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_第1页
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_第2页
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_第3页
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节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唯物史观之所以被称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从理论体系来看,是因 为它的前提或出发点是人,它的归宿点也是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时就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 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 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 件”;“这种观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 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 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

2、着的人。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 程,历史就不再像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 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主体的想象活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 版社1995年版,第6667页;第73页。)。“现实的个人”(real individuals)或“现实的人”(real men)这个前提或出发点, 是针对着唯心论者和费尔巴哈那样的机械唯物论者用以作为他们的理论前提的抽象的“人” 而提出来的,指的是真实的、“有生命的人”(living men),而不是唯心论者和费尔巴哈那 样的机械唯物论者所说的那种“幻想中的人”。它的含义与后者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根本

3、 区别:1,它首先是指“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也就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他 们虽然“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但绝不是 唯心论者所认为的在历史过程中不发挥任何作用的“消极的、精神空虚的”群氓(参见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3109页。),而是“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人,每时每刻都 在通过平凡的劳动从事着变革现实的“自主活动”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 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72页;第123124页。)。劳动大众虽然首先是在物质生产领 域创造历史,但也是在社会、政治和精神领域创造历史的基础力量。“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 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

4、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4 页。)。2,它是指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中的人,“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或“隶 属于一定阶级”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第 118页。),而不是唯心论者或费尔巴哈那样的机械唯物论者想象的“抽象的孤立的 人的个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在阶级 社会中,现实的人既包括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阶级,也包括在物质和精神生产中占居支配 地位的统治阶级。阶级的分化本来是现实的人群由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第82, 84页;并参见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5526, 632等页;同书第4卷,第700 701页。),由此产生出来的支配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统治阶级,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 一定条件下是社会上“有用的甚至必要的”阶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15 页。),而且还“决定着某一历史时代的整个面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 版社1995年版,第9899页;并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版,第336页。)。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劳动大众不得不以几乎全部时间从事笨重 的体力劳动,在那样的时代,社会管理和精神劳动领域的“历史的进

6、步整个说来只是极少 数特权者的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6页。)。因为 那时的统治阶级虽然在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上是统治者和压迫者,但同时又是履行社会公 共职能和经济文化职能的“精神劳动”的承担者。但是,即使统治阶级中专门从事“精神 生产”的那部分人,也不是历史唯心论者所设想的超现实的“精神”的化身,也是现实的 人的一部分。而且,归根到底,统治阶级存在的现实性、合理性的限度,取决于从事物质 生产的劳动大众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发展程度。劳动阶级反抗剥削压迫的阶级斗争的 水平,随着劳动群众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发展而提高。由于社会的人的活动的“基本形 式当然是物质活

7、动,一切其他的活动,如精神活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等取决于它”(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页。),所以统治阶级的活动一旦 越出劳动大众的物质活动所需要或所能容许的限度,立即就会由“必要的”社会阶级变成 “多余的”社会阶级,迟早要被劳动群众抛弃。劳动阶级则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必要的”, “从来没有一个时期社会上可以没有劳动阶级而存在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15页。)。而且,正因为他们从事的物质活动从根本上决定着其他社会活动的性质和方 向,所以他们在任何时候都是现实的人中的主体部分或基本部分。3-3,它是指自身的实践活动推动着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不断从

8、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人,而不是历史唯心论者设想的那种具有永恒不变的“人性”的抽象的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 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一一既和 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6768页。);“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例如乡村变 为城市,荒野变为清除了林木的耕地等等,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 产而发展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 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94页。)。因此,现实的人的物质力量和精神 力量的发

9、展过程,是现实的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的自我改变 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实的人通过最原始的劳动从其他动物界分离出来, 那时他的个人力量极其微弱,“个人尚未成熟,尚未脱掉同其他人的血缘联系的脐带”(马 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6页。);“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 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 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 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

10、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 形式的公社中。只有到18世纪,在市民社会中,社会结合的各种形式,对个人说来, 才表现为只是达到他私人目的的手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版,第12页。)。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高度发展,劳动者的生产和交往活动愈加发展,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也愈加发展到更高水平,逐渐从孤立的、甚至互 相猜忌和对立的个人,转变成“世界历史性的个人”,转变成消除了 “一切自发性”的“完 全的个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页。),那时他们 就要建立“每个人的自由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11、”了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正因为现实的人有这样一个历 史发展过程,马克思指出:“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页。);也正因为此,马克思、恩格斯把历史 最终归结为现实的人“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 版社1995年版,第124页。),“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这就使我们看到,是以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活动着、发展着的现实的人和他们的 实践活动为前提,还是以想象中的具

12、有永恒不变的“人性”的、抽象的“人”和他们的“意 识”为前提,就成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的分水岭。以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 为前提,就能科学地阐明现实的人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如何在自身的实践活动推动下发 展的历史过程,阐明现实的人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自身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推动着 社会活动、政治活动和精神活动等等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从而把历史发展的动力归 结为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和与之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发展,由此形成具有 完整科学体系的唯物史观或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而一切以抽象的“人”和他们的“意 识”或他们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为前提的理论,必然导致唯心史观,因为它们

13、把整个历 史过程看作是抽象的“人”及其“意识”的活动过程,用这个抽象的“人”“强加于迄今每 一历史阶段中所存在的个人,并把他描绘成历史的动力。这样,整个历史过程被看成是人 的自我异化过程,实质上这是因为,他们总是把后来阶段的普通人强加于先前阶段的个人 并以后来的意识强加于先前的个人。由于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即一开始就撇开现实条件, 所以就可以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发展的过程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 社1995年版,第130页。)这样就必然把历史的动力归结为“精神”、“意识”等等。以抽 象的人为前提,实际上就是以抽象的“人性”或“意识”为前提,也就是“从意识出发, 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

14、的个人。符合现实生活的第二种观察方法,则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 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他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73页。)。唯物史观虽然反对唯心史观以抽象的“人性”、“意识”、“精神”等等作为观察和解释 历史的前提,但并不否认人性、意识、精神等等因素在历史上的作用,它只是要求对这些 因素做科学的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对唯物史观的责备,就是说唯物史观只讲阶级性,否定 人性。当唯物史观遭到“左”的思想和路线扭曲的时期,确实存在这样的偏颇。但这不是 唯物史观本身的过错。唯物史观肯定人性的存在。它只是反对唯心史观把人性看作永恒不 变的抽象本性,例如抽象为“善”的本

15、性或“恶”的本性,或“私欲”、“占有欲”、“财富 欲”、“权力欲”等等本性。其实,人们常说的人性,不过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生产生活 方式和实际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正因为此,人性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 人性必然要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实际生活过程的改变而改变。例如,恩格斯在爱 尔兰史手稿中曾引用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本关于古爱尔兰人吃人和杂乱性交习俗的记 述:“关于这个国家(耶尔讷),我们可以谈到的唯一令人置信的一点,就是它的居民比不 列颠人更野蛮,因为他们是食人者,而且是可怕的贪食者;吃父母的尸体,并公开和别人 的妻子以及自己的母亲和姊妹发生肉体关系,这对他们来说是完全合乎规矩的。这

16、样一种 习俗中表现出来的人性,连两千多年前的斯特拉本都认为是极其野蛮的,而身处近代的“爱 国的爱尔兰史学界”更是斥之为“臆造的污蔑”而对之表示“十分愤慨。恩格斯却以科学 的态度指出:“近代科学已经肯定证明:吃人,包括吞吃自己的父母,看来是所有民族在发 展过程中都经历过的一个阶段。如果爱尔兰人知道,在整整一千年以后,现代柏林人的祖 先对这些现象还持有同样实际的看法,那他们大约就会处之泰然了”。接着,恩格斯就转引 了题为古代德国法律一书中引用的一段史料:“我们称之为维尔茨的住在德国的韦累塔 比人,认为他们比蛆虫更有权利吃掉他们的父母,而并不感到这是一项耻辱。至于古爱尔 兰人盛行群体内杂乱的性交关系

17、,恩格斯指出那也不过是“所有的野蛮民族都有”过的情 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6卷,第558559页。)。恩格斯曾 指出,之所以会有这种没有任何嫉妒心理的性关系,是“为了在发展过程中脱离动物状态, 实现自然界中的最伟大的进步,还需要一种因素: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 自卫能力的不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卷,第3031页。)。 可见,原始时代人们的人性是与文明时代极不相同的,而那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 生活方式决定的。又如,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在描述公元一世纪的日耳曼人时,曾写到, 他们“多以畜群的多寡相夸耀,这乃是他们所钟爱的唯一

18、财富。他们不是像他们的邻 居那样急急于想占有和使用金银的”(塔西佗著: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三联书 店1958年版,第57页。)。可见,野蛮时代的日耳曼人的“占有欲”与奴隶主、农奴主和 资本家是大不相同的。再如,恩格斯曾指出,“甘受奴役的现象在整个中世纪都存在,在德 国直到三十年战争后还可以看到。普鲁士在1806年和1807年战败之后,废除了依附农制, 同时还取消了仁慈的领主照顾贫病和老弱的依附农的义务,当时农民曾向国王请愿,请求 让他们继续处于受奴役的地位一一否则在他们遭到不幸的时候谁来照顾他们呢?”(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卷,第440页。)。可见,处在那种生产生活 条件下的农民,绝对不可能有生活在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条件下的人们那种要求“自由”、 “平等”的价值观和人权观念。这些事实都表明,人性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方 式的改变而改变的,因此马克思说“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常见的 一种否认历史学能够成为科学的理由说,历史研究离不开对人性的研究,而人性是不可能 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