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杜甫在夔州时期的诗歌创作_第1页
试论杜甫在夔州时期的诗歌创作_第2页
试论杜甫在夔州时期的诗歌创作_第3页
试论杜甫在夔州时期的诗歌创作_第4页
试论杜甫在夔州时期的诗歌创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试论杜甫在夔州时期的诗歌创作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后徙居襄阳,因曾祖官终巩县令,遂世居巩县(今河南)。唐玄宗登基的先天元年。杜甫出生于巩县城东二里的瑶湾。因而,他能够讲是大唐开元盛世的同龄人。杜甫不是贵族。但也并非劳动人民出身,他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这一历史条件,也就规定了杜甫要成为一个同情人民的诗人,不可能不是一个艰辛的经过。他生活道路曲折多变,仕途也历尽坎坷。杜甫的一生,大约经历了四个时期。读书游历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创作的准备时期;困守长安时期(三十五岁到四十四岁)。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2、这才确定了杜甫此后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陷安史叛军中与为官时期(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诗人历尽艰险。深化人民生活,并投入实际斗争,使杜甫写出了一系列具有高度的爱国精神的诗篇,并到达了现实主义的高峰;最后一期漂泊西南的生活(四十八岁后),让他从此真正走向了人民。此期作品和前期不同的,是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形式也更多样化。十分值得注意的,是创造性地赋予七言律诗以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内容。杜甫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同情人民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不仅具有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

3、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杜甫之诗自中晚唐开场被称为诗史。由于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经过。其实杜甫的诗也是本人一生遭逢战乱、流寓秦陇巴蜀湖湘的史传,只是他的喜怒哀乐无不与国事天下事相关,命运的机缘偶合又将他推到了历史的转折关头,处身于战乱的旋涡之中,才使他的个人经历都变成了反映兴亡治乱的国史。纵观杜甫一生的诗歌创作,像(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作品较多地停留在社会批判、政治劝谏、道德评讲的层次,用孔子的兴、观、群、怨来解释,其功能主要是观、群、怨,是功利性的。这些作品其价值主要是史。把诗史在更高的思想、艺术水准上推进的是他在

4、漂泊西南时期夔州诗的创作。尤其为七律。在这些作品中,详细的琐细的史实、场景基本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对历史变迁的深入感受和表现。这种感受和表现。仍然有着厚重的政治、伦理意味,仍然是在儒家观、群、怨框架下展开的,但兴被最大限度地凸现出来。儒家文学精神中艺术观照的审美潜力得以最充分地展现,这使得杜甫超越了详细物态的史的层面而到达了具有相当自由活跃状态和思想紧张度的诗兴的精神层面。765年春夏之交,杜甫出蜀后经忠州抵云安,因病滞留到第二年(766)春天,移家夔州(今重庆奉节县)。直到大历三年(768)正月出峡东下,共住了一年零九个多月。先后换过四个住处:先住在赤甲,后在西阁寄居近一年,又搬到西,买了四

5、十亩柑园,并受夔州都督柏茂琳委托,代管一百倾公田,以解决一家生计问题,最后搬到东屯。夔州是形胜之地,但比拟荒凉叉不甚开化,风俗落后,生活很苦。这时巴蜀地区也陷入了战乱之中,杜甫离开草堂后的同年九月,仆固怀恩诱吐蕃、回纥、土谷浑等大肆人寇,长安险些再度陷落。闰十月,剑南节度使郭英与西山都知兵马使崔旰相互残杀,导致西川大乱。次年三月。崔旰又击败剑南东川节度使张献城,导致东川大乱。杜甫在这一时期本来就贫病交困,肺病、糖尿病等严重地影响着他的健康,加上战乱无休无止,情绪愈加低沉。但他始终高扬着一种悲天悯人、关心现世的精神。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圣者,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又由于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实践对儒家

6、学讲也有所突破。比方,儒家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是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位不在位,都要谋其政。在夔州,杜甫从不忘对诗歌的创作,每一首诗都融入了别人世的精神。他写了大量诗歌,计有四百多首。这时他已进人人生的总结阶段,创作艺术也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峰期。夔州的名胜古迹很多,杜甫屡次登上白帝城楼。彷徨于祖先的遗迹,怀想蜀汉君臣风云际会的历史,触目生悲,留下了(八阵图)、(白帝城最高楼)、(古柏行)、(白帝)等名篇。(八阵图)五绝,武侯之志,征吴非所急也。乃北伐未成,而先主虢亭挫败,强邻未灭,剩有阵图遗石,动悲壮之江声。故少陵低徊江浦,感遗恨于吞

7、吴,千载下如闻叹息声也。咽埏评论日:洒英雄之泪,唾壶无不碎者矣。(白帝城最高楼)中结句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进空回白头,多么悲壮感人的形象!与(旅夜书怀)中的天地一沙鸥一样,这也是一个独立在广阔时空中的艺术形象,只是背景换成了整个动乱时代的幻影。志士幽人奠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古柏行))点出了咏古柏的根本旨趣所在。公平生极赞孔明,盖有窃比之思,孔明材大而不尽其用,公尝自比稷、契,材似孔明而人莫用之;故篇终而结以材大难为用,此作诗本意,而发兴于柏耳。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白帝))在乌云和暴雨之下隐含着诗人对乱世的感受,民生凋敝,一片凄凉。这里的每一首诗篇无不浸透着他以天下为己任的远

8、大抱负和人世精神。夔州又是屈原、昭君生长的地方,但与恶劣的风土民俗又如此不相协调,引起他对民生问题更深层的考虑。从(咏怀古迹五首)、(最能行)、(负薪行)中不难见出历史与现实的这种矛盾。(咏怀古迹五首)对于古迹的描写所占的比重很小,重点在于对历史人物的评论。五首各一古迹。第一首古迹不曾讲明。盖庾信宅也。借古以咏怀,非咏古迹也。公于此自称词客,盖将自比庾信。先用引起下句,而以己之哀时比信之(哀江南)也。庾信平生最萧瑟,晚年诗赋动江关一句,对庾信作出了公正的评价,充分肯定了他的成就,成为后人评价庾信的定论。对宋玉的怀念和追寻,也正讲明了诗人在现世去乡离家、悲忧穷戚之寂寞。玉悲摇落,而公云深知,则悲

9、与之同也。故怅望千秋,为之洒泪;谓玉萧条于前代,公萧条于今代,但不同时耳。不同时而同悲也知玉所存虽止文藻,而有一段灵气行乎其间,其风流儒雅不曾死也,故吾愿以为师也。写昭君的不遇象征着很多被埋没草野的士人共同的命运,有多少贤哲由于执政者不识真人而错失了用时的时机?对于这一点杜甫无疑有过最痛切的体会。吴日:庾信、宋玉皆词人之雄,作者所以自负。至于明妃若不伦矣;而其身世流离。圃与己同也。篇末归重琵琶,尤其微旨所寄,若日:虽千载已上胡曲,苟有知音者聆之,则怨恨分明若面论也。此自喻其寂寥千载之感也。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这一句。是咏刘备的正意所在。此一首是咏蜀主。而己怀之所系,则在于一体君臣四字

10、中。盖少陵生平,只是君臣义重,所恨不能如先主武侯之明良相际耳。这种生死不渝的君臣之情与杜甫在现世那种主弱将骄、叛乱四起的局势相对照,杜甫的心情哪能不悲愤苦闷呢?对诸葛亮的一生高度评价,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但他已深深感慨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杜甫固然盼望在此危难之际能有诸葛亮这样的人物出来拾掇残局,但他也似乎意识到即便有诸葛亮这样的大材和忠心,也不能恢复已经转移的国运了。这种对现实的无奈和绝望时刻涌上杜甫的心头。此第五首,则咏武侯以自况。盖第三首之以明妃自喻,犹在遭际不幸一边,而此之以武侯自喻,则并其才具气节而一概举似之。(负薪行)中把贫困的劳动妇女作为题材并寄以深厚同情,在全部古

11、典诗歌史上都是少见的。诗写土风。文字朴素。(负薪行)言夔州俗,坐男而立女,有四十、五十无夫家者。末云: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与下(最能行)俱因夔州风俗薄恶而发又以射利忘其死生,而兼盐井。形容妇人之苦极矣!然以野花山叶比于金钗,则当之者以为虽然,不知其苦也,尤可悲也!在追怀历史的同时,诗人也总结了本人人生的历程和唐王朝兴衰的教训。(秋兴八首)(洞房)诸章,都是回忆长安往事。或抒发盛衰之感。或挖苦当时君臣,无不关乎国家兴亡,寄托深远。(八哀诗)围绕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赞美了在乱政和战乱中坚持气节或平乱有功的各类人物,也是给开元以来的友人和时贤所作的列传。老杜之(八哀),则所哀者八人也。王

12、思礼、李光弼之武功,苏渊明、李邕之文翰,汝阳、郑虔之多能,张九龄、严武之政事,皆不复见矣。盖当时盗贼未息,叹旧怀贤而作者也。(壮游)、(遣怀)、(昔游)、(夔州书怀四十韵)、(往在)等回忆本人从少年时代一直到流露巴蜀的毕生遭际。更是有意识地为本人留下的自传。少陵(壮游)诗乃晚年自作小传,往者十四五一段,叙少年之游;东下姑苏台一段,叙吴越之游;中岁贡旧乡一段,叙齐赵之游;西归到成阳一段,叙长安之游:河朔风尘起一段,叙奔凤翔及扈从还京事;老病客殊方一段,叙贬官后久客巴蜀之故。通首悲凉慷慨,荆卿歌耶?雍门琴耶?高渐离之筑耶?杜甫一生的特殊遭际,与安史之乱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戚戚相关,反映了这一段唐王朝

13、兴亡治乱的国史。这是杜甫在晚年诗作中对本人一生的总结,可以以算是对诗史的最好总结。杜甫以盛唐人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不倦地讴歌着平定动乱,中兴国家的愿望,描绘出了这一苦难时代的历史画卷。他亲身体验的一切兵灾害乱,都和他家庭的悲欢离合融合在一起,他对本人贫病潦倒的哀叹都与对国家盛衰的深入考虑结合在一起。当然所有的回忆都是因现实而发,所以夔州时期对当前军政大事的关注和评议,还是杜诗的重要题材。以(诸将五首)为代表的政论诗,指向了安史之乱平定后最严重的武将失控的问题,而对被诛求的百姓的深入同情,也时时流露在观览风物、伤春悲秋乃至晴雨变化等日常生活的描写中。郝敬日:五首慷慨蕴籍,反复唱叹,忧君爱国绸缪之意

14、,殷勤笃至,至未及蜀事,深属意于严武,盖己尝与共事,而勋业未竞,特致可惜,亦有感于国土之遇耳。步瀛按:此子美深忧国事,望武臣皆思报国,而朝廷用得其人,故借诸将以寓其意焉。反映时事、讽喻世情或自伤身世的咏物诗,是杜诗从秦州诗到草堂诗逐步构成的一个大宗,到夔州诗里又发展为寓言式的咏物。且多以动物为赋咏对象,借题发挥。如(麂)五律一首,全篇代麂讲话,其实是借麂以骂世。杜甫因小见大,这是整个剥削阶级吸吮人民汗血的真实写照。衣冠兼盗贼,饕餮用斯须,诗人代麂痛骂,充分表现了人民的愤怒。黄生讲:结语将衣冠盗贼作一处讲。其骂世至矣!后半语不离咏物,意全不是咏物,此之谓大手笔!吴乔云:(麂)诗。为黎元也。衣冠盗

15、贼,四字同用,笔罚严矣。其日蒙将,日无才。日不敢恨,悲愤之中饰词也。又如(孤雁)五律一首,以兴君子寡而小人多,君子凄凉零落。小人沓喧竞。其形容精矣。总之天地之间,恢诡谲怪,苟能够动物悟人者举萃于诗是杜甫咏物诗的一大特点。夔州诗这一创作高潮出如今杜甫生活比拟寂寞沉阉的时期。重要诗篇以回忆、评论、怀古为主,这就引起了艺术表现上的一些变化,或者讲早年已有的一些新变到夔州诗里得到了强化。这些变化与他这一时期对诗歌艺术的深入考虑也是密切有关的。从草堂诗开场,杜甫已经在有意识地探索现代诗艺的得失。(戏为六绝句)不但对当前有争议的庾信、四杰等前代诗人作出公允的评价,对屈原、宋玉和齐梁的清词丽句加以分辨,而且

16、批评某些人一味崇尚清丽的诗风,缺乏雄浑的气魄。这些见解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他早年用新题乐府一反映时事的创作,固然在当时没有理论的表述,但在夔州时写给元结的(同元使君春陵行),就明白地道出了他赞同诗歌知民疾苦、采用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的主张。作于夔州的(解闷十二首)中的若干篇章,逐一评述苏李诗、谢灵运、阴铿、何逊、孟浩然、王维等人的成就,表述了向他们学习的苦心。(偶题)从骚人的传统追述到建安诗人,讲出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两句至理名言。夔州诗在艺术上的变化,也是他对诗歌内在之理更进一步的探索。当诗歌上升到盛唐的巅峰时期以后,怎样突破传统的创作思路,继续向前发展。使诗歌本身的

17、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十分是在缺乏早年那种重大事件的亲身体验和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的情况下,诗歌如何才能避免陈熟单调、停滞不前?这些都是杜甫在回首总结前人成就之后必然要碰到的问题。他在夔州的各类诗体里作了很多表现艺术方面的突破性尝试。对于这些尝试及其给后人带来的影响,前人的看法见仁见智。但无论怎样,夔州诗内容题材和表现手法的变化多样,超出了杜甫一生创作中的任何一个时期,代表着他的艺术已到晚期的成就。夔州诗突出的新变之一是率意成章的作品和逞其才力的作品各见增加。它们一般都是抒写日常生活的闲情琐事,或与朋友酬唱赠答、谈艺论文等等。前者长短不拘,如陈贻先生所讲:是当文章随意写,在特定的情境中表达他的

18、心情,有的苦涩,有的古拙,有的粗放,也很有诗意。(又呈吴郎)诗一首,诗人以七律代书简诉求生活琐事,劝吴对贫妇要亲近,让她来打枣子,不要插篱。反映了当时战乱不息。诛求无厌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诗人悲天悯人的儒家情怀。此诗实际上是诗人运用七律的形式表现了新题乐府的内容。又如(驱竖子摘苍耳)五古一首。对于摘苍耳这一件小事,杜甫也会想到广大的人民身上去,足见他那种穷年忧黎元的精神。(缚鸡行)七古一首全是先生借鸡讲法,结语更超旷,盖物自不齐,功无兼济,但所存无间,便大造同流,其得其失,本来无了。后者以长达数百字的五古为代表,排比铺张而又对仗工整,一韵到底,难度极大。如(壮游)一诗,押五十六韵,在五言古风

19、中,尤多悲壮语,如云:往者(昔一作者)十四五以我似班扬小臣议论绝,老病客殊方。虽荆卿之歌,雍门之琴,高渐离之筑,音调节拍,不如是之跃宕豪放也。此篇短长夹行,起十四句,即以十二句间之。次十六句,即以二十二句问之。后二十六句,又以十四句收之:参错之中,自成部署。杜集中,叙天宝乱离事,凡十数见,而语无重复,其才思能擅长变化。每叙一处,提笔径下。若停手细描,有浓淡相间,便令章法不匀,气概不壮。总之,无论难易,都标志着杜甫在艺术上的老境,可见其自由运用诗歌艺术的功力。这两类诗对于中唐两大诗派的构成具有启导先路的作用。夔州诗的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运用七律表现抽象的评论和回忆中的印象。以(诸将五首)为代表的组

20、诗,将古诗长于选择典型事例,叙述自由的特点运用在讲究对仗的七律之中。通过变化奠测的句式,使原来只适于抒情写景应酬的七律发挥出叙事议论的最大潜力。陈廷敬曰:五首合而观之,汉朝陵墓、韩公三城、洛阳宫殿、扶桑铜柱、锦江春色皆从地名叙起;分而观之,一、二章言吐蕃、回纥、其事对,其诗章,句法亦类似;三、四章言河北、广南,其事对,其诗章,句法又类似;末则收到蜀中,另为一体。杜诗无论其他,即如此类,亦可想见当日炉锤之法,所谓晚节渐于诗律细也。五首纯以议论为叙事,箭谟壮彩,与日月争光。以(秋兴八首)为代表的组诗,将很多典故和故事化为一个个美丽的画面或片断的印象,在不连贯的组合中,描绘出长安昔日的繁华利今日的冷

21、落。浮想联翩,如梦似幻。在诗中,循环往复的意绪和意象是破败的现实(夔州)、辉煌的被梦幻美化了的过去(长安)、对将来不测命运的忧患,这三种意绪互相交织,弥漫覆盖了八首诗的各个部分。叶嘉莹先生把这种意绪称为意象化之感情,它已经不再被现实的一事一物所局限。乃是把一切事物都加以综合酝酿后的一种艺术化了的情意。正如(秋兴)这个名字所表明的,杜甫在创作这组诗时,其动力在于情感、思想、梦想的感发、兴起,而这些诗在面对读者时,也一样是对读者情感、想象、联想、心理渴求的感发和兴起。(秋兴)一开场就写道: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既是写眼前之景。更是写时代大乱之景,在这种对

22、时代灾难的描写中。已经暗含着对美妙事物的回忆、对梦想的执著追求以及对将来的忧虑。在这里,露水晶莹透明好像玉质,而枫叶和菊花的红黄之色也是热烈灿烂的,这些东西都可能唤起诗人及读者所有温馨想象和情感。但鲜艳之枫却被无情的秋凋伤了,而灿烂的菊花绽放的却是如泪的花朵,这种意象出现了:孤舟一系故园心,但马上又淹没在现实凛冽的秋风中:白帝城高急暮砧。对过去美妙光阴的回忆、对梦想的描摹,在第五首、第六首中到达了高潮,情绪由开场的低沉、抑郁、滞重,一度变为热烈、浪漫、高亢,色彩则由昏暗、班驳变为华美、辉煌,在第五首中,诗人这样描写皇宫和上朝的景象: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23、。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前四句,诗人借用神话传讲,极写长安皇宫的巍峨壮丽,衬托儒家理想在现世中的模板玄宗开元盛世的神圣、美妙。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种云开日出、普照大地的幸福感、迷醉感四处弥漫。但这种辉煌也是很短暂的,在第六首,辉煌中也出现了危机:芙蓉小苑人边愁,固然珠帘锈柱围黄鹤,锦缆牙樯起白鸥,但已有一种人生如烟、繁华似梦的深入的人生虚幻感在内了。因而第五、第六首诗的最后两句,几乎不约而同地从梦想的迷幻中跌落到悲惨冷清的现实: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回顾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这样再到第七首时,已是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红与黑是两种强烈的颜色,表

24、示一种过分成熟的感觉而有接近腐烂的一种倾向,露水仍然晶莹可爱却已变冷,红莲美丽妩媚却早已坠落在萧瑟秋风中,一个无可挽回的衰败的末世到来了,这样一个时代里,精神仍然属于上一个时代的诗人预感到了入骨的冷落、凄凉: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但诗人的理想是如此的有力,严酷的现实没有能够打断他那已经蓬勃如青草似的梦想的生长。于是,在第八首诗中,诗人写出了更灿烂的梦境,更迷人的乐章: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在前六句中,所有的景物无不金碧辉煌,不含一丝阴影,气息是如此的畅快、流溢,但梦幻在白头吟望苦低垂的不协调和音中再次被打断。把杜甫和李商隐作一比照是很有意义的,叶嘉莹先生以为杜甫的感情博大而李商隐感情是深入尖锐,因此在意象上杜甫是取自现成的实有之物象,而李商隐是出自想象力的物象。此讲甚为正确。究其原因,则是杜甫的整个审美方式是较纯粹的儒家方式,其中政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