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成都地铁8号线一期工程施工监测实施方案(长城路站)PAGE PAGE 84成都地铁8号线一期工程长城路站施工监测实施方案方案编写:技术负责:方案审核: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地铁监测项目部2017年4月目 录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21886 第一章 工程概况 PAGEREF _Toc21886 4 HYPERLINK l _Toc19621 1.1工程简介 PAGEREF _Toc19621 4 HYPERLINK l _Toc15452 1.2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 PAGEREF _Toc15452 4 HYPERLINK l _Toc11
2、619 1.2.1工程地质 PAGEREF _Toc11619 4 HYPERLINK l _Toc6843 1.2.2水文地质条件 PAGEREF _Toc6843 6 HYPERLINK l _Toc20123 1.3基坑周边环境 PAGEREF _Toc20123 6 HYPERLINK l _Toc18356 1.3.1建筑物 PAGEREF _Toc18356 6 HYPERLINK l _Toc17642 1.3.2地下管线 PAGEREF _Toc17642 8 HYPERLINK l _Toc24498 第二章 施工监测方案 PAGEREF _Toc24498 9 HYPERL
3、INK l _Toc13392 2.1监测实施细则 PAGEREF _Toc13392 9 HYPERLINK l _Toc29447 2.1.1监测目的 PAGEREF _Toc29447 9 HYPERLINK l _Toc16087 2.1.2编制依据 PAGEREF _Toc16087 9 HYPERLINK l _Toc19065 2.1.3监测项目及精度要求 PAGEREF _Toc19065 10 HYPERLINK l _Toc1423 2.1.4监测频率 PAGEREF _Toc1423 10 HYPERLINK l _Toc30919 2.1.5监测重点 PAGEREF _
4、Toc30919 11 HYPERLINK l _Toc13925 2.1.6本工程监测范围及监测等级 PAGEREF _Toc13925 11 HYPERLINK l _Toc27055 2.2主要监测项目技术要求 PAGEREF _Toc27055 11 HYPERLINK l _Toc13715 2.2.1一般规定 PAGEREF _Toc13715 11 HYPERLINK l _Toc25106 2.2.2地表沉降 PAGEREF _Toc25106 14 HYPERLINK l _Toc10178 2.2.3周围建筑物沉降及倾斜 PAGEREF _Toc10178 16 HYPER
5、LINK l _Toc16920 2.2.4管线沉降 PAGEREF _Toc16920 18 HYPERLINK l _Toc2585 2.2.5围护桩体水平位移 PAGEREF _Toc2585 20 HYPERLINK l _Toc8574 2.2.6围护结构顶水平位移 PAGEREF _Toc8574 24 HYPERLINK l _Toc12226 2.2.7支撑轴力 PAGEREF _Toc12226 27 HYPERLINK l _Toc24455 2.2.8地下水位 PAGEREF _Toc24455 29 HYPERLINK l _Toc30905 2.2.9立柱桩顶沉降/水
6、平位移 PAGEREF _Toc30905 30 HYPERLINK l _Toc19222 2.2.10裂缝观测 PAGEREF _Toc19222 312.2.11现场巡视、观察 PAGEREF _Toc19222 31 HYPERLINK l _Toc29653 2.2.12监测点保护 PAGEREF _Toc29653 31 HYPERLINK l _Toc27905 2.2.13监测点标识 PAGEREF _Toc27905 32 HYPERLINK l _Toc28277 2.3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PAGEREF _Toc28277 34 HYPERLINK l _Toc3488
7、2.3.1监测数据的整理 PAGEREF _Toc3488 34 HYPERLINK l _Toc17975 2.3.2控制基准和预警值 PAGEREF _Toc17975 35 HYPERLINK l _Toc6175 2.3.3管理等级及对策 PAGEREF _Toc6175 36 HYPERLINK l _Toc20770 2.3.4信息反馈与工程对策 PAGEREF _Toc20770 37 HYPERLINK l _Toc23142 2.3.5影像资料 PAGEREF _Toc23142 39 HYPERLINK l _Toc17332 第三章 监测技术成果 PAGEREF _Toc
8、17332 40 HYPERLINK l _Toc28072 3.1技术工作交底及验收 PAGEREF _Toc28072 40 HYPERLINK l _Toc7844 3.2常规报告 PAGEREF _Toc7844 40 HYPERLINK l _Toc7641 3.2.1监测日报 PAGEREF _Toc7641 40 HYPERLINK l _Toc19888 3.2.2监测周报 PAGEREF _Toc19888 40 HYPERLINK l _Toc18934 3.2.3监测月报 PAGEREF _Toc18934 40 HYPERLINK l _Toc13622 3.2.4总结
9、报告 PAGEREF _Toc13622 41 HYPERLINK l _Toc2287 3.3施工监测险情报告及联系单 PAGEREF _Toc2287 41 HYPERLINK l _Toc27716 3.3.1处理方式 PAGEREF _Toc27716 41 HYPERLINK l _Toc2551 3.3.2报告内容 PAGEREF _Toc2551 41 HYPERLINK l _Toc28725 第四章 组织机构、人员及设备配置 PAGEREF _Toc28725 42 HYPERLINK l _Toc31782 4.1组织机构 PAGEREF _Toc31782 42 HYPE
10、RLINK l _Toc26183 4.2人员安排 PAGEREF _Toc26183 43 HYPERLINK l _Toc24634 4.3仪器设备 PAGEREF _Toc24634 43 HYPERLINK l _Toc25291 第五章 质量保证体系及措施 PAGEREF _Toc25291 44 HYPERLINK l _Toc32141 5.1质量管理目标 PAGEREF _Toc32141 44 HYPERLINK l _Toc10969 5.2质量管理体系 PAGEREF _Toc10969 44 HYPERLINK l _Toc15214 5.2.1质量管理机构 PAGER
11、EF _Toc15214 44 HYPERLINK l _Toc19637 5.2.2质量管理制度 PAGEREF _Toc19637 44 HYPERLINK l _Toc27260 5.2.3质量管理体系 PAGEREF _Toc27260 45 HYPERLINK l _Toc3142 5.3人员素质保证措施 PAGEREF _Toc3142 45 HYPERLINK l _Toc9661 第六章 安全管理措施 PAGEREF _Toc9661 46 HYPERLINK l _Toc19529 6.1安全管理目标 PAGEREF _Toc19529 46 HYPERLINK l _Toc
12、29058 6.2安全措施 PAGEREF _Toc29058 46 HYPERLINK l _Toc8749 6.2.1地表测点埋设期间安全措施 PAGEREF _Toc8749 46 HYPERLINK l _Toc11867 6.2.2现场监测期间安全措施 PAGEREF _Toc11867 47 HYPERLINK l _Toc29111 第七章 应急预案 PAGEREF _Toc29111 48 HYPERLINK l _Toc26783 7.1基本原则与方针 PAGEREF _Toc26783 48 HYPERLINK l _Toc5857 7.2组织人员及应急资源 PAGEREF
13、 _Toc5857 48 HYPERLINK l _Toc4446 7.3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组织措施 PAGEREF _Toc4446 48 HYPERLINK l _Toc6031 7.4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技术措施 PAGEREF _Toc6031 49 HYPERLINK l _Toc21427 7.5应急区域划分及应急回应 PAGEREF _Toc21427 51 HYPERLINK l _Toc25615 7.5.1应急区域范围划定 PAGEREF _Toc25615 51 HYPERLINK l _Toc4560 7.5.2 工地场外应急区域范围的划定 PAGEREF _Toc456
14、0 51 HYPERLINK l _Toc9347 7.5.3预案的启动 PAGEREF _Toc9347 52 HYPERLINK l _Toc12087 7.5.4 值班人员的安排和职责 PAGEREF _Toc12087 52 HYPERLINK l _Toc17057 7.5.5现场恢复 PAGEREF _Toc17057 52 HYPERLINK l _Toc14850 附图(测点布置示意图) PAGEREF _Toc14850 53第一章 工程概况1.1工程简介长城路站位于川大路与长城路交叉口,沿川大路东西向敷设,为地下二层(换乘节点为地下三层)车站。车站周边主要建筑物有光明苑小区
15、、川大江安校区宿舍、城南逸家小区和金色校园购物广场。本站地下管线密集,多为雨水管、污水管、供电、电信、信号、路灯以及燃气等管线,对车站起控制作用有控制性管线有DN1000混凝土雨水管、 DN1000混凝土污水管、110kV电力沟槽。车站中心里程为DK19+767.160,结构总长480.601m,结构型式为地下二层三跨(局部二跨、四跨)箱型框架结构。车站顶板覆土约3.34.3m,基坑深17.419.6m,换乘节点底板埋深为25.2mm。三跨、四跨段基坑宽度31.35m43.00m,二跨段基坑宽度15.60m21.00m。本站大、小里程端均为盾构区间。车站设置5座出入口(另有2座预留出入口)、两
16、座风道及1座安全安全出入口。 本站主体采用半盖挖半明挖顺作法施工,路口段采用盖挖半逆作法施工。1.2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本车站工程场地范围地势起伏平缓,地貌单元为岷江水系一级阶地,高程为486.48490.63m,平均为487.88m,相对高差4.15m。地处交通干道,地下管线分布复杂,车流量较大。1.2.1工程地质根据钻孔揭示,场地范围内上覆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l);其下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pl)粉质黏土、细砂、中砂、卵石,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泥岩。按分层依据,结合本工程地质断面,划分岩土层。每个岩土层描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杂填土
17、:灰色、灰褐等杂色,致密状,干燥稍湿。表层位于道路位置由混凝土及沥青等组成,其中地表道路砼厚度平均约0.5m;其余地段以回填的碎石、砖块、粘性土及砂土为主。本场地范围内局部,主要分布于地表路面处,回填时间510年,本层层厚0.54.7m。 (2)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粉质黏土:灰褐色,可塑,主要由黏粒组成,含少量粉粒,手搓捻略有砂感,稍有光泽反应,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场地内均有分布。本层层厚0.54.1m。细砂:青灰色、灰黄色,湿饱和,松散,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次为云母,局部夹少量卵石。该层在场地内呈透镜体状分布于卵石上部。本层层厚0.52.4m。中砂:青灰色
18、、灰黄色,湿饱和,松散稍密,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次为云母,局部夹少量卵石。该层在场地内呈透镜体状分布于卵石上部。本层层厚0.50.9m。卵石:褐灰色、浅灰色,湿饱和,稍密中密为主,局部松散。卵石成分以岩浆岩、变质岩类岩石为主。磨圆度较好,以亚圆形为主,少量圆形,分选性差,中风化微风化。卵石含量一般6070%,粒径以215cm为主,充填物主要为细、中砂及圆砾。根据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按卵石颗粒含量和N120动力触探将其分为松散卵石、稍密卵石、中密卵石三个亚层。松散卵石:褐灰色为主,湿饱和,卵石含量约50%55%,粒径一般为25cm,圆砾及细砂、中砂充
19、填,卵石磨圆度较好。本层层厚0.83.5m,平均厚度2.49m,层顶标高482.7487.13m,层顶深度2.55.2m,本层局部缺失。N120动力触探修正击数小于4击。稍密卵石:褐灰色、浅灰色,潮湿饱和,稍密,卵石约占55%60%,粒径一般28cm,圆砾及中、细砂充填,石质成分主要为砂岩、石英砂岩、灰岩及花岗岩等,磨圆度较好,分选性较差。本层层厚0.93.9m,平均厚度2.86m,层顶标高479.58484.43m,层顶深度5.28.6m。N120动力触探修正击数47击。中密卵石:褐灰色、浅灰色,饱和,中密,局部稍密,卵石含量60%70%,圆砾、中砂充填,卵石粒径215cm,含个别漂石;卵石
20、原岩为石英砂岩、花岗岩。本层层厚0.82.4m,平均厚度1.55m,层顶标高477.98481.33m,层顶深度8.09.8m。N120动力触探修正击数710击。 (3)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泥岩顶板起伏较大,顶板标高475.58478.93m,本次勘察泥岩未揭穿,与上覆第四系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强风化泥岩:暗红色、紫红色。岩质软,敲击声闷,泥质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较发育。岩芯多呈碎块状,少量短柱状岩芯,岩质软,为极软岩。岩芯手可折断,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类。本层层厚0.404.5m。中等风化泥岩:暗红色、紫红色。泥质结构,块状构造,岩质较软,锤击声半哑哑。节理、裂隙较发育,局部裂隙面可见黑色
21、氧化物膜。岩体RQD值为7090%,岩芯多呈短柱状,少量长柱状及碎块状。岩质较软,为极软岩,锤击易碎,部分地段软弱夹层或差异风化明显,易风化,遇水易软化。综合考虑岩体完整程度为破碎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类。1.2.2水文地质条件1)地表水、地下水赋存及类型本段地处岷江水系一级阶地,无地表河流、沟渠。车站地下水主要有赋存于黏性土层之上填土层中的上层滞水、第四系砂、卵石层的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其中对工程影响较大的为第四系砂、卵石层的孔隙潜水。(2)地下水位及抗浮水位建议本场地地下水水位正常埋深为34m,高程为484.0485.0m。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成都地区丰水期一般出现在7、8、9月份
22、,枯水期多为1、2、3月份。丰水期历史最高地下水位埋深一般位2.00m,水位年变化幅度约23m之间。根据成都地区地铁设计、施工经验,建议本工程抗浮水位有效站台中心里程处地表下3m考虑,抗浮设计水位标高采用485.00m。(3)水、土腐蚀性地下水对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土对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1.3基坑周边环境1.3.1建筑物本车站拟建场地位于西航港大道中,周边建构筑物主要有:光明苑小区、川大江安校区宿舍、城南逸家小区和金色校园购物广场,如下图所示。1.3.2地下管线 车站范围内主要控制性管线:1)DN1000污水管,永久改迁;2)D
23、N400给水管,临时保护;3)10K供电,临时改迁;4)中压燃气DN159,临时改迁;5)110K供电,悬吊保护;6)DN1000雨水管,临时改迁;第二章 施工监测方案2.1监测实施细则2.1.1监测目的成都地铁8号线一期工程通过地区地质条件及环境十分复杂,施工难度大。在施工期间对结构工程及施工沿线周围重要的地下、地面建(构)筑物、地面道路等实施变形、内力等方面的监测,为甲方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用以评定该工程在施工期间的安全性及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对可能发生的危及施工、周边环境安全的隐患或事故及时、准确的预报,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避免事故的发生。监测的数据和资料主要满足以下几方
24、面的要求:(1)使甲方能完全客观真实地了解工程安全状态和质量程度,掌握工程各主体部分的关键性安全和质量指标;(2)根据监测成果按照预警体系发出预警信息,及时对潜在的险情通报给各参建单位,使得积极采取对策;(3)通过监测,掌握施工对围岩及既有建(构)筑物的影响程度,用以修改设计参数,达到信息化设计目的;(4)通过积累数据,丰富设计人员和专家对类似工程的经验,以利专家解决工程中所遇到难题。2.1.2编制依据(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
25、2897-2006);(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6)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8)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9)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2013);(10)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11)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版);(12)成都地区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范(DB51/T5072-2011);(13)成地铁建(2014)16号;(14)成都地铁8号线一期工程相关设计图;(15)国家或行业其他
26、测量规范、强制性标准;(16)中铁成指安【2016】150号。2.1.3监测项目及精度要求现场配备的仪器设备精度满足规范要求,所有进场仪器设备均具有合格的检定证书,定期进行监测仪器设备的保养、维护,保证所有的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表2.1 施工监测项目细则序号监测项目测试仪器精度要求备 注1基准点或工作基点联测电子水准仪(DiNi03)全站仪标准偏差:0.3mm/km角度:1;测距1.5mm+2ppm平面及高程控制点2地表沉降精密水准仪(DS05)标准偏差:0.5mm/km配铟钢尺3建(构)筑物沉降及倾斜精密水准仪(DS05)标准偏差:0.5mm/km配铟钢尺4地下管线沉降精密水准仪(D
27、S05)标准偏差:0.5mm/km配铟钢尺5桩体水平位移(测斜)测斜系统5mm/25m6桩顶水平/竖向位移收敛计全站仪精密水准仪(DS05)重复性指标0.20mm角度:1;测距1.5mm+2ppm标准偏差:0.5mm/km7支撑轴力轴力计频率读数仪1.5%F.S0.05Hz8地下水位水位仪2mm9立柱沉降/位移全站仪精密水准仪(DS05)角度:1;测距1.5mm+2ppm标准偏差:0.5mm/km配铟钢尺10裂缝裂缝观测仪宽度:0.1mm深度和长度:1.0mm11盖挖法围护桩与立柱桩差异沉降水准仪全站仪1.0mm12基坑内外巡视、观察开挖及结构施工阶段随时进行2.1.4监测频率工程监测频率的确
28、定应满足能系统反映监测对象所测项目的重要变化过程而又不遗漏其变化时刻的要求。监测频率应综合考虑工程类别、施工工序、周边环境、自然条件的变化和当地经验而确定。当监测值相对稳定时,可适当降低频率;当监测值出现异常变化时,应加强监测频率。表2.2 监测频率表序号监测项目监测频率1基准点或工作基点联测1次/月2地表沉降基坑开挖深度小于10m时,1次/天;基坑开挖深度大于10m时,2次/天;主体施工阶段底板施工完成后7天,2次/天;主体施工阶段底板施工完成后728天,1次/天;主体施工阶段底板施工完28天后,1次2/天;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回填后,且数据趋于稳定,停测。3建(构)筑物沉降及倾斜4地下管线沉降
29、5桩体水平位移(测斜)6桩顶水平/竖向位移7支撑轴力8地下水位9立柱沉降/位移10裂缝11盖挖法围护桩与立柱桩差异沉降12基坑内外巡视、观察基坑开挖及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随时进行。备注:1.监测频率按设计文件及中铁成指安【2016】150号;2.当监测数据异常时,加强监测频率,具体要求见表2.8。2.1.5监测重点长城路站两侧有建构筑物,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加强监测。2.1.6本工程监测范围及监测等级(1)本基坑开挖深度约17.419. 6m,基坑开挖深度1倍2倍范围内为监测区域。(2)工程监测等级宜根据基坑的自身风险等级、周边环境风险等级和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进行划分,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30、GB50911-2013),本基坑工程监测等级为一级。2.2主要监测项目技术要求2.2.1一般规定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成都地铁8号线一期工程特点、设计要求、场地条件和方法实用性等因素综合确定,监测方法应合理易行。(1)变形监测网变形监测网主要包括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等工作基点应选择在相对稳定和方便使用的位置,且定期将工作基点与基准点进行联测。在通视条件良好、距离较近、观测项目较少的情况下可直接将基准点作为工作基点。另外,基准点不应受工程施工、降水及周边环境变化的影响,应设置在位移和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位置稳定、易于保存的位置,并应定期复测,复测周期视基准点所在位置的稳定情况而定。一般情况
31、下,基准点可利用设计单位提供的测量控制点(与同步复测成果)。若无法利用设计单位提供的测量控制点可选择较稳定位置自行制作,如下图:图2.1 水准点埋设图(岩石地层)图2.2 水准点埋设图(土层中)图2.3 平面控制点埋设图(岩石地层)图2.4 平面控制点埋设图(土层中)基准点布设原则:a.基准点是检验工作基点稳定性的基准,选设在远离地铁基坑施工影响区范围外的稳固位置;b.工作基点是直接测点变形观测点的依据,选设在相对稳定的地段,一般至少距基坑开挖深度2.5倍范围之外;c.基准点的分布应满足准确、方便引测全部观测点的需要,每个相对独立的测区基准点及工作基点的个数均不应少于3个,以保证必要的检验、复
32、核条件;d.基准点及工作基点要避开交通干道、地下管线、仓库堆栈、水源井、河岸、松软填土、滑坡斜面及标志易遭破坏的地点;e.定期做好基准点、工作基点的高程联测复核工作,确保监测网的稳定性。基准点校核:a. 采用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一台,仪器标称精度为0.3mm/km,2m铟瓦水准标尺一对,所用仪器和水准标尺经国家授权测绘仪器鉴定单位检定均为合格,仪器测量精度符合城市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本次复测严格按照城市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进行作业,在测量期间定期对仪器和标尺指标进行常规检查,保证测量仪器各项精度指标处于正常状态,确保测量数据符合精度要求。本项目所使用的仪器都按要求送质检部门进行检定,取
33、得合格证书。观测期间(观测前、观测中、观测后),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由我院仪检人员和外业人员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均符合规定要求。b.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的要求按下表的规定。表2.3 城市二等水准测量观测的视线长度、视距差、视线高度的要求(m)等级视距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mm仪器类型视距城市二等DS1501.03.00.50.3测站观测限差的要求按下表的规定。表2.4 水准测量的测站观测限差(mm)等级基、辅分划读数之差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之差城市二等0.40.61.03.0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路线、闭合差限差的要求按下表的规定。
34、表2.5 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路线、闭合差限差(mm)等级每公里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测段(路线)往返测高差不符附合或环形路线不符值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城市二等1.0446c.数据整理首先对外业观测数据进行100%复核,并统计各段线路闭合差。检算各项闭合差符合要求后,计算每千米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和全中误差以及各点的偶然中误差、最弱点中误差和相邻点相对高程中误差,作出精度评价。根据原测和复测成果的对比分析,对水准控制网的现状(包括精度、可靠性以及点位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并明确每个控制点的取值,对于原、复测较差超限的点位,在确认检测成果正确无误,经计算后得出基准点取值。复测后,建议二等水准控制点按以下
35、原则取值使用:复测值与原测值互差绝对值3mm时,取原测值使用;3mm复测值与原测值互差绝对值6mm时,取原测值和复测值的均值使用;复测值与原测值互差绝对值6mm时,取复测值使用。(2)仪器设备和元件性能良好的仪器设备和元件是监测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监测现场采用的仪器设备和元件应符合下列规定:a.满足观测精度和量程要求,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能;b.应经过校准或标定,且校核记录和标定资料齐全,并应在规定的有效期内使用;c.监测过程中应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及监测元件的检查。(3)基本要求为将监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监测精度的目的。量测过程中尽量使仪器设备额在基本相同的环
36、境和条件(如环境温度、湿度、光线、工作时段等)下工作。对于同一监测项目宜按照下列要求执行:a.采用相同的观测方法和观测路线;b.使用同一监测仪器设备;c.固定观测人员;d.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e.初始值应在相关施工工序之前测定,并至少连续观测3次选取稳定值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2.2.2地表沉降(1)监测目的该项目监测目的是监控基坑围护结构周围土体的位移,了解土体稳定性,同时也可对围护结构的安全状况间接判断。(2)水准监测网布设形式水准监测网以成都地铁8号线一期工程高程系统为基准建立。控制点由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组成,同沉降监测点一起布设成闭合线路、附合线路等形式。基准点和工作基点按照第2
37、.2.1节中要求制作。(3)测点布设原则及方法沉降监测点按照设计图纸中监控量测设计中的要求,在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地表布置,原则如下:地表沉降监测点标志采用窖井测点形式,采用人工开挖或钻具成孔的方式进行埋设,要求穿透路面结构层(埋设形式如图2.5)。测点加保护盖,孔径不得小于120mm。道路、地表沉降监测测点应埋设平整,防止由于高低不平影响人员及车辆通行,同时,测点埋设稳固,做好清晰标记,方便保存。图2.5 地表沉降监测点布置示意图地表沉降测点采用人工开挖或钻具成孔的方式进行埋设,埋设步骤如下:a.土质地表使用洛阳铲,硬质地表使用工程钻具,开挖直径约120mm,钻孔深度以取透土层上部硬化层为原则,
38、夯实孔洞底部;b.清除渣土,向孔洞内部注入适量清水养护;c.在孔中心置入长度不小于80cm的钢筋标志,露出填充物面约12cm,测点高度要低于路面高度,以避免行车对其影响,并用粗砂回填夯实;d.上部加装保护盖。e养护15天以上(此方法使测点以端承的方式直接反映土层变化)如遇绿化带或松软土质,可直接将测点埋入土中,做好标识,以防测点受外物接触后被破坏,影响正常监测。(4)观测、计算方法及要求水准监测网观测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使用精密水准仪进行观测,主要技术要求如下:a.基准点、工作基点观测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二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其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表2.6 垂直位
39、移监测网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序号项目限差1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0.5mm2每站高差中误差0.15mm3往返较差及环线闭合差0.3mm(n为测站数)4检测已测高差较差0.4mm(n为测站数)5视线长度30m6前后视的距离较差0.5m7任一测站前后视距差累计1.5m8视线距离地面最低高度0.5m地表监测基准点为已知高程点,利用测得的各监测点与基准点的高差H,可得到各监测点的高程H,其与上次测得高程的差值h即为该监测点的沉降值,即h(1,2)=H(2)-H(1)沉降监测点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三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见下表:表2.7 沉降监测点观测主要技术指标
40、及要求序号项目限差1沉降观测点与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1.0mm2每站高差中误差0.30mm3往返较差及环线闭合差0.6mm(n为测站数)4检测已测高差较差0.8mm(n为测站数)5视线长度50m6前后视的距离较差2.0m7任一测站前后视距差累计3.0m8视线距离地面最低高度0.3mb.观测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中三等水准量测的技术要求,以附、闭合水准路线进行观测。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时采用往返观测;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时首次观测采用单程双测站观测,其后可采用单程单测站观测,观测点与基点形成闭合环(基点观测点基点),并每三个月对基点进行一次检测,直至观测工作结束。观测
41、注意事项如下:对使用的水准仪、水准尺应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进行检验,确保仪器处于良好状态;观测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观测前应正确设定记录文件的存贮位置、方式,对精密水准仪的各项控制限差参数进行检查设定,确保附合观测要求;应在无气浪状态下,确保标尺刻度清晰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时才能开始观测;每测段往测和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完成闭合或附合路线时,应注意电子记录的闭合或附合差情况,确认合格后方可完成测量工作,否则应查找原因直至返工重测合格。2.2
42、.3周围建筑物沉降及倾斜(1)监测目的基坑工程施工会引起周围建筑物产生沉降,为全面了解施工引起的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情况,在施工期间内,在建筑物周围设置测点,观测基坑施工过程中地表建筑物下沉及倾斜,据以判定建筑物的安全性,以及采用的工程保护措施的可靠性。(2)水准监测网布设形式建筑物沉降观测可与地表沉降水准监测网共用,将建筑物沉降监测点纳入其中构成闭合线路、附合线路等形式。(3)测点布设原则及方法建筑物沉降的基点、工作基点可与地表沉降水准监测网中的基点、工作基点共用,布置原则按照第2.2.1节内容要求布设。建筑物测点标志根据不同监测对象采用不同的埋点形式,框架、砖混结构对象采用钻孔埋入标志测点,
43、钢结构对象采用焊接式测点,特殊装修较好的对象采用隐蔽式测点形式。沉降监测各类测点埋设时应注意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电器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一般应高于室内地坪0.20.5m。测点埋设完毕后,在其端头的立尺部位涂上防腐剂。建筑物上布设的测点采用钻具成孔方式进行埋设,埋设步骤如下:a.使用电动钻具在选定建筑物部位钻直径16mm,深度约120mm孔洞;b.清除孔洞内渣质,注入适量清水养护;c.向孔洞内注入适量搅拌均匀的锚固剂;d.放入观测点标志;e.使用锚固剂回填标志与孔洞之间的空隙;f.养护15天以上。埋设形式如下图:隐蔽式监测点外露式监测点图2.
44、6 建筑物沉降监测点埋设示意图(4)观测、计算方法及要求建筑物沉降观测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使用精密水准仪进行观测。沉降监测点观测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二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其技术要求及观测注意事项与地表沉降监测要求一致。基于建筑物沉降观测结果作适当计算即可获取建筑物倾斜值,已知建筑物基础结构上相邻的两点、(距离可量测),通过水准测量得到点、的沉降值、后,进行建筑物倾斜计算,如下图所示。角即为所求建筑物产生的倾斜角。图2.7 建(构)筑物倾斜计算示意图(5)监测点埋设安全保证措施a.钻机使用前,应检查钻机设备的性能是否处于良好状态,应检查接入电源是否安全,应确保电源线
45、无破损、无漏电现象;b.在钻孔断面位置前后50m处设置施工标志牌,提醒往来行人、车辆司机前方有施工作业(监测点埋设作业);c.工作人员应着工作服,穿反光背心,戴工作帽进入施工现场;d.安排专人观察道路施工现场往来车辆状况、建筑物附近高空坠物现象等,必要时提醒司机请注意前方施工情况;e.监测点埋设完毕后,及时清理现场。2.2.4管线沉降由于基坑尚未开挖,部分管线还未完成迁改,我项目部现无法全面说明管线沉降测点的布置位置,后期待管线改迁完成,既按设计文件及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测点布设及日常监测。(1)监测目的观测基坑开挖时地下管线沉降情况,据以判定地下管线的安全性,以及采用的工程保护措施的可靠性。(2
46、)水准监测网布设形式地下管线沉降观测可与地表沉降水准监测网共用,将地下管线沉降监测点纳入其中构成闭合线路、附合线路等形式。(3)测点布设原则及方法地下管线沉降监测点在受施工影响的管线上设置,布置的原则为:= 1 * GB3原则上地下管线监测点重点布设在煤气管、给水管、污水管、大型雨水管及市政管线方沟上,测点布置时要考虑地下管线与工程的相对位置关系;= 2 * GB3测点宜布置在管线的接头处,或者对位移变化敏感的部位;= 3 * GB3根据设计图纸要求,有特殊要求的管线布置管线管顶测点,无特殊要求的布置在管线上方对应地表监测点处。地下管线沉降监测点埋设方式如下:= 1 * GB3有检查井的地下管
47、线应打开井盖直接将测点布设到管线上或管线承载体上;= 2 * GB3无检查井但有开挖条件的管线应开挖暴露管线,将测点直接布到管线上;= 3 * GB3无检查井也无开挖条件的管线可在对应的地表埋设间接观测点;= 4 * GB3在管线上布设监测点时,对于封闭的管线可采用抱箍式埋点,对于开放式的管线可在管线或管线支墩上做监测点支架。管线沉降测点标志形式如下图:图2.8 地下管线沉降监测点布置示意图(4)计算、观测方法及要求在埋设好的地下管线沉降监测点上支立铟钢尺,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使用精密水准仪采用往、返路线进行量测。观测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二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观测
48、注意事项与地表沉降监测相关要求一致。成果合格后,计算各测点与水准原点的高差。统计并比较各次的高差值,就能得出该次各地下管线沉降监测点的下沉值。地下管线沉降监测点埋设时应注意准确调查核实管线位置,确保测点能够准确反映管线变形,采用钻孔埋设方式测点埋设前应探明有无其它管线,确保埋设安全。在无检修井管道沉降监测点埋设时,埋设间接测点的孔径不得小于120mm。2.2.5围护桩体水平位移(1)监测目的了解基坑开挖和主体结构施工中围护结构及周围土体在不同深度处的水平位移情况。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随着基坑内部土体大量移走,围护结构在外侧土压力的作用下,产生变形;同时基坑周围土体受基坑开挖扰动的影响,使围护结构
49、不同深度位置受力不均,为此,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有必要对围护结构沿纵深方向的水平位移以及基坑周围土体位移进行监控量测,并及时反馈,以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基坑、周围建(构)筑物以及地下管线等的安全。(2)测试形式及工作原理工程结构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的监测宜采用在结构内或土体内预埋测斜管、通过测斜仪观测各深度处的水平位移的方法。测斜装置包含三部分:测斜仪(如下图)、测斜导管和测读仪。图2.9 测斜仪构造示意图活动式测斜仪及其导轮是沿测斜导管的导槽沉降或提升,测斜探头内加速度计传感器可以敏感的测出导管在每一深度处的倾斜角度,其结果是输出一个电压信号,在读数仪的面板上显示出来,测斜仪测出的电压信号是以测斜
50、导管导槽为方向基准,在某深度处,测斜仪上下导轮标准间距L上的倾斜角的正弦函数,该函数可换算成水平位移。如下图所示,加速度计敏感轴在水平面内时,矢量g在敏感轴上的投影为零,加速度计输出为零,当加速度计敏感轴与水平面存在一个倾角时(等同于加速度计敏感轴与垂直基准线的夹角记为),加速度计输出一个电压信号。式中:;。为消除的影响,可以将探头调转180,在该点进行第二次测量,则有:图2.10 测斜仪计算示意图为将偏值消去,将进行作差,得差数:当把这些水平位移偏量累积起来,从测孔底部始绘成曲线,结果就是初次观测与后来的任一次观测之间的水平偏移变化曲线,代表此观测期间土体发生的变形,即水平位移,从这个偏移曲
51、线上很容易看出在某个深度正在发生偏移。计算时,必须设定好基准点,基准点可以设在测斜管顶部或底部。若测斜管底部进入基岩较深的稳定层,则底部可以作为基准点。对于悬挂式(底部未进入基岩的)可以将管顶作为基准点,每次量测前必须测定基准点的坐标。(3)测点布设原则及方法通过直接绑扎或设置抱箍将测斜管固定在围护结构桩(墙)体的钢筋笼上,钢筋笼入孔(或槽)后浇筑混凝土。测斜管与支护结构的钢筋笼绑扎埋设,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0米,测斜管与钢筋笼的固定必须十分稳定,以防浇筑混凝土时,测斜管与钢筋笼相脱落。同时必须注意测斜管的纵向扭转,很小的扭转角度可能导致测斜仪探头被导槽卡住。图2.11 测斜管绑扎埋设实景图(
52、1)图2.12 测斜管绑扎埋设实景图(2)操作要求及注意事项:a.管底宜与钢筋笼底部持平或略低于钢筋笼底部,顶部达到地面(或导墙顶);b.测斜管与围护结构的钢筋笼绑扎埋设,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0m;c.测斜管的上下管间应对接良好,无缝隙,接头处牢固固定、密封;d.管搬扎时应调正方向,使管内的一对测槽垂直于测量面(即平行于位移方向);e.封好底部和顶部,保持测斜管的干净、通畅和平直;f.做好清晰的标示和可靠的保护措施。顶盖保护盖顶盖保护盖底盖测斜管围护桩图2.13 测斜管埋设图(4)观测、计算方法及要求观测方法:a.用模拟探头检查测斜导管导槽质量,是否有卡探头的现象;b.首先,必须设定好基准点,
53、基准点可以设在测斜管顶部或底部。若测斜管底部进入基岩较深的稳定层,则底部可以作为基准点。对于悬挂式(底部未进入基岩的)可以将管顶作为基准点,每次量测前必须采用光学仪器或其他手段确定基准点的坐标;c.开启测斜仪测读仪处于工作状态,将探头导轮插入测斜导管导槽内,缓慢地下放至管底稳定一段时间(建议超过5分钟),然后由管底自下而上沿导槽全长每隔0.5m读一次数据,记录测点深度和读数。测读完毕后,将探头旋转180插入同一对导槽内,用上述方法再观测一次,深点深度同第一次相同;d.每一深度的正反两读数的绝对值宜相同,当读数有异常时应及时补测。计算方法:当被测桩体产生变形时,测斜管轴线产生挠度,用测斜仪确定测
54、斜管轴线各段的倾角,便可计算出桩体的水平位移。设基准点为O点,坐标为(X0,Y0),于是测斜管轴线各测点的平面坐标由下列两式确定:式中 测点序号,=1,2,3;测斜仪标距或测点间距(m);测斜仪率定常数;X方向第段正、反测应变读数差之半;Y方向第段正、反测应变读数差之半;为消除量测装置零漂移引起的误差,每一测段两个方向的倾角都应进行正、反两次量测,即当或0时,表示向X轴或Y轴正向倾斜,当xi或yi0时,表示向轴或轴负向倾斜,由上式可计算出测斜管轴线各测点水平位置,比较不同测次各测点水平坐标,便可知道桩体的水平位移量。要求:a.测斜导管应在测试前5天装设完毕,在35天内用测斜仪对同一测斜管作23
55、次重复测量,判明处于稳定状态后,以3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侧向位移计算的基准值;b.测斜探头放入测斜导管底应等候5分钟,以便探头适应管内温度,观测时应注意仪器探头和电缆线的密封性,以防探头数据传输部分进水。测斜观测时每0.5m标记一定要卡在相同位置,每次读数一定要等候电压值稳定才能读数,确保读数准确性。2.2.6围护结构顶水平位移(1)监测目的了解基坑开挖和主体结构施工中围护结构变形情况,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随着基坑内部土体大量移走,围护结构在外侧土压力的作用下,产生变形;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和沉降是围护结构变形直观的体现,是深基坑监测中一个重要的项目。(2)测试形式及工作原理激光收敛计:采用S
56、WJ-V型激光收敛计量测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SWJ-V型激光收敛计采用激光收发一体模块量测两个测点间的距离,测试距离范围为150m。支持手工量测模式和自动量测模式,采用手工量测模式时,实现测量按钮与激光测距模块分离,确保量测时设备无轻微抖动或移动;采用自动量测模式时,频率可调。仪器及固定端目标靶图2.14 围护结构水平位移监测示意图(激光收敛计)全站仪:对于基坑周边水平位移观测,按一个层次布网,由控制点组成控制网,由观测点与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扩展网和单一层次布网采用前、后方交会法或附合导线等形式。对于观测精度要求较高的截段,控制点宜采用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其对中误差不应超过0.1
57、mm。控制点要便于长期保存、加密、扩展和寻找,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不受旁折光的影响。(3)测点布设原则及方法基准点的布设:桩顶水平位移量测对象主要为车站基坑的围护结构顶部,首先需要建立位移监测网,设置基准点和工作基点。一般情况下,基准点采用成都地铁8号线一期工程施工平面控制系统为基准建立,采用附合或闭合导线形式,起始并闭合于地铁工程精密导线上。基准点数量不应少于3个,工作基点可根据需要选择较稳定的位置设置(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并定期与基准点联测。常见的工作基点制作要求如下:基准点(工作基点可参考)布置原则如下:基准点是监测成果稳定的基准,应设于基坑开挖深度24倍距离外的稳定区域;基准
58、点位的分布应满足准确、方便,并能观测到全部测点的需要;每个相对独立的测区基准点个数不应少于3个,以保证必要的检核条件。监测点的布设:水平位移监测点宜布设在基坑圈梁、围护结构顶部较为固定的地方,以设置方便,不易损坏,且能真实反映基坑围护结构顶部的侧向变形为原则,实施过程中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监测点常用埋设预埋预制件形式,预制件的制作要求如下:该预制件一般选用钢质材料,长约30cm40cm、直径25,一端锉平并刻有“+”字丝。监测点的埋设过程如下:首先按照方案要求确定监测点位置(一般在围护结构顶部按一定间距布设),然后在该位置钻孔,孔深一般为20cm25cm,在孔内埋设上述钢质预制件
59、后,浇筑高强度混凝土,使该预制件固定,并制作混凝土保护墩,如下图:图2.15 水平位移监测点埋设监测点时应注意保证与测点间的通视,测点埋设完毕后,应进行必要的保护、防锈处理,并作明显标记。(4)观测、计算方法及要求水平位移的量测方法很多,但各种方法的使用条件不一,在方法选择和施测时应合理选择。常用的水平位移量测方法有:全站仪坐标法、激光收敛计法等。全站仪:全站测量是集测角、测距于一体的测量技术,可对地面点的三维坐标等参数同时测定。采用全站测量技术测定监测点的坐标变化可求该点的位移矢量,将该位移矢量分解到特定的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分量即为所求。全站测量中三维坐标测量、后方交会测量(亦即自由设站技术)
60、可实现点的坐标测量。三维坐标测量将测站坐标、仪器高、棱镜高输入全站仪中,后视点并输入其坐标或后视方位角,完成全站仪测站定向后,瞄准点处的棱镜,通过相应功能键(测量键)可显示点三维坐标。后方交会测量(自由设站)将全站仪安置于待定点上,观测两个或两个以上已知点(点、等)的角度和距离,并输入各已知点的三维坐标和仪器高,全站仪即可计算出测站点的三维坐标,然后可进行其它点的测设。图2.16 三维坐标测量示意图图2.17 自由设站示意图在基坑监测过程中,观测点基坑方向的变化量很小,即可认为基本不变;沿角度观测的测回数视仪器精度和位移观测精度确定,位移方向根据的符号而定。由于工作基点在观测期间也可能发生位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股东对赌协议
- 婚内财产只归女方协议书范本
- 财务会计实习报告范文
- 部门kpi报告范文
- 2024年度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应急预案合同2篇
- 《防静电知识讲座》课件
- 基于二零二四年度的版权运营合同
- 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合同
- 2024版租赁合同(办公场所)2篇
- 《工程构造》课件
- 《儿科护理学》课程说课
- 大数据与数字经济的关系
- 沥青行业成本分析
- 《增值税纳税申报》课件
- 2024-2023-2024年中考语文三年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版)16小说 试卷(含答案解析)
- 10KV配电室倒闸操作票
- 妇婴医院护理技术操作新生儿更换尿布法操作流程图与考核评分标准
- 胃癌科普宣教
- 第二单元“革命岁月”(主题阅读)- 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统编版)
- 异想天开的科学游戏
- 茶的养生与防治疾病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