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期初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期初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期初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期初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期初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南京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期初联考语文试卷 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

2、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 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 或陷于朗市

3、,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 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 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 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 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朴,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

4、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 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

5、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 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 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

6、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 “国学”真正发扬光大。(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

7、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既对立又互补。B. 法、阴阳、名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C. “国学”并不只是指儒家学说。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国学”的根基。D. 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2. 根据材料

8、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二者人生态度不一。B. 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C. 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D. 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融合的漫长时间。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项是( )A.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B.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C.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D. 兵贵胜,不贵久。4. 简要概括材料三的行文思路

9、。5. 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独存?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答案】1 D 2. C 3. B 4. 首先提出“人本”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影响(或意义、地位、作用);接着以儒道两家为例阐述它们虽然致思路向不同,但都体现了社会和谐、人生美好的“人本”思想;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础上实现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具有包容性。 5. 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错误,根

10、据原文“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可知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B.“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于文无据,根据原文“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可知文中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的思想。C.“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国学的根基”错误,根据原文“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

11、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可知,“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使“国学”发扬光大,而不是筑牢“国学”的根基。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错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

12、天和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指天和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根据原文“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可知“天和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符合“道家”思想。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指立身),也让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事业通达),也让他人行得通。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道德境界,根据原文“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

13、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 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可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符合“儒家”思想。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指崇尚和尊敬贤才是为政的根本。贤才是国家的栋梁,是成就事业的关键,这符合“墨家”思想。D.“兵贵胜,不贵久”指用兵打仗贵在速战速决,不宜持久消耗,这是古代一种战争指导思想。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能力。

14、根据原文“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可知首先提出“人本”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影响(或意义、地位、作用);根据原文“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可知接着以儒道两家为例阐述它们虽然致思路向不同,但都体现了社会和谐、人生美好的“人本”思想;根

15、据原文“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可知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础上实现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具有包容性。【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根据原文“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可知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

16、融互补;根据原文“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可知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根据原文“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

17、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可知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综合以上分析,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独存。(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飞翔的故事(三)李浩注她没有父亲,她的父亲早早地在战争中死去。在她四岁那年她的母亲也殒命于狼群。这个年幼的孩子,竟然提着一根折断的树枝追打一只受伤的老狼,“打死它!打死它!”当她满身血污、气息奄奄地被炎帝从地上抱起的时候,手还在努力地伸着,眼睛里满是愤怒。她成为了部族之王炎的女儿,住进王庭,同时获得了

18、一个新名字,精卫。多年以后的一天早晨,用过餐后,精卫决定去海边。喝鱼羹汤的时候她记起梦里的情景:巨浪和波涛翻滚着向她压下来,雪白的浪花骤然地变成了狼牙。“我倒要看看,海浪里面是不是真的藏着可恨的狼!”女仆试图阻拦,毕竟,到海边要走三天,而且炎帝曾反复嘱咐过他们一定要看护好精卫,别让她磕着碰着精卫拉下脸:“我又不是笼子里的鸟!你们谁也不用告诉!我们现在上路,马上!”精卫的脾气不好,想想吧,从那么小就经历那么多的变故没有谁敢忤逆她,她要是发起火来一阵叮叮当当的忙乱之后,他们出发了。他们来到了海上。海风吹拂,海浪汹涌,白色的海鸥在海面上翻涌,如同被打成了碎片的布。“走,我们靠近些!”女仆阻拦:“小公

19、主啊,可不能啊,你看这么大的风,这么大的浪”“让开!”精卫脱下靴子,径直朝海边走去,海风忽然变小,海浪也安静了许多。精卫踩在沙子上。翻滚的乌云在她头上聚集。精卫朝着远处的一大团海浪跑过去。“小公主,别,不要!”女仆在岸边呼喊。“你们不用管!”奇怪的是,不安的海浪再次变小变得平静,只有海鸥和海燕的叫声尖锐,它们跳着奇怪的舞蹈。“小公主,不要再往里面走啦!太危险啦!”侍卫长冲着精卫的背影大喊。“不用你们管!”海浪又一次退后,远处,它们汹涌翻滚,几乎要和压低的乌云粘在一起了。海鸥们、海燕们像离弦的箭,它们插入到云层然后急速地坠落,即使离得那么远,女仆和侍卫们也能听得见这些水鸟骨头碎裂的声音。“求求你

20、啦,小公主,千万不要向里面再走啦!海龙王已经退了三次,他绝不可能再退啦!”“我偏要他退,我偏要他再退!看他能把我怎样!他一定知道,我是炎帝最娇惯最纵容的女儿!哼,在梦里,我看到在海浪的里面竟然藏着狼牙!你们说,他是不是觉得我软弱可欺?难道,他不知道我最最痛恨的就是狼吗?”精卫昂着头,一步一步,朝着迎面的巨浪走过去。得到消息的炎急忙赶往海边。他见到的是女儿精卫的靴子、漂浮在水面上的尸体,以及冲至沙滩上的狼牙项链。傍晚时分。炎帝命人向龙王献祭。深夜,炎帝的营帐里多了一个赤发赤须的人,那个人自称是龙王,此处的海神。他告诉炎帝,他可以归还炎帝这个女儿。他说,当海水淹没了精卫,他赶在死神到来之前取了她的

21、魂魄留在了水中,保护了她。“但我怕把她还给你之后她依然不依不饶,那样我的龙宫就会永无宁日。”炎帝向龙王致歉,说自己平日里实在繁忙而很少关心和关注这个孩子,让她有些娇惯任性,不合群。无论她做了什么做错了多少,他这个名义上的父亲都应当有更多的承担。“您放心,我来劝她不许与您为敌。”“好吧,”龙王点头,“如果你能劝得住她,我会在明天把她完整地还给你。如果你劝不住,我只能”龙王没有再说下去,而是朝着炎挥了挥手。“父亲!”红着眼珠的精卫出现在炎帝面前,“马上去调您的兵马!龙王实在欺人,我们必须给他点颜色看看!”“孩子,你不能这样”“父亲,难道连你也不肯帮我吗?就任凭他这样欺侮你的女儿?”“孩子,不是,你

22、先听我说”“父亲!如果你不肯帮我,我为什么要听?难道,你宁可相信他也不肯体谅我?我知道,我不是你的亲生女儿”炎帝和精卫不断地争执,越争执,炎帝就越感到愧疚。“孩子啊,这些年,我收养了你却没把你带在身边,没能好好地教你,我”“父亲,我感激你,一直都是。如果你真的想多为我做点什么的话,那就发兵,我一定要报仇,要掀掉他的龙鳞!你知道,这些天他把我关在了什么地方!”“孩子,他这样做其实是为了保护你”“我不需要这样的保护!”精卫的眼睛变得赤红,“我不会放过水里面的任何一种活着的生物!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不会放弃复仇,哪怕,哪怕”精卫忽然扭过头去,“哪怕我重新成为孤儿!”“你都看见了吧。赤发赤须的那个人重新

23、出现在营帐里。我想,我们都没有办法让她改变秉性,她的固执远比石头更为坚硬。”第二日早晨,炎从悠长悲伤的梦中醒来,他发现,营帐的烛台上多了一颗亮晶晶的、樱桃大小的珠子。它有些软,拿在手上不得不小心翼翼。炎叫来侍卫,把他带到存放精卫尸体的营帐中。精卫的脸上依然是那副怒容,只是比平日里苍白得多。炎帝按照昨夜梦见的那样,掰开精卫紧紧闭着的嘴、生硬咬着的牙,将那枚珠子放进她口中。只见,刚才还在的精卫不见了。在她的衣服里面,钻出一只鲜血一样颜色的鸟。它一从里面钻出来,就尖叫着从营帐的门帘处急速地飞了出去(选自李浩飞翔的故事集,有删改)注李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在传统故事和技法之外常以想象力赋予生命的更大

24、空间,在奇诡的转折中,诠释了超越固有印象的写作可能性。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精卫从小无父无母,特别是四岁时母亲葬身狼群,这一悲剧使她对狼充满仇恨,从而引发了这个复仇的故事。B. 炎帝十分爱护精卫这个养女,平时极尽呵护,即便精卫不听劝阻,他也自责内疚,认为自己对女儿照顾不周。C. 文中多用反衬,如精卫的弱小与对老狼的愤怒、精卫的进逼和海浪的退让、精卫的坚持己见和炎帝的耐心劝说。D. “海浪里的狼牙”这个意象在文中一再出现,既串联了文章,又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7. 关于文中精卫逼退海浪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海浪一再后退,乌

25、云、海鸥与海燕的反复出现暗示潜在危险在不断地积聚增大。B. “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不会放弃复仇,哪怕,哪怕”“哪怕我重新成为孤儿!”从这里可见精卫的自以为是、蛮横固执。C. 精卫三次逼退海浪,实际是海龙王在一再退让,这为后文海龙王保护精卫埋下了伏笔。D. 面对女仆、侍卫们的呼喊,精卫说“我不是笼中的鸟”,张扬了本文追求自由的主题。8. 小说以精卫化鸟作为结尾,删除了山海经中精卫鸟衔石填海部分。这样处理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9. 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强大的虚构产生真实”。本文是如何处理虚构和真实的关系的?试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加以分析。【答案】6. C 7. D 8. 主题更加集中。精卫化鸟的细节

26、突出了精卫骄纵任性、蛮横偏执的个性,给人成长的思考,而“衔石填海”部分表现了精卫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的执着精神。形象更加鲜明。结尾展现“鲜血一样颜色”,“尖叫着”“急速地飞了出去”等细节,突出了她的一心复仇的执拗心理,更增加其悲剧性色彩。增强艺术感染力。从艺术效果上来说,故事定格在精卫化鸟急速飞出的画面,用省略号替代确定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9. 这篇小说改编自神话,情节超越现实生活,如炎帝和龙王的形象,退海、化鸟等情节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虚构的特点。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展现有艺术真实性。小说细节真实,情节合理;精卫自我膨胀的成长悲剧,也是溺爱、迁就的教育悲剧,悲剧具有必然性。现实

27、生活中有精卫这样的年轻人,也存在养成他们的品性弱点的社会土壤。小说对神话故事的“再虚构”隐射了现代社会青年教育成长存在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反衬”错误,“精卫的弱小与对老狼的愤怒、精卫的进逼和海浪的退让、精卫的坚持己见和炎帝的耐心劝说”这些都是对比。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张扬了本文追求自由的主题”错误。精卫说的“我不是笼中的鸟”表现了她的个性,但这句话不能展现文章的主题。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结尾段作用的能力。分析小说结尾段的作用需要从主旨、人物、读者效果等方面

28、考虑。由前文和“只见,刚才还在的精卫不见了。在她的衣服里面,钻出一只鲜血一样颜色的鸟。它一从里面钻出来,就尖叫着从营帐的门帘处急速地飞了出去”可知,炎帝劝告精卫不要再去找龙王麻烦,龙王也想化干戈为玉帛,但是精卫“固执远比石头更为坚硬”,结尾段描写精卫尖叫着冲出去,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性格,骄纵任性、蛮横偏执,这样写给人成长的思考,小说结尾更突出了小说的主题。而“衔石填海”部分描写精卫不惧大海的巨大和可怕,不停地衔石子要填平大海,表现了精卫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的执着精神。人物形象上,前文写“我偏要他退,我偏要他再退!看他能把我怎样!他一定知道,我是炎帝最娇惯最纵容的女儿”“钻出一只鲜血一样颜色的鸟”

29、等可以看出精卫的任性蛮横,结尾段写死后变为精卫鸟的精卫依然如此,“鲜血一样颜色”,“尖叫着”“急速地飞了出去”等细节,突出了她的一心复仇的执拗心理,更增加其悲剧性色彩。读者效果上,“它一从里面钻出来,就尖叫着从营帐的门帘处急速地飞了出去”用省略号替代确定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想象精卫鸟将去做什么,结果如何。【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小说特色的能力。抓住“如何处理虚构和真实的关系”,需要分析小说哪里是虚构,哪里是真实,然后再分析文本是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的。虚构。由小说内容可知,小说改编自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这一神话传说,小说中炎帝、龙王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小说中“

30、精卫脱下靴子,径直朝海边走去,海风忽然变小,海浪也安静了许多”“奇怪的是,不安的海浪再次变小变得平静,只有海鸥和海燕的叫声尖锐,它们跳着奇怪的舞蹈”“海浪又一次退后,远处,它们汹涌翻滚,几乎要和压低的乌云粘在一起了”“在她的衣服里面,钻出一只鲜血一样颜色的鸟”等退海和化鸟等情节同样超越了现实生活,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虚构的特点。真实。就细节而言,小说记叙描写精卫因为受到炎帝的疼爱而娇纵任性、蛮横偏执,以至于想要让海浪后退,固执复仇,这些情节和细节与现实生活中的溺爱教育相吻合,体现了情节和主旨的真实。结合生活分析,小说影射现实。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父母溺爱孩子,导致孩子无法无天,刁蛮固执。他们性

31、格中的弱点恰恰是父母骄纵养成的,也给他们的人生增添了悲剧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小说来源于真实的现实生活,又通过虚构的情节、故事、人物等映射现实生活,指出现实社会存在的教育成长等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

32、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

33、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B. 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C. 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

34、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D. 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川,古代称三川郡,今河南洛阳地区。西周时期的三川指关陇地区的泾河、渭河和洛河。B. 九鼎,据传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后,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铜铸成九鼎,象征九州。C. 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对东方和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D. 桀纣,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是中国商代最后一位君主。相传都是暴君,后泛指暴君。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仪认为先跟

35、魏楚结盟,秦兵再攻打新城、宜阳,这样就到东西周的城外了,惩罚二周的罪过后,周天子交出九鼎,继而实现王业。B. 张仪认为蜀国是一个边远国家,攻打它劳民伤财,没什么好处,要打就打三川周王室,只有这样才能距离王业越来越近。C. 司马错认为要想国家富强,就要扩张领土;要想兵强马壮,就要使人民富足;要想得到天下,就要先广施仁政。这样才能获得天下。D. 司马错认为齐国和赵国为了自身的安全会去帮助楚国和魏国解围,如果这样的话,秦国就无法制止这四国的结盟,秦国就会处在危险的境地。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2)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36、(3)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老子四章)【答案】10. C 11. C 12. D 13. (1)(我们)据有传国之宝(“九鼎”也可以),再按照地图户籍,挟制周天子来号令诸侯,天下没有谁敢不听我们命令,这才是霸王之业。(2)蜀地划归秦国的版图之后,秦国就越发强盛富足,而且更加轻视天下诸侯。(3)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秦虽然灭亡了蜀国,而诸侯不会认为是暴虐;即使秦抢走蜀国的一切财富珍宝,诸侯也不会以秦为贪。可是我们只要做伐蜀一件

37、事,就可以名利双收,甚至还可以得到除暴安良的美名。“天下不以为暴”中“天下”与“不以为暴”是主谓关系,不能断开,排除BD;“名实两附”是主谓短语,不宜断开,“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中“而”作连词,用于句首表递进,其前断开,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C.“东方和南方”错,“戎狄”应该指的是“西方和北方”。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结合原文“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可知,不是齐国和赵国,而是周和韩国为了自身的安全联合齐赵解救楚魏。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

38、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据”,据有;“图籍”,地图户籍;“挟”,挟制;“令”,号令;“王业”,霸王之业。(2)“属”,归秦国;“轻”,轻视。(3)“欲”,追求;“贵”,以为贵;“复”,补救。参考译文:司马错跟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战事。司马错主张秦国应该先去攻打蜀国,可是张仪却反对说:“不如先去攻打韩国。”秦惠王说:“我愿听听你的意见。”张仪回答说:“我们先跟楚、魏两国结盟,然后再出兵到三川、堵住轘辕和缑氏山的通口,挡住屯留的孤道,这样魏国和南阳就断绝了交通,楚军逼进南郑,秦兵再攻打新城、宜阳,这样我们便兵临东西周的城外,惩罚二周的罪过,并且可以进入楚、魏两国。周王知道自己的危急,一定会交出传

39、国之宝。我们据有传国之宝,再按照地图户籍,假借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天下又有谁敢不听我们命令呢?这才是霸王之业。至于蜀国,那是一个在西方边远之地,野蛮人当酋长的国家,我们即使劳民伤财发兵前往攻打,也不足以因此而建立霸业;臣常听人说:争名的人要在朝廷,争利的人要在市场。现在三川周室,乃是天下的朝廷和市场,可是大王却不去争,反而争夺戎、狄等蛮夷之邦,这就距离霸王之业实在太远了。”司马错说:“事情并不像张仪所说的那样,据我所知:要想使国家富强,务必先扩张领土;要想兵强马壮,必须先使人民富足;要想得到天下,一定要先广施仁政。这三件事都做到以后,那么天下自然可以获得。如今大王地盘小而百姓穷,所以臣渴望大

40、王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因为蜀国是一个偏僻小国,而且是戎狄之邦的首领,并且像夏桀、商纣一样紊乱,如果用秦国的兵力去攻打蜀国,就好像派狼群去驱逐羊群一样简单。秦国得到蜀国的土地可以扩大版图,得到蜀国的财富可以富足百姓;虽是用兵却不伤害一般百姓。并且又让蜀国自动屈服。所以秦虽然灭亡了蜀国,而诸侯不会认为是暴虐;即使秦抢走蜀国的一切财富珍宝,诸侯也不会以秦为贪。可是我们只要做伐蜀一件事,就可以名利双收,甚至还可以得到除暴安良的美名。今天如果我们去攻打韩国,就等于是劫持天子了,这是一个千夫所指的恶名,而且也不见得能获得什么利益,反而落得一个不仁不义的坏名。干天下人不愿做的事情,实在是一件危险的事。这其中

41、危险在于: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同时齐是韩与周的友邦。周自己知道要失掉九鼎,韩自己清楚要失去三川,这样两国必然精诚合作,共同联络齐、赵去解楚、魏之围,两国会自动地把九鼎献给楚,把土地割让给魏,这一切大王是不能制止的,这也就是臣所说的危险所在。因此,攻打韩国是失策,先伐蜀才是万全之计。”秦惠王说:“好的!寡人听你的。”于是秦国就出兵攻打蜀,经过10个月的征讨,终于占领了蜀地,把蜀主的名号改为侯,并且派秦臣陈庄去作蜀的相国。蜀地既已划归秦国的版图,秦国就越发强盛富足,而且更加轻视天下诸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踏莎行洪迈院落深沉,池塘寂静。帘钩卷上梨

42、花影。宝筝拈得雁难寻,篆香消尽山空冷。钗凤斜欹,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注】雁,指雁柱,是乐器筝上整齐排列的弦柱。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该词写思妇怀人,通篇就没有一个字点破本题,算得上善达言外之意。B. 开篇由“院落”、“池塘”写到“帘钩”,让读者切身感受了主人公的生活天地。C. 这首词特别注意引寻、启发读者参与到词中意境来,一读即感,耐人寻味。D. 整首词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主人公的动作、心理来表现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怀念。15. 请结合该词内容谈谈作者是如何表现“思妇怀人”这一主题的。【答案】14. D 15. (1)通

43、过写环境的“深沉”“寂静”来烘托思妇的孤独寂寞。(2)通过写主人公弹筝、焚香燃尽来表现思妇彻夜难眠,内心凄凉。(3)通过写容貌不整、情态慵懒来表现思妇内心痛苦,相思成疾。(4)通过写杜鹃啼月(催归)来表现思妇对远人的思念。【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来表现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怀念”说法错误。词中没有心理描写。“院落深沉,池塘寂静。帘钩卷上梨花影”这些是环境、气氛;“钗凤斜欹,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是外貌、动作、情态。但没有心理描写。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作者通过典型的意境、意象描写突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

44、。词的前两句“院落深沉,池塘寂静”,通过描写“深沉”“寂静”的典型环境,营造出寂静、萧瑟的氛围,给读者以情感上的压抑感,烘托出思妇的孤独寂寞。其次,“宝筝拈得雁难寻,篆香消尽山空冷”两句则是描写主人公弹筝、焚香燃尽,这是主人公百无聊赖的表现。她夜不能寐,靠弹琴、焚香来消解自己心中的苦闷,表达出她内心的凄凉。再次,“钗凤斜欹,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则是对主人公外貌和情态的描写。主人公因为内心的苦闷而无心整理妆容,也无心去注意自己的外貌。所以呈现出衣服容貌不整、情态慵懒的表象。一位少妇居然无心关心自己的外貌,可见其内心痛苦,相思成疾。最后,“杜鹃啼月一声声”一句则是用杜鹃啼月的典型意象来表达思

45、妇的情绪。杜鹃啼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代表盼望远行之人快快回归。通过运用这一典型意象,表达出思妇对远人的思念。(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四章中说“_,_”。(3)春江花月夜中,写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但此时没有用的句子是“_,_”。(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表现苏轼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_,_”。【答案】

46、. 见贤思齐焉 .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千里之行 . 始于足下 . 鸿雁长飞光不度 . 鱼龙潜跃水成文 . 相顾无言 . 惟有泪千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焉”,“省”,“鸿雁”,“潜跃”,“惟”等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 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 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 ,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

47、”,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横馘”的哲人身上啊!“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其位,谋其政。”( )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 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

48、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无所适从 体验 手足无措 杠杆B. 无法呼吸 体验 神魂颠倒 统治C. 无所适从 验证 神魂颠倒 杠杆D. 无法呼吸 验证 手足无措 统治18.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B. 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扫,我们的俗情为之一开。C. 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

49、风。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D. 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B. “君子之仕,行其义也”C. “上古君王,为政好德”D.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答案】17. A 18. D 19. B【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无所适从:指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或不知怎么办才好。无法呼吸:因为(激动、恐惧等)而感到呼吸困难。从后文中“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可知

50、,此处是强调不知怎么办才好,应用“无所适从”。第二空,体验:指通过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验证:经过检验得到证实。从后文“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可知,文中强调亲身感受,应用“体验”。第三空,手足无措:形容举动慌乱或没有办法应付。神魂颠倒: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一般形容迷恋某种事物而精神恍惚。从文中“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可知,此处表达的是没有办法理解庄子而感到慌乱,应用“手足无措”。第四空,杠杆:简单机械,是一个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杆。比喻起平衡或调控作用的事物或力量。统治:控制;支配。在文中,作者是要表达一个人通过世俗的权力来实现对社会

51、的调控。此处是将“杠杆”用作动词,应用“杠杆”。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序不当的语病:(1)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应该是先“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才导致“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2)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先要开阔眼界之后才会扫清俗情。故应是“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只有D修改正确。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根据填入句子的位置,其与“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其位,谋其政”所表达意思类似,也就是借助世俗权力来实现自己的抱负。A.句意: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得到人才。这句经典指出了人才对于治国经邦的重要

52、性。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B.句意:君子出来做事,是为了尽道义。强调拥有了权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符合题意。C.句意:上古君王,喜欢用道德治理国家。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D.句意:神飞八极之外,心游万刃高空。意思是诗人进行艺术创作时,思想可以纵横驰骋不受时空的限制。强调思想的自由,不符合题意。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 (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包含丰富的、密集的、精练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文化含量非常高。举例说,一本论语五百多则,一万五千余字,有一百多个成语,成语是最原始的出处,最原始的本意, 。论语里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这种知识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