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第三次国土调查_第1页
江苏省第三次国土调查_第2页
江苏省第三次国土调查_第3页
江苏省第三次国土调查_第4页
江苏省第三次国土调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江苏省第三次国土调查实施细则江苏省第三次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二一九年三月III前言根据土地调查条例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关于印发的通知(国土调查办发20181号)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的通知(国土调查办发201818号)自然资源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的公告(自然资源部公告2019年第7号)省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全省土地调查的通知(苏政发2017160号)关于印发江苏省第三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的通知(苏国土资调发20182号)等要求,为保证我省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顺利开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本实施细则由江苏省第三次国土调查领导小组

2、办公室制定、解释。目录 TOC o 1-2 h z u HYPERLINK l _Toc33599901.总则 PAGEREF _Toc3359990 h 1HYPERLINK l _Toc33599911.1目的 PAGEREF _Toc3359991 h 1HYPERLINK l _Toc33599921.2任务 PAGEREF _Toc3359992 h 1HYPERLINK l _Toc33599931.3适用范围 PAGEREF _Toc3359993 h 4HYPERLINK l _Toc33599941.4引用文件 PAGEREF _Toc3359994 h 4HYPERLINK

3、 l _Toc33599951.5主要技术指标 PAGEREF _Toc3359995 h 6HYPERLINK l _Toc33599961.6主要技术方法 PAGEREF _Toc3359996 h 13HYPERLINK l _Toc33599971.7工作步骤 PAGEREF _Toc3359997 h 16HYPERLINK l _Toc33599982.准备工作 PAGEREF _Toc3359998 h 16HYPERLINK l _Toc33599992.1制定方案 PAGEREF _Toc3359999 h 16HYPERLINK l _Toc33600002.2人员培训 P

4、AGEREF _Toc3360000 h 16HYPERLINK l _Toc33600012.3舆论宣传 PAGEREF _Toc3360001 h 17HYPERLINK l _Toc33600022.4开展试点 PAGEREF _Toc3360002 h 18HYPERLINK l _Toc33600032.5资料准备 PAGEREF _Toc3360003 h 18HYPERLINK l _Toc33600042.6仪器、工具和设备准备 PAGEREF _Toc3360004 h 20HYPERLINK l _Toc33600053.基础资料处理 PAGEREF _Toc3360005

5、 h 20HYPERLINK l _Toc33600063.1坐标转换 PAGEREF _Toc3360006 h 20HYPERLINK l _Toc33600073.2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处理 PAGEREF _Toc3360007 h 21HYPERLINK l _Toc33600083.3权属界线转绘 PAGEREF _Toc3360008 h 22HYPERLINK l _Toc33600093.4其他可利用基础资料转换 PAGEREF _Toc3360009 h 23HYPERLINK l _Toc33600104.内业判读 PAGEREF _Toc3360010 h 23HYPERL

6、INK l _Toc33600114.1工作内容 PAGEREF _Toc3360011 h 23HYPERLINK l _Toc33600124.2基本要求 PAGEREF _Toc3360012 h 24HYPERLINK l _Toc33600134.3国家下发A类图斑处理 PAGEREF _Toc3360013 h 25HYPERLINK l _Toc33600144.4“20X”内部图斑判读及信息标注 PAGEREF _Toc3360014 h 25HYPERLINK l _Toc33600154.5“20X”以外区域图斑判读及信息标注 PAGEREF _Toc3360015 h 2

7、9HYPERLINK l _Toc33600164.6权属调查 PAGEREF _Toc3360016 h 31HYPERLINK l _Toc33600174.7重要问题的处理 PAGEREF _Toc3360017 h 32HYPERLINK l _Toc33600184.8城乡土地利用现状图斑衔接 PAGEREF _Toc3360018 h 39HYPERLINK l _Toc33600194.9外业调查底图输出 PAGEREF _Toc3360019 h 39HYPERLINK l _Toc33600205.外业调查与举证 PAGEREF _Toc3360020 h 40HYPERLI

8、NK l _Toc33600215.1地类样本采集 PAGEREF _Toc3360021 h 40HYPERLINK l _Toc33600225.2地类调查 PAGEREF _Toc3360022 h 40HYPERLINK l _Toc33600235.3权属调查 PAGEREF _Toc3360023 h 41HYPERLINK l _Toc33600245.4图斑举证 PAGEREF _Toc3360024 h 41HYPERLINK l _Toc33600256.专项用地调查与评价 PAGEREF _Toc3360025 h 44HYPERLINK l _Toc33600266.1

9、耕地细化调查 PAGEREF _Toc3360026 h 44HYPERLINK l _Toc33600276.2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 PAGEREF _Toc3360027 h 44HYPERLINK l _Toc33600286.3永久基本农田调查 PAGEREF _Toc3360028 h 45HYPERLINK l _Toc33600296.4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调查评价 PAGEREF _Toc3360029 h 45HYPERLINK l _Toc33600307.海岛调查 PAGEREF _Toc3360030 h 46HYPERLINK l _Toc33600

10、318.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 PAGEREF _Toc3360031 h 46HYPERLINK l _Toc33600328.1调查范围及内容 PAGEREF _Toc3360032 h 46HYPERLINK l _Toc33600338.2技术路线 PAGEREF _Toc3360033 h 46HYPERLINK l _Toc33600348.3基本方法 PAGEREF _Toc3360034 h 49HYPERLINK l _Toc33600358.4不动产单元编号 PAGEREF _Toc3360035 h 50HYPERLINK l _Toc33600368.5调查程序 PAGER

11、EF _Toc3360036 h 51HYPERLINK l _Toc33600379.数据库建设 PAGEREF _Toc3360037 h 57HYPERLINK l _Toc33600389.1基本内容 PAGEREF _Toc3360038 h 57HYPERLINK l _Toc33600399.2总体要求 PAGEREF _Toc3360039 h 57HYPERLINK l _Toc33600409.3县级国土调查数据库建设 PAGEREF _Toc3360040 h 58HYPERLINK l _Toc33600419.4数据接边内容及要求 PAGEREF _Toc336004

12、1 h 62HYPERLINK l _Toc33600429.5省、市级数据库建设 PAGEREF _Toc3360042 h 62HYPERLINK l _Toc336004310.成果检查 PAGEREF _Toc3360043 h 63HYPERLINK l _Toc336004410.1调查成果检查 PAGEREF _Toc3360044 h 63HYPERLINK l _Toc336004510.2汇总成果检查 PAGEREF _Toc3360045 h 66HYPERLINK l _Toc336004611.统一时点更新 PAGEREF _Toc3360046 h 66HYPERL

13、INK l _Toc336004711.1统一时点 PAGEREF _Toc3360047 h 66HYPERLINK l _Toc336004811.2主要任务 PAGEREF _Toc3360048 h 66HYPERLINK l _Toc336004911.3更新方法及要求 PAGEREF _Toc3360049 h 66HYPERLINK l _Toc336005011.4更新图斑举证 PAGEREF _Toc3360050 h 67HYPERLINK l _Toc336005111.5地类核查 PAGEREF _Toc3360051 h 67HYPERLINK l _Toc33600

14、5211.6数据增量更新 PAGEREF _Toc3360052 h 68HYPERLINK l _Toc336005312.主要成果 PAGEREF _Toc3360053 h 69HYPERLINK l _Toc336005412.1县级调查成果 PAGEREF _Toc3360054 h 69HYPERLINK l _Toc336005512.2市、省级汇总成果 PAGEREF _Toc3360055 h 71HYPERLINK l _Toc3360056附录A(规范性附录)内业提取图斑信息记录表 PAGEREF _Toc3360056 h 73HYPERLINK l _Toc33600

15、57附录B(规范性附录)内业提取图斑类型、标注及含义 PAGEREF _Toc3360057 h 74HYPERLINK l _Toc3360058附录C(规范性附录)不动产权籍调查表 PAGEREF _Toc3360058 h 751.总则1.1目的以县(市、区)为基本调查单位,在第二次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成果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全面细化和完善土地利用基础数据,掌握翔实准确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国

16、土空间生态修复、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等各项工作的需要。第三次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次调查”)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以下简称工作分类)实地认定地类,确保地类不重不漏全覆盖,在自然资源调查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对存在复合管理需求交叉的耕地、种植园用地、林地、草地、养殖水面等地类进行利用现状、质量状况和管理属性的多重标注基础上,同步推进相关自然资源专业调查。1.2任务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在二次调查成果基础上,利用遥感、测绘、地理信息、互联网等技术,统筹利用现有资料,以影像图为基础,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全面掌握各种地类分布及利用状况;开展专项用地调

17、查;开展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开展低效闲置土地调查,全面摸清城镇及开发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同步推进相关自然资源专业调查,整合相关自然资源专业信息;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省、市、县三级的集影像、地类、范围、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国土调查数据库,完善各级互联共享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健全国土及森林、草原、水、湿地等自然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和全天候、全覆盖遥感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具体任务如下:(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包括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城乡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2)土地权属调查。将城镇国有建设用地范围外已完成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和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成果落实

18、在国土调查成果中,对发生变化的开展补充调查。城镇内部街道行政界线调查上图。(3)专项用地调查与评价。主要包括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永久基本农田调查、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调查评价等。(4)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加快推进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为完善现有各类不动产确权登记提供基础数据,积极显化农村集体和农民土地资产,有效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5)同步推进相关自然资源专业调查。在开展三次调查的同时,同步推进相关自然资源专业调查工作,按照三次调查的分类标准和相关要求,做好第九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二次草地资源清查等数据汇总工作,并将相关调查成果整合进三次调查成果中。鼓励有条

19、件的地区探索开展自然资源调查,推动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6)国土调查数据库及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 1 * GB3 建立国土调查数据库。依据统一的数据库标准及建库规范,组织开展县级国土调查数据库、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数据库建设,实现对城镇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权属调查成果和专项用地调查成果的综合管理。以县级数据库成果为基础,逐级汇总建设省、市级国土调查数据库。 = 2 * GB3 建立国土调查数据分析与共享服务平台。基于国土调查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建设从县到省的国土调查数据综合分析与服务平台,实现国土调查数据与国土空间规划、基础测绘、自然资源等各类基础数据的互联互通和综合分

20、析应用,结合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需要,开发相关应用分析功能,提高三次调查成果对管理决策的支撑服务能力。(7)成果汇总。 = 1 * GB3 数据汇总。在国土调查数据库基础上,逐级汇总各级行政区划内城镇和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及专项数据。 = 2 * GB3 成果分析。根据三次调查数据,并结合二次调查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等相关数据,开展国土利用状况分析。对二次调查完成以来耕地的数量、质量等级、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城市、建制镇、村庄等建设用地利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土地利用集约节约程度;汇总形成各类自然资源数据,并分别对其范围内的国土利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生态文明建设、自然

21、资源管理提供基础依据。根据国土调查及分析结果,各级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编制三次调查分析报告。 = 3 * GB3 数据成果制作与图件编制。基于三次调查数据,制作系列数据成果,编制系列土地利用图件、图集和各种专题图、图集等,面向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不同层级的数据服务,满足各行各业对三次调查成果的需求,最大程度地发挥三次调查的综合效益。1.3适用范围本细则规定了三次调查的目的、任务、指标、流程、方法及要求等,适用于江苏省第三次国土调查。因数据库建设规范和数据库标准未正式印发,本细则中涉及内容以最终发布的规范和标准为准。1.4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细则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22、,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细则。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细则。(1)法律法规规章土地调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8号)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56号)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HYPERLINK /brand/10070/ t _blank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63号)(2)标准规范GB/T13989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与编号GB/T17986房产测量规范GB/T183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21010-20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TD/T1001地籍调查规程TD/T1055-2019第三次全国国土

23、调查技术规程(以下简称技术规程)TD/T1015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1016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CH/T2009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DGJ32/TJ131房屋面积测算技术规程(3)相关文件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01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不动产权籍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541号)国土资源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关于加快使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通知(国土资发201730号)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函(国土资厅函20171029号)关于印发的通知(国土调

24、查办发20181号)关于印发的通知(国土调查办发201818号)关于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先行开展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调查办发20187号)关于切实加强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土调查办发20189号)关于试行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有关技术标准的通知(国土调查办发201810号)关于印发江苏省第三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的通知(苏国土资调发20182号)转发关于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先行开展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的通知(苏国土资调发20184号)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省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全省土地调查的通知(苏政发201716

25、0号)自然资源部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关于做好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军用土地调查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23号)1.5主要技术指标1.5.1基本调查单位县级行政辖区。1.5.2土地分类(1)土地分类采用工作分类,工作分类以GB/T21010-2017为基础,对部分地类进行了细化和归并,具体分类的编码、名称及含义见技术规程附录A。各地可根据需要进一步细化调查分类,但须按照工作分类上报成果。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土地分类执行GB/T21010-2017。(2)对商业服务业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地类进行归并或细化,具体见技术规程附录A表A.2。(3)城市、建制镇、村庄

26、等用地按技术规程附录A表A.3归并。(4)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按技术规程附录B归并。(5)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图式见技术规程附录C。1.5.3调查精度(1)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采用优于0.3米分辨率的航空遥感影像资料,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采用国家下发的优于1米分辨率遥感影像。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更高分辨率影像,并向省第三次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2)最小上图图斑面积:建设用地和设施农用地实地面积200m;农用地(不含设施农用地)实地面积400m;其他地类实地面积600m。(3)图斑界线与影像特征边界偏离按以下要求执行:明显地物偏离不超过图上0.3mm,不明显地物偏离不超过图上1

27、mm。1.5.4数学基础平面坐标系统大地基准: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系统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投影方式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1:500、1:1000、1:2000、1:5000比例尺标准分幅图和数据按3分带。1.5.5调查比例尺国土调查城镇村庄以外区域不低于1:5000,城镇村庄内部不低于1:2000;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原则上采用1:500,条件不具备的地区也可采用1:1000、1:2000;自然资源调查原则上采用不小于1:5000。1.5.6分幅及编号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各比例尺标准分幅及编号应执行GB/T13989标准。标准分幅

28、采用国际1:1000000地图分幅标准,各比例尺标准分幅图均按规定的经差和纬差划分,采用经、纬度分幅。标准分幅图编号均以1:1000000地形图编号为基础采用行列编号方法。1:2000、1:5000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以1:1000000国际标准分幅为基础。1:5000采用192192的行列分幅编号,图幅大小为经差152.5,纬差115;1:2000采用576576的行列分幅编号,图幅大小为经差37.5,纬差为25。1:500、1:1000、1:2000的不动产权籍图可采用正方形分幅(50cm50cm)或矩形分幅(40cm50cm),图幅编号按照西南角坐标公里数编号,X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中间

29、用短横线连接。1.5.7计量单位长度单位采用米(m),保留1位小数(不动产权籍调查保留2位小数);面积计算单位采用平方米(m),保留2位小数;面积统计汇总单位采用公顷(hm)和亩,保留2位小数。1.5.8调查界线及控制面积确定界线组成调查界线以国界线、零米等深线(即经修改的低潮线)和各级行政区界线为基础组成。调查界线仅用于面积统计汇总,与之不相符的权属界线予以保留。界线来源(1)国界采用国家确定的界线。(2)零米等深线,采用国家确定的界线。(3)海岸线即陆海分界线以大潮平均高潮线为准。(4)县级及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界线采用全国陆地行政区域勘界成果确定的界线。乡镇级行政区域界线,采用各县(市、区)

30、最新确定的界线,由县级自行调整。(5)各级调查界线应继承最新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界线,如有变化依据相关资料调整。调查界线(1)国界线依据主管部门最新勘界资料。(2)零米等深线(含海岛),依据主管部门最新海洋基础测绘成果。(3)省、市、县级调查界线,依据各级民政部门行政区划调整相关文件。(4)乡(镇)级调查界线,依据县(市、区)人民政府相关文件。控制面积(1)依据调查确定的坐标系、比例尺和调查控制界线,制作标准分幅控制界线图,以图幅理论面积为控制,按技术规程附录D的D.1计算图幅内各区域控制面积(即破幅面积)。(2)依据标准分幅控制界线图制作本调查区域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见技术规程附录E

31、),计算本调查区域控制面积。调查区域控制面积为本调查区域内所有整幅和破幅图幅面积之和。整幅图幅理论面积按技术规程附录D的D.2计算,也可从技术规程附录D的表D.2-D.4中查取。1.5.9耕地坡度分级和田坎系数江苏省全部耕地统一标注1级代码;大于等于1米的田坎按实调查上图。1.5.10测量精度指标(1)控制测量表1.5-1各等级GPS测量主要精度指标等级a(mm)b(mm)平均点距(km)最弱边相对中误差闭合环或附合线路边数(条)最弱点点位中误差(cm)最弱相邻点点位中误差(cm)D级5251/80000855E级10521/450001055一级10511/200001055二级10511/

32、100001055表1.5-2导线测量方法布设平面控制网主要技术指标等级闭合环或附合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m)测距中误差(cm)测角中误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三等153000181.51/60000四等101600182.51/40000一级3.63001551/14000二级2.42001581/10000三级1.512015121/6000表1.5-3图根控制点精度要求单位:cm等级重复观测平面坐标较差重复观测高程较差全站仪检测相邻图根点边长水平距离相对误差图根控制点351/3000注:1、此要求适用RTK、CORS方式施测的图根点。2、相邻图根点平均间距不宜大于100m,最大间距不

33、得大于200m。(2)地籍测量表1.5-4解析法测量地籍界址点精度要求单位:cm级别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误差,相邻界址点间距误差中误差允许误差一5.010.0二7.515.0三10.020.0注:土地使用权明显界址点精度不低于一级,隐蔽界址点精度不低于二级。土地所有权界址点精度不低于三级。表1.5-5地籍图平面位置精度要求单位:mm序号项目图上中误差图上允许误差备注1相邻界址点的间距误差0.30.6隐蔽地区可放宽至1.5倍。2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误差0.30.63界址点相对于邻近地物点的间距误差0.30.64邻近地物点的间距误差0.40.85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误差0.

34、51.0(3)房产测量房产界址点的精度分三级,各级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和间距超过50m的相邻界址点的间距误差不超过下表的规定。表1.5-6房产界址点精度要求单位:m界址点等级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误差和相邻界址点间的间距误差限差/m中误差/m一0.040.02二0.100.05三0.200.10注: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中,界址点等级按不低于三级标准执行。间距未超过50m的相邻界址点的间距限差误差不超过下式的计算结果。D=(mj+0.02mjD);式中:mj表示相应等级界址点点位中误差,单位为m;D表示相邻界址点间的距离,单位为m;D表示界址点坐标计算的边长与实测边长较差的限差

35、,单位为m。表1.5-7房产面积精度要求房产面积的精度等级限差中误差一0.02S+0.0006S0.01S+0.0003S二0.04S+0.002S0.02S+0.001S三0.08S+0.006S0.04S+0.003S注:S为房产面积,单位为m2。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中,房屋面积精度等级按不低于三级标准执行。1.6主要技术方法1.6.1调查底图制作对二次调查、国土资源管理相关资料等农村区域基础数据按三次调查标准进行预处理及融合,套合遥感影像图,在国家内业信息提取的基础上,组织开展逐图斑内业人工判读,通过对比分析,提取数据库地类与遥感影像地物特征不一致的图斑,预判土地利用类型,制作调查底图;对

36、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农村建设用地调查等城镇村庄基础资料按三次调查标准进行预处理,叠加遥感影像图,对地籍调查成果宗地进行同类合并,对宗地外区域和未完成地籍调查的区域,利用遥感影像图,参考农村建设用地调查成果开展逐图斑内业人工判读,预判土地利用类型,制作调查底图。1.6.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采用3S一体化技术,逐图斑开展实地调查,细化调查图斑的地类、范围、权属等信息。对按国家、省要求需实地举证的图斑,实地拍摄带定位坐标的举证照片。1.6.3国土调查数据库建设按照全国统一的数据库标准,以县(市、区)为单位,采用内外业一体化数据采集建库机制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结合调查底图,利用移动调查设备开展国土利用信息的

37、调查和采集,实现各类专题信息与每个图斑的匹配连接,形成集图形、影像、属性、文档为一体的国土调查数据库。1.6.4标准时点数据更新按照三次调查数据库标准,结合2018、2019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获取国土调查成果标准时点变化信息,开展实地调查,形成增量更新数据,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统一更新到2019年12月31日标准时点。1.6.5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1)不动产权属调查:采用内外业核实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不动产权属调查,查清不动产单元的权属状况、界址、用途、四至等内容,确保不动产单元权属清晰、界址清楚、空间相对位置关系明确。对权属来源资料完整的不动产权属,主要采用内外业核实的调查方法;

38、对权属来源资料缺失、不完整的不动产权属,主要采用外业核实、调查的方法;对无权属来源资料的不动产权属,主要采用外业调查的方法。(2)不动产测量:统筹考虑基础条件、工作需求、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能性,在确保不动产权益安全的前提下,依据不动产的类型、位置和不动产单元的构成方式,因地制宜,审慎科学地选择符合本地区实际的不动产测量方法,确保不动产单元的界址清楚、面积准确。对于条件具备的,宜采用全解析法测量界址点坐标并计算土地面积,实地丈量房屋边长并采用几何要素法计算房屋面积。1.6.6自然资源调查在开展三次调查的同时,同步推进相关自然资源专业调查工作,按照三次调查的分类标准和相关要求,做好第九次森林资源连

39、续清查、第二次草地资源清查等数据汇总工作,并将相关调查成果整合进三次调查成果中。以最新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叠加区域内最新遥感影像、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林地图或林权证附图、生态功能区划、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水利管理范围确权划界等数据进行叠加分析,提取相关自然资源范围界线,制作调查工作底图。采用内、外业核实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查清自然资源的坐落、空间范围、面积、类型以及数量、质量等自然状况及所有权主体、代表行使主体以及代表行使的权利内容等权属状况、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红线等限制要求。1.6.7国土调查成果多元服务与专项分析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面向政府、自然资源管理部门

40、、农业部门、科研院所和社会公众等不同群体特点,优化数据处理效率,提供三次调查成果快速共享服务;开展各类自然资源、重点城镇节约集约用地分析,形成三次调查数据成果综合应用分析技术机制。1.7工作步骤(1)准备工作。(2)基础资料处理。(3)内业判读。(4)外业调查。(5)专项用地调查。(6)海岛调查。(7)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8)自然资源调查。(9)数据库建设。(10)成果检查。(11)统一时点更新。(12)成果上报。2.准备工作2.1制定方案各地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编制本地区三次调查方案。内容包括调查区基本概况、目标任务、技术路线与工作流程、调查准备工作、内业数据处理、外业实地调查、内业整理建

41、库、成果质量控制、调查主要成果、计划进度安排、组织实施等。2.2人员培训在开展三次调查前,各地对参加调查的人员进行培训,明确调查任务和主要内容、统一地类标准和成果要求、规范作业程序和调查方法、确定调查原则和工作纪律,保证调查工作进度,确保调查成果质量。培训组织。省级负责对全省从事三次调查管理的主要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承担国土调查任务的专业队伍技术负责人和技术骨干进行培训。市级负责县级自然资源部门从事三次调查的相关人员业务培训。培训对象。包括各市、县级从事国土调查的行政及技术管理人员;承担三次调查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内容。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培训的侧重点有所不同:(1)国土调查技术及行政管

42、理人员,重点是管理培训,包括理解总体方案、实施方案,了解规程、规范、标准的内容,掌握调查项目的组织管理、质量管理、计划管理、经费管理、生产管理及检查验收等方面的要求;(2)专业队伍,重点是技术培训,包括对规程、规范、标准的理解,掌握具体调查方法。2.3舆论宣传按照“统一部署、分级实施、同步宣传、各负其责”的原则组织开展。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和自媒体等渠道,大力宣传本次调查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利用、耕地和环境保护、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对本次调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做好舆情引导,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为本次调查营造良好的外部

43、环境。宣传主题和宣传内容如下:宣传主题。以“做好调查、摸清家底、掌握国情、保护生态、服务发展”、“查清国土资源家底,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查清自然资源和利用现状,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宣传主题做好宣传工作。宣传内容。宣传内容与舆情引导重点如下:国土调查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三次调查的意义、目标任务和内容;三次调查组织形式和有关要求;三次调查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路;搞好三次调查利国利民;搞好国土调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国土调查促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国土调查奠定自然资源及相关行业管理基础;国土调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土调查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国土调查巩固不动产统一登记成果;国土调查的

44、历史、现状和未来;国土调查与相关调查的关系;三次调查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宣传;三次调查的成果与广阔应用前景。2.4开展试点全面开展三次调查前需组织开展试点。试点区须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试验技术路线、技术方法的可行性,为开展三次调查探索经验。根据试点情况进一步完善技术方案、技术标准。2.5资料准备2.5.1基础调查资料(1)界线资料。包括国界线、零米等深线、行政区域界线等资料。(2)遥感资料。近期航空、航天遥感图件和数据等资料。(3)基础地理信息资料。收集整理地形图、数字高程模型、地名等基础地理资料。2.5.2权属调查资料(1)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成果。(2)城镇国有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国有土地

45、使用权登记成果。(3)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等调查成果。(4)其他相关权属资料。2.5.3地类调查资料二次调查及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库、省农村建设用地调查数据库、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村庄地籍调查数据库、已有土地利用图、调查手簿等地类调查相关图件、表格、文本和数据库等。2.5.4土地管理有关资料永久基本农田、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审批、土地整治、土地执法、耕地分等定级评价资料等图件、数据和文字报告资料。2.5.5控制点成果资料调查区内及附近地区的国家高等级控制点成果及地方自行布设的高等级控制点成果或不同坐标系统间的转换参数。收集的控制点成果应包括1980西安坐标系、2000国家大地

46、坐标系下同名点成果。2.5.6其他有关资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草地资源清查、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划定、交通部门道路调查、城市开发边界成果、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等成果资料。2.6仪器、工具和设备准备GNSS定位测量设备、皮尺、计算机、平板电脑、移动通信设备、手持激光测距仪、全站仪、软件系统,以及交通工具等。3.基础资料处理三次调查所需基础资料主要包括最新土地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数据、农村建设用地调查数据、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数据等。主要处理内容有坐标转换、数据内容及格式标准转换等。3.1坐标转换为了便于各类已有数据成果的套合、分

47、析及利用,需要对二次调查及年度变更调查、农村建设用地调查、城镇村庄地籍调查、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等已有成果数据进行坐标转换。基本要求:(1)1:5万及以下比例尺数据库转换可利用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供的1:5万1980西安坐标系到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图幅改正量,点位坐标按双线性内插方法(见国土资源数据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技术要求(以下简称坐标转换技术要求)附录C)进行逐点转换,点位数据及矢量数据也可利用两个坐标系下的重合点作为控制点计算转换参数,使用此参数实现数据转换(见坐标转换技术要求附录A)。栅格数据按坐标转换技术要求第四部分介绍的方法实施转换。(2)1:1万比例尺空间数据的转换

48、采用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供的1:1万比例尺1980西安坐标系到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图幅改正量通过双线性内插的方法逐点计算改正量。也可采用按(23)进行分区,逐区计算转换参数,按点位转换方法进行转换。计算模型见坐标转换技术要求附录A。(3)1:1万以上大比例尺下点位数据按点位坐标的转换方法逐点进行坐标转换和转换精度评定,见坐标转换技术要求附录A精度评定(不包括建立相对独立平面坐标系的各类数据对应的比例尺)。(4)原1980西安坐标系下建立的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按与1980西安坐标系建立联系的方法建立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联系,模型和方法见坐标转换技术要求第五部分。(5)1954年北京坐标

49、系下的数据,先转换为1980西安坐标系,再转换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54年北京坐标系转换为1980西安坐标系的方法参照测绘部门发布的技术方法。3.2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处理3.2.1地类转换按照工作分类,分析出土地利用现状分类(2007版)和工作分类之间的对应关系,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代码转换为工作分类代码。3.2.2线状地物图斑化线状地物图斑化的基本要求对于实地宽度大于等于1米的河流、铁路、公路、管道用地、农村道路、林带和沟渠等线状地物,按图斑调查。对于实地宽度小于1米的河流、铁路、公路、管道用地、农村道路、林带和沟渠等线状地物,归并到相邻图斑。(1)同种地类用途的图斑发生交叉,剔除交叉重

50、复部分。(2)不同地类用途的图斑发生交叉,从上向下俯视,上部的线状地物连续表示,下压的线状地物断在交叉处。(3)线状地物图斑化、同地类融合后的图斑面积仍不够上图面积的,可以综合到相邻图斑。(4)原线状地物图斑化后与相邻图斑存在压盖、切割、重叠等现象的,应对相邻图斑进行分割处理。规则线状地物图斑化对于原库中线状地物与实际地物符合程度高,且多为铁路、公路等规则形状的线状地物,通过对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中线状地物缓冲后进行线状地物图斑化处理。不规则线状地物图斑化对于线状地物与实际地物符合程度较低,且其形状多为不规则的河流、湖泊等线状地物,可以根据影像数据采用手工方式勾绘线状地物图斑。3.3权属界线转绘主

51、要针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和城镇以外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界线。依据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成果,将权属界线转绘到调查底图上。原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界线是解析法取得的,将所有权界线叠加遥感影像,对照原权属界线协议书确认其界线附着物的正确性。根据影像中权属界线协议书明确的界线附着物与权属界线距离大小按下述方法处理:明显地物小于等于图上0.3mm(不明显地物1.0mm)的,继承原权属界线;超过图上0.3mm(不明显地物1.0mm),小于实际8m的,以影像特征为准依据协议书描述内容转绘权属界线;大于等于实际8m的,以影像特征为准依据协议书描述内容转绘权属界线,并标注外业核查。对原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界线是图解法取得的

52、,则对照原权属界线协议书,以遥感影像为基准,按权属协议书明确的界线附着物转绘权属界线。3.4其他可利用基础资料转换对收集的各类在三次调查工作中可利用的基础数据按三次调查的数据标准进行转换,包括农业部门、交通部门、水利部门、林业部门等有关部门相关数据。转换内容包括各类图形和属性的坐标系统、成果格式和相关内容。4.内业判读4.1工作内容在遥感影像的基础上叠加经过预处理的各类基础数据,开展图斑判读及信息标注工作。包括国家下发的A类图斑(土地利用图斑与数据库地类不一致)处理、B类图斑(土地利用图斑与数据库地类一致)判读及信息标注等工作内容。4.2基本要求4.2.1图斑划分单一地类的地块,以及被行政区、

53、城镇村庄等调查界线或土地权属界线分割的单一地类地块为图斑。城镇村庄内部同一地类的相邻宗地合并为一个图斑。4.2.2图斑勾绘勾绘图斑的明显界线与正射影像上同名地物移位不得大于图上0.3mm,不明显界线不得大于图上1.0mm。图斑的最小面积按“1.5.3调查精度”相关要求执行。4.2.3地类认定(1)地类认定严格按照工作分类执行。(2)对于与主要用地类型一体的必需的附属用地、配套用地,应按主要用地类型认定地类。(3)对混合用地,应以主要用地类型认定地类。(4)对于地类存在空间重合的,按上部用地类型认定地类。桥梁位于河流上方时,按交通用地认定。(5)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按实地利用现状调查和认定地类。

54、(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临时使用的土地,按图斑原地类调查认定地类。(7)光伏发电的光伏板用地按原地类调查。(8)可调整地类处理。本次调查不再新认定可调整地类。对原有可调整地类图斑,实地现状为耕地的,按耕地调查,并进行标注;实地现状为种植园、林木、坑塘等非耕地的,经所在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农业农村两部门共同评估认为仍可恢复为耕地的,可继续按可调整地类调查,并按种植园用地、林地、坑塘等地类进行汇总统计;对于实地已为种植园、林木、坑塘等且经两部门评估难以恢复成耕地的,按实地现状调查,不得再保留可调整地类的属性。4.3国家下发A类图斑处理图斑边界与影像特征边界距离超过图上0.3mm(不明显

55、界线为图上1mm)的,以影像特征为基准重新勾绘不一致图斑范围;图斑综合过大,主要是图斑中包含大于1m线状地物的情况,应以影像为准进行拆分。影像判定地类与国家标注地类一致的,沿用国家下发的标注地类;影像判定地类与国家标注地类不一致的,按影像判定地类标注,并进行外业举证。4.4“20X”内部图斑判读及信息标注4.4.1“20X”范围以最新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内城市(201)、建制镇(202)、村庄(203)、采矿用地(204)、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205)范围为基础,套合最新影像、地籍调查、城镇村庄规划、城镇村庄大比例尺地形图等相关资料,结合实地情况确定城镇村庄范围,以单独图层表示。(1)城市城

56、市居民点,以及与城市连片的和区政府、县级市政府所在地镇级辖区内的商服、住宅、工业、仓储、机关、学校等单位用地为城市范围。原城市界线边缘有在建工程的,应将在建工程区纳入城市范围,但不得把周边的大片农用地划入。(2)建制镇建制镇居民点,以及辖区内的商服、住宅、工业、仓储、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用地。包括其范围内的其他各类用地为建制镇范围。原建制镇界线边缘有在建工程的,应将在建工程区纳入建制镇范围,但不得把周边的大片农用地划入。(3)村庄农村居民点,以及所属的商服、住宅、工矿、工业、仓储、学校等用地为村庄范围。原村庄界线切割周边大片农用地地块时,应调整村庄界线至近村庄一侧农田地块边线。(4)盐田及采矿用地

57、城镇村庄用地以外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盐田,砖瓦窑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为盐田及采矿用地范围。(5)特殊用地城镇村庄用地以外军事、涉外、宗教、监教、殡葬、风景名胜等设施用地范围。各地应将确定后的城镇村庄范围提前报省开展检查确认工作。4.4.2调查方法按照工作分类和城镇村庄内部图斑划分及信息标注的相关规定,依据基础资料的评估结果确定相应的调查方法。(1)城镇部分应以城镇地籍调查、最新的城乡规划等相关成果资料为基础,参照不动产登记等数据,对城市、建制镇、村庄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开展细化调查。通过优于0.3米分辨率航片内业判读和实地补测更新相结合的方式,调绘土地利用现状图斑,综合判定土地利用类型

58、,获取城镇内部每块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原调查成果宗地以外区域,以影像为依据勾绘图斑边界并判读地类。(2)村庄部分应以村庄地籍调查成果、农村建设用地调查成果为参考,结合村镇规划等资料,按照三次调查上图标准,对农村建设用地调查地类认定成果进行抽取和综合,查清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3)盐田及采矿用地和特殊用地应参照农村建设用地调查成果,采用内业调绘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4.4.3地类及图斑调绘按工作分类末级地类划分图斑。调查界线、土地权属界线分割的地块形成图斑。当各种界线重合时,依调查界线、土地权属界线的高低顺序,只表示高一级界线。城镇内部图斑调绘按照工作分类,依据城镇宗

59、地的用途,参照城镇规划的功能分区等,结合影像特征,综合判定土地利用类型,合并土地利用类型一致的宗地初步调绘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斑。(1)特大型的企事业单位,内部土地利用类型明显不同且分割的界线(如市政道路、河流等)明显的,可以依据工作分类划分成多个图斑。(2)城镇内部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等市政道路用地按照城镇村庄道路用地图斑调查。(3)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住宅小区等内部道路归并到座落图斑。(4)临街门面等,归并到城镇道路外的相邻图斑。(5)城镇内部符合上图面积要求的耕地、种植园用地、林地、草地、水域、其他土地图斑等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6)城镇内部的全部图斑,属于城市的标注“201”

60、,属于建制镇的标注“202”。村庄内部图斑调绘参照村庄地籍调查(宅基地及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调查等)、农村建设用地调查等成果,按照工作分类和调查精度,结合影像特征,调绘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图斑。(1)村庄内部达到上图标准的耕地、园地、林地等按现状调绘。(2)房前屋后不够上图标准的空地、晒场、树木及宅基地之间的通道等可归并到相邻的宅基地图斑。(3)村庄内部达到符合上图标准的水塘应按照使用特征,以生活用水为主的水塘可归并到相邻的建设用地图斑,以农业生产用水为主的水塘应调绘坑塘水面。(4)穿越村庄的公路、河流、铁路等线状地物,按图斑调查,同时注意与村庄外同一线状地物的衔接,一般不作为村庄内部图斑。盐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