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优指导】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单元综合6_第1页
【高优指导】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单元综合6_第2页
【高优指导】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单元综合6_第3页
【高优指导】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单元综合6_第4页
【高优指导】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单元综合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单元综合能力提升-3-一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从根本上说属于农耕经济,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4-一二一、宏观概览1.农耕经济的含义农耕经济是指以种植农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农业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手工业、商业等行业也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它们共同构成社会经济发展的图景。2.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家禽饲养业为辅,追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2)以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为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基本途径。(3)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实行男耕女织的经营模式,形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手工业是农

2、业的有效补充。-5-一二3.经济重心的转移在中国历史的早期,黄河流域所在的北方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先进,手工业、商业发达,被认为是中国经济的中心区域;而长江流域所在的南方地区整体上有待于开发,农业、手工业、商业相对落后。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北方地区被长期不断的战乱所困扰,而南方地区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得到较快的开发,隋唐开通大运河进一步促进南北的经济交流,这也说明南北的差距在缩小。到南宋时,北方的粮食仰仗南方供应,以至于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情况,这说明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6-一二二、微观突破1.农业的发展(1)土地制度的变化: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这是土地国有制。春

3、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取得合法地位,土地国有和私有并行。北魏及唐初实行均田制,政府将其所控制的土地有条件地分给农民耕种,这也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唐以后,土地私有制大行其道。-7-一二(2)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耕作方式的发展: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它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后代得到推广并完善。耕作技术的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的完善,提高了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是精耕细作技术的总目标。农业环境的改善:重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注意改善土壤环境,培育新的作物品种,力争农业生产环境保持良好状态。-8-一二2.手工业的发展(1)两种经营形式:官营:官府组织的大作

4、坊,明代以前占主导地位。民营:长期处于艰难发展之中。明代开始超过官营,并出现手工工场。(2)三种存在形态: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经营,产品供政府专用及皇宫私用。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家庭副业,其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9-一二(3)四大著名行业: -10-一二3.商业的发展(1)城市的变化:西周至唐朝:县治以上的治所称为“城”,城中设市,市场与民居分离,并有专人严格管理。这说明,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功能较弱。汉、唐长安城是典型。两宋时期:城中民居与市场的界限(即坊市制度)被打破,贸易活动不再受时间

5、、地点等的限制,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这说明,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引起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化。以宋代的开封、临安为代表。明清时期:作为贸易中心的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城市的空间分布发生变化。江浙地区是代表。-11-一二(2)市场的变化:市场最初为城市中的特定区域,如汉代长安城的九市、唐代长安城的东市西市,交易的时间、地点都有严格限制。唐后期,已经出现草市、夜市,市场形式趋于多样;城中之市也打破种种限制,交易更加自由。明清时期,区域性贸易中心增加,长期存在的农村贸易场所发展为市镇,集市进一步向偏远农村延伸,长途贩运加强了各个区域的经济联系,区域性市场形成。-12-一二(3)货币的变化:最初是物物交

6、换,后来出现一般等价物。金银铜等贵重金属作为普遍适用的一般等价物,长期扮演货币的角色。期间,由私人铸钱到官府统一铸钱,货币使用走向规范化。北宋出现纸币,称为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13-一二(4)对外贸易的变化:汉代,经西域到西亚并达欧洲的贸易通道开通,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丝路贸易是当时重要的对外贸易。唐宋时期,不仅陆路丝绸之路贸易继续,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南海、印度洋,到非洲、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出口。政府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外贸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明清时期,政府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民间的对

7、外交往,官府把控对外贸易;清代只留广州一口通商。对外贸易逐渐萎缩。-14-一二4.古代重农抑商的主要方法(1)统治者反复强调以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业的价值取向。(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定农业生产的基础。(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限制规模、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5)限制对外贸易,禁止民间出海活动,限制外国人来华贸易。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是典型代表。-15-1.特点: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

8、同点或不同点,其表述一般都是教材中没有叙述过的新的结论。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相同”“不同”“新特点”“新变化”“继承了”“发展了”等。此类试题主要考查分析、比较能力。2.解题方法(1)明确题干的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明确题干是考查二者的区别,还是考查二者的联系,或是兼有。(2)找准比较角度。比较型选择题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16-(3)比较题肢和题干。首先要看题肢本身是否表述错误,比较型选择题都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其次要看题肢是否满足题干考查的要求,只有本身是正确

9、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题肢,才能选择。(4)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17-例题(2015湖北黄冈二模)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认为:“第一帝国”(秦汉)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而“第二帝国”(隋唐宋)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相比主要的区别是()A.官僚政治的形成与否B.选官制度的形成与否C.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否D.政治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化-18-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题眼是“主要区别”。对比分析秦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