕种发生变化,地域文化的变化,它有的时候会带来你意想不到的结果,所以现在我们治理黄河怎么治理,这几年就有个政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就是不要高密度地去开发。你给它留点空地,让它长长草、长长树,这样它这个泥土就不容易一下雨就冲掉了。当然现在我们是有意识的当时可能是无意识的,如果都是汉族人在那里不会改变,就是牧业民族过来了,他就把它改变了。(少数民族的迁入使黄土高原的很多土地由耕种变成放牧,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水土流
29、失,减轻了自然灾害。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汉族的先进文化促进着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也促进着汉族文化的发展。比如很多来源于少数民族的物质文明传入汉族就会成为汉族文化的一部分。这样的例子有哪些呢?)民族分布不能只看到汉人先进都是汉人进步,未必如此。我们如果到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看,那里的一些汉人往往也都受当地文化的影响。所以这样,我怎么看到民族之间相互地影响,这才是真正能够了解一个地方它的文化本质,不能只看一面,而且应该看到在历史上面,汉人受少数民族的影响,并且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到地域文化这个例子很多。除了我提到过的胡服骑射以外,对我们还有很大影响的,就是很多原来来源于少数民族物质文明都传到了汉族,并且成为我们今天汉族文化一部分。各位现在能够坐在椅子上听课,应该讲我们得感谢胡人。为什么呢?首先坐在凳子上的是胡人,不是汉人。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深入了解硫酸生产》课件
- 《阿里巴巴商业模式分析》课件
- 铁路旅客运输服务高铁时代的客运服务课件
- 《三峡人家风光览》课件
- 房屋买卖纠纷调解协议
- 铁道机车专业教学郑州铁路毛乾亚课件
- 铁路班组管理建设班组创新文化课件
- 铁路市场营销产品生命周期概述课件
- 铁路线路安全防护邵鹏飞年课件
- 河底固定电缆施工方案
- 应急急救知识课件
- 慢性病管理与护理方法试题及答案
- 定向培养协议书模板
- 基于CRISPR-Cas9技术探索敲除RAB7A增强肺癌对吉西他滨敏感性的机制研究
- 社区文化活动服务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汽车背户协议合同
- 碳中和目标下的公路建设策略-全面剖析
- 2025年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一中中考一模英语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中华传统美德在幼儿园语言领域的渗透路径探索
- 形势与政策(贵州财经大学)知到智慧树章节答案
-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文学常识及文化常识(共4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