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1页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3页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4页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异,借助文言知识疏通文意。2.借助语境品读关键词句,品析邹忌和齐威王的形象,分析邹忌高超的讽谏方法。【评价设计】1.通过整理和交流文言知识积累卡,积累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异,解决疑难问题。2.通过品读“讽”之因,用一个词语形容心目中的邹忌并说出理由,感受士之品格。3.通过品读邹忌“讽”之言,明确讽谏的方法。4.通过品读齐王“纳”之语,感受齐威王的形象。【教学过程】一、对比导入,引出人物同学们,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

2、杀身之祸,屈原放逐投江,司马迁遭受宫刑。但也不乏战国策中用语言捍卫国家领土的策士唐雎。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战国策,去认识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另一位策士邹忌。二、明确目标,指引方向1.熟读课文,积累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异,借助文言知识疏通文意。2.借助语境品读关键词句,品析邹忌和齐威王的形象,分析邹忌高超的讽谏方法。三、高声朗读,质疑问难1.曾国藩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用这两种朗读,来学习课文。先练习高声朗读,要求读得清晰、准确,在此前提下,读得越快越好,要尽量做到如行云流水。师范读。2.生自由朗读。3.抽生读。师评价并纠正错

3、误。4.屏幕展示学生的文言积累卡,生对照屏幕查漏补缺。四、品读“讽”之因,感受士之品格1.学习慢读吟咏课文,先朗读题目。2.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阐释标题的意思。预设:邹忌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齐王,齐王采纳邹忌的讽谏。3.一“讽”一“纳”之间,会勾画出怎样的邹忌与齐王呢?先品读邹忌的“讽”。邹忌因何而讽谏齐王呢?预设:与徐公比美而明白自己受了蒙蔽。4.生再次朗读第一段,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心中的邹忌,并说出理由。5.生交流。预设:(1)美男子(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2)冷静、不偏听偏信,为人论事的认真(三问三答比较中的邹忌)比较邹忌问三人的语句的不同点:a.人称不同:我、吾与妻子关系亲密,与

4、妾和客疏远一些。b.比较程度不同:孰与、与.孰。孰与的意思是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而最后问客人这种比较的程度减弱,小组分角色朗读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用朗读来表达对妻妾客不同的理解,并尝试分析。预设:a.妻偏爱丈夫,跟丈夫情义深厚,发自内心的赞美,反问加重肯定。b.妾地位低下,对丈夫是敬畏、害怕的,所以语气是“畏”,害怕。c.客是有求于邹忌,只为应酬,用陈述语气应该是平淡的。(3)理智,有自知之明(孰视之,自认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预设: “孰”同熟,仔细。仔细端量徐公,来求得真相。 “窥镜”照着镜子端量自己。“又弗如远甚”与“又弗如甚远”比较,感受倒装句强调“甚”字,更凸显有自

5、知之明。生尝试用朗读来展现邹忌的理智、有自知之明。(4)善思、睿智。(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师生共同分析该怎么读,才能读出邹忌的善思与睿智?预设: “思”重读,“之”拉长一些。“思之”应该读出思考的过程。判断句式应读出邹忌在思考之后终于明白了众人欺骗他的原因。重读“私”“畏”“有求”,这是他思考的结果。6.学生尝试补充邹忌的话。预设:齐王也受到蒙蔽。7.交流从中又感受到怎样的邹忌呢?预设:心怀国家,有责任、有担当。8.师总结:邹忌身为齐国的大臣,身居斗室,心怀国家,有责任,有担当,让我们敬重。著名学者尹明耀先生在士与中国传统文

6、化中说:战国时代的“士”,大都能“以大下为已任”,忧于时、忧于世、忧于君、忧于民。邹忌正是作为“士”人风骨的体现。邹忌,战国时齐国大臣。本是个普通的读书人,运用自己的才智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历事齐桓公、齐威王、齐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五、品读“讽”之言,明确谏之技巧1.学生以邹忌的口吻读讽谏齐王的话。2.师屏幕出示改编之后的语言,学生对比找出不同并说明原文的讽谏之优点。屏幕显示: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全天下皆私王、畏王、求王,如宫妇,如群臣,如民众。王之蔽甚!”预设:(1)“诚”确

7、实。表面写自己,实际表达诚意。(2)感叹句太强硬。劝谏要语气平和更有利于齐王接受,陈述句好。(3)“矣”是语气词,也表示平静、自然的语气。(4)论齐威王的句式与邹忌的句式相同,更易于引起齐威王思考。(5)“莫不”双重否定句式,和缓的语气中有肯定,增强了说服力。3.师总结:委婉而不失坚定,平和而又有警醒,这就是讽谏的效果。4.学生交流邹忌运用什么讽谏手法?预设:(1)类比手法。(2)以小见大。5.师总结:同学们的分析与郑堂札记不谋而合。屏幕出示: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于朝廷大事。”郑堂札记6.师引领学生学习设喻。师:设喻是战国策中谋臣策士经常使用的讽谏方式。刘向在战国策的序中这样评价邹

8、忌等策士们:(屏幕显示)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7.师:邹忌用了这么多的讽谏技巧,他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国家)我们也就更明白了邹忌讽谏的意义了。小结一下邹忌的讽谏艺术:屏幕显示:用词准确表诚心,语气委婉却坚定。句式整齐发人思,类比推理巧劝谏。以小见大为国家,设喻委婉又含蓄。六、品读“纳”之语,感受君之风范1.生思考后交流:邹忌这样巧妙的讽谏,齐王采纳了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预设:(1)王曰:“善。” “善”字感受到了什么?(对邹忌的赞扬。一个善于纳谏的明君。)生尝试加上动作读来表现对邹忌的赞扬,对劝谏的肯定。(2)乃下令。“乃”字,感受到一

9、个怎样的齐威王?(雷厉风行)男同学用王者风范齐读下令的语句。2.生交流齐威王下令中的“刺”“谏”“谤”“讥”四字各是怎样的劝谏。预设:刺:当面指责过错。谏:规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错误。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讥:指责、讥刺。3.师生交流哪一个劝谏方式最不容易让齐威王接受?为什么?预设:刺当面直接指责过错。师出示篆文“刺”并结合说文刀部对刺的解释来更好地理解。4.生交流感受到齐王是个怎样的君王。预设:一个胸怀宽广的人,一个贤明的人,一个知错就改的人。5.生交流齐王的贤明让齐国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国内政治清明。国外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6.师生用铿锵有力地声音齐读文章最后,展示齐国之变。七、

10、总结讽谏,体会家国情怀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邹忌这样有责任与担当、有讽谏智慧的臣子和威王这样拥有虚怀若谷的气度、善于纳谏的君主,才成就了齐国之强盛。希望同学们有报国之志,做智慧之人,做有气度之人。八、作业1.搜集邹忌与齐威王的小故事,多方面认识人物。2.九年级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一部分学生开始厌学。加之青春期孩子太敏感,话不投机容易引起“战争”。请运用邹忌的劝说艺术,有创意又委婉地劝说同学在最后一年刻苦学习。(100字左右)板书:评测练习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长,这里指身高。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偏爱。C王之蔽甚矣 蔽: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11、。D期年之后 期:约定。2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A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孰”是通假字B“又弗如远甚”是倒装句。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是判断句。D “今齐地方千里”中“地方”的古义是表示处所。3用“/”线把画横线的句子断开成四个分句。(画三处)旦 日 客 从 外 来 与 坐 谈 问 之 客 曰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5下面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中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并没有盲目相信,说明他是一个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明辨是非的人。B选文中邹忌采用类比说理

12、的方法,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说理深刻,让齐威王欣然接受自己的劝谏。C全文剪裁巧妙,详略得当,详写进谏的原因和过程,略写齐威王的反应和效果,详得具体生动,略得回味无穷。D文中齐威王广开言路,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说明了国君只有广泛采纳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能兴国。6每个人的爱国方式都不尽相同,邹忌的爱国方式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内容具体分析。课后反思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古代诗文都是历代传诵的名篇。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人的政治、军事生活,邹忌讽齐王纳谏运用连类取譬的婉转讽劝,阅读本文,要体会邹忌的劝谏智慧以及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基

13、于此将本课的目标确定为:1.熟读课文,积累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异,借助文言知识疏通文意。2.借助语境品读关键词句,品析邹忌和齐威王的形象,分析邹忌高超的讽谏方法。上完课后,学生能够达成学习目标,我也与学生一样有收获,也有不足,“学而不思则罔”,将本节课的得与失进行反思,期待我与学生会有更大地进步。一、用问题引领阅读,将思维引向深处教师设计好能够引领课堂的主问题,才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课堂上设计了主问题“用一个词语形容邹忌并说明理由”和“邹忌是如何劝谏齐威王的”“从哪些地方看出邹忌的讽谏齐威王采纳了,从中感受到怎样的君主”。学生的回答不再局限于老师的预设,不再只

14、找一个答案,思维也相对发散。让学生在找出词后,再用问题链把学生引入文本深处,更好地感知人物形象和讽谏方法。同时用问题引领也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二、用活动促进品读,言文更扎实在文言文教学中,各种形式的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本节课有多种形式的朗读:高声朗读、教师范读、慢读吟咏、分角色读、齐读、比较赏读等。这些恰切的朗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更好地品读文本。在朗读中还重视用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达成目标。在三问比读活动中,落实“孰与”的字词含义和比较句式。在分角色朗读之后的采访活动中,比较了妻妾客三人不同的语气与句式。在比较品读句子中,理解倒装句式的好

15、处。在找词表现邹忌特点时,重点探讨落实“自信”的古今义。在补充邹忌心理的活动中,感受邹忌心怀国家的特点。在删后与原文比读的活动中,强调“诚”“矣”的含义及句式整齐的好处。在分析齐王三赏活动中,引导学生区别“刺”“谏”“谤”“讥”的含义,从而更好地感知齐威王的形象。由文到言,再由言入文,用丰富的活动,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关键字词、句式特点,感知人物形象。三、用材料帮助理解,人物形象更鲜明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中的名篇,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往往受文言文语言的限制而不够深入。在品读邹忌的“士”之形象时,引入著名学者尹明耀先生在士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战国时代“士”的评价以及邹忌的生平,能够更好地感知邹忌的“士”人风骨。在感知讽谏的意义中引入刘向在战国策的序评价邹忌等策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