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不懂。”船夫说。“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更不懂。”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船夫问:“你会游泳吗?”“不会,不会!”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寓言故事实践的重要性1、实践的含义?2、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3、实践有哪些特点?4、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本框知识目标:1. 上述材料中是谁在从事活动? 2. 这些活动是在认识世界还是在改造世界? 3. 这些活动是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探究活动农
2、业生产电视机装配生产线“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归纳: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注意3点: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实践的性质非纯主观思维活动 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1.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学习理论、讨论问题3.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4.工人做工、战士打仗5.十三五规划纲要6.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 7.调整农村产业结构8.小行星撞击地球 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工人做工农民种田渔民捕鱼战士打仗司法人员办案科学工作者做实验革命活动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聚焦“青藏铁路”
3、实践的特点五十年代探测考察90年代 群策群力 共同规划2000后国富民强 施工机械化 1.修建铁路的实践有哪些要素构成,共同特点是什么? 2.图片共同体现了实践的哪些特点?怎样体现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工人造房子问题一:需要什么要素?(实践主体、对象、手段物质性活动)问题二:工人造房子和蜜蜂筑窝有什么区别?(主观能动性)问题三:工人能靠一个人的力量造好房子吗?(社会性)问题四:现在的工人造房子和以前的人造房子有什么不同?(历史性)小结: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
4、学实验活动。 3、实践的三个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评析:老者和农夫的观点谁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 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醉作用。问:这两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镜头一:走近文学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名言评析镜头二:走进科学起初科学家都认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但近年来随着天文技
5、术的发展,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思考:人们对冥王星认识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变化,变化表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实践新问题遇到产生新要求推动新探索和研究(促进认识的发展)实践的发展提供认识工具认识的发展促进锻炼人的认识能力(促进认识的发展)实践提高名言评析 吃一堑,长一智 学然后知不足 书
6、到用时方恨少亚里士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镜头三:走进真理两人的观点谁的正确?这表明了什么道理?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不能将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为什么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将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东西就是实践。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名言评析: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思考:人们获得对宇宙规律的认识的目的何在?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镜头四:走进社会 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将人造地球卫星、
7、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了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科研活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名言评析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以致用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总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课堂小结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及其特点实践的含义及基本形式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是 ( )A
8、、蜘蛛结网 B、“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C、医生治病 D、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C课堂演练 2.(单选)有人在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 ) A实践的客观规律性 B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C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D实践的社会历史性D3、我国通过制定“十三五”规划来指导今后五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体现了实践是( )A、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B、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C、客观物质性的活动D、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D4、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因为( )A、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B、实践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
9、C、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D、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C5.综合提高: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世纪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思路分析:我们先把“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原则的内容分为四个子观点,然后分别到材料中寻找出相应的事实。具体过程
10、如下表: 教 材 (原 理) 题 目 (材 料)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一次输羊血成功,发现输血可以治病救人。(2)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 从输羊血到输人血到直至最终解决输血问题。(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从输羊血成功到大量受血者死亡;从输人血成功到带来惊人死亡,直至成功解决输血问题。(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为救病人的生命而探求失败原因而研究血型系统直至最终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治病救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的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死亡,直至
11、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到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5. 材料: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三种文明在不断发展中凸显了其科学性。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更是今后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将促进社会和谐
12、、民生改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环境等突出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发展。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
13、)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方法论:一方面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要求我们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谢谢大家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不能将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为什么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将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东西就是实践。探究:实践和认识有何关系? 甲:“不会游泳怎么下水?”
14、乙:“不下水怎么掌握游泳技能?”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工人造房子问题一:需要什么要素?(实践主体、对象、手段物质性活动)问题二:工人造房子和蜜蜂筑窝有什么区别?(主观能动性)问题三:工人能靠一个人的力量造好房子吗?(社会性)问题四:现在的工人造房子和以前的人造房子有什么不同?(历史性)1、农民种庄稼2、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3、科学家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判断:下列实践活动属于实践的什么形式?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5.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
15、被禁止使用。世纪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治病救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的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死亡,直至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到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最终
16、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环境等突出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发展。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课堂探究:(
17、看46页虚框中的内容): 这位归国博士为什么要来到草原?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镜头四:走进社会 1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有: 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百闻不如一见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A B C DD课堂演练 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实践出真知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A、 B、 C、 D、 C 3、“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
18、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C 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3、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因为( )A、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B、实践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 C、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D、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4、一个成功者与
19、一个空谈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功人士大都能通过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这表明实践具有( )A、主观能动性 B、直接现实性C、社会历史性 D、客观物质性C课堂演练B2、我国通过制定“十二五”计划来指导今后五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体现了实践是( )A、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B、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C、客观物质性的活动D、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3、在当代,人类的交往已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范围,世界各国有着紧密的联系。任何国家的重大实践问题,都与整个世界密切相关。这说明实践是( )A、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B、客观的物质性活动C、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D、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DD青
20、藏铁路,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该路东起青海西宁,西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已于1979年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北起青海省格尔木市,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再经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至拉萨,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线路1110公里,于2001年6月29日正式开工。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运营。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
21、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综合提高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残废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22、(4)为救人而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确定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8.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世纪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思路分析:我们先把“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原则的内容分为四个子观点,然后分别到材料中寻找出相应的事
23、实。具体过程如下表: 教 材 (原 理) 题 目 (材 料)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一次输羊血成功,发现输血可以治病救人。(2)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 从输羊血到输人血到直至最终解决输血问题。(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从输羊血成功到大量受血者死亡;从输人血成功到带来惊人死亡,直至成功解决输血问题。(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为救病人的生命而探求失败原因而研究血型系统直至最终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治病救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的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
24、带来惊人死亡,直至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到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方法论:一方面坚持实践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要求我们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5、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方法论】 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另一方面,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要重视和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理论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材料一:十七大报告有新提法:我们党总结了建国以来经验和教训,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
26、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材料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十七大报告中,在反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还提出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自主创新”“新兴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中国特色政治道路”。这些必须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 材料三: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以上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参考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27、会主义是在总结建国以来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体现了这一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证明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党中央建设性的提出五条具体道路的理论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五条具体道路必须要认真地贯彻落实,体现了认识必须为实践服务。(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和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影响。 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 实践就是 改造
28、 的 人们客观世界物质性活动主体对象范畴使观念变成现实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两层基本含义:(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活动人类的实践具有哪些特点? 、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客观 实践的主体 实践的对象(自然界、社会关系)实践的手段(工具、设备)2、实践的特点 、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实践有客观物质性实践是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原因表现实践主体的创造性改造自然改造社会 实践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
29、动) 实践有社会性历史性1961年人类首次升入太空(前苏联)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美国)2004年勇气号登陆火星(美国) 实践是历史性的活动(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单选)有人在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 ) A实践的客观规律性 B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C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D实践的社会历史性D小试牛刀: 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是指( ) A、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活动 B、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C、它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
30、的活动 D、它是处理人类社会关系的活动 A探究活动1(P42)辩证唯物主义杜威辩证唯物主义费尔巴哈辩证唯物主义黑格尔实践和动物的活动没有本质的区别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本能有本质的区别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实践是人的精神的,观念的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1)(2)(3)3、实践的基本形式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最基本的形式 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 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
31、物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醉作用。问:这两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什么?因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孙子兵法是怎样产生的?军事上的需要在具体的军事活动中产生的思考 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认识从哪里来?个人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取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32、?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实践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启示: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易混知识点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吃一堑,长一智 学然后知不足书到用时方恨少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实践新问题遇到产生新要求推动新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提供认识工具认识的发展促进锻炼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提高认识的发展促进认识的发展促进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亚里士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正确的认识主观与客观相符 成功 认识 实践结果 失败 错误的认识主观与客观
33、不相符说明:(1)客观事物本身不能回答认识正确与否。 (2)任何主观标准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为什么?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以致用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公式:实践认识实践 行知行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为人类造福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离开了对实践的指导,认识不为改造世界服务,认识就是空洞的,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
34、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实践既是认识的起点,又是认识的归宿。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目的、归宿动力检验标准含义基本形式特点知识梳理 1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有: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百闻不如一见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A B C DD 2、“由于战
35、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 )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C3、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 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
36、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 5.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马克思这一论述的含义是()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D.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B 6.实践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A.是绝对对立的。因为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B.是绝对对立的。因为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C.是统一的。因为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都是实践的特征D.是统一的。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的意识符合客观性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D7.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告诉我们() A.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C.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 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粮油销售合同范本
- 打字员的劳动合同书
- 印刷品订货合同格式
- 2025房屋商用租赁合同范本
- 2025农机社会化服务作业合同(合同版本)
- 医疗机构采购与供应合同
- 配音演员聘用合同范本
- 探索在线技能培训的新模式
- 指点迷津筑梦未来主题班会
- 技术进口合同范本
- 六年级上册数学书苏教版答案
- 2023年全国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网络培训研修总结心得体会
- CDE网站申请人之窗栏目介绍及用户操作手册
- 车班班长工作总结5篇
- 行业会计比较(第三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值机业务与行李运输实务(第3版)高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高考英语语法填空专项训练(含解析)
- 42式太极剑剑谱及动作说明(吴阿敏)
- 部编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材解读)
- 仁爱英语九年级下册单词表(中英文)
- 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