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概论(第六版)第10章货币政策_第1页
金融学概论(第六版)第10章货币政策_第2页
金融学概论(第六版)第10章货币政策_第3页
金融学概论(第六版)第10章货币政策_第4页
金融学概论(第六版)第10章货币政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6版金融学概论CONTENTS第7章保险第8章信托与租赁 第9章国际金融概述 第10章货币供求均衡与失衡 第11章货币政策 第1章金融概述 第2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第3章信用与利息 第4章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 第5章商业银行业务 第6章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10第10章货币供求均衡与失衡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应该达到以下学习目标:了解货币需求的含义和主要分类,掌握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了解货币供给的含义及货币供给量的层次,掌握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了解货币均衡的含义;掌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定义及表现、分类、成因、对经济的影响及治理措施。知识目标理解不同的货币需求理论;理解货币供给理论模型;理解货币

2、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货币供求状况,充分认识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危害;能够结合我国宏观金融现状,找出货币供求不均衡的原因,并针对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能力目标明确货币供求均衡和金融的稳定对国家经济安全至关重要。思政目标10.1货币需求10.1.1货币需求的含义经济学角度的“需求”一词,不仅指人们希望拥有某种资源的欲望,而且是一种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也就是说,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而需求是有限的。因此,需求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人们希望得到或拥有;二是人们有能力得到或持有。同样,货币需求也同时包含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必须有持有货币的愿望;二是必须有持

3、有货币的能力。即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经济主体(包括个人、企业、政府)为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各种经济活动需要而应该保留或占有一定货币的动机或行为。它表明在既定的国民收入水平和分配范围内人们对占有货币的欲望或能力。为满足各种经济活动需要而必须保存的货币量,就是货币需求量。10.1货币需求10.1.1货币需求的含义微观货币需求是指个人、家庭、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或其他经济条件下,因生活或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而保有的货币量。宏观货币需求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因经济发展和商品流通的需要而保有的货币量。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出发点是某一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后者的出发

4、点则是整体经济运行。但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前者是后者的构成和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总括;但前者的总和并不等于后者。微观货币需求总和往往大于宏观货币需求。货币理论中主要关注的是宏观货币需求。(1)微观货币需求与宏观货币需求名义货币需求是指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按现行价格计算的各经济主体对货币的需求量,一般计为Md。实际货币需求是指扣除了通货膨胀因素后各经济主体实际对货币的真实需求量,一般计为Md/P。货币分析更注意考察实际货币需求。(2)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10.1货币需求10.1.2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理论是整个货币理论中的重心。所谓货币理论,是指对货币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分

5、析研究的一种理论。所谓货币需求理论,是指主要研究货币需求动机、货币需求量的决定以及货币需求量变动的经济影响的理论。货币需求理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从宏观角度出发,把货币需求定义为“为完成一定的交易量需要有多少货币来支撑,或者说流通中的商品需要多少货币来作为其交换的媒介”。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和费雪方程式就是这种类型。另一种是从微观角度出发,把货币看作个人持有的一种资产,是在收入一定的前提下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保存的财富量。从剑桥学派提出现金余额学说后,许多经济学家对货币需求的研究都是从微观角度出发的。10.1货币需求10.1.2货币需求理论10.1.2.1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

6、论或称货币流通规律,集中表现在货币必要量公式中: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要量=(商品价格总额(即流通中商品数量商品价格)/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10.1货币需求10.1.2货币需求理论10.1.2.2古典货币数量论现金交易说与现金余额说货币数量论是说明货币数量的变化决定物价水平变化的理论。古典货币数量论是20世纪初古典经济学家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货币需求理论,以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和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及庇古分别提出的现金交易说和现金余额说为代表。(1)现金交易说交易方程式。1911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欧文费雪出版了货币购买力一书,提出了交易方程式,被称为费雪方程式。MV=PT(或P=MV/T) (2)

7、现金余额说剑桥方程式。费雪方程式没有考虑微观主体动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一个缺陷。以马歇尔和庇古为首的英国剑桥学派创立了现金余额说,更多地重视微观主体的行为。10.1货币需求10.1.2货币需求理论10.1.2.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宣告了古典经济理论的破产,长期的大规模的失业成为西方经济的中心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凯恩斯首次提出了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建立了货币需求函数,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货币需求理论。10.1货币需求10.1.2货币需求理论(1)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动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为流动性偏

8、好理论,该理论最显著的特征是在借鉴剑桥学派的结论的基础上,注重对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凯恩斯认为,货币具有完全的流动性,而人们在心理上具有对流动性的偏好,即人们总是偏好将一定量的货币保持在手中,以应付日常、临时和投机的需求。因此,人们的货币需求就取决于人们心理上的“流动性偏好”。凯恩斯进一步分析,人们心理上的“流动性偏好”或人们的货币需求是由三个动机所决定的: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凯恩斯在分析货币需求动机的基础上,认为货币总需求包括交易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交易性货币需求是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是收入的递增函数,与利率没有直接关系;投机性货

9、币需求是由投机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货币需求函数用公式表示为:M=M1M2=L1(Y)L2(r) 10.1货币需求10.1.2货币需求理论(3)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特点。由于在短期内,收入是相当稳定的,因此,决定货币需求量的主要因素是利率的变动。由于利率的变动是经常的,所以经济社会对货币的需求量是不稳定的。当利率提高时,货币需求量会减少,即人们抛出货币,结果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反之,当利率下降时,货币需求量会增加,人们就会持有更多的货币,结果减缓了货币流通速度。因此,货币流动速度V或其倒数K都极不稳定,它们并非传统货币数量论所设想的常数。这样,凯恩斯就将传统货币数量论中的V或K

10、从假定为常数变换成取决于利率的变数,从而直接将利率列入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中,这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4)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政策含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强调了利率在货币需求中的重大作用,进而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政策理论,即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量来降低利率,通过利率的降低刺激企业家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和产出,刺激货币需求增加,进而使社会总需求增加,使就业量与国民收入成倍增长。这是凯恩斯提出的解决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10.1货币需求10.1.2货币需求理论(5)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后凯恩斯学派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交易

11、动机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不但是收入的函数,也是利率的函数;二是人们多样化资产的选择行为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影响。第一,对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发展研究。第二,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研究。10.1货币需求10.1.2货币需求理论10.1.2.4现代货币数量论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宣告了古典经济理论的破产,长期的大规模的失业成为西方经济的中心问题。正是在这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普遍采取了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即通过财政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一政策的实施虽然减少了失业,促进了经济增长,但与之相伴的通货膨胀却难以遏制,更不能解释和解决后来出现的“滞胀”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与

12、凯恩斯学派对立、以弗里德曼为首的现代货币主义学派,其创立了现代货币数量论。1956年,弗里德曼发表了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一书,奠定了现代货币数量论的基础。现代货币数量论承袭了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观点,即非常看重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因果联系,但同时指出货币数量论不是关于货币数量与物价关系的理论,而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即关于货币需求是由何种因素决定的理论。因此弗里德曼对货币数量论的重新表述是从货币需求入手的。他还接受了剑桥学派和凯恩斯以微观主体行为作为分析起点和把货币看作受到利率影响的一种资产的观点。10.1货币需求10.1.3货币需求的决定和影响因素在分析各种货币需求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实

13、经济生活的实践,可以得出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收入水平1心理预期和偏好7消费倾向6货币流通速度4物价水平2市场利率3因素信用发达程度510.2货币供给 10.2.1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的含义(1)货币供给。它是一个动态概念,是指货币供给主体向货币需求主体供给货币的经济行为,反映的是货币供给的流量。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能够向社会公众提供信用货币(包括现金货币和存款货币)的主体主要有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现金货币由中央银行供给,存款货币由商业银行供给。10.2货币供给 10.2.1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的含义(2)货币供给量。它是一个静态概念,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点上由居民个人

14、、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所持有的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总和。货币供给量反映的是货币供给的存量,有狭义和广义两种不同口径。第一,狭义的货币供给量(M1)。它等于流通在整个银行体系之外的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C)与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D)之和,即:M1=CD 第二,广义的货币供给量。现代货币数量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广义的货币供给量(M2)等于狭义的货币供给量和相应时期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的余额(T)之和,即:M2=M1T=CDT 10.2货币供给 10.2.2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通过中央银行发行出来,再通过商业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成倍地扩大其供给量。因此,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

15、由两个层次构成:一是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二是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10.2货币供给 10.2.2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10.2.2.1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或货币基数,是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总和。从其来源来看,基础货币具有负债性、可控性和扩张性。基础货币是货币当局的负债,由货币当局投放并由货币当局直接控制其总量。但基础货币并非全部的货币供给量,而只是整个货币供给量的一部分,它具有使货币总量倍数扩张或者收缩的能力。从其运用来看,基础货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二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即通常所谓的通货。基础货币常用以

16、下公式表示:B=CR10.2货币供给 10.2.2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10.2.2.1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有三条:一是直接发行通货;二是变动黄金、外汇储备;三是实行货币政策。具体而言,决定和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主要有:注意事项(1)发行通货形成现金供给(2)变动金银外汇储备增减基础货币(4)再贴现和再贷款影响基础货币(5)中央银行吸收的财政存款变动对基础货币的影响(3)公开市场业务改变基础货币10.2货币供给 10.2.2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10.2.2.2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商业银行作为唯一可以经营活期存款(支票存款)的金融中介机构,通过活期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等创造存

17、款货币,是整个货币运行的最主要载体。商业银行对货币供给的作用就表现在其具有存款货币的创造功能。10.2货币供给 10.2.2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10.2.2.2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1)几个相关概念。要理解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过程,需要理解原始存款、派生存款、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等几个重要概念。原始存款。它是银行以现金形式吸收的,能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即客户将现金存入银行形成的存款。派生存款。它是商业银行用转账的方式发放贷款、贴现和投资时所创造出来的存款。10.2货币供给 10.2.2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10.2.2.2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保留的存

18、款余额,称为存款准备金。它由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两部分构成。法定存款准备金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指各国货币管理当局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商业银行必须保留的最低数额的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它是指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现金漏损率。它是社会公众持有的通货在存款中所占的比例。10.2货币供给 10.2.2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10.2.2.2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2)存款货币创造的条件。商业银行之所以能够进行存款货币创造,是有两个重要的前提条件的。部分准备金制度。它是指商业银行在吸收进一笔现金或支票后,只需要以现金和在中央银行存款的形式,按存款的一定比例保

19、留准备金,其余部分用于贷款和投资等资产业务。各国银行一般均采用部分准备金制度。非现金结算制度。它是指人们通过支票的形式进行货币收付,银行之间的往来进行转账结算,无须使用现金。10.2货币供给 10.2.2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10.2.2.2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3)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为了说明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多倍创造过程,先作如下假定:每家银行只保留法定存款准备金,其余部分全部贷出,超额存款准备金等于零;现金漏损率为零,客户收支的一切款项均通过银行转账结算,没有提现行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20%。10.2货币供给 10.2.2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10.2.2.2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4)派生倍数

20、的修正及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创造的因素。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影响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能力的基本因素有原始存款的大小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高低,派生倍数取决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但这个结论是在三个假定的基础上得出的,这三个假定条件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并不存在,派生倍数还会受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大为缩减。因此,必须对派生倍数作进一步的修正。10.2货币供给 10.2.3货币供给的理论模型10.2.3.1货币供给的一般理论模型美国经济学家乔顿于1969年在其发表的论文决定货币存量的各个要素中提出了货币供给机制的一般决定模型,亦称乔顿模型。M1=Bm 货币供给模型的基本含义是基础货

21、币按照一定的货币乘数扩张,形成一定时期的货币供给量。可以看出,货币供给量受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制约。其中,基础货币可以由中央银行决定,通过现金发行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对基础货币的控制,这一点已经阐明。下面主要分析货币乘数的决定问题。10.2货币供给 10.2.3货币供给的理论模型10.2.3.2货币乘数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倍数,是用以说明货币供给总量与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在基础货币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乘数决定了货币供给的总量。货币乘数与派生倍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派生倍数说明在商业银行存款的派生过程中活期存款总额同基础货币之间的倍数关系;而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总量同基础货币之间的比例关系。

22、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反映了货币乘数与派生倍数之间的联系与不同。公式10-22中字母的含义与商业银行存款货币派生倍数的字母含义相同,这里不再重述。于是,货币供给理论模型又为:10.2货币供给 10.2.4财政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当财政收支出现赤字,采用特定的方式弥补赤字时,会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例如,从历史上看,政府经常会由于战争、自然灾害或庞大的皇室支出导致财政赤字,经常增加铸币来弥补赤字,直接增加了货币的投放量。在不兑现信用货币流通的情况下,财政赤字的弥补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向社会公众借款,二是向银行借款。10.3货币供求均衡10.3.1货币供求均衡的含义货币供求均衡简称货币均衡,是指一个国

23、家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大致相当的状态。如果Ms代表货币供给,Md代表货币需求,则货币均衡可以表示为:Ms=Md 10.3货币供求均衡10.3.1货币供求均衡的含义正确理解货币均衡的概念需把握以下几点:(1)货币均衡是一种状态,是货币供给量与客观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的基本适应,而不是二者在数量上的绝对相等。(2)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要求在长期内货币供求大体上一致。(3)货币均衡存在着货币容纳量弹性。(4)货币均衡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Md与Ms自身相适应,还必须联系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来分析。货币均衡还要求货币供给与需求在结构上的均衡。10.3货币供求均衡10.3.2货币供求均

24、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10.3.2.1社会总供求均衡所谓社会总供给(用AS表示),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所有的生产部门实际供应给社会的全部产品与服务的总和。所谓社会总需求(用AD表示),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社会的各方面实际占用或使用的全部产品之和。它通常包括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I)、政府需求(G)和净出口需求(X)。社会总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大体相当,即经济均衡。社会总供求均衡是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商品劳务总供给与商品劳务总需求之间的均衡;二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均衡;三是商品劳务的供求与货币的供求之间的综合均衡。10.3货币供求均衡10

25、.3.2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10.3.2.2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一)(二)(三)(四)社会总需求引导着社会总供给。货币供给决定了社会总需求。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社会总供给决定了货币总需求。10.3货币供求均衡10.3.2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10.3.2.2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货币均衡与经济均衡之间的关系,可用图10-2反映。10.3货币供求均衡10.3.3货币均衡的评定标准货币均衡的反面是货币供求的非均衡,即货币失衡。其表现有两种:一是货币过多,即MsMd,存在通货膨胀;二是货币不足,即MsMd,存在

26、通货紧缩。货币均衡和非均衡的判断标准是:物价和利率。这可以从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两方面来分析。10.3货币供求均衡10.3.3货币均衡的评定标准从商品市场上看如果货币均衡,则表现为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相适应,不存在由于购买力不足(货币过少)而引起的商品积压现象,也不存在由于购买力过剩(货币过多)而引起的商品供不应求现象,即商品供求大致平衡,而衡量商品供求平衡的经济指标是商品价格是否稳定。因此,物价是否稳定就成为商品市场上判断货币是否均衡的主要指标。当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时,物价水平上涨,出现通货膨胀;当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时,物价水平下降,出现通货紧缩。从金融市场上看货币均衡和非均衡表现为利率的变

27、化。利率是货币资金的价格。当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时,引起其价格下降,即实际利率下降;当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时,其价格上涨,即实际利率上升。当利率稳定、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相等时,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均衡。10.3货币供求均衡10.3.4货币均衡的实现机制货币均衡是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的关键因素。只有货币供求基本达到均衡,才能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货币均衡的实现实际上是从货币失衡到均衡的调整。在完全的市场经济状态下,由于价格和利率的波动会使货币供求由非均衡自动过渡到均衡,因而存在着货币均衡的自动调节机制。但这种自动调节需要的时间较长,付出的代价较大。所以,当货币出现失衡时,政府一般都不会袖手旁观,而是

28、积极干预。对货币供求的调控主要由中央银行完成。至于货币需求,则更多地取决于企业、个人的行为,中央银行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力较小。10.4通货膨胀 10.4.1通货膨胀的概念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的现实货币量超过了对货币的需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总体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要正确理解这一定义,应把握以下几点:(1)通货膨胀产生的条件是纸币流通,即纸币本位制。(2)通货膨胀出现的标志是存在物价总体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3)通货膨胀的发生与货币供应量的超经济增长相联系,物价上涨是由货币供给量过多造成的。10.4通货膨胀 10.4.2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将物价指数作为

29、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通常采用的物价指数有以下三种:(1)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2)批发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PPI)(3)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NP deflator)物价指数10.4通货膨胀 10.4.3通货膨胀的分类1)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划分(1)公开型通货膨胀。(2)隐蔽型通货膨胀。2)按通货膨胀的轻重程度划分(1)爬行式通货膨胀。(2)奔腾式通货膨胀。(3)超级式通货膨胀。3)按通货膨胀的成因划分(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3)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4)结构型通货膨胀。(5)预期型

30、通货膨胀。(6)输入型通货膨胀。10.4通货膨胀 10.4.4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关于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西方经济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曾有过激烈的争论,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促进论,认为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第二种观点是促退论,认为通货膨胀损害经济增长;第三种观点是中性论,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弊多利少。通货膨胀只是在开始阶段的极短时间里,对经济有促进作用,从长期来看,对经济的危害程度远大于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10.4通货膨胀 10.4.4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01040203(2)对

31、流通领域的危害(3)对消费领域的危害(4)对分配领域的危害(1)对生产领域的危害10.4通货膨胀 10.4.5通货膨胀的治理货币供给量超过货币需求量、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就会引发通货膨胀。因此,如果采取措施控制和减少货币供应量,以紧缩社会总需求;或者采取改善供给的措施,增加货币需求量以吸纳多增加的货币供给量,就可以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达到平衡、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相平衡,从而消除通货膨胀。10.4通货膨胀 10.4.5通货膨胀的治理10.4.5.1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它是应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有效方法。其主要内容是采取强制性或非强制性手段,实行工资-物价管制,从而控制物价上涨。货币政策是最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它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手段。(1)紧缩型货币政策(3)紧缩型收入政策财政政策也是一种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它通过调节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以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2)紧缩型财政政策10.4通货膨胀 10.4.5通货膨胀的治理10.4.5.2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适时入手:一方面是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是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