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巨(名)人:人类永远的骄傲_第1页
关注巨(名)人:人类永远的骄傲_第2页
关注巨(名)人:人类永远的骄傲_第3页
关注巨(名)人:人类永远的骄傲_第4页
关注巨(名)人:人类永远的骄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PAGE PAGE 19 关注巨(名)人:人类永远的骄傲引 言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面对人生的忧患、困顿与挫折不畏艰险,以聪明的才智、顽强的毅力和艰苦不懈的实践倾心服务于他们深爱的人民,努力创造着真、善、美的世界,他们共同的名字叫作“巨人”。正如先哲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挫而弥坚,败而欲强,才成就了一个个顶天立地、响彻寰宇的巨人形象。 “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罗曼罗兰在巨人三传的序言写道:“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正因为他们有着伟大的人格魅力

2、,他们的行为才令后人为之动容和叹服。关注巨人的心路历程,颂扬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气概,是时代不可或缺的的主旋律,也是献给跋涉者的一份精神食粮,使他们不惮于前行。 走近巨人心灵 感受伟人心声人物展示之一邓小平:我是人民的儿子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习惯以个人为本位;现代西方人提倡个人主义与个性解放,热衷于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几十年革命生涯的邓小平,不论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还是热火朝天的和平建设年代;不论是身处逆境的非常时期,还是在设计改革开放宏伟蓝图的历史转折关头,总是时刻关注人民的疾苦,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超越了个人本位观念的“自我”,实现了早年夙愿,“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

3、级”,接受“铁的纪律的训练,共产主义的洗礼,使我的思想行动都成为一贯的共产主义化” (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 评 说纵观邓小平的一生,无论是面临戎马倥偬、炮火纷飞的岁月,还是身处风云变幻、“三起三落”的环境,总能谈笑自若,不畏艰险,勇挑重担。置荣辱安危于度外,视挫折打击如蛛丝。邓小平何以能临危不乱、涉险不惊呢?那是因为在他的人生字典中已删除了“个人”这一词条,心中只有“人民”两个字。邓小平用他对人民、对民族的真诚践行了自己的诺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爱戴。创业难,守业更难。邓小平救民于水火,更解百姓于倒悬。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拨乱反正,力挽狂澜,“确立解放

4、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随后又旗帜鲜明地强调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江泽民在邓小平追掉大会上的讲话)引导一个民族走向了振兴之路。有了这一伟绩,足可名垂青史,与日月争辉。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历来是仁人志士做人行事的极致,而邓小平甚至把自己最后一点光、一点热,双手捧给了他挚爱的人民和这片土地。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参加捐献器官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他圆满地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可谓是“明死生之大”矣。 资料链接抛弃个人恩怨,科学评价毛泽东邓小平一生经历了“三落三起”,都与毛泽东有关。他不仅不计较个人恩怨,而且要求全党同志一

5、定要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邓小平说,毛泽东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鞠躬尽瘁,“死而不已”1997年月19日晚上,邓小平的心脏停止了跳动。遵照他生前的意愿,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供医学研究,把骨灰撒入大海。天地共戚,世界同悲1997年月日,联合国大会举行仪式,对不久前逝世的中国杰出领导人邓小平表示哀悼。本届联大主席、马来西亚大使拉扎利主持追悼仪式。 美文赏析 感受心灵我心目中的东方之子 吴士诚我心目中的东方之子,是一位这样的老人。他个子不高,脸上常带着温和的笑容:亲切自然,从容不迫,目光炯炯有神他就是小平同志,邓小平。全中国的

6、人都这么称呼他,这样自然地称呼他的姓名。尽管他是党和国家德高望重的卓越领袖,但人们就是乐意这么叫他,叫得亲切,叫得真诚,叫得顺口,满怀尊敬与深情。我想,这也许是爱的境界,朴实无华超越了一切,难道不正是他伟大的人格魅力所在。 谁都知道邓小平不平凡的一生,谁都知道小平同志为中国革命开天辟地,奋斗终生,建立的丰功伟绩。从青少年时代,他十来岁,就赴法国勤工俭学,追求革命真理;二十五岁就领导组织举世震惊的百色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第八军。他出生入死,身经百战,“刘邓大军”威名远扬。正是他亲自指挥了淮海战役,运筹帷幄,率领百万雄狮,解放全中国。新中国建国之初,他就是共和国最年轻的政务院副总理,年仅

7、45岁,以精明强干著称,被周总理称赞为“举重若轻”,工作能力特强的亲密战友与得力助手。 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党和国家的杰出领导者,在“文革”中却遭受到错误路线的残酷无情打击,蒙受不白之冤,被一次又一次地打倒,可是邓小平同志,从来没有丧失过信念,怀抱着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赤子之爱与忠贞不渝,他毫不计较个人蒙受的屈辱,决不放弃可能复出为党工作的一切机会,所谓“三起三落”打不垮的邓小平,正是他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刚强品质。有谁能设想,他时常在台前从容不迫接见外宾,台下立即遭受无情批判,在这样艰难困苦的处境中,他以超凡的气度,一边坚持与“四人帮”作针锋相对的斗争,一边大刀阔斧为人民的利益开展工

8、作。 他复出工作后,所抓的头一件大事,就是恢复全国高考制度。面对十年浩劫留下国民经济惨重破坏的局面,他高瞻远瞩,把抓紧人才培养放在首位。他说:“再穷不能穷教育。”提出教育必须实现“四个面向”。之后,他又多次强调“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抓计算机必须从娃娃抓起”。这些英明论断,为中国科教事业的繁荣,服务于四化建设,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当我们今天沉浸在祖国神州大地改革春风劲吹,翻天覆地,硕果累累,全世界都为之赞叹中国发生巨变的喜悦中时,当我们今天欢欣鼓舞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已胜利完成“九五”计划目标,跨入小康阶段,昂首阔步向“十五”更宏伟的目标进军时,有谁不是真心实意地歌颂作为改革

9、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的历史功勋? 从八十年代初创建深圳第一个特区,到开放上海第一个金融证券市场;从农村落实土地“承包”,开展责任田制,到大力兴办集体经济,发展个体经济;从推进股份制企业,土地批租,引进外资、外企,到今日中国上海的“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特别是浦东十年的崛起繁荣发展;更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现香港澳门的胜利回归这一切凝聚了邓小平同志多少智慧和心血,每一项事业的推进发展都伴随着披荆斩棘,排除错误思想的干扰,无不显示了邓小平的科学预见、决策英明和胆略伟大!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因为邓小平同志开创性的领导,不能设想我们能以如此迅猛的速度取得这些辉煌的成就。 邓小平的丰功

10、伟绩,高山仰止,日月鉴证。可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领导者他从不居功,他这样评价自己:“我这个人,有三七开,就不错了。”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始终谦虚谨慎。这正是他的睿智,他的开明,他的伟大所在。他牢记着自己的根本,他真诚地说:“我是人民的儿子!” 的确如此,邓小平是人民最忠实的儿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他不顾当时国家情势如何艰险,自己处境如何不利,为了人民利益,勇敢挺身而出,当仁不让,顶天立地,为党和人民工作;而在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伟大成就不断深入向前发展时,他却主动引退,让位,表现出一名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他生前从不主张宣传突出个人权威,反对个人崇拜,他身体力行,能上能下,不求名和利,在他的领导下,

11、党和政府第三代领导人顺利接班,使之继往开来胜利进。 他热爱人民,曾以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身份,向贫困地区人民捐献自己的钱。他对自己的生后事,临终留下最后的遗嘱是:将骨灰洒在祖国的江河大地上。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他亲爱的祖国和人民。在他身上凝聚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品质:他赤胆忠心,勇敢坚定;他智慧卓绝,坦荡无私;他谦虚谨慎,从容可亲。中国人民不会忘记自己最优秀的儿子。在我的心目中小平同志是中华大地最杰出的东方之子! 品 评本文旁征博引,史料丰富,充分展示了一代伟人的丰采。叙议结合之法完美地表达了主题思想,记叙详略得当,议论画龙点睛;情真意切,借助叙议间接抒情可谓水到渠成,如风行水上,直接抒情自

12、然朴实,感人至深,为之动容。人物展示之二钱学森: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今年八十八岁的钱学森,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次年赴美留学,获得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在美期间,他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立志回国。在经受了长达六年的磨难后,1955年秋天,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从此,他以自己渊博的知识,赤诚的爱国之心,投入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开发工作。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下,从培训科技干部做起,克服重重困难,用四年时间研制发射成功我国第一枚近程导弹,又用四年研制成功中近程导弹,此后又用两年时间,于1966年使我国有了导弹核武器。短短十年,我国导弹核武器得到了飞

13、速发展,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聂荣臻元帅曾说:“这是与学森同志出色的工作分不开的。” 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在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目前已出版专著九部,发表论文三百余篇,在应用力学、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系统工程、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等领域都具有开拓性的贡献。钱学森同志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曾获中国科学院一等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江泽民同志在授奖仪式上称钱老“是一位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不移地为社会

14、主义事业奋斗的战士”,“是我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2001年 天津日报 评 说提到中国的航天事业,人们自然会想到一个名字钱学森,而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与他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1955年,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历尽艰辛回到祖国,足见一颗赤子之心。回国以后,他不仅把他的知识、智慧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甚至将个人一生所得的几笔较大收入,或作为党费上交组织,或全部捐给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最需要的地方。晚年,在他不能正常参加学术活动的情况下,就主动申请辞去学部委员的称号。在荣誉与名利面前保持一颗平常心与淡泊心,真正实践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人格,不愧为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15、钱学森曾满怀深情地谈到了他一生的三次激动:突破重重封锁,学成回到祖国;和焦裕禄及孟泰等人同列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赤子之情,这正是他高尚品质、人格魅力、崇高信仰的具体体现。司马光有言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有“才”不是最难之事,至难者在于“德才兼备”。“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以钱老一生的言行观之,钱老可谓“德才兼备”! 美文赏析 感受心灵也谈钱老请辞“院士”温红彦 “院士”,是我国科技界最高的荣誉称号,钱老却曾请求辞去这一称号。乍听起来让人费解

16、,但从钱老的人生轨迹来看,他的“请辞”完全是出于自然,是他的精神境界使然。单从我所知的两件小事中,就可以印证钱老求真的科学品格和精神境界。不久前,我到上海交通大学采访,在交大的老图书馆(现档案馆)里,看到一张泛黄的、工工整整的满分数学考卷,署名是“钱学森”。仔细看时,发现考卷右上角分数栏里填写的“100分”旁,又有一个“96分”,我颇感蹊跷,便问身旁的老馆长。老馆长介绍说,这张考卷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的,由钱学森的老师顾其森先生保存下来,当时钱学森在上海交大读书,数学考满分很不容易,发下考卷后,钱学森发现有一处差错,坚决请求老师给他扣掉4分。老馆长说,其实这只是一个很小的差错。记得十二年前,中

17、央授予钱老“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接受采访时,钱老却说“不是很激动”。这让记者觉得出乎意料。而钱老后来说,在另一个场合他曾“无比激动”,那是当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他第一次感到“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他还说过:“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七十年前请求扣分,到十一年前请辞“院士”,可见钱老的人品、境界是一以贯之的。正像钱学森请辞“院士”称号一文的作者说的,钱老“绝不是故作姿态”。这里,有一个对待名利的态度问题。其实,名利本身并不是贬义词。名,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更多的认可;利,是为了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

18、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待名利却不是这种态度,而是谈成绩眉飞色舞,见名利奋力追逐。他们追的是虚名,逐的是私利。于是,一些有悖科学道德的事件时有发生,伪造证书者有之,窃取成果者有之,用金钱换取名利者亦有之,有的人不仅争名夺利,甚至欺世盗名。还有一些人,在事业上也作出过成绩,但一戴上什么“家”的桂冠,便被名缰利锁,裹足不前,再难有大作为。难怪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深为当前的学术质量担忧。对待名利的不同态度,往往可以管窥一个人品格的高下。当你超越了名利,或者说将个人名利同国家、民族的利益合拍、同人类的共同理想相连时,才有可能作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千古名句“留取丹心照汗青”所表达的,就

19、是这种崇高的人生追求。名利又是这样一个飘乎不定的东西:当你处心积虑去追逐时,它往往离你而去;当你埋头苦干时,它又常常不期而至。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境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古人的劝戒在今天看来仍是语重心长。科学的品质是实事求是,科学家的天职是追求真知,科学家的群体,理应成为学术道德的典范。从钱老的言行中,我们体味到一位真正的科学家对待荣誉的态度和他的名利观。钱老这种视国家荣誉重如泰山、视个人名利淡如浮云的精神境界,太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了。具备了这种精神境界,才能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不为所动,才能始终如一地追求高尚人生。 2003年10月14日 来

20、源:人民网 品 评俗语有言,见微知著。有小学时代自扣4分的严谨求学、不邀虚名的人生态度,才会有晚年请辞院士的壮举,这两件事情自有其因果关系。“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可见,淡泊名利之事易说难做也。本文构思上以小见大,行文中又抨击了社会上种种逐名求利的丑恶行径,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资料链接知识就是力量五十年代美国的海军次长金波尔阻挠钱学森回中国。他给美国移民局的电报中声称:“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那些对我们来说至为宝贵的情况,他知道得太多了。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自扣老师多给的分数在一道题列式演算中,误把N写了n,而阅卷教师又将它忽视

21、了。大学时代的钱学森在检查下发的考卷时发现了自己粗心造成的错误,他自觉地把得满分的试卷重又交给老师要求扣分。这份卷子至今还保存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请辞“院士”称号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科学家,也是世界知名科学家。但他对中国院士和外国院士这些荣誉称号却看得十分淡漠。美国科学院和美国工程院曾邀请他去美国,拟授予他美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工程院院士称号,均被他拒绝。钱老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为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我不稀罕那些外国荣誉头衔!” 钱学森1955年回国,1957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钱老当然十分珍视中国科学界给他的这一荣誉,并积极参

22、加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各种学术活动。但到晚年,当他行走困难,不便参加学术活动以后,便给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写信,主动申请辞去学部委员的称号。人物展示之三袁隆平:中国最著名的“农民” 现代农业研究史上的科学巨人新华网长沙二月十九日电(记者张翼飞)今天,中国将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一位“种”了一辈子水稻的“农民”科学家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年过七旬、又瘦又黑、满脸皱纹的袁隆平经常被前来采访的外国记者当成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而当袁隆平用流利的英语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杂交水稻时,他们才醒悟过来这就是采访对象。尽管袁隆平已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以他的名字冠首的股票“隆平高科”在深圳上了市,但他仍以农

23、民自居。他说:“我的工作要求我像农民一样地生活。”为争取更多的研究时间,他像候鸟一样每年冬天从寒冷的长沙转移到温暖的海南岛,他一年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农田里劳作、观察和研究。从播种到收获,袁隆平每天至少下田两次。在中国,一半以上的稻田种植的水稻和百分之六十的水稻产量是袁隆平及其助手研究出来的各种品系的杂交稻。据统计,截止一九九九年,中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袁隆平坚信中国能凭有限的耕地养活全国十二亿人口。 评 说 “民以食为天”,农业问题历来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而用有限的土地解决十二亿人口的温饱又是一个不能回避、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农民”科学家袁隆平用他的智慧和汗水正在一步步地解决这

24、一世人关注的难题。沃夫奖评审委员会认为,现年73岁的袁隆平教授“是现代农业研究史上一个科学巨人,他对世界性的食物生产产生了极大影响”。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作为湖南安江农校教师的袁隆平就着手进行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自然有嘲讽、挫折与磨难伴随着他的科研之路,他坚定自己的信念,不畏困苦,以事实为空气,以创新为灵魂,终于找到了一条增产增收的途径。有人统计过,由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开辟了粮食大幅度增产的新途径,大面积的推广给我国水稻生产带来了一次飞跃,杂交稻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自足难题做出了重大贡献。现而今,他正努力工作,希望为人类提供更充足的食物。 美文

25、赏析 感受心灵袁隆平是谁 吴 非 名人一词,早已异化,几成“闻人”。有人经新闻炒作来吹捧,作自我标榜,甚至不惜当街晒裤,以绯闻丑闻自作自受,甘之如饴。其实真正值得“名”一下的,根本不屑于要人去“炒”。我当然无意说黄钟沉寂,瓦釜雷鸣。“雷鸣”的不一定全是瓦釜。大家客气,动不动就称对方大名如雷贯耳,至少在当今,这还不是一句骂人的话。现在的热心青年,早已不热衷于对香港的歌星身世隐私挖地三尺了,对美国电影中的杀手,欧洲的足球汉子,巴黎的模特,当然还有香销玉殒的戴安娜一流,也都熟悉如自家人一样了。你说,报纸上会把这类人搞错吗?肯定不会,要是错了,读者的眼睛雪亮的。读者的眼睛雪亮,也可以说是宣传的功力。如

26、果戴妃突然出现在北京的王府井,或是乔丹出现在上海的南京路,也许会万人空巷,观者如潮。戴妃死于非命,我们的报纸上竟连篇累牍报道,看得出来有的作者在写戴妃的时候,自己被感动得不轻。十天功夫,印刷精美的传记已经出现在书店,而专家学者们竟在叹“出书难”!看官要问,你说的这些话,我们未必不知道,你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是想说,我们生活中真正该“名”一下,让人民为之激动一下的人物,往往非常寂寞,这固然是他们的自我选择,但是对国家对人民而言、对唤醒民众而言,却未必是件好事。大概是今年春季,看到单位橱窗里的时政宣传图片(就是由国家正式出版、上级布置必须购买的那一种),其中有一幅画面是两位六十多岁的老人蹲在稻田边

27、用手把着稻穗在看图片的说明是“农民们获得丰收时的喜悦”。我看了之后笑了,但不是因为“喜悦”。这套“伟大成就”图片大概要发行几万套,其文字说明从选编到审定直至印刷校对,应当有一整套严格的程序的。但是这一张绝对弄错了:上面的两位至少有一位不是“农民”,主题似也不能定为“获得丰收的喜悦”,那个年龄稍长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笑过之后只有叹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驰名世界,他的发明使无数人免受饥茺,造福了全世界的人们。联合国粮农组织曾授予他“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现在编辑却不认识他,把他定为“农民”。但是我相信袁隆平绝对不会因为宣传家把他当作农民而介意,这个一生都在精心研究水稻的科

28、学家也无须从此精心保养自己的皮肤。懂得他的价值的人觉得他可敬可亲,他走在街上,和我们一样平常,这标志着我们社会的文明和发达。但是我还是希望全国人民都来认识袁隆平,了解袁隆平,包括搞出版的同志。宣传袁隆平,了解袁隆平,也是提高我们民族素质的一种有力措施。袁隆平不需要新闻炒作,他的工作很忙,不忙在会场上,也不忙在休闲度假的地方,当然也不会参加正在开始流行的“机关干部保龄球大赛”。国庆那天,袁隆平的母校南京师大附中校友会的老师有急事打电话到长沙找他,家人回话说不在,问到哪里去了,回话说:“下田了。” (摘自文汇报) 品 评作者用调侃幽默的语言和对比鲜明的事实材料,既讽刺了社会上不正常的捧星、追星现象,又歌颂作为民族脊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农民”科学家袁隆平。文中有对社会浮躁之风的切肤之痛,也有对大众传媒的殷殷期盼之情。淡淡的结尾,又如余音绕梁,让读者回味绵长。 资料链接名字最值钱的人 “袁隆平”仨字价值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