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语文情景默写复习资料(教师用)1-高中部分_第1页
2022高考语文情景默写复习资料(教师用)1-高中部分_第2页
2022高考语文情景默写复习资料(教师用)1-高中部分_第3页
2022高考语文情景默写复习资料(教师用)1-高中部分_第4页
2022高考语文情景默写复习资料(教师用)1-高中部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高考语文情景默写复习资料(教师用)1 高中局部2022高考语文情景默写复习资料(教师用) 高中、劝学工、劝学善用比喻和比照说理,为了强调学习时用心 专一的重要性,文章以弱小的蚯蚓为例从正面设喻后,紧接 着从反面写道“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鳗之穴无可寄托者,用 心躁也2、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也”两句拿“思”与“学”进行比照,强调了 “学”的重要 意义。3、劝学中在介绍蚯蚓的身体特点之后,紧接着说到如同样一杯水,小草与杯子置于其上结果截然不同:“覆杯 水于坳堂之上,那么芥为之舟,置杯焉那么胶,水浅而舟大也J1L逍遥游中“风之积也不厚,那么其负大翼也无力J 两句,意思是说

2、大鹏要高飞万里,必须借助强大的风负载其 巨大的翅膀。.逍遥游中,庄子用出行备粮的例子来反驳蜩与学 鸠对鹏鸟的嘲笑,其中“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用 来说明小事“所待”甚小。.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的齐谐中说,鳏鹏奋飞 时“水击三千里,拉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但它也并不逍遥, 因为“去以六月息者也”,依然有所待。.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蜩与学鸠起飞后只能“抢榆 彷而止”,飞得不高便落到地上,所以它们才不解地诘问大 鹏“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逍遥游中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鹏鸟在奋力飞行时翅膀的样子的句子是:“怒而飞,其翼假设垂天之云J.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出行准备粮食的三种情形, 到近郊去的人,“三

3、餐而反”,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 外的人,“宿舂粮”;到千里外的人,“三月聚粮”。”.在逍遥游中,庄子用水、风作类比后推出大鹏要 展翅高飞也须要有力依凭的句子是“故九万里,那么风斯在下 矣。.逍遥游中用“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 南为”两句写到了蜩与学鸠的自我满足并对大鹏不以为然的 态度。.逍遥游中对大鹏徙于南冥高飞升进行描写的句子 是“挂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二.逍遥游中写“棘回答汤的提问”时,描写大鹏南 飞的壮观景象的句子是:按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 负青天。庄子逍遥游中斥嘲笑鹏鸟,自我夸耀说“我腾 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_ ,也是飞翔的极 限了。.庄子在逍遥游中以

4、“朝菌不知晦朔,靖蛀不知春 秋”两个例子来说明“小年”之小,生命之短。.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 “大年”,随后以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和一般人相比来阐述大 小之辩的诗句是:“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 悲乎? ”.逍遥游中,上承对蜩和学鸠嘲笑大鹏的叙写,下启 对朝菌、寒蝉等的论说的句子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 年。.逍遥游论小年时,指出有的生命短暂得缺乏一月 的句子是:朝菌不知晦朔。.逍遥游中作者写斥飞到最高点又回到地面的两 句诗是“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逍遥游用了列子中的一个典故引出“小大之辩”,相关句子是:汤之问棘也是已。.庄子逍遥游中虚构前人言行,以夏棘

5、答商汤的形 式对展翅翱翔凌摩霄汉的大鹏再次进行了描写。这时的大鹏 “翼假设垂天之云,接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庄子在逍遥游中,借汤与棘的对话,连用两个比 喻句来描述大鹏鸟形体庞大,这两个比喻句是“背假设泰山, 翼假设垂天之云二.逍遥游中在列举完有关大知小知、大年小年的一 系列事例后,针对它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庄子总结 了一句,这一句是“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中的“螺蛀不知春秋”以昆虫为例,说明 小智慧不及大智慧,寿命短的不及寿命长的。.逍遥游中宋荣子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原因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 境。.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

6、的具体描述,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故夫知效一官, 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一一“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的并列的三类人的句子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 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二.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列子“御风而行”“犹有所 待”之后,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指出无所待状态的三句 是“(假设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逍遥游中用“泠然善也”来评价列子乘风远行时 的状态。.庄子逍遥游中“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 而不加沮”两句强调要有自己的独立人

7、格和独立思想,不要 被世俗的眼光和态度左右。.庄子逍遥游一文中,用以说明列子要受环境、时 间等条件的限制、依赖的句子是“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 也,旬有五日而后反.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和列子虽有“未数数 然也”的人生态度,但分别存在“犹有未树也”和“犹有 所待者也”的缺乏,尚未到达“无己”“无功”“无名”的境 界。.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宋荣子之所以能够任世人 毁誉而不动心,认清物我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是因为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的“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的“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荣辱不惊心态,大致相当。43.庄子逍

8、遥游认为,要遨游无穷无尽的境域而无所 依赖,除了要“乘天地之正”外,还要“(而)御六气之辩,三、师说1、韩愈师说中用“位卑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谀“两 句,指明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心理原因,也正是这种心 理,使得从师学习的风气难以恢复。2、师说中,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 表达他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彼童子之师授之 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3、韩愈在师说里认为当时的一些士大夫看不起技 师、工匠等下层百姓,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这岂不是 咄咄怪事。4、韩愈的师说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明确老师的职 能后,又以“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三句从反 面论述从

9、师的重要性。5、韩愈在师说篇首即给“师者”的职能作用作出 明确界定的一句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6、师说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比照,韩愈直接 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 大遗,吾未见其明也。7、师说中,韩愈在总结了从师无须分贵贱、论长幼后,提出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择师准那么。8、在师说中,韩愈以孔子的言行作了事实论证之 后,得出师生关系是相对的结论,并用“闻道有先后,术业 有专攻,如是而已”说明这种师生关系产生的原因。9、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好 古文“,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那么 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10、韩

10、愈在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 之众人“耻学于师相比照,得出结论的句子是:“圣人之所 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1.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并 举例说:“孔子师郑子、芸弘、师襄、老聃。郑子之徒,其 贤不及孔子J12、韩愈师说中,从职责上,把教师界定为“传道 受业解惑也“,而把那些童子之师界定为“授之书而习其句 读者二13、韩愈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的比照,批判了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的态度。14、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后, 接着运用“孔子师郑子、芸弘、师襄、老聃”的事例加以论 证。15、韩愈在师说中

11、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 夫之族从师的态度进行比照,提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 可怪也欤”的质疑来批评不愿从师的士大夫。16、韩愈在师说中用“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两句强调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人与 人之间可以互相学习。17、韩愈在师说中写人们为子择师而他们自己却不 从师,韩愈认为人们这样做是“小学而大遗”,并不明智。18、师说中韩愈认为对待学生不可求全责备,对待学 生也不要鄙夷不屑,原因在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9、韩愈在师说中批评一些人爱自己的孩子就择师 而教而自已却以从师为耻,紧接着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J20、师说中

12、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 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1、韩愈师说中表述师生关系的句子“是故弟子不 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与荀子在劝学中“青,取 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是一致的。22、韩愈在师说的结尾局部提到了李蟠,也交代了 文章写作目的句子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之J23、韩愈师说中,在阐述了居于下层的人不以从师 为耻后,紧接着以“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那么群聚 而笑之”三句阐述士大夫对从师的态度。24、师说中,韩愈对只知道学习句读,不知从师解决疑 惑的现象给予了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评价。25、正如韩愈师说中“术业有专攻”

13、 一句中所说的 那样,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研究的局部,因此每个人都需蚯蚓的表现及原因的三句是“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 也二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J而荀子劝学中 那么说:“故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5、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弹 精竭虑思考,却“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6、劝学中认为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 两句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7、劝学中为了说明君子善于借助外物,先分析了见者 远,闻者彰的原因,接着以车马代步为喻,说道:“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14、J8、劝学中先设两个比喻,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然 后引出观点“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指出人 只要努力学习,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要“从师”。26、韩愈在师说中揭示出士大夫耻于相师的原因。 这些士大夫认为师生之间年龄和学问都相近,如果从师,就 会处于“位卑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谀”的尴尬境地,所以就产 生了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相比“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的后果。27、韩愈师说中,“余嘉其能行古道” 一句说明了 作者写作此文的直接原因。28、韩愈在师说中用设问的方式指出不从师的危害, 从而说明从师的重要性的句子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惑? ”29、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

15、自己年 纪大的人,闻道本来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但是如果“生 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呢?韩愈的回答依然是“吾从 而师之。30、韩愈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 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对自身,“那么耻师焉”。3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却“而耻学 于师”由此得出,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大为不同。32、韩愈师说中运用正反比照的手法批判士大夫之 族的“耻学于师”,并以孔子为例论证“圣人无常师”,论述 了 “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中心论点,说明从师学道的重要性。33、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

16、发出两句慨 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中,“久” 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 的重要性。34、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古代圣人更加圣明的原因是 “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工35、韩愈在师说中举古人的话“(孔子曰:)三人行, 那么必有我师”来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观点。36、韩愈在师说中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现象,感叹道“其可怪也欤!”37、韩愈在师说中将圣明之人与今之众人进行比照, 认为圣明之人因为“犹且从师而问焉”,所以更加圣明;今 之众人因为“耻学于师”,所以更加愚笨。38、韩愈师说中,写“士大夫之族”,如果有人谈 到谁是老

17、师,谁是弟子,那么大家共同嘲笑;而广大各行各业 的人,即“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以相师为耻。39、现实社会中,不尊师不虚心求教者常有之,对这样 妄自尊大、师心自用的人,我们可以引用师说中“三人 行,那么必有我师”两句来进行劝诚。40、柳宗元曾感叹:“举世不师,故道益离。”韩愈在师 说一文中也接连感叹:“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 之无惑也难矣!”质疑这种不愿从师学习想要人没有疑惑太 难的社会风气。41、韩愈师说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 从而师之”三句,从如果自己比对方年幼应该向对方学习的 角度讨论师道。42、韩愈师说是一篇赠序,文中点出“赠序”这一 文体特点的一句是“作师说以贻之二

18、43、师说中论述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44、本文先用古今比照,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 的语句是:是故圣益圣,愚益愚。45、师说中韩愈感慨从师的风气没有得到流传的一 句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46、师说中韩愈在论述从师的标准时,“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两句指出向他人请教是不需要 顾及对方年龄的。47、韩愈师说中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贤于弟子”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的观点。四、阿房宫赋1、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2、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 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予人

19、以鲜明的 画面的语句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3、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 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奈 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4、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 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 粟粒。5、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灭六国者六国也, 非秦也。6、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 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比照的句子是:管弦呕哑,多于市 人之言语。7、阿房宫赋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 奢侈。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20、亦 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揭示了写作目的和文章主旨,委婉地 给统治者以讽喻。.杜牧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走廊曲折、屋檐高耸的 句子是“廊腰缨回,檐牙高啄J.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那么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 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一语一针见血地指出,一语一针见血地指出,正是秦统治者自身的骄奢淫逸横征敛才导致其政权的快速灭亡。.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宫室建筑的走势状 态和结构的精巧工致的句子是“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描写高耸的建筑不计其数的一句是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二.杜牧阿房宫

21、赋中“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迹 迤”具体描写了秦人对珍宝的态度,反映了秦朝统治者奢侈 无度的状况。.阿房宫赋中,作者认为人心相同:既然秦人爱纷 奢的生活,可想而知“人亦念其家”,而秦一方面“奈何取 之尽辎铢”,另一方面却使用浪费它如泥沙一样。.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警示后人应该以史为鉴,否 那么只会出现“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悲剧。.阿房宫赋用反面假设,说明秦王朝本可以“二世, 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的句子是“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那么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中“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写出了人们 置身宏伟壮观的阿房宫中,无法区分地势和方向的主观感受。.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22、钩心斗角” 一句,来表现 阿房宫宫室结构的参过失落,精巧工致。.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针对秦朝灭亡的史实指出, 如果后人只是为之哀伤而不汲取教训,将会陷入“亦使后人 而复哀后人也”的历史怪圈之中。.杜牧在阿旁宫赋中用互文的方法写六国宝藏的句 子是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保护 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使秦复爱六国 之人,那么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杜牧阿房宫赋中,运用比喻与比照,对秦王朝暴 虐敛财的行径、穷奢极欲的生活进行质问的两句是:“奈何 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 ”.阿房宫赋中,杜牧用“使六国各爱其人,那么足

23、以 拒秦”两句,假设六国统治者如果保护自己的百姓,就足够 抵抗强秦了。.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灭亡之因时说,假设六国当 年能善待百姓,那么“那么足以拒秦”;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那么“那么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又怎么会灭亡呢?那么足以拒秦那么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六国统治者年深日久,大肆 掠夺囤积本国人民珍宝财物的句子是: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倚叠如山。.杜牧在阿房宫赋议论局部中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以“奈何取之尽辎铢,用之如泥沙”两句揭露其疯狂掠 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疑问句来形容长桥似龙的 句子是“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比喻

24、手法描写楼阁之间通道 壮丽之美的名句是:“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中通过描写宫女头发,从而表现宫 女众多的句子是: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杜牧阿房宫赋中,指出失尽人心的秦始皇,思 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最终只能迎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的悲惨现实。.音乐常被古人用以烘托气氛,杜牧在阿房宫赋中 用“朝歌夜弦”写出了六国的妃嫔媵嫡到秦国宫殿后的歌舞 升平.阿房宫赋中概述秦国财富来源的句子是:“燕赵 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阿房宫赋中杜牧极为吝惜笔墨,只用三个字,就 能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农民起义精要精确阐述的一 句是:“戍卒叫J.阿房宫赋中描写宫妃久久站立,盼望

25、帝王来临的 句子是:缎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在阿房宫院中的感叹“一人之心,千万人之 心也”表达了人同此心之意,作者以此告诫统治者一定要关 心民生,千万不要醉生梦死,只顾自己沉醉于声色之中,而 让那不知亡国恨的商女“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廊腰缨回,檐牙高啄”两9、荀子的劝学一文中,用来与“骐骥一跃,不能 十步”进行比照论证的句子是:“弩马十驾,功在不舍。”10、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是用心专一的缘故。1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非蛇 鳗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形成鲜明

26、比照,突出了学习 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12、荀子劝学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 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 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13、荀子劝学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两句以良 马设喻,来说明学习和做事都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勤于积累。14、劝学中与论语“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 殆”观点一致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也。句用比喻的手法,具体地描写了楼阁外观设计巧妙别致。.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以比喻的手法写车碾之声的一 句是:雷霆乍惊。.伐尽蜀山林木建造气势恢宏的阿房宫,杜牧

27、阿房宫 赋中“覆压三百余里”刻画阿房宫凌云蔽日的气势。.阿房宫赋中,直接表现作者借古讽今的句子是: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1.阿房宫赋是“赋”中名篇,杜牧借秦皇的悲剧, 警告唐朝统治者,如果“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那么“亦使 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五、赤壁赋1、本文中苏轼“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 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 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的语句是“月出于东山 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2、苏东坡指出我们假设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一眨 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的语句是“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那么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又指出如果从

28、不变的角度观察,那么 万物都是无尽的语句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那么物与我皆无 尽也”。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驰胪千里,旌旗蔽空”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4、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 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寄蜉蟾于 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二5、苏轼赤壁赋中从听者感受的角度侧面写出乐声 凄婉动人的句子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蔑妇。6、苏轼的赤壁赋中,写物各有主,只有江上清风、 山间明月,听到了成为音乐,看到了成为美景,而且“取之 无禁,用之不竭”,是大自然无穷尽的宝藏,现在为自己与 朋友所共同享受。7、苏轼在赤壁赋中极尽对音乐的描

29、写,其中“舞幽 壑之潜蛟,泣孤舟之整妇”两句更将无形的音乐具化成有形 的动态。8、苏轼赤壁赋中,主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扣 舷而歌,以美人比君王,委婉表达希望再得重用的两句诗是: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9、赤壁赋中用“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两 句,写出诗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辽阔的江面上自由 来去。10、赤壁赋中面对客人将人生看做如蜉蟒一样已逝 的感叹,苏轼用了一个比喻,借“月”的“盈虚者如彼,而 卒莫消长也”,来劝慰朋友人生周而后始,并没有真正失去。11、苏轼赤壁赋中,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两 句形容箫声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给人以美的享受。12、赤壁赋中慨叹“人很渺小

30、”的句子是“渺沧海 之一粟”。13、苏轼在赤壁赋中说,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要“虽一毫而莫取”;只有“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江风 与明月才是可以自由享受的。14、苏轼赤壁赋中用酿酒临江,横槊赋诗两句描绘 曹操当年英武豪迈、赋诗豪饮的形象,然后赞叹他是当世的 英雄豪杰。15、苏轼赤壁赋中,客人向往与神仙同游、与明月 永存的境界,但也知道这不能轻易得到,所以只能“托遗响 于悲风16、赤壁赋中的“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17、庄子在逍遥游中以“朝菌不知晦朔,螺蛀不知 春秋”两个例子来说明“小年”之小,生命之短;与之相反, 苏轼在赤壁赋中,那么用“物与我

31、皆无尽也” 一句,表达 了人生无穷的哲学思想。18、苏轼的赤壁赋中,写作者希望与仙人同游,与明月长存的句子是: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19、苏轼在赤壁赋中面对眼前山川,感慨连一代枭 雄曹操都已了无陈迹,而自己与朋友只是江边的渔夫、樵夫 之类,只能“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 属J20、逍遥游中用“泠然善也”来评价列子乘风远行 时的状态,苏轼的赤壁赋那么借此典故,用“浩浩乎如冯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的想象来表现小船在宽广湖面上自 如漂流的感受。21、化用是古代诗文的常用手法。苏轼在赤壁赋中 用“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两句说与客人同饮时吟咏诗 文,化用了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2

32、2、赤壁赋中苏轼举流水和月亮的例子,辩证阐述 了变与不变的观点,其中从不变的角度谈论万物的句子是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那么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J23、苏轼赤壁赋中,“羡长江之无穷”句与感叹生 命的短暂形成对照,引出了下文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 描写。24、赤壁赋中,客人对箫声凄凉的原因做了大段陈 述,苏轼用“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作了简要承接之后,发 表自己达观的见解。25、苏轼赤壁赋交代游赏时间、人物、方式和地点 的句子分别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 之下。26、苏轼在赤壁赋中先以“哀吾生之须臾”来慨叹 人生的短促,接着对奔流不息的长江表达了羡慕之情。27、苏轼赤壁

33、赋中,描写小船在江中漂流时,“浩 浩乎如冯虚御风”写出感觉就如乘风飞行。28、晚唐诗人许浑在金陵怀古一诗中以“英雄一去 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作结,感叹英雄逝去,功业不再, 而北宋的苏轼也曾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以“固一世 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两句表达了类似的感慨。29、苏轼赤壁赋结尾处主客对人生的感悟实现了共 鸣;他们“相与枕藉乎舟中“忘记了空间;“不知东方之既 白”忘记了时间。主客皆进入了 “(那么)物与我皆无尽也”这种不变者而得出的豁达超然之“乐境”。30、苏轼赤壁 赋中“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两句,指出了月亮圆 缺更替、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31、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和“秋水

34、共长天 一色”(王勃腾王阁序)有异髓同工之妙的两句是“白露 横江,水光接天二3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酬酒临江,横槊赋诗”八 个字描摹出曹操当年创作短歌行时的情景。33、赤壁赋中苏轼仿用离骚的句子格式进行歌 唱,借“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来表现自己在月下 泛舟赤壁的美好情景,从而为后面写政治失意做铺垫。34、苏轼的前赤壁赋中可与后赤壁赋中的“山 高月小,水落石出”相映成趣的句子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35、苏轼赤壁赋中,客人把人生与宇宙加以对照, 一方面“哀吾生之须臾,另一方面“羡长江之无穷”,进而 希望“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即与仙人相交,与 月亮同在。36、苏轼赤壁赋中“寄蜉蟒

35、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两句以比喻来哀叹人生的短暂以及人的渺小,又通过“羡长 江之无穷” 一句表达了对永恒的羡慕。37、赤壁赋中,苏轼认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 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以此来表达自己顺应自然,随 缘自通,不妄求,不强取,纵情山水,寻求寄托的思想。38、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暂,大江无穷的名 句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J39、苏轼在赤壁赋中用轴胪和旌旗概括了曹操军队 的军容之盛,紧接着说“醐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40、在赤壁赋中,苏轼用“徘徊于斗牛之间” 一句,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亮从东山之上升起后在夜空中缓缓移 动的情形。41、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

36、进行了比照:曹 操当时是“驰胪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驾一叶之 扁舟”;曹操当时是“酗酒临江,横槊赋诗“,而你我只是“举匏樽以相属二42、苏轼赤壁赋中正面描写箫声的句子是“余音袅 袅,不绝如缕”。43、曹操慨叹人生短暂“譬如朝露”,苏轼在赤壁赋 中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表达了相近的意思。44、赤壁赋中把人生与长江相对照的句子是:“哀吾 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J45、在赤壁赋中,苏子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两句,告诉我们获得快乐其实很简单: 把自然美景当作无穷无尽的资源,与朋友一同享用。46、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客被说服了,满面春风,换 却愁颜,以至于“洗盏更酌。

37、肴核既尽,杯盘狼藉”,最后 互相枕靠着睡一直到天亮。47、赤壁赋中用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出经过月亮的银辉的浸染,雾气、江水、夜空浑然一体的景象。48、苏轼赤壁赋中,客由眼前山水环绕、林木苍翠 的自然美景发问,追思三国时代英雄人物曹操的句子是:“山 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9、赤壁赋中苏轼认为:如果从事物不变的角度看, “那么物与我皆无尽也”,所以不必羡慕江水明月。51、50、 苏轼赤壁赋中认为人生如同“寄蜉蟒于天地,渺沧海之 一粟”,接着抒发人生短暂,长江无穷的慨叹,认为此次赏 游长江之景“知不可乎骤得,所以只能托遗响于悲风。51、苏轼在赤壁赋中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那

38、么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两句,表达了对大自然变化不息的认识。52、赤壁赋中作者泛舟夜游赤壁之下,用“飘飘乎 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表达自己脱离尘世、飞升仙界的 惬意感受。53、赤壁赋中苏轼用“徘徊于斗牛之间” 一句生动 形象地描绘了东山之上升起的月亮在夜空中缓缓移动的情 形。又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看待天地存在的名句是“盖将自 其变者而观之,那么天地曾不能以一瞬15、劝学中表达君子涉猎广泛而深刻地认识到自己 缺乏的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16、荀子在劝学中用“金就砺那么利”来强调君子要 自我砥砺保持锐气,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 行无过矣”来强调君子要不断学习不

39、断反思来提升自己。17、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阐 明了借助船只要比不借助船只渡水能力大。18、成语“聚沙成塔”“聚水成涓”“集腋成裘”等说明 了慢慢积累,最终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荀子在劝学中 劝人为善的句子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19、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为喻,从正面说明学习上 坚持不懈的重要意义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0、在劝学中,荀子以合乎墨线的直木为例,说明 事物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状态的句子是“木 直中绳,糅以为轮,其曲中规”。54、赤壁赋中苏轼面对客人的悲叹,苏轼以自其不 变者而观之,那么物与我皆无尽也两句从自然不变的角度来阐 释万物与人永

40、恒的道理,尽显豁达的人生观。55、赤壁赋中客悲叹自己只能在秋风中用悲凉的箫 声寄托苦闷之情的一句是托遗响于悲风。56、苏轼在赤壁赋中,引用曹操短歌行里的诗 句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57、赤壁赋中,写作者隐逸江畔,与麋鹿为伴的句 子是: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58、苏轼在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 好表达作者怡然自得心情的句子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59、苏轼的赤壁赋中,作者写划着一只小船,在船 上相互劝酒的句子是“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60、苏轼赤壁赋中“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三句,用拟人手法,描写客人箫声的悲伤、幽怨。61、苏轼在赤壁赋中指出,“变”与

41、“不变”是相 对的,从“变”的一面来看,整个宇宙时刻都在变化之中; 而“自其不变者而观之,那么物与我皆无尽也J六、氓1、写女子家人对其不理解的句子是:兄弟不知,唾其 笑矣。2、氓中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 两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甚。3、大家熟悉的诗句“一日不见,如三秋分”出自诗 经-采葛。在诗经-氓中也写到,女子爬上那倒塌的 土墙,“以望复关”,而“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表现女子 未见思念之人时的伤心难过。4、氓中写女主人公不见复关时“泣涕涟涟”,写出 了女主人公的痴情,但是“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两句写出 了男子在心愿达成后对女主人公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5、在氓中,以桑叶润

42、泽有光,比喻女子容颜亮丽;也有人说,是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丰厚的句子是:“桑 之未落,其叶沃假设J6、氓里男主人公对婚事进行占卜的结果是“体无咎 言”,随后主人公提出“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以完成婚事。7、氓中初露男子的粗暴性格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 贴的性格的句子是:“将子无怒,秋以为期J我们常说“性 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特点,这就预示了两 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8、氓中写女子决绝而不留恋,性格刚烈(氓之妻下 定决心与氓决裂)的一句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二9、氓中运用赋的手法写女主人公从早到晚辛勤劳作 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J10、氓以“淇那么有岸,隰那么有泮J言任何

43、事物都有 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11、氓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12、氓中表现男子曾经海誓山盟,如今却违背誓言的句子是:“信誓旦旦,不思其反J13、女子年老色衰,男子露出了他凶恶的嘴脸.竟然残的对待女子,女主人公蒙受耻辱,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 她己不再相倍爱情,并直接劝告其他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 句子是:于嗟女兮,无与土耽。14、氓一诗中,与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 快乐场景(或表现男女曾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是:总角 之宴,言笑晏晏。15、在氓中借助对河水变化的描写,暗示婚姻出现 危机的两句是淇水汤汤,渐车帷裳。16、“比”是诗经

44、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_。氓中 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情意淡薄的句子是“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17、氓借助“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展现了先秦时 期人们对于美好事物寄希望于非人类力量的占卜文化。18、氓中最后一节运用比兴手法强烈地抒发一腔怨 愤,诉说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的两个比喻句:“淇那么有岸, 隰那么有泮”。19、从诗经-氓的“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来看, 男女主人公年少时关系非常融恰。20、氓中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 (女子的品行端正,但男子却已变心)。诗中表达这种鲜明 比照的语句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21、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所 写婚俗与氓中“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45、”两句所写的做法 相似。22、氓中,通过动作的细节描写,刻画出女子对男 子的思念之情,与“望穿秋水”意境相仿的两句是:乘彼境 垣,以望复关。23、氓中女主人公充满愤懑地批判男子行为没有准 那么,情感经常变化的句子是:“土也罔极,二三其德”24、氓中运用比兴的手法写女子正处青春年华的两 句是“桑之未落,其叶沃假设”25、氓中描写女主人公热恋时见到氓时高兴的诗句 是:既见复关,载笑载言。26、氓中写桑甚是甜的,鸠多食那么易致醉;比喻爱 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那么易上当受骗的句子于嗟鸠兮,无 食桑甚27、氓中“匪我愆期一 ” 一句,是女子向男子解释 婚期推迟的责任不在自己,而真正的原因是“子无良媒二2

46、8、氓中,女主人公遭到氓粗暴无礼的对待,家人 不了解他的处境,反而还讥笑她,她却只能“静言思之, 躬自悼矣”。(或描写女主人公静下心来反思这段无望的婚姻, 发出无限感慨的句子)29、在氓中,分别用“其叶沃假设”和“其黄而陨” 两句来比喻女主人公年轻时的花容月貌和被抛弃后的体弱 色减。30、在氓中,女主人公在自省行为并无过失之后, 指出夫妻关系破裂的原因(或批评诗中那个不忠于婚姻的男 子)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二31、氓中写女子不愿同氓终老的句子是:“及尔偕老, 老使我怨二32、氓中描写男主人公看起来憨厚老实的两句是:“氓 之蚩蚩,抱布贸丝”。33、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未嫁时温柔体贴的一句是将 子无

47、怒;表现其见不到心上人时的状态是泣涕涟涟;写为妇 多年终日操劳的句子是靡室劳矣。七、离骚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 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的表示:亦余 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2、屈原离骚中的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 之多艰”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其中 所寓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几千年来一 直感动并激励着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弹精竭智。3、离骚)中说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 两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涿谓余以善淫。4、离骚中,诗人说自己即使身体被肢解也不会改变 自己的初衷,并用反问句“岂余心之可惩”来说明对志向

48、的 坚守。5、离骚中写屈原受着委屈而压抑自己,忍受着小人 的责骂和侮辱的句子是: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6、离骚中作者以荷叶莲花为服饰,说明自己品行高 洁的诗句是制黄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7、离骚中屈原委婉表达自己后悔选择做官,想要归 隐的两句: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8、离骚诗中,表现屈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至死斗争的句子是: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9、屈原在离骚中写自己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可 是仍然遭到贬的两句是余虽好修垮以鞅羁兮,骞朝评而夕替。10、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 并因此流泪叹息的两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11、在离骚中,屈原面对

49、群小诬陷、风气败坏的环 境,在发出优愁苦闷、走投无路的慨叹后,仍坚定地表示“宁 盗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二12、屈原的离骚中,“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 犹未亏”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即便是在芳香与污浊混杂的环境 里也要保持品格的高洁,以此表达其“不忘初心”的决心。13、屈原在离骚中说明“只要是我内心赞许的,就 是死了也不后悔”的诗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 犹未悔14、在离骚中,屈原用“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 其信芳”两句说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 内心美好就行。15、屈原的离骚中“悔相道之不察兮” 一句表现了诗人因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楚的悔恨之情。16、离骚中说明自己所处的

50、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 取巧,违背规矩的现状的两句:固时俗之工巧分,彳面规矩而改 错。17、离骚中屈原说明自已在朝中被指责,不如隐退 的两句:进不入以离尤今,退将复修吾初服。18、在离骚中,屈原面对国君昏庸,奸佞当道,小 人竞相取悦于人的社会现实以这一句“饨郁邑余诧僚兮”来 表达自己的烦闷失意。19、屈原在离骚中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 犹未悔”直接说明美德是诗人心中所崇尚的,即使死亡也不 悔此心志。20、屈原在离骚中写自己受着委屈而压抑着意志, 并且“忍尤而攘诟”,随后他表示要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 勉励自己:“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J21、后人常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比喻学生超过老

51、 师,这一熟语出自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22、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 里目,更上一层楼J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吾尝践而望 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J23、荀子劝学中以“劣马”为例强调学习必须持之 以恒的句子是;“弩马十驾,功在不舍J24、荀子劝学中,与当代人终身学习的理念相似的 一句是:学不可以已。25、劝学中,作者用木材经墨线比量而取直和金属 制作的刀剑经磨砺而变锋利来设喻,引出了 “君子博学而日 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结论。26、劝学中,“用心躁也” 一句交代了螃蟹只能寄居 于蛇、鳗的洞穴的原因。27、荀子在劝学中,“(故)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

52、21、忧国忧民是古代诗人在其诗歌中常表达的一种情感, 如杜甫谒先主庙中的“向来忧国泪,寂寞酒衣中J在离 骚中表达这种情感的句子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 艰。22、离骚中表现屈原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诗句是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23、离骚中,屈原以“芟荷”“芙蓉”喻指自己美好 德行,又继以“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强调了自 己不在乎外界评价,要保持内心的馥郁芳柔。24、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诗人忠贞不移,即使肢解 身体也不会改变志向的句子是:“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 心之可惩? ”25、屈原在离骚中书写了与韩愈左迂至蓝关示侄 孙湘里“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J相似境遇的 诗句

53、是“余虽好修垮以鞅羁兮,骞朝评而夕替”。26、许多名家的名字取自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如离骚中“苟余情其信芳” 一句就成为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之名出 处。27、屈原在离骚中表示自己怨恨楚怀王行事荒唐, 不能体察自自己忧国优民之情的两句是“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28、离骚中用方与圆不相合来说明自己和世俗小人 不相容的态度的两句是:“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 安”。29、离骚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 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其中作者以 香草来比喻自己之所以遭受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句子是: 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苣。30、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诗人以洁身自好、自我完

54、善 为习惯的一句是“余独好修以为常”。31、离骚一文中,屈原用“怨灵修之浩荡兮”、“众 女嫉余之蛾眉兮”、固时俗之工巧兮”三句,指出了楚怀王 荒唐,群小嫉恨,时俗取巧的污浊、绝望之境。32、屈原离骚中的“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 厚”两句说明自己追慕先贤、愿保持清白献身正道的决心。33、离骚中常用比喻的手法,用“众女嫉余之蛾眉 兮,谣涿谓余以善淫”写自己才能出众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 伤:“鹫鸟之不群兮”用鸟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34、离骚中表现诗人“道不同不相为谋(不相安)” 想法的诗句是: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35、离骚中写屈原忧愁失意,走投无路,十分迷茫 困惑的句子是饨郁邑

55、余诧僚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36、离骚中通过加高帽子、加宽佩带说明要使自 己品格更高洁的两句是: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37、屈原在离骚中表现作者受着委屈、压抑着意志、 忍受着责骂和侮辱的极端痛苦之状的两句是“屈心而抑志兮, 忍尤而攘诟38、离骚中作者说明宁可死去也不愿意和世俗小人 一样媚俗取巧的是:“宁潼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也”。39、离骚中表达诗人要坚持美与善的理想和坚定信 念,至死不渝的句子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 悔”。40、离骚中,诗人说自己即使身体被肢解也不会改 变自己的初衷,并用反问句“岂余心之可惩”来说明对志向 的坚守。41、离骚中通过写自己退隐后骑马到达长

56、满兰草的 水边和长满椒树的山岗,说明自己从朝廷隐退为了修养自己 的两句: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42、屈原在离骚中形象地揭露当时嫉贤妒能的社会 风气的句子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琢谓余以善淫”。43、在离骚中,诗人用比兴的手法借助鲜花香草写 自己要修养自己的品行的句子是:“制菱荷以为衣兮,集芙 蓉以为裳J44、屈原在离骚中写自己“进”不能 兼济天下,“退”也要保持独善其身的两句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45、屈原的高骚中,表达诗人趁着迷途未远,赶紧 回到正路的两句是:“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46、屈原的离骚中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 安两句以反问的语气,说明自己与小人没有调和的余地。47、离骚中以神仙借指楚怀五,抱怨楚王荒唐,不体恤民情的诗句“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J48、离骚中表现诗人因在朝堂遭受指责而将回去重 拾初心的句子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49、离骚中,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句 子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50、屈原在离骚中用景物意象表现自己“修吾初服” 的做法的诗句是“制芟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