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的古代农业F 完整版课件_第1页
发达的古代农业F 完整版课件_第2页
发达的古代农业F 完整版课件_第3页
发达的古代农业F 完整版课件_第4页
发达的古代农业F 完整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如何学习经济史?从涉及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及经济政策、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从知识掌握的层次看,主要包括总体特征、经济发展原因、表现及影响四大块。学习方法点拨 中国古代史物质文明部分第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2013高考第一轮复习 历史第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1、起源:传说和考古遗址 2、原始农业 3、沟洫农业(从夏朝开始,经商、直至西周) 4、精耕细作农业 (从春秋战国开始,中经秦、汉、魏、晋以迄南北朝成型自隋唐至元代扩展明代和清代前期继续发展) 古代农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 农具 农作物 耕作方式、技术和制度 灌溉水利 经验总结二、传统

2、农业生产模式: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三、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相传伏羲氏的时候,人们过着“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的生活。至神农氏时,才“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有了农业。而最早的农业是由采集业发展而来的。伏羲氏(即包牺氏)神农氏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半坡遗址(粟)河姆渡遗址(水稻)彭头山遗址城头山遗址五谷:稻黍稷麦菽;麻黍稷麦菽黍即黄米稷即粟粟即稷麦菽即豆麻稻六畜:猪马牛羊鸡狗双齿木耒复原及使用方法示意图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左图为打制石器。 右图为磨制石器。骨耜云南的刀耕火种。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生活方式改变:从迁徙走向定居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

3、基础商周沟洫农业原始农业农作物耕作技术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刀、石斧、耒耜少量青铜农具, 石器木器骨器为主刀耕火种排水、沤肥除草、治虫南稻北粟粟、稻、黍、稷、麦(五谷)桑、麻等独立发展,自成体系1、起源:2、表现:3、意义:4、特点: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神农是中国农业的始祖(采集经济 种植经济)石器锄耕植主畜辅 一两年后撂荒连续耕作或休耕;大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生产力不断发展 用以概括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在耕作栽培方面的优良传统,如轮作、复种、间作套种、三宜耕作、耕薅结合,加强管理等。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精耕细作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

4、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为:农具改进、耕作技术、水利灌溉、经验总结等。什么是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春秋战国 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朝明清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耕作制度农业灌溉耕作方式铁农具和牛耕垄作法都江堰耦犁(赵过)、耧车代田法(赵过)一年一熟漕渠、白渠、龙首渠北方耕耙耱、南方耕耙技术翻车曲辕犁筒车稻麦轮作,一年两熟、一年三熟高转筒车风力水车改进推广完善铁犁牛耕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春秋时期的铁锄战国时期凹形铁锄战国时期铁锄战国时期铁犁头、铁镰

5、刀东汉牛耕图画像石(甘肃嘉峪关市出土) 西汉时期的耦犁(形象图) 汉代耧车的发明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唐朝的曲辕犁中国的耕犁技术相当完善犁评犁箭犁铲耙耱垄作法: 在高于地面的土埨上栽种作物的耕作方式。战国时由我国古代人民创造,是西汉赵过代田法的前身。通过耕作方式的发展和改进,土地肥力得以保持,人们生活也由频繁迁徙寻找新的肥沃土地到定居固定从事农业,是我国小农社会成型的基础。垄由高凸的垄台和低凹的垄沟组成。其优点:垄台土层厚,土壤空隙度大,不易板结,利于作物根系生长;垄作地表面积比平地增加2030,昼间土温比平地增高23,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产物积累;垄台与垄沟位差大

6、,利于排水防涝,干旱时可顺沟灌水以免受旱;垄台能阻风和降低风速;利于集中施肥。垄的高低、垄距、垄向因作物种类、土质、气候和地势而异。作垄方法有整地后起垄和不整地直接起垄以及山坡地等高起垄。 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春秋战国时期的桔槔现代农村的辘轳坎儿井示意图 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它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形。井渠法的发明,是我国古代一项独特的创举。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法开渠的问题,又能减少明渠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井渠法很快就推广到甘

7、肃、新疆一带水分容易蒸发的干早地区。至今仍在新疆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坎儿井,就是在井渠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改进而成的。关中:井渠法翻车的模型 春水杜甫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风力水车高转筒车 芍陂是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位于安徽省寿县南。春秋时期(公元前 598年公元前591年)由楚国的孙叔敖创建,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郑国渠首位于陕西泾阳县的仲山西麓,其东有仲山,嵯峨地形特点是西北微高,东南略低。渠首充分利用这一地形,使干渠沿北山南麓居于最高地带向东伸展,分支灌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

8、年,谓之天府。 司马迁史记漕渠: 人工挖掘或疏浚的主要用于漕运的河道。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沿秦岭北麓开凿人工运河漕渠,与渭河平行,使潼关到长安的水路运输的时间大量缩短。 漕渠汉代的起点是从昆明池(今昆明路附近)经昆明渠流经西安北郊河止西、沟上村,穿过灞河,经新筑镇、新丰镇、渭南、华县到华阴市北进入渭河,全长300里。到公元904年的唐朝末年废弃,从河渠沿线的村落布局看,到宋、元时还有水,明代彻底干涸。 白渠: 中国陕西关中地区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白渠开凿于西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由于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故而得名白渠,也常与原有的郑国渠合称郑白渠。 龙首渠: 龙首渠是中国历史上

9、第一条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在开发洛河水利的历史上是首创工程,它是今洛惠渠的前身。建于西汉武帝年间。从今陕西澄城县状头村引洛水灌溉今陕西蒲城、大荔一带田地。渠道要经过商颜山。这里土质疏松,渠岸易于崩毁,不能采用一般的施工方法。劳动人民发明了“井渠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七里宽的商颜山。 漕渠白渠 漕渠 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缓,缓者欲急;湿者欲燥,燥者欲湿。 上田弃亩,下田弃畎。(抗旱保墒、排水防涝) 故亩欲广以平,畎欲小以深;下得阴,上得阳,然后咸生。所以六尺之耜所以成亩

10、也,其博八寸所以成畎也。 慎其种,勿使数,亦无使疏。树肥无使扶疏,树硗不欲专生而族居。 苗,其弱也欲孤,其长也欲相与居(俱),其熟也欲相扶,是故三以为族,乃多粟。 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种禾不时,不折必稴,稼熟而不获,必遇天灾。吕氏春秋 深耕 畎亩 慎种 易耨 审时(精耕细作技术初步形成) 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同畎)。岁代处,故曰代田。古法也。下曰畎,高曰亩。亩,垄也。 代田者,更易播种之名。播则垄休,岁岁易之,以畎代垄,以垄处畎,故曰岁代处也。 过能为代田,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代田法 推广藕犁

11、三脚耧车 (西汉农学家赵过贡献) 神农之教,虽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又无粟者,弗能守也。夫谷帛实天下之命。 卫尉前上蚕法,今上农法。民事人所忽略,卫尉懃之,忠国爱民之至。 氾胜之书 凡谷成熟有早晚,苗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早熟者苗短而收多,晚熟者苗长而收少。强苗者短,黄谷之属是也;弱苗者长,青白黑是也。收少者美而耗,收多者恶而息也)。地势有良薄(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良地非独宜晚,早亦无害;薄地宜早,晚必不成实也),山泽有异宜(山田种强苗,以避风霜;泽田种弱苗,以求华实也)。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入泉伐木,登山求鱼,手必虚

12、;迎风散水,逆坡走丸,其势难)。 贾思勰齐民要术 要求人们尊重和顺应“天时”、“地利”,特别是“物宜”的自然规律。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物制宜 农政全书主要包括农政思想和农业技术两大方面 :富国以农,“理财莫先于务农”的思想。只有“食人之粟、衣 人之帛”才是真正的财富,绪钱和银只是“财之权”,引述了司马迁“本富为上, 末富次之,奸富为下”的思想。 移民垦荒和兴修水利。 “南之人众,北之人寡;南之土狭,北之土芜” “均民而实广虚” “水利者,农之本也,无水则无田”备荒、救荒等荒政,提出了“预弭为上,有备为中,赈济为下”的以预防为主(即指“浚河筑堤、宽民力、祛民害”)的方针。 农业技术:批判“

13、唯风土论”,提出“若谓土地所宜,一定不易,此则必无之理”; 进一步提高了南方的旱作技术,例如种麦避水湿、与蚕豆轮作等增产技术。他还指出了棉、豆、油菜等旱作技术的改进意见,特别是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棉田耕作管理技术,提出了“精拣核(选种)、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稞肥壅”的十四字诀;推广甘薯种植,总结栽培经验;总结蝗虫虫灾的发生规律和治蝗的方法。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水耕,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覈饱儿郎。村巷冬年见俗情,邻翁讲礼拜柴荆。长衫布缕如霜雪,云是家机自织成。 南宋

14、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南宋楼俦 耕织图小农经济的概念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生产单位生产领域生产目的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人之情不能无衣食,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万民之所公见也。夫男耕女织,天下之大业也。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 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

15、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魏曹植乐府诗灵芝篇:“董永遭家贫,父老无财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东晋干宝搜神记卷1:“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不利因素:要点分散、简陋抗灾能力弱;分散、个体难以开展大生产;封建剥削、

16、阶级矛盾、社会动荡。有利因素: 要点: 铁器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农民为生存而努力、精耕细作;政府的重农政策。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推动历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促进农业发展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有限土地上提高产量)积极: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积极性提高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评价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逐步阻碍经济发展 (资萌)小农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其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

17、因 “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鱼为主食,还采取果实和贝类为食刀耕火种,没有积蓄,大多很贫困。” 史记 “(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锦布帛之饶,衣覆天下。”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书 “(宋朝时)朝廷实仰东南之财赋,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集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有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自然因素:自然条件优越,适宜作物生长 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民南迁,带来了先进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统治政策:重视发展农业(兴修水利等)交通贸易、人口分布、人才教育、民族融合和生态环境 等第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1、起源:传说和考古遗址 2、原始农业 3、沟洫农业(从夏朝开始,经商、直至西周) 4、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从春秋战国开始,中经秦、汉、魏、晋以迄南北朝成型自隋唐至元代扩展明代和清代前期继续发展) 古代农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 农具 农作物 耕作方式、技术和制度 灌溉水利 经验总结二、传统农业生产模式: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三、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个体分散劳动男耕女织,耕织结合1.特点:3.形成: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力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4.条件:春秋战国根本是中国传统农业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