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船拳调研报告_第1页
江南船拳调研报告_第2页
江南船拳调研报告_第3页
江南船拳调研报告_第4页
江南船拳调研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江南船拳调研报告序言调研背景和目的1.1 调研背景船拳,就是在船头方寸之地上打拳,其运动形式有徒手和器械之分。太湖是“江南船拳”的发源地,而苏州的越溪、沙家浜、北桥地区则是其传承流布地。苏州“江南船拳”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吴越争霸时期。长期舟船生活知识的积累,加之先秦吴越争霸时期的吴地良好习武传统和苏州古代最早的水军活动,以及造船业的发达,形成了苏州“江南船拳”走向兴盛的基础保障和主要内容。“江南船拳”不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还是一种联系苏州人际关系的重要民俗文化,更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江南船拳”申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今已过去两年,“江南船拳”是否得到了有

2、效的保护,其保存现状是否得到改善,其保护工作是否合理得当,未来保护工作的重点,是目前“江南船拳”保护工作需要思考的问题。1.2 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一是通过田野调查,摸清不同区域内“江南船拳”的保存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二是希望在调研过程中进一步挖掘“江南船拳”留存下来的历史文献资料,完善“江南船拳”研究工作,最后聚焦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困惑与挑战,思考作为传统的非遗项目,“江南船拳”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未来保护工作的重点和对策,传承人、社会力量、政府部门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等。调研思路和方法本次田野调查围绕“江南船拳”非遗项目展开,需要完整记录非遗项目的基本信息,除了包括与其相关的人、事、

3、物,也需关注非遗纵向的历史源流及演进过程以及非遗横向的社会、自然与文化生态环境等关系。也就是说,对于非遗的田野调查工作需要考虑到非遗的整体性、社会性和活态性。基于以上思路,本次田野调查思路的基本框架由“非遗本体核心”、“非遗历史渊源、保护与发展计划”和“非遗与社会、文化生态坏境间的关系”三部分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研究结构。采取的调研方法主要有:文献法:在展开正式的田野调查前,对非遗的内涵演变及保护策略,江南船拳的研究著述及传承人的相关情况进行初步的文献了解和资料搜集,以利于田野调查和调研保护写作的顺利进行。自我观察法:通过走访北桥、越溪、沙家浜等传承流布地,以自我观察法,对这一传统活动产生主观印象

4、和了解。访谈法:此次调研,调研组全部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江南船拳的历史1江南船拳的起源地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船拳经历了数代人的演变,因此关于其源头的争论一直存在,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关于江南船拳的研究比较零散、不深入,特别是田野调查的方法,一般是用采访老拳师的方式来回忆当年的盛况,就造成了船拳的说法过于具有民间性,不全面。目前关于江南船拳产生起源地问题主要有浙江吴兴说、浙江舟山说、上海松江说、苏州越溪说,由于历史文献记载的缺乏,我们很难确定江南船拳产生的确切起源地,不过这些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就江南船拳产生的起源地而言,只要有着特定的江南水乡环境,以及吴越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在某些区域点上的产生都是

5、有可能的。若将苏州作为船拳的起源地,围绕这一观点,可以作出以下分析:水乡人们的长期舟船生活,是导致苏州江南船拳产生的基本条件。苏州府志记载,“吴人以舟楫为艺,出入江湖,动必以舟”,苏州百姓在很早以前就出现了操舟泅水的活动,居民习于以船为车,以楫为马,“不能一日而废舟楫之用”。在古代,苏州百姓不仅善于操舟行船,而且据说还有一边操舟行船,一边引吭高歌的习俗,苏州府志风俗篇也有这样的记载;“吴下耕作或舟行之劳,多作讴歌以自遣,名唱山歌”。关于苏州百姓的操舟活动,在一些民俗活动中也有表现,例如在常熟地区就曾流传过四月二日的划神船活动,这种划神船活动,亦与古代军事活动有关,据说起源于张士诚兵败常熟之事,

6、目的是为了消除鬼灾。正是这种长期的舟船活动,日积月累,是后来船拳产生的重要条件。特定的文化背景,也是导致苏州江南船拳产生的重要因素。这种因素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古代苏州有着良好的习武传统。例如,春秋时期吴国的“鱼肠剑”的故事。二是很早就有的苏州古代水军活动。有历史资料记载,早在先秦时期的苏州,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水军训练活动,如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中曾记载:“周七里,以望东海,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民国吴县志记载“吴县西南渔洋山麓有教场,相传伍子胥位教练水军所筑,此外即太湖或泊船处也。”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造船业发达,是导致江南船拳产生的重要基础。以太湖平原为中心的古代苏州,是著

7、名的鱼米之乡。经济文化的发展使江南船拳产生有了足够的物质基础,而当时的造船工艺,可以达到“船长八丈四尺梁宽一丈五尺,落舱深丈许,中立三大桅,五丈者一,四丈五尺者二,提头一桅三丈许,以四船相连为一带,而以梢桅分左右雌雄”。吴人自卫防身、防御外敌的目的是船拳形成的内驱力。无论是吴地城市中心,还是周边县城,尤其是常熟、太仓,紧邻海河,从历史上看,江南经济的繁荣因水而兴,而江南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其防卫的形式主要是水上防卫,苏州以及县镇多处为历史上重要的水上防卫战略要地,从而形成了江南文化的另一面善水战的军事、武术文化。2. 江南船拳的历史发展过程 江南船拳的产生应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

8、为:两宋以前是江南船拳的萌芽时期,宋以后是江南船拳的基本定型阶段,明以后是江南船拳广泛的流行阶段。宋代作为江南船拳的定形阶段,就内容而言,通过三种渠道构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一是对船家长期生活内容的提炼,船家为防水盗、水患,将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器具,诸如板凳、鱼叉、台子、船橹等当当作习武的器械使用,形成一些独特的技能和套路;二是古代军事武艺技术的转化,诸如北桥船拳中的戚继光单刀、岳家枪等;三是北方拳种文化的直接渗透,诸如“小罗汉、五虎拳、少林梅花拳”等。明代以后的江南船拳,首先在反击倭寇的过程中,已经成为苏州人民抗倭斗争的主要手段之一,此外,也是江南水乡百姓生活的一种休闲文化,一种江南水乡普通百

9、姓强生健体的重要手段。从江南船拳的历史发展来看,江南船拳性质的多样性,不仅意味着类似体育发展应坚持的方向,也是其强大生命力所在。江南船拳现状分析流布区域尽管江南地区的船拳表演统一冠名为江南,但也有一个不争的事实,船拳发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各地因为流派传人,以及口口相传,且在没有书面拳谱的情况下,船拳不同的地域的表演形式和表演套路不尽相同。目前,江南船拳的主要传承地区以苏州吴中区的越溪,相城区的北桥及常熟市的沙家浜为主。1.1 越溪船拳越溪船拳包括“四方拳”、“五虎拳”等拳种,和“少年棍”等器械,代表人物有吴根宝老人。越溪船拳的传承群体主要分布于苏州石湖周边的越溪境内,越溪主要流传闭口船拳,并强

10、调船拳活动时要有音乐伴奏,主要为江南丝竹调。苏州市越溪实验小学于2007年专门成立研究小组,通过“越溪船拳”传人吴根宝的回忆,研究出四方拳、功架拳、棍术拳4个招式的船拳套路,并将越溪船拳这一特色武术文化融入校园教学,从2008年开始,在越溪船拳传承人吴文祖的推动下,越溪实验小学将古船拳引入学校教育。其一方面按照国家要求将越溪船拳纳入三到六年级体育课教学中去,另外在每天的课间运动时间,除了做国家规定的广播体操,三到六年级的学生还会进行以基本动作为主的船拳演练,每年四月下旬到五月初是船拳文化节,约一个月的时间内除了有船拳表演比赛,还有作文、绘画、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组建船拳表演队也是吴文祖在

11、学校的重要推广活动,表演队成员来自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规模在40-50人左右,每个星期都要进行定期训练,这支船拳表演队十分优秀,曾被评为苏州市“十佳阳光”团队,在一些重要比赛中也多次获奖。2010年,“江南船拳文化研究中心”在越溪小学成立,进一步推进这一文化遗产项目的系统挖掘、整理与保护。在2013年11月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上,越溪船拳还被评为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1.2 北桥船拳苏州相城的北桥船拳,以一种边唱编练的“开口船拳”为主要流行特色。北桥船拳的主要传承群体分布于苏州漕湖周边的楼巷、思嘉桥、荡下浜、西洪、北陆、黄泾等自然村。北桥的开口船拳,也称“开口船头拳”。就是

12、拳师在船头上打拳时,要边打边唱拳歌;舞刀弄枪剑戟时,也要边舞边唱。其曲调音乐主要为江南小调的旋律,包括“杨家将开口拳”,“双拐开口拳”,“双刀开口拳”,“宣花斧头开口拳”,“青龙偃月刀开口拳”等拳种和器械,代表人物有尤泉根、楼明生等。清代后期,北桥地区还有九个村一百多人会打开口船头拳。民国时期有六只拳船到北桥镇上打开口船头拳。新中国成立初,北桥拳船经常活动,开口船头拳到苏州和省里去表演。到1957年,只剩楼巷、荡下浜、西洪、北陆四个自然村四只“拳船”打开口拳。文革期间,开口船头拳当“四旧”破坏。从1959年到现在,开口船头拳消失了50余年。2010年,上级文体部门提出要挖掘“开口船头拳”非物质

13、文化遗产后逐渐恢复,发现还有10位老人可以传承“开口船头拳”,而后在新北村设立练拳场所,组织老拳师进行拳术、兵器套路的复练,组建“开口船拳队”。2012年6月,开展全面挖掘工作,苏州市体育局专门成立江南船拳项目工作组,采用摄像、摄影、录音等方式,完整记录老拳师的表演,共收集整理了26套开口船拳套路和唱词(见附件一),现在船拳活动在当地基本恢复,每天晚上都有一些人在船拳文化馆、盛北广场、村委会等地进行活动,每年国庆节等节日保护单位也会组织船拳的宣传推广活动,尽管船拳的传承人们因为年纪较大活动次数减少,但其徒弟们组成的船拳表演队在苏州地区仍相当活跃。1.3 沙家浜船拳常熟沙家浜船拳的传承群体主要分

14、布于苏州阳澄湖地区。沙家浜船拳流传的有闭口船拳,也有开口船拳,并强调船拳活动中的医疗卫生。沙家浜船拳主要包括“罗家枪”,“七红”,“杨家手”、“单拐”等拳种和器械,代表人物有曹金宝老人(2014年5月去世)。沙家浜船拳在风景区内开辟了船拳训练基地,重建了拳船。为进一步弘扬船拳文化,培养一批年轻的船拳继承人,沙家浜镇将船拳引入了学校,让船拳进校园、进课堂、进课程、进大课间,唐市中心小学从2014年9月份开始推进船拳文化进校园活动,学校里的体育老师专门拜了船拳师傅,学成之后回到学校教学,主要学习“岳家手”和“少林小洪拳”,效果很好,学生们还曾到苏州观前街等进行表演。每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保护单位

15、也会组织沙家浜船拳的展演活动,十分有影响力。传承人群 江南船拳在当代的主要传承人人数并不算多,目前市级以上传承人4人,为此次调研的访谈对象,包括越溪船拳吴根宝、吴文祖,北桥船拳尤泉根、楼明生,因吴根宝、尤泉根两人年纪较大,行动不便,未能进行访谈,相关信息通过文化站工作人员及其徒弟得知,此外,本次调研也对北桥船拳区级传承人尤林根进行了调研。从年龄分布上看,传承人的年龄普遍较高,5人中有4人都在70岁以上,最大的90岁,并且有两人因为年纪较大,目前都已不进行船拳活动,针对这部人的口述历史记录工作亟需展开。从文化程度来说,船拳传承人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除了1人本科毕业,其他都是初中及以下学历,如果需

16、要传承人做一些资料收集、研究等工作,会有难度。从性别分布上看,传承人都是男性,这一方面是由于船拳过去的的历史发展与性质所决定,但在传承保护中不应忽视女性的力量。江南船拳文化的传承,过去主要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口传身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得以练习和传承,2010年,新北村设立开口船头拳练习场所,楼明生在新北村拳场接收了秦荣芳、楼静娟等8个女徒弟,传承人尤林根也曾带过吕建青、华巧红等四五位徒弟,在所有徒弟中,一般男生较多,比例在80左右。师徒传承的方式,培养了很多优秀的继承者,比如尤泉根的徒弟吴林根,继承了其师傅的程咬金宣花斧开口拳,在一些比赛中屡获金牌,尤林根的徒弟吕建青现在已经是北桥船拳

17、活动的中坚力量,经常作为领队带徒弟出去表演、比赛等。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的师徒关系已和过去大不相同,徒弟的数量也在逐渐减少,目前,两位传承人都不再带徒。现在学校逐渐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场所。12年上半年,传承人楼明生就被北桥中心小学聘请去辅导师生学打开口船拳,吴文祖作为越溪实验小学的副校长,也在积极推动船拳文化进校园。这样的传承活动,除了使学生获得技艺,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觉保护与传承的意识,这也是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关键所在。船拳传承人们在文化活动方面仍然十分活跃。北桥传承人表示每年各街道、村都有演出,此外,也会去沙家浜、寒山寺等进行演出,还会出去参加一些诸如武林大会等比赛。如2010年,楼

18、明生参加苏州市首届“联丰杯”武林大会比赛,他打一路杨家将开口拳,获得了银牌奖,2011年,尤泉根江苏省举办第二届演武会“渭塘珠宝”杯比赛。一年下来,街道的演出差不多一个季度一次,一年三四次左右,比赛和表演加起来也有七八次。除了表演,北桥船拳还与枫桥文体中心合作,每年国庆节开展为期七天的公益性展示活动进行宣传推广普及。15年,楼明生、尤林根还跟另外两位传承人一起去到上海体育局参加了微电影的拍摄。但是随着年龄增长,楼明生、尤林根两位老师傅参加这样的活动也越来越少,只是坚持在家锻炼,或者参加每天晚上在船拳馆的活动,楼明生在采访中表示其每天四点半就起床打半小时船拳。越溪船拳传承人吴文祖表示其现在不进行

19、演出活动而是推动船拳在学校的传承与推广,组建学校的船拳表演队外出表演、比赛。越溪小学的船拳表演队影响力很大,十分优秀。在本土的一些比赛中,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多次夺得苏州市学校间武术比赛的一等奖,表演队也会参加苏州市的一些非遗活动、苏州市少儿春节晚会等。资料留存状况资料收集整理方面,北桥和越溪都建立了船拳展示馆,这其中就包含了大量资料收集整理工作。2010年6月,北桥街道为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北村开展开口船拳的调研、挖掘和整理工作,这些资料挖掘工作,是筹建北桥船拳馆的基础,其内部展陈皆是根据这些资料而来,包括发展历史、技艺特点、实物展品、当代传承等方面,船拳馆不仅是展示、传播船拳文化的窗

20、口,亦有船拳表演舞台、练功场地。越溪实验小学校园内也有船拳文化展馆,平时都开放,学生随时可以参观,船拳馆里不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越溪船拳的发展历程,亦结合船、练功器具等实物展示。除了船拳展示馆的资料整理,文献资料方面,有北桥船拳拳谱苏州相城北桥开口船拳图集,其通过录像记录尤泉根、楼明生、尤林根等传承人表演过程制作成拳谱,亦有常熟沙家浜船拳图集(含视频)。沙家浜留存的资料有古吴轩出版社出版常熟沙家浜船拳图集(含视频)、民国常熟拳师衡和尚手抄本尚武精神(复印件)。在越溪,吴文祖所在的越溪实验小学与苏州大学民族体育系合作建立船拳研究中心,共同推动船拳的学术研究,成果颇丰;另外为方便船拳教学活动的

21、展开,编纂溪小拳影上中下三本教材供学生学习,教材内容包括对船拳的历史由来、船拳套路、船拳精神等;同时也推出来两部纪录片非遗船拳濒失传,教育传承新天地江南船拳传承人吴文祖老师事迹介绍、越来溪畔船拳娃,吴越文化小传人记江苏省越溪实验小学江南船拳的研究和传承活动。 保护工作调查从调查走访中看,各保护单位对于江南船拳的保护工作是有较多投入的。活动场地方面,均有固定的活动场地并且完全足够进行船拳活动,北桥船拳的保护工作直接由北桥社区文体站负责,除了船拳馆有一部分活动场地,盛北广场,新北村委会,古戏台等都可开展相关活动,越溪实验小学副校长吴文祖是越溪船拳保护的责任人,学校不仅有船拳馆,还有室内训练场地等。

22、从经费支持来看,有两方面,一是对传承人个人的资助,一是对非遗项目的资助,对个人的经费支持可能略有不足,但是在保证项目顺利运行方面,经费的问题并不是主要问题。此外,各保护单位都在积极开展船拳项目的宣传展示活动,比如每年越溪船拳在校园内的船拳文化节,北桥船拳国庆节等节日的展演,沙家浜船拳在非遗展示日的展演等。四、反思及建议项目传承的生态环境分析传承群体及传承方式的变化江南船拳的产生和发展过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得以兴盛,但现在很多传统文化活动已逐渐衰落,非遗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船拳失去了它原有的历史语境,新的形势下,进行船拳活动的人越来越少,如北桥船拳新一代的传承力量中,还在活跃的只有8人,

23、如何吸引更多人加入船拳传承与保护中来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过去师徒传承的方式,继承的主体是少数人,并且会有挑选和数量限制,能达到的程度一般较高,但如果现在继续采用这种传承方式,继承主体很难扩大,如果转变传承方式,如在学校进行传承,或是在社会上开展传承活动,那一些操练的健身爱好者,观赏的游客、观众,学校的学生等群体都可以成为继承人,但如果一味转变传承方式扩大继承主体,亦将面临传承群体虽然得到了扩大但学艺不精的情况,这就需要处理好师徒传承与其他传承方式的关系。生存环境的改变船拳的产生是人们“生存”的迫切需求,无论与海浪的搏击,还是对倭寇的抵抗,其实质上是一种海上搏击的实战拳术。如今,生存条件随着社

24、会发展依然不再迫切,船拳成为具有观赏价值的表演和舒展筋骨的体育锻炼,用途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船拳作为一种水上表演,受水系地域文化因素影响,形成了步法稳固、动作紧凑,出拳脆快步步紧逼,少跳跃等技术特点,如今,随着现代生活的转变,陆路交通发达,河道阻塞污染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依水而生的江南,不再以舟楫水道作为主要的出行方式,而是以陆路为主,船拳失去了与水的关系,也逐渐失去了其江南船法独特的韵味。船拳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发展逐渐经历了一个民俗化的过程,在过去,是人们祈求水上生活平安、渔业生产丰收的民俗庆祝活动的重要民俗之一,作为一种大众参与的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25、具有表演性、节庆性、娱乐性,也承载着教育性、休闲性。船拳文化的民俗性体现在它与节庆节日、时令庆祝的共生关系上,过去每逢春节元宵灯会、重大庆祝活动、武术比赛、以及庙会祭祀等活动,船拳表演都能赢得众多的呼声。但是现在在强大的经济冲击力下,城镇化的进程,村落向城市经济转变,培育船拳文化的民间习俗逐渐缺失,船拳文化也逐渐走向式微。保护传承中所急需解决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对传承主体的保护,提高传承人的保护意识和保护水平船拳由传承而得以延续,其发展需要借助传承来实现。传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船拳同其他传统武术拳种一样产生发展于民间,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需要传承人在这一过程中承担重要作用。保护传承人是保

26、护船拳的关键环节,从政府层面来说,应该发挥引导作用,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将对传承人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足够的社会保障,确保传承人有充裕的时间与精力从事船拳的传承工作,但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激励监管机制,培育年新一代的传承人,对于为船拳做出突出贡献的传承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荣誉称号,激发传承人的工作热情,将其在船拳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扩大到最大化。政府在宏观上为传承人营造良好环境的同时,更需要传承人在微观上体现自身的价值,传承人只有提高保护意识和保护水平才能更好地发展船拳。传承人对船拳的认识高度,不仅仅局限在技法上,还包括水乡地域文化特色、民风民俗、民族精神等,在传承过程中,

27、亦要不断变化和创新,使船拳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完善船拳学校教育的传承模式,拓展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空间目前越溪、北桥、沙家浜等地船拳都已作为学校特色课程引入中小学。越溪实验小学可以说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这其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原真性”的问题,原来越溪船拳在船头上进行,方寸之间显功夫,现在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只是一些简单的套路,功架拳,教授的老师是学校里面的体育老师,因此学生想学到原汁原味的船拳是一件困难的事。因此在学校传承中,突出的是中国武术传统文化特色,不仅是技法套路的传承,更多的是地域文化的宣传,培养学生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意识。建立船拳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目前,留存

28、下来的船拳文献资料比较少,现存的拳谱也都是手抄本,在挖掘船拳文化时,仅凭年事已高的老拳师回忆起来的拳种套路,并且因为体力与记忆力等原因,每一年打的船拳也会有不同。缺少系统性资料成为阻碍船拳传承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现存的拳种套路大多都是靠老拳师的回忆,有些回忆不起来的甚至成为了传说。对船拳进行数字化保护,可以对传承人信息进行数据整理,对年事已高的传承人尽快进行口述历史记录等;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和设备对船拳的发展历史、文化环境和船拳表演场景进行情景再现;利用3D 数字动画技术,以图片、视屏等丰富形式,制作船拳动画拳谱,把平面的文字制作成数字化的运动影响,360度形象、直观的展示

29、苏州船拳,可以通过不同角度观看更好地体会技术工作的全貌。以传媒文化促进船拳的传承与发展针对江南船拳影响力不够大的问题,需要利用好现有的传播手段,以传媒文化促进传承与发展。传媒文化包括,历史人文、直播、电视、电影、报纸、博客、网络等,是公众传播的一种手段,在当今的信息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1982年武术电影少林寺使武术家喻户晓,而后的太极宗师、叶问等,使得太极拳、咏春拳等进入大众视野,随后出现的武术电视节目如“武林大会”、“武林风”等,也再次吸引人们的眼球,尽管对这些节目褒贬不一,但对武术的传播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网络的普及,可以把相关信息快速、直观地渗入人们生活。因此船拳在当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传媒文化,例如,可以联系协调知名、重要媒体加大对苏州船拳的宣传报道力度和强调宣传深度,充分发掘和展现船拳的丰富内涵,此外,通过拍摄专题片等形式,传递水乡传统文化,展示船拳精髓,突出船拳的健身功能,吸引更多人习练船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