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_第1页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_第2页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_第3页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_第4页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课题名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授课科目语文教授学段八年级下授课教师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准备理解大纲,钻研教材,明确任务教学方法诵读法、关键词品读法、对比阅读法教材内容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八下第五单元。本单元为文言单元,所选篇目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可以从中感悟古人的精神和情怀;可以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可以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文中精彩的语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被安排在唐诗三首中,这三首诗都有较强的叙事性,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本诗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杜甫放情长言,全诗先叙事,后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愤懑的窘状,也表达了

2、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体会诗人在字里行间传达的情感。同时,三首诗编选在一起,可以利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既可以比较写法上的不同特点,也可以比较情感表达上的异同,通过比较,达到深入理解诗歌的目的。学情分析本诗的叙事性强,诗歌内容相对而言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字典,比较容易理解诗歌大意。因此,课堂上对字词意思可以弱化处理或不处理。本课的三首诗歌都有叙事,但又各有不同。经过对前两首诗歌的学习,学生们对叙事诗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可以从写法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重点体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

3、的精彩描写,尤其是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运用,生动传神、韵味悠长,让一幅幅画面立体而鲜活。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词语的精彩之处,并通过这些描写感受诗人处境,理解诗人情感。对于诗人杜甫,学生们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比如说:生活窘迫、忧国忧民等。但部分学生的认识是概念化的,缺乏具体的认识。而本诗是最能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作之一。因此,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最后直接抒情的诗句,并结合前文所写的个人遭遇,对本诗的情感进行感悟。再通过拓展阅读的方式深入感受诗人的情怀,体会“诗史”“诗圣”的深刻意蕴。教学目的1.品析诗歌的语言,体会语言上的精彩之处。2.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3.

4、深刻体悟杜甫“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胸襟和情怀。教学重难点1.抓住关键词,品析诗歌语言。2.体会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感受他“诗圣”的形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目的与意图环节一导入学习问:提到诗人杜甫,你会想到哪些关键词?问:紧扣“诗史”这一关键词,你认为,杜甫的诗为何被称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诗史”“诗圣”、三吏、三别、忧国忧民、潦倒穷困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因而被称为“诗史”。从学生对杜甫的印象入手,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与感受,点出“诗史”“诗圣”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分析“诗史”的含义,为后面的分析做铺垫。环节二梳理内容整体感

5、知 问:请结合石壕吏,说说杜甫诗歌是如何体现“诗史”特点的。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了一件什么事?齐读诗歌,思考。问:事件具体是如何发展的?请用一组四字短语概括。(提示:可提炼诗句中的关键词)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战争的残酷,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齐读诗歌)诗人的茅屋被秋风吹破。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祈求广厦联系旧知的同时,把握文章的内容,初步感受“史诗”的特点。环节三赏析描写品味语言问:同样是叙事,本诗和石壕吏在写法上有何区别?问:这首诗中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十分精彩,请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

6、朗读诗中写景的段落。第二段:前两句语气偏重,“怒号”“卷”应重读,后几句边读边想象诗人视线紧紧追随着茅草漫天飞舞的情形,最后一句语调低沉婉转,读出诗人的痛心。第三段:“定”“黑”可读得短促有力,读出压抑之感。中间四句,“铁”“裂”可以读得干脆有力,透露出阵阵寒意的艰难处境,令人悲悯。最后两句,“何由彻”三字的音调可作拖长处理,读出诗人凄苦、激愤之情。石壕吏藏问于答,构思精巧,叙事精炼;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叙事时夹杂了环境描写,并在最后一段直接抒情。(自主阅读,思考)第二段:“怒号”生动写出风势之大,猛烈和无情。“卷”即形象又有力度,体现出风力之猛烈。“飞”、“

7、渡”、“洒”、“挂罥”、“飘转”、“沉”等一系列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场面,从侧面写出了风的肆虐,流露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焦灼。第三段:“定”“黑”写出乌云翻滚,大雨即将来临的情景,渲染出凄凉的氛围。“如麻”用了比喻,形象写出雨点密集。“冷似铁”,被子因为陈旧和被打湿,变得又冷又硬,侧面写出杜甫生活很困窘。(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对比,感受本诗在写法上突出环境描写的特点。进而通过对关键字词的赏析,再现诗中情景,理解诗人情感的转变。最后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环节四体会情感 读懂“诗史”问:前面提到,杜诗被称为“诗史”,是有对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的反映。这首诗中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吗?请找出

8、具体的诗句。PPT展示当时的社会背景。旧唐书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城邑之内,不满千户。方圆百里,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社会陷入混乱,无数苦难百姓流离失所。战乱死伤众多,劳动力不足,社会农业生产停滞,各地饥荒严重。战争迫使官府大量增加税收, 导致民不聊生!)问:面对这样的现状,诗人想到了什么呢?问:从这样的想法中,你感受到了杜甫怎样的形象?问:你对杜诗被称为“诗史”有什么新的理解吗?“自经丧乱少睡眠”。“丧乱”,安史之乱。由这一次的经历写到这一段时间的经历,由个人的经历写到国家命运。自然过渡,由小处见大处,反映出了时代的大背景,显示出诗人的功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阅读材料。“大庇天下

9、寒士俱欢颜”齐读第四段。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忧国忧民,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博大胸怀。既有对社会现实、国家历史的高度写实的反映,又有时刻心系黎民与国家的情怀的表达,这才是杜甫诗歌成为“诗史”的重要原因。通过对诗歌情感的分析体悟,感受杜甫的博大情怀,并深化对“诗史”的理解。环节五对比阅读 体悟“诗圣”问:请你结合杜甫的其他作品或其他诗人的作品,谈谈为何杜甫被誉为“诗圣”?PPT展示补充资料“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杜甫又呈吴郎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温。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白居易新制布裘总结杜甫的“诗圣”形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做到这样的人已经是值得我们敬仰的,而杜甫则是无论穷达,都心怀天下。并且能由自己的小家而想到大家,由大家而想到家国。“宁苦身以利人”,他始终拥有一颗仁者的博爱之心,“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始终用最浓烈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