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II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会计学企业内部控制失效原因及对策分析一、立论依据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研究意义:内部控制是为合理保证资产安全、财务信息真实可靠、经营管理合法合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实行发展战略,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目前我国公司的内部控制依然非常薄弱,内部控制存在着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力等情况。企业在执行内部控制过程中在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公司治理结构建立、风险控制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由于企业经营目标不明确、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因素,使内部控制不能为公司发展起到应有的功效。近年来频频曝出的公司丑闻可以清楚看出企业中的会计舞弊、造假、资源浪费、经济效率低
2、下等都与内部控制的缺陷和不完整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面对企业内部控制出现的问题,如何完善内部控制,处理好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关系,已经是当务之急。因此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失效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对于公司快速有效的经营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预期目标:本文预期在内部控制理论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对格尚制衣有限公司内部控制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该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优缺点,进一步进行成因探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达到引起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对企业改善内部控制起到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国内外研究现状2.1 国外研究现状内部控制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国外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内部控制的
3、理论发展进行了研究。Bodnar G.(1975)通过建立模型来衡量内部控制的可靠性,发现随着新内控措施的引进,内部控制的可靠性反而在下降,这一点与人们的常识并不一致。Barfield(1975)使用Markov过程建立了内部控制过程的时间模型。Rajendra P.Strivastava(1985)同样建立了一个模型,其中包含了系列控制措施的内控系统,以此解释了Bodnar G.(1975)的悖论,模型表明内部控制输出信息的可靠性可能会随着新的控制措施的增加而增加或减少。Srivastava(1983)、Srinidhi and Vasarhelyi(1986)通过使用工程机械学的理论将会计
4、循环和相关控制纳入模型。Lauraf.Spira(2003)指出Turnbull指南的公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尤其是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结合。通常认为增加新的内部控制程序会使内部控制的可靠性提高。 2.2 国内研究现状我国的学者也从不同的方面对内部控制的理论发展进行了研究。2.2.1 以会计控制为主线研究内部控制阎达五、杨有红(2001)认为内部控制应该以保证资产安全和会计信息真实为发展的主线。刘亚莉、杨兴全(2004)通过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差异分析,认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是独立于审计理念的创新,是提高资本市场信息质量的重要举措。2.2.2 结合COSO框架研究内
5、部控制吴水澎等(2000)在COSO报告的基础上从控制论原理出发,在研究了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进展,即COSO报告出台的背景、具体内容及创新特点之后,提出该报告对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框架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体现在完善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和团体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准则或指南,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一个框架和参考依据。李风鸣(2002)介绍了COSO框架的部分内容,并从内部控制的整体架构、设计和评价三个方面来阐述内部控制理论。朱荣恩等(2003)对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进行了介绍,强调内部控制框架的建立应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相结合。其提出的十种控制方法基本涵盖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要素,但内部控制组成
6、结构不同于COSO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结构。2.2.3 基于公司治理研究内部控制阎达五等(2001)指出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内部控制框架在公司制度安排中担任内部管理监控的角色,内部控制目标随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呈多元化趋势。冯均科(2001)从产权结构特征开始研究,认为不同产权结构下的内部控制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具有不尽相同的效率。因此,针对特定产权结构,应从改善企业治理结构出发,提高内部控制效率。杨有红、胡燕(2004)认为除了要完善系统本身之外,还要让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两者更好的对接配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的克服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公司治理产生于委托代
7、理问题,内部控制也与此相同,尽管委托的层次有差异,两者思想上的同源性与产生背景的差异性是将两者对接起来的基础,公司治理规范的创新是将两者对接的途径。程新生(2004)以委托代理理论、组织学理论解释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通过提高治理能力、建立治理文化,推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良好互动,实现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与均衡,以及科学经营及效率经营。以科学决策和效率经营为核心,以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监督约束机制为纽带,建立治理型内部控制,指出是对治理效率和经营效率的共同追求推动了内部控制演进。李连华(2005)在对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的各种理论元素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将内部控制与
8、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描述为嵌合关系,并按照这种思路提出提高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制度关联的共时结构是提高内部控制效果的根本途径。谢志华(2007)从历史回顾和逻辑推理的角度,探讨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三者本质的相同性,以此为基础,对三者进行了整合,构建了基于风险管理的整合框架。这既避免了企业管理体系的交叉、重复,又实现了各种管理体系的一体化,对企业的有效、快速、合理的运行及发展是一项相当大的进步。张安明(2002)采用了规范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对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进行了研究,认为公司治理是最根本的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恰当的责权利统一和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原则,有效地安排各利益相关
9、者(契约当事人)在不同状态下的权利、责任和收益,使他们能够在动态中寻求平衡,在矛盾中达成协调,实现公司有效治理,共同推进公司决策效用的最大化,实现企业的发展和增值。2.2.4 以审计为目标导向对内部控制进行相关研究曹伟、桂友泉(2002)认为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天然的监督作用使其自然成为内部控制方式之一,可以对内部控制起到监督控制作用。方红星(2002)把内部控制与审计结合起来,探索、寻找内部控制与审计之间的种种逻辑联系,认为审计目标在定位的过程中引导了内部控制的产生发展,并对引入的“组织效率”理论进行了科学的分析。石本仁(2004)认为内部审计是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是否严密的一种途径,能够保证企
10、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因而内部控制成为衡量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2.2.5 对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谢晓丽(2003)对大多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的现状和虚假信息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通过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分析和研究来初步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从而对降低审计风险、优化审计程序、提高审计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丁瑞玲、王允平(2005)通过两个典型案例即巨人集团失败的教训和海尔集团成功的经验来探讨内部控制环境在企业管理中所起的作用,认为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尤其应该注意控制环境的建设。陈志斌(2007)在对信息化生态环境下企业内部控
11、制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处于信息化生态环境中的企业应针对经营管理中面临的诸如信息系统规划建设中的治理风险、软件中内控机制漏洞风险、系统运转中的不稳定性风险、操作中的人为风险等许多新的风险,及时引进和建设与此相适应的内部控制体系,借鉴先进的内控框架构建信息系统环境中的有效内控机制。3.参考文献1朱恩荣,应唯,袁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杨有红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与运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3秦荣生内部控制与审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4孙娜,李晓国外内部控制文献综述与启示J财会研究,2009(5)5赵小伟内部控制文献综述J今日财富,2
12、008(11)6梁丽企业内部控制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7许江波企业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98王晓玲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建设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9李风鸣内部控制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董军民试析企业内部控制J现代商业,2008(26)11刘宪试析企业内部控制J中国市场,2011(1)12朱丰伟中小企业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对策J科技信息,2010(31)13刘蓉从社会责任角度看内部控制失效原因及对策思考J会计之友,2009(9)14沈庆浅析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及对策J内控与审计,2010(06)15曾智媛内控制度失效的影响因素及对
13、策探讨J企业家天地,2009(1)16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概念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17刘亚莉,杨兴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提高资本市场信息质量的新理念兼析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差异J审计研究,2004(2)18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0(5)19李风鸣内部控制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0朱荣恩,贺欣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COSO委员会新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简介J审计研究,2003(6)21杨有红,胡燕试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与对按J会计研究,2004(10)22冯均科不同产权结构下内部控制效率的研究J中国
14、工业经济,2001(8)23程新生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J会计研究,2004(4)24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连接与互动J会计研究,2005(2)25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J会计研究,2007(10)26张安明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227曹伟,桂友泉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J审计研究,2002(1)28方红星内部控制审计与组织效率J会计研究,2002(5)29石本仁公司治理中的会计角色J会计研究,2004(4)30谢晓丽内部控制环境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331丁瑞玲,王允平从典型案例分析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必要
15、性J审计研究,2005(5)32陈志斌信息化生态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2007(1)33Barefield. R. M. The Impact of Audit Frequency on the Quality of Internal ControlJ. Washington: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1975(9).34Akresh A. Statistical. Sampling in Public AccountingC. New York: The CPA Journal, 1980 July: pp20-26.35Ashton
16、, P. R. Brown. Descriptive Modeling of Auditors Internal Control JudgementsC. Washington: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80 Spring: pp269-277.36Ashton, S. S. Kramer. Students as Surrogates in Behavioral Accounting Research: Some EvidenceC. Washington: Journal of Account
17、ing Research, 1980 July: pp20-26.37Bailey, A. D, G. L. Duke, J. Gerlach C. Ka, R. D. Meservy, and A. B. Whinston. TICOM. The Analysis of Internal ControlsC. Washington: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85 April:pp186-201.二、研究方案 1.主要研究内容(或预期章节安排)引言1 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1.1 内部控制的发展1.2 内部控制的定义1.3 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2 格尚制衣有限公司的内部控制
18、过程分析2.1 公司简介2.2 调查对象及说明2.3 格尚制衣有限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2.3.1 控制环境2.3.2 会计系统2.3.3 生产2.3.4 采购2.3.5 销售2.3.6 资产管理2.3.7 信息系统2.4 格尚制衣有限公司内部控制的优势及缺陷分析2.4.1 优势分析2.4.2 缺陷分析3 格尚制衣有限公司内部控制失效的成因分析4 强化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结论2.实施方案和进度计划实施方案:文献研究的重点是企业内部控制与公司管理之间联系、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及应对这些失效的对策等相关理论,主要将通过图书馆、中国期刊网、维普、学位论文数据库等查找相关的文献;关于内部控制的现状及
19、内部控制的测试程序主要是通过搜索公司审计报告等完成。实地调查选取宁波格尚制衣企业,通过调查了解其内部控制的一些程序,进行汇总分析得出其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完善及其不完善之处,结合其发展的趋势,更进一步的了解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发展方面的重要位置。进度计划:第6学期第19-20周至第7学期第1-5周: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广泛搜集、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完成毕业论文选题。第7学期第6-10周: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外文翻译。第7学期第11-14周: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任务书;完成详细提纲。第7学期第15-20周:写作毕业论文,完成初稿。第7学期寒假:结合毕业论文选题进一步开展调查
20、研究。第8学期第1-2周: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写作、完善毕业论文。第8学期第3-6周: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结合毕业论文内容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完成论文。第8学期第7周: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修改、完善毕业论文;定稿并上交。第8学期第9-11周: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文献综述企业内部控制失效原因及对策分析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于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促进企业快速有效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学者在对内部控制理论体系的研究过程中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就,对于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由于各关联方在追求目标和需求上的差异使得大家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偏重点也
21、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内部控制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及其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方向及其侧重点的不同对内部控制理论及其实践的研究进行学习汇总。1 内部控制的概念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它受董事会、管理人员和其他职员的影响,以期实现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及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合理保证。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发布的审计准则第5号规定,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必须关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同时管理层应该对企业内部控制做出评估。特恩布尔委员会认为:内部控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为企业的有效运营提供辅助条件,使企业有能力对阻碍目标实现的重大风险做出反应。此外,内部控制还应能
22、确保对内和对外报告的质量,确保法规及企业内部有关业务开展的政策得以遵守。1999年11月,GAO发布了最新的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认为,内部控制是经营活动持续的内在组成部分,受到人们的影响,并且只能为达成相关的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而非绝对保证。目前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并未统一。2008年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证监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结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按照各国的有关理论,将内部控制定义为“
23、由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其他人员实施的一个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经营的效果与效率、会计与管理信息的可靠、完整与及时以及经营活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通过对以上定义的理解需要指出的是内部控制只能合理的保证而不能完全杜绝管理和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及差错。另外,从对内部控制定义的介绍也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本身起源于一种对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的需求,在发展过程中定义之所以发生了些许差异也是由于需求不同引起的。2 内部控制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2.1 国外文献综述内部控制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总体上说内部控制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系统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
24、和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内部控制的新发展五个阶段。早期的内部控制是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和财务记录的可能性,要求企业对交易实行授权与批准,对资产实行控制,对财务记录的审核与经营保管职务分离。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出现了大量的财务舞弊现象,一些大公司相继出现经营失败,这些现象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空前关注。为了研究经营失败及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原因,“反对虚假财报告委员会”(COSO)对财务舞弊事件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调查研究。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大部分财务舞弊事件都是由内部控制失效造成的,COSO随即开始研究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布了指导企业内部控制实践的纲领性文件内部控制整体框
25、架即著名的COSO报告。COSO提出的内部控制及其政策是比较完整的也是比较全面的,被普遍接受并认同。2.2 国内文献综述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期,内部控制初步发展时期我国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侧重于 HYPERLINK /Accountant/ 会计和审计领域,研究成果主要服务于审计程序与方法的应用、审计成本的节约、审计效率的提高和审计风险的控制。 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政府开始加大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推行,1996年12月财政部发布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并提出内部控制的内容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1997年5月 HYPERLI
26、NK /china/ 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加强 HYPERLINK /finance/ 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1999年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做好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等有关事项的通知、1999年10月修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2000年1月国家审计署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都从不同方面对内部控制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1999年颁布并于2000年7月实施的会计法,是我国第一部体现内部控制要求的法律。 通过观察内部控制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内部控制的产生主要是为了保证资产的完整,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3 国内对内部控制现状的研究3.1 企业对内部控制缺乏足够的认识我国企业
27、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基础十分薄弱(张锦红,2005)。杨晓莲、张沛渠(2005)认为企业的管理当局对会计控制的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模糊,思想和观念还没有从过去的经营方式中转换过来。张洁(2006)从思想上不重视、认识不全面等方面提出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2)对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吴震宇(2005)指出不少企业经营者没有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而把它当成政府的需求,因此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真正的去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通过上述学者的研究看出由于受计划经济和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我国大
28、多数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重视不够,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秩序混乱。3.2 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连贯性虽然有些企业建立了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但都比较零散,总体上来看缺乏科学性和连贯性(张洁,2006;高红,2006)。主要表现在(1)内部会计控制组织机构不健全。企业把执行业务规章制度完全等同于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张洁,2006);会计控制权不集中,对资金支付申请和使用中的有关重大问题稽查不到位,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高红,2006)。(2)偏重事后控制(行建海,2005;张洁,2006),企业对外部环境和经营活动的变化缺乏预见性,导致企业管理跟不上(高红,2006)。(3)重钱财等有形
29、资源的控制,轻人员素质、信息等无形资源的控制(杨晓莲;张沛渠,2006)。(4)内部会计控制职责、考核的奖惩标准不明确,稽核范围有限;执行的好坏也缺乏一个赏罚有度的奖惩制度(张洁,2006)。3.3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吴震宇(2005)指出会计控制制度设计不合理,会计控制监督乏力。有的企业和会计人员没有能力制定相关的会计制度,或者制定制度的成本过多,根本起不到制度的作用。张洁(2006)指出目前许多企业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只注重制度的文字编写环节,严重忽略了制度制定之后的操作和改进等问题,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相对较差,对工作实践缺乏指导意义。通过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制度本身不具有可操作性,制定制
30、度要结合成本使其制度费用合理化,并随时改进,使其发挥其功效。3.4 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的监督体系胡敏(2006)指出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体系不健全,各职能部门之间、各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监督导致各职能部门各成体系,各自为政”。王蕾(2006)认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制度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内外部会计监督机制;杨晓莲、张沛渠(2005),陈立新(2006)强调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吴震宇(2005)则指出外部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之处即内部会计控制法规体系尚不健全。通过学者总结可知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应该有内部监督体系和外部监督体系构成,而我国目前的现代企业内控制度尚
31、待完善。3.5 内部控制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一方面,正如陆优丽(2004)认为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素质较低。一些人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靠关系进入会计队伍;还有部分会计人员无视财经纪律,顺从领导意图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等(杨琳,2005)。另一方面胡敏(2006)也指出当前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虽然近年来,大大改善了财会队伍的职称和学历结构,但就全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张锦红,2006)。另外,胡敏(2005)指出有些企业为了包装上市,别有用心设计一套假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通过上述学者对会计控制的分析可以看出,就我国目前来说,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
32、识和执行情况是参差不齐的。其实,内部会计控制的产生理应是企业发自内心的真切需要。只有明确认识到这一点,企业才会真正的重视内控,政府才会制定出更为可行的法规,经济才会健康快速发展(胡敏,2005)。4 内部控制的理论发展4.1 国外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在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方面,Bodnar G.(1975)通过建立模型来衡量内部控制的可靠性,发现随着新内控措施的引进,内部控制的可靠性反而在下降,这一点与人们的常识并不一致。Barfield(1975)使用Markov过程建立了内部控制过程的时间模型。Rajendra P.Strivastava(1985)同样建立了一个模型,其中包含了一系列控制措
33、施的内控系统,以此解释了Bodnar G.(1975)的悖论,模型表明内部控制输出信息的可靠性可能会随着新的控制措施的增加而增加或减少。Srivastava(1983)、Srinidhi and Vasarhelyi(1986)通过使用工程机械学理论将会计循环和相关控制纳入模型。Lauraf.Spira(2003)指出Turnbull指南的公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尤其是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结合(孙娜;李晓,2009)。4.2 我国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的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他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内部控制
34、进行研究的。4.2.1 以会计控制为主线研究内部控制王德升、阎金锷(1988)认为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为了保护其资产的完整性,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以及促进贯彻规定的经营方针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度、方法和手续。程能润主编的审计学原理提到的观点基本与此一致。张俊民(2001)认为正确合理的构造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特别是按照公司治理结构中权责关系及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内容进行分层设计,是实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刘亚莉、杨兴全(2004)通过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差异的分析,认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是独立审计理念的创新,是
35、提高资本市场信息质量的重要举措。通过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会计控制与内部控制有着紧密的联系,会计控制贯穿在内部控制之中可以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内部控制通过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性来保证资产的安全、监督各部分业务的合理有序。4.2.2 结合COSO框架研究内部控制随着COSO报告在中国的影响日益增强,我国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逐渐超越了会计控制的界限。吴水澎等(2000)在COSO报告的基础上从控制论原理出发,在研究了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进展之后,提出该报告对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框架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体现在完善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和团体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准则或指南,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36、提供一个框架和参考依据。李风鸣(2002)介绍了COSO框架的部分内容,从内部控制的整体架构、设计和评价三个方面来阐述内部控制理论。朱荣恩等(2003)对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进行了介绍,强调内部控制框架的建立应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相结合。4.2.3 基于公司治理研究内部控制公司治理是源头,内部控制是中间机制,执行层组织结构则是末端。对于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性影响也已经越来越受到我国专家学者的关注与重视。阎达五等(2001)指出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内部控制目标随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呈多元化趋势。冯均科(2001)从产权结构特征开始研究,认为不同产
37、权结构下的内部控制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具有不尽相同的效率。提出针对特定产权结构,应从改善企业治理结构出发,提高内部控制效率。杨有红、胡燕(2004)认为除了要完善系统本身之外,还要让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两者更好的对接配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的克服内部控制的局限性,李连华(2005)的观点基本与此一致。程新生(2004)提出通过提高治理能力、建立治理文化,推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良好互动,实现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均衡以及科学经营和效率经营。谢志华(2007)从历史回顾和逻辑推理的角度,探讨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三者本质的相同性,对三者进行了整合,构建了基于风险管理的整合框架。避免了企业管理体
38、系的交叉、重复的同时,也实现了各种管理体系的一体化,对企业的有效、快速、合理的运行及发展是一项相当大的进步。张安明(2002)认为公司治理是最根本的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恰当的责权利统一和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原则,有效地安排各利益相关者(契约当事人)在不同状态下的权利、责任和收益,使他们能够在动态中寻求平衡,在矛盾中达成协调,实现公司的有效治理。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杨有红等(2004)、李连华(2004)和程新生(2004)从“博弈论”的角度探讨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的连接与互动关系,希望在这个基础上为公司的有效治理开辟一条途径。4.2.4 以审计为目标导向对内部控制进行相关研究方
39、红星(2002)从考察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入手,探索、寻找内部控制与审计之间的种种逻辑联系,认为内部控制是在审计目标定位主导下发展起来的,并引入“组织效率”理论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解释。曹伟、桂友泉(2002)认为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天然的监督作用使其自然成为内部控制方式之一,同时又是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一种监督形式,是对内部控制的控制。赵忆(2008)在对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关系综述的基础上又论述了如何通过内部审计强化内部控制等问题,基于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新理念,探讨了如何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以达到对现代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关系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通过上述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
40、,审计的存在可以对内部控制进一步监督,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4.2.5 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陈关亭、张少华(2003)认为内部控制的完善与否及执行情况直接影响着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业绩、财务报告质量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因而逐渐成为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关注焦点。张立民等(2003)以我国四家上市银行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作为分析框架,对此建议ST公司必须强制披露标准的内部控制报告,同时需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外部审核,有关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内部控制报告的外部监督和管理。余利(2003)指出我国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定发布时间不长,对披露规定是否合理及实施效果如何均缺乏相关的研究。在对美国
4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及实务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2002年年报以及招股说明书中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希望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能够进一步完善。通过上述学者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应该加强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的作用,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进行完善。4.2.6 对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内部控制环境是其他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基础。丁瑞玲、王允平(2005)通过两个典型案例来探讨内部控制环境在企业管理中所起的作用,认为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尤其应该注意控制环境的建设。谢晓丽(2003)通过对大多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的现状和虚假信息产生根源的分析,初
42、步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从而对降低审计风险、优化审计程序、提高审计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陈志斌(2007)在对信息化生态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处于信息化生态环境中的企业应针对经营管理中面临的诸如信息系统规划建设中的治理风险、软件中内控机制漏洞风险、系统运转中的不稳定性风险、操作中的人为风险等许多新的风险,及时引进和建设与此相适应的内部控制体系,借鉴先进的内控框架构建信息系统环境中的有效内控机制。张建英、杨永淼(2010)通过分析影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主要环境因素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重点通过“人”的作用来改善内部环境。通过整合学者们的研
43、究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所处的环境是影响内控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不管是在COSO报告的五要素还是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八要素中首先提出的就是内控环境这一要素(陈志斌,2007),内部控制环境的缺陷是内部控制不能有效执行的重要原因。5 内部控制研究的评价通过以上学者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国外的内部控制研究大多都是建立于严格的理论和检验的基础上的,表现出很强的历史逻辑性和可验证性。我国的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涉及到的领域比较广泛,从会计控制、COSO内部控制的框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审计等方面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十分系统的分析。同时,内部控制的结构也不尽相同,有实务结构也有框架结构以及实务与框
44、架相结合型。描述了实务结构,也描述了内部控制实务操作,并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然而在内部控制的模型构建、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方面与国外的学者相比依然存在不足之处。鉴于国外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我国学者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开创更加新颖的视角,转换观念,确立科学系统的研究方向对内部控制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通过我国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可以看出很多学者在研究时都不同程度的借鉴了COSO报告的相关内容,只是通过关联方需求的不同、追求目标的差异对内部控制进行了不同侧重角度的研究。从学者们对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过程中可以看出内部控制理论的需求方主要包含以下方面:审计人员、管理层、外部监管人员、投资者和
45、潜在投资者、其他人,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时缺少了所有者和经营者以及对他们的行为和作用等进行深一步的研究及讨论。因此,可以通过保证更多群体的合法权益对内部控制进行研究以使得内部控制在同时满足多方的需求上有更大的突破,另外我国政府及企业也要完善立法,加强监督,完善内部控制的评价与报告体系,让企业更好的运行发展。参考文献1朱恩荣,应唯,袁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2杨有红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与运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3秦荣生内部控制与审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4孙娜,李晓国外内部控制文献综述与启示J财会研究,2009(5)5赵小伟内部控制文献综述J今
46、日财富,2008(11)6刘宪试析企业内部控制J中国市场,2011(1)7朱丰伟中小企业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对策J科技信息,2010(31)8刘蓉从社会责任角度看内部控制失效原因及对策思考J会计之友,2009(9)9沈庆浅析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及对策J内控与审计,2010(06)10曾智媛内控制度失效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J企业家天地,2009(1)11张锦红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消费导刊,2006(10)12杨晓莲,张沛渠浅析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齐鲁珠坛,2005(6)13张洁关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2006(03)14吴震宇对加强
47、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05)15行建海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机械管理开发,2005(04)16胡敏浅议企业内部控制管理J价格月刊,2005(5)17王蕾浅议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会计控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8陈立新完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对策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6(06)19陆优丽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与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5)20杨琳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11)21王德升,阎金锷审计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22张俊民企业内部会计控
48、制目标构造及其分层设计J会计研究,2001(5)23刘亚莉,杨兴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提高资本市场信息质量的新理念兼析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差异J审计研究,2004(2)24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0(5)25李风鸣内部控制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6朱荣恩,贺欣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COSO委员会新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简介J审计研究,2003(6)27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28冯均科不同产权结构下内部控制效率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1(8)29杨有红,胡燕试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
49、与对接J会计研究,2004(10)30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连接与互动J会计研究,2005(2)31程新生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J会计研究,2004(4)32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J会计研究,2007(10)33张安明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234方红星内部控制审计与组织效率J会计研究,2002(5)35曹伟,桂友泉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J审计研究,2002(1)36赵忆关于对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关系的认识J消费导读,2008(11)37陈关亭,张少华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披露及其审核J审计研究,2003(6)38张立民,钱华,李
50、敏仪内部控制信息控制信息披露现状与改进来自我国ST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J审计研究,2003(5)39余利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340丁瑞玲,王允平从典型案例分析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必要性J审计研究,2005(5)41谢晓丽内部控制环境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342陈志斌信息化生态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2007(1)43张建英,杨永淼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若干问题探讨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2)44Barefield. R. M. The Impact of Audit Frequency on the Quality of Int
51、ernal ControlJ. Washington: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1975(9).45Akresh A. Statistical. Sampling in Public AccountingC. New York: The CPA Journal, 1980 July: pp20-26.46Ashton, P. R. Brown. Descriptive Modeling of Auditors Internal Control JudgementsC. Washington: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Jou
52、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80 Spring: pp269-277.47Ashton, S. S. Kramer. Students as Surrogates in Behavioral Accounting Research: Some EvidenceC. Washingt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80 July: pp20-26.48Bailey, A. D, G. L. Duke, J. Gerlach C. Ka, R. D. Meservy, and A. B. Whinston. TICOM.
53、 The Analysis of Internal ControlsC. Washington: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85 April:pp186-201.毕业论文(20_ _届)企业内部控制失效原因及对策分析摘 要内部控制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管理手段。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制定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并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越来越为企业所重视。本文依据内部控制的研究理论,以格尚制衣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分析了该企业内部控制的优势和缺陷,进而对成因进行探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本研究认为格尚制衣有限公司内
54、部控制缺陷的原因是:企业对内部控制缺乏足够的认识;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连贯性;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的监督体系;内部控制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最后,本文从实践角度在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监管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以期对宁波的同行业乃至全国的制衣公司内部控制改善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关键词: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组织结构;企业文化AbstractInternal control is the produc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has come to a certain stage, and it is
55、 an important managing tool for the companies to maintain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owaday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companies place more emphasis on establishing an effective corporate structure and an complete internal controlling system, in order to make sure the internal contro
56、l can be put into react more effectively.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It analyzes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a clothing company named Geshang on the point of internal control. Then it makes a recommendation on this basis after analyzing the cause of this situatio
57、n.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reasons which result from the internal control include several parts. Firstly, the enterprise lacks the 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internal control. Secondly, the internal control which lacks the character of systematic, scientific and coherent is not perfect. Thirdl
58、y, the internal control is under a poor enforcement and an ineffective supervision. The last reason comes to the fact of lacking staffs with high quality. At last, this article proposes some solutions including the points of strengthening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system of internal control, and impro
59、ving the regulatory system etc. After these points of view, the other clothing companies of the same industry in Ningbo even the whole country can use these solutions to improve their internal control.Keywords: Internal control;Corporate governance;Organizational structure;Enterprise culture目 录 TOC
60、o 1-3 f h u HYPERLINK l _Toc29877 1 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 PAGEREF _Toc29877 1 HYPERLINK l _Toc749 1.1 内部控制的发展 PAGEREF _Toc749 1 HYPERLINK l _Toc23598 1.2 内部控制的分类 PAGEREF _Toc23598 2 HYPERLINK l _Toc19106 1.3 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 PAGEREF _Toc19106 3 HYPERLINK l _Toc16084 2 格尚制衣有限公司的内部控制过程分析 PAGEREF _Toc16084 5 HYPERLINK 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地产销售培训大纲
- 幼儿感恩父母教育
- 学前教育幼儿智育
- 企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与实施策略
- 如何加入101教育
- 定制家具供应链协议
-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同学相伴》说课课件
- 教师怎样说课课件
- 仪器设备管理护理
- 儿科喉炎护理查房
- 外墙无机泡沫保温板现场施工方法
- 劳动教育论文3000字大学生
- 任务管理:抓对事授权人促落实
- 旋挖钻机安装拆卸施工方案
- 动态血压检测的临床意义
- GB/T 42061-2022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用于法规的要求
- YS/T 446-2011钎焊式热交换器用铝合金复合箔、带材
- 敏感功能材料02电功能材料
- JJF 1869-2020石油产品倾点浊点测定仪校准规范
- GB/T 31586.2-2015防护涂料体系对钢结构的防腐蚀保护涂层附着力/内聚力(破坏强度)的评定和验收准则第2部分:划格试验和划叉试验
- GB/T 28901-2012焦炉煤气组分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