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权分立与民族融合_第1页
三权分立与民族融合_第2页
三权分立与民族融合_第3页
三权分立与民族融合_第4页
三权分立与民族融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页,共32页。1. 东汉是何时何人建立?什么是光武中兴?2.东汉末年出现什么政治局面?你知道“桃园结义”、“隆重对策”、“三顾茅庐”、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吗?3.三国是哪三个?分别是谁建立的?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4.南北朝时期建立了哪些少数民族政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5.我国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6. 民族大融合带来了哪些生活习惯的变化?预习与质疑第2页,共32页。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以分裂对峙、 民族融合的时期。 第3页,共32页。新朝(公元9-23年),仅存14年的短命王朝,汉元帝后侄子王莽

2、西汉末把持朝政,公元9年自立为帝,国号“新”,新朝末年爆发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23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王莽(前45公元23),字巨君,新朝建立者,西汉外戚王氏家族,谦恭俭让,礼贤下士,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被视为力挽危局的“周公在世”,9年,代汉建新,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69岁死于乱军。第4页,共32页。刘秀(前657年),湖北枣阳人,东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军事家,新朝末年天下大乱,皇族后裔刘秀与兄在舂陵起兵,25年,河北登基建立东汉,经十数年统一战争,先后平灭绿林、赤眉、隗嚣、公孙述等割据势力和百万农民起义军,中华再归一统,推行“偃

3、武修文”国策,发展生产、大兴儒学、天下安定,史称“光武中兴”。东汉(25220年),又称后汉,光武帝刘秀建立,至汉献帝196年,在东汉打击下匈奴人西迁进入欧洲、造纸术发明和佛教东来等事件,深远影响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第5页,共32页。洛阳白马寺光武帝刘秀汲取历史经验教训,采取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统治期间农业、手工业大发展,铁制农具改进、牛耕普及,大兴水利;冶铁技术改进使铁产量大增;手工业、商业繁荣,史称“光武中兴”。第6页,共32页。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第7页,共32页。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在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的沉重打击下,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各地豪强地主、

4、官吏趁机扩大军事力量,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军阀割据势力。第8页,共32页。在这个时期,你都知道哪些英雄人物? 曹操孙权刘备第9页,共32页。曹操,字孟德,汉族,沛国谯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一代枭雄,魏国奠基人,追尊魏武帝,为统一一生征战,实行屯田,兴修水利,用人唯才,抑制豪强,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慷慨悲凉。刘备(161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皇族后裔,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又称先主。孙权(182252),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开国皇帝,孙武后裔,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于赤壁击败曹操,形成天下三

5、分局面,229年称帝,建立吴国。第10页,共32页。三顾茅庐第11页,共32页。隆中对第12页,共32页。 曹操大军南下,目标直指刘备与孙权,那孙、刘的实力如何呢?他们怎么办?联合起来,组成孙刘联军,与曹操对峙于赤壁,著名的赤壁之战就此展开。 赤壁之战第13页,共32页。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魏蜀吴第14页,共32页。卫温(?231年),三国东吴将领,230年,受命与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州(台湾),在台湾停留一年,归后以“违诏无功”入狱被杀,后台湾经济文化与大陆联系逐渐密切,开始成

6、为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最早与台湾的交流)第15页,共32页。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伤脑筋第16页,共32页。我们的结论:从统一和分裂的角度看, 是历史的倒退。从大规模分裂和局部统一的角度看,是历史的进步。第17页,共32页。三国西晋十六国东晋北魏宋 齐 梁 陈东魏西魏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短暂统一)第18页,共32页。 公元6世纪的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是繁荣昌盛的地方,民户越来越多,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百姓勤劳努力耕种。如果一个郡大丰收,就可以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问题。 公元前1世纪的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的江南地域辽阔,人烟稀少,老百姓以鱼米

7、为食。那时的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百姓没有什么积蓄,但也少有挨饿受冻之人。根据这两段材料,说一说江南地区发生了什么变化?想一想其中原因是什么?(请从自然条件、人口、技术等方面考虑)第19页,共32页。北方人民南迁中原人民迁往江南地区西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中原人民的南迁会给江南带来什么变化?第20页,共32页。1、富足的劳动力 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为江南发展 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2、生产技术的提高 南迁农民带来先进工具的技术。3、安定的社会环境 江南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4、良好的自然条件江南雨水充足,气侯湿润,土地 肥沃。江南经济的发展的原因第21页,共32页。据史籍记载,从东汉三国开始,我国西部

8、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如匈奴、羯、氐、羌等,纷纷向中原地区迁徙。并先后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文明的冲突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比当地的中原汉族要落后,他们怎样才能巩固自己的政权?第22页,共32页。 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促进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不顾群臣以撞死在祖宗灵前相威胁,毅然进行了改革。在485年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在494年巧迁都洛阳城,并下令鲜卑人改用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提倡同汉族人通婚。北魏政府还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阅读卡 孝文帝改革是有哪些主要内容?有什么意义? 汉化政策第23页,共32页。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第

9、24页,共32页。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鲜卑族卓越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鲜卑人文化水准,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措施说汉话改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学习汉族的礼法 影响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第25页,共32页。汉代陶俑唐代仕女图胡床方凳今天璀璨的中华文明是中国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第26页,共32页。秦西汉北魏(北朝)(南朝)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 晋宋、齐、梁、陈隋

10、第27页,共32页。一 、三国鼎立的形成政权分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背景:过程:二、民族融合民族迁徙外族内迁北民南迁江南经济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汉族文化的内容影响: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并为最终的统一奠定基础分裂中孕育统一的因素魏、蜀、吴的建立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赤壁之战第28页,共32页。 往事越千年东汉末年朝政瘫 群雄割据起战乱三国鼎立魏蜀吴 或褒亦贬无定论南迁纵是避战乱 江南面貌却焕然北魏孝文有遗篇 国家一统是本原第29页,共32页。1、建立北魏政权少数民族是( ) A 匈奴族 B 鲜卑族 C 氐族 D 羌族2、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战争是( ) A 淝水之战 B 官渡之战

11、 C 赤壁之战 D 昆阳之战3、东汉的建立者是( ) A 刘邦 B 刘彻 C 刘秀 D 刘备4、三国鼎立时期,在北方建国的是( ) A 魏国 B 吴国 C 蜀国 D 燕国5、东汉刘秀统治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好转,史称( ) A 休养生息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实现短暂统一的朝代是( ) A 魏国 B 西晋 C 南朝 D 北朝巩固与反馈BCCABB第30页,共32页。7、三字经“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 ) A 秦西汉 B 西汉东汉 C 东汉三国 D 三国西晋8、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 南方生产工具比北方先进 B 南方自然条件好 C 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D 南方统治者实行仁政9、东汉至西晋初年,我国民族迁移的特点是( ) 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内迁 北方黄河流域的人民大批南迁 东南沿海居民迁往南洋各地 北方黄河流域人民迁往长城以北 A B C D ACA第31页,共32页。10、阅读材料: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