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绪论讲课课件_第1页
中医学绪论讲课课件_第2页
中医学绪论讲课课件_第3页
中医学绪论讲课课件_第4页
中医学绪论讲课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学绪论讲课课件中医学绪论讲课课件第一讲 绪论第一讲 绪论中医学任务 原汁原味把中医学的基本内容(浓缩再浓缩精华中的精华)作一简单介绍。中医学任务 第一节 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绪论讲课课件1中医学的起源1.1 内科 仙鹤草止血。 马齿苋止痢。1.2 外科 刘寄奴消肿(外伤)。 蟾蜍皮外敷可使包块消退。1中医学的起源 1.3 针灸 石头刺激人体某些部位,可以止痛。 树竹铁铜银针 中医中药是在长期同疾病斗争中逐渐形成的。 也就是说:中医学来源于实践。 1.3 针灸2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2.1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素问和灵枢两部份。后世将其称为“医家之宗”。 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共18

2、卷,162篇,20余万字。 本著作系统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预防和治疗等内容。2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2.2 难经 难经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 本著作在内经基础上有所发展,该书以问答形式详细论述了脏腑、经络、脉学、腧穴、针法等内容。 黄帝内经与难经两部著作奠定了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2.2 难经3药物学的发展3.1 药论 西汉初期,药论问世,但现已失传。3.2 五十二病方 五十二病方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西汉)出土所见,载药247种。3药物学的发展3.3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大约成书于东汉)全书共载药365种。 (其中植物药252,动物67,矿物46

3、)。 书中论述了药物的性能与用法。 四气:寒、热、温、凉。 五味:辛、甘、苦、酸、咸。 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3.3神农本草经3.4 新修本草 唐代新修本草载药850种,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3.5 本草纲目 为明代李时珍所著,书中载药1892种,绘图1000余幅,收录方剂10000余个。作者花了30余年时间,奔走全国各地,被公认为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3.4 新修本草3.6 本草纲目拾遗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又增加了新药716种。3.7 中药大辞典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载药5767味。3.8 中药学 高学敏中药学(2000年)载药531味3.6 本草纲目

4、拾遗4临床医学的发展4.1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为我国第一部临证医学专著,本书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到了晋代及宋代,该书被王叔和、林亿等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4临床医学的发展 书中提出了理法方药的治疗原则(包括四诊、八纲及治疗八法)。 它在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基础上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推动了我国临床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是一部优秀的古典名著,至今仍以此指导临床实践。 书中提出了理法方药4.2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为隋代巢元方等集体编著而成。 本著作对许多疾病的病因、证候作了细致的论述,是世界上第一部病理学专著。4.2 诸病源候论4.3 金元四大家 金元时期,出现了各家学说的学术争鸣,

5、每个学派都有各自的独到见解,开创了临床医学发展的新局面。4.3 金元四大家 寒凉派 以刘完素为代表的“寒凉派”,认为病因以火热为多,治法强调“降火”为主。攻下派 以张子和为代表的“攻下派”,认为病因以邪气为主,主张汗、吐、下以祛邪为重。中医学绪论讲课课件补脾派 以李东恒为代表的“补脾派”,认为 “脾胃为后天之本”,故主张“补脾”为治病之要。滋阴派 以朱丹溪为代表的“滋阴派”,认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故主张以滋阴为首。补脾派4.4温病学 是明清温病学派逐渐创建的一门独立学科。温疫论 明代吴又可提出“戾气”致病的 “戾气学说”新概念,著有温疫论。4.4温病学温热论 清代叶天士所著温热论提出了温

6、病辨证“卫、气、营、血”学说,此辨证方法沿用至今。温病条辨 清代吴鞠通在所著温病条辨中创建了“三焦辨证”学说,与伤寒论“六经辨证”相辅助相成。中医学绪论讲课课件 “四大经典”医著,不仅为历代医家所推崇,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学术界认可的“四大经典”是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四大经典”医著,不 部分中医教材及临床医界认可的“四大经典”是 黄帝内经 伤寒论 金匮要略 温病条辨 部分中医教材及临4.5 外科学麻沸散 1700年前,名医华佗应用“麻沸散”进行麻醉,施行剖腹、扩创等外科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的首创。 中医学绪论讲课课件4.6 妇产科经效产宝 经效产宝是我国现有的

7、最早一部妇产科古书。作者昝殷集唐以前诸家关于胎产的论述。妇人良方-宋代陈自明著妇科证治准绳-明代王肯堂著傅青主女科-清代傅青主著4.6 妇产科4.7 儿科颅囟经 汉代初年所著。小儿药证直诀 北宋儿科名医钱乙所著。幼幼集成 清代幼幼集成内容丰富,有许多独到见解。4.8 五官科秘传眼科龙术论 唐代秘传眼科龙术论是我国第一部眼科专书。4.7 儿科5. 预防医学的发展5.1 未病先防5.1.1 调养正气 种痘防天花:11世纪开始应用“人豆接种法”预防天花。16世纪写出种豆新书,18世纪传至欧亚各国。清代俞茂鲲所著豆科金镜赋集解中有“种豆起源于明朝隆庆年间”的记载,它是世界上最早预防天花的有效方法,为当

8、今人工免疫法的先驱。 5. 预防医学的发展5.1.2 调摄七情 情志刺激,可使气机紊乱而致病。如恼怒太过伤肝,思虑太过伤脾。5.1.3 防止邪气侵袭 注重环境卫生,防止水源、食物污染、隔离疫疬病员、凿井而饮、修建“都厕”、修“疬人坊” 隔离麻风。清代罗世瑶主张病人衣服置蒸笼内蒸。5.1.2 调摄七情 5.1.4 调节饮食 饮食有节、过食肥甘厚味,则助湿生热;进食过少,则营养不良。5.1.5 劳逸适度 过逸气血流通受阻,过劳气血耗损太过,均会削弱抗病力。5.1.6 体育锻炼 “五禽戏”、太极拳、气功、体操等能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5.1.4 调节饮食 5.2 已病防变 高热防抽搐。 腹泻防亡阴

9、。5.2 已病防变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 整体观念包括:1.1 人体本身是一个统一整体。1.2 人与自然密切相关。1.3 人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认识谓整体观念。1整体观念2恒动观念 恒动就是不停顿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意。 生理上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生长壮老死)。 病理上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处于不停地变化之中。 中医理论认为: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而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动而不息”是根本规律。2恒动观念3辨证论治辨分辨、辨认、 审辨之意。证是疾

10、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 的病理概括。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确立治疗 原则与治法。“辨证”是确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3辨证论治辨分辨、辨认、 审辨之意。证举例说明: 寒证热药 热证寒药 虚证补药 实证消药举例说明:第三节 中医学的认知方法第三节 中医学的认知方法 认知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察觉。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注意、观察、概念形成、思维判断、问题解决等心理活动认识疾病。 掌握中医学所特有的认知方法,是学习和理解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入门途径,也是深入研究中医学的必要手段。 具体的认知方法有四: 认知是指认识活动1司外揣内 “司外揣内”又叫“以表知

11、里”。人体内外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间有着密切联系,“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在变化可通过某种形式,在外部表现出来。通过观察外在表现,就可以揣测内部发生的变化。1司外揣内 如:“心主血脉”、“其华在面”。通过观察面部色泽,可推测心血是否充足。与“现代控制论的黑箱”方法有所类同。 如:“心主血脉”、“其华在面”。通过观察面部色泽,2取象比类 “取象比类”是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方面的相似或类同(取象、援物),从而认为两者在其它方面也有可能相似或类同(比类),并由此推导出被研究对象的性状和特点的一种认识方法。 运用这一方法可以把生疏的对象与熟悉的事物相类比,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2

12、取象比类 如:“天温日明,则卫气浮,人血易泻易行”而:“天寒日阴,则卫气沉,人血易涩易滞”。 中医认为血的特点是:“遇热则行,遇寒则凝”。 鼻衄为血热妄行所致,用清热凉血止血药治之。 四肢冰凉,夏天头戴棉帽,脚穿棉鞋,用温经活血法以治之。 如:“天温日明,则卫气浮,人血易泻易行”而:“天寒日便秘 阳虚便秘 气虚便秘 血虚便秘 阴虚便秘 阳虚便秘即为“寒凝舟停”所致,故用热药以治之,则可使大便通畅。 便秘3.心法与顿悟 心法是指在诊治疾病过程中,对某些问题反复琢磨,最终达到心领神悟,获得独到见解的一种认知方法。3.心法与顿悟 顿悟指对某个问题苦思冥想后,突然独有所悟,一下子进入明澈的境界。 心法

13、与顿悟两种认知思维方法相互联系,均为非逻辑思维方法,属于创造性思维方式,是衡量医家创造性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中医学绪论讲课课件4试探和反证 试探对复杂的研究对象先作一番考察,尝试性地采取一些治疗措施,然后根据实践结果,再作适当地调整、完善并修改原设想,逐步逼近的一种认知方法。(补阳还五汤、黄芪) 4试探和反证 反证是指从结果来推测原因的一种逆向认知方法。 如: 腹痛驱虫治疗腹痛停止,为蛔虫所致。 腰胀肾下垂卧位胀止,为肾下垂所致。 反证是指从结果 试探与反证所具共性为:都从结果反推出原因。 试探与反证不同处:试探先采取措施,逐步到位。反证则一步到位。 这两种方法在中医学过程中都被普遍采用。 试

14、探与反证所具共性为: “四大认知方法”仅仅是诊断疾病中的一种思路,所得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其结论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四大认知方法”仅仅是诊断疾病中的一种思路,所得结论,第四节 中医学面面观第四节 中医学面面观1.1 中西医理念差异健康理念 中医阴平阳秘为健康; 西医病去为健康。认知理念 中医重整体; 西医重局部。病机理念 中医讲恒动; 西医讲静观。1、中西医学比较1.1 中西医理念差异1、中西医学比较病因理念 中医重内因; 西医重外因。诊断理念 中医以人的证候定诊断; 西医以检验指标定诊断。治疗理念 中医治疗求平衡; 西医治疗讲对抗。预防理念 中医强调未病先防;

15、西医大多治已病。中医学绪论讲课课件1.2 中医优势善治老年病(功能衰减)善治内伤病(阴阳失衡)善治慢性病(正虚邪恋) 1.2 中医优势善治妇科病(气血不调)善治小儿病(脏腑娇嫩-不耐寒热)善于养生(治未病亚健康)针灸推拿(简便易廉)中医学绪论讲课课件2.1 中医学是一门科学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对规律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 换句话说,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在一定的逻辑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指导下,构建的具有一定思维形式的应用逻辑体系。2.1 中医学是一门科学中医药学具有科学性 中医药学是应用古代中华民族的逻辑思维规律和方

16、法,观察、分析、整理医学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类推特征的应用逻辑体系。因此,中医学是科学的,属于复杂科学范畴。中医学绪论讲课课件2.2 国内著名科学家对中医药学的 认识龙伯坚 湖南湘谭人,1923年毕业于湖南湘雅医学院,1932年获美国医学博士学位。此人学贯中西,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回国后立志研究中医。2.2 国内著名科学家对中医药学的 1953年任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国医药研究所”所长,代表著作有黄帝内经集解和黄帝内经概论。他用现代医学知识,花20余年时间,解读了内经中的一些重大医学难题,其研究成果为现代中医奠定了新的研究范式和方法。 1953年任中央卫生钱学森 “我并不是个中医,但我认为,传

17、统医学是个珍宝,因为这是几千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分量很重。更重要的是,中医理论包含了很多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是西医的严重不足。所以中医现代化是中医发展的正道,而且最终会引起科学技术体系的改造科学革命。”中医学绪论讲课课件 3 国外对中医学的认识 3.1 WHO WHO肯定了中医和针灸的科学价值及其在“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这一目标中的重要意义。 WHO官员分析针灸为什么已成为世界通行的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时指出:是由于它能够治疗西医学束手无策的许多疾病。 3 国外对中医学的认识3.2 日本 1981年日本科技厅制定了中医药研究长期计划,提出要挖掘中医药的科学内涵。 1984年日本自民党议员成立了“振兴

18、汉方医议员联盟”,首相中曾根兼任名誉会长。 日本40%的医学专家改行为或兼攻中医学。现有大型中医研究机构7所,中医研究团体遍布全国,中医或针灸大学(院)48所。中医学绪论讲课课件3.3 德国 慕尼黑大学东方研究所著名医学家M.Porkert认为“中医治疗方法是综合性的,是密切结合机体情况的有效方法。”中医学绪论讲课课件4 中医政策 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制定了“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方针。 1958年毛泽东主席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1982年将“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正式载入宪法总纲第21条。4 中医政策 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 1986年中

19、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6年 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强调“中西医并重”。 2003年我国第一部专门的中医药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颁布实施,中医药步入标准化建设。 1986年中央人民政府5 中医现状 (1)全国每一个大城市都有省级中医院,全国有县级中医院1488所。 (2)全国有中医执业医师50余万人。 5 中医现状 (1)全国每一个大城市都有省级中医院,全国 (3)全国有中医药大学及中医药学院30余所,在校学生近50万,有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 (4)全国中药材种植基地448个,中药年产值达1000亿元。 (5)获国家科技成果奖50余项,省级奖2000

20、余项,发明专利7219项。 (6)获诺贝尔奖1项。 (3)全国有中医药大6 国际中医热 (1)法国有18家中医药研究机构,全国性针灸组织10余个。 (2)美国有全国性针灸组织3个,国际性学术组织2个。 (3)日本针灸团体多达20余个,针灸师10余万人。6 国际中医热 (1)法国有18家中医药研究机构,全国性 (4)加拿大、韩国、新加坡等均有相应的中医机构。 (5)有70多个国家的卫生部与我国签订了传统医药合作协议。 (6)受WHO委托,为120多个国家培训了针灸医师。中医学绪论讲课课件第二讲 中医学基础理论重庆医科大学 李荣亨第二讲 中医学基础理论 第一节 元气论 第一节 元气论 我国古代把“

21、元气”这一理念应用于中医学领域,借以认识自然现象和生命活动,后人把这一方法论谓之“元气论”。 我国古代把“元气”1.元气论的基本概念 元气,又称“原气”,“真气”。元气论认为“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主要的一种“气”。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产生和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物质。 1.元气论的基本概念 1.1 元气的生成 元气由藏于肾中的先天之精所化生,并由后天水谷精气不断滋养而成。元气藏于脐下“丹田” 。 1.1 元气的生成 1.2 元气的输布 元气赖“三焦”敷布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 三焦的概念: 为六腑之一。 人体部位划分:上焦心肺 如雾 中焦脾胃 如沤 下焦肝肾 如渎 1.2 元气的输布

22、三焦的功能: 通行元气。 运行水液。中医学绪论讲课课件1.3 元气的功能 推动人体发育。 促进生殖功能。 激发五脏六腑活力。 因此,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人体元气充沛,则脏腑机能健旺,精神抖擞,身体健康。 1.3 元气的功能2. 气的基本概念 元气论认为:“气”是指构成自然界万物的十分活跃的精微物质,为无形之物。而自然界的一切有形之物均由这无形之物(气)变化而成。 (有形之物生于无形之气)2. 气的基本概念 气既有物质属性,又有功能属性。 物质属性: 水谷之气 呼吸之气 功能属性:心心气 肺肺气 肾肾气 肝肝气 脾脾气 气既有物质属性,2.1 构成万物 气即不是虚幻的,也不是超感觉的。它以

23、弥散“无形”的存在形式和聚合“有形”的存在形式而被人们所感知。2.1 构成万物 所谓“无形”,即气的弥散状态。指不占有固定空间,不具备稳定形态的一种存在形式。 所谓“有形”,即气的聚合状态。指气以聚合的形式,形成各种占有相对固定空间,具备并保持相对稳定形态特点的物体,物体出现的同时,气也存在其中。中医学绪论讲课课件 “无形”与“有形”之间,随时处于相互转化之中。也就是说“无形”之气可以聚合成“有形”之物,“有形”之物也可以离散为“无形”之气。因此,就本质而言,无形之气与有形之物,归根结底是“气”的不同存在方式。中医学绪论讲课课件2.2 运动不息 气的不断运动促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纷繁变化,而新

24、陈代谢的实现全赖气的运动变化。 (升、降、出、入)2.2 运动不息2.3 感应中介 事物能彼此感受到相互的变化,从而作出相应的反应,谓之“感应”。 乐器共振共鸣、磁石吸铁、取火于日、月引潮汐等,都是气参与其间后产生的自然感应现象。2.3 感应中介 弥漫于空间的无形之气,在物与物的相互感应中起中介作用,借此把整个自然界联系成一个整体。 弥漫于空间的无形之气,在物与物的相互感应中起中介作用2.4 气化与转化 气化-指在气的作用下,事物在形态、性能及表现方式上所出现的各种变化,谓之气化。 转化-“有形之物”变为“无形之气”;“无形之气”变为“有形之物”,谓之转化。2.4 气化与转化3元气论在中医学中

25、的应用3.1 阐释生命现象 元气论认为:人作为万物之一也是由气凝聚而成。人的生命始于“气聚”,终于“气散”。3元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2 完善整体观念 气作为基本物质不仅构成了人体各个有形的脏腑,还弥散于脏腑经络之间,保持各个组成部分密切相联,形成一个整体。3.2 完善整体观念3.3 解释生理功能 气运行于全身,推动激发全身各脏腑的机能活动,机体的物质代谢全过程及所有机能活动,均为气的运动变化所产生。3.3 解释生理功能人的各种生命活动,如感觉、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均由气的运动所产生。体内气的升降出入,可沟通内外,协调功能,畅达气机,推动血行,布散精气,排泄废物。气的运动兴旺,则人生长、发

26、育;气的运动衰减,则人渐衰老。人的各种生命活动,3.4 说明病理变化 气虚,则可导致脏腑功能衰减。如: 肺气虚 提不起气,气往下落。 肾气虚 滑精遗泄,胎动不安。 心气虚 心累气促,心悸气短。 卫气虚 汗出不止,动则加剧。阴虚、阳亢、阳虚、阴盛等表现。3.4 说明病理变化3.5 指导临床气虚不固 卫气虚衰:固表止汗-牡蛎散。气滞血瘀 脉络瘀阻: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气虚血瘀 脉络郁滞:益气活血-补阳还五汤。3.5 指导临床 第二节 阴阳学说 第二节 阴阳学说1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也”。 意即阴阳并不专门代表个别具体事物或现象。 阴阳是对自然界中每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

27、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括。它是一个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1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小结:划分阴阳的一般规律阳 向上 向外 明亮 兴奋 无形 温热 运动 升浮 功能阴 向下 向内 阴暗 抑郁 有形 寒凉 静止 沉降 物质自然界、人对立双方属性概括小结:划分阴阳的一般规律自然界、人对立双方属性概括2阴阳学说的基本特性2.1 普遍性 古人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归类为阴阳两大类。2.2 相关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之间划分;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没有基础,不能分阴阳。2阴阳学说的基本特性2.1 普遍性 古人将2.3 相对性 阴阳属性的确立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后确定的。 如:天地

28、;上下;外内;腹背。2.4 可分性 阴阳各自随着划分的范围或条件的更动,均可再分阴阳。 如同一人:背腹;腹中:六腑五脏;心脏:心气心血。 2.3 相对性 阴阳属性的确立是通过与自己的3阴阳的生理关系3.1 交感相错 交感是指阴阳相互作用;相错是指错综复杂。只有阴阳的相互作用,才能变生万物;没有这种相互作用,就没有自然界的生生化化。“男女媾精,万物化生”。3阴阳的生理关系3.2 对立制约 是指阴阳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斗争、相互牵制和约束的关系。如上与下;动与静;升与降;出与入;昼与夜;水与火。3.2 对立制约 3.3 相互依存 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阴阳双方都是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

29、的依赖关系。 如:左为阳,右为阴,没有左,就无所谓右;没有上,就无所谓下。3.3 相互依存 3.4 相互消长 “消”减少;“长”增多。 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始终处于减弱或增强的运动变化之中。 阳消阴长,阴消阳长。阴阳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阴阳的偏盛偏衰。 3.4 相互消长 4阴阳的病理关系4.1 阴虚或阳亢生热 口燥咽干、便结尿黄、舌红脉数。4.2 阳虚或阴盛生寒 口淡不渴,四肢不温,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而弱。 4阴阳的病理关系4.3 阴阳转化 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朝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 阳阴。 量变 质变。热证寒证。寒证热证。

30、达到一定阈值4.3 阴阳转化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 阳阴。 4.4阴阳互损4.4.1阴阳偏盛,伤及对方阳盛伤阴:阳热偏盛伤津耗液 (阳盛则阴病)阴盛伤阳:阴寒偏盛损伤阳气 (阴盛则阳病)4.4阴阳互损4.4.1阴阳偏盛,伤及对方4.4.2 阴阳偏虚、损及对方阳虚损阴 阳气不足无力生长阴液。 (阴阳两虚)阴虚损阳 阴虚不能化生阳气。 (阴阳两虚)4.4.2 阴阳偏虚、损及对方阳虚损阴5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5.1 归属人体组织结构 背阳,腹阴 六腑阳,五脏阴5.2 概括生理功能 气属阳,血属阴。 物质属阴,功能属阳。5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5.3 说明病理变化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平衡无病 阴阳失衡阴虚或阳虚,阴盛或阳盛5.4 指导疾病诊断 阴虚、阳虚;阴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