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除尘器说明_第1页
电除尘器说明_第2页
电除尘器说明_第3页
电除尘器说明_第4页
电除尘器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电式除尘器仿真设计的数学模型2.1电除尘器除尘机理在电除尘技术中,粉尘的捕集主要是利用在电晕电场中粉尘荷电后移向异性电 极而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原理,涉及悬浮粒子荷电,带电粒子在电场内迁移和捕集, 以及将捕集物从集尘表面上清除等三个基本过程,它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施加电场在一对电极之间施加电压,就可以建立起电场,它的作用是:(a)在高压放电极 附近的场强很强,造成气体的电离,产生大量离子,形成电晕放电的必要条件; (b) 电场促使离子与尘粒碰撞,使尘粒荷电;(c)驱动荷电尘粒向收尘极移动。气体的电离(电晕放电)电除尘器中能够形成电晕放电的基本条件是,在正负电极间的电位差,应保证 形成使气体电

2、离发生电晕放电的非均匀电场。在放电极表面电场强度最大,距放电 极愈远电场强度愈小。电晕放电原理如图2-1所示。电子和阴离子是电场中粒子荷电 的来源。实验证实电场中离子的迁移速度与电场强度成正比,可用下式表示:u = K E(2-1)式中u0 离子的迁移速度:m/S ;E电场强度,V.;m ;K 离子迁移率,m V(V - m)。收尘极板(3)尘粒荷电尘粒荷电荷电量的大小与尘粒粒径、电场强度及停留时间等因素有关,通常认 为尘粒荷电有两个主要机理:电场荷电和扩散荷电。电场荷电是在电场中气体离子 沿电力线运动时与粉尘粒子碰撞使其荷电。对半径大于 0.5 pm的尘粒,电场荷电起 主导作用。扩散荷电是扩

3、散荷电是由离子的热运动引起的。对半径小于0.2pm的尘粒,则为扩散荷电起主导作用。而半径在0.2- 0.5pm之间的尘粒,两者均起作用。十图2-2板式电除尘器工作原理图(4)收尘板式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如图2-2所示。粉尘荷电后,在电场作用下,各自按其 所带电荷的极性不同,向极性相反的电极运动,并沉积于其上1。2.2电除尘器仿真设计模型2.2.1电除尘器主要部件目前新设计的电除尘器多为卧式电除尘器,所以下面主要介绍卧式电除尘器主 要部件的选择。2.2.1.1集尘板及电晕线2卧式电除尘器的集尘极目前多采用板式电极,且多采用Z型或C型断面的长条形 板,名义宽度为400mm或500mm。第一第二电场的

4、电晕线多选用芒刺线,第三第四电场的电晕线选用管状芒刺 线,有时为便于制造,减少备件品种,也可都采用芒刺线。2.2.1.2集尘极及电晕线的振打目前集尘极多采用下部绕臂捶打装置,为保证正确的振打制度,均应采用单边 振打。电晕极振打可选用中部绕臂振打装置,但每个电场、每个框架最好两侧都装设振打装置。2.2.1.3进气烟箱与出气烟箱电除尘器的进出气烟箱常做成喇叭形,在特殊要求时,可做成上进气或下进气 形式。当进口烟气含尘浓度较高时,进气箱下部需设置灰斗,以避免由于分布板分 离出的大量粉尘在进气箱底板堆积或大量流入第一电场前的振打装置。2.2.1.4气流分布板为使气流沿电场均匀分布,需在进气箱内设置气流

5、分布装置。分布板的形式多 采用多孔分布板,这种分布板结构简单,且有较好的均布作用。为使气流均布良好, 多孔板的层数应不少于两层。在出气烟箱处是否设置气流均布装置,对电场气体流 动影响不大,所以一般不设置。壳体壳体多采用箱形的钢结构,仅仅在处理高压烟气时才做成圆柱形。壳体的顶盖 有户内式和户外式两种,规格在10m2以上的电除尘器一般均设计成户外式。灰斗壳体下部灰斗有四棱台状和棱柱状两种,根据排灰方式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 形式,四棱台状灰斗多适用于顺序定时排灰,棱柱状灰斗适用于连续排灰,灰斗的 出灰口需装设密封性良好的排灰阀。2.2.1.7梁柱的布置形式根据集尘极在顶梁的固定形式的不同,梁柱的布置

6、形式也不同,分为不均匀分 布的立柱结构形式和均匀分布的立柱结构,前者是将相邻的两根柱和两根梁并在一 起因此有较大的横向刚度。后者的结构有利于烟气加热整个顶梁,这样可以将少整 个顶梁由于上下温差而产生的热应力。2.2.1.8集尘极与电晕极的配置目前电厂多采用集尘极高度大于电晕极,而电晕极的宽度略大于集尘极这种形 式,这种配置形式的电晕极多制成框架式,电晕极的振打可以设置在框架中部,有 较好的清灰效果,其缺点是:除尘器的长度较大。2.2.2电除尘器的仿真设计数学模型驱进速度的确定ro=9.62kS 0.625(2-2)式中驱进速度,cm/s ;煤的含硫量,%;K平均粒度影响系数按下表选定。计算所需

7、集尘板面积AA= 一qvln(1 f).k(2-3 ) 式中驱进速度,m/s ;A一总除尘面积,m2 ;k一 储备系数,1.01.3 ;qv烟气量,m3/s;n除尘效率,%。3 .平均粒度a平均平均2 2-平均2 2-100(2-4)式中 W,W2粒度为aa2组成的百分比;气吨粒度平均粒径。4.初定电场断面FF,= qjv( 2-5 )式中 f 初定电场断面积,m2;v电场风速,m/s。5.电场高度h当 F- 80m2h z (f/2(2-7)式中h电场高度,m。要对于极板高度h进行圆整6.电除尘器的通道数NN=F2s)h( 2-8 )式中2s相邻两极板中心距,m。将N圆整为整数,当选用双进风

8、口时,N值 应取偶数。7.电场有效宽度B有效:有效2sN(有效2sN(2-9)(2-10 )8.(2-10 )F = h - B有效9.电除尘器的内壁宽度B单进风:B=2Ns+2 A(2-11 )双进风:B=2N s+2 A + e( 2-12 )1式中A最外层的一排极板中心线与内壁的距离,此值可以根据除尘器的大小在50100mm间选取;e中间小柱宽度。10.柱间距Lk电除尘器在与气流流动方向垂直断面上的外侧柱间距l按下式计算L = B + 25 + e(2-13 )式中 禹一一除尘器壳体钢板的厚度,一般取5mm; e柱的宽度。11.内高H1从除尘器顶梁底面至灰斗上端面的距离H1H1=h+h

9、+h +h(2-14)式中h 除尘极板有效高度,m;h1 一一当极板上端悬吊于顶梁的X型梁上时,h1=0;当极板悬吊于顶梁下面的悬挂装置时h =80mm300mmh除尘极下端至撞击杆的中心距离,按结构型式取 h =35mm50mm ;h 撞击杆中心至灰斗上端的距离,取h =160mm300mm。12.每个3电场的长度L3(2-15)(2-16)(2-17(2-15)(2-16)(2-17)2hNn式中n电场数量13.验证实际除尘面积a实际及实际效率门1气八=2 x h x L x n x N-a实际w门实际=1 14.电除尘器壳体内壁长LhL = n(l + 2l + c) + 2l c( 2

10、-18 )式中l 电除尘器内壁顶端到电晕线到框架的距离,400500mm ;le1电晕线框架到极板的距离,450500mm ;ce两电场间框架间距,380440mm。烟气流方向的柱距中间柱距 L = l + 2l + c( 2-19 )外侧柱距 L = l + 2l + c(2-20)最外侧的柱距与除尘器内壁:X1 = l1(2-21)进气箱进气口面积F0进气箱的进气方式有上进气和水平进气两种,一般采用水平进气。当采用水平(2-22(2-22)F = (m3) 0 式中 f进气口面积,m2;v 进气口处的流速,m/s,在电场的电除尘器设计中,进气风速可取8m/s左右。进气箱长度LzLz=(0.

11、550.56 )(a.-a )+250 (安装导流装置时系数取 0.35 )(2-23 )式中a,a 是F及F处最大边长,m;12k 0F 进气箱大端的面积,m2。进气箱灰斗上沿宽LE对带前端灰斗的进气箱,进气箱顶板斜度一般大于70 (与水平线夹角),前端灰斗下口长Lm应大于400mm,其灰斗上沿宽为: L = (0.60 0.65)l(2-24 )灰斗高h EZ7 h = 1.732(B n - B ),,2(2-25 )式中n1沿除尘器方向的斗数;B 灰斗下灰口尺寸,mm。整流器额定电流iI = 1.05I A( 2-26 )式中i整流器的额定电流,mA;0.4mA/m 2。(2-27)(

12、0.4mA/m 2。(2-27)(2-28)单区供电面积Ai电场数;电除尘器室数。A = 实际=2 L H =2 H i N a M m M 式中 N1 供电分区数; 电场数;电除尘器室数。M -供电分区数N1A = 实际n N = 实际 i N 1 A气流分布板层或ni. F、当 6-有效20 时n = 2(2-29 )F、-F当 20效50 时n = 3(2-30 )F024.气体分布板开孔率f多孔板阻力系数g与它的开孔率f间的关系由下式确定:E = (0.707 vi-f + 1 - f )2 24.气体分布板开孔率f多孔板阻力系数g与它的开孔率f间的关系由下式确定:E = (0.707

13、 vi-f + 1 - f )2 f 2(2-31)F 2g =N (f)n - 10式中g 阻力系数;N 气流在入口处按气流动量计算的速度场系数,对于直管 N =1.2 ; n多孔板层数。25 .相邻两层多孔板的距离l2(2-32)式中 Drl 0.2D2 F r DrnkF断面上的水力直径(2-33)(2-34)nF断面上的周长,m。26.进气管出口到达一层多孔板的距离H 0.8D P F rD = 0-rn0式中D进气管的水力半径。27 .保温箱(2-35)(2-36)a0 = (0.8 1.2) bh = (2 2.5) bb = (1.1 1.2) b式中a。绝缘棒中心到套管外臂的距离,mm;h0 绝缘棒套管顶端到保温箱顶端距离,mm;b 加热管中心到套管边缘的距离,mm;0s为除尘器内部两极间的距离,28.初定除尘效率n(2-37)(2-3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