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准年级上册M1U1ImSam.精彩教学设计、反思_第1页
新标准年级上册M1U1ImSam.精彩教学设计、反思_第2页
新标准年级上册M1U1ImSam.精彩教学设计、反思_第3页
新标准年级上册M1U1ImSam.精彩教学设计、反思_第4页
新标准年级上册M1U1ImSam.精彩教学设计、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标准年级上册M1U1ImSam.精彩教学设计、反思一、课标解读(Curriculum interpretation)第一篇:小学数学运算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数学运算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的相等关系,概括

2、运算律。教学难点:概括运算律并会运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大胆猜想师:为了欢迎听课的老师,咱们班同学准备了几束鲜花。出示图:左边有5束鲜花,右边有4束鲜花,一共有几束鲜花?怎样列式?生:5+4=9,4+5=9。(师板书:5+44+5)师(小结):这两个算式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变成一个等式。这个等式里蕴藏着我们今天要探索的规律,猜一猜,是什么?是不是所有像这样的加法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今天我们继续探究。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一)教学加法交换律1。出示情境图:体育课,同学们正在操场上做运动。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生1:跳绳的有多少

3、人?怎么列式计算?(17+28=45,28+17=45,17+2828+17)生2:女生有多少人呢?(23+1717+23)师:继续观察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2。那么,你能再写出几道像这样的等式吗?(学生写后,同桌互查,指名交流,师相继板书三道等式)师:这些都是等式吗?怎样验证?这些等式都有什么特点?3。师:像这样的等式还有很多,咱们能举完吗?(师板书省略号)那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自己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学生交流后,再看书自学P56)提问:通过学习,你知道可以怎样表示?你觉得哪种表示方法最能体现数学简洁明了的特点?(集体反馈并总结,师板书a+b= b+a)

4、师:这个等式表示什么?(生交流,师板书加法交换律)4。师:其实,加法交换律和我们并不陌生。357+218,你想到了什么?(生交流验算的依据)师:那么,你知道为什么调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吗?(看的方向不同,但总数不变)(二)教学加法结合律1。课件出示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计算?(学生交流,师板书:28+17+23)师:先算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添上小括号)还可以先算什么? (生加括号,并说计算过程)师:这两道算式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师板书,生齐读)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3

5、。引导比较,发现规律。师:比较这几道等式,你发现每组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同桌讨论后交流)师根据学生回答进一步追问: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引导学生抓住不变的三层含义分析相同点)师(小结):其实三个数相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评析:加法结合律的内容,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接触不多,没有太多的感性基础,尽管凭直觉知道左右两边算式结果相等,但对左右两边算式的异同点表述并不是很清楚。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引导学生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去分析。只有层层剥笋,使学生抓住了加法结合律的本质特征,这样在后面的运算律混合练习中才不会混淆不清。】4。你能照样子再写一道这样的算式吗?师:既然这样的等式写不完,那么

6、也可以用字母等式来表示这样的规律。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加数,你能表示出这个规律吗?(学生独立写一写,然后指名板演,师生一起检查这个等式)师(小结):三个数连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另一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5。学习加法结合律又有什么用呢?(出示如下题目)你能很快口算吗?运用了什么?(学生说口算过程,体会加法结合律的用处)35+40+60 64+(36+78)18+25+75【评析:学以致用。如果在学习之后不能使学生很快尝到“甜头”,学生则从心理上就不会完全将新知内化。所以通过快速口算,让学生省略书写过程,只从形式上去感受运用加法结合律带来的

7、好处,强化学习运算律的目标意识。】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1。下面的等式各用了什么运算律?82+0=0+82;47+(30+8)=(47+30)+8;(84+68)+32=84+(68+32);75+(48+25)=(75+25)+48。2。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说说你是依据什么填的。6+35=35+;a+204=+a;(45+36)+64=45+(+);560+(40+c)=(560+)+ ;560+(180+440)=(560+ )+。3。完成课本P58第五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口答。4。拓展练习。(挑战题)64+25+136+75=(64+)+

8、(25+);30+28+70+72=(+)+(+);54=4;6425=6()。师: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对四个数相加、五个数相加适用吗?更多数相加呢?由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乘法是否也具有这样的运算律?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呢?你们课后能像这节课一样去探究验证一下吗?【评析:练习设计既重视基本知识的训练,又能充分挖掘习题的功能,及时进行拓展训练,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特别是最后两道乘法式题的练习,引导学生在学习加法运算律基础上去猜想乘法是否也具有这样的运算律,为学生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了学生思维的可持性发展。】四、全课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第二篇:加

9、法运算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解读加法运算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滨海县实验小学 丁中生【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56-58页例题,“想想做做”的第1-5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 字母来表示。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10、】:课件 【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探索新知。谈话:同学们,你们以前用扑克牌玩过游戏吗?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用扑克牌算24点,今天,我们将用扑克牌来探索数学规律。1、 介绍游戏的规则2、 相互汇报所列的算式3、 根据学生所列的算式引导学生分类,得出类似于 9+6=15 、 6+9=15的算式。(一)探索加法交换律师:这两道算式的结果怎么样?我们可以用怎样的符号连接这两道算式?板书:9+6=6+91、 观察等式左右两边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这里9和6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变,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加,和都不变呢?2、 猜想3、 师生举例验证4、 得出结论(1) 语言表述,突出

11、“变”和“不变”(2)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个规律表示出来吗? (3) 汇报(4) 我们发现的规律可以写成a+b=b+a5、 小结:刚才我们从玩牌的游戏中,通过观察,引发出一个猜想,然后通过大量的举例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最后得出了结论,其实像这样在运算中,得到的规律很多,我们继续进行探索。(二)探索加法结合律1、 出示学生课间活动场景图2、 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你能求出参加活动一共有多少人吗?要求这个问题,可以先求出什么?也可以先求什么?3、 根据学生回答得出:(18+17)+23=28+(17+23)4、(1)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举例验证 (3)得出结

12、论(4)如果用a、b、c来表示这三个加数,你能把这个结论表示出来吗?(5)字母表示规律:(a+b)+c=a+(b+c)二、加强比较,深入理解1、比较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异同?2、辨别下列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82+0=0+82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25)+48 (重点讲解最后一个等式,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并用)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1、第一关:填一填,在囗里填上合适的数。 96+35=35+囗 204+57=囗+54 (45+36)+64=45+(囗+囗) 560+(140+70)=(560

13、+囗)+囗2、第二关:根据运算律,说说老鼠遮住了什么数? 囗+(54+28)=(46+54)+囗 囗+(36+17)=(27+73)+囗 囗+(囗+24)=(56+44)+囗问:你喜欢算左边的算式,还是右边的算式?为什么?3、第三关:(1)、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38+76+24 (88+45)+12 38+(76+24) 45+(88+12)(2)、根据刚才的经验,你觉得要使左边简便,可填什么数? 要使右边简便,可填什么数? 54+(27+囗)=(54+囗)+27四、全课总结1、谈话:好了,同学们非常不错,已经顺利地闯过了关,在这里,老师恭喜你们,闯关成功!为了奖励大家,送给你们三个成词语:梦

14、想、智慧、耕耘。2、大家在这节课中,一定有很多的感受和收获,谈看看! 【教学反思】:有幸参加市小学数学“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教学研讨活动,并执教研讨课运算律,反思自己教学过程,有自认为满意的环节,也有不妥的地方。一、谨慎地对待教材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问题情境、有趣的数学游戏,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所以我一改教材中的问题情境,利用玩扑克游戏的方法,引导学生分类,得出类似于9+6=15 、 6+9=15 这样的算式。在学生积极的游戏中,贯穿数学分类的思想,自然过渡到本节课要探究的数学规律。二、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教材在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

15、换律”时,主要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具体丰富的实例,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出加法交换律。本节课我在探索加法交换律时,主要是渗透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学习方法。在学生得出两道等式的基础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照样子写具有这种特征的算式,验证是否相等。从实际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完成这一任务,并不困难。但验证的方法,留于形式,在学生举出一些实例后,我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的举例来验证,同时,我适时提出“会不会有一道算式,具有这种特征,但结果不相等呢?”这一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可从是否能举出反例的角度,检验某一规律的普遍性。面对丰富的实例,我能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达这

16、种规律,既提升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认识,又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在学生对加法交换律有了明确的认识时,出现统一的字母公式,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的简洁与严谨。三、诱发悬忘的结尾“起句当如爆竹,聚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一堂好课,应当设计好课堂结尾,使学生产生余兴未消,意犹未尽之感。本节课的结尾,在学生顺利闯关成功后,适时送给学生三个词语:“梦想、智慧、耕耘。”意在数学这广阔的空间,只要拥有一个梦想,凭借智慧的头脑,辛勤耕耘,一定会走向成功,收获明天。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收获,又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第三篇:运算律教学反思运算律单元教学反思本单元内容包括:加法

17、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在已经理解并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对加法和乘法运算中的一些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不仅对整数运算适用,对小数,分数的运算,乃至对中学阶段的有理数、实数的运算也同样适用,是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四则运算意义和计算方法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发展学生灵活选择简便计算的策略,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学习和探索有关小数,分数的简便计算奠定

18、坚实的基础。鉴于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教学时我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自主简便计算的意识。一、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理解并掌握运算律。回忆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对四则运算中的一些规律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如,学习加法和乘法时,用交换加数或乘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验算加法或乘法;口算123时,先算103=30,23=6,再算306=36。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把已经积累起来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并应用这些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你,通过具体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经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

19、对不同解法的比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再通过举例、比较和分析,完成对运算规律的有意义建构。这样,通过现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把自身经验系统中的感性认识抽象成形式化的数学结论。二、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运算律的过程,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符号意识。教学时我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线索,在引导学生从现实的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后,并没有立刻揭示有关结论,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再举出类似的算式,通过计算、比较和分析,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并用自己能理解的方式描述规律。在此基础上,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把发现的规律表现出来,使得规律的表达更准确、简明、形象。这样安排教学,有利于初步感悟

20、归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获得初步的符号意识,感受数学表达的严谨和简练,也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做一些准备和铺垫。三、引导学生经历应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学习和探索运算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有关运算的理解,而且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解决计算问题的策略,使计算方法更简便、更灵活,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之后,我根据教材提供线索专门设置不同计算方法的简便计算,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计算经验解决问题。我主要设计这两类题型:127203 354+103 417+305 468+103 639-128-72 523-(2

21、3+46) 156-56-44有其容易出错的题目,主要从算式的意义上让学生理解简便计算的合理性。四、引导学生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适当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帮助他们体验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感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教学时精心选择练习,主要是相遇问题以及相关结构的习题,如:这类问题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不同解题方法中感受乘法分配律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积累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

22、五、关注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旧知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单元的 “探索与实践”第12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解决问题时需要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律、平均数等有关知识。教学时我更多地关注计算的过程,提醒学生怎样计算会更简便,而且又正确。解题过程如下:纵观解题过程,看似步骤较多写起来较麻烦,但是整个过程全部口算完成,不会出现半点差错。我相信如果教学中能有较多类似的关注,学生的计算能力会有质的飞跃。而且这样的问题再也不需要写出太多的步骤。六、积累素材,拓展书本知识,提高计算技能在练习中不断训练学生的数感,关注特殊数字形成计算技能。如:125、8、25、4、15、2、35再如:适当补充乘法分配律的拓

23、展练习 5858+4158+5817463+746359101-59知识源于积累,在学习中要不断提醒学生做个有心人,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才能正真学到数学的奥妙和真谛。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点滴进步,鼓励他们,真正地为学生发展着想,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第四篇:运算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运算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24、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的相等关系,概括运算律。教学难点:概括运算律并会运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大胆猜想师:为了欢迎听课的老师,咱们班同学准备了几束鲜花。出示图:左边有5束鲜花,右边有4束鲜花,一共有几束鲜花?怎样列式?生:5+4=9,4+5=9。(师板书:5+44+5)师(小结):这两个算式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变成一个等式。这个等式里蕴藏着我们今天要探索的规律,猜一猜,是什么?是不是所有像这样的加法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今天我们继续探究。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一)教学加

25、法交换律1.出示情境图:体育课,同学们正在操场上做运动。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生1:跳绳的有多少人?怎么列式计算?(17+28=45,28+17=45,17+2828+17)生2:女生有多少人呢?(23+1717+23)师:继续观察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2.那么,你能再写出几道像这样的等式吗?(学生写后,同桌互查,指名交流,师相继板书三道等式)师:这些都是等式吗?怎样验证?这些等式都有什么特点?【评析:教材通过观察并分析例题中的几个等式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规律,从而归纳出加法交换律,这样的安排学生缺乏激情。所以,教师从学生的学

26、习心理出发,创设新的学习情境,变简单的再观察为进一步的举例验证,并理性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这样的归纳推理可以让学生的认识更为深刻。】3.师:像这样的等式还有很多,咱们能举完吗?(师板书省略号)那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自己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学生交流后,再看书自学P56)提问:通过学习,你知道可以怎样表示?你觉得哪种表示方法最能体现数学简洁明了的特点?(集体反馈并总结,师板书a+b= b+a)师:这个等式表示什么?(生交流,师板书加法交换律)4.师:其实,加法交换律和我们并不陌生。357+218,你想到了什么?(生交流验算的依据)师:那么,你知道为什么调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吗?(看

27、的方向不同,但总数不变)【评析: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这一问题看似把学习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但从以往的教学实践来看,四年级学生大多不具备这样的创新能力,他们的抽象思维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即使教师引导学生去逐步抽象,也需费时费力。因此,教师将这一环节改为自学,在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怎样用优化的方法表示发现的规律才能体现数学简洁明了的特点,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很轻松。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沟通加法交换律与以往学习中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水到渠成,并且这一环节的自学也为学生自主表示下面的加法结合律提供了思维导向。】(二)教学加法结合律1.课件出示问题:参加活动

28、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计算?(学生交流,师板书:28+17+23)师:先算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添上小括号)还可以先算什么? (生加括号,并说计算过程)师:这两道算式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师板书,生齐读)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3.引导比较,发现规律。师:比较这几道等式,你发现每组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同桌讨论后交流)师根据学生回答进一步追问: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引导学生抓住不变的三层含义分析相同点)师(小结):其实三个数相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评析:加法结合律的内容,学生在以

29、往的学习中接触不多,没有太多的感性基础,尽管凭直觉知道左右两边算式结果相等,但对左右两边算式的异同点表述并不是很清楚。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引导学生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去分析。只有层层剥笋,使学生抓住了加法结合律的本质特征,这样在后面的运算律混合练习中才不会混淆不清。】4.你能照样子再写一道这样的算式吗?师:既然这样的等式写不完,那么也可以用字母等式来表示这样的规律。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加数,你能表示出这个规律吗?(学生独立写一写,然后指名板演,师生一起检查这个等式)师(小结):三个数连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另一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5

30、.学习加法结合律又有什么用呢?(出示如下题目)你能很快口算吗?运用了什么?(学生说口算过程,体会加法结合律的用处)35+40+60 64+(36+78)18+25+75【评析:学以致用。如果在学习之后不能使学生很快尝到“甜头”,学生则从心理上就不会完全将新知内化。所以通过快速口算,让学生省略书写过程,只从形式上去感受运用加法结合律带来的好处,强化学习运算律的目标意识。】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1.下面的等式各用了什么运算律?82+0=0+82;47+(30+8)=(47+30)+8;(84+68)+32=84+(68+32);75+(48+25)=(7

31、5+25)+48。2.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说说你是依据什么填的。6+35=35+;a+204=+a;(45+36)+64=45+(+);560+(40+c)=(560+)+ ;560+(180+440)=(560+ )+。3.完成课本P58第五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口答。4.拓展练习。(挑战题)64+25+136+75=(64+)+(25+);30+28+70+72=(+)+(+);54=4;6425=6()。师: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对四个数相加、五个数相加适用吗?更多数相加呢?由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乘法是否也具有这样的运算律?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呢?你们课后能像这节课一样去

32、探究验证一下吗?【评析:练习设计既重视基本知识的训练,又能充分挖掘习题的功能,及时进行拓展训练,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特别是最后两道乘法式题的练习,引导学生在学习加法运算律基础上去猜想乘法是否也具有这样的运算律,为学生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了学生思维的可持性发展。】四、全课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第五篇:运算律教学设计运算律教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使学生经历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示数学规律的

33、意识。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了那些运算律?想一想、说一说怎样用字母表示。 出示课件: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二、设置疑问,引入新课加法运算律有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其他运算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乘法中会有什么运算律?出示课件:1乘法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2乘法交换律: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乘法结合律:几个数连乘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先乘其中的两个数。同学们的猜想对吗?下面我们去超市购买花土和花肥来研究一下三、 合作学习,探索新知1、 出示问题,寻找规律(课件出示信息窗主

34、题图) (1) 整理信息。课件:花土:20袋 每袋25包 每包2千克花肥:10袋 每袋8包 每包5千克 (2) 提出问题(师生讨论)出示问题:一共购进多少千克花土?一共购进多少千克花肥?(3)讨论解决 出示课件第一个问题(225)20或2(2520)第二个问题(58)10或5(810)说出算式的意义。(4) 初步感知运算规律比一比,每个问题的两种解法,你有什么发现?出示课件:三个数连乘,可以先用前两个数相乘,也可以先用后两个数相乘,乘积不变。2、 合作探索,验证规律。 验证猜想,学生讨论,举例说明。3、 建立概念,符号表示。出示课件 乘法结合律:(ab)c=a(bc)4、 学生讨论举例验证乘法

35、交换律 出示课件 总结: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叫做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5、 比较规律,形成体系。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也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现在请同学们把这四个规律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一种验算方法;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改变了运算的顺序,并且计算简便。四、巩固练习 出示课件1.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数。 5030=( )( ) a( )=12( ) 78851778(_) 81(4332)(_)322、判断下面算式是否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并说出用的是哪种运算定律?7618=1876 ( ) 37

36、45=15111 ( ) 5284=5428 ( ) 5656=56(56)( ) 4125825=(425)(1258)( )五、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运算定律中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六、作业完成教材第24页自主练习第1、2、4题。1 学编中国结 蜻蜓结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中国结的历史、特点、种类及文化内涵,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2、探究式学习 “蜻蜓结” 等基本结的编制方法及编制技巧。3、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创新能力。教学重、难点:学习 “蜻蜓结”等基本结的编制方法。教具准备:课件

37、、中国结、长彩绳、钉子、剪刀、火机、珠子等饰物。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师:孩子们,上课之前老师还想采访一下你们,你们最喜欢做什么呀?也就是你有什么爱好?(生说) 师:唉,那你们知道老师最喜欢做什么吗?猜猜看 师:对,老师最喜欢的是手工,老师做的手工即漂亮又精致,所以你们可以叫我-(生“巧手老师”),对,这节课就和巧手老师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好吗? 2、师:孩子们,检查一下你们桌面上是不是都有两个透明小袋子?看到里面装的是什么?(绳子)是的,就是这样几根简单的绳子,老师就能把它编织成精美的饰品呢,看,(出示中国结)这就是老师用它编成的,漂亮吗? 生:漂亮 师: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中国结

38、师:想不想学?(想)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编中国结。(出示课题) 二、探究学习 1、了解中国结 师:想一想,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中国结?(生答) 师:看来中国结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联,那你们知道中国结的来历吗? 师:中国结源于十万年前古人的结绳记事。(课件)那时,人们生存主要依靠打猎。他们每天狩猎到了几只兔子,几只小鹿等等都要记录。可是那个时期没有文字,怎么办呢?于是勤劳智慧的古人想到在绳子上打结的方法。猎物大的就结一个大结,小的就结一个小结。后来,虽然有了文字,可是中国人对结确有着深厚的情意,并且一代一代把它传承下来,如今结已经演变成中国特有的精美饰品。(出示课件)因此我们称它为生齐:

39、中国结。是的,人们的智慧是无穷的,故结的形状也多种多样。2、了解寓意 师:这种形状的中国结在哪里见过?根据它的形状,又叫它(生齐说-双喜结)?(课件)它还有个美好的寓意,祝福新人生齐:喜上加喜,双喜临门。师:不同的中国结有着不同的寓意。这种是(平安节),预示着-生齐:一生如意 岁岁平安。这种是(鱼结),它的预示着人们生齐:年年富足,吉庆有余。这是-(蜻蜓结),它的寓意-生齐:平步青云,安静祥和。3、学习蜻蜓结2 (1)师:看着这样精美的作品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那咱们就先来编既简单又漂亮的蜻蜓结。板书:副课题 蜻蜓结 师:这是老师课前刚编好的蜻蜓结(出示蜻蜓结),要想编蜻蜓结,首先要了解它

40、的特点,请组长拿出来盒子里的蜻蜓结,大家观察一下。(小组交流)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翅膀、眼睛 师:编蜻蜓结的这种结扣是中国结中最简单的一种基本结平结,你想知道平结是怎么编的吗?(生答) 师: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引导生拆蜻蜓结 师:这种方法不错,小组合作,注意边拆边仔细观察、想象绳子是怎么缠绕的?开始吧!(小组合作探究)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用心的在研究,谁上来尝试编一下,大家认真看。(生展台试编) 师:他的编法对不对呢?咱们一起来看看视频,看视频时请大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课件出示:1、编织一个结扣需要几步?每步是怎么编的?2、相邻两个结扣有什么不同?(指名读) 观看视频 师:孩子们,

41、视频看完了,结合你们刚才的研究,谁来说说编织一个结扣需要几步? 生:四步。师:具体是哪四步? 生:生答 师:相邻两个结扣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是左边的绳先绕,一个是右边的绳先绕 师:是的,这种结就是这样左右交替缠绕的,其它步骤一样吗?如果在编织过程中出现结扣不工整时,要 (生:及时修整。)一个字概括(修) 4、动手试编 师:你们太厉害了,简单的 5 个字就概括出了编织的全过称。现在编织方法已经清晰了,现在,请大家拿出 1 号袋里的绳子,赶快行动吧!(生:动手) 师: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这种编织方法。蜻蜓的身体完成了,下面我们还要给它添上(生:翅膀和眼睛) 师:这对翅膀又是怎么编的呢?一起看老师

42、来做。师示范:这是刚才编好的平结,接着用同样的方法再编一个结扣,但要留出较长的线圈,紧接着再编一个结扣并抽紧。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将其向上一推,哎,这样做出了第一对翅膀。注意左右翅膀应该是对称的,这样才好看。再用同样的方法结出第二对翅膀。然后拿两颗珠子,我们把它分别穿到左右两边的线上,眼睛就做好了,然后再编织两扣,抽紧。为了美观,要把多余的线剪掉。防止脱扣,对线头要用火机处理一下。注意用剪刀、火机时要注意安全,不要伤到手,不能把火苗对着别人。这样一只蜻蜓就做好了。看明白了吗? 生:看明白了 师:好,那就赶快给你的蜻蜓添上翅膀和眼睛吧。生完善蜻蜓 5、结尾 师:看你们做的蜻蜓多漂亮呀,来,

43、孩子们,把你做好的蜻蜓放到桌面上,马3 上坐好了。看哪个小组行动最快。(注意整顿课堂) 6、展示学生的作品:师:请看这几位同学的作品。大家觉得怎么样?你最喜欢哪一只? 师:他们都非常漂亮,非常可爱,活灵活现的,感觉它要飞起来了呢! 三、拓展延伸,想象创作。1、师:大家看,用平结,我们可以编成这么漂亮的蜻蜓,那除了这一种,我们用平结还可以编成什么? 生:还可以编织手链、戒指 师:你们的主意不错。那下面,就请大家利用 2 号袋里的绳子及盒子里的小饰品,发挥自己的想象,编织你喜欢的东西。看谁的作品最有创意。编织时遇到困难要互相帮助。生动手编织。师在小组间巡视。2、作品展示 1、师:老师看到很多同学完

44、成了自己的作品。老师都迫不及待得想欣赏了,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各小组推选一个你们组认为最好的、最有创意的作品介绍给大家。师:请四位组长拿着你们组最优秀的作品上来,(组长)介绍 3、欣赏作品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些作品,想看吗?咱们一起来欣赏。(出示课件,学生可发出赞叹声,可喊出名字,)什么感受? 四、总结整理、拓展生成。师:是的,孩子们,这么漂亮、精美的作品都来自于我们这些沂蒙编织大师,(课件)这些都是我们优秀的沂蒙文化,而我们又是沂蒙文化的传承人。所以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这璀璨的结艺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那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中国结中除了平结,还有一些漂亮实用的基本结,如平安结,吉祥结等等,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去查找资料,老师期待你们能做出更精美的作品。下课。学情分析 了解中国结的制作方法,既能让孩子增长知识和技能,又能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对民族的热爱。用平结来编中国结对孩子来说并不陌生,有的孩子还亲身体验过平结的编法。但真正会变编熟练掌握其制作技巧的并不多,对不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