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11/127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DEGREE DISSERTATION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及其应用模式研究DYNAMIC EQUITY INCENTIVE MODEL ANDITS PRACTICE MODE研 究 生:郑玉刚CANDIDATE:ZHENG YU GANG导 师:蔡根女教授SUPERVISOR:专 业:农业经济治理MAJOR:AGRICULTURE ECONOMICMANAGEMENT研究方向:FIELD:农村中小企业治理RURAL ENTERPRISE MANAGEMENT 中 国 武 汉WUHAN, CH
2、INA二六年六月JULY,2006分类号: 密级: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及其应用模式研究Dynamic Equity Incentive Model and Its Practice Mode研究生姓名:郑玉刚导 师 姓 名:蔡根女教授专 业:农业经济治理 研究方向:农村中小企业治理获得学位名称:治理学硕士 获得学位时刻:华中农业大学经济治理学院二六年六月华中农业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是否保密否如需保密,解密时刻 年 月 日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不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点外,论文中
3、不包含其他人差不多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华中农业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指导教师对此进行了审定。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讲明,并表示了谢意。研究生签名: 时刻: 年 月 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华中农业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生必须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提交论文的印刷版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和阅览服务,能够采纳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本人同意华中农业大学能够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注:保密学位论文在解密
4、后适用于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签名日期: 年 月 日 签名日期: 年 月 日目 录 TOC o 1-3 h z HYPERLINK l _Toc137706080 摘 要 PAGEREF _Toc137706080 h I HYPERLINK l _Toc137706081 ABSTRACT PAGEREF _Toc137706081 h III HYPERLINK l _Toc137706082 1 导 言 PAGEREF _Toc137706082 h 1 HYPERLINK l _Toc137706083 1.1 问题的提出 PAGEREF _Toc137706083
5、h 1 HYPERLINK l _Toc137706084 1.2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PAGEREF _Toc137706084 h 2 HYPERLINK l _Toc137706085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PAGEREF _Toc137706085 h 11 HYPERLINK l _Toc137706088 1.4 研究内容 PAGEREF _Toc137706088 h 12 HYPERLINK l _Toc137706089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PAGEREF _Toc137706089 h 14 HYPERLINK l _Toc137706090 2 动态股权制概述 PAG
6、EREF _Toc137706090 h 16 HYPERLINK l _Toc137706091 2.1 动态股权制差不多内容 PAGEREF _Toc137706091 h 16 HYPERLINK l _Toc137706092 2.2 动态股权制实施概况 PAGEREF _Toc137706092 h 18 HYPERLINK l _Toc137706093 2.3 动态股权制存在的问题 PAGEREF _Toc137706093 h 20 HYPERLINK l _Toc137706094 2.4 动态股权制需要再创新 PAGEREF _Toc137706094 h 22 HYPER
7、LINK l _Toc137706099 3 动态股权激励静态模型 PAGEREF _Toc137706099 h 28 HYPERLINK l _Toc137706100 3.1 静态模型的设计目标 PAGEREF _Toc137706100 h 28 HYPERLINK l _Toc137706101 3.2 静态模型的构建 PAGEREF _Toc137706101 h 30 HYPERLINK l _Toc137706102 3.3 静态模型讨论 PAGEREF _Toc137706102 h 32 HYPERLINK l _Toc137706107 3.4 一个综合应用实例 PAGE
8、REF _Toc137706107 h 37 HYPERLINK l _Toc137706113 4 动态股权激励动态模型 PAGEREF _Toc137706113 h 43 HYPERLINK l _Toc137706114 4.1 动态模型的提出 PAGEREF _Toc137706114 h 43 HYPERLINK l _Toc137706115 4.2 动态模型的构建 PAGEREF _Toc137706115 h 43 HYPERLINK l _Toc137706122 4.3 动态模型的应用模式 PAGEREF _Toc137706122 h 51 HYPERLINK l _T
9、oc137706126 5 总结与展望 PAGEREF _Toc137706126 h 61 HYPERLINK l _Toc137706127 5.1 总结 PAGEREF _Toc137706127 h 61 HYPERLINK l _Toc137706128 5.2 前景展望 PAGEREF _Toc137706128 h 62 HYPERLINK l _Toc137706130 致 谢 PAGEREF _Toc137706130 h 63摘 要“动态股权制”理论起源于我国国企改革实践,是1998年我国湖北省襄樊市国企改革试点中对企业经营者和技术、销售等骨干人员建立的一种新型股权激励模式
10、。该模式不仅借鉴了传统股权激励方式的优点,而且在股权的设置上有所创新,同时它成功地与企业人事、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动态股权制也残留了一些传统体制的通病,仍需加以完善。我们能够发觉,在动态股权制执行中的某些方面(如关键人的选聘、岗位股额度的确定、贡献股的分配)还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其与传统体制仍连续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稍不注意,必定阻碍到动态股权制的激励效果。而且,动态股权制存在的另一些问题也使其激励效用可能会不断的弱化。此外,动态股权制更大程度上表现出的是一种“多优点的融合”,是一种各项制度“胶合”在一起的综合的创新,而不是一种独立的创新体系,如此一
11、种定位既使得它依靠于企业其他制度改革的成效,又使得它的边界容易被其他股权激励方式所模糊。最后,动态股权制的适用范围还局限在以股份制为基础的企业,其应用模式尚未实现标准化,其能否有效应用于除股份制企业之外的其他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尚需在制度创新方面进行新的突破。基于以上观点,本文选取动态股权制的进一步完善为研究目标,并争取将动态股权制的应用范畴进一步扩大化,探究出在企业现实环境中实施动态股权激励的可操作性数学模型和配套应用模式(两者结成的体系合称为新动态股权制),使其具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开展的背景和缘故、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动态,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差不多内
12、容和可能的创新点,等等。第二部分对动态股权制研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回忆,阐述了动态股权制的差不多内容,动态股权制在我国的实践,动态股权制值得探讨的问题,动态股权制需要制度创新四方面内容,并为本文第三部分动态股权激励模型(激励体系)的提出作好了铺垫。第三部分基于全新的视角提出了动态股权激励模型激励体系。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即是在预先划定每位职员所享有的静态股权比例(初始股权比例)的基础上,按照其所负责业务(项目)给公司带来的税后贡献率超过其初始股权的部分进行的直接计算,是一种按资分配与按绩分配相结合的方法。这种动态股权分配比例每年都依照所有职员当年的贡献计算一次,是一种直接对当年业绩的回馈,而不能连
13、续到下一年使用。动态股权激励模型(激励体制)的优势是:一是将按资和按绩分配两种截然不同的激励方式集成在同一模型中,既克服了传统按资分配和动态股权制下采取贡献股调节的不足,又有着专门强的可操作性;二是通过股东未分配利润的转增能自动使原股权结构发生动态变化,同时这一变化与个人当期业绩情况的升降是对应的(实际上是建立了隐性的退出机制),这较之传统动态股权制能更好地实现股权的动态性和效率;三是适用面广,兼容性强,可作为各种激励方式的插件。本模型以业绩(利润或绩效分值)为导向,在不改变原有激励方法体系的前提下,对各种类型组织(包括国有、民营,股份制和非股份制,企业和事业)的各种分配方式(工资、奖金、岗位
14、津贴、红利)都能起到显著改善作用,使其更具激励性。第四部分对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一个高校服务中心的治理案例,并与动态股权制进行了比较,从中我们能够较好地感受到动态股权激励模型体制的优越性。第五部分针对企业进展的动态环境对上述提出的动态股权激励模型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提出了动态股权激励高级模型(激励体制)。本模型(激励体制)能够有效应对企业复杂和多变情境的各种变化,同时适合于企业内部不同层级和个体的应用,具有了更广泛的推广空间和实践价值。与此同时,本部分还着重研究了动态股权激励高级模型的实际应用模式,包括分类分层分配和全企业统一分配两种模式,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了分析。最后
15、,对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有关问题加以总结,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从中我们能够得到结论: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及其配套模式(新动态股权制)尽管本身立意于股份制或类似企业,但从经济含义上来讲它对任何类型的企业或组织都适用。关键词:股权激励;动态股权制;新动态股权制;动态股权激励模型;激励模型;激励模式ABSTRACTThe Dynamic Stock-Ownership System is a kind of new stockholders rights drove pattern which is founded by the government of City Xiangfan, Provinc
16、e Hubei of CHINA.It is established for managers, engineers, salesmen and so on. This stockholders rights drove pattern profited from the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 and Executive Stock Options, unified our country national condition, and has obtained very good effect in practice. But, the Dynamic
17、Stock Ownership System also has some weakness.We may discover that, the certain aspects in Dynamic Stock Ownership System execution such as the essential person selects, post stock specified amount determination and the contribution stock assignment, also has very big subjectivity. It was still cont
18、inuing the very complicated relation with the traditional system. If paying not enough attention, it will inevitably destory the drive effect of the Dynamic Stock Ownership System. Moreover, the Dynamic Stock Ownership System has more exactly displayed its Merits as a kind of “the multi-merit fusion
19、”, that is, its a kind of compound innovation, but not a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ystem. The Dynamic Stock Ownership System is restricted to the enterprise which has adopted the joint stock system or the stock cooperation system. Its application mode has not yet realized the standardization.Whether i
20、t will be effectly used in another general type of enterprise and has more promoting value still need to make new great progress in the mechanism designing.Based on the above viewpoints, this article selects the further consummation of the Dynamic Stock Ownership System as the research aim,and tries
21、 to expand its application field, turns it (narrow sense) into the dynamic stockholders rights drive(generalized),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model and the standard practice patter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ynamic stockholders rights drive , enable it to have the mor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signif
22、icance and the practice value.The first part of this article has induced the dynamic stockholders rights drive three kind of patterns, including the Dynamic Stock Ownership System, the allowance transfers shares of stock, the increase prize stock, but Stock Options and future stock are involved to t
23、he future item, will not give to consider temporarily.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rt superiorly has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to the three kind of patterns.The second part proposed the Dynamic Stockholders Rights Drive Model in a brand-new angle. The Dynamic Stockholders Rights Drive Model is based on th
24、e delimiting of the static stockholders rights proportion in advance which each staff enjoys (initial stockholders rights proportion), and then it derectly calaculate the new propotion according to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service (project) he has managed and his initial stockholders rights proportio
25、n, so this is a kind of method not only according to the capital but also the working progress. This kind of dynamic stockholders rights assignment proportion calculates once a year according to all staffs perfomance.It can be used only a time but could not continue to the next year.The superioritie
26、s of the Dynamic Stockholders Rights Drive Model like below.First, it makes two kinds of entirely different drive ways including the capital contribution and the achievement contribution in the same model, not only the traditional capital assignment but also the contribution stock adjustment under t
27、he Dynamic Stock Ownership Rights System has all overcome, and it still has a very strong feasibility; Second, with the undistributed profit extension to capital can automatically causes the original stockholders rights structure to have a dynamic change, and this change fits to the tendency of the
28、achievement he made (is in fact has established a recessive withdrawal mechanism), this could do better and more efficiency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Dynamic Stock Ownership System; The third, the drive model is suitable to use everywhere, compatible, and can be a good plug-in unit for all drive
29、 way.That is,this model takes the achievement (profit or an achievements point value) as the guidance, and does not change the original drive method system, but to each assignment way (wages, bonus, allowance, dividend) of all kinds of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state-owned, privately operated, joint
30、stock system and non- joint stock system, enterprises such as factories,schools and hospitals) it can all make a remarkable improvement role and cause it to have a more excitability.The third part of this article has discussed the concrete application mode to the Dynamic Stockholders Rights Drive Mo
31、del, and invented a hypothesized university social service center case. May see well to the Dynamic Stockholders Rights Drive Model superiority.The fourth part has carried on the supplement and the consummation to the above simplification model according to the dynamic environment which developed in
32、 the enterprise, and proposed the Dynamic Stockholders Rights Drive Senior Model. This model can fit all kinds of changes in enterprise situation, and suit for different level and individual, so it has the more widespread promoting space and the practice value.The fifth part has studied the practica
33、l application pattern of the Dynamic Stockholders Rights Drive Senior Model emphatically, and then analized the concrete case.From it we may obtain the conclusion: although The Dynamic Stockholders Rights Drive Model decides on the joint stock system or the similar enterprises, but in fact it is sui
34、table for any type of enterprises or the organizations.Key Word: Equity Incentive; Dynamic Equity Incentive System; The New Dynamic Equity Incentive System; Dynamic Equity Incentive Model; Incentive Model; Motivation Patterns1 导 言1.1 问题的提出企业的人才激励和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是阻碍企业生存和进展的两大核心问题,始终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这其中,如何将有效
35、实施人才激励与企业股份制改造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才与企业和谐进展,共盈共荣,则又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在此方面,有关企业界的探究和国内外学界的研究成果是特不多的。如治理层收购(MBO)、职员持股、股票期权、股份期权、期股、虚拟股票期权、年薪奖励转股、股票增值权等等。这其中,还有借鉴有关股权激励方式优点并有所创新,同时融合了其他考核和竞争激励机制的动态股权制 “动态股权制” “动态股权制”的提法首见孙楚寅、罗辉著动态股权制襄樊市国有企业改革理论探究,载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4期。 本观点依照2002年湖北省社科院调研组报告“动态股权制”是国企改革的一大制造提出。1998年,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蓬
36、勃开展大背景下,一场来自湖北省襄樊市的“动态股权制”国企改革实验也悄悄拉开了序幕。概括地讲,动态股权制是指通过产权制度改革,以企业经营、治理、销售、技术等关键岗位人员为要紧激励对象,把出资者终极所有权与盈亏分配权时期分离,按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减奖罚股权为要紧形式,实行按劳、按资、按贡献分配“三位一体”分配机制,同时在人事和劳动用工方面实行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企业综合性改革和激励制度体系。实践证明,动态股权制在实施的试点企业均产生了明显经济效益,企业面貌发生了专门大改变。在当时,动态股权制引起了有关政府方面、学界和企业的浓厚兴趣,一时刻各地来襄樊考察取经的纷至沓来,在全国许多地点都掀起了以新的“动
37、态股权制”思想来指导企业改革实践的热浪。现在许多人回忆起动态股权制当年实施的盛景,许多情景仍历历在目,可谓兴奋人心。但现在动态股权制进行的如何样了呢?据了解,目前学界和新闻界已罕有此方面的研究和报道。现在再回忆动态股权制的研究和推广历程,有专门多问题是值得深思的。比如,既然动态股权制作为一项指导国企改革实践的特定激励方式而提出,在实践中又得以较普遍的应用,且在早期也取得了较大的实际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已证明了“动态股权”的提法符合我国企业改革和进展实际,也许顺着这条路走下去,一定能够促使我国企业改革(不然而国企)早日取得成效,但什么缘故自动态股权制推出专门久,在企业改革的实践中仍然没有占据主导
38、,而现在又慢慢有所沉寂下去了呢?什么缘故许多已实行动态股权制的企业没有再度出现当年那样的业绩辉煌和快速成长呢?而理论界对动态股权制的研究也呈现逐年减少之势,现有绝大部分成果都集中在2002年之前,但到2003年就差不多专门少了,而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和设想的更是几乎没有。放眼关于其他股权激励方式的研究,这几年却一直热议不断。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是不是动态股权制只堪得一时之用呢?是不是动态股权制的定位不够鲜亮呢?是不是动态股权制尚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加以改进呢?是不是动态股权制的激励效果会随着实施的日久而逐渐消散呢?是不是动态股权制在实际实施中的某些环节执行不到位而又实质上异化成类似其他激励方式呢
39、?是不是动态股权制的制度执行成本高导致其专门难长期真正推行和落实呢?这一系列的疑问,都有待我们去研究和发觉。能够讲,对以上问题的不解和考虑,并希望在传统动态股权制的激励机制设计上实现新的突破,使其更利于在股份制企业和更大范围内的组织中的应用和推行,并进而创建出一种广义上能够适用于各种类型和所有制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新型产权(或虚拟产权)和动态分配激励的体系便成为促发本文开展研究的直接动因和期望达成的目标。1.2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和实务界对动态股权制和相关分配模型的研究及探究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1.2.1 对动态股权制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分析国内学者综合运用
40、制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或通过比较剖析新旧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兴衰案例,对动态股权制的应用效应进行了充分的理论阐释和实证分析,提供了较有讲服力的证据。1、关于动态股权制是否侵犯所有者权益的问题。李海舰等(2001)认为,让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一样参与企业分配,从表面上看大概侵蚀了出资人的资本收益,但实际上由于激励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制造性,进而促进物质资本效率不断提高,结果使劳动收益和资本收益都会增加。因此,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有机结合,有本领的人和有本钞票的人联合起来,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定。李兵(2001)也认为,从表面上看,按贡献分配是经营者侵害了资本所有者的利益,
41、然而,我们不能只看到这一点,还要看这种侵害是不是一种“帕累托改进”。也确实是讲,经营者所得是不是比资本所有者的所失更多。假如资本所有者本身是有效率的,那么他完全能够自己经营,既然他让经营者经营,经营者一定比所有者更有效率,这种资源(资本)从无效率的地点流向有效率的地点,本身确实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同时,这决不是一种零和博弈,由于这种可预见以后的所有权的转移,企业进展越快,转移速度越快,对经营者的激励应该比其他方式更强烈,也应该使经营者有更高的效率。如此,关于企业的所有者同样是有利的。2、关于对职工持股问题的看法。吴春波(2000)把职员持股打算形容为“四金”,即金手铐、金色的梦想、金色的握手
42、和金饭碗。他认为,在企业内部对部分经营者和科技骨干实行股票期权制是个开始,最终的进展方向是职员持股。李兵(2001)认为,一般职工个人持股比例专门小,数额专门少,其股权收益占其总收入的比重专门低,实际上并不能达到有效的激励。换言之,这种持股打算所产生的效果只是是一种“所有者幻觉”。这种幻觉类似凯恩斯的“货币幻觉”,在短期内的确会发生作用,但从长期来看,“所有者幻觉”消逝之后,一般职工的股权收益只是是一种变相的工资,自然就没有什么激励。饶海琴(2003)认为,职员持股制度尚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其激励效力难以有效发挥。比如,股票的流淌性问题;职员持股的资金来源问题;企业所有权文化欠缺等方面。徐向艺和
43、高军(2004)认为,企业实施职员持股打算的初衷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提高职员的工作积极性,把公司的进展与职员的利益直接挂钩;二是降低人工成本,通过让出一定的股份,降低工人的工资开销,度过难关。从实际来看,我国一些企业频繁地利用职员持股制度进行筹资活动,事实上是向职员转嫁风险,应该从法律上加以限定。因此即使是实行职员持股制度,也应体现出高级治理人员和关键技术人员的专门性,否则不能起到激励人力资本拥有者的作用。那么,动态股权制应如何改进对一般人的激励效果呢?笔者认为,只要效益良好,关键人的股权份额将不断动态上升,而不管效益如何,一般职工的份额则始终不断下降,这关于调动一般人的积极性无疑是不利的。在
44、许多情况下,依靠业绩的不断支撑,即使是一些身处一般岗位的职员也有可能转化为关键人。假如一般人的股份比例或分配率也能随业绩好坏上下波动,使所有人都能凭其自身的业绩获益或受损,这种效果会是如何样呢?无疑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和重视的问题。3、关于动态股权制的实施对经营者业绩的阻碍。有学者研究发觉,分不以1996、1997和1998年的上市公司高级治理人员持股比例与经营业绩(用净资产收益率表示)的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是1996、1997、1998年这三年的相关性分不只有0.0357、0.0057、0.0678,其相关程度特不低,将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年度酬劳与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分不进行回归分
45、析,其结果是前者年度酬劳与每股收益的相关系数仅为0.045,而后者仅为0.009,年度酬劳与企业的经营业绩几乎不存在相关性(邹英,2001)。而“动态股权制”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上升。2000年初襄樊市实施“动态股权制”的20家企业在2000年实现销售收入比上一年增长14%,实现利润增长22.4%,缴纳税金增长95%,职工收入增长17.5%,增幅明显高于其他未改制企业。能够讲,襄樊动态股权制改革,成绩斐然(中央党校动态股权制课题组,2001)。另外,从人才凝聚上看,在“动态股权制”改革之前,许多国有企业人才纷纷“出逃”,实行“动态股权制”之后,这些“关键人”又回来了,使企业起死回生。例如:湖北
46、飞龙摩擦材料公司,在1999年12月实行“动态股权制”,然而没有真正落实,“关键人”回来后又走了,企业亏损严峻,工资都发不出来;2000年6月,真正落实之后,“关键人”又回来了,当年就保证了工资的正常发放。前后“真”、“假”两次改革,对比十分鲜亮(李兵,2001)。4、关于动态股权制在现有股权激励方式中所处的地位。李海舰等(2001)认为,动态股权制具有十大理论创新,已成为进入新世纪初期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理论和实践的有益探究。但他们同时也提出,动态股权制还存在着三大方面20个需要进一步探讨或予以完善的问题。同时,通过将动态股权制与国外分配制度相比较,他们认为动态股权制的利润分成与各国企业普遍实行
47、的利润分成制有专门大相似性,此外,其岗位股设置方式与德国企业的分配权制度也有一定相似之处。李兵(2001)认为,“动态股权制”回避了实施经理股票期权的制约,然而,这种回避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为了迁就公平原则的滥用,“动态股权制”采取复杂的分配方案,制造公平的假象,增加了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为了回避证券市场的不健全,牺牲了在证券市场大量融资的便利;为了回避职业经理人市场的不完善,牺牲了在更大范围内选择经营者的潜在收益。因为这种模式是在我国目前实施股权激励的限制条件下形成的,因而是一种“次优选择”。笔者认为,假如将狭义“动态股权制”的精髓“动态股权”理解为更广义的股权和分配结构动态化的激励治理体
48、系,则以上问题差不多上完全能够得到改进的。5、关于对动态股权制创新性的认识。有学者认为:1、动态股权制实现了产权清晰化、主体多元化、资产人格化;2、动态股权制完善了企业治理结构,变“内部人操纵”为“内部人监督”,并解决了企业经营行为的短期化;3、动态股权制建立了以关键人为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人力资本得到了充分的重视;4、动态股权制深化了人事、劳动和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孙楚寅和罗辉,2001;李海舰等,2001;刘宗发等,2002)。创新从广义上看,分为多种:一种是本质的创新,一种是形式的创新,而另一种是多合一。那么,动态股权制究竟属哪一种创新呢?以股权动态变化为例,就许多现代化大公司而言,其股权
49、结构事实上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如股票期权、期股、增量奖股等,均能造成股东权益的重新分配,其他的如人员变动对股权结构造成的阻碍差不多上自然而然的,另外,像上市公司增发新股、股权转让、会计处理上所有者权益的转增也会造成资本结构的变动,而动态股权制下的“动”也是通过奖励股份(贡献股)、认购股份(风险股,不管是新增或原出资者转让,甚至还有岗位股)来实现的,包括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也只是是让激励更加系统化而已,那么,其最重要的创新之处在哪里呢?李海舰等(2001)认为,动态化的企业股权结构正是襄樊市动态股权制的改革实践及人力资源资本化实践中的重要创新。由于人力资源的评估和确定需要一个过程,因而对个体
50、人力资源的收益权也要逐步调整。对优秀者可能需要逐步增加,对落后者可能要减少。如此,由个体人力资源收益权的变化,将导致人力资源整体收益权随之变化,例如优秀者众而落后者寡,人力资源整体的收益权总量就可能增加。然而,要想实现这一点,那个地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地探讨,其中最要紧的是关于这种做法的本身,包括:关键人的比重与认定;职工的地位;差不多工资的处理;岗位股的问题;风险股的问题;贡献股的问题。另外,关于这种做法的环境条件,如激励的强度与边界、党委与集团公司的关系、是否同意新资金加入及职员自愿购股、股份可否交易及国家股可否让渡支配权等等,仍然需要我们予以更加深入地考虑。6
51、、关于动态股权制的实施尚需在其他制度方面予以配套的问题。对此,稍了解动态股权制差不多概念和内涵的人便可知,而许多改革的试验企业也正是以此为实践的指导思想来着力推进企业各方面的制度建设。如襄樊美好燃气公司提出,应以实行动态股权制改革为契机,全面深化企业改革,奋力推进以“三大创新”(治理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为核心内容的企业各项制度建设。这也证明了动态股权制是一种定位于集企业产权、分配、人事和劳动等多方面制度改革于一身的国企综合性改革实验。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讲明了,动态股权制改革能否切实有效发挥作用并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还有赖于企业在除产权之外的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取得应有的进展,否则,即使
52、动态股权制能在短期内取得效果,但这种制度效益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无疑将会受到许多折扣因素的阻碍。7、关于动态股权制的适用范围和企业具体个案的研究。关于动态股权制的适用性,专门多学者表明了自己的看法。苏梅林和朱作良(2000)提出,建立动态股权激励机制是培育职业企业家队伍的有效途径之一。应依照企业家经营业绩,在年薪制基础上,对有突出贡献符合奖励条件的企业家给予绩效奖励,即采取动态股权激励的方法,奖励股份,不奖现金,假如离开企业其股份随之取消。如此既鼓舞了企业家,同时又把企业家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和进取精神。徐正柱(2000)提出,动态股权制可作为深化县(市)
53、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之一。对那些已进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而企业大多数职工不愿买或一时卖不出去的企业,要重点解决好股本过于分散,人人持股,平均持股的弊端。通过推行“动态股权激励运作模式”,向企业的关键少数人配置岗位股、奖励贡献股、收购职工个人股,促进企业股权向少数人集中,让他们多持股、持大股,最终实现对企业的控股,以加强关键少数人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关联度,从而增强企业进展的内在活力。孙楚寅和罗辉(2001)指出,动态股权制要紧是针对公司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或结合工厂制企业改制)设立的产权、分配、人事和劳动结合的新型企业治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李海舰等(2001)就动态股权制在省属企业、国有独资企业
54、、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农村企业、上市公司、外国企业等七种类型企业的适应性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某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究;纪玉山等(2003)则提出动态股权制是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退出承接的新模式;马言军等(2002)提出动态股权制不仅可作为一种激励手段适用于股份制医院,而且关于非营利性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都能够起到加强经济治理、增强职工责任心的作用。朱鹏炜(2004)认为,在家族企业内推行基于剩余索取权上的动态股权制不仅能够充分激励企业的职员,而且是约束企业关键人的有效手段。在企业目标的约束下,推行动态股权制,既有利于企业从“内部人操纵”转向“内部人监督”,又能够实现家族企业人力资本
55、的产权化,实现对企业职员的物质前景激励。许多学者在认识到动态股权制改革对国有企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同时,还结合企业具体应用个案对动态股权制的实践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如曾庆宗(1999)对襄樊车桥股份有限公司的调查、周元宵(2000)对湖北骆驼电池有限公司的调查、纪宏照(2001)对湖北光华组合机床集团公司的调查、樊芳(2001)对湖北银河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调查等。此外,还有一些单位和研究人员(张少峰,2000;李威和马晓安,2000;张友年和蔡宗鉴,2000;湖北襄运集团公司,2001;郭中华,2001;王勇,2002;吴嵋山,2002;襄樊市清河农场,2002;熊卫,2003)结
56、合特定行业的企业现状对动态股权制的具体应用提出了看法,为我们进行动态股权制改革的深入探究提供了素材,积存了经验。1.2.2 对人力资本参与企业产权动态分配的研究现有研究对人力资本(人力资源)究竟该不该及该以何种方式参与企业产权动态分配作出了较系统的考虑。如朱顺泉(2001)将企业价值动态分配划分为股权动态分配和职权动态分配两种机制,其中股权动态分配的要点是:一是企业必须在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之间架起一个通道,这确实是使知识资本化,进行股权的动态分配,却用转化为资本的形式,使劳动、知识以及企业家的治理和风险的累计贡献得到体现和报偿;二是治理层次越高按资分配比例就越高,按劳分配比例越低,但按资分配部
57、分要通过“受限股”“认股权”“职员持股打算”等手段给予一定的限制;三是企业要能选择自己的股东,而不能完全由股东选择企业。通过对职员的可持续贡献、工作能力、职位价值、劳动态度和进展潜力等的评价,确定配股额,给职员以出资权(认股权),利用股权安排实现公司核心力量、中坚力量对权力的有效操纵,使最有才能与责任心的人拥有重要的股权,如此,既保证了出资者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又在股权的安排上通过不考虑资历和工作年限从而稀释出资者的股权比例。又如,张小宁(2001)认为,企业生产方式和工人劳动方式的变化,导致企业劳资之间的关系也发生变化。在“真正”的现代企业,工人的劳动过程差不多是复杂过程,是从事复杂机器设备
58、的治理操作。一方面,劳动者的可监督性、可操纵性、可替代性都下降了;另一方面,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制造性、知识性、能动性的要求。人力资源资本化确实是职工分享企业的制造,即职工可从制造中得到财产的高级形式,只有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制造性和能动性,在少量小批的生产方式中保持竞争优势,获得更大的效益空间和更多的利润收益。在此方面,由于固定比例的人力资源资本化,在操作和运行中会有一定的问题,从而会阻碍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而虚拟化的人力资源资本化,操作简单,能够专门好地解决上述问题。第一,在企业产量扩大时,新增职工的收益权全部来自于虚拟股份,如此,在总分配权相应增加一定比例时,外部投资人
59、和职工的分红收益均会增加,这是一个劳资双赢的结果;第二,在人力资源资本化的配置上,人力资源的主体或所有者能够在直接定价和间接定价两者间作出选择,即选择得到收益权或放弃变现收益权。当人力资源具有明显增长性或比较优势时,其在选择得到收益权时,能够是零支付或完全免费,如赠予期权或设置岗位股等方式;当人力资源没有明显增长性或比较优势时,其在选择得到收益权时,应该有所支付而不是完全免费。以德国企业职员购买分配权为实例,分配权的有效期一般短则2年,长则35年,赠予或购买是逐年滚动进行的。如此调整就成为常态,而固定不变则是专门形态。当企业职员购买分配权的人越来越多时,就会形成一种团队的合作精神,并拉动人力资
60、源的提升,从而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1.2.3 对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模型的构建现有研究成果构建了若干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理论模型,在传统分配理念、方法和模式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如梁晓鸣和刘智勇(2005)认为,既然人力资本的价值无法直接计量,那么干脆不对其进行货币价值的计量,而采纳其他的计量标准或分配标准。譬如讲,“干股”的效果就等同于两种资本计量标准之间的换算。这一点,与湖北襄樊的“动态股权制”是差不多相符的。但动态股权制也能够进行适当的改进:第一,设置虚拟股份,取代岗位股;第二,取消风险股,保留贡献股。通过以上改进形成的基于人力资本的公司剩余分享过程如下:1、人力资本投资者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智能手表购销合同
- 2025物业管理合同范本汇编
- 2025电竞酒店装修施工合同范本
- 2025外贸实务中合同翻译要点解析
- 如何预防机械伤害事故
- 办公培训专题:技能概要
- 2025商用房租赁合同范本
- 公有企业劳动合同书范本参考
- 电梯安全培训
- 企业培训之安全生产管理培训教材
- 阅读提取信息课件
- 2025年河南省中考数学二轮复习压轴题:动态几何问题专练
- 《知识产权保护》课件
- 2025-2030中国制造运营管理(MOM)软件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江苏省2024年中职职教高考文化统考烹饪专业综合理论真题试卷
- 市政工程施工部署与资源配置计划
- 2025年理化检验面试试题及答案
- 11.1 化学与人体健康(课件)-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 生物制药质量标准研究-深度研究
- 污水处理厂工程设备安装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 2025年电力人工智能多模态大模型创新技术及应用报告-西安交通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