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政府建设的重庆实践及启示_第1页
数字政府建设的重庆实践及启示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13 -数字政府建设的重庆实践及启示刘珂言闫建姜申未摘要: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与嵌入融合,数字政府建设已逐步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形态。通过系统回顾重庆市数字政府发展历程,文章全面总结了重庆市在数字政府建设经验成效,以重庆市数字政府建设为基本点,依据时间线索梳理了重庆市数字政府的信息化、电子化、数字化3个发展阶段,并从顶层设计的指导、治理模式的调整、技术革命的迭代3个方面总结了经验,提出进一步优化发展的路径,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数字政府建设提供参考。关键词:数字时代;政府数字化转型;管理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DOI:10.19881/ki.100

2、6-3676.2022.05.08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驱动下,政府转型驶入快车道,政务服务不断变革、政府职能不断完善,数字政府建设具有战略必然性和技术可行性。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作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强数据有序共享,依法保护个人信息。”这将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各类举措,释放地方创新潜力,为数字政府的建设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重庆市在建设数字政府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以重庆市为例探讨数字政府建设的路

3、径。一、相关研究综述数字政府建设是实现政府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1998年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使之成为信息时代的国际化潮流,此后美国率先进入数字化时代。1数字政府运用数字技术创造公共价值,实现“让百姓少跑路,数据多跑路”。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许多学者着眼于数字政府建设理论以及实践路径研究。例如,叶战备等认为,数字政府与数据治理不是简单地运用信息技术,而是要理清政府职责,新技术实现治理效能的关键在于政府组织机构上在职能方面作出相应的变革,由权力本位转向责任本位。2费军等提出,应该明确政务服务移动App的研发原则等,保证其统筹规划、以用户为导向、进行模块化的研发等。3黄璜提出

4、“平台驱动的数字政府”的方法框架,持续提升数据、业务、协同、交互四大数字政府能力。4王益民提出构建数据驱动的政府数字化转型,认为数字政府建设的基础是治理与协同。5就政府治理改革实践来看,数字政府建设受到多种要素影响,无论是经济、文化、技术还是外部环境要素,都还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抓住时代机遇,加快数字政府建设。二、国内数字政府的发展数字政府具有整体化的管理架构、平台化的业务构架、智能化的技术构架、敏捷化的内外互动等特征。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理念。2022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在国家层面成为

5、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2022年3月,“數字政府”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强调,全面推进政府运行方式、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数字化智能化。数字政府建设作为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力量,已成为深化“放管服”改革、争创营商环境新优势、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总抓手。全国各地区开始进行数字政府建设的不断探索。上海推出“一网通办”改革,这是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建设的基础性改革,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政府各层级、各部门的职责权限,从而实现了“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2022年11月15日,全国首个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落地浙江,浙江成为全国数字经济先发

6、省,实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级政务云服务体系和政务服务“一张网”6,逐步实现“一扇门进出,事情全办清”“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一体化联动,全方位延伸”“一把手主抓,全要素保障”的治理效能。广东的“粤省事”移动政务App,实现了政务服务事项广覆盖、市场主体和公民之间广覆盖,在政府数字化改革中贯彻互联网思维、整体发展思维、精准化思维。广东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总体规划(20222022年)中提出整体、移动、协同、创新、阳光、集约、共享和可持续”的数字政府建设理念。7重庆推出的“渝快办”移动政务服务平台,首批上线300多项老百姓最关心、最高频、最便捷的审批服务事项。截至2022年

7、初,注册用户数达到2065.7万,99%的市级行政许可事项能够实现“最多跑一次”,95%的事项网上可办,实现重庆政务服务“渝快地办”。2022年7月28日,正式上线的“渝快办”3.0版,对企业群众相关的近600项高频事项进行了优化。三、重庆市数字政府发展3个阶段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重庆市在政府数字化转型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国家聚焦如何将科学技术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在政策层面聚焦于“科学技术”,其中,1956年编制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是对科技领域各项发展的初步尝试。整体来看,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政府信息化仅停

8、留在个别领域的初步尝试,尚未形成系统框架。改革开放后,重庆市数字政府建设开始探索起步,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转型期3个阶段。(一)萌芽期:信息化阶段(19782022年)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推进信息化建设,从国家信息化顶层设计、领导人推动、发展规划制定等方面明确了信息化的任务目标。1986年,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经济信息系统并组建国家经济信息中心,将信息技术普遍用于政府信息化建设。为响应党的号召,重庆市政府开始探索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政府治理,并规划“21129”重庆信息港计划。“2”是指基础通信网和信息交互网两类大网,“1”是指1个公共信息服务窗口,“12”是指商贸、政务、工业等12个信息网络,

9、“9”是指宏观经济、企业产品等9种信息资源。截至2022年底,基本建成信息港,全社会信息化水平有较大提高。2022年底,建成信息港,使重庆成为长江沿岸的重要信息枢纽,初步实现了“开发三峡振兴重庆”的目标。这一计划最初基于对传统信息产业的扶持,以办公信息化为重心,在办公信息化的基础上强调建设高水平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最终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二)发展期:电子化阶段(20222022年)2022年至2022年是重庆市数字政府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我国电子政务平台构架建设向全面和纵深发展。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转发给各

10、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人民政府,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这一文件精神加快了重庆市数字政府的推进。从2022年开始,重庆市逐步形成电子政务发展框架。2022年,重庆市关于推进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意见出台,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应运而生,即“211241”工程。其中,“2”是指政务内网和外网,“1”是指“中国重庆”门户网站,“12”是指十二大政务应用系统,“4”是指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宏观经济,“1”是指政策法规支持系统。(三)转型期:数字化阶段(202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始进入数字政府建设时期,各地积极推动政府治理向数字化转型。2022年8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重庆市社会公共信息资源整

11、合与应用实施方案。2022年6月,“在重庆”作为全国首个省级智慧城市市民融合服务平台的上线,使得重庆市数字化建设有了新的进展,“在重庆”根据重庆市民的切实需求,整合了全市30多个部门机构,其中包括社会保障、优质教育、劳动就业、交通出行、信息惠农等众多领域的128项政务服务。2022年,重庆市政府办公厅正式上线运行全国首家省级政府的“互联网+政务服务”电子指挥中心。在全市8.24万平方公里全域构建起了以“全渝通办”为目标的政务服务网络,基本实现重庆全域“能办事、好办事、办成事”。82022年,重庆市以“打破部门封闭,融合业务系统”为突破口,建立了全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融合全市60多个市级部

12、门政务数据资源,扩大了服务的覆盖范围,有效提高了行政效率。就服务平台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重庆数字政府建设与群众预期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一方面部分事项不能办,平台的服务功能不健全,网上服务覆盖率较低,一些较为复杂的事项不能在网上办理;另一方面部分事项不好办,部分操作不够直观,未能体现出政务服务的便捷性特点。四、重庆市数字政府建设的经验与成效数字时代的发展趋势推动着政府治理的改革创新。当传统的政务服务模式不再适应群众对于政府办事高效便捷的需求时,通过技术赋能推动政务服务在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服务方式等方面的转型,从而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此,重庆市在顶

13、层设计、协同治理、技术升级3个方面做出努力。(一)顶层设计保障规划落地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推动规划的落地实施。在数字时代的潮流下,政府决策层的重视加快了數字政府转型的步伐。2022年,重庆市设立了大数据发展局,该局隶属于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22年,重庆市大数据发展局进行了改革,成立了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负责全市数据资源体系的建立与管理工作,推进全市信息化应用工作。通过在顶层设计上提升大数据发展局的行政级别,推动全市的数字化转型的统筹工作。2022年末,重庆市“十四五”规划提出,优化完善“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有序推进数字设施化、设施数字化。将改革的理念转化为落

14、地的政策。从中央层面来讲,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建设数字政府,加强顶层设计、总体布局,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撑。从地方层面来讲,推动数字政府建设是时代的呼唤,为了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让群众感受到“少跑路、好办事、不添堵”的便捷,重庆市政务服务平台不断发展,由“线下办”到“线上办”,再到“掌上办”,最后由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向“服务上网”转变。2022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政务数据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实现了数据聚集、共享、开放。2022年7月,政务服务平台“渝快办”的3.0版本出台,政务服务覆盖范围扩大,川渝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实现“跨省通办”,让群众切实感觉到

15、便利。(二)协同治理适应数字治理由于“单中心”的治理模式,政务服务存在服务效率低下、服务模式单一等问题。为此,重庆市打破一元主体的定式,通过“多元治理”,打造“协同治理”新格局。在运营主体方面,重庆市通过政府、企业、第三方组织等通力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开放平台,这有助于推动政务数据的共享。2022年7月,作为重庆市新型智慧城市综合运营商,以及市政府依法授权开展全市政务数据资源的运营平台,数字重庆大数据应用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政企协同管理模式正式形成。从政府角度来说,将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给掌握核心技术的公司,既能减轻政府工作负担,弥补政府在运营经验上与技术设施上的不

16、足,又能够保证民众享受优质的服务。从需求角度出发,企业可以依靠先进的技术,更加精准识别公众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政府与民众之间的“需求协同”。在政府参与主体方面,系统的整体性得益于内部各子系统的协同。一方面政府内部各个纵向层级之间协同治理。在改革前,重庆市各部门和区县先后自建行政审批系统,群众往往需要在多个部门来回跑动,办事效率低下。对此,重庆充分发挥直辖市的体制优势,打破层级之间的障碍,构建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部分部门和区县的事项“一网通办”,如“渝快办”推出的高频事项“西南五省通办”“川渝通办”。另一方面政府内部各个横向部门之间协同治理。改革前,部门间数据共享程度很低,信息更新不同步,

17、一件事情出现多次跑路的情况,并且现在数字政府涵盖的公共服务事项比较集中,一些难度大的事项依然很难办理。在推出创新政务平台之后,重庆市不断扩大线上服务事项。例如,“渝快办”3.0积极推进两江新区在政务服务领域着力打造电子签名的应用场景,扩大了政务服务应用场景。(三)技术升级匹配载体运转在政府治理数字化过程中,信息技术是一个核心主体。数字政府建设整体的质量在于政府对政务数据信息的利用与管理效果。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政府决策与服务9,深入推进信息技术赋能数字政府建设。实现统一网络支撑。围绕“联网是原则,孤网是例外”的要求,重庆市电子政务外网覆盖度得到扩展。例如,各个

18、区县将电子政务的外网延伸至所有基层服务窗口,在数据高效使用的同时落实各地区数据平台基础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缩小了各地方政府间数字政府建设的差距,使得经济较差的地区也能够提供无差异化服务。此外,增强平台的性能、开发智能小程序,使得用户在线办理审批业务实现“指尖触达到,掌上通办”,解决了传统服务下载大量App、重复注册信息的烦琐操作问题。同时,在国务院办公厅电子办公室的指导下,重庆市率先开展“政务区块链”的应用试点,运用区块链技术打破政务信息壁垒、信任壁垒等“5个壁垒”。基于分布式数据存储、加密算法、共识机制等信息技术,通过使各个部门成为联盟链接点,实现机构之间的数据信任,最终达到在线政务服务的安

19、全可靠。五、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优化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以深化国家机构改革。为最大限度满足群众、企业办事需求,实现“进一张网,办所有事”,以及“最多跑一次”,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构建政策法规体系为保证数字政府建设顺利推进,重庆制定了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战略规划,引导、推动政府数字化建设进程。应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着力推进政策法规建设。从短期来看,应该因地制宜地制定数字政府建設的战略规划,综合考虑人才队伍、资金保障、技术成本等因素,出台渐进性的

20、指导政策。从长期来看,要加快推进数字政府法治化进程,在信息共享、应用开发、安全保密等方面,广泛参考各个职能部门的规章制度,强调对公民个人隐私与信息安全保护,逐步将其上升到法律层面,及时对已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正与完善。(二)完善政府管理机制首先,自上而下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工作。自上对数字政府建设进行统筹协调,强调总体战略规划,其中含括绩效、业务、服务、数据、技术等诸多因素,向下吸纳地方政府的建议。其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推动现有办公模式高效灵活发展,促进各区域、各层级政府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最后,建立电子政务科学培训机制,将电子政务培训纳入公务员入职培训中,提升政府工作人员数字技能。同

21、时,为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建立政府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机制。(三)加强底层技术支撑研发数字共享技术,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共享。依托政务云,建立大数据中心与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共享平台,对跨部门、跨域、跨系统的数据进行储存、处理、分析。研发数据采集技术,具体包括开发网络爬虫、神经网络、自然语言等技术工具,对公民需求、情感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提高服务质量。研发数据安全技术,坚持数据安全构建原则,升级数据安全技术,夯实包括数据采集、储存、传输、共享等全过程的数据安全技术支撑。(四)提升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我国各省市应该不断完善大数据中心建设,实现政府部门之间、政府内部之间的资源共享、匹配

22、与对接。同时,探索政府数据资源共享在多方面的利益协调保障机制。加大数据开放,打通信息壁垒,弥补数据鸿沟,加强数据开放共享,与企业、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组织等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加大对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的保护,最大限度地实现数据的利用价值。打造政务服务平台,使其具备政务服务、行政审批、效能监管、问政咨询等功能。(五)提升网络问政服务质量首先,要不断拓宽网上政务服务领域,增加可办理事项数量,让“数据跑路”替代“百姓跑腿”。服务涵盖“住、业、游、乐、购”等全景场景,为市民提供有温度的政务服务。其次,健全政务服务体系。同步推出政务服务的PC端、移动端、自助端、窗口端,动态调整线上线下服务事项,

23、进而实现线上线下同一标准、同一服务质量、一体化办理。最后,探索广泛的网络平台链接途径,提升平台丰富性和可用性。除了微博、微信公众号外,政府部门要探索抖音、快手、头条号等,不断优化政务服务平台的内容与界面,提升平台的易用性、功能性、便捷性等。参考文献:1徐晓林.“数字城市”:城市政府管理的革命J.中国行政管理,2022(10):1-5.2叶战备,王璐,田昊.政府职责体系建设视角中的数字政府和数据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22(07):2-4.3费军,贾慧真.智慧政府视角下政务App提供公共服务平台路径选择J.电子政务,2022(09):3-7.4北京大学课题组.平台驱动的数字政府:能力、转型与现

24、代化J.电子政务,2022(07):2-14.5王益民.数字政府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2:51-61.6刘淑春.数字政府战略意蕴、技术构架与路径设计基于浙江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22(09):37-45.7吴磊.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创新以广东数字政府建设为例J.学术研究期刊,2022(11):2-5.8“互联网+政务服务”指挥中心向媒体开放全市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办件量突破1000万件EB/OL.(2022-12-01)2022-05-18.http:/html/2022-12/01/content_43392948.htm.9卢晓蕊.数字政府建设:概念、框架及

25、实践J.行政科学论坛,2022(12):1-4.PracticeandEnlightenmentofDigitalGovernmentConstructioninChongqingLiuKeyanYanJianJiangShenwei(CPCChongqingMunicipalPartySchool,Chongqing,400041)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andintegrationofthenewgenerationof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theconstructionofdigitalgovernmenthasgraduallybecomethebasicformtopromotethemodernizationofthenationalgovernancesystemandgovernancecapacity.Bysystematicallyr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