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文化记忆与文化自觉中国第二代生态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摘要】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被学界称为中国第二代生态博物馆建设模式。“文化记忆工程”伴随着广西生态博物馆群建设立项而开展起来,在十四年中经历了社区民俗文化调研、文化示范户扶持与建设、乡村影像培训与展示等几个目标和重心不同的发展阶段,文章分析其发展背景和条件并作功能评估,梳理出广西生态博物馆群建设过程中从以物化的、有形的成果为目的,到如何有效延伸“文化遗产原地保护”与“社区居民参与”两大核心的实践经验。尤其近五年以来,通过大力发展社区影像实践,促进主体性的社区文化建设思考,用话语权的逐渐交接直观呈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推
2、进方向。“文化记忆工程”引发了关于“文化自觉”的讨论,并在社区赋权、公众认知乃至政府政策调整等几个面向上获得推进,它以其有效实践成为现行生态博物馆建设模式中独树一帜且生命力见强的体现,也成为生态博物馆理念在广西实现“本土化”的希望所在。【关键词】生态博物馆 文化自觉The sustainable practice in Guangxi Eco-museums Group: Cultural Consciousness under the Cultural Recording ProjectsLiang Xiaoyan, Guangxi Anthropology Museum Abstract:
3、 Guangxi Eco-museums Group is known as the 2nd pattern of eco-museum developments in China. Cultural Recording Projects are set up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community folklore culture for local exhibition, and then link to extensiononcultural model households and community videos. Thus, it would
4、 be changed to focus on the ways about effectively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Particularly, community videos will be the most powerful means to promot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mainlyreflected in community empowerment, public cognition and even government policy adj
5、ustment. key words: Eco-museum; Cultural Consciousness前 言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被学界称为中国第二代生态博物馆建设模式。自2003年广西启动生态博物馆建设工作以来,开创了联合建设、长效经营、规划性保护等科学管理方式。经历十多年探索性地运营之后,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整体发展渐入轨道,更体现着因地制宜、尊重本土化的理念,根据每个生态博物馆所在区域的文化特色、产业开发、旅游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各馆都在建设初期的详细规划基础上,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修改或侧重。这些改变主要体现在改变监管主体、扩宽经费来源、文化品牌建构等几个方面。我们尊重这些
6、基于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现实资源等所作的调整,它体现的是这些生态博物馆朝向“社区参与”的道路迈进。如今,反思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营,如果依然存在能够坚持下来的发展初衷及设置,是非常珍贵的,因为它很可能正是生态博物馆理念与原则能够适应现实条件、能够实现“本土化”的关键所在,这就是“文化记忆工程”。“文化记忆工程”自始至终贯穿在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群的日常管理和长期业务工作中,先后经历了实地调研、抢救性整理、文物与图片征集、乡村影像培训、民族志影展举办等几个主要内容和程度不同的阶段,集中体现了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模式的发展与进化,展示了民族文化在广西这片土壤上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可忽视的竞争力。“
7、文化记忆工程”至今仍是中国历代生态博物馆模式中独树一帜的做法,它应当作为维系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群可持续性、科学性、有效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并为中国广大乡村建设尤其是经济发展程度较低、文化遗产保存较为完好的地区的社区建设与文化传承,提供有价值的思路与借鉴。那么,“文化记忆工程”产生的背景是怎样的呢?“文化记忆工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文化记忆工程”是在何种背景和条件促发之下形成了自身优势与特征?它的实践对乡村社区文化建设发挥了怎样的影响与功用?以下,笔者总结自身跟随“文化记忆工程”开展与进化的现实经验,进行阐述和分析。一、“文化记忆工程”的产生“文化记忆工程”是生态博物馆理念在中国国情之下开展实践
8、的重要载体。(一)生态博物馆理念“生态博物馆”(ecomuseum)一词最早由乔治亨利里维埃(Georges Henri Riviere)和雨果戴瓦兰(Hugues de varine)于1971年首次在法国格林诺布国际博协第九次大会上正式提出。2010年,国际博协将其定义表述为:“生态博物馆,是一个致力于社区发展的博物馆化的机构。它融合了对该社区所拥有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展现和诠释功能,并反映某特定区域内一种活态的和运转之中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同时从事与之相关的研究。”在生态博物馆理念中,“文化遗产原地保存”和“社区居民参与”是两大核心,也是生态博物馆建设最重要的检验标准。(二)中国生
9、态博物馆建设的三代模式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生态博物馆”理念传入中国开始,到目前为止,学界认为中国生态博物馆经历了三个阶段和不同模式的发展。第一代生态博物馆被称为“贵州模式”,1998年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贵州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建成开放,此后贵州又相继建设了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等。贵州模式标志着生态博物馆理念在中国“本土化”的实践开端。在2005年举办的贵州生态博物馆国际论坛上,学界针对贵州模式展开讨论,最终确立“六枝原则”,提出“政府主导、专家指导、村民参与”三个层次的交互结合,成为中国生态博物馆建设与运营的指导性原则。与此同时,云南大学联合福特基金成立
10、专家课题组,也在云南探索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村,这也是生态博物馆理念结合中国实际而开展的另一种勇敢尝试。2003年,广西启动生态博物馆建设工作。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作为第一批试点工程,相继投入建设,并于2004年和2005年实现对公众开放。在此成功基础上,广西文化厅和广西民族博物馆于2005年提出构建“1+10”工程项目,由广西民族博物馆发挥“1”的龙头作用、指导作用,10个分散全区各地的生态博物馆作为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工作站和研究基地,由此结成“1+10”联合体,达成互助共赢格局。这个联合建设的模式被“中国生态博物馆之父”苏东海先生称为“中国生态博物
11、馆的第二代模式”,其开创性和预设格局获得了学界的较高肯定。2008年,生态博物馆开始在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实践。浙江安吉生态博物馆群是生态博物馆在中国建设又一个新阶段的探索和尝试,他们对生态博物馆的自然与人文资源进行了整合,发挥东部地区经济、文化发达的优势,针对各个生态博物馆所在区域的历史特征、旅游资源、产业发展等重点,提出了对文化景观整体保护、原状保护、动态保护、综合保护和传承保护等核心理念,其建设模式丰富了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实践经验。其建设模式丰富了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实践经验。此后,依托乡村建设在中国的大面积铺开,内蒙古、福建、海南等多个地区也陆续开展了类似的实践。(三)“文化记忆工程”的
12、提出“文化记忆工程”启动于2004年,它与生态博物馆的理论与方法在广西的传播、扎根与巩固密不可分。在“1+10”联合体的推动下,广西民族博物馆依托10个生态博物馆在广大乡村社区推进“文化记忆工程”。这一项目由广西民族博物馆研究人员与生态博物馆社区共同开展,以文本资料收集和影像记录两种手段相结合,发挥传统博物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的主要职能,对生态博物馆保护区内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展开调研。“文化记忆工程”的理念和宗旨在于,用互帮互助的方式、以内生性和外来型两种方式驱动,使更多的社区居民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来,更快更好地推动社区参与,实现社区自主管理和创新发展。“文化记忆工程
13、”的初衷与生态博物馆“文化遗产原地保存”和“社区居民参与”两大核心理念是相呼应的。第一,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与传统博物馆不同,它以文化区域为界限,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它要求文化遗产原生态、原地、活态的保存,如果需要发展和变迁,也应当首先尊重社区居民的利益和选择,并在社区内实现。“文化记忆工程”以此为根基,组合了区域内外的多重力量,把文化研究的主体和客体都放置在生态博物馆保护范围内操作;同时“文化记忆工程”的收藏、保护、研究成果直接反哺社区,在保护区范围内实现展示与宣传。如此保证文化事项的本土性、原生性。第二,社区居民是生态博物馆得以建立并达成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文化记忆工程”的开展,将文化遗产
14、保护与传承的理念通过入户访谈、集会座谈、图片和文字宣传等方式渗进社区,促进社区的凝聚力、归属感和自信心的建立,调动居民广泛参与到具体实践中来,目的是实现社区赋权。二、“文化记忆工程”的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文化记忆工程”伴随着“1+10”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联合体的诞生和发展,其显性目标在于直接服务广西民族博物馆以及10个生态博物馆的藏品征集、文化研究、陈列设计、展览展示与宣教工作;其隐性目标则侧重于生态博物馆基础建设完成之后的文化建构,但文化建构所需要的大量信息资料以及组织、制度、人才等方面建设,主要依托于前期工作的累积,以及后期对社区参与具体途径的持续性探索和实践。总体来看,“文化记忆工程
15、”经历了如下几个内容和程度不同的发展过程:(一)社区调研:贯穿始终社区调研工作其实在2003年广西启动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同时就开展起来了。它主要包括生态博物馆前期的选点调研、中期的区域文化调研和后期的建设成果评估三方面。生态博物馆选点、选址时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带领多位专家学者,以国家文物局“广西民族博物馆与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立项课题为依托,立足生态博物馆理念,按照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到广西多个地区开展前期调研,目的在于比较并确立可供生态博物馆建设的试点村寨。这一时期最终收获两大成果,一是选点、选址的完成,这是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自上而下的齐心努力,以及平行相关的众多政府职能部门相
16、互理解、配合而达成的;二就是提出了“文化记忆工程”的概念并迅速投入实施,在选点、选址过程中,课题组专家敏锐地、前瞻性地提出针对下一步工作的持续调研、专人负责等初步想法,首要方式是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内成立专门的文化调研部门、招收各学科人才、以帮带形式迅速上手,完成人才队伍建设和工作制度安排。区域文化调研是非常关键的,这一时期最为重大的、影响深远的成果是,实现了对生态博物馆所在区域内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在试点生态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广西民族博物馆的诸多学者坚持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工作方法,长期驻扎在保护区内,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以文字和照片两种手段采集民族文化事项内容,并整理、归
17、档。三个试点馆舍建成开放后,广西民族博物馆又迅速扩展了研究队伍、提高研究能力培养,以微观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以文化的整体观和比较研究为提升视角,组成分工更明确的多个团队,开展更广泛的社区调研。从直接效用来看,区域文化调研的成果促进了各生态博物馆本土文化陈列的设计和展示,成就了一大批馆内精英,发掘和培养了生态博物馆社区的本土领袖;从间接的、长远的效应来看,区域文化调研持续了近十年(2003-2011年),为建立政府、专家与社区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确立和巩固“1+10”联合体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期的建设成果评估于2013-2016年期间开展,任务目标是逐个检验生态博物馆建设和运营的成效,发现并探讨各自
18、不同的问题和困难,以便政策决策、工作机制、经费安排、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调整。这项工作在广西第一个生态博物馆建成开放的十周年之际启动,有其特殊意义。通过入户问卷访谈、召集村委座谈、登记村寨基本资料等方式,及时收集和整理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博物馆建设的现阶段成果,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尤其利于探讨普及型困难的成因和对策,让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群能够集体地探索到科学的方向,实现更平稳的可持续发展。(二)文化示范户:早期成果文化示范户建设工作是“文化记忆工程”早期成果展示的重要方式。它是经过文化调研环节之后,广西民族博物馆根据每个生态博物馆保护范围内的本土文化特征,各选取3-10户不等的家
19、庭或工坊,挂牌并给予长期扶持的展示项目。文化示范户的建设初衷与当代中国广大乡村社区普遍开展的科技示范户、农业带头示范户、党员示范户、五好家庭示范户、环境卫生示范户等设置不同,这些示范户并非长期设立的,体现显著的政策扶持和导向性,伴随着严格的评选和退出机制。而文化示范户的根基在于本土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放到足够长的历史过程中去看待,过程是相对比较缓慢的,而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可能对文化的外在形式有一定影响,但无法迅速改变区域或族群的文化心理基础,因此在当代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仍然能够找到文化的种种遗存,这部分内核才是本土文化区别于其他族群、地区和国家的关键所
20、在。秉持这个理念,文化示范户不是由上级领导或专家评选而生的,获得挂牌的个人、家庭或工坊都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甚至是唯一性的,他们自始至终因自身角色和地位而获得本社区的尊重与拥护。文化示范户对应了生态博物馆理念中“活态展示与传承”的需求。在广西模式中,为了强化社区内部的文化心理特征,对外宣传文化事项内容及内涵,生态博物馆保护区范围内有着两种展示方式:一是建立展示与信息资料中心,内设固定陈列,此为参照传统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的方式;二是用文化示范户将文化事项放到原生环境中去展示,让观众通过参观或部分参与户主的生产生活,与社区内的事物、实地环境和人进行直接接触,再根据各自需要进行观察与分析,获取对当地文化
21、的认知和理解。文化示范户展示极大地补充和丰富了传统陈列展览,使原本在内容和手法上都比较单一、有导向性的文化“灌输”,能扩充为更有生活气息、更具体验价值、有更深入的心理和情感交流的“渗透式”的文化宣传。总的来说,文化示范户对内反映的是社区本土的“身份认同”这一问题,它是本土文化事项典型性和特殊性的集合体现,肩负的是文化的源流、历史发展和现实遭遇;对外则开拓了本土文化宣传与旅游开发的新方向,并作出了大胆尝试。文化示范户的“挂牌”从某种意义上只是突出其显性功能,用直观手段表达生态博物馆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坚持。无论如何,它是中国生态博物馆实践中广西模式的又一首创做法。(三)乡村影像:重大突破乡村影像
22、工作包括乡村影像培训和广西民族志影展筹办两方面内容,是“文化记忆工程”近五年来取得的重大突破。乡村影像培训起步于2011年,标志着影视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开始在广西传播。8月期间,广西民族博物馆与云南大学影视人类学实验室合作,组织馆内以及10个生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和居民共计23人,集中、系统地学习摄影原理、拍摄实践、拍摄技能、剪辑技能等课程。此后又以设立“乡村影像拍摄”系列培训班、依托广西“三区”人才建设项目、村民组队互助拍摄等形式,递进式地吸引了全区多个地区的文化工作者、社区居民参与到影像纪录工作中来,截止2015年底,广西民族博物馆主办的影像培训工作已延伸到生态博物馆以外的近十个区域,培训人数
23、多达240余人次。乡村影像培训的形式以“参与式影像”为主,理念上强调对文化采用本土视角的解读,通过将摄影机这一表述工具交给社区居民,这些本土拍摄者们自由地呈现社区文化遗产的外观,自主地表述个人或社区的理解和困境,鼓励了文化多样性的生存空间。乡村影像培训使“文化记忆”不再局限于社区居民难以普遍习得并使用的文本书写方式,而是通过简单易学、表述直观且容易引发社区兴趣的影像书写方式,实现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社区参与”,让“文化记忆工程”的成果更具代表性、有效性。广西民族志影展是在乡村影像培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已成一定规模,确立了相当的发展格局。它是一个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国际性民族志双年影展
24、,宗旨在于关注中国、东南亚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历史变迁及民族文化多样性,推动纪录影像的多元取向,创造有国际影响力的纪录影像交流平台,力求增进各民族及地域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广西民族志影展的发展初衷是,创造纪录影像展映与交流的平台,依托“1+10”联合体、以广西的生态博物馆群为基础,开展成果检验与工作沟通。“首届生态博物馆纪录片影展”于2013年1月得以顺利举办,这一开创性的手段获得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巨大响应。因此,广西民族博物馆接连扩充实力和影响力,在2013年12月又举办了2013广西纪录影像展,把合作关系延伸到广西高校和社会爱好者等更广泛的层面。至2014广西国际民族志影
25、展的成功举办,仅短短四年间,广西民族博物馆就确立了多学科碰撞、多视角借鉴、宣传力和影响力提升迅速的稳定格局,广西民族志影展由此成为广西文化发展的重大品牌。2016广西民族志影展的筹办获得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影像与影视人类学专委会等上级部门和学术团体的强力支持,使影展的定位与提升更具合理性、专业性。在这个逐步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乡村影像”一直是不可忽视的关键,也是贯穿始终、各方力量主要扶持的单元设置,它既是广西民族志影展的发展初衷和基础,更是广西文化发展的亮点和特点所在。第一,乡村影像是广西民族博物馆立足于自身的文化资源,依托长期的“1+10”模式和“文化记忆工程
26、”项目开展的,它有真正的、长期的实践,有目的、有导向、有持续成果分享,有进步发展的内驱和外驱动力。第二,乡村影像体现了广西自身地域特征对影展举办的影响。广西地处西南边境,整体山多地少,乡村分布呈现小聚居格局,民族较多且多为散居形式,因此,广西各地区之间无论生计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风俗节庆、族群心理等多方面的差异性都比较明显,另外族群内分支众多,也体现各自区别与身份认同的差异。广西民族志影展借由影像表述特别是本土化解读的倡导,将这些差异性呈现在一个公平、公正、开放的平台上,有利于促进各族群之间、族群内部、乡村与城市居民、学者与地方力量等多方的相互了解与沟通。第三,从广西文化建设与品牌树立的
27、角度看,乡村影像是广西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广西的经济发展可以立足于文化特色、民族特色来展开思考,乡土自观视角的表达恰恰是现阶段开发、设计、利用等产业化创新中缺乏的根基,笔者相信,尊重各地区、各族群的发声与需求,在因地制宜基础上开展建设,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之路。因此,乡村影像是现阶段广西“文化记忆工程”突破性的发展方式,它使得广西的生态博物馆建设模式从阶段、方向上由“政府主导”、“专家指导”朝向“社区参与”、“社区赋权”迈进了一大步,让生态博物馆理念能够结合广西自身地域特征和区位优势获得“本土化”的发展。三、“文化记忆工程”的意义及评估“文化记忆工程”的开展与生态博物馆理念息息相关
28、,它是中国第二代生态博物馆建设广西模式中发展成效和贡献最大、影响最深远的项目。(一)“文化记忆”的内涵与功能“文化记忆工程”中的“记忆”二字,归纳起来代表的是社区内部全体成员共有的、重要的、可传承的心理认同,这种认同能够导向本土身份、族群身份的确立及心理归属。因此,“文化记忆”的鉴别、确立乃至重构,对于生态博物馆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首要的作用。1.“文化记忆”的两方面内涵“文化记忆”可以从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方面来体现其内涵。从物质性的层面上看,“文化记忆”是社区、族群共同社会生活的体现(包括共同的社会组织、社会行为),它可以通过物质手段来显示出具体的内容,比如:“文化记忆”能够以文物、照片、图
29、画、视频等形式中的可视物为载体,直观地展现在生态博物馆陈列展览中。换言之,“文化记忆”的物质性是符号的投射,它对应的是在地的物质文化遗产。从非物质性的层面上看,“文化记忆”可表述为一种族群心理,即在同一地域中共同生活的成员在较为固定的长期交往中形成的共同的、内化于心的文化特征,它体现的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合。在这一层面上,“文化记忆”的留存更多地需要依赖族群心理的固化与强化,其传承则更多地需要依赖口述、身体力行的方式进行。2.“文化记忆”对生态博物馆理念的实现因为“文化记忆”的物质性具有相当针对性、特殊性的符号投射,故而它能够对应地实现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其中一个关键文化遗产原地保护,即“文化
30、记忆”的物质性决定了它的符号指向、象征和意义只局限于当地,或者说上述的有效性、准确性只局限于当地。那么,在生态博物馆建设中对“文化记忆”的运用,如果仅仅搬动物质性的符号,投放到原生地以外的空间去展示,必然会形成错位,从而妨碍其功能发挥甚至产生误解。“文化记忆”从非物质性的层面来看并非一成不变的,它必然是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产生不断变异的过程。引发变异的因素包括在地居民(“人”) 的变化、心理的对比、外来冲击、文化自身功能变异等等,只不过有的过程中符号的投射比较强烈、显著,有的则需要更长时期的对比观察才能体现。非物质性的变化往往首先或较为直观地体现在物质性层面的变化上。所以,在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与
31、运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理念是:不能忽视“文化记忆”的变迁,因此不能过分干预或不当评判当地居民对自身经济、文化发展方式的选择,要承认每一种符号投射出的、每一种思维映照出的“改变”都是社区文化记忆的内容与过程。“文化记忆”的主体与其建构都应归属于社区,由当地居民来实施操作(包括选择、承继、抛弃、改变)。认识并坚持这一点,生态博物馆才有可能真正走向“居民参与”、“居民自治”。综上所述,要对“文化记忆工程”进行成效与意义的评估,应当立足于生态博物馆建设中对“文化记忆”的界定、运用和开发等方面,才能体现其可视性、检验性和借鉴意义。(二)“文化记忆工程”的成效评估“文化记忆工程”是中国第二代生态博
32、物馆建设广西模式之下的一项具体工作,它形成了生态博物馆方法论中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的一个中层理论。“文化记忆工程”到目前为止,最大的功能体现在社区和文化两个发展层面上。1.社区功能的实现在当今社会发展背景下,“文化记忆工程”根本目的是尊重文化多样性,以文化事项的抢救性挖掘为实践任务,开辟并尝试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各种现实途径,最终用文化来建构良好的、人文生态的社区。广西的“文化记忆工程”以生态博物馆理念和方法为指导,力求实现生态博物馆在中国的“本土化”。无论国内外,生态博物馆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必然要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都是在当下的物质基础与社会文化背景之上建构起来的。广西模式自基础建
33、设完成开始,“政府主导”、“专家指导”这两方面的角色和功能发挥,已逐渐退居其次,这并非鼓励完全的不作为,而是政府与专家的角色定位应当逐渐转向“支撑”的作用,最终还是要反哺社区、归权于民。从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群建设十几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政府职能由直接介入和领导,转向了政策和规范制定、资金投入、立项审批以及各级机构间的沟通协调,政府不再承担具体项目的运行,体现了管理权力的逐级下放,也表示基层组织将获得更多的自由发展权利;专家身份本就没有固定性的组织与制度,来源丰富,视角多元,这有助于在生态博物馆社区这一共同场域内实现多学科交流与碰撞、多项目及资金支持,使社区和居民享受更多的选择权。在如此背景下,生
34、态博物馆社区可以将“文化记忆工程”作为固定的、常态性的立项依据,自主引进专家的指导意见,利用“文化”搭台,实现社区发展。可以说,现阶段“文化记忆工程”在乡村社区能够产生的最大作用在于,引导社区关注文化事项的整理和保护,利用文化重新建构社区内核,依据文化进行产业开发。这应当是广西现实发展条件下,既考虑了上级支援和扶持力度,又调动了基层社区自发性、主动性的可行途径,“文化记忆工程”使生态博物馆最终达到“无为而为”,也是生态博物馆理念预设中较好的结果了。如果从微观层面抽离出来,将视野扩展到大的区域来看,那么,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广西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历史条件下、在西南边疆地区局势稳定
35、的需求下,“文化记忆工程”的持续开展,不仅局限于在广西区内产生影响,更体现了整个西南区域的精神集合。它发挥了增进民族理解和团结、调动传统社区精神文明重建、培养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骨干等“大”方向的功能。可以预见,未来“文化记忆工程”的开展永远不会抛开甚至背离上述背景、条件而行,这才是坚守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正确方向。2.文化功能的实现广西民族博物馆在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实地调研中,把文本民族志与影像民族志结合起来实施,在当前文化遗产亟待抢救性保护的时期,是进行“不浪费的人类学”的有效尝试。文化事项的抢救性保护,需要开辟多样性的记录手段,以求在少量调研时间内获取最完整、综合的信息资料;同时也需要三维
36、空间性的、多角度的记录内容,来完善历史记录的缺失或不足。要发挥文化的功能,首先必须解决内容的问题,内容记录完整了、真实了、有效了、可供参考或对比了,文化才有可用的基础。这是实现文化人类学的两大研究理念文化的整体观与相对观的重要前提。回顾十几年的广西发展历程,众多文化遗产不断改变甚至消逝了,无论今天我们要开展单项的、微观的研究,还是探求差异性、对比性研究,都因“文化记忆工程”而有了立足的根据。“文化记忆工程”从初期的社区文化调研转入后期的乡村影像工作,体现了广西民族博物馆在“如何提高社区参与”这一中心问题上的思考与态度。传统的文本资料收集对教育程度、知识水平和文化系统性研究的能力要求过高,所以在
37、开展文本收集工作中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很低;当简单易学的影视人类学理念和方法通过DV摄影机这一有趣的工具渗透到社区生活中,居民参与便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出口。传统文本记录更多地体现在口述记录上,退居为影像记录的信息补充,不再有各种写作上的硬性要求,而是变得轻松直白,打消了不少居民的顾虑和疑惑。影像记录的影响力依赖乡村传统口耳相传、面授手动,以滚雪球的形式让更多的社区成员参与到文化遗产工作中,可谓打开了推动社区参与的一扇门。至于这一功能的发挥是否真实且长久有效,有赖于“文化记忆工程”的继续推进方可检验和不断修正,笔者相信,在文化遗产消亡迅速的当下,作出尽可能的尝试比任其灭绝来说,至少是部分有效的。让生态博物馆社区借由文化来推动建设,应当思考“怎样让文化发挥更大功效”,在这里,文化的能动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族群心理建构的正功能上。谈生态博物馆建设、文化保护与传承,归根结底要仰赖于族群归属感、凝聚力、自信心的建立与强化,重视这一关键的心理需求,才可能引发自觉、自主的行动,社区只有内部运作起来,才体现其生命力。在完成了基础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医患沟通与技巧》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图木舒克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潍坊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科研方法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厚、薄膜混合集成电路及消费类电路项目效益评估报告
-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地域史研究方法与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池广西河池市环江县招聘教师29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演艺导演合同范本
- 山西农业大学《工程力学A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福州英华职业学院《简笔画与绘本》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JAVA企业级开发》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电气设备维修
- 外研版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下册)英语集体备课教(学)案
- 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
- 《如何做美篇》课件
- “一带一路”视域下印度尼西亚中资企业所得税返还案例解析
- 咨询服务协议书范本:教育咨询和培训
- 洁净空调负荷计算表格
- 泸州食品安全承诺书
-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 大理市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
- 仓库固定资产管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