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神权利制度_第1页
论精神权利制度_第2页
论精神权利制度_第3页
论精神权利制度_第4页
论精神权利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精神权利制度一、精神权利的本质事实上,传统理论中的人身权讨论的都是人的精神利益问题,只不过它没有认识到精神利益的存在,也就难以有效地对主体精神利益加以保护罢了。对于精神权利,民法理论上也并非没有提及。但人们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却没有把它作为一项独立存在的权利对待,因此也就没有对它的含义加以明确。精神权利同物质权利一样,是法律对主体需求满足的可能性确实认。众所周知,人的需求根本上可分为两种,即生理性需求和心理性需求。现实中,人的生理特性表现为生物性的人的各种生理机能的正常开展。而生命的平安是人的生理机能得以存在的前提,身体的安康是生理机能开展正常的标志,活动的自由是保持生理机能正常开展的条件。因

2、此,基于生理特性产生的需求可以进一步分为平安需求、安康需求和自由需求。在这三种需求中,安康需求是最根本的要求,是其它需求的根底;平安需求和自由需求是为保障安康需求的满足而派生出来的。任何社会的人都具有生理需求,只不过不同社会及其开展的不同阶段,决定不同生理需求的迫切性而已;从需求的内容看,生理需求中的平安需求更多地表现为精神需求,生理需求中的自由需求也是如此。但不管是平安需求或是自由需求,除了精神性需求外,也具有一定的物质性需求内容。而生理需求中的安康需求的内容,却是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并存。因此,人的生理性需求还可进一步分为生理性精神需求和生理性物质需求。需求的满足是通过利益来实现的,人类寻求

3、需求满足的过程就是追求利益的活动过程。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马克思才说,人类活动所争取的一切都同其利益有关。不同的需求要有不同的利益来满足,精神需求要通过精神利益来满足,物质需求要通过物质利益来满足。人的需求要得到满足,即需求的实现,一般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法律条件,即法律是否允许。这一条件的成就与否取决于需求主体以外的力量,因此我们把它称为需求满足的外条件。二是需求主体自身的才能,即通过活动以获得利益来满足需求的才能。这一条件的成就与否完全取决于需求主体自身,因此我们把它称为需求满足的内条件。不具备其中的任伺一个条件,需求都不可能得到满足。法律的任务在于规定外条件,引导需求满足。需求的满足是具

4、有多种多样的可能性的。社会开展的程度不能改变人的根本生理需求,而只是为需求的满足提供不同的可能性。法律正是通过对需求满足的可能性确实认,来实现其引导需求满足的目的的。需求满足的可能性是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进而是人赖以生存的前提。任何对需求满足的可能性的限制和破坏都会影响需求满足的实现。然而,在所有的需求满足的可能性之中,又有合理与非合理之分。主体一旦施行非合理性的可能性,就会妨害其它主体的合理性可能性的施行。因此,法律应确认和保护那些合理的可能性,限制和制止非合理的可能性的施行。而法律确认和保护的需求满足的可能性,就是需求主体享有的法律上的权利。由于精神需求的满足需要通过精神利益来实现,物质需求

5、需要物质利益来满足,因此,为法律所成认和保护的精神需求满足的可能性就是需求主体享有的精神权利。这一权利以主体的精神利益为直接目的和指向,即以主体的精神利益为客体。人的生理需求的满足是通过详细的平安需求、安康需求和自由需求的满足来完成的。从需求的详细内容的实现来说,平安需求中的精神性需求就是寻求保护生命平安的欲望,它的满足就是平安利益的获得。法律对平安需求满足的可能性确实认和保护应对需求主体平安利益进展保护,这就是享有的精神性生命平安权利。平安需求的物质性需求是指主体为寻求平安而产生的追求物质利益、为平安的实现创造物质条件的欲望。这种欲望满足的可能性为法律所保护,就是主体享有的生命平安物质权利。

6、安康需求的物质性需求是指为满足人的生理机能正常运转的各种物质需求;如吃、穿、注衣等。这种需求是人的最根本的需求,法律对它的成认和保护,就是人享有的最根本的物质权利。人的安康需求除了物质性需求之外,还有与之并列的生理非物质需求,即安康精神需求,如性需求、思维自由需求等。法律要保护人的生理安康地开展,也必须对这种需求满足的可能性加以保护,这就是主体享有的安康性精神权利。自由需求是指人进展各种活动的自由上的需要。它是安康需求满足、进而是人的安康实现的条件。自由需求是人的精神上的需要,成认精神需求满足的可能性就是保护主体自由利益的实现,这是主体享有的自由权利。然而,自由同平安一样,其实现还要主体为之提

7、供物质条件。因此,自由需求同时也包含有创造实现自由的物质条件的需求,这就是人亨有的在自由上的物质权利。我们把前者称为生理性精神权利,把后者称为生理性物质权利。生理性精神权利包括生命平安权、身体安康权和活动自由权;生理性物质权利包括平安物质权、安康物质权和自由物质权。传统人身权理论没能理解生命平安权和活动自由权的真义,并无视了各自的物质权利,因此把对自由物质权的进犯当成是对生命平安权和活动自由权的进犯来对待;同时,也混淆了身体安康权和安康物质权的含义,把对安康物质权的进犯当成是对身体安康权的进犯。进而混淆了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的概念,导致对精神权利保护的回绝。因此,传统人身权理论中的损害赔偿制度本

8、质上是对生理物质权的保护,而非其所认为的对非物质权利与人身权、精神权在传统理论上同义的保护。人除了有生理需求之外,还有心理需求。人的心理需求是指保持人的心理平衡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正常联络之需求。这种需求的存在,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人的自身个体心理的存在,它是维系人的心理平衡的根底,包括人的情感因素、思维因素和意志因素。由于情感、思维和意志只能来源于客观实在,而客观实在既有物质性存在,也有精神性存在。因此,人的自身个体心理因素既要受到物质存在的影响,也要受到精神存在的影响。其二是人的社会联络性,它是人的个体心理活动的重要条件。因此,人的心理需求可作如此分类:即人的个体心理需求和人的社会联络

9、需求。这两种需求是互相联络、互相影响的。个体心理需求有时是决定社会联络需求产生的前提,社会联络需求有时那么是个体心理需求产生的动因。人的个体心理需求的满足通常表现为情感的稳定、思维的正常开展、意志的自由。这种满足一般说来,是通过其它需求满足来获得的。满足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因此,寻求需求满足的精神享受这种特殊的精神利益是人的个体心理需求满足实现的途径。任何对需求满足条件的破坏都会破坏需求满足的实现,进而破坏主体获得需求满足享受之精神利益的可能性,也即破坏个体心理需求的满足。法律要保护人的心理的正常,就应成认和保护主体获得需求满足的享受之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法律成认和保护就是主体享有的个体

10、心理正常权利。可见,对主体任何其它权利的进犯都是对个体心理正常权的进犯。这种进犯往往会给主体带来情感上的波动、思维的紊乱和意志的丧失等直接利益的丧失,它直接表现为痛苦、抑郁、恐惧、悲伤、消沉、神经错乱等心态。人的社会联络性需求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人是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社会属性是人和其它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志。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活,不可防止地要与其它人进展交往,结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与社会发生联络,即与社会中的国家、社会中的组织、社会中的制度等发生联络,结成人与社会之间的多方面的关系。人在与别人交往和同社会发生联络的过程中,产生多种多样的需求,即人的社会联络性需求。这种需求的种

11、类繁多,内容繁杂,并且随不同的社会开展程度和不同主体的变化而变化。从产生需求的关系来看,在主体与别人的交往关系中,有标识需求、评价需求、感情需求、地位需求、群体需求等。所谓标识需求是指主体以一定的标记把自己同社会中的其他主体相区别的需求,这一需求是主体进展社会交往的前提条件。现实中,能把主体区别开的客观标记主要是符号与形象两种,并详细表达为人的姓名和肖像。这一需求的满足是通过对主体符号利用和形象存在给主体以便于标识的特征这种可能性的成认和保护来实现的。法律对人的标识需求的保护就应赋予主体姓名权和肖像权。评价需求是主体在与别人交往中,为别人所理解的自身情况希望得到别人的评价,以获得评价反响来不断

12、完善自己、调整自身与别人交往的条件的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可通过已有评价的保持和改变已有评价及获得新的评价等多种形式来实现;也可通过对自身情况的隐藏以回绝别人评价的方式来实现。法律成认这些评价需求满足的可能性中合理的部分,就是人所享有的控制评价权。一般说来,已享有的评价构成主体的声誉,新的评价需求是声誉的扩张;而回绝评价的方式就是人的隐私。因此,控制评价权实际上又可分为声誉权和隐私权两种。感情需求指的是主体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与别人的相安、相属与相爱的需求。相安可通过特定的友谊来实现,相属那么表如今亲属关系、家庭关系、婚姻关系之中,相爱那么表现于爱情与情爱之上。法律对感情需求满足的可能性

13、保护,表达为需求主体所享有的亲属权、家庭幸福权、爱情权、情爱权等权利。地位需求指主体与别人交往时为别人成认并受到尊重的需求,它可表现为尊重权。群体需求是指人有与别人交往并与别人共处的需求。这种需务实际上是人的生理需求在心理上的反映。法律要成认主体的这种需求,就得规定主体的群处权。在主体与社会的联络上,需求表现为评价需求、平安需求、地位需求及开展条件需求。法律对这些需求的满足的可能性确认,表达为主钵享有的荣誉权、平安权、尊严权、时机权。由上可知,无论是标识需求、评价需求或是感情需求、平安需求或其它需求,心理需求的满足都有赖于法律对各种满足需求的可能性确实认。而所有的这些可能性的实现或现实化,都是

14、主体的非物质活动,其所追求的目的都是非物质利益的获得。因此,法律在确认和保护人的心理需求的满足时,规定了一系列的精神权利的享有。心理需求是一种纯粹的精神需求。以上我们分别对人的两大根本需求作了详细的讨论。事实上,这两大需求并非互相排斥的,而是有机联络的。一方面,人的生理需求是最根本的需求,是心理需求存在的根底,没有生理需求就不可能有心理需求的存在。并且,心理需求的产生往往是以生理需求的满足为前提的。在消费力低下的社会里,由于物质的匮乏,人们在寻求物质利益以满足生理机能正常的需求时,已无暇顾及其它,心理需求也就不是那么被重视。只有在人们获得物质利益以满足生理需求并不困难的社会里,心理需求才显得重

15、要。现代社会中,心理需求已在人们的生活里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心理需求也会对生理需求产生影响。心理需求的满足与否也会改变生理需求满足的可能性。同时,生理需求所包含的各种详细需求之间、心理需求所包含的各种详细心理需求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络。因此,对任何一种需求的讨论都不能孤立地进展。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精神权利的本质,即:精神权利是法律所确认和保护的主体进展精神活动获取精神利益的可能性。它以精神利益为客体,以获取精神利益的活动为内容,以满足主体的精神需求为目的。二、精神权利的详细表现人的精神需求的存在状况决定着精神权利的存在状况。从权利来源看,我们可以把精神权利分为生理性精神权

16、利和心理性精神权利两种。每一种精神权利又都具有各自丰富的表现形式。一生理性精神权利的详细表现形式1.生命平安权。它是主体维护其存在的权利,以生命不被随意剥夺这种无形的平安利益为客体,以排除任何危及主体生命的因素为内容。生命平安权的享有,是维护主体生存,进而是主张享有其它权利的前提。没有生命的个体,就不会有生理需求;个体生命平安假设没有保障,其它权利的享有也纯属空谈。2.身体安康权。是主体享有维护其身体安康的权利。它以安康利益为客体,以寻求满足生理性精神需求的安康这一精神利益的活动为内容。人的安康性精神需求的满足,意味着身体完好的不受进犯、生理冲动的满足、心理活动的正常等。因此,身体安康权含有保

17、持身体不受进犯、满足生理冲动、维持心理平衡的权利。3.活动自由权。指主体的生理活动的自由不受干预的权利。它以自由利益为客体。二心理性精神权利的详细表现形式:1.个体心理正常权。指主体维持其个体自身心理平衡的权利。它以享受需求满足为客体,以寻求满足各种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为内容。人的个体心理需求是一种最为复杂的综合性精神需求,其满足就是以各种需求满足的实现为要素的。各种需求满足的实现虽然是通过各自用以满足需求的利益来完成的,但任何一种需求的满足都会给主体带来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种享受实际上也是一种利益,它可以用来充当个体心理需求的满足要素。因此,它是个体心理正常权的客体。任何损

18、害权利的行为都会造成权利主体的丧失,都会妨害主体需求的满足,因此都会使主体丧失需求满足的享受,都是对主体的个体心理正常权的损害。这就是为什么对主体精神权利的损害会造成主体心理的痛苦,对主体物质权利的损害也会给主体造成心理痛苦的原因之所在。由此我们可以隐约看出,个体心理正常权是联络主体精神权利和物质权利的桥梁。2.存在于主体与别人交往关系之上的心理性精神权利。详细为:姓名权。指主体维护、使用和改变自己姓名的权利。其客体表现为姓名所代表的主体综合性因素,如评价因素、地位因素、才能因素、身体因素等;目的是实现主体与别人或主体自身过去的区别。对姓名权的进犯会改变主体姓名所代表的因素,从而改变主体标识的

19、特征,损害主体的精神利益。肖像权。指主体维护和使用自己肖像的权利,以肖像利益为客体。肖像是公民真实形象的再现,它不仅能作为主体与别人区别的标志,而且能给主体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因此,肖像利益不仅能满足主体的标识需求,而且还可以满足主体的物质需求。肖像权事实上是两项权利的结合,即肖像维护权和肖像使用权。肖像维护权是主体维护其真实形象不受歪曲的权利;肖像使用权那么指主体对其真实形象的利用或异化其真实形象的权利。被异化之后的形象是肖像使用的结果,而非肖像本身。声誉权。指主体维护和创造自己社会评价的权利,它以表达为社会综合评价的声誉这一精神利益为客体,以满足评价需求为目的。评价是主体在与别人交往中,别

20、人对主体情况知悉的反映结果。这种结果是主体与别人进展交往的无形条件。主体同时也可利用这种反映结果来理解与之交往的社会其别人的需求,不断地调整自身的情况,改变与别人交往的条件;正因为如此,好的评价会给主体带来心情舒畅的精神享受,坏的评价会使主体不快。因此,隐藏在评价背后的因素是主体与别人交往的条件。作为社会评价的综合体的声誉,取决于两个因素的状况。其一是主体自身的情况,包括主体各个方面的情况,如行为、品质、身体,才能等;其二是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两个方面,即社会中的人和社会中的组织。主体自身的情况是社会评价的根底,社会评价是主体情况的反映。由于在评价与情况之间有个主观性的中介物一反映,评价的结

21、果就会产生两种结果,即评符其实和评不符实。评不符实既可能损害主体的声誉,也可能有益于主体的声誉。为了保持主体与别人交往的良好条件,主体就要对已有的好的评价加以保护,对坏的评价加以隐藏,这是主体对声誉的维护;同时,主体要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以获得社会对他的新评价,改变已有的评价,这是主体对声誉的创造。因此,声誉权是主体维护和创造自己声誉的权利,对其中任何一方的进犯都是进犯主体的声誉权。贞操权。是主体维护和决定其身体、精神的纯洁的权利,纯洁性是其权利的客体。主体身体的纯洁性是社会对主体评价的重要对象,这种评价的状况是主体与异性交往的特定条件,其好坏直接影响到主体其它需求的满足。主体精神的纯洁性也是

22、社会对主体评价的对象之一,其状况直接关系到主体与别人交往的效果。因此,纯洁性这一贞操利益实际上是主体满足其社会评价需求的要素。对贞操利益的损害,将损害主体社会评价需求的满足,进而损害主体其它需求满足,使主体丧失众多需求满足的享受。隐私权。隐私权的概念是美国人最先提出的。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个可为公众普遍承受的概念。其实,无论是我国公众普遍理解的“阴私,还是美国的“priVay,隐私权都包含有“隐藏而不让外人知道的意思。主体对某些情况的隐藏,其目的是回绝社会对这些情况的理解,并根据理解进展评价。当主体隐藏其自身某些情况时,他就获得一种回绝评价需求的满足。当其意欲隐藏的情况被公开时,就会引起社会

23、对这些情况的评价,导致主体与社会中其别人交往的条件的改变,影响主体其他需求的满足。因此,主体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一定范围内隐藏情况的权利,就是隐私权。隐私权的享有意味着主体可选择隐藏的情况和情况隐藏的范围。亲属权。指主体维护和决定与别人之间的亲属关系的存在状况的权利。其客体是存在于亲属关系之上的感情利益。由于传统家庭关系的影响,亲属关系是人的感情获得的一大来源。因此,维护和决定主体与别人之间的亲属关系的存在状况,是主体寻求感情需求满足的活动。人因血缘关系而成亲属,就可以从互相的关系中获得一种精神享受,如父母对子女,可以通过自己的子女得到感情上的慰籍。现实中人们对子女的认领及子女归属确实认,正是这种

24、感情需求的表现。一般说来,亲等越近,获得的感情利益就越大,亲等越远,获得的感情利益就越校正因为如此,许多没有亲属关系的人才要通过拟制亲属的方法建立亲属关系。这是亲属关系存在的积极性方面。另一方面,人们也有可能因某些亲属关系而损害应有的感情利益。这是由于作为亲属关系主体的另一方的行为、品德等综合性因素的劣等造成的。这些劣等因素的存在,就会使亲属关系一方的社会性评价降低,使其声誉受损失,从而丧失其从自身声誉获得的精神利益。当这些精神利益的丧失大于从亲属关系之上获得的感情利益时,亲属关系主体一方就有可能人为断绝亲属关系,这是主体对亲属关系存在状况的决定。亲属权就是这种主体维护和决定其亲属关系、以满足

25、主体感情需求的权利。婚姻幸福权。指主体凭借婚姻关系追求和维护其生活幸福的权利。传统的婚姻只是维系社会延续的手段,很少考虑到婚姻关系主体的需求。现代社会中的婚姻,已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的一种手段了。因此,随着人们婚姻观念的变化,人们从缔结婚姻关系的行为中寻求幸福已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需求。婚姻幸福权事实上已为立法所成认,只不过没有正式使用这一概念罢了。?德国民法典?第847条关于用胁迫、诈术或滥用附属关系使妇女与之为婚姻外同居,妇女有恳求对其非财产上损害赔偿相当之金额的规定;台湾民法实务界关于容留有夫之妇与人通奸及与有夫之妇通奸得恳求非财产上之损害赔偿的做法,实际上就是对婚姻幸福权的保护。台湾法院在1971年的498号判决中说道:“按婚姻系以夫妻之共同生活之圆满及幸福为其目的,配偶应互相协力保持其共同生活之圆满及幸福,而夫妻互守老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