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地质灾害分析报告_第1页
泥石流地质灾害分析报告_第2页
泥石流地质灾害分析报告_第3页
泥石流地质灾害分析报告_第4页
泥石流地质灾害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泥石流地质灾害分析报告泥石流地质灾害分析报告泥石流现象基本上在世界上所有山区都有可能发生,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山地面积广阔,又多处于季风气候区,加之新构造运动强烈、断裂构造发育、地形 复杂,从而成为世界上泥石流最发育、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 2010年8月7日舟曲特大泥石流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要认真研习泥石流,从而更 好的防止泥石流。经过讨论,我们组认为应该从泥石流概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分类、 泥石流的危害、泥石流防治五个方面研究泥石流。下面为具体分析:一、泥石流概述定义:泥石流(mud-rock flows )是产生在沟谷中或斜坡面上的一种 饱含大量泥沙、石块

2、和巨砾的特殊的山洪,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其运动过程介于山崩、滑坡和洪水之间,是各种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水文、气象 等)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泥石流具有以下三种特征:(1)泥石流具有土体的结构性,即具有一定的抗剪强度,而挟砂水流的抗剪强 度等于零或接近于零。(2)泥石流具有水体的流动性,即泥石流与沟床之间没有截然的破裂面,只有 泥浆润滑面,从润滑面向上有一层流速逐渐增加的梯度层;而滑坡体与滑床之间有 一破裂面,流速梯度等于零或接近于零。(3)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山地沟谷区,具有较大的坡降。我国泥石流的分区:根据泥石流形成的自然环境、泥石流类型与活动特点的差异,可将中国泥石流 划

3、为6个分布区。青藏高原边缘山区横断山区和川滇山区西北山区黄土高原山区华北和东北山区中国东南部山区泥石流地貌特征:泥石流地貌一般可以划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如下图:I-形成区;II-流通区;IU-堆积区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松散的固体物质来源泥石流之所以不同于其它水流,就在于它含有大量固体物质。因此,储存松散 固体物的场地就成为泥石流的发源地。固体物的成分、多少和补给方式,决定了泥 石流的类型、性质和规模。2、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形成泥石流的地形特征是陡峻和高差大,我国大多数泥石流都发生于高原边缘 具有这种特征的陡峻坡面和深切的沟谷内。沟谷中具有陡峻的谷坡地形和较大的纵 坡,有利于松

4、散堆积物与水流汇集,并使之迅速下泻。3、充足的水源和适当的激发因素水是激发泥石流的必要条件,又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和搬运介质。泥石流的水 源有暴雨、降雨、冰雪融水、地表水体溃决等不同的形式,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 是暴雨。各地区由于气候和地貌条件的差异,雨量分布和降雨特点有很大的差别, 由此形成了显著的地区性泥石流特征:北方雨量小,泥石流爆发相对稀少。南方雨 量充沛,泥石流灾害频繁爆发,多暴雨地区的泥石流极为活跃;沿海的湿润气候和 台风时的暴雨对泥石流有强烈影响,而高原气候寒冷则有冰川融雪泥石流的发生。4、人为因素的影响人类活动的不良影响主要是破坏了自然的平衡条件,增加松散固体物质的补给 量和水量

5、。山区公路和铁路的建设,日益频繁的生产活动,有时会破坏山体的稳定 性,增加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来源,促使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三、泥石流的分类1、按成因分类:(1)冰川型泥石流;(2)降雨型泥石流;(3)共生型泥石流;2、按泥石流内流域的沟谷形态分类:(1)沟谷型泥石流;(2)山坡型泥石流;3、按泥石流的物质组成分类:(1)泥石流;(2)泥流;(3)水石流;4、按泥石流流体性质分类:(1)粘性泥石流;(2)稀性泥石流;四、泥石流的危害1、灾害性泥石流的主要特征(1)暴发突然(2)来势凶猛(3)冲击力强(4)冲淤变幅大(5)主流摆动速度快、幅度大2、泥石流的成灾破坏方式(1)淤埋危害(2)冲毁危害(3

6、)堵河阻水(4)弯道爬高、超高危害泥石流爆发时冲毁房屋五、泥石流防治1、防治泥石流的原则(1)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除害兴利的原则(2)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3)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4)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5)坚持投资省、高效益、技术可行性的原则2、防治泥石流的措施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包括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两者各 有其优缺点,可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相应地泥石流也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治理 措施也应有所不同。在以坡面侵蚀及沟谷侵蚀为主的泥石流地区,应以生物措施为主、辅以工程措施;在崩塌、滑坡强烈活动的泥石流发生(形成)区,应以工程措施 为主,兼用生物措施;而在坡面侵蚀和重力侵蚀兼有的泥石流地区,则以综合治理效果最佳。3、分区防治(1)泥石流的形成区一般采用植树造林和护坡草被,来加强水土保持,并修建 坡面排水系统调节地表径流,以防止沟源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