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学概论 第5讲遗产价值的结构体系课件_第1页
文化遗产学概论 第5讲遗产价值的结构体系课件_第2页
文化遗产学概论 第5讲遗产价值的结构体系课件_第3页
文化遗产学概论 第5讲遗产价值的结构体系课件_第4页
文化遗产学概论 第5讲遗产价值的结构体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讲 遗产价值的结构体系小 目一. 遗产价值与价值学的基本问题 二. 遗产价值学:遗产保护学的核心三. 遗产价值学的构成要素和体系价值学(axiology)是人类生活中的价值及其意识规律和实践方式的科学,是由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关于价值的研究所构成的一门综合学科。“价值”(value)来源于拉丁文valus(堤)valallo(用堤护住,加固,保护),取其“对人有维护、保护作用”的含义演化而成。 “价值”一词(value)本身就具有“可珍贵”和“值得重视且加以保护” 的意思。价值作为一个专业术语采用,最早是是在经济学中。在经济学中,“价值”表示商品交换的社会尺度即交换价值,其货币形式就是价格。

2、它和使用价值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真正尺度,是商品的内在价值,即商品中凝结的人类一般劳动。 定义:遗产价值学是分析自然和文化演变过程及其遗存的存在价值、价值构成以及如何保持其价值的学问。它是遗产保护学的核心。一. 遗产价值与价值学的基本问题迄今为止,遗产保护学界从价值论层面探讨来探讨人类遗产的价值要素、价值结构、价值判断和价值保全等问题研究还很少。在人类遗产价值方面,无论是文化遗产还是自然遗产,人们经常采用的概念无非是遗产的艺术美学价值、科学教育价值等本体价值,文化遗产再加上历史文化价值、精神情感价值,却很少从人的角度,文化的角度以及外部环境对遗产价值取向影响的角度探讨遗产的

3、价值。因此,对我国遗产的价值体系还缺少一个完整的架构。 价值论是古代哲学经过高度分化之后,各种具体学科日渐成熟并开始走向新的综合的产物。 在哲学的分化过程中,有关善、美和最佳社会生活状态的思考也先后形成着各种专门的学科,如伦理学、美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文艺学、宗教学等等。其中伦理学和美学仍作哲学的分支,它们所探讨的善和美的问题对其他社会学科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指导意义。 文艺复兴思潮,使价值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对价值理论的形成却具有两点决定性的意义:第一,恢复并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主体地位,指明了一切价值归根到底都是对于人的价值;第二,通过将知识与信仰区分开来,强调知识和理

4、性对信仰的独立性及其对人类的意义,宏扬了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性意识的价值。这些都对后来产生了深远影响。 到了18世纪,康德等提出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实然世界与应然世界”、“事物的因果性与人的目的性”的划分(即后来人们常说的“存在与价值”或“事实与价值”)。确立和推广了哲学上的价值概念,使之具有了世界观的意义。美国哲学家厄尔本于1909年发表的评价:其本性和法则一书中,正式提出用“价值学” 来命名一门与认识论不同的学说。冯哈特曼1911年发表的价值学纲要一书,则是第一本比较全面阐述价值学且将其书名的哲学理论著作。 西方近现代哲学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成果,直接导致了价值论的形成和发展。1

5、8世纪以后的功利主义进一步发展了资产阶级价值观的理论论述。此后至今,价值论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抽象地综合和价值论形成的阶段。从休谟和康德正式区分“实然与应然”、“事实与价值”开始,到文德尔班等人试图建立以价值为中心的哲学体系即价值哲学的过程。它的贡献在于肯定了价值的一般意义,为经济、道德、美学以至逻辑方面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提供了统一的研究基础。注:实然即实际如何(事实),应然即应当如何(价值或观念)。第二阶段是从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个时期,价值论的研究出现了元理论盛行、学派林立的理论批判和分化状态。主要表现为对价值的一般本质和特征进行批判的研究,并形成

6、了各种不同价值观立场的独立。主要有关于价值本质的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关于价值意识和评价的认识与非认识的对立,关于价值认识方式的自然与直觉的对立,关于价值研究方式的人本与科学的对立,关于价值与科学、真理之间一元与多元化的对立等等。注:“元理论”即更高的逻辑形式。 1.价值学的基本问题(1)价值的对象:价值的对象是价值现象、价值关系、它们在人的精神上的表现、人们价值行为的特点及其发展线索等。价值学的任务在于提供追求和理解人类价值活动的理性根据和实践指导。(2)价值的分类作为价值学的对象,价值的现实形态是极其多样的。哲学家们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一些哲学家则提出各种价值可以区分为两大类目的价值与手段(工具

7、)价值。杜威等则不同意这种简单的分划,提出了二者之间的价值类型。当代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人的“需要层次”说,按此层次可以划分基本的价值,并排列它们的等级。(3)价值与存在对于价值是否存在和它是怎样存在的,有以下几种观点:观念说存在说属性说(主体属性说、客体属性说)(4)价值的本性主观论与客观论:对于价值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历来争论激烈而复杂。主观主义价值论的特征表来,或者把价值归为主体的情感、兴趣,认为价值只存在于评价之中,或者认为价值在于主体的内在特质。客观主义价值论则强调价值与主体无关的来源和特征,或者把它归于客体,或者把它视为一种独立的实体。评价与价值之间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5)评价

8、的本质评价作为人们关于价值的某种精神状态(如兴趣、态度等),它是否反映着某种客观存在的东西(如价值)?评价究竟是否属于一种对象性认识即认识的问题?价值判断即评价本身否有真假之分?这就涉及到评价的本质的问题。关于这一方面,有反映论与非反映论、有认识与非认识、真与假等不同。持唯物主义观点的人都承认评价属于思维对存在的一种反映。但具体到“究竟反映了什么”这个问题上,则有“反映客体的属性”、“反映主体的需要”和“反映价值关系的现实”等不同说法。认识主义肯定价值判断和评价是一种认识,评价是对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或属性的认识。评价有真有假。因为价值判断的内容是指一定的客观事实。认为价值判断之真,在于如实地

9、反映了主体性的价值事实,而且这种真假又同价值标准本身的历史真实性相联系。(6)价值和评价的标准不同主体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判断标准。那么,在这些标准的背后,是否有以及什么是决定它们的东西,即“标准的标准”?人类社会中是否可能存在统一的、科学的标准系统? 除上述基础理论问题外,价值学还包括其他大量问题,如价值与真理、价值观念、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系统的矛盾和冲突、人的价值、应用价值理论及其方法等等。其中有的与遗产保护学也有关联。关于价值的具体学科:专门就某一领域的特殊价值进行研究和建设,是各门社会学科所包含的实质性内容之一。其中与遗产价值学相关的主要学科有:文化学文化是由人类思想和行为创造的各

10、种有意义的现象体系,物质的和精神的价值结构是文化的基本内涵。对文化的确认和研究,实际上是把历史地形成和变化着的一定社会价值体系,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的整体,有以考察人类发展的内在特征。文化学是一门最典型的价值综合学科。历史学在历史学中,关于社会经济、政治、道德、艺术、宗教和文化等价值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及其标准的研究,属于价值学的内容。历史学中关于社会价值史、价值思想史和价值观念史的研究,为价值学的研究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历史学中关于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则成为价值学研究的具体来源之一和应用形态。二.遗产价值学:遗产保护学的核心几乎在所有的遗产保护的国际法规和

11、文件中,遗产的价值都是被反复强调的东西。例如:1964年关于古迹遗址保护与修复的国际宪章(威尼斯宪章)开篇就说:“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价值的统一性,并把古代遗迹看作共同的遗产,认识到为后代保护这些古迹的共同责任。”按:关于“人类价值的统一性”。(对比:价值的本性是它的主体性特性,即价值是以主体尺度为尺度的主客体统一,价值依主体不同而不同)。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定义中,六类遗产全都强调其“突出的普世价值”。按:既然价值依主体不同而不同,不同主体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判断标准,并且评价标准还分为主观的价值标准和客观的价值标准。因此,在强调世界遗产

12、的突出的“普世价值”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到不同文化传统区域遗产的“独特价值”。更恰当的表述应当为:世界遗产应当具有“突出的客观价值”,为遗产所在地和世界的人们普遍认同。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在国家一级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建议总则第4条说:“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代表着财富”,“它不仅由具有巨大内在价值的作品所组成,而且还包括随着时间流逝而具有文化和自然价值的较为一般的物品。”按:“内在价值”即“客观价值”,这是比较准确的表述。1994年签署的奈良真实性文件前言的第2条:“我们也认识到世界遗产委员会所提供的讨论框架的价值。委员会希望,原真性检验的应用,能以给与所有社会的社会价值观与文化价值观以

13、充分尊重的方式进行,能在考察那些提名给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的突出的普遍性价值中进行。”按:从威尼斯宪章到奈良文件关于价值认识的进步。奈良文件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遗产价值的特殊性,“世界上的文化多样性和遗产多样性,是人类精神丰富性和智慧丰富性不可替代的源泉”。因此,“它要求尊重其它文化及其信仰体系的所有方面。在多种文化价值观表现出处于冲突状态的情况下,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要求承认各方的文化价值观的合理性。”按:从世界遗产公约单纯强调“普世价值”到奈良文件承认“文化价值观的冲突”,这是遗产保护界认识上的进步。 奈良文件对遗产价值学的另一个贡献是注重附着于物质遗产的非物质遗产价值,认为“所有的文化与社

14、会都根植于构成其遗产的物质和非物质的特定表现形式与方法,这些形式与方法应该被尊重。” 对于人类遗产的客观价值及文化传统区社群对他们遗产的评价即主观价值,奈良文件也注意到了。文件强调,“对文化遗产的责任及管理,首先应属于产生它的文化族群,然后属于关心它的文化族群。对于每个族群来说,平衡自己与其他文化族群之间的需求是值得高度认可的,只要达到这种平衡不损害他们基本的文化价值。” 按:通过相互的理解认同,去追求共同的对“普世价值”的认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澳大利亚国家委员会的巴拉宪章(1999年)对遗产的价值也反复强调,并专门设有“价值”的条款(第五条)。“文化价值意指面向过去、现在或未来世世代代的美

15、学的、历史的、科学的、社会的或精神的价值。”“文化价值赋存于这个地方自身、它的构造、环境、利用、关联、意义、记录和相关地方、相关实体之中。”“地方对于不同的个体和组群可以具有广泛的价值(即作为新信息的结果,对文化价值的理解可以改变。)” 第5条: “对一个地方的保护应该辨明和考虑文化和自然价值的所有方面,不带有以其他价值为代价的对任何一种价值毫无根据的强调。”“文化价值的相关程度可以导致一个地方不同的保护行动。”(注释:“由于对文化价值的理解可以改变,因此需要一种谨慎的保护方法。”) 2001年,东亚的遗产保护专家齐聚越南会安,针对亚洲正在日益增长的危及世界遗产价值的因素进行了研讨,除了人口压

16、力、环境恶化、城镇化、工业化和全球化等社会大背景的压力外,旅游业和以旅游为目的修复所导致的遗产完整性和真实性的丧失引起了与会学者的普遍关注。会后草拟了会安草案亚洲最佳保护范例关于在亚洲文化背景下确保和维护世界遗产地真实性的专业指南(以下简称会安草案)。会安草案这样写道:“专家们还强调了遗产价值保护的重要性,这些价值体现为在整个区域内把遗产地作为保护多元和持久的文化一致性的基石。专家们还指出,把保护当地的、国内的和地区内的文化资源作为社会及经济可持续地和公正地发展的根本,具有显著的重要性。”三. 遗产价值学的构成体系如上所述,遗产的价值等同于遗产的重要性,这种价值是由若干价值要素构成的。对于遗产

17、价值要数的构成,专家们有不同的认识。这是评估遗产保护层级的最重要的基础研究,在遗产保护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时间纵向来看,遗产具有初始价值和衍生价值。从空间横向来看,遗产需有本体价值和环境价值。从三维结构来看,遗产具有核心价值和附属价值(一)初始价值与衍生价值遗产的价值衍生现象文化遗产的价值衍生现象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创造物和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表征,历史文化遗产从被创造出来之日开始就被赋予某种特定的价值。作为文化遗产的最初行为和行为产物是为了能够满足和实现人们的某种目的或需要,这种目的和需要就是这种行为和行为产物当初的功利价值,也就是初始价值。例如,人们当初在初夏的水滨进行祭祀活动以免除瘟疫,以

18、后不断附加以新的内容,而祭祀的内容却逐渐淡出,划龙舟、吃粽子、纪念历史人物等,都加入到这个活动中。再如,古代修建北京故宫是作为皇帝施政和居住的场所,修建五岳祠庙是为了国家祭祀的需要,修建长城是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族群的进犯,这些文化遗产今天都已经失去了它们原有的功能,成为了人们研究和感怀历史,游览观光的遗产地。当某种物质的或非物质的文化存在被称为“遗产”时,它已经被纳入历史的视野,具有了初始价值以外的“历史价值”衍生价值,诸如唤醒历史记忆、启迪创造心智、感悟信仰超越、体验审美愉悦等等。文化遗产所能够体现出来的这些价值功能,已经不是它的初始价值,而是随着历史发展和情境变迁,不同时代的人们与历史文化遗

19、产之间构建的新的价值关系。 自然遗产也有初始价值与本体价值的区别。自然遗产本来就是自然演化的产物,它们也在不断地缓慢变化中。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是从初步到深入,有的自然遗产的价值,是通过人们视野的扩大,研究的深入而逐渐认识到的,这些后来被发掘出来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归属衍生价值的范畴。例如,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黄龙九寨”,当地藏族群众早就居住在那里了,林业部门也在较早的时候就知道了这个地方,但其景观价值还是在专家进入这一地区,通过普遍的比较才被人们所认知。再如,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人们如果只是身在其中,一定不会意识到其价值有如此之高;只有当现代地图测绘和航空摄影的发展,

20、只有当人们从更广阔的空间来看这一地区的时候,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和认识这一区域。遗产之所以能够具有价值衍生功能,根本原因在于遗产与人类之间存在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遗产作为一种“已在”的客体,对人类的思想情感产生着持久的影响,塑造着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另一方面,人类作为能动的认识和实践主体,总是不断调整和更新着自身与对象之间的价值关系,依据当下的主体需求,重新定位和阐释遗产对于自身的价值内涵。文化遗产尤其是如此。在这一双向作用的过程中,时间长度本身对于文化遗产就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要素,是构成历史文化遗产衍生价值的重要变量。换言之,文化遗产的年代愈久远,其衍生的历史价值就会愈增加。更为实

21、质的意义还在于,文化遗产的时间变量还在于它意味着人类主体的自我变迁。在这种变迁过程中,人类会将自己身处其中的时代精神投射到历史文化遗产上去,从而在历史文化遗产中发现前所未有的新的意义和价值。附:关于遗产衍生价值中的年代价值早在一个世纪前,奥地利艺术理论家李格尔(Alois Riegl)在对文物的现代崇拜:其特征与起源中第一次为我们认识现代人如何建构文物的多重价值以及这些价值之间是如何发生矛盾的,给出了极其全面而透彻的分析,尤其是他对文物提供给现代人的现今价值(presentday value)的讨论,为以后文化遗产保护的准备了理论武器。(李格尔:对纪念物的现代崇拜:其特点与起源中关于新物价值的

22、讨论,陈平:李格尔与艺术科学,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李格尔当时关于文物的历史价值(historical value)如何日益为年代价值(age value)占上风的分析已颇具当代洞察。这就引出李格尔关于新物价值(newnessvalue)与年代价值之间的矛盾的讨论。新物价值体现在一件作品的完整性以及呈现一种艺术风格的纯粹性,年代价值来自附着于文化遗产上的岁月痕迹。二者之间的矛盾在于,从年代价值来说,恢复遗产的原初面貌和保持其风格的统一并不重要,追求新物价值的风格主义修复会消除文物上的年代痕迹。 (二)本体价值与环境价值作为一处遗产,总会确定该遗产所指的对象,如一处历史建筑等等。这个主要承载着自然和历史信息的自然或文化的产物,其对象一般是法律文件界定了的,它是遗产的本体和遗产价值的主要载体,遗产价值主要从本体价值中体现。但任何一处遗产,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都离不开遗产初始产生的环境、历史发展的环境和现在存在的环境,这种环境是遗产价值的一部分。举例来说,建筑遗产尤其典型。当初的建筑设计创意包括了符合建筑功能的选址和规划,包括了建筑造型与地形、地貌和环境的协调,包括了合理利用地形地物来进行建筑的结构设计,这些是建筑设计的灵魂。我们在评判传统建筑价值的时候,不能无视或忽略这些价值。有时一处历史建筑遗产,其本体价值并不突出,但其环境价值却至关重要,一旦脱离了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