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病理与病理生理学重点总结_第1页
护理病理与病理生理学重点总结_第2页
护理病理与病理生理学重点总结_第3页
护理病理与病理生理学重点总结_第4页
护理病理与病理生理学重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病理学研究内容:疾病概论和基本病理过程人体形态学研究方法:尸体剖检、活体组织检查(活检)、细胞学检查疾病: eq oac(,1)概念: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中一定的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因稳态破坏而发生的内环境紊乱和生命活动的障碍。 eq oac(,2)症状:在疾病过程中病人的主观感受。 eq oac(,3)体征:对病人进行身体检查所获得的客观征象。脑死亡: eq oac(,1)概念:全脑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eq oac(,2)诊断标准: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萎缩

2、的类型及例子: eq oac(,1)生理性萎缩青春期后胸腺的萎缩、更年期后性腺的萎缩。 eq oac(,2)病理性萎缩: eq oac(,a)营养不良性萎缩(全身性萎缩-长期饥饿、厌食、消化系统疾病、结核病、恶性肿瘤;局部性萎缩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可引起心肌萎缩) eq oac(,b)压迫性萎缩脑萎缩、肾结石、肾积水 eq oac(,c)废用性萎缩肢体骨折后经长期石膏固定,可引起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 eq oac(,d)内分泌性萎缩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卵巢萎缩 eq oac(,e)精神性萎缩脊髓灰质炎患者因脊髓前脚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所支配的肌肉和骨骼发生萎缩 eq oac(,f)放射性萎缩鼻咽癌患

3、者经局部放射治疗后可引起周围腺体等组织的萎缩肥大的概念:由于实质细胞的体积增大所造成的组织和器官体积增大。化生: eq oac(,1)概念: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同类(同源)组织的过程。 eq oac(,2)好发部:上皮组织(鳞化)。变性概念:细胞物质代谢障碍引起的细胞活细胞间质出现某些异常物质或原有物质增多。变性的类型及部位: eq oac(,1)细胞水肿肝、心、肾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eq oac(,2)脂肪变性(非脂肪细胞的胞质内出现明显脂滴)-肝脏、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 eq oac(,3)玻璃样变性- eq oac(,a)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瘢痕组织、动脉粥样

4、硬化的纤维斑块) eq oac(,b)细动脉壁玻璃样变(缓进型高血压和糖尿病时的肾、脑、脾及视网膜等的细动脉) eq oac(,c)细胞内玻璃样变(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玻璃样小滴、酒精性肝病肝细胞内的Mallory小体、慢性炎症时浆细胞内的Russell小体); eq oac(,4)粘液样变性间叶组织肿瘤、超敏性反应炎症(急性风湿病的心血管壁)、内分泌系统疾病营养不良的骨髓和脂肪组织; eq oac(,5)病理性钙化甲亢、骨肉瘤坏死概念:机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实质细胞核的改变溶解)坏死的类型及部位: eq oac(,1)凝固性坏死实质器官(心脏、肝脏、脾脏) eq oac(,a)特殊:干酪样

5、坏死结核病的典型病变; eq oac(,2)液化性坏死脑组织 eq oac(,a)特殊:急性胰腺炎、乳房外伤; eq oac(,3)纤维素样坏死结缔组织、小血管壁 eq oac(,a)特殊:坏疽(较大范围的组织死亡之后继发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褐色,常见于肢体或与外界相通的内脏)干性坏疽(肢体末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冻伤引起 界限清楚且感染较轻)、湿性坏疽(与外界相通的内脏、动脉阻塞同时伴有静脉回流受阻的肢体 败血症)、气性坏疽(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创伤-战伤、厌氧菌感染-合并产气荚膜杆菌 捻发感)坏死结局: eq oac(,1)溶解吸收; eq oac(,2)分离排出

6、(糜烂、溃疡、空洞、脱疽) eq oac(,3)机化(肉芽组织瘢痕组织) eq oac(,4)包裹或钙化凋亡概念:是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是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触发的,由基因调控的、有序的细胞主动消亡过程。凋亡与坏死的区别特征凋亡坏死诱导因素病理性损伤或生理性因素病理性损伤基因调控的程序化有,主动过程,自杀性无,被动过程,他杀性死亡范围多为散在的单个或数个细胞一般为聚集的大片细胞形态学特点细胞固缩,核染色质边集,形成凋亡小体,细胞膜及细胞器膜完整细胞肿胀,核染色质呈絮状或边集,细胞膜及细胞器膜溶解破裂溶酶体酶释放,细胞自溶生化特征耗能的主动过程,有新蛋白质合成DNA降解规则不耗能的被动

7、过程,无新蛋白质合成 DNA降解不规则周围反应不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反应和修复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反应和修复各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及例子: eq oac(,1)不稳定细胞表皮的基底细胞、胃肠道黏膜的隐窝细胞; eq oac(,2)稳定细胞肝、胰、涎腺、内分泌腺、汗腺、皮脂腺及肾小管上皮细胞; eq oac(,3)永久性细胞中枢神经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神经胶质瘢痕、心肌横纹肌瘢痕。肉芽组织形态: eq oac(,1)肉眼:呈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新鲜肉芽; eq oac(,2)镜下:新生毛细血管、纤维母细胞、炎细胞。肉芽组织的成分:幼稚结缔组织(新生毛细血管+纤维母细胞)+炎性细胞浸润肉芽组织的作用:

8、 eq oac(,1)抗感染,保护创面; eq oac(,2)机化血凝块和坏死组织; eq oac(,3)填补缺损。瘢痕与肉芽组织的关系:瘢痕是肉芽组织发展成成熟的纤维结缔组织。动脉性充血的病因: eq oac(,1)生理性充血; eq oac(,2)病理性充血(炎性充血、减压后充血)静脉性充血的概念: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是局部组织或器官含血量增多。静脉性充血的病因: eq oac(,1)静脉受压(妊娠后期、肿瘤、肠扭转、肝硬化时引起的胃肠淤血); eq oac(,2)最易形成-静脉腔阻塞(血栓形成、栓塞、静脉炎); eq oac(,3)心力衰竭(二尖瓣瓣膜房、原发

9、性高血压左心衰静脉压升高肺淤血 肺心病肺动脉高压右心衰全身淤血)静脉性充血的病理变化: eq oac(,1)肉眼:淤血的器官和组织体积增大,包膜紧张,重量增加,颜色暗红,局部温度较低。全身淤血时血流缓慢,缺氧,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发绀; eq oac(,3)镜下:局部组织内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显著扩张。淤血时伴有水肿心力衰竭细胞即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槟榔肝(慢性肝淤血):肝质地变硬,形成淤血性肝硬化(实质)血栓形成:血液停滞形成血凝块,血液流动致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的条件: eq oac(,1)心血管内膜的损伤; eq oac(,2)血流状态的改变; eq oac(,3)血液凝固度增高血栓的类型:

10、eq oac(,1)头部白色血栓:血小板、少量纤维蛋白; eq oac(,2)体部混合血栓:血小板(珊瑚状小突)、红细胞、纤维蛋白; eq oac(,3)尾部红色血栓:红细胞、少量白细胞; eq oac(,4)微血栓透明血栓:纤维蛋白。【白头花身红尾巴】血栓栓塞(由脱落的血栓形成的栓塞)分为肺动脉栓塞(95%来自下肢深静脉)和体循环动脉栓塞。脂肪栓塞病因:多发于长骨粉碎性骨折、严重脂肪组织挫伤等,脂肪细胞破裂,释放出脂滴从破裂的血管进入血流。气体栓塞(大量空气进入血液或溶解于血液内的气体迅速有利形成气泡,阻塞血管或心腔)分为空气栓塞和氮气栓塞(指体外大气压骤然降低时,原来溶解于血液中的大量氮气

11、迅速游离形成气泡而引起的气体栓塞,又称减压病)梗死的条件: eq oac(,1)侧支循环缺乏; eq oac(,2)组织器官对缺氧的耐受力; eq oac(,3)血含量低(严重的贫血或心功能不全)各类型梗死的好发部位: eq oac(,1)贫血性梗死:心、脑、脾、肾; eq oac(,2)出血性梗死:肺、肠缺氧的概念:当组织细胞不能获得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其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都会发生异常。缺氧的类型: eq oac(,1)低张性缺氧(紫绀) eq oac(,2)血液性缺氧(贫血苍白、co中毒樱桃红色、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咖啡色青紫色、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异常增加) eq oac(,3)循

12、环性缺血(紫绀) eq oac(,4)组织性缺氧(鲜红色玫瑰红色)常用的血氧指标: eq oac(,1)血氧分压:指物理溶解于血液中的氧所产生的张力; eq oac(,2)血氧容量:指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充分氧结合后最大的携氧量; eq oac(,3)血氧含量:指100ml血液中实际所含的氧量,包括物理溶解的氧合血红蛋白结合的氧; eq oac(,4)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指血红蛋白结合氧的程度,血氧饱和度 =(氧含量物理溶解的氧量)/氧容量100%判断缺氧类型缺氧类型动脉氧分压血氧容量动脉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含量差低张性缺氧下降不变下降下降或不变血液性缺氧不变下降或不变不变下

13、降循环性缺氧不变不变不变上升组织性缺氧不变不变不变下降休克各期微循环变化: eq oac(,1)休克早期(缺血 机制儿茶酚胺的大量释放、其他体液因子的释放); eq oac(,2)休克期(淤血); eq oac(,3)休克早期(广泛微血栓形成)休克按发生的起始环节分类: eq oac(,1)低血容量性休克; eq oac(,2)心源性休克; eq oac(,3)血管性休克炎症的概念: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所产生的以防御为主的病理过程。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主要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早期以变质、渗出为主,后期以增生为主。通常变质以损伤性过程为主,渗出和增生以抗损伤和修复过程为主。渗出

14、的概念及过程:渗出的液体和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黏膜表面及体表的过程。过程:血流动力学改变、液体渗出、白细胞渗出。白细胞趋化作用:渗出的白细胞向炎症区域化学刺激物所在部位作定向移动的现象。常见炎细胞的种类和功能种类功能中性粒细胞活跃的运动能力和吞噬能力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强嗜酸性粒细胞吞噬能力弱 吞噬免疫复合物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免疫功能 参与炎症反应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履行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渗出性炎: eq oac(,1)炎症病灶内有大量渗出液形成,变质和增生轻微。 eq oac(,2)分类:浆液性炎(浆液渗出为主,多发生在浆膜、黏膜、皮肤和疏松结缔组织等处,病变较轻易消除);

15、纤维素性炎(大量纤维素渗出为主,常发生在黏膜、浆膜和肺脏,少量纤维素蛋白溶解吸收,大量可发生机化引起浆膜增厚、体腔粘连绒毛心、大叶性肺炎肉质变);化脓性炎(大量中性粒细胞为主伴组织坏死和化脓形成);出血性炎(大量红细胞渗出为主,常见于炭疽、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等烈性传染病)区别蜂窝织炎和脓肿:1)脓肿: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局限性;组织破坏、形成脓腔;痊愈后易留瘢痕;2)蜂窝织炎:常为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常见于皮肤、肌肉和阑尾等;弥漫性,易扩散;痊愈后常不留瘢痕;炎症的临床表现: eq oac(,1)局部:红肿热痛,体表急性炎症为主; eq oac(,2)全身:发热,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增加,单核

16、-巨噬细胞系统增生血道播散: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过热的概念:无调定点移动,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散热障碍或产热异常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发热的概念:在致热源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正常值0.5)。发热的时相过程(环节): eq oac(,1)体温上升期(产热散热,体温升高); eq oac(,2)高热持续期(产热散热); eq oac(,3)体温下降期(散热产热,体温下降)肿瘤的组织结构之一实质(特异性): eq oac(,1)由肿瘤细胞构成; eq oac(,2)意义:可根据肿瘤实质的形态结构来判断其组织来源和分化程度,是进行肿瘤命名和分类的依据。

17、肿瘤的组织结构之一间质(非特异性): eq oac(,1)由结缔组织和血管淋巴管等组成; eq oac(,2)意义:支持和营养肿瘤实质、机体对肿瘤作出的免疫反应、限制肿瘤的扩散、血管的作用。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其大小影响了肿瘤的分化程度。分化程度(成熟度)高-异型性小,恶性程度低分化程度(成熟度)低-异型性大,恶性程度高肿瘤的形状 良性:(皮肤、黏膜表面)乳头状、息肉状、绒毛状;(器官、组织内部)结节状、分叶状、囊状 恶性:(皮肤、黏膜表面)菜花状、溃疡状,表面常有坏死、出血,并向深部浸润;(器官、组织内部)形状不规则,呈树

18、根状、蟹足状向周围浸润膨胀性生长是大多数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转移的分类: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分类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分化程度分化好,异型性小,与来源组织相似分化差,异型性大,与来源组织差异大核分裂象无或少见多见,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生长速度缓慢较快生长方式膨胀性外生性生长,有包膜,分界清楚浸润性外生性生长,无包膜,分界不清继发性改变较少见常有出血、坏死、感染、溃疡形成等转移不转移常有转移(淋巴道、血道转移和种植性转移)复发手术后一般不复发手术后易复发对机体的影响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阻塞严重,除压迫阻塞外,常破坏原发和转移部位组织引起出血坏死感染及恶病质等,

19、甚至导致死亡59.肿瘤命名的原则:1.部位+起源组织+瘤;2.综合肿瘤的形态特征;3.癌(上皮来源),肉瘤(间叶来源);4.癌肉瘤:癌+肉瘤;5转移癌命名:肺转移性骨肉瘤;6.癌症:所有恶性肿瘤的统称。(转移) (原发)癌前病变:指某些具有癌变潜能的良性肿瘤,如长期存在有少数可能转变为癌。(黏膜白斑、慢性宫颈炎和宫颈糜烂、乳腺纤维囊性病、结肠直肠的息肉状腺瘤、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溃疡、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皮肤慢性溃疡、肝硬化、交界痣非典型性增生:指增生的上皮细胞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分级:级(上皮下部三分之一)级(上皮下部三分之二)级(三分之二以上 尚未及全层)很难逆转,可转化

20、为癌。原位癌:指异常增生的细胞已累及上皮全层,但尚未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生长。(子宫颈、食管及皮肤的原位癌,小叶原位癌。上皮内瘤变:分级级+级+级与原位癌癌与肉瘤的区别:分别癌肉瘤组织来源上皮组织间叶组织发病率较常见,多见于40岁以上成人较少,见多见于青年人大体特点质较硬、色灰白、较干燥质软,色灰红,湿润,鱼肉状组织学特点多形成巢癌,实间质分界清楚间质内纤维组织常有增生肉瘤细胞多弥漫分布,实间质分界不清,间质内血管丰富,纤维组织少转移经淋巴道转移经血道转移风湿病病因:感染A族异性溶血性链球菌,受寒、潮湿及病毒感染。风湿小体:对确诊风湿病及其增生(肉芽肿)期有诊断意义。风湿性心内膜炎主要侵犯心瓣膜

21、,以二尖瓣最常见。风湿性心肌炎:渗出以纤维素为主。绒毛心:覆盖与心包表面的纤维素随心脏搏动,被拉成绒毛状。良性高血压按病变分三期: eq oac(,1)功能紊乱期(全身细、小动脉间歇性痉挛,血压升高呈波动状)、 eq oac(,2)动脉病变期(全身动脉发生器质性病变,血压持久稳定升高需服药降压)、 eq oac(,3)内脏病变期(高血压病后期,常累心、脑及肾等器官)。动脉病变期分三部分: eq oac(,1)细动脉硬化:动脉壁增厚,管腔缩小甚至闭塞; eq oac(,2)小动脉硬化:内膜增厚(小动脉内膜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增生)和中膜增厚(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以致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

22、 eq oac(,3)大动脉及中等动脉:由于血压持久升高,常并发粥样硬化病变,动脉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内脏病变期累及器官:病变器官特点心脏向心性肥大离心性肥大肾脏双肾对称性缩小,质硬,表面呈细颗粒状凹凸不平,皮质变薄,皮髓质界限模糊,肾功能不全脑脑水肿(严重)脑内细小动脉痉挛和硬化,局部组织缺血,cap壁通透性增加,头晕头疼,眼花呕吐脑软化(不重)由于脑组织液化坏死,形成疏松的筛状梗死灶,后期被吸收由胶质纤维增生修复脑出血(最重)三偏征(失语、血肿占位、脑疝)、肢体偏瘫、颅内高压、昏迷,甚至死亡视网膜视网膜中央动脉硬化,视乳头水肿,视网膜有渗出物和出血,患者视力减退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特点

23、:动脉粥样硬化的继发性病变:斑块内出血(血肿)、粥样溃疡(胆固醇栓塞)、血栓形成(形成涡流,血栓机化)、钙化(钙盐沉积)、动脉瘤形成(管内压下动脉壁局限性扩张)。心绞痛的概念:由于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缺氧所造成的一种常见临床综合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好发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合并症:心力衰竭、室壁瘤、附壁血栓形成、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脏破裂、急性心包炎。区别大叶性肺炎于小叶性肺炎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年龄青壮年老年、少儿病因肺炎双球菌细菌(混合)感染部位单侧,下叶双肺下叶,背侧性质纤维素化脓性范围大叶多个小叶肉眼实变多病变性散在镜下纤维素渗出,无组织坏死脓性渗出液,肺组

24、织有破坏临床突发高热,铁锈色痰,胸痛缓慢发热,浓痰,症状不明显并发症少见多见预后较好差病毒性肺炎主要表现为急性间质性肺炎。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病原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性肉芽肿性炎症,可发生于全身最多见于肺。典型病变为结核结节形成伴有不同程度的干酪样坏死。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病比较:特征原发性肺结核病继发性肺结核病结核杆菌感染初染再染或静止病灶复发发病人群儿童成人对结核杆菌的免疫力或过敏性初始无,病程中发生有病理特征原发综合征病变多样,新旧病灶并存,局限起始病灶上叶下部、下叶上部胸膜处肺尖部主要播散途径淋巴道或血道支气管病程短长,波动性结局95%可自愈多数自愈,少数恶化临床特点多数无临床症状病情多变消化性溃疡: eq oac(,1)好发部位:胃、十二指肠; eq oac(,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