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秦律“公室告与“家罪所反映的立法精神内容提要:秦律中“公室告和“家罪的规定,源自法家之君权高于父权、国家利益高于家族利益的政治理念,明显带有限制父权的意图,是法家伦理观念和法律思想的表达,并不符合先秦儒家的家国观与忠孝观。关键词:公室告;家罪;父权;君权秦律对“公室告与“家罪之不同处理方式,反映了秦律在限制父权的同时,又为父权保存了一定的空间。但是由于秦简本身对这两个概念的解释过于简单,要想准确地理解秦律与父权的关系有一定的困难。围绕这一问题所提出的各种观点,韩国学者金烨先生已做了很好的概述。张家山汉简中大量西汉初年的法律条文,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秦律,这些资料的公布,对我们理解“公室告与“家罪
2、的含义颇有帮助。本文就结合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及相关文献资料,对这一问题作一讨论,并考察这些规定所表达的立法精神,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对秦简有关资料的解读1“公室告与“非公室告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对“公室告和“非公室告的含义有明确的定义:“公室告何殹也?“非公室告可何殹也?贼杀伤、盗它人为“公室;子盗父母,父母擅杀、刑、髡子及奴妾,不为“公室告。根据上述文字的后半局部可知,家庭成员之间的损害行为,包括子女盗窃父母的财物,父母擅自对子女及奴婢施以杀、刑、髡等刑罚,不为“公室告,亦即属于“非公室告。与此相对应,前半局部中的“它人应当主要指家庭以外的人,也就是说,针对家庭以外的人的损害行
3、为,包括成心杀人、伤人或盗窃,属于“公室告。那么,秦律区分“公室告与“非公室告的目的何在?根据下面这段文字可知,官府对两种性质的损害行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家庭中尊长的权利:“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听。可何谓“非公室告?主擅杀、刑、髡其子、臣妾,是谓“非公室告,勿听。而行告,告者罪。告者罪已行,它人有又袭其告之,亦不当听。这段文字包含一条法律原文以及对这条律文所做的解释。其中的“主,应当既包括男主人也包括女主人相对于子女而言,他们是父母;相对于奴婢而言,他们是主人。假如没有后面的解释文字,对“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听这条律文的理解可能出现如下两种情况:1根据
4、前面所引述的第一条简文对“非公室告的定义,只有家庭成员之间的损害行为详细而言,本条律文主要是指父母对子女及奴婢的损害行为才不允许子女及奴婢对尊长提出控告。2不管父母的损害对象是家庭成员包括奴婢还是家庭以外的人,都不允许子女及奴婢控告,也就是说,但凡“子告父母,臣妾告主的行为,都属于“非公室告。将“号前面的律文和后面的解释文字结合起来,就会发现,并非“子告父母,臣妾告主的行为都是“非公室告,此条律文中的“非公室告仅限于“主擅杀、刑、髡其子、臣妾这样的损害行为,这与前述第一条简文对“非公室告的定义是大体一致的。假如把家庭中子女和奴婢对尊长的控告都认定为“非公室告,那么不但使此条律文与其后面的解释文
5、字不一致,而且也与前面所引述的第一条简文对“非公室告的定义相抵触。因此,律文中的“非公室告与“子告父母,臣妾告主是并列关系,二者互为条件,互相补充,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才会导致官府不予受理“勿听的结果。上述2的推论是不成立的。至于这里的“告者及“它人,当指律文中所提到的“子及“臣妾,即家庭中的卑幼,而不是指家庭以外的人。理由是,其一,“号后面的文字是对前面律文的解释,鉴于律文只提到“子和“臣妾,因此,不管是“告者还是“它人,应不会超出这一范围。其二,家中尊长要想杀、刑、髡其子女及奴婢,必须征得官府的同意,否那么即为“擅,要承当法律责任,例如:“擅杀子,黥为城旦舂;过继弟之子为后子而擅杀之,那么处
6、以弃市之刑;“擅杀、刑、髡其后子,谳之;父家长要杀、刑或髡其子及奴婢,必须征得官府的批准。试想,假如家长对子女、奴婢的损害行为既不允许子女及奴婢控告,也不允许家庭以外的人控告,那么,官府将如何追究家长随意损害子女及奴婢的法律责任?秦律中的有关规定又怎能得到落实?如此明显的自相矛盾,当时的立法者又怎么可能熟视无睹?假如我们把这里的“告者与“它人理解为家庭中的子女及奴婢,法律制止他们对家长的“非公室告行为提出控告,以维护家长在家庭中的地位,同时又允许家庭以外的人检举揭发,使官府可以对有“非公室告行为的人处以较普通人之间的同类损害行为轻的惩罚,以限制家长滥用权利,从而维护国家机器的权威,这样一来,上
7、述矛盾就不复存在了。商鞅变法所公布的秦律,是以李悝的?法经?为蓝本的,到秦王朝建立前后,又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理论,此时的秦律,已经是一部比拟完备的法典,无论如何不应低估秦立法者的专业水准。在上述“公室告与“非公室告的资料中,没有提到夫妻之间的损害与控告。根据秦律的有关规定,夫妻之间的法律关系与家庭中其他的尊卑、长幼关系有所不同。首先,如上所述,相对于家庭中的子女、奴婢言,夫、妻同处于“主家长的地位。他们擅自杀、刑、髡其子及奴婢,均为“非公室告,制止子女及奴婢控告。其次,秦律鼓励检举揭发,妻子假如隐瞒丈夫的罪行,将被连坐问罪;相反,妻子假如揭发丈夫的罪行,不仅不被连坐,而且还可保住属于自己的陪嫁
8、奴婢、衣服、器具等财产;家长父母有“非公室告之罪,官府不受理子女及奴婢的揭发,却没有制止妻子对丈夫揭发,也没有制止家庭以外的人揭发。第三,秦律丈夫殴伤妻子与普通人之间斗伤同样处以耐刑。11凡此种种,说明丈夫杀、伤妻子不属于“非公室告方面的犯罪。秦律对“不孝罪的惩罚明显重于普通犯罪,如殴打祖父母、曾祖父母者,处以黥城旦舂的刑罚;12对被控以“不孝之罪者,最重可判处死刑13。由此推断,“不孝罪虽然也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但不属于“非公室告。“公室告与“非公室告所要明确的是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各自包含哪些罪名?二是哪些人有权检举揭发,哪些人无权检举揭发?综上所述,“公室告包括非家庭成员之间的损害行为,
9、以及家庭成员中的晚辈对长辈的“不孝罪和夫妻之间的损害行为,这类行为任何人都可以向官府检举揭发。“非公室告包括子女盗窃父母的财物,以及父母擅自对子女和奴婢施以杀、刑、髡等刑罚的行为,这类损害行为假如由家庭内部成员包括奴婢向官府揭发,官府将不予受理,但不制止家庭以外的人检举揭发。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父母因子女盗窃家中财物而揭发他们,官府不予受理,但父母可以以“不孝的罪名对子女提出控告,因此,“非公室告实际上主要是制止子女对父母、奴婢对主人提出的控告。2“家罪与“公室告和“非公室告有亲密联络的是“家罪。秦简?法律答问?对“家罪的解释有两条,其一是:“家人之论,父时家罪殹也,父死而誧甫告之,勿听。可何谓
10、“家罪?“家罪者,父杀伤人及奴妾,父死而告之,勿治。14关于此条,秦简整理者注曰:“秦法,一人犯罪,家属应连及,并把“家人之论译为“对家属的论处。金烨先生也赞同这种观点。其实,这种解释似乎并不符合简文原意。如前所述,“非公室告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包括奴婢之间的的某些损害行为,对于这类损害行为,官府不受理家庭成员所提出的控告,量刑也远比普通犯罪轻;而且由于“非公室告的损害行为发生在家庭内部,“一人犯罪,家属应连及的原那么并不适用,因此可以导致家属连坐的只能是“公室告。可是,假如把“家罪理解为“公室告,那么有如下两点无法解释:首先,根据秦律,犯有盗窃罪的人,其家属将会受到牵连,15而上述对“家罪的解
11、释并没有提及盗罪。其次,把“家罪理解为“公室告也与?法律答问?中的另一条解释相矛盾:可何谓“家罪?父子同居,杀伤父臣妾、畜产及盗之,父已死,或告,勿听,是胃谓“家罪。16这里对“家罪的解释与前面对“公室告的解释明显不同,而与“非公室告的有关规定大体相合。假如把“家罪理解为“非公室告,上述疑问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秦律规定:“父盗子,不为盗。17父亲有权支配家庭成员的财产,不存在盗窃行为。因为“家罪只涉及家庭内部,因此对“家罪的解释不必提及父盗窃家庭中其他成员财产的行为。其中父所杀伤的“人及奴妾可能也仅限于家庭内部。至于“家人之论中的“论,在这里并不表示定罪、判决之意,类似的用法如:?淮南子主术
12、?: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员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18?荀子臣道?:人臣之论,有态臣者,有篡臣者,有功臣者,有圣臣者。19杜硕体论臣第二?:凡人臣之论,所以事君者有四。20在上述诸例中,“论表示“对而言。我们用这一含义来解释“家人之论,就是“对家人而言或“对家庭成员而言。这样一来,不但进一步消除了上述疑问,而且也更证明第一条简文中所说的“父杀伤人及奴妾仅限于家庭内部,属于“非公室告。我们知道,父的“非公室告行为,在其生前,制止家庭中子女和奴婢的控告,但不制止家庭以外的人控告,而“家罪的规定旨在说明,假如父生前的此类损害行为未被觉察,直到其去世之后,才有人揭发,官府将不再受理不管揭发
13、者是家庭成员还是家庭以外的人。21由此推断,与父同居的子“杀伤父臣妾、畜产及盗之的行为,也会随着父的去世而防止了来自家庭内外的所有指控。转贴于论文联盟.ll.二、张家山汉简及唐律的佐证1张家山汉简所提供的佐证由于睡虎地秦简资料有限,因此对“公室告、“非公室告和“家罪这些概念的理解会有很多分歧,这是不可防止的。所幸张家山汉简的出土,其中包含大量西汉初年的法律资料,而这些资料证明,汉初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秦律,因此可以为研究秦律有关问题提供佐证。22张家山汉简中并没有出现“公室告、“非公室告或“家罪之类的术语,但秦律中处理这类行为的法律原那么在汉初的?二年律令?中仍然适用。首先,张家山汉简中有制
14、止家庭中卑幼控告尊长的规定:?二年律令告律?: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奴婢告主、主父母妻子,勿听而弃告者市。23仅从此条律文推断,似乎家中尊长的任何犯罪行为,都制止卑幼控告。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看下面这条文字:?二年律令贼律?:以城邑亭鄣反,降诸侯,及守乘城亭鄣,诸侯人来攻盗,不坚守而弃去之假设降之,及谋反者,皆要腰斩。其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其坐谋反者,能偏徧捕,假设先告吏,皆除坐者罪。24上述规定,主要是严惩谋反和反叛投敌的行为,大致相当于唐律中的“谋反和“谋叛,在秦律中显然属于“公室告。犯有这类罪行的人,其父母、妻子儿女以及兄弟姊妹,不管年龄大小,一律处死。例外的情况是,这些人中
15、,假如有人先向官府揭发或把参与谋反的人全部抓获,可以免受惩罚。也就是说“父母、妻子、同产作为家庭成员,也可以揭发家庭中犯有上述重罪的人。假设说这条简文中的“坐谋反者或“坐者仅指直接参与犯罪的人,而不包括受牵连的家属,那么,下面这条简文那么证明这一假设是不成立的:?二年律令盗律?:劫人、谋劫人求钱财,虽未得假设未劫,皆磔之;罪其妻子,以为城旦舂。其妻子当坐者偏徧捕,假设告吏,吏捕得之,皆除坐者罪。25这条律文规定,抢劫与谋划抢劫,不管已遂或未遂,都要处以磔刑肢解;犯罪者的妻子儿女要连坐,黥为城旦舂。抢劫在秦律中显然也属于“公室告。这条律文明确指出,犯罪者的“妻子妻子、儿女可以把罪犯捉拿归案或向官
16、府揭发,以免受牵连。谋反、反叛投敌远比抢劫罪严重得多,抢劫罪尚且鼓励家庭中的妻子、儿女揭发,这反过来也证明前一条引文中的“坐谋反者或“坐者应当包含犯罪者的“父母、妻子、同产。假如不理解秦律中的“公室告与“非公室告的含义,我们就无法认识张家山汉简中上述三条简文的“矛盾:第一条制止家庭中卑幼控告尊长,第二条和第三条又允许甚至鼓励卑幼揭发尊长。在我们理解了秦律中的有关规定后,就可以很好地对这一矛盾现象加以解释:借用秦律的术语来说,第一条是针对“非公室告的,第二、三条是针对“公室告的。在秦简中,我们只看到在“非公室告的情况下,制止家庭中的卑幼儿女、奴婢控告尊长的材料,却没有找到在“公室告的情况下家中卑
17、幼可以揭发尊长的直接证据。张家山汉简的价值就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秦简中所缺乏的资料:即在“公室告情况下,不管犯罪者是否是家庭中的尊长,家庭成员都可以向官府揭发,甚至可以协助官府将其捉拿归案。这样,睡虎地秦简和张家山汉简互相补充,为我们准确地理解“公室告与“非公室告及“家罪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一时期法律与父权的关系。2唐律的有关规定?唐律疏议名例?:诸同居,假设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假设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假设犯谋叛以上者,不用此律。26“谋叛以上者,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是“十恶中最重的3种罪。这说明,唐律也并非不管何种犯罪都一
18、律制止家属及奴婢控告。按?疏议?的解释,只有上述3种重罪才允许家庭成员及部曲、奴婢揭发,除此而外都可适用相隐之律;非犯谋叛以上诸罪而被家庭成员或部曲、奴婢控告,控告者将会受到严惩。27秦律中的“公室告所包含的罪名远远超出谋反、谋大逆和谋叛这三种,举凡家庭中晚辈对长辈的不孝、夫妻之间的损害行为以及家庭成员对家庭以外的人的杀、伤、盗窃,家属都有检举揭发和协助官府捉拿的义务,父权和家族利益均受到很大的限制。相形之下,唐律所“容隐的范围要比秦律大得多,父家长的特权也相应得到更多的维护。这一转变大致开场于汉宣帝公元前73前49年在位时期,28经过几个世纪的开展,而在唐律中得以完好表述,反映了立法精神逐渐
19、由以法家思想为主导向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转化。转贴于论文联盟.ll.三、儒、法两家伦理思想之异同金烨认为,秦律中“公室告与“家罪的有关规定“本来出自儒家的伦理精神,与秦之严苛法家政治完全相反。本文不能苟同。为了弄清秦律“公室告和“家罪所表达的立法精神,有必要对儒、法两家的忠孝观做一简要回忆。用什么样的道德准那么来维系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等各种关系,是先秦诸子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就君臣和父子两对关系而言,讨论最多的莫过于“忠和“孝。纵观战国时期儒、法两家对这两个道德标准的阐述,就会发现,二者对“忠、“孝根本含义的理解,并没有太大的分歧。儒家对“忠的阐述,如“居上克明,为下克忠;29“公家之利,知
20、无不为,忠也;30“以私害公,非忠也;31“临患不忘国,忠也;32“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3等等,都是说明臣对君和国社稷所应遵循的道德准那么。儒家对“孝的阐述,如“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34“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35等等,都是说明子对父母所应遵循的道德准那么。法家也有类似的表述,如?商君书画策?认为,忠、孝等伦理道德是法律作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普遍遵法守法情况下所呈现的固有现象:所谓义者
21、,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女有别,非其义也,饿不苟食,死不苟生,此乃有法之常也。36?韩非子忠孝?也阐发了法家的“忠孝观:臣之所闻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那么天下治,三者逆那么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那么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37他主张臣子不应危及君主的地位,孝子不应指责自己的尊亲;君、父可以不贤、不慈,臣、子却必须尽忠、尽孝,绝对不能有丝毫“犯上的言行。据?吕氏春秋?载,法家吴起在魏国因权位而与商文发生争执,吴起说:“治四境之内,成训教,变风俗,使君臣有义,父子有序,子与我孰贤?38据此,那么维护伦常秩序,移风易俗,也是法家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其实,儒、
22、法两家的根本分歧并不在于对忠、孝等根本道德标准本身的理解方面,而是在忠、孝之间的关系方面。换句话说,两派都成认忠在君臣之间、孝在父子之间所起的重要作用,问题是,如何处理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父权与君权的关系?或者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应该舍弃什么?坚持什么?儒家更多强调的是忠、孝的一致性,认为“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39“事君不忠,非孝也;40“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41“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42等等。尽管如此,儒家仍然无法回避忠、孝不能两全的问题,?孟子尽心上?是这样答复的: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那么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那么
23、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那么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訢然,乐而忘天下。43为了父亲,可以视君位如破草鞋。舜是否真能如此,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段话给我们传递的信息是非常明确的,即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儒家更重视父权和家族利益。先秦儒家这方面的态度在郭店楚简中也有很清楚的表述,如?语丛一?:“父子,至上下也;“兄弟,至先后也;“长弟,亲道也;友君臣,毋亲也;“君臣、朋友,其择者也,44即父子、兄弟关系是绝对的,不可改变的,而君臣、朋友关系那么是可以选择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父子、兄弟之间有亲情关系,而君臣之间没有这种亲情关系。也就
24、是说,以血缘为纽带的父子、兄弟关系是第一位的,非血缘的君臣关系是第二位的。45法家正是在这方面对儒家进展了猛烈的鞭挞。?韩非子五蠹?曾列举两个事例,一个是楚国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另一个是“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46楚国令尹和临阵退缩的鲁人,其所作所为是符合儒家的道德原那么的,47但结果是,楚令尹处死“大义灭亲的直躬,导致无人向官府检举犯罪行为;孔子奖赏因家有老父而临阵退缩的人,导致鲁国军队总打败仗。因此,韩非认为公与私、忠与孝是不相容的,他评论说: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
25、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48不管?韩非子?所言是否确有其事,其所表达的思想是鲜明的,即法家站在维护君主与国家利益的立场,反对一切有碍于君权、有害于国家利益的伦理道德。当忠、孝不能两全时,父权必须让位于君权,家庭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这是?韩非子五蠹?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是秦律“公室告的理论基矗法家学派作为战国时期一个亲密关注现实并积极投身于现实政治事务的群体,其思想和言行不可能与传统完全割裂,更不可能脱离当时的现实,无视父权和家族利益的存在。也正因为如此,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秦律就不可能完全置伦常秩序于不顾,在父权和家族利益没有对君权和国家利益构成威胁的情况下,法家同样提倡“孝行,而主张打击“不孝之
26、徒,这正是?韩非子忠孝?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是秦律“非公室告和“家罪的理论基矗综上所述,秦律中“公室告与“家罪之有关规定源自法家之君权高于父权、国家利益高于家族利益的政治理念,明显带有限制父权的意图,是法家伦理观念和法律思想的表达,并不符合儒家的伦理思想,将其与儒家“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思想联络在一起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转贴于论文联盟.ll.韩金烨,?秦简所见之“非公室告与“家罪?,?中国史研究?1994.1:137-141。本文以下引用金烨先生的观点,均出自此文,不再注明。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页117。秦律中的杀、刑、髡以及耐作为法律术语,有其
27、特定的含义,“刑专指肉刑,包括黥、劓、刖、宫等身体刑,但不包括髡、耐等比拟细微的身体刑,如?法律答问?中有“刑罪以上?睡虎地秦墓竹简?,页123、“耐罪以上?睡虎地秦墓竹简?,页124等区别。为了表达方面,本文把家内的子女和奴婢统称“家庭成员。作为统称,律文中的“子一般包括儿子和女儿,“妻子包括妻和子女,无需赘言。?睡虎地秦墓竹简?,页118。睡虎地秦简整理者似乎持此观点,他们在注释中认为:“封建法律制止子告父母、奴婢告主。见?睡虎地秦墓竹简?页118。?睡虎地秦墓竹简?,页109。?睡虎地秦墓竹简?,页110。“后子指官方认可的可以继承爵位的子嗣。?睡虎地秦墓竹简?,页110。参见?睡虎地秦
28、墓竹简?,页154“告臣爰书,页155“黥妾爰书、“迁子爰书,页156“告子爰书等。?睡虎地秦墓竹简?,页133:“夫有罪,妻先告,不收。妻膡媵臣妾、衣器当收不当?不当收。11?睡虎地秦墓竹简?,页112-113。12?睡虎地秦墓竹简?,页111:“殴大父母,黥为城旦舂。13参见?睡虎地秦墓竹简?,页117“免老告人以不孝条,页156“告子爰书等。14?睡虎地秦墓竹简?,页118。15?睡虎地秦墓竹简?,页98:“盗及者诸它罪,同居所当坐。16?睡虎地秦墓竹简?,页119。17?睡虎地秦墓竹简?,页98。18汉刘安著,汉高诱注,?淮南子?诸子集成?第7册,上海:上海书店据世界书局本影印,198
29、6,卷9?主术?,页148。19唐杨倞注,清王先谦集解,?荀子集解?诸子集成?第2册,上海:上海书店据世界书局本影印,1986,卷9?臣道?,页164。20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据清光绪年间黄岗王毓藻刊本影印,1958,?全三国文?卷42,页1289上左。21事实上,对于普通人而言,假如其所犯的罪生前未被发现,死后才有人揭发,官府也同样不再追究其法律责任。如?睡虎地秦墓竹简?页109:“甲杀人,不觉,今甲病死已葬,人乃后告甲,甲杀人审,问甲当论及收不当?告不听。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谋反败露,在审理过程中,查得外戚武安侯田蚡曾承受淮南王贿赂等事,此时田蚡已死,汉武帝
30、说:“使武安侯在者,族矣。也就是说,假如田蚡此时还在世的话,他本人及其家属将受到严厉制裁。这说明汉代法律也同秦律一样,对死后才发现有罪的人,不再追究。参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卷107?魏其武安侯列传?,页2855。22关于秦律与汉初法律的关系,参见拙著?秦汉法律与社会?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页15-22及拙作?“无为而治时期的汉代法律?,?文史知识?2002.7:88-95。23张家山247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247号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页151。24?张家山汉墓竹简247号墓?,页133。25?张家山汉墓竹简247号墓?,页144。26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卷6?名例?,页130-131。27见?唐律疏议?,卷24?斗讼?,页435-437“告期亲尊长、“告缌麻卑幼诸条。28汉宣帝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不锈钢栏杆工程施工合同书
- 精准农业设备租赁及服务合同
- 专业培训机构线上培训服务合同
- 劳动合同范本保密
- 私企买房合同范本
- 2025年装运乱石租船合同
- 春季开学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 (8)-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 70 篇
- 钩机施工合同范本
- 布料釆购合同范本
- 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数学期中试卷(含答案)
- 2025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车队安全学习培训课件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全文
- 《儿童代谢综合征临床防治指南(2025)》临床解读
- 人工智能导论-第2版-全套课件
- 勘察任务委托书范本
- 数控技术(第4版)课件:数控技术的发展及机械加工自动化
-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解读
- 2024年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验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版)含答案解析
- 江苏省徐州市(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部编版小升初真题(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