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微课教学设计_第1页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微课教学设计_第2页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微课教学设计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细品关键词句,敏锐地捕捉诗人情感,梳理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胸怀。教学过程:导入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它不仅凝聚着亲情,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然而,清代词论家胡仔先生却说:“中秋词自苏轼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水调歌头,看看它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 二、细品词句,捕捉情感1、速读小序,探究创作缘由。 = 1 * GB3 跟以往读的词不一样的是,这首词前面有一段小序,从中我们能读出哪些信息?明确:它交代了时间、事件,还有写作缘由。 = 2 * GB3 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写作缘由呢?明确:“兼怀子由。”“子由

2、”是苏轼的弟弟苏辙,“怀子由”即是思念胞弟苏辙。(PPT出示背景1)而这个“兼”字告诉我们,这首词是以抒发自己的怀抱为主,思念子由为辅。2、抓住关键词句,梳理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苏轼这首词到底寄托了哪些情感呢?请同学们自读词的上下两片,抓住表现心理活动的关键词语,梳理作者的情感。明确:上片欲、恐追问1:“欲”字怎么理解?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读出“欲”?明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追问2:诗人为何会感到畏惧?明确: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追问3:“寒”字如何理解?明确:联系全诗,我们不难发现,“寒”字一语双关,既指身体感觉的寒冷,也指心中寒冷。追问3:诗人为何会感到心

3、中寒冷?是何事令他在美丽月宫面前,心生寒意呢?(PPT出示背景2)明确:“高处不胜寒”一句中,不仅“寒”字,“高处”一词也是一语双关。“高处”既指高高的月宫,也暗指朝廷这个政治权力的核心。“寒”字既指广寒宫的寒冷,更是诗人悲凉心境的体现。追问4:既向往月宫又畏惧寒冷,诗人的内心是矛盾的,那接下来他会如何抉择呢?明确: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弄”字有“逗弄、欣赏”之意,体现了月下起舞的悠闲、陶醉。诗人远离了政治漩涡,虽在地方任职,却也拥有了一份难得的清静。下片恨、愿文中如何体现“恨”和“愿”的?明确: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追问:诗人虽怨

4、恨月亮圆得不是时候,但最后他又表达了自己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诗人的心情为何会发生这样的转变?明确:诗人在下片告诉了我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慨叹悲伤。在这里,诗人思考的不再只是个人的悲欢离合,而是上升到了哲理的高度。“古难全”3个字,表明诗人已经放下怨恨,内心释然。过渡语:词的上片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片由感伤离别转向对天下离人的祝福,都体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胸怀。小结1:刚才,从关键词中,我们读出了既向往又畏惧的矛盾心情,读出疑惑,读出责问,读出豁达乐观。总之,读诗歌,我们要善于抓住并体会流露情感的词句。三、勾连巩固前面我们学的行路难其一,这首诗在情感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同学们还有印象吗?请同学们抓住关键词来回顾这首诗的情感。明确:“停”、“投”、“拔”、“顾”茫然 “冰塞川”、“雪满山”忧愤 垂钓碧溪、乘舟梦日心怀希望 两个“难”字、“安”苦闷徘徊 “会”坚定理想的信心刚刚我们抓住关键词,整体回顾了诗歌的情感变化。李白的行路难情感大起大落,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小结:我们读过的诗词很多,有的诗情感外露、情感单一,而有的诗则情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