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bc874ff825f8fb5faef08c41e206ac4/0bc874ff825f8fb5faef08c41e206ac41.gif)
![《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bc874ff825f8fb5faef08c41e206ac4/0bc874ff825f8fb5faef08c41e206ac42.gif)
![《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bc874ff825f8fb5faef08c41e206ac4/0bc874ff825f8fb5faef08c41e206ac43.gif)
![《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bc874ff825f8fb5faef08c41e206ac4/0bc874ff825f8fb5faef08c41e206ac44.gif)
![《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bc874ff825f8fb5faef08c41e206ac4/0bc874ff825f8fb5faef08c41e206ac4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码:202011 学时数:72/36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计算机文化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属计算机方面的入门级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信息技术、数据通信基础、微机操作技术、常用的文字处理软件、演示软件、INTERNET基础知识和使用等。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信息社会中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较系统地了解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常用的微机操作技术,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基本要求 : 1.了解信息社会与信息技术。 2.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包括发展史、应用、特点、微型计算机组成、各种类型
2、的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数制转换。 3.掌握Windows的用法和操作。 4.掌握Office软件的使用。 5.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了解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掌握Internet的使用、网页的制作。 6.了解数据库基本概念,掌握SQL的使用。 7.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技术。 8.了解程序设计基本知识。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 计算机与信息社会(5学时)第一节 计算机的发展 第二节 计算机的分类第三节 信息技术概述第四节 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第二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5学时) 第一节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第二节 数制转换及运算第三节 进位计数制第四节 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第五节
3、多媒体和流媒体概述第三章 微型计算机硬件组成(4学时)第一节 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第二节 组装微型计算机第四章 系统软件及其常用操作系统(8学时)第一节 系统软件 第二节 中文Windows XP Professional第三节 Linux操作系统 第五章 应用软件和办公软件(30学时)第一节 应用软件 第二节 文字处理软件 第三节 电子表格软件 第四节 演 示 软 件第六章 网络基础(4学时)第一节 计算机网络概述 第二节 数据通信基础知识 第三节 计算机网络的硬件与软件组成 第四节 局域网 第五节 网络互连 第七章 Internet与Intranet 201(4学时)第一节 Internet
4、基础 第二节 Internet基本服务功能第三节 Intranet第四节 Web服务器构建与网页制作软件第五节 FrontPage的使用 第六节 Flash 的使用 第八章 数据库基础(4学时) 第一节 数据库系统概述 第二节 Access 2002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 第三节 Access 2002数据库的查询 第四节 Access 2002的窗体、报表 第九章 计算机系统的安全(4学时)第一节 数据加密第二节 防火墙(Firewall)技术第三节 计算机病毒第十章 程序设计基础 (4学时)第一节 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第二节 算法第三节 程序设计和程序设计方法第四节 常用程序设计语言 三、教学方
5、法课堂讲授与上机操作相结合四、成绩评价方式平时考核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平时考核(作业、期中成绩、考勤)占30%,期末考试占70%。五、主要参考书目1 计算机文化基础上机实习指导与测试杨振山、龚沛曾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 计算机基础教程(第三版)吕其诚、王万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3 实用计算机基础教程 王世普 电子工业出版社4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程 柴欣、于明 海洋出版社 高等数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202021,202022 学时数:180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高等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求解各种实际数学问题的实践能力。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有初等数学的基础。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
6、排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18学时)第一节 函数 集合 常量与变量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几种特性反函数 第二节 初等函数一、幂函数二、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三角函数与反三角函数四、复合函数 初等函数 五、双曲函数与反双曲函数第三节 数列的极限第四节 函数的极限自变量趋于有限值时的函数极限自变量趋于无穷大时时的函数极限第五节 无穷小与无穷大一、无穷小二、无穷大第六节 极限运算法则第七节 极限存在准则 两个重要极限一、柯西(Cauchy)极跟存在准则第八节 无穷小的比较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点第十节 连续函数的运算与初等函数的连续性连续函数的和、积及商的连续性反函数与复合函数的连续性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第十节 闭
7、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一、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 二、介值定理三、一致连续性第二章 导数与微分(16学时) 第一节 导数概念一、引例二、导数的定义三、求导数举例四、导数的几何意义五、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的关系第二节 函数的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 第三节 反函数的导数 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一、反函数的导数 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第四节 初等函数的求导问题双曲函数与反双曲函数的导数一、初等函数的求导问题二、双曲函数与反双曲函数的求导问题第五节 高阶导数第六节 隐函数的导数 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 相关变化率一、隐函数的导数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三、相关变化率第七节 函数的微分一、微分的
8、定义二、微分的几何意义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第八节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第三章 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16学时)第一节 中值定理一、洛尔定理二、中值定理第二节 洛必达法则第三节 泰勒公式第四节 函数单调性的判定法第五书 函数的极值及其求法第六节 最大值、最小值问题第七节 曲线的凹凸与拐点第八节 函数图形的描绘第九节 曲率一、弧微分二、曲率及其计算公式三、曲率圆与曲率半径四、曲率中心的计算公式 渐屈线与渐伸线第十节 方程的近似解一、二分法二、切线法第四章 不定积分(16学时)第一节 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一、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 二、基本积分表 三、不定积分的性质第二节 换元
9、积分法 一、第一类换元法二、第二类换元法第三节 分部积分法第四节 几种特殊类型函数的积分一、有理函数的积分二、三角函数有理式的积分三、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 第五节 积分表的使用第五章 定积分(16学时) 第一节 定积分概念一、定积分问题举例第二节 定积分的性质 中值定理 第三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置与速度函数之间的联系二、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三、牛顿一莱布尼滋公式第四节 定积分的换元法第五节 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第六节 定积分的近似计算一、矩形法二、梯形法第七节 广义积分一、无穷限的广义积分 第八节 广义积分的审效法 T一函数 一、无穷限的广义积分的审敛法二、无界函数的广义积分的审
10、敛法三、r一函数第六章 定积分的应用(14学时)第一节 定积分的元素法第二节 平面图形的面积、第三节 体积一、旋转体的体积二、平面截面面积为已知的旋转体的体积第四节 平面曲线的弧长。一、平面曲线弧长的概念二、直角坐标情形三、参数方程情形第五节 功 水压力 引力一、变力沿直线所作的功二、水压力三、引力第六节 平均值一、函数的平均值二、均方根第七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14学时)第一节 空间直角坐标一、空间直角坐标二、空间两点间的距离第二节 向量及其加减法 向量与数的乘法 一、向量摄念二、向量的加减法三、向量与数的乘法第三节 向量的坐标一、向量在坐标轴上的投影二、向量在坐标轴上的分量与向量的坐
11、标三、向量的模与方向余弦的坐标表示式第四节 数量积 向量积 混合积一、向量的数量积二、向量的向量积三、向量的混合积第五节 曲面及其方程一、曲面方程的概念二、旋转曲面三、柱面第六节 空间曲线及其方程一、空间曲线的一般方程二、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三、空间曲线在坐标面上的投影第七节 平面及其方程一、平面的点法式方程二、两平面的夹角第八节 空间直线及其方程一、空间直线一般方程二、空间直线对称式方程与参数方程三、两直线的夹角四、直线与平面的夹角第九节 二次曲面一、椭球面二、抛物面三、双曲面第八章 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14学时)第一节 多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一、多元函数的定义二、多元函数的极限三、多元函
12、数的连续性第二节 多元函数的偏导数与微分一、多元函数的倔导数二、方向导数和梯度 三、多元函数的全微分第三节 多元函数微分的应用一、极值及其求法二、几何应用三、泰勒公式第九章 重积分(14学时) 第一节 二重积分一、二重积分的定义与性质二、二重积分的计算第二节 三重积分一、三重积分的概念与计算二、含参变量的积分第三节 重积分的应用一、几何应用二、物理应用第十章 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14学时)第一节 曲线积分一、对弧长的曲线积分及其计算二、对坐标的曲线积分及其计算 三、两类曲线积分的关系及其应用四、格林公式第二节 曲面积分一、对面积的曲面积分及其计算二、对坐标的曲面积分及其计算三、两类曲面积分的关
13、系及其应用四、高斯公式和斯托克斯公式第十一章 无穷级数(14学时)第一节 常数项级数一、常数项级数的概念与性质二、常数项级数的致散性第二节 函数项级数一、函数项级数的概念与一致收敛性二、幂级数三、傅里叶级数第十二章 微分方程(14学时)第一节 一阶微分方程一、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二、一阶常微分方程的基本类型及解法第二节 高阶微分方程一、高阶常微分方程的几种类型及解法二、微分方程的幂级数解法三、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四、成绩评价方式平时考核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平时考核(作业、期中成绩、考勤)占30%,期末考试占70%。五、主要参考书目同济大学:高等数学,第四版,上、下册,同济大学大
14、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4版。王树禾编著:高等数学,上、下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2002年09月第1版。李继彬:高等数学教程,科学出版社,1998年05月第1版。罗庆来,郁大刚,宋柏生编著:高等数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02月第1版。华中理工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08月第1版。黄立宏,戴斌样:大学数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08月第1版。 线性代数教学大纲课程编码:202031 学时数:72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线性空间等基本概念。掌握行列式的值的求法、矩阵的
15、变换、线性方程组的解法等基本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等后继课的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 行列式(10学时) 第一节 二阶与三阶行列式 第二节 n阶行列式 第三节 行列式的性质 第四节 行列式的展开 第二章 线性方程组(6学时) 第一节 克莱姆法则 第二节 消元法 第三章 n维向量(8学时) 第一节 向量及其运算 第二节 向量的线性相关性 第三节 向量组的秩 第四章 线性方程组的一般理论(12学时) 第一节 矩阵与矩阵的秩 第二节 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判定定理 第三节 齐次线性方程组与基础解系 第四节 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第五章 矩阵(8学时) 第
16、一节 矩阵的运算第二节 初等矩阵第三节 逆矩阵 第六章 线性空间(10学时) 第一节 线性空间的定义与性质 第二节 基底与维数 第三节 线性子空间 第七章 线性变换(10学时) 第一节 线性变换的定义 第二节 线性变换的运算 第三节 线性变换的矩阵 第四节 特征根与特征向量 第五节 特征多项式 第八章 欧式空间(8学时) 第一节 欧式空间的定义 第二节 欧式空间的标准正交基 第三节 正交变换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四、成绩评价方式 平时考核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平时考核(作业、期中成绩、考勤)占30%,期末考试占70%。五、主要参考书目1蒋尔雄,高坤敏:线性代数,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2王楣
17、卿:线性代数,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 3谢邦杰:线性代数,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 基础物理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01042 基础物理(1),5学分 学时数:120 -140 201043 基础物理(2),4学分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课程性质: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最普遍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微观粒子运动等)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大学物理课包括的经典物理、近代物理和非线性物理知识,是一个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因此大学物理是高等理工科院校各专业
18、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充分利用高等数学工具解决具体问题。二、 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 物理学导论 微积分初步(讲课2学时) 第一节 导数 一、函数二、导数定义三、导数的几何意义四、导数的应用第二节 微积分初步一、微分定义二、积分定义三、积分的几何意义四、微积分的应用第二章 矢量(讲课2学时)第一节 矢量一、矢量定义二、矢尾和矢端第二节 矢量的加法和减法一、矢量的加法二、矢量的减法第三节 矢量的数乘第四节 矢量的正交分解一、矢量在直角坐标系中的正交分解二、矢量在平面极角坐
19、标系中的正交分解力学第三章 经典运动学(讲课6学时)第一节 经典运动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一、时间 时刻 时间间隔二、参考系 坐标系三、质点四、刚体第二节 质点运动的矢量描述一、位置矢量 运动学方程二、位移 路程三、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四、平均加速度 瞬时加速度五、运动学方程第三节 质点运动的直角坐标描述第四节 质点平面运动的极坐标描述第五节 质点平面运动的自然坐标描述一、自然坐标二、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的速度和加速度三、质点作一般曲线运动时的自然坐标描述第六节 刚体的运动一、刚体的平动二、刚体的转动三、刚体的转动的角速度第四章 经典质点动力学(讲课8学时)第一节 牛顿运动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参考系
20、二、牛顿第二定律三、牛顿第三定律四、质点运动微分方程第二节 力学中常见的力一、万有引力 重力二、弹性力三、摩擦力四、流体阻力第三节 质点动力学(微分)方程组一、自由质点动力学(微分)方程组二、非自由质点动力学(微分)方程组第四节 质点的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一、质点的动量定理二、质点的动量守恒定律三、质点的动量定理的积分形式四、变力的冲量五、平均力第五节 质点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一、质点对固定点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二、质点对固定轴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第六节 质点的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质点的动能定理二、力在有限过程中对质点所作的功三、保守力 势能第七节 总结与评
21、述一、总结与评述二、质点力学三个定理的综合应用第八节 力学相对性原理一、力学相对性原理二、伽利略变换 经典力学时空观三、力学相对性原理与伽利略变换第九节 非惯性系内质点力学一、加速平动运动参考系内质点力学二、匀角速度定轴转动参考系内质点力学第十节 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第五章 相对论基础(讲课6学时)第一节 狭义相对论的实验基础一、光行差现象二、迈克耳孙-莫雷实验第二节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一、同时的相对性二、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第三节 洛伦兹变换一、洛伦兹变换二、洛伦兹变换的导出三、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四、应用洛伦兹变换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四节 双生子效应第五节 观测与观看第六节 狭义相对论的动力
22、学初步一、动量和质量二、质点的运动学方程三、功和动能四、质能关系第六章 经典质点组动力学(讲课6学时)第一节 质点组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一、质点组二、内力和外力三、质点组动力学的研究方法第二节 质点组的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一、质点组的动量定理二、质点组的动量守恒定律三、质心运动定理第三节 质点组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一、质点组对固定轴的角动量定理二、质点组对固定轴的角动量守恒定律三、定轴转动刚体对固定轴的角动量四、定轴转动刚体动力学 转动定理第七节 总结与评述第七章 机械振动(讲课6学时)第一节 简谐振动一、简谐振动的运动微分方程二、简谐振动的运动学方程三、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表示法四、简谐
23、振动的能量第二节 简谐振动的合成一、相位差二、同方向、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三、同方向不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第八章 机械波(讲课8学时)第一节 弹性体的应变和应力一、弹性体的拉伸和压缩二、弹性体的剪切形变第二节 波的基本概念一、波是振动状态的传播二、横波和纵波三、平面波和球面波四、波的周期、频率、圆频率第三节 平面简谐波方程第四节 波动方程一、波动方程二、波速第五节 波的能量一、波的能量二、能量密度三、平均能流密度四、平面简谐波的振幅第六节 波的叠加原理 波的干涉 驻波一、波的叠加原理二、波的干涉三、驻波四、半波损失第八节 总结与评述一、掌握描述简谐波动的各量(特别是相位)的物理意义,及各量之间
24、的相互关系二、理解机械波产生的条件。掌握已知质点的谐振动,建立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的方法,以及波动方程的物理意义。三、理解波形曲线四、波的能量传播特征、能流、五、理解驻波及其形成条件。了解驻波和行波的区别。光学第九章 光波(讲课6学时)第一节 光波的电磁理论一、可见光二、光速 折射率三、光波及光强第二节 惠更斯原理第三节 光波的叠加一、光波的叠加二、相干条件三、光程 光程差第十章 光的干涉(讲课6学时)第一节 分波前干涉一、相干光源二、杨氏干涉实验三、其它干涉装置第二节 薄膜干涉一、等倾干涉二、等厚干涉(劈尖、牛顿环等)三、迈克耳逊干涉 第十一章 光的衍射(讲课4学时)第一节 衍射现象一、衍射
25、现象二、衍射分类三、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第二节 夫琅禾费单缝衍射一、实验装置和现象二、强度的计算三、单缝衍射条纹宽度第四节 夫琅禾费圆孔衍射第十二章 光的偏振(讲课2学时)第一节 自然光和偏振光一、自然光和偏振光第二节 偏振光的产生 检验一、二向色性和偏振片 马吕斯定律二、反射光和折射光的偏振 布儒斯特定律热学第十三章 热学的基本概念(讲课14学时)第一节 平衡态 状态参量一、平衡态二、压强、温度、内能第二节 温度 热力学第零定律一、温度的概念 热力学第零定律二、温标第三节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第四节 统计规律性基本概念一、统计规律二、概率三、统计平均值第五节 理想气体的压强第六节 分子平动动能与温度
26、关系第七节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一、速率分布函数和速率分布曲线二、用分布函数求平均值三、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四、平均速率和方均根速率第十四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一节 功和热量一、功二、热量第二节 内能 热力学第一定律一、内能二、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三节 准静态过程 准静态过程的功一、准静态过程二、准静态过程的功第四节 热容 理想气体的内能和摩尔热容(定容摩尔热容、定压摩尔热容)第五节 有关理想气体的内能和摩尔热容微观理论一、自由度二、能均分定理三、理想气体的内能四、理想气体的摩尔热容五、经典微观理论的局限性第六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准静态过程的应用一、等容过程 二、等压过程三、等温过程四、绝热过程
27、第七节 循环过程和卡诺循环一、循环过程和循环效率二、卡诺循环及其效率三、卡诺逆循环和制冷机的致冷系数第十五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第一节 热力学第二定律一、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的等价性第二节 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一、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二、与热现象有关的实际过程都是不可逆过程第三节 卡诺定理第四节 热二定律的数学表述 第十六章 非理想气体及非平衡热力学初步(选学)第一节 实际气体和范德瓦尔斯方程一、实际气体实验等温线二、范德瓦尔斯方程三、实际气体的内能第二节 液体的表面现象一、表面张力二、球形液面内外的压强差三、毛细现象第三节 相变一、气液相变二、固液相变三、固气相变
28、 三相图四、相变的基本特征第四节 近平衡态气体输运过程的初级微观理论电磁学第十七章 真空中的静电场(讲课18学时)第一节 电荷守恒定律 库仑定律 叠加原理一、电荷守恒定律二、库仑定律三、叠加原理第二节 电场强度一、电场二、电场强度三、点电荷及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四、电荷连续分布产生的电场强度第三节 高斯定理一、电场强度通量二、立体角三、静电场的高斯定理四、利用高斯定理求场强第四节 环路定理 电势一、试探电荷在点电荷的电场中运动时电场力的功二、试探电荷在任何静电场中运动时电场力的功三、静电场的环路定理四、电势及电势差五、电势的计算六、电场线七、等势面第十八章 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讲课8学时)第一
29、节 导体的静电平衡 静电屏蔽一、导体的静电平衡二、静电屏蔽三、范德格拉夫起电机第二节 电容 电容器一、孤立导体的电容二、电容器及其电容三、电容器的串并联四、静电计原理第三节 电介质及其极化一、电偶极子二、电介质的极化第四节 有介质存在时的高斯定理第五节 静电场的能量一、电容器的静电场能二、静电场的能量密度 静电场能第十九章 稳恒电流和电路(讲课8学时)第一节 稳恒电流和稳恒电场一、电流 电流密度矢量二、稳恒电流和稳恒电场三、电荷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述四、稳恒电流条件第二节 不含源电路的欧姆定律一、欧姆定律二、电阻率与电导率三、微分形式的欧姆定律四、焦耳定律五、超导现象第三节 电动势 一段含源电路的
30、欧姆定律一、电源 电动势二、全电路欧姆定律三、含源电路的欧姆定律第二十章 稳恒电流的磁场(讲课14学时)第一节 基本磁现象一、永磁体二、磁场的来源三、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第二节 磁感应强 洛伦兹力一、磁感应强 二、洛伦兹力三、磁感应线第三节 毕奥萨伐尔定律一、电流元二、毕奥萨伐尔定律三、毕奥萨伐尔定律应用举例第四节 磁通量 磁场高斯定理一、磁通量二、磁场高斯定理第五节 安培环路定理一、安培环路定理二、安培环路定理应用举例第六节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一、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二、回旋加速器三、霍尔效应第七节 磁场对载流导线的作用一、安培力公式二、磁场对载流线圈的作用三、平行电流间的相互作
31、用力四、电磁炮原理第二十一章 磁介质(讲课6学时)第一节 物质的磁性一、分子电流二、抗磁质三、顺磁质第二节 磁化强度矢量第三节 磁介质存在时的安培环路定理第二十二章 电磁感应(讲课6学时)第一节 电磁感应定律一、电磁感应现象二、楞次定律三、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第二节 动生电动势一、动生电动势二、洛伦兹力永远不作功三、交流发电机原理第三节 感生电动势一、感生电动势二、电子感应加速器三、涡电流第五节 自感 互感一、自感二、互感第六节 磁场的能量第二十三章 电磁场 电磁波(讲课6学时)第一节 位移电流第二节 麦克斯韦方程组 平面电磁波一、麦克斯韦方程组二、平面电磁波第三节 电磁波的辐射一、电磁波的辐射
32、二、电磁波谱三、赫兹实验量子物理学基础第二十四章 早期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讲课6学时)第一节 黑体辐射 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说一、热辐射二、黑体三、黑体辐射的基本规律第二节 光电效应一、光电效应二、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三、经典物理学的困难四、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的解释第三节 原子结构第四节 康普顿效应 光的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这部分内容采取自由辩论的方式。由学生自己组织材料论证为什么“光既是粒子又是波”和“光既不是粒子又不是波”。由同学们自己选择一种观点进行辩论,也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第五节 德布罗意波 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第六节 量子力学的建立第二十五章 量子力学基础(讲课8学时)第一节 波函
33、数的统计解释、一、波函数的统计解释二、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第二节 薛定谔方程第三节 一维无限深势阱第四节 线性谐振子第五节 势垒贯穿 隧道效应第六节 氢原子一、分离变量法二、球谐函数三、径向函数和能级四、氢原子中的电子分布五、角动量的量子化第七节 电子自旋第八节 不确定关系第九节 总结与评述第二十六章 多电子原子(讲课2学时)第一节 碱金属原子一、碱金属原子的光谱和能级二、碱金属原子能级特点的理论解释三、碱金属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第二节 原子中电子的壳层结构一、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和元素周期表二、电子的壳层填充第三节X射线第四节 激光一、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二、粒子数反转三、光学共振腔四、氦氖激光器
34、第二十七章 原子核物理(讲课2学时)第一节 原子核的性质一、原子核的电荷 质量和密度二、原子核的自旋三、原子核的结合能四、核力的基本性质第二节 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一、放射性衰变的一般规律二、几种主要的衰变方式三、放射性的应用第三节 原子核反应第四节 裂变和聚变第二十八章 粒子物理学(讲课2学时)第一节 粒子物理学的发展概况第二节 粒子间的相互作用,粒子的分类一、相互作用二、相互作用的区别三、分类第三节 粒子的基本性质一、质量二、电荷三、自旋四、寿命第四节 对称性,守恒律一、空间平移对称性二、空间反射对称性三、其它对称性和守恒律第五节 夸克模型教学方法 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习题课和课外练习。通
35、过各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课堂教学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精讲多练。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授课。外语要求在讲课过程中给出各章节主要专业名词的英语单词。演示实验 2、习题课和课外练习 习题课上讲授的习题类型一般为:概念题和应用题等。课外习题内容以教材中习题为主,辅以概念性的思考题。成绩评价方式平时考核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平时考核(作业、期中成绩、考勤)占30%,期末考试占70%。五、主要参考书目教材:基础物理学,梁绍荣、管靖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参考书:1.普通物理学(1982年修订本),程守
36、洙、江之永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物理学,马文蔚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3.大学物理教程,李元杰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4. Fundamentals of physics,Haliday,John willey & sons, Inc. 2nd edition,1981。5. Fundamentals University Physics, Alonso, Addison-Wesley Pub, 2ndedition,1983。6. 大学物理学,卢德馨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码:202143 实验学时:54实验类别:基础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一、课程
37、性质、目的和要求本课程面对的是非物理专业的学生,物理的思维方式及物理的实验方法培养对于他们是非常有益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养、实验技能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能力、良好的实验习惯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实验课的学习和毕业论文以及将来所从事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实验基础。1. 观察物理现象并作定量的测量分析,加深对物理规律的认识。2. 学习常用物理仪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锻炼操作的能力。3. 学习基本量的测量方法、误差分析及处理数据方法。4. 了解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培养科学的工作态度。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
38、排实验课程内容(项目)及学时分配序号实 验 项 目实 验 内 容 及 要 求学时实验类型备注1长度测量1练习使用测量长度的几种常用仪器2练习做好实验纪录3对测量误差有初步了解3验证2固体、液体密度测量1熟悉物体密度的测量方法2学习使用物理天平测质量3验证部分设计3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1在气垫导轨上验证牛顿第二定律2进一步训练组合测量的数据处理3验证4刚体转动的研究1研究刚体转动时合外力矩与角加速度的关系2考查刚体的质量分布对转动的影响、验证平行轴定理3提供一种测量形状不规则或质量分布不均匀刚体的转动惯量的方法3验证5双线摆振动的研究1.研究双线摆扭转振动周期与摆长L、吊线间距d、转动惯量I的关系
39、3验证部分设计6声速的测量1学习用相位比较法测量声速,深入理解垂直振动合成2学习用共振干涉法测量声速,深入理解同方向振动合成3求空气的比热容比4进一步学习用逐差法处理数据3验证7金属线胀系数的测量1掌握用电热法测量金属材料的线胀系数2进一步训练用光杠杆测量微小长度变化3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3验证部分设计8毛细管法测液体粘滞系数1掌握用毛细管法测量粘滞度小的液体的粘滞系数2理解泊肃叶公式及其适用条件3验证9弹簧振子的研究1研究弹簧本身质量对振动的影响2如何测量弹簧的有效质量3进一步学习组合测量的数据处理3验证部分设计10电表的使用1根据误差要求,选择电表的量限和等级2正确使用直流电流表、电压
40、表和万用表3了解电表内阻对测量结果的影响4练习用万用表检查电路故障3验证11万用表的设计与电路分析1. 掌握万用表的线路结构2. 学习设计万用表的方法3验证部分设计12伏安法测电阻1.根据被测电阻及测量要求,正确选择电流表和电压表2. 修正测量线路引起的误差3. 估计电表等级引起的误差3验证部分设计13惠斯登电桥1. 掌握电桥的原理和调节方法2. 会自组电桥并测电阻4. 用电桥平衡原理创设电桥实验3验证部分设计14用电位差计测电池电动势和内阻1学会用补偿法测电压2掌握UJ24型电位差计的使用方法3用补偿法测未知电阻4用自组电位差计测电压3验证部分设计15电子示波器的使用1. 了解示波器显示波形
41、的原理2. 用示波器观察波形、测量电压、频率和周期等3. 根据利萨如图形校准信号源的频率及测音叉频率3验证部分设计16RLC串联电路的稳态特性1. 掌握RLC串联电路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2. 用示波器测电压与电流的位相差3验证17交流电路的谐振现象1. 研究交流电路中串、并联谐振的现象及规律2. 通过实验测定谐振频率f3. 描绘谐振曲线、测定Q值3验证部分设计18黑盒子”实验1学习用万用表初步判断各相邻接线柱间的电子元件2通过示波器显示电压与电流的波形,根据位相差判断究竟是什么元件3定量测出各元件的方法3验证部分设计19交流电桥1掌握交流电桥的原理及平衡条件2自组交流电桥测量L和C3区别与直流
42、电桥的异同3验证部分设计20薄透镜焦距的测定1. 学会调节光学系统使之共轴,了解视差原理的实际应用2. 掌握薄透镜焦距的常用测定方法3验证21薄透镜的物象关系 1考察薄透镜的成像规律2测量透镜的焦距3验证部分设计22分光计的调节和使用1掌握分光计的构造原理和调节原理2掌握分光计的调节方法,会分析判断调好标准3掌握分光计的使用方法,测量棱镜角度方法验证23物质折射率的测定1掌握测定玻璃棱镜折射率的原理和方法2会用全反射原理测定液体折射率的方法3会用最小偏向角法测定玻璃棱镜的折射率3验证部分设计24双棱镜干涉测波长1理解双棱镜产生干涉的原理,掌握分析光路 调节光路的方法2会用双光干涉原理测波长3会
43、分析和计算实验中产生的误差及改进实验减少误差的方法3验证部分设计25衍射光栅1加深对光的干涉 衍射和光栅分光作用的基本理论的理解2会用透射光栅测波长 测光栅常数及绘制光栅的色散曲线,计算光栅角色散3学会在实验中分析测量结果产生误差的原因3验证部分设计26用小型棱镜摄谱仪测定光波波长1了解棱镜摄谱仪的构造原理及基本性能2掌握摄谱仪的调节方法和使用方法3.学会摄谱技术及测量某一光谱线波长。3验证27漫反射全息相片的摄制1了解用干涉方法记录物体全部信息的记录原理2掌握制作全息照片的方法和技术3学会调节光路并能拍摄一片好的全息图和质量较高的全息光栅3验证部分设计三、教学方法具体的实验分组情况需要依据学
44、生人数确定。四、成绩评价方式依据平时成绩和操作进行考核。五、主要参考书目1普通物理实验(1、2、3册)杨述武主编 2000年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普通物理实验(非物理专业用)杨枫、于文华、陆国庆, 东北师大物理系,自编内部教材3普通物理实验(光学部分)孔宪生等编 东北师大物理系 自编内部教材4电磁学实验 赵元良 等编著 东北师大出版社 2002年10月5大学物理实验 谢行恕 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002重印)6大学物理实验 成正维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12月1版7物理实验教程 丁慎训 张连芳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年9月2版 8基础物理实验 吕斯骅 段家忯编 北
45、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3月1版 9基础物理实验 沈元华 陆申龙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12月1版 10大学物理实验 曹正东 何雨华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年7月1版 专业数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202053 学时数:90 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本课程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打下必要的数学基础,以满足学习后继课程的需要,同时又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其联系实际、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并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复变函数、特殊函数、积分变换,要求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基本知识和计算方法,具有密切联系实际
46、,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 复变函数(12学时)第一节 复数及其运算规则一、复数的基本概念二、复数的表示式三、复数的基本运算规则四、复数的几何表示第二节 复变函数一、复变函数的概念二、极限与连续三、导数 CauchyRiemann条件第三节 解析函数一、解析函数二、解析函数与调和函数的关系三、解析函数与保角变换第四节 复变基本初等函数一、实变基本初等函数的推广二、整数幂函数三、指数函数四、三角函数五、双曲函数六、*根式函数七、*对数函数第二章 复变函数的积分(8学时)第一节 复变函数积分的概念及基本性质一、复变函数积分的概念二、复变函数积分的基
47、本性质第二节 Cauchy定理一、单连通区域的 Cauchy 定理二、复连通区域的 Cauchy 定理第三节 Cauchy 积分公式一、Cauchy 积分公式二、解析函数的高阶导数第三章 解析函数的级数展开(12学时)第一节 *级数的基本概念一、复数项级数二、复数函数项级数第二节3.2 幂级数一、幂级数的敛散性质二、幂级数敛散性的判定 收敛半径公式三、幂级数的和函数的解析性第三节 解析函数的Taylor展开一、Taylor展开二、Taylor展开的唯一性三、Taylor级数的收敛半径四、解析函数的零点五、常见初等函数的Taylor展开第四节 解析函数的Laurent展开一、Laurent展开二
48、、Laurent展开的唯一性三、主部和正则部第五节 孤立奇点的分类及其性质一、孤立奇点及其分类二、在孤立奇点附近函数的性质三、*无穷远点第六节 *解析开拓一、解析开拓二、函数的解析开拓第四章 留数定理及其应用(12学时)第一节 留数和留数定理一、留数的概念二、留数定理三、留数的计算第二节 应用留数定理计算实变函数的定积分一、实变函数的定积分与复变函数的围道积分二、类型一三、几个重要的引理四、类型二五、类型三六、*应用留数定理计算定积分的其它例题第五章 变系数二阶线性常微分方程的解法 本征问题(10学时)第一节*变系数二阶线性常微方程的特殊解法一、引言二、线性常微分方程的变换性质三、常系数化方法
49、第二节 二阶线性齐次常微分方程的级数解法一、方程的常点和奇点二、Frobenius级数法三、*无穷远点的情形第三节 本征值问题一、初值问题二、边值问题三、本征值问题第四节*Sturm - Lieuville问题一、Sturm - Lieuville型方程二、S - L问题三、S - L问题本征值与本征函数的性质第六章 特殊函数(14学时)第一节 Legendre函数一、Legendre方程的级数解二、Legendre方程的有限解 Legendre多项式三、Legendre多项式的正交性和模四、Legendre多项式的某些其它性质五、*Legendre多项式的积分表示六、*Legendre多项式
50、的生成函数和递推关系七、*缔合Legendre函数第二节 Bessel函数一、Bessel方程的级数解 Bessel函数二、Bessel函数的基本性质三、*生成函数与积分表示四、*可化为Bessel方程的微分方程五、*变型(或虚宗量)的Bessel函数第七章 Fourier变换和 Laplace变换(24学时)第一节 Fourier级数一、周期函数的Fourier 级数展开二、Fourier正弦级数和 Fourier余弦级数三、定义在一定区间上函数的Fourier级数展开四、*二重Fourier级数第二节 Fourier积分和Fourier 变换一、复数形式的 Fourier级数二、Fouri
51、er积分三、Fourier变换及其性质四、Fourier变换的应用第三节 函数和阶跃函数一、奇异函数二、函数三、阶跃函数第四节 Laplace变换一、Laplace变换的一般概念二、Laplace变换的性质三、Laplace变换的应用Laplace反演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堂练习相结合,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成绩评价方式平时考核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平时考核(作业、期中成绩、考勤)占30%,期末考试占70%。主要参考书目1. 束仁贵编著:数学物理方法基本教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2. 束仁贵编著:高等应用数学自编教材 (2000) 3. MA拉甫伦捷夫,A沙巴特:
52、复变函数论方法,施祥林等译,高等教育出版 社 (1956)。4. 工程数学复变函数,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数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5. 工程数学积分变换,祝同江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6. 工程数学数学物理方程与特殊函数,南京工学院数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7. C. RAY WYLIE 著高等工程数学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应用高等数学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9. A.PAPOULIS THE FOURIER INTEGRAL AND ITS APPLICATIONS McGAW-HILL BOOK COMPANY (1962)
53、 电路分析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码:202062 学时数:54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电路分析基础是计算机系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电路的基本理论、掌握对电路的基本分析、计算方法。同时使同学初步接触EDA技术Tina Pro软件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本课程为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后续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掌握电路基本理论及分析方法。2能读懂Tina Pro应用的例子。3及时、独立地完成作业。4认真完成实验课。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2学时)第一节
54、电路的主要物理量:电压、电流及功率;电位的概念。第二节 uthorware6的操作界面第二节 电路模型及理想电路元件:电阻元件、电压源及电流源,受控源。第三节 基尔霍夫定律。第二章 电路的等效变换(4学时)第一节 单口网络等效的概念。第二节 电阻等效串、并联公式;串联电路的分压公式及并联电路的分流公式,混联电路分析。第三节 两种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第三章 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和基本定理(6学时)第一节 节点分析法。第二节 网孔分析法。第三节 叠加定理。第四节 戴维宁定理。第五节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第四章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20学时)第一节 正弦交流电压和电流第二节 复数的概念、相量及正弦量的
55、相量表示。第三节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第四节 阻抗与导纳,电路的相量模型。第五节 简单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第六节 单口网络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功率因数及复功率的概念。第七节 互感电路的基本概念。第八节 对称三相电路的基本概念 第五章 正弦稳态电路的频率响应及谐振(6学时)第一节 网络函数及频率响应第二节 一阶RC电路的频率响应、低通及高通电路第三节 RLC串联电路的频率响应及串、并联电路的谐振 第六章 非正弦交流电路(6学时)第一节周期函数的傅立叶级数展开式第二节非正弦交流电路的计算第三节指数形式的傅立叶级数展开式第四节傅立叶变换 第七章 动态电路的过渡过程分析(4学时)第一节
56、电路过渡过程产生的原因。第二节电路的稳态、暂态响应和解一阶电路过渡过程的三要素法。第三节一阶电路的零输入、零状态响应及全响应。第四节RLC串联电路的过渡过程分析 第八章 拉普拉斯变换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2学时)第一节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基本性质:线性定理、带初始条件的微分积分性质公式。第二节阶跃函数与阶跃响应。第三节简单电路的S域模型的建立。第四节用拉氏变换分析线性电路。 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四、成绩评价方式平时考核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平时考核(作业、期中成绩、考勤)占30%,期末考试占70%。五、主要参考书目:1.吴治龙 电路分析基础 重庆大学出版社 模拟电路教学大纲课程编码:202073 学
57、时数:72学时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本课程为电子和电气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半导体器件的性能、电路及其应用。通过各种半导体器件及其电路来阐明电子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 绪论(2学时)第一节 电子系统与信号电子系统信号及其频谱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放大电路的基本知识放大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第二章 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10学时)第一节 半导体的基本知识本征半导体、空穴及其导电作用二、杂质半导体第二节 PN结的形成及特性第三节 半导体二极管半导体二极管的结构二、二极管的V-I特性三、二极管的参数第四节 二极管基本电路及
58、其分析方法二极管正向V-I特性的建模二、模型分析法应用举例第五节 特殊二极管齐纳二极管二、变容二极管光电子器件第三章 半导体三极管及放大电路基础(12学时)第一节 半导体BJTBTJ的结构简介二、BTJ的电流分配与放大作用三、BTJ的特性曲线BTJ的主要参数第二节 共射极放大电路第三节 图解分析法静态工作情况分析二、动态工作情况分析第四节 小信号模型分析法BTJ的小信号建模二、用H参数小信号模型分析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第五节 放大电路的工作点稳定问题温度对工作点的影响二、射极偏置电路第六节 共集电极电路和共基极电路共集电极电路二、共基极电路第七节 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单级放大电路的高频响应二、单级
59、放大电路的低频响应第四章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8学时)第一节 结型场效应管结构和工作原理二、特性曲线及参数第三节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N沟道增强型MOSFET二、N沟道耗尽型MOSFET第四节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FET的直流偏置电路及静态分析二、FET放大电路的小信号模型分析法第五章 功率放大电路(8学时)功率放大电路的一般问题乙类双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电路组成二、分析计算三、功率BTJ的选择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一、甲乙类双电源互补对称电路二、甲乙类单电源互补对称电路第六章 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8学时) 集成运放中的恒流源 差动式放大电路基本差分式放大电路二、FET差分式放大电路三、
60、差分式放大电路的传输特性第三节 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简单的集成运放二、通用型集成运放集成运放的主要参数第七章 反馈放大电路(8学时) 第一节 反馈的基本概念与分类反馈的基本概念二、四种类型的反馈组态第二节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方框图及增益的一般表达式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方框图二、负反馈放大电路增益的一般表达式第三节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改善提高增益的恒定性二、减少非线性失真三、抑制反馈环内噪声四、扩展频带五、对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的影响第四节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一、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的近似计算第五节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问题第八章 信号的运算与处理电路(6学时) 第一节 基本运算电路加法电路二、减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日文版劳动合同
- 游戏开发引擎授权使用及技术支持服务协议
- 三字经学习感悟
- Oleic-acid-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小学生经典国学启蒙读后感
- 2-2-Dibutylpropane-1-3-diol-生命科学试剂-MCE
- 年终团队建设活动安排
- 年度销售部门工作总结报告新趋势与成效分析
- 公司融资计划及投资策略分析
- 试用期员工劳动合同
- 仓库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凉山州小学语文二年级期末评估考试题详细参考答案解析
- 安全生产现场安全检查表
- PDCA提高患者自备口服药物正确坚持服用落实率
- RASS评分表的解读及常用镇静药物的临床应用
- 品管部岗位职责20篇
- LY/T 2242-2014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 LM2500燃气轮机结构简介
- 电力系统规划
- 资本市场运作的国际借鉴
- 2023年广东学习网继续教育大数据考试试题和答案汇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